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林高松[1](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刘杰[2](2020)在《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2年《民兵组织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赋予了民兵的法律地位。全国各地开始了民兵组织的建设,南昌市在建国之初就有民兵组织,《条例》颁布实施后,这一建设力度明显加快,短短几年间,从农村到城市,各公社、企业、学校、机关、厂矿都建立了民兵组织,一个领导明晰,组织有力的民兵系统建立了起来。本文以南昌市民兵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1949-1966年,对16年间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建立背景、发展历程、管理运作、教育训练、社会作用等进行深入研究,详细剖析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方方面面,力求言简意赅,观点新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阐述了选题缘由,并对当前的民兵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明确了民兵组织的研究现状;其次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详细阐述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针对本文进行研究的史料来源,并指出本文在研究中所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创建背景,主要分为民兵的起源和性质,南昌市民兵组织建立的背景,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三个部分。民兵的起源和性质,将“民兵”一词做深入剖析,研究它的历史起源和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古代民兵发展的大致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党的领导人对民兵进行的理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南昌市民兵组织建立的背景,分为严峻的社会环境,光荣的革命传统,新中国民兵制度的建立三个部分。对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阶段进行论述,每一阶段的基本情况,发展特点,都有介绍,目的在于从全局的视角对南昌民兵进行简要描述,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具体内容则在在第三部分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管理与运行,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五小节。第一节论述民兵的招收条件和建设情况,对民兵组织建立初期制度性安排和组织性安排进行论述;第二节论述民兵的领导和组织关系,重点着眼于对民兵领导干部的研究,从上下级关系,干部选拔与任用等方面论述;第三节论述民兵整组,分析民兵组织随着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做出调整;第四节论述武器、弹药的配发和保管,研究民兵训练所需武器弹药的来源、生产、管理、保存、使用和报备制度等;第五节论述民兵组织的宣传与优抚工作,从民兵刊物和其他媒体对民兵的报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民兵发生伤亡和其他事故进行抚恤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南昌民兵的福利待遇,以及针对民兵的奖励制度。第四部分论述了民兵的教育管理和训练,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民兵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贯穿民兵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党指挥枪”理论在民兵队伍里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政治教育,使民兵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想的教育,成为解放军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第二节论述民兵训练,从训练武器的来源,普通训练,技术兵训练三个角度对民兵训练进行评述,突出民兵的军事特征。第五部分对南昌市民兵组织进行评述,主要从保障经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参加抢险救灾,输送后备兵员,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凝聚力等五个方面分析南昌民兵的作用,参照档案资料中的实际事例,逐渐明晰南昌民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南昌市民兵组织进行系统总结,简要阐述南昌市民兵组织的艰难发展,组织壮大和对我们当今民兵发展的现实意义,阐明民兵的巨大作用,它仍然是当今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杨楠[3](2020)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在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灾区人民渡过了艰难时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们始终心怀感恩,砥砺奋进。通过对灾区人民感恩精神以及当代价值的研究,弄清楚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表征、实质、特色、形成原因及在当代的价值,有利于弘扬感恩精神,发挥感恩精神在个人成长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23名亲历过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区人民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丰厚的一手资料。然后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运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建构出了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表征、实质、特色及形成原因,总结出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发现: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感恩精神表现为:一,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二,感恩奋进,力行报恩;三,传承精神,施恩于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感恩精神具有情感性、凝聚性、激励性以及传承性的特色。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感恩精神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体现。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形成原因是:一,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二,社会各界的同舟共济;三,灾区人民的自立自强。在总结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表征、实质、特色、形成原因的基础之上,探究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当代价值。第一,灾区人民的感恩精神是灾区人民拥护党的领导,促进军民关系融洽的精神支撑。第二,灾区人民的感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彰显。第三,灾区人民的感恩精神是助力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
袁百文[4](2020)在《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事课程是普通高校实施军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大学生军事素质和国防意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自全国高校普遍开展军训工作以来,军事课程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实践中军事课程实施与军事课程设置和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军事课程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为了给军事课程实施提供助力,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课程实施理论对军事课程实施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本研究首先对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的途径、方法。本研究依据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自编了《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和学生学习兴趣三个方面,以重庆市七所高校2019级的1256名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对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本研究还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教学保障、教师发展和督导评价问题对三名军事课程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各高校军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本研究认为,依据课程实施理论和课程层次论,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理想状态下应当属于持相互适应价值取向的“研究-发展”实施模式,即国家教育部门负责制订课程计划并通过行政命令向高校推广而高校则根据自身实际实施修改后的课程计划。这种价值取向下的实施模式,既可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落实也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但是,现实情况却并不理想。调查结果发现:1.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必讲课目比重低;2.军事技能课必训内容部分缺失,63.18%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核生化装备,95.6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实弹射击;3.军事技能课缺少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31.92%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军事技能考核。从访谈分析来看军事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地位低,军事课程实施机构职能分工不合理,军事课程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多;军事技能训练所需场地、器材保障困难。总的来看,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要求落实不到位;第二,课程内容部分缺失;第三,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且部分内容缺失;第四,军事课程实施机构设置待优化;第五,军事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待加强。本研究认为首先应改变对军事课程的认识,然后完善高校军事课程实施机构设置,加强军事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建立健全军事课程督导评价体系,以此提高军事课程实施实效性。
杨昌斌[5](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饶琨[6](2018)在《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探析》文中提出习近平担任党的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勇气和智慧,为推进国防和军队法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对当下推进国防和军队法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在领导全党全军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对我国国防和军队法治建设给予极大关注。围绕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他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的重大论断,夯实了我军依法治军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国防和军队法治化”为牵引,反复强调要“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指明了我军依法治军的主要目标;着眼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多次要求“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官兵主体地位”“坚持依法和从严相统一”“坚持法治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概括了依法治军的基本原则;依据依法治军的形势任务,围绕“军事立法”“法规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拿出了“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我军依法治军的要求举措。这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依法治军思想的理论渊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实依据,以及个人的经验与品性是密不可分的。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提出,经历了从基本形成到丰富发展的历史阶段。其精神内核彰显出深厚的传承性、浓郁的时代性和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根本遵循,也必将为我军国防和军队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姜道伦[7](2016)在《预备役营党委作用发挥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预备役营党委是党在预备役部队营级单位设立的基层委员会,是其所在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充分发挥预备役营党委作用,直接关系营队全面建设质量的好坏,关系预备役部队能否快速动员成建制扩建部队并完成上级赋予的应急、应战任务。因此,深入研究预备役营党委作用发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朝友[8](2015)在《民兵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威胁越发凸显,并呈多样化趋势,民兵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已逐渐成为常态,而其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的强弱是关乎整个军事行动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分析民兵预备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提升民兵预备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阐明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特征,简单论述了国外发达国家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基本做法;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初步分析了汶川地震的主要灾情,对抢险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找出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其原因,最后借鉴发达国家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基本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有效策略。通过对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实施过程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民兵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主要存在后勤保障组织指挥困难;经费需求大,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官兵发病率高,卫勤保障压力大;后勤物资储备薄弱,无法满足部队需求;缺乏专业后勤保障装备、设备;物资及救援人员空投难度大;道路损毁和车辆维修困难,运输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野营保障队伍;跨区后勤保障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张鑫[9](2013)在《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提出对新时期预备役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是增强军队在新时期、新阶段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持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生机和活力的根本要求之一。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不断变化运行系统,其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充实调整,不断拓展新领域,增强时代感,增强其科技含量。用灵活丰富的手段创新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提高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为保证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高效并有针对性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大宏观的指导力度,加强我党对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推进新时期我军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健康发展,加强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控制,建立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对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实现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的现代化。本文在界定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涵,分析现阶段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从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组织建设、创新思想教育,狠抓基层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等五个方面对加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具体阐述。
伍忠[10](2013)在《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若干意见》中提出“各行各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的号召,是中央军委的部署,是全体官兵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国基层武装部门的重要任务。荆州市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地级市,是传统的粮棉油产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市工作的重心,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是新时期摆在各职能部门面前一项政治任务。基层武装部作为军地间桥梁纽带,有能力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有能力探索地方武装系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审视湖北省荆州市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探索出了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路径,并进一步提出基层武装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反哺基层武装部开展自身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文章主要分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武装部的研究现状,及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现状对本研究的启示。同时,阐述了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1)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基层武装部门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2)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基层武装部的历史使命;(3)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具备特殊的服务优势;(4)服务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基层武装部的建设。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农民、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成果等3个角度,分析了当前荆州市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荆州市基层武装部服务情况存在着:(1)专武干部思想认识不够,需要转变;(2)村情民意了解不够,盲目帮扶助建;(3)盲目助建追求政绩,造成资源浪费;(4)未能充分协调调动有生力量,挖掘基层武装部帮扶潜力。第四、五部分总结阐述了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路径和主要对策。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包括(1)加强兵役工作开展,创农村安全环境;(2)注重科技教育培训,以科技教育支农;(3)创新帮扶模式方法,扶先进典型富农;(4)强化人文环境构建,以先进文化助农。针对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出现的问题及特征,提出了发展对策,主要包括(1)基层武装部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思想;(2)从大局出发,创新工作方式,探索合理工作方法;(3)抓好“两只手”,积极探索军地和谐发展新举措;(4)打好民兵、预备役人员两张牌;(5)当好新农村建设联络员,充分发动社会各方力量;(6)完善鼓励和保障政策,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强化职工素质提升。
二、加强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
一、相关概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
一、经济实力 |
二、法治环境 |
三、军事改革 |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
一、国家统一困境 |
二、周边事态纷争 |
三、西方大国遏制 |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
一、尊重军人共识 |
二、优待军人传统 |
三、军人权益维护 |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2)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与价值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创建背景 |
第一节 民兵的起源和性质 |
第二节 南昌市民兵建立的背景 |
第三节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管理与运行 |
第一节 民兵的条件和组建情况 |
第二节 民兵的领导和组织关系 |
第三节 民兵整组 |
第四节 武器、弹药的配发和保管 |
第五节 民兵组织的宣传和优抚工作 |
第三章 民兵的教育和训练 |
第一节 政治教育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四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作用 |
第一节 保障经济建设 |
第二节 维护社会治安 |
第三节 抢险救灾,输送兵员 |
第四节 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凝聚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简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感恩 |
1.3.2 精神 |
1.3.3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实施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章 感恩精神的源流与本质 |
2.1 感恩精神的源流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感恩精神的思想 |
2.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感恩精神的思想 |
2.1.3 西方关于感恩精神的思想 |
2.2 感恩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
2.2.1 感恩精神的内涵 |
2.2.2 感恩精神的外延 |
2.3 感恩精神的本质 |
第3章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表征、实质与特色 |
3.1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表征 |
3.1.1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
3.1.2 感恩奋进力行报恩 |
3.1.3 传承精神施恩于人 |
3.2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实质 |
3.2.1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 |
3.2.2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体现 |
3.3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特色 |
3.3.1 情感性 |
3.3.2 激励性 |
3.3.3 凝聚性 |
3.3.4 传承性 |
第4章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成因 |
4.1 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关怀 |
4.1.1 党和国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灾区人民的关怀 |
4.1.2 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关怀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
4.2 社会各界的同舟共济 |
4.2.1 团结一致,与灾区人民心手相连 |
4.2.2 顽强拼搏,与灾区人民生死相依 |
4.2.3 无私奉献,与灾区人民守望相助 |
4.3 灾区人民的自立自强 |
4.3.1 自救互救,困难面前不低头 |
4.3.2 奋发向上,勇敢前行 |
第5章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的当代价值 |
5.1 灾区人民感恩精神是拥护党的领导、融洽军民关系的精神支撑 |
5.1.1 有利于灾区人民拥护党的领导 |
5.1.2 有利于促进军民关系融洽 |
5.2 灾区人民感恩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彰显 |
5.2.1 增强了灾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
5.2.2 提升灾区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 |
5.3 灾区人民感恩精神是助力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 |
5.3.1 有利于灾区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
5.3.2 有利于灾区的经济发展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军事课程目标与实施 |
(三)军事课程内容与实施 |
(四)军事课程实施过程 |
(五)小结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理论阐释 |
(一)课程实施理论与军事课程 |
(二)课程层次论下的军事课程实施 |
(三)普通高校军事教育实施演进 |
五、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过程 |
(五)研究结果 |
六、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改进对策 |
(一)完善军事课程要求 |
(二)落实军事课程内容 |
(三)改进军事课程考核 |
(四)改革军事课程实施机构 |
(五)加强军事课程师资建设 |
(六)健全军事课程督导体系 |
结论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 国内双拥研究 |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主要创新点 |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
3. 双拥思想萌芽 |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不足之处 |
1.3 概念界定 |
1.3.1 法治 |
1.3.2 依法治军 |
1.3.3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 |
2.1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提出背景 |
2.1.1 理论渊源 |
2.1.2 现实依据 |
2.1.3 个人因素 |
2.2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发展历程 |
2.2.1 基本形成 |
2.2.2 丰富发展 |
第三章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色 |
3.1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1 关于依法治军战略地位思想 |
3.1.2 关于依法治军主要目标思想 |
3.1.3 关于依法治军基本原则思想 |
3.1.4 关于依法治军要求举措思想 |
3.2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鲜明特色 |
3.2.1 深厚的传承性 |
3.2.2 浓郁的时代性 |
3.2.3 强烈的实践性 |
第四章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4.1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马克思主义依法治军思想的重大发展 |
4.1.2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科学指南 |
4.1.3 对世界其他国家国防与军队法治建设具有理论借鉴 |
4.2 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的现实意义 |
4.2.1 听党指挥的坚强保证 |
4.2.2 能打胜仗的重要基石 |
4.2.3 作风优良的有力保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预备役营党委作用发挥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化党委班子,为预备役营党委作用发挥提供组织保证 |
1. 配齐配强书记队伍。 |
2. 确保预备役营党委中的现役委员编配到位。 |
3. 严格选拔营党委中的预备役委员。 |
二、抓好集中培训,为预备役营党委作用发挥奠定素质能力基础 |
1. 规范培训内容。 |
2. 拓宽培训渠道。 |
三、健全制度机制,为预备役营党委作用发挥提供制度保证 |
1. 双重领导制度。 |
2. 科学决策机制。 |
3. 考评考核机制。 |
4. 奖惩激励机制。 |
四、搭建实践平台,为预备役营党委作用发挥提供机遇和条件 |
1. 在推动营队全面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 |
2. 在破解营(连)建设重难点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 |
3. 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领导作用。 |
(8)民兵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研究 |
1.2.2 关于提升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述 |
2.1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理论基础 |
2.1.1 应急管理理论 |
2.1.2 公共产品理论 |
2.2 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述 |
2.2.1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 |
2.2.2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要内容 |
2.2.3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要特征 |
2.3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概念及特征 |
2.3.1 后勤及后勤保障概念的内涵 |
2.3.2 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的概念界定 |
2.3.3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第3章 国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策略 |
3.1 美国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策略 |
3.2 俄罗斯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策略 |
3.3 英德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策略 |
3.4 国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经验总结 |
第4章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案例的初步分析——以“5.12”汶川抗震救灾为例 |
4.1 汶川地震灾情总体状况 |
4.1.1 汶川地理环境概况 |
4.1.2 汶川地震受灾概况 |
4.2 汶川抗震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主要情况 |
4.2.1 后勤指挥体系 |
4.2.2 装备保障 |
4.2.3 经费及物资保障 |
4.2.4 卫勤保障 |
4.2.5 军交运输保障 |
4.3 汶川抗震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主要成绩 |
第5章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5.12”汶川抗震救灾为例 |
5.1 汶川抗震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问题的主要问题 |
5.1.1 后勤保障组织指挥困难 |
5.1.2 经费需求大,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
5.1.3 官兵发病率高,卫勤保障压力大 |
5.1.4 后勤物资储备薄弱,无法满足部队需求 |
5.1.5 缺乏专业后勤保障装备、设备 |
5.1.6 组织物资及救援人员空投难度大 |
5.1.7 道路抢修和车辆维修困难,运输力量薄弱 |
5.1.8 缺乏专业的野营保障队伍 |
5.1.9 跨区执行任务后勤保障困难 |
5.2 汶川抗震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问题的主要原因 |
5.2.1 财务保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
5.2.2 灾区环境恶劣,救援强度大,但缺乏完善的卫勤保障力量 |
5.2.3 没有根据当地可能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完善物资贮备 |
5.2.4 后勤保障装备建设不完善 |
5.2.5 缺乏先进的战略投送装备 |
5.2.6 道路损毁严重,没有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 |
5.2.7 后勤应急保障训练薄弱,没有建立专业的后勤保障队伍 |
5.2.8 民兵预备役异地后勤保障体系不完善 |
第6章 提升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
6.1 制订和完善应急保障预案,构建高效的后勤指挥体系 |
6.2 制定完善财务保障制度,切实提高财务保障能力 |
6.3 加强疫情预防,充分发挥专业防疫骨干力量,提高卫勤保障能力 |
6.4 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需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
6.5 加强专业后勤保障装备、设备建设 |
6.6 加紧研制和引进战略投送装备 |
6.7 抓好运输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现代军事物流体系 |
6.8 强化应急保障训练,建立专业后勤保障队伍 |
6.9 将民兵异地后勤保障纳入军队保障体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与研究综述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涵及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一)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内涵 |
1. “新时期”的概念界定 |
2.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界定 |
3.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涵 |
4.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 |
(二) 加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1.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2.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是加速预备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
3.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符合预备役官兵的思想发展的最根本要求 |
4. 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 |
5.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
(三) 加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 |
二、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
(一)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 |
1. 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方面 |
2. 强化官兵党性修养方面 |
3. 提升真打实备本领方面 |
4. 巩固社会和谐稳定方面 |
5. 端正官兵价值取向方面 |
(二)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
1. 法规制度不够健全,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受制约 |
2. 成建制开展组织生活难度逐年突显,“三率”达标困难较大 |
3. 保障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任务落实困难 |
4. “合成式”党委作用发挥不明显 |
5. 现役政工干部成长受限,预任政工干部管理难度大,作用发挥不明显 |
6.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所需经费困难 |
(三) 原因分析 |
1. 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 |
2. 经常性教育落实不到位 |
3. 领导班子建设不够重视民主集中制 |
三、加强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探析 |
(一) 加强理论学习 |
1. 坚持把学习十八大精神转化为高举旗帜、坚定立场的根本遵循 |
2. 真正把学习十八大精神转化为振奋精神、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
3. 努力把学习十八大精神转化为狠抓落实、转变作风的根本引领 |
(二) 夯实组织建设 |
1. 必须首先学好党的理论 |
2. 必须不断强化党性观念 |
3. 必须切实加强班子团结 |
4. 必须发挥好书记统揽全局、管大事的作用 |
(三) 创新思想教育 |
1. 注重科学统筹,实现“内部力量”与“社会环境”的有机融合 |
2. 注重质量效益,实现“软件环境”与“硬件设施”的有机整合 |
3. 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普遍要求”与“个体需求”的有机结合 |
(四) 狠抓基层建设 |
1. 着力在建好班子上下功夫 |
2. 着力在强化功能上下功夫 |
3. 着力在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
(五) 提高干部素质 |
1. 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 |
2. 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
3. 要有高严的工作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
2.1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基层武装部门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 |
2.2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基层武装部的历史使命 |
2.3 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具备特殊的服务优势 |
2.4 服务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基层武装部的建设 |
第3章 荆州市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荆州市基层武装部自身建设现状 |
3.2 荆州市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 |
3.3 荆州市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
第4章 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一般路径 |
4.1 加强兵役工作开展,创农村安全环境 |
4.2 注重科技教育培训,以科技教育支农 |
4.3 创新帮扶模式方法,扶先进典型富农 |
4.4 强化人文环境构建,以先进文化助农 |
第5章 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
5.1 基层武装部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思想 |
5.2 从大局出发,创新工作方式,探索合理工作方法 |
5.3 抓好“两只手”,积极探索军地和谐发展新举措 |
5.4 打好民兵、预备役人员两张牌 |
5.5 当好新农村建设联络员,充分发动社会各方力量 |
5.6 完善鼓励和保障政策,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强化职工素质提升 |
第6章 讨论及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加强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2]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D]. 刘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3]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感恩精神及当代价值研究[D]. 杨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百文. 西南大学, 2020(01)
- [5]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习近平依法治军思想探析[D]. 饶琨.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7]预备役营党委作用发挥的几点思考[J]. 姜道伦.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02)
- [8]民兵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朝友. 西南交通大学, 2015(12)
- [9]新时期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鑫. 内蒙古大学, 2013(S2)
- [10]基层武装部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D]. 伍忠. 长江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