一、中小型板材冲压生产自动化(论文文献综述)
云庆乾[1](2014)在《基于工作研究的制造自动化工艺设备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工艺设备创新成为了制造业自动化技术改造的重要研究内容,而设备创新无固定模式借鉴、全局设备效率监控缺失、人-机-环境系统失衡等成为了国内制造业工艺设备创新过程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主要探索了制造业自动化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创新设计方法,提出了设备创新的F-PPM-AC功能求解模型,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应用探析与实践。通过对工艺设备创新机理与过程进行研究,对全局设备效率进行研究,结合设备的拟人化与功能集成的创新需求,在工艺动作过程构思基础上提出设备创新的总功能求解方法,明确了制造自动化工艺设备创新的固定模式,建立了工艺设备创新的求解模型;进而分别从单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角度对模型进行应用探析,以工作研究、机构创新为主要手段,着力解决了单机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与产品质量保障、生产线工艺自动化改良中的设备工作空间优化问题。为验证工艺设备创新设计方法,研制了代表性的、企业亟需的单机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辅助设备,其中汽配紧定螺钉自动装配器已在广西柳州某汽车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得到正式运行,单件产品装配平均用时3.8s,效率是纯手工装配的4倍多,装配合格率达99.4%,OEE指数高达78.47%;针对广东佛山某空调有限公司技改难题开发的可组装的有限空间板料多工位冲压自动化送料进给设备,不仅可大大降低该公司生产成本投入,提高车间产能,而且能有效优化车间布局,减轻人员劳动强度,改良劳动环境。通过实践应用和评估,证明基于工作研究的制造业单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工艺设备创新设计求解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为制造自动化工艺设备的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汤世松,项余建,吴连红,仲太生,詹俊勇,罗素萍[2](2017)在《工业机器人在液压机冲压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客户需求,液压机冲压生产中手工送料将逐步由六轴工业机器人取代。应用三菱Q00UJCPU控制器、远程IO、安川六轴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单机联线柔性机器人生产线的开发。分析了整条机器人联线的系统组成及对控制系统的要求,确定了控制系统结构方案,实现了对整线自动化的稳定控制。
南雷英,戚春晓,孙友松[3](2006)在《冲压生产自动送料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概况》文中提出我国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冲压技术自动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送料机构作为冲压生产中的关键组成,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冲压生产水平。本文介绍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几种送料机构并简要叙述了自动送料技术的发展趋势。
汤世松,曹祖鸣,陈哲,詹俊勇,罗素萍[4](2018)在《安川机器人在洗衣机箱体外壳冲压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洗衣机外壳箱体的冲压生产将逐步由手工送料向六轴工业机器人方向发展。应用三菱Q00UJCPU控制器、远程I/O、安川六轴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单机联线柔性机器人生产线的开发。分析了整条机器人联线的系统组成及对控制系统的要求,确定了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案,并实现了对整条自动化的稳定控制。
李振岩,汤世松,杜晨,陈哲,詹俊勇,仲太生[5](2019)在《ABB机器人在对开门冰箱门壳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市场客户需求,双开门冰箱门壳箱体的冲压生产的手工送料将逐步由六轴工业机器人取代。应用三菱Q03UDECPU控制器和ABB六轴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单机联线柔性机器人生产线的开发。分析了整条机器人联线的系统组成及对控制系统的要求,确定了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案,并实现了对整条自动化的稳定控制。
谢斌[6](2005)在《逆向工程在汽车覆盖件成形技术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及测量技术的发展,利用CAD/CAM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来实现产品实物的逆向工程,已成为CAD/CAM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成为逆向工程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论述逆向工程两大环节:测量和后处理,测量是逆向工程的首要任务,也就是如何获取工程人员所要的点数据,以用于后续模型的重建。后处理是逆向工程最重要,最繁杂的一环,主要由点数据的处理,曲面的构建及修边等组成。然后探讨汽车覆盖件的成形特点,汽车覆盖件大都是三维空间曲面,质量要求高,其冲压成形中的变形复杂,变形规律不易掌握,影响质量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很难给出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的具体参数。最后通过大型CAD/CAM软件PRO/E来探讨逆向工程在汽车覆盖件成形中应用,包括汽车覆盖件曲面模型的构建,汽车覆盖件模具的生成和汽车覆盖件模具的数控仿真加工。利用逆向工程作为产品制造的一种手段,可以将附合要求的汽车覆盖件零件进行测量并反求出零件和模具的CAD模型,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的生成数控加工代码,这样大大提高了汽车覆盖件模具的生产效率,减少修模量,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为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加快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一种途径。
一机部铸锻机械研究所[7](1967)在《中小型板材冲压生产自动化》文中研究说明 前言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共产主义精神在全国蓬勃发展。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群众中的落后阶层奋发起来努力赶上先进阶层,这个事实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尚未完成改造的部分)、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正在向前奋进。”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工人阶级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国十八年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革命的大无畏精
宋梦啸[8](2014)在《一种新型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冲压生产线的自动化是冲压生产的必然趋势,包括材料运输、制品及废料的排出、模具更换、冲床的调整与运转、冲压过程异常状况的监视等作业过程自动化,其中材料的运输是整个生产线自动化的基础。本文以某企业冲压生产线为例设计了一种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该机械手可实现自动上下料,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安全隐患,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基于冲压生产线的生产要求,设计了一种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该机械手由支架、6-PSS并联机构和延长臂及端拾器等部分构成。主要运动包括:6-PSS并联机构在支架上的移动、6-PSS并联机构的移动和转动、延长臂相对于6-PSS并联机构动平台的移动和端拾器相对于延长臂的移动。利用Matlab求解了6-PSS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解和反解;绘制出了6-PSS的工作空间,并分析了影响工作空间的主要因素,为机械手尺寸的合理选取奠定了基础;结合生产线的生产节拍设计了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的轨迹规划,绘制了各段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曲线;对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利用STEP和Akima函数,并根据已设计好的轨迹对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进行了ADAMS运动模拟仿真,得到了各个部分的速度、位移曲线,和各个驱动力的变化曲线,验证了轨迹规划的切实可行性及静力学和动力学计算的合理性,为该种机械手的实际化奠定了基础。
鹿传超[9](2017)在《基于精益生产方式下的履带板冲压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履带板作为工程机械底盘件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之一,由于其属于易损件,市场需求量极大,无论是单独的配件供应还是配套主机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现阶段规模较大的履带板生产企业均采用冲压的方式来实现履带板的加工成型,但采用的生产线都是自动化程度比较低的人工冲压线。相比自动化冲压生产线,人工冲压线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安全系数低、冲压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本文采用精益生产的方式方法,利用价值流程图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并寻找改善点,通过冲压线自动装置的设计和自动线效率的提升,实现了履带板冲压加工的连续自动化生产,为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单件成本降低提供了保障。同时由于并未对现有设备工装进行大规模的改动,资金投入较小,可复制性强,可以为各种规模的履带板生产企业提供借鉴。通过对履带板冲压生产线各工序现状的分析,以降低履带板生产成本、提升履带板冲压生产自动化程度为目的,利用精益生产的方式方法,以价值流程图为工具,通过数据采集和归纳完成了 8190-MV(N)履带板价值流程图现状图和未来图的绘制,识别了冲压自动化研究过程中的改善点和改善方向:以冲压连续流实施为方向实现冲压线的自动化,并通过快速换模、冲孔工序产能提升等对生产线进行效率提升及优化,消除中间工序在制品,提高冲压效率、减少劳动者。结合履带板冲压生产过程和履带板产品结构特点分析履带板冲压连续流实现的条件,得出了自动化设计的关键模块:自动送料、自动定位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经过理论分析和数据计算,自动送料装置采用了辊式自动送料机构并利用液压油缸完成履带板的上料和翻转;自动定位装置采用气动可调式结构并安装于液压机工作台上,实现自动定位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长度履带板的快速切换;自动控制系统采用欧姆龙CJ1M系列PLC进行控制,通过对自动控制程序的设计,实现了冲压过程的全自动化,同时应用同步技术减少滑块运行和送料、定位动作时间的间隔,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快速换模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换模过程的测定,分解换模过程的动作和节拍,区分并转化内外部换模时间,对内部换模动作进行优化改善并进行了标准化,最终达成各工序换模时间全部小于40min的目标。对冲孔工序自动化生产的停机时间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冲孔自动化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即位置尺寸定位装置结构及调整方式的不合理,通过对该定位装置整体结构的重新设计,在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工装调整的频次和时间,降低了设备停机率,提高了班产量,从而实现了履带板冲压自动化生产时各工序生产能力的平衡。
孙思蒙[10](2017)在《板料冲压自动生产线设计方法研究 ——以电视机背板生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能够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产品制造厂商对长期合作的冲压件供应商有着生产规模更大、交货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迫切需求。而国内大量中小型冲压件生产企业仍然采用传统人工冲压线,其现有的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安全隐患大的缺陷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也在逐渐挤压掉人工冲压生产线的加工成本优势。因此采用板料冲压自动生产线生产方式成为了冲压件生产企业的首要选择。然而对企业而言,板料冲压自动生产线的应用不能够是盲目的,需要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法来指导企业设计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冲压自动生产线。为了研究板料冲压自动生产线的设计方法,论文先分析了传统板料冲压生产线的构成,并研究了其设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确定冲压工艺方案、选择模具类型、选择压力机、选择传输方式以及人员配置。接着分析了板料冲压自动生产线的构成,研究自动化对冲压工艺、模具和压力机的新要求,列举了市场上主流的拆垛设备、传输设备并比较优劣,结合了工程师经验总结出压力机间距确定方法,提出了节拍时间的优化思路。然后研究了应用于板料冲压自动生产线的其他关键技术,包括控制执行系统技术、快速换模技术、板料检测技术、视觉检测技术和系统安全技术。结合以上内容对板料冲压自动生产线的设计流程与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与归纳。论文除了方法的研究,还以W公司现有的电视机背板冲压生产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组成、工艺、人工配置等情况。并按照总结出的设计流程对该生产线进行再设计,包括制定目标电视机背板的工艺方案、选择合适的冲压线形式、选择合适的压力机、拆垛机构、线尾出料机构和机械手、确定压力机间距以及通过协调压力机滑块与机械手的运动优化生产节拍。最后通过新旧两线的产能、加工成本等经济数据的计算比较,来从理论上验证设计方法研究结果。
二、中小型板材冲压生产自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型板材冲压生产自动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作研究的制造自动化工艺设备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工作研究的工艺设备创新设计方法 |
2.1 工艺设备创新的机理研究 |
2.1.1 创新设计概述 |
2.1.2 机构与设备创新原理 |
2.1.3 基于OEE指数的设备效能分析 |
2.2 工艺设备的拟人化与功能集成 |
2.3 工艺设备创新的模型建立 |
2.3.1 工艺设备创新的概念设计 |
2.3.2 F-PPM-AC功能求解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机自动化设备创新设计的功能求解 |
3.1 手工操作的单机自动化创新 |
3.2 单机自动化F-PPM-AC模型的搭建 |
3.2.1 总功能的提出与机理分析 |
3.2.2 动作过程的构思与分解 |
3.2.3 各功能元执行机构的设计 |
3.3 单机自动化设备的总功能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产线工艺自动化改良中的设备创新 |
4.1 生产线工艺的自动化改良问题研究 |
4.1.1 企业生产线不良问题调查 |
4.1.2 车间布局中的“人-机-环境”约束问题 |
4.1.3 工作空间约束下的技改要求 |
4.2 自动化生产线工艺设备的创新设计 |
4.2.1 满足工作空间布局约束的伸缩机械手设计 |
4.2.2 基于产品质量考虑的板料分离方法 |
4.2.3 柔性生产线中的“积木式”组合设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造自动化工艺设备创新实践 |
5.1 TS公司汽配紧定螺钉自动装配器样机制造和应用 |
5.1.1 三维模型建立与工艺流程设计 |
5.1.2 基于Simulation的关键零部件分析 |
5.1.3 样机制造与电气设计 |
5.1.4 OEE指数分析及应用前景 |
5.2 ZG公司冲压自动化送料进给设备开发及评估 |
5.2.1 设备的组合及工艺动作流程 |
5.2.2 基于Motion的仿真求解及应用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2)工业机器人在液压机冲压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器人柔性生产线设计 |
1.1 系统设计组成与任务 |
1.2 数控伺服液压机 |
1.3 安川MH165六轴工业机器人 |
1.4 三合一送料机 |
1.5 控制系统三菱Q00UJCPU |
2 系统程序设计 |
3 结束语 |
(4)安川机器人在洗衣机箱体外壳冲压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器人柔性生产线设计 |
1.1 系统设计组成与任务 |
1.2 数控伺服液压机 |
1.3 安川MH165六轴工业机器人 |
1.4 伺服片料机 |
1.5 控制系统三菱Q00UJCPU |
2 系统程序设计 |
3 结束语 |
(5)ABB机器人在对开门冰箱门壳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的设计 |
1.1 系统设计组成与任务 |
1.2 ABB六轴工业机器人 |
1.3 控制系统三菱Q03UDECPU |
2 系统程序设计 |
3 结束语 |
(6)逆向工程在汽车覆盖件成形技术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技术 |
1.1.1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技术研究的内容 |
1.1.2 研究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的意义与内容 |
1.1.3 研究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的意义与内容 |
1.1.4 冲压模具CAD/CAM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1.5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差距 |
1.2 逆向工程技术 |
1.2.1 逆向工程的概念 |
1.2.2 逆向工程的作用及应用领域 |
1.2.3 逆向工程的一般步骤 |
1.3 Pro/E软件介绍 |
1.4 逆向工程在汽车覆盖件设计中应用 |
1.5 本课题的背景,意义和工作 |
第二章 逆向工程的测量原理 |
2.1 测量方式 |
2.2 非接触式测量原理与技术 |
2.2.1 三角法测量原理 |
2.2.2 视觉测量基本原理 |
2.2.2.1 对应函数法 |
2.2.2.2 小孔成像透视变换法 |
2.3 零件扫描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逆向工程的后处理与三维建模 |
3.1 逆向工程后处理 |
3.1.1 逆向工程后处理的要求 |
3.1.2 曲线与曲面的连续性和数学模型 |
3.1.3 曲线的拟合 |
3.1.4 曲线的构建 |
3.1.5 点数据处理 |
3.1.6 曲线的构建和分析 |
3.1.7 曲面构建与分析 |
3.2 基于PRO/E下三维建模 |
3.2.1 扫描工具介绍 |
3.2.2 小平面特征 |
3.3 零件造型过程 |
3.3.1 小平面特征处理 |
3.3.2 扫描工具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覆盖件简介与模具设计 |
4.1 汽车覆盖件成形技术基础 |
4.1.1 汽车覆盖件简介 |
4.1.2 汽车覆盖件材料及性能 |
4.1.3 汽车覆盖件冲压变形分析 |
4.2 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 |
4.2.1 压延工序的工艺设计 |
4.2.2 修边工序的工艺设计 |
4.2.3 翻边工序的工艺设计 |
4.3 模具设计过程 |
4.3.1 零件的工艺分析 |
4.3.2 拉深模具设计过程 |
4.3.3 拉深模具三维造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RO/E数控加工 |
5.1 数控加工 |
5.1.1 数控加工简介 |
5.1.2 数控加工编程方法 |
5.1.3 刀位文件(CLF)的转化过程 |
5.2.Pro/ENGINEER数控加工过程 |
5.2.1 刀位数据文件的生成及加工仿真 |
5.2.2 后置处理及数控代码的生成 |
5.3 代码生成过程 |
5.3.1 拉深凸模加工工艺分析 |
5.3.2 Pro/E模拟加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一种新型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上下料机械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上下料机械手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总体设计及位置分析 |
2.1 引言 |
2.2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基本要求 |
2.3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总体布局 |
2.4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各部件设计 |
2.4.1 6-PSS 并联机构 |
2.4.2 支架 |
2.4.3 延长臂及端拾器 |
2.5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位置分析 |
2.5.1 6-PSS 并联机构的布局 |
2.5.2 6-PSS 并联机构的坐标系建立 |
2.5.3 6-PSS 并联机构反解求解 |
2.5.4 6-PSS 并联机构正解求解 |
2.5.4.1 速度雅克比矩阵求解 |
2.5.4.2 6-PSS 并联机构正解求解 |
2.5.4.3 6-PSS 并联机构正解计算实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工作空间分析 |
3.1 引言 |
3.2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各组成部分工作空间分析 |
3.2.1 支架、延长臂及端拾器工作空间分析 |
3.2.2 6-PSS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 |
3.2.2.1 机构约束条件 |
3.2.2.2 数值法分析位置工作空间 |
3.2.3 数值法工作空间求解实例 |
3.2.4 位置工作空间参数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的轨迹规划 |
4.1 引言 |
4.2 基于冲压节拍的轨迹规划 |
4.3 空间直线轨迹 |
4.3.1 三次插值函数 |
4.3.2 抛物线连接的线性插值 |
4.4 笛卡尔坐标直线轨迹 |
4.5 基于生产节拍轨迹规划的各参数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6-PSS 并联机构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
5.1 引言 |
5.2 6-PSS 并联机构静力学平衡方程求解 |
5.3 6-PSS 并联机构动力学平衡方程求解 |
5.3.1 6-PSS 并联机构速度雅克比矩阵 |
5.3.2 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动力学分析 |
5.3.3 6-PSS 并联机构的系统总动能 |
5.3.4 6-PSS 并联机构的系统总势能 |
5.3.5 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5.4 6-PSS 并联机构动力学求解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运动仿真 |
6.1 引言 |
6.2 基于 ADAMS 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仿真分析 |
6.2.1 在 Solidworks 中建立三维模型 |
6.2.2 在 Adams 中修改材料属性及添加约束关系 |
6.2.3 在 Adams 中添加驱动 |
6.2.4 在 Adams 中的运动轨迹仿真 |
6.2.5 在 Adams 中动力学仿真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精益生产方式下的履带板冲压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履带板及其加工方式介绍 |
1.2 冲压自动化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冲压自动化简介 |
1.2.2 自动化冲压生产线 |
1.2.3 自动送料机构 |
1.2.4 同步技术 |
1.3 精益生产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冲压线自动化研究的思路及方案 |
2.1 履带板冲压线简介 |
2.2 自动化研究的思路 |
2.3 自动化研究价值流分析 |
2.3.1 产品族选择 |
2.3.2 客户需求数据收集及TT计算 |
2.3.3 工艺流程描述 |
2.3.4 基本信息流描述 |
2.3.5 价值流程图初步绘制 |
2.3.6 数据收集 |
2.3.7 时间轴计算 |
2.3.8 完成当前VSM绘制 |
2.3.9 查找改善点 |
2.3.10 绘制未来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化装置的设计 |
3.1 自动送料装置的设计 |
3.1.1 输送装置设计 |
3.1.2 自动送料上料装置设计 |
3.1.3 自动翻转装置设计 |
3.2 自动定位装置设计 |
3.2.1 自动定位装置的要求 |
3.2.2 定位装置的选型 |
3.2.3 定位机构的制作与安装调试 |
3.3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3.3.1 设计思路 |
3.3.2 控制程序设计 |
3.3.3 系统安全性及稳定性设计 |
3.4 自动运行效果 |
3.4.1 自动线节拍计算 |
3.4.2 自动线运行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线效率提升 |
4.1 快速换模(SMED) |
4.1.1 冲孔工序快速换模的实现 |
4.1.2 剪切、冲豁工序快速换模的实现 |
4.2 冲孔工序产能提升 |
4.2.1 原因分析 |
4.2.2 改善方案 |
4.2.3 改善效果确认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板料冲压自动生产线设计方法研究 ——以电视机背板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冲压技术发展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板料冲压生产线流程分析与设计 |
2.1 板料冲压生产线 |
2.2 板料冲压生产线一般设计流程 |
2.2.1 板料冲压生产方式分析 |
2.2.2 冲压工艺分析与方案确定 |
2.2.3 模具类型选择 |
2.2.4 冲压设备选择 |
2.2.5 选择传输方式与配置人员 |
2.3 电视机背板冲压生产线分析 |
第三章 冲压自动生产线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
3.1 冲压件自动生产线的基本构成 |
3.2 冲压自动生产线对冲压单元的需求 |
3.2.1 对工艺需求 |
3.2.2 对模具需求 |
3.2.3 对压力机需求 |
3.3 自动化系统主要设备 |
3.3.1 拆垛系统 |
3.3.2 主流冲压模式与相关机械手 |
3.3.3 线尾出料系统 |
3.4 压力机间距确定与节拍优化思路 |
3.4.1 压力机间距确定 |
3.4.2 节拍优化思路 |
3.5 其他关键技术研究 |
3.5.1 冲压制造执行系统研究 |
3.5.2 快速换模系统研究 |
3.5.3 视觉检测技术研究 |
3.5.4 板料监测技术 |
3.5.5 系统安全性技术研究 |
3.6 冲压自动生产线设计流程 |
第四章 电视机背板冲压自动生产线设计与分析 |
4.1 电视机背板工艺分析 |
4.1.1 55寸电视机背板情况简介 |
4.1.2 电视机背板生产工艺方案分析 |
4.1.3 工序力的确定 |
4.2 冲压自动生产线冲压模式与主要设备选择 |
4.2.1 选择冲压模式 |
4.2.2 选择压力机 |
4.2.3 选择拆垛单元与线尾出料单元 |
4.2.4 选择机械手 |
4.3 冲压自动生产线整体方案 |
4.3.1 压力机间距确定 |
4.3.2 生产线整体方案 |
4.4 生产节拍优化 |
4.4.1 瓶颈工序 |
4.4.2 瓶颈工序时间构成分析 |
4.4.3 瓶颈工序时间优化 |
4.5 电视机冲压自动生产线经济数据分析 |
4.5.1 电视机冲压自动线产能分析 |
4.5.2 冲压件加工成本分析 |
4.5.3 经济数据对比 |
4.6 冲压自动生产线设计原则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四、中小型板材冲压生产自动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作研究的制造自动化工艺设备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D]. 云庆乾. 广西大学, 2014(02)
- [2]工业机器人在液压机冲压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J]. 汤世松,项余建,吴连红,仲太生,詹俊勇,罗素萍.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7(03)
- [3]冲压生产自动送料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概况[J]. 南雷英,戚春晓,孙友松.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6(02)
- [4]安川机器人在洗衣机箱体外壳冲压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J]. 汤世松,曹祖鸣,陈哲,詹俊勇,罗素萍.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8(04)
- [5]ABB机器人在对开门冰箱门壳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J]. 李振岩,汤世松,杜晨,陈哲,詹俊勇,仲太生.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9(03)
- [6]逆向工程在汽车覆盖件成形技术上的应用[D]. 谢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5)
- [7]中小型板材冲压生产自动化[J]. 一机部铸锻机械研究所. 锻压机械, 1967(06)
- [8]一种新型串并混联上下料机械手分析与设计[D]. 宋梦啸. 燕山大学, 2014(05)
- [9]基于精益生产方式下的履带板冲压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研究与应用[D]. 鹿传超. 山东大学, 2017(09)
- [10]板料冲压自动生产线设计方法研究 ——以电视机背板生产为例[D]. 孙思蒙. 扬州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