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囊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一、后尾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上的初步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上海后方古田医院肺吸虫病防治研究组[1](1977)在《后尾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上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1.本文报告在皖南现场应用的后尾蚴膜反应440例,肺吸虫病患者组(224例)的阳性率为97.3%。 2.就后尾蚴膜反应的试验方法,判断标准,反应型别,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观察总结。 3.对后尾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其它血清免疫试验的比较作了初步观察和讨论,认为本反应对肺吸虫病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一项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新的免疫诊断试验。 附: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感染史(主要是吃蟹史)。 2.有皮下肌肉肿块或肺吸虫在人体内移行所致过敏性病变而表现的症状、体征及X线症象者。 3.持续的嗜酸粒细胞增高而排除其它寄生虫病者。 4.肺吸虫抗原皮试阳性。 5.肺吸虫后尾蚴膜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上列五项中,具有三项以上(必须包括第四或第五项)者即可成立诊断。

顾元文,叶永祥,舒琦华,钱复荣,朱丽君[2](1982)在《肺吸虫病免疫学检验方法的现场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我们于1975年4月至1978年5月,在皖南卫氏肺吸虫病流行区现场开展了肺吸虫病皮肤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后尾蚴膜反应、琼脂对流免疫电泳、琼脂双向扩散、间接血凝、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等多项免疫学检验技术。现将应用结果及临床价值报道讨论于后。试验对象皮肤试验普查对象及其他方法的正常对照组,均系皖南卫氏肺吸虫病流行区的工厂职工。

张孝秩,潘伯民,王鼎欧,汤一贞,陈龙官[3](1979)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自1970年7月起,在皖南旌德县由上海市迁入的居民中,不时发现伴有发热等症状的嗜酸细胞增多的肺吸虫病人。从1975年7月至1977年12月,我们三批医疗队先后赴当地

樊培方,陈黛霞,张子和,刘家荣[4](1979)在《安徽南部卫氏并殖吸虫囊蚴和成虫研究》文中提出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以下简称卫氏)是我国人体肺吸虫病的重要病原,在国内分布广泛,已发现人体感染12省,保虫宿主16省、区,蟹类或蜊蛄阳性12省(陈心陶,1965)。吴光(1939,1951)在皖南豹体和蟹体发现该虫成虫和囊蚴;1973年后陆续有蟹体囊蚴和大量人体感染报告(沈铭程等,1975;蚌医寄生虫学教研组等,1977)。该虫囊蚴形态见于文献,而成虫形态,只我国台湾省(永吉康佑,1942)、朝鲜(小林晴治郎,1919)、日本(田边薰,1950)的材料有过详细研究,我国大陆方面对这一人体重要并殖吸

李生浩[5](2021)在《丰宫并殖吸虫成功寄生大鼠及致并殖吸虫病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并殖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导致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亦称肺吸虫病。全球累计已有2300万并殖吸虫病患者,至少2.94亿人暴露于感染风险。人类生食或半生食甲壳类动物(如溪蟹或蝲蛄等)便可能被并殖吸虫感染。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且极易被误诊为结核或肿瘤而延误治疗时机,危害十分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界定为“被忽略的热带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已报道的并殖吸虫有50余种,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登记过的有 49 种,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proliferus,P.proliferus)属其中之一,目前该虫寄生宿主及致病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对虫体和宿主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探索丰宫并殖吸虫成功寄生大鼠并导致并殖吸虫病的机制,为并殖吸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第一部分虫体转录组动态表达模式揭示丰宫并殖吸虫成功寄生大鼠的机制[目 的]分析丰宫并殖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转录组动态表达模式,探索丰宫并殖吸虫成功寄生大鼠的机制。[方 法]收集丰宫并殖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虫体,用RNA-seq进行转录组测序,用 NOIseq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注释后通过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HCL)、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 k 均值(k-means)聚类分析,结合虫体形态学变化,阐明虫体发育、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特征,探索丰宫并殖吸虫成功寄生宿主的机制。[结果]1.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后,7 d已到达肺脏,14 d已钻入肺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大鼠后的28 d以前,尤以14 d以前最多。2.丰宫并殖吸虫发育相关的基因分为两类:一类是从0~28 d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70 d最低,如皮肤发育相关的基因;另一类主要在0d高表达,14 d和28 d维持在一定水平,70 d最低,如生殖系统发育相关的基因。该虫分解代谢和氧化还原相关的基因在0 d和14 d表达最高,28 d维持一定水平,70 d降到最低,分解代谢覆盖范围极广。该虫能应对至少46种刺激,仅0d高表达的基因以应对化学刺激为主;0~14d均高表达的基因以应对应激刺激为主,如对温度、糖饥饿、超氧化物自由基等的反应;0~28 d持续高表达的基因以应对生物和非生物刺激为主,如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应对低氧的刺激等。14 d时,对细菌识别相关的基因高表达,同时伴随着抗菌体液反应、抗原提呈作用、免疫细胞趋化作用和细胞迁移、干扰素信号等免疫反应增强。[结论]1.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后,迅速在转录组层面发生大范围的基因表达变化以适应新环境,并启动生长发育过程;该虫有很强的分解代谢和氧化还原代谢能力,满足了寄生虫生长发育、迁移、产卵等生物学行为的能量需求;同时该虫还有强大的应对刺激的能力,保证自身安全存活。2.对氧的需求可能是丰宫并殖吸虫向肺脏移行的机制之一;丰宫并殖吸虫寄生大鼠的过程中存在寄生虫-细菌相互作用。第二部分基于肺组织转录组学探索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导致大鼠并殖吸虫病的分子机制[目 的]研究大鼠肺组织转录组的动态表达模式,探索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导致并殖吸虫病的可能机制。[方 法]建立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致并殖吸虫病的动物模型,用RNA-seq对感染前(0 d)和感染后(3、7、14、28、70 d)的大鼠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用NOI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注释后通过 HCL 和 k-means聚类,阐明转录组动态表达模式,探索该虫感染致并殖吸虫病的可能机制,并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等对筛选出来的重要信号通路进行验证和深入研究。[结果]1.丰宫并殖吸虫感染7 d时的肺组织出现轻微炎症,14~28 d之间损伤最严重,部分大鼠死亡,28 d以后病情有所缓解。大鼠肺组织的DEGs在3d和7 d时可归为第一类,14 d为第二类,28 d和70 d为第三类。2.大量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在感染后迅速下调,感染3 d时已出现广泛的宿主代谢改变;7 d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病毒防御反应相关;14~28 d时主要是大量固有免疫和细胞因子相关的基因高表达;70 d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T细胞和B细胞相关的炎症反应。3.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早期,维甲酸诱导基因I(retinoic-acid-inducible gene I,RIG-I)/干扰素 β 启动刺激因子 1(interferon beta promoter stimulator1,IPS-1)信号通路中关键靶分子RIG-I、IPS-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干扰素调节因子 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CXC 趋化因子配体 10(CXC chemokine ligand-10,CXCL10)的 mRNA和蛋白质表达迅速上调而后下调,与大鼠血清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cells,Th)1 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的变化规律一致。[结论]1.丰宫并殖吸虫引起的大鼠并殖吸虫病可分为三个阶段:感染早期(14 d以前),丰宫并殖吸虫广泛的限制大鼠代谢以便拮取营养物质和能量;感染中期(14~28 d天之间)大鼠主要启动大范围的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发生严重的免疫或炎症损伤,成为疾病严重程度的高峰期;感染后期(28 d以后),宿主启动一定的T细胞或B细胞相关免疫反应,使宿主持续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或炎症损伤,进入慢性化阶段。2.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后,宿主模式识别受体相关的RIG-I/IPS-1信号的激活参与了宿主免疫或炎症反应的启动过程。

二、后尾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上的初步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尾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上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5)丰宫并殖吸虫成功寄生大鼠及致并殖吸虫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虫体转录组动态表达模式揭示丰宫并殖吸虫成功寄生大鼠的机制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肺组织转录组学探索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导致大鼠并殖吸虫病的分子机制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并殖吸虫与并殖吸虫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后尾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上的初步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尾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上的初步应用[J]. 上海后方古田医院肺吸虫病防治研究组.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77(02)
  • [2]肺吸虫病免疫学检验方法的现场应用[J]. 顾元文,叶永祥,舒琦华,钱复荣,朱丽君. 安徽医学, 1982(01)
  • [3]皖南地区肺吸虫病的调查报告[J]. 张孝秩,潘伯民,王鼎欧,汤一贞,陈龙官. 中华内科杂志, 1979(02)
  • [4]安徽南部卫氏并殖吸虫囊蚴和成虫研究[J]. 樊培方,陈黛霞,张子和,刘家荣. 动物学报, 1979(04)
  • [5]丰宫并殖吸虫成功寄生大鼠及致并殖吸虫病的机制研究[D]. 李生浩.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囊蚴膜反应在皖南地区肺吸虫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