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和水牛肝片吸虫感染前后部分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

山羊和水牛肝片吸虫感染前后部分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

一、山羊和水牛感染肝片吸虫前后部分细胞免疫指标动态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庆红[1](2021)在《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经过几十年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人和家畜的日本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传统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逐步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以及使用方便快捷的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本研究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的G01片段作为检测靶序列,通过对羊血浆样本量、核酸模板量以及Real-time PCR退火温度等进行优化,建立了可以用于诊断羊日本血吸虫病的Real-time PCR方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0.26 fg,与前后盘吸虫、大片吸虫、弓形虫、旋毛虫、裂头蚴、住肉孢子虫、巴贝斯虫和捻转血矛线虫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159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羊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8.74%(157/159,95%CI:95.53%–99.85%),对94份阴性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94/94,95%CI:96.15%–100%)。此外,应用该方法对望江(日本血吸虫病疫区)120份和威海(非日本血吸虫病疫区)33份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望江羊检出率为8.33%(10/120,95%CI:4.07%–14.79%),威海羊检出率为0%(0/33,95%CI:0%–10.58%)。本研究同样选取G01片段作为检测靶序列,建立了诊断小鼠和羊日本血吸虫病的LFD-RPA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2.6 fg,同样与前后盘吸虫、大片吸虫、弓形虫、旋毛虫、裂头蚴、住肉孢子虫、巴贝斯虫和捻转血矛线虫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36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小鼠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7.22%(35/36,95%CI,85.47%–99.93%),对36份阴性小鼠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36/36,95%CI,90.26%–100%);检测48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羊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3.75%(45/48,95%CI,82.80%–98.69%),对53份阴性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53/53,95%CI,93.28%–100%)。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同时具有快速诊断羊日本血吸虫病的潜力。此外,利用建立好的Real-time PCR方法对日本血吸虫不同感染量(感染5/10/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进行检测,以评估该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上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7天,不同感染量小鼠的检出率在20%-75%之间;感染10-20天后,不同感染量小鼠的检出率均在12.5%以下;在感染20天后检出率逐渐升高,至感染后第40天,检出率均为77.8%以上。因此,该方法对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的效果不理想。此外,我们对人工感染山羊在感染后1、2、3、4、5、6、7、14、24和56天采集的血浆样本进行了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5天,检出率在10%-50%之间;感染6-24天后,检出率均在12.5%以下;在感染20天后检出率逐渐升高,至感染后第56天检出率达到100%。因此,该方法对羊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效果不理想。

邵兵[2](2021)在《吡喹酮调节小鼠免疫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血吸虫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家畜健康,目前仍流行于中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是我国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已知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人和家畜感染血吸虫的必要条件。吡喹酮(PZQ)是治疗人和家畜血吸虫病的临床首选化学药品。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证实PZQ可以调节宿主免疫。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水牛在感染前17天和18天服用PZQ可以使得体内虫体发育率(虫体数/感染尾蚴数)减少80%以上。本文以小鼠为动物模型研究了PZQ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量效关系、保护期和起效时间,为如何应用PZQ预防人和家畜感染日本血吸虫提供参考。比较感染前预服PZQ的BALB/c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的虫荷数、雌虫数和平均每克肝脏虫卵数(EPG),根据预防效果明确PZQ预防感染的有效剂量、保护期和起效时间。在测定有效剂量的两个独立试验中,感染前15天注射或口服不同剂量PZQ均可使小鼠虫荷数、雌虫数和肝脏EPG显着降低。有效剂量为2次口服(间隔24 h)或1次注射300 mg/kg,可使虫荷数、雌虫数和肝脏EPG减少稳定在50%以上。在服用有效剂量PZQ后的前两天预防效果最好,减虫率超过92%,然后维持显着减虫率直至21天。对来源于PZQ预处理组小鼠和空白对照组的小鼠虫体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在PZQ预处理组中存活的虫体长度较短,口吸盘和腹吸盘等器官变小,雌虫子宫内虫卵数减少。细胞因子、NO、5-HT和血液学指标的检测表明,预服PZQ可引起宿主的生理变化,调节天然免疫。提高外周血血清中NO、IFN-γ和IL-2的水平,降低TGF-β的水平,这可能是PZQ预处理小鼠虫体数量减少和残存虫体发育不良的原因。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检测表明,感染前预服PZQ对获得性免疫无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监测给药后24-96 h小鼠血浆PZQ浓度,给药后72 h后血浆PZQ浓度低于检出限,说明PZQ对血吸虫的预防作用不是由于PZQ直接作用的结果。结论:预服PZQ可诱导宿主在服药后21天内对日本血吸虫感染产生部分预防作用。这种预防作用不是PZQ对血吸虫的直接作用,而是PZQ调节宿主生理变化特别是调节天然免疫的结果。这些发现可能为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的人群(如渔民)和牲畜(牛、羊等)提供一种有效的预防技术,并为阐明PZQ治疗血吸虫病的机制和PZQ作为免疫调节剂以防止其他病原体感染提供新的见解。

盛兆安[3](2020)在《大片吸虫及其分泌抗原对宿主肠道菌群与免疫应答调节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片形吸虫病主要是由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片形吸虫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可溶性的分子及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调控宿主免疫微环境,在宿主体内建立持续感染。脊椎动物的胃肠道内共生微生物在维持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同时,对宿主的营养和能量代谢平衡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寄生虫与宿主肠道菌群具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通过描绘大片形吸虫感染后对宿主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分子相互关系,对宿主-寄生虫-肠道菌群的复杂关系深入探讨,为实验室研究转化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通过大片吸虫囊蚴感染水牛、BALB/C小鼠,大片吸虫成虫ESP、15k EVs、100k EVs腹腔注射小鼠;(2)对涉及与寄生虫免疫相关的Th1型和Th2型免疫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和Toll样受体,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等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初步推测大片吸虫感染所诱导的宿主免疫反应类型;(3)收集实验动物的肠道内容物,经Illumina Hi 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 RNA测序分析,评价大片吸虫感染对肠道菌群构成和功能的影响;(4)使用差速离心的方法,对大片吸虫产生的两种不同形态的胞外囊泡15,000×g(15k EVs)和100,000×g(100k EVs)进行分离鉴定,使用shoutgun技术对100k EVs所含蛋白成分进行分析;(5)将免疫学指标与肠道菌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推断大片形吸虫感染与宿主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宿主对大片吸虫的易感性与Th2型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大片吸虫感染早期诱导Th1/2混合型的免疫反应,慢性感染阶段则转为典型的Th2型免疫反应。血清中特异性的IgG和IgG1的抗体水平随感染进程呈上升趋势。表明大片吸虫感染所诱导的Th2型相关的细胞因子和IgG1可能是其在自然宿主水牛体内成功建立感染的关键。同时小鼠模型发现激活的ERK通路和抑制经典的TLRs-IKB-NF-κB(p65)通路,参与了大片吸虫诱导的Th2型免疫反应。依据不同离心力,成功分离鉴定了两种不同形态的胞外囊泡15k EVs和100k EVs,并经shoutgun技术对100k EVs所含蛋白成分进行鉴定,发现其中含有多种与免疫调控、诊断、疫苗候选分子相关的蛋白;体内实验发现ESP、15k EVs、100k EVs均可诱导小鼠Th2/Treg型免疫反应,并通过上调T细胞共抑制分子CLAT-4和PD-1,限制Th1型免疫的发展。水牛感染大片吸虫可显着降低水牛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肠道菌群的构成在不同胃肠道部位的结果差异较大。RDA/CCA分析在科水平上Peptostreptococcaceae和Family_XIII与高水平的IgG1和IL4相关。F.gigantica感染显着减少水牛结肠中产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s)菌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Alistipes的丰度,降低结肠SCFAs浓度,大片吸虫感染小鼠同样观察到可减少结肠中产SCFAs的uncultured_bacterium_Lachnospiraceae丰度,提示Th2型免疫反应与下调菌群产生SCFAs相关。大片吸虫感染与成虫ESP、15k EVs、100k EVs注射均可降低小鼠结肠内容物菌群的α-多样性的,RDA/CCA分析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与Th2和Treg型细胞因子具较强的相关性,而Bacteroidaceae和Cyanobacteria可能参与了大片吸虫感染引起的宿主纤维化的进程。结论:大片吸虫感染可通过调控宿主的肠道菌群的结构与菌群代谢产物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促进其在宿主体内存活。对大片吸虫-宿主-肠道菌群作用关系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防控片形吸虫病提供参考。

陈程[4](2020)在《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78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或地区流行。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几十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多数地区人、畜血吸虫病的流行已呈现低流行性和低感染特点,传统的病原学诊断逐渐无法满足现场需求。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便于判断的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在前期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G01、F11、E12、H12、G1/3、G7-1、G7-2和G7-3作为候选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并以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DNA、BALB/c小鼠基因组DNA和新西兰大白兔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基因扩增,挑选出能特异性从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DNA扩增,但不能从BALB/c小鼠和新西兰大白兔基因组DNA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基因。以G01作为诊断靶基因,三个不同感染剂量(10条、40条、100条)的小鼠各10只,在感染后42d提取血浆提核酸为模板,均可扩增得到G01片段。同时以弓形虫、大片形吸虫、前后盘吸虫、住肉孢子虫、旋毛虫、棘球绦虫的虫体基因组DNA为模板对G01进行扩增,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表明G01基因是一种有诊断潜力的靶基因。对引物、退火温度、模板量、血浆样本量进行优化,最终选取特征峰单一、对应Ct值较小的引物G01-4为检测引物;58℃为退火温度;4μL模板体积(核酸量约为8ng/μL);血浆样本量为200μL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了Real-time PCR诊断方法,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0.01 fg。用该方法对感染10条、40条和1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2d的小鼠血浆样本进行检测,敏感性为99.3%(152/153)。检测77份未感染尾蚴的SPF级BALB/c小鼠血浆样本,均未检出阳性,其特异性为100%(77/77)。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诊断方法对感染10条和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浆样本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感染1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7 d、10 d、14 d、18 d、21 d、28d、35 d、42 d后的阳性率分别为:40%(8/20)、60%(12/20)、30%(6/20)、40%(8/20)、20%(4/20)、60%(12/20)、60%(12/20)、95%(19/20)。感染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10 d、14 d、18 d、21 d、28 d、35 d后的阳性率为:25%(2/8)、80%(4/5)、50%(4/8)、40%(2/5)、100%(8/8)、100%(5/5)。感染1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42 d的阳性率最高,为95%。感染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28 d全部检出阳性。表明该方法的敏感性与感染度呈正相关。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诊断方法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的疗效考核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感染10条和40条尾蚴的小鼠在给药治疗后6w时全部转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疗效考核的潜力。本研究为日本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的诊断技术。

袁晓丹[5](2019)在《大片形吸虫两种ES产物的重组蛋白对山羊PBMCs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片形科、片形属(Fasciola)吸虫,如大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及其中间型(intermediate form)的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大片形吸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肝片形吸虫病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CaBp)属于蠕虫钙结合蛋白家族,具有钙结合位点,可通过与不同信号分子的结合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存活、增殖、黏附、迁移、血管新生等多种肿瘤特征性生物学过程。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s,LAP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金属蛋白酶,是从蛋白质和肽段切割N端残基而发挥作用的胞浆酶,具有消化、与宿主互作、蛋白质周转、肿瘤生长、组织侵袭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能。本实验通过采取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大片形吸虫的鉴定。鉴定正确后,以肝片形吸虫CaBp2(Fh CaBp2)的序列为参考,对大片形吸虫CaBp2(FgCaBp2)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重组FgCaBp2(rFgCaBp2)和重组FgLAP(r FgLAP)蛋白表达、纯化,实现两种蛋白的大量可溶性表达。两种重组蛋白经Western-blot分析,可识别人工感染大片形吸虫的山羊阳性血清和两种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分别在约23 ku和63 ku处出现特异性条带,证明它们具有作为大片形吸虫病诊断抗原的潜力。本实验进行了r FgCaBp2和rFgLAP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功能的影响研究,包括与山羊PBMCs的特异性结合能力、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总NO的产生、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凋亡情况,以及对山羊单核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证明两种蛋白与山羊PBMCs有良好的结合作用;rFgCaBp2在低浓度时能显着抑制IFN-γ、IL-4和IL-10的分泌,但高浓度时显示促进作用,该蛋白极显着地促进TGF-β的分泌;rFgLAP在低浓度时显着促进TGF-β的分泌,但显着抑制IL-4、IL-10和IFN-γ的分泌;rFgCaBp2蛋白在低浓度时显着促进NO的产生,高浓度抑制NO的产生;r FgLAP低浓度时对其促进作用较弱,高浓度时显着促进NO的产生;两种蛋白都能显着促进山羊PBMCs的增殖;两种蛋白均显着促进迁移小室中山羊PBMCs的迁移;rFgCaBp2可抑制山羊PBMCs的凋亡,rFgLAP对其凋亡的抑制作用较弱;两种蛋白均可与山羊单核细胞作用,促进其吞噬功能。本实验获得了FgCaBp2与FgLAP重组蛋白,两种蛋白可被阳性血清所识别,表明其具有很强的免疫反应性;两种蛋白对山羊PBMCs的功能影响结果说明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推测这两种蛋白可能在大片形吸虫抗宿主免疫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筛选大片形吸虫免疫诊断抗原、探索大片形吸虫ES蛋白与宿主的互作机制及大片形吸虫免疫逃避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施维[6](2018)在《片形吸虫及其分泌排泄产物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片形吸虫的两个致病种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均能感染人和哺乳动物引起片形吸虫病,不同宿主的易感性不同,这与片形吸虫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调控或逃避有关。肝片形吸虫及其ESP已被证实能诱导小鼠和牛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而大片形吸虫在宿主中能否引起相似的免疫反应尚无明确的结论。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外试验探讨大片形吸虫及其ESP在不同宿主引起的巨噬细胞极化和固有免疫反应的差异及其免疫机制,并将淋巴插管模型应用于片形吸虫ESP对宿主免疫细胞的作用研究,以探明片形吸虫及其ESP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为理解大片形吸虫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用大片形吸虫囊蚴感染水牛、昆明小鼠(KM)和C57BL/6Nju小鼠(B6),分别于水牛感染后4周、10周、14周和小鼠感染后3周、4周、7或8周处死。通过肝组织切片观察到水牛和小鼠肝脏均能从炎症浸润向结缔组织增生转归,水牛感染14周可见肝内肉芽组织和成虫形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枯否细胞(巨噬细胞)分子标志和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并用ELISA检测血清IFN-γ和IL-4,结果显示:随着感染病程的加剧水牛枯否细胞表型从M2型极化向M1、M2型共上调的趋势转变,KM小鼠枯否细胞表型则由前期的M1+M2混合型向M0型转归,而B6小鼠则表现为更明显的M2型极化。结果表明:大片形吸虫感染水牛和小鼠可诱导肝脏KC表型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存在较大宿主差异,这些变化的宿主差异是与不同宿主肝脏的载虫能力、损伤修复能力、病变程度以及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发育密切相关的。2.用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200μg FgESP腹腔注射KM小鼠和B6小鼠,4天、7天隔日注射作为短期试验组,14周每周注射作为长期试验组,注射PBS为对照。通过肝组织切片观察到FgESP腹腔短期注射不会引起小鼠肝脏明显的组织学变化,而长期注射会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趋势。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枯否细胞(巨噬细胞)分子标志和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KM小鼠短期注射FgESP会引起肝组织iNOSmRNA表达下调,但B6小鼠CD206、Arg-2、YM-1的表达上调,两种小鼠枯否细胞均表现出M2型极化优势;两种小鼠长期注射FgESP则引起完全不同的KCs表型趋势,其中KM小鼠表现为M1和M2型同时上调的混合型,B6则表现为M1和M2均没变化的M0型。3.用200 gg/mL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gESP体外刺激水牛原代BLMΦ和B6小鼠来源的传代iPMΦ(野生型)两类MΦ48小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两类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和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化学法测定细胞Arg-1,Griess法测定细胞上清NO浓度,ELISA测定上清IFN-γ、IL-4浓度,结果显示:水牛BLMΦCD68基因表达下调、Arg-2基因表达上调,Arg-1、NO的合成增加,上清中的IFN-γ浓度下降、IL-4没有明显变化,提示可能存在M2型极化和细胞激活的抑制或凋亡的发生;小鼠野生型iPMΦArg-1合成增加,上清中的IL-4浓度显着升高,而IFN-γ、NO浓度没有变化,也提示M2型极化。结果表明:FgESP体外刺激不同宿主MΦ均能诱导M2型极化。4.用2000μg/mL FgESP分别体外刺激B6小鼠来源的基因敲除iPMΦ(MyD88-/-、MyD88/TRIF-/-、TLR-2/4-/-),测定上清NO、IFN-γ、IL-4浓度和细胞裂解物的Arg-1含量,并与野生型iPM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yD88的缺失导致IL-4的分泌与对照组无差异,而MyD88、TRIF同时缺失导致IL-4的分泌减少,两者均低于野生型iPMΦ;无论是MyD88-/-、MyD88/TRIF-/-还是TLR-2/4-/-iPMΦ,FgESP体外刺激诱导的Arg-1产量均与对照组无差异。结果表明:FgESP体外刺激小鼠传代巨噬细胞能诱导依赖于MyD88及其相关通路的M2型激活,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促进Arg-1合成和NO分泌抑制,而TRIF和TLR2、TLR4也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发挥作用。5.通过外科手术成功构建绵羊的股骨前伪输入淋巴插管、肝脏输入淋,巴插管,成功率分别为约70%和33%左右。6.将200μg荧光标记的肝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hESP于绵羊股骨前区域多点皮下注射(OVA设为对照抗原),并通过股骨前伪输入淋巴插管收集0~7天不同时间点的淋巴液并分离免疫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种类和抗原吞噬细胞的比例,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标志mRNA表达量,ELISA测定淋巴液的IFN-γ和IL-4,结果显示:FhESP注射刺激能使股骨前输入淋巴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分别在注射后4~8小时和8~12小时特异性升高,淋巴细胞的比例在注射后4~8小时特异性降低,DCs的比例在注射后4~8小时升高但与OVA对照抗原相比缺乏统计学差异,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样细胞的比例在各时间点无明显改变;抗原吞噬细胞的数量在注射后4~12h的短暂提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FhESP的早期吞噬具有特异性,但DCs的两个亚群的比例变化不具抗原特异性;FhESP刺激能导致淋巴液分离到的细胞M2型分子标志CD206、Arg-2和YM-1的表达均在刺激后24小时内特异性上调,淋巴液IL-4在0~8h特异性升高,IFN-γ、IL-10、IL-12的含量没有特异性变化。结果表明:绵羊股骨前伪输入淋巴插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适用于免疫反应动力学试验,通过该模型我们发现FhESP能在绵羊体内促进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快速招募,提高吞噬细胞抗原吞噬能力,特异性诱导巨噬细胞M2型极化和Th2细胞因子分泌。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大片形吸虫感染导致肝脏枯否细胞表型极化趋势和细胞免疫应答趋势存在较大的宿主差异,主要取决于宿主肝脏的载虫能力、损伤修复能力和病变进程。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gESP则能在体、内外诱导动物宿主巨噬细胞依赖于MyD88信号通路的M2型极化,并刺激分泌Th2型细胞因子,通过上调Arg-1抑制NO分泌降低巨噬细胞清除病原的能力,可能是大片形吸虫逃避巨噬细胞免疫杀伤的策略。此外,在绵羊身上成功构建并应用伪输入淋巴插管模型研究肝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hESP对宿主免疫细胞的作用,发现FhESP具有早期招募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提高吞噬细胞早期抗原吞噬、诱导M2型巨噬细胞和Th2型细胞免疫的能力。

卢秀红[7](2008)在《大片吸虫分泌排泄产物调节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和IL-10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片吸虫病(Fasciolosis)是一种常见的水牛寄生虫病,了解水牛免疫细胞的各种特性,是防御水牛大片吸虫病的基础。研究一:为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筛选大片吸虫阴性的9、15和24月龄的水牛各5头。对所有实验动物的外周血细胞进行总数计数和分类计数,同时分离出不同月龄(9、15和24月龄)健康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不同浓度的非特异刺激因子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素A(ConA)(0.125、0.25、0.5、1、2、3、4μg/孔)进行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测定增殖能力,计算刺激指数(SI)。白细胞总数计数和分类计数实验结果表明,9、15和24月龄组外周血细胞总数分别是17.1×109个/ml、16.4×109个/ml和16.5×109个/ml;其中淋巴细胞分别为9.7×109个/ml、9.1×109个/ml和7.9×109个/ml;嗜酸性粒细胞分别为0.3×109个/ml、0.1×109个/ml和0.3×109个/ml。白细胞分类计数和总数计数在不同月龄水牛间的差异不显着。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9、15和24月龄组在PHA刺激下(0.125~3.000μg/孔)SI随PHA浓度的升高而增高,分别为1.3~3.3、1.0~3.0和1.5~3.6。各月龄组水牛细胞在ConA刺激下(0.125~4μg/孔)的SI随ConA浓度的升高而增高,分别为1.0~1.5、1.1~1.6和1.0~1.6。PHA或ConA刺激下的SI在不同月龄水牛间差异也不显着。这提示9、15、24月龄水牛均适宜用作进一步的实验。PHA刺激下的SI和ConA刺激下的SI在同一月龄水牛组内差异显着(P<0.05),且PHA刺激下的SI比ConA刺激下的SI高。研究二:为了了解非特异性刺激原(ConA、PHA、LPS)和FgESP对水牛PBMC表达IFN-γ和IL-10的水平的影响,及FgESP对各刺激因子的调节作用。从水牛胆囊中收集大片吸虫成虫并制备大片吸虫分泌排泄产物(FgESP)。应用FgESP和非特异性刺激原(ConA、PHA、LPS)刺激15月龄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实验设有ConA、PHA、LPS、FgESP、FgESP+LPS、FgESP+ConA和FgESP+PHA 7个实验组,并设有阴性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在各刺激原刺激6、12、24和48小时(h)下PBMC表达IFN-γ和IL-10的浓度,比较各组实验在不同时间段IFN-γ和IL-10的水平。结果显示ConA、PHA和LPS三者均于6h刺激水牛PBMC产生IFN-γ。PHA刺激细胞产生IFN-γ出现的峰值最早(6h,83.41 pg/ml),ConA刺激细胞产生IFN-γ出现的峰值最晚(24h,87.76 pg/ml)。ConA、PHA和LPS三者在各时间段刺激细胞产生的IL-10都较少,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不显着。在ConA、PHA和LPS三组中,ConA刺激PBMC产生的IFN-γ最强(24h峰值,87.76 pg/ml),LPS刺激PBMC产生的IFN-γ最弱(6h峰值,47.5 pg/ml)。ESP单独刺激PBMC检测到的IFN-γ和IL-10都较少,与阴性比较差异都不显着。FgESP+ConA、PHA+FgESP和FgESP+LPS三组实验分别与ConA、PHA和LPS三组实验相比,的IFN-γ区别都不明显。FgESP+ConA和PHA+FgESP两组实验分别与ConA和PHA实验组相比,IL-10都明显升高(P<0.05),升高的最高指数都在24h,分别为2.91和2.92;FgESP+LPS实验组与LPS比较,IL-10区别不明显。实验结果表明健康水牛PBMC对ConA和PHA抗原比较敏感,且在ConA刺激下产生IFN-γ量较大,这为今后大片吸虫疫苗设计奠定了基础;在FgESP的调节作用下,ConA和PHA刺激PBMC产生的IL-10升高明显,且升高指数都在24h。FgESP对PBMC这一免疫调节特征为今后的大片吸虫防治打下基础。

侯志军[8](2005)在《无角多赛特和蒙古羊感染细颈线虫后细胞免疫动态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研究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优势虫种—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p)对无角多赛特羊和当地蒙古羊的感染情况,对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这两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查明了两种羊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不同。同时对两种羊的全血进行白细胞分离、流式细胞仪检测 CD2、CD14 的表达率,了解与细胞免疫有关的 T 细胞和与非特异性免疫有关的单核细胞的表达情况,对两种羊的全血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 值),来考察两种羊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进而探查抗病能力不同的原因。 无角多赛特羔羊细颈线虫虫卵的平均 EPG 值与当地蒙古羔羊细颈线虫虫卵的平均 EPG 值有显着的差异(P<0.05)。无角多赛特育成羊细颈线虫虫卵的平均 EPG 值与当地蒙古育成羊的平均 EPG 值也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说明,无角多赛特羊的羔羊和育成羊对细颈线虫的抗感染性较弱。 无角多赛特羊血液 CD2 表达率低于对照组蒙古羊血液 CD2 表达率,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在同一品种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比较中,羔羊组血液 CD2 表达率低于育成羊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显着(P<0.05)。 无角多赛特羊血液 CD14 表达率低于对照组蒙古羊血液 CD14 表达率,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在同一品种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比较中,羔羊组血液 CD14 表达率低于育成羊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着(P<0.05)。从而验证了无角多赛特羊和当地蒙古羊细胞免疫水平上的差异。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 值)结果说明,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即 EOS 值增多与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增大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嗜酸性粒细胞在抗线虫感染中的作用。

吴文德[9](2003)在《水牛实验感染大片形吸虫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水牛实验感染大片形吸虫后的免疫应答及病理变化。10头6月龄未受片形吸虫感染的摩拉品种健康水牛,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头,A组(编号为A1~A5)为对照组,B组(编号为B1~B5)为感染组。感染组每头牛人工喂服250个大片吸虫囊蚴。感染前和感染后每周定期从颈静脉采血,10ml用于白细胞总数计数(WBC)以及白细胞分类计数(DC);10ml用于制备血清,保存在-20℃备用,感染结束后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抗原(FgESP)IgG抗体水平。从感染后第7周起从直肠采集粪便检查虫卵,并计算每克粪便虫卵数;感染后第19周剖检感染组水牛,观看病理变化,收集片形吸虫并测量虫体的长和宽。结果表明:对照组水牛在整个感染过程没有检测到虫卵和抗体。感染组水牛不表现临床症状,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稍高,但差异不显着;从感染后第4周开始,感染组水牛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含量比对照组显着增高;其它类型的白细胞变化不明显;抗FgESP-IgG水平从感染后第2周开始升高,感染后18周达高峰;感染组有一头水牛在感染后第13周检出大片形吸虫虫卵,其余4头在感染后第14周检出虫卵;剖检感染组水牛B1、B2、B3、B4、B5,收获大片吸虫成虫的数量分别为56、11、42、33和61条,收虫率分别为22.4%、4.4%、16.8%、13.2%、24.4%,平均为16.2±8%。感染组水牛肝脏有些有明显的肉眼病理变化,病理切片显示,肝脏已处于修复期,纤维组织和淋巴细胞填充损伤的部位。

顾有方[10](2000)在《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后机体抗氧化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水牛、山羊和大鼠为模型,研究肝片吸虫感染后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同时检测了山羊和大鼠血浆中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的变化以及部分其他因子,综合分析各因素在肝片吸虫感染中的作用,着重研究了机体自由基在肝片吸虫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另外,还进行了投服closantel缓释剂研究药物对体内自由基的影响,摸索肝片吸虫治疗的新途径,为预防本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水牛血清抗氧化功能以及感染肝片吸虫后的动态变化 正常水牛血清CAT、SOD、GSH-Px和MDA值分别为1.074±0.645U/ml、58.226±2.175NU/ml、50.831±12.239U/ml和5.988±1.509nmol/ml。 在系列Ⅱ一次大量感染实验中,水牛血清GSH-Px在感染后6—9周显着低于对照组,以后呈波动性变化,至20—21周时显着高于对照组;SOD活性在第17—21周时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他各周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CAT仅在第8周显着低于对照组,而第6、7、17周则明显地高于对照组;MDA在2—15周期间显着高于对照组,以后下降,至19—22周时显着低于对照组。而在系列Ⅰ少量多次感染实验中,GSH-Px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或显着高于对照组,仅在第26周时显着低于对照组;SOD与对照组比差异均不显着CAT与对照组比差异不显着或显着低于对照组,仅在第4、19周时显着高于对照组;MDA在第7、8周时显着高于对照组,以后则显着或极显着地低于对照组。提示水牛感染肝片吸虫后机体的抗氧化功能只表现短期的明显变化,并随感染方式不同而有差异,说明水牛抗肝片吸虫感染能力较强,感染后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利用和清除基本上保持着动态平衡。2.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山羊血清抗氧化功能和血液某些免疫指标的变化 给山羊一次口服150个肝片吸虫囊蚴。感染后山羊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白细胞数在感染后一直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红细胞在感染后第7周明显下降。血清中GSH-Px在感染后前17周变化不明显,18周后发生了显着变化,两者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在整个实验期间,血清中SOD含量在感染后前5周呈波动状变化,以后两组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血清CAT含量在前6周两组交替上升,第6-12周时,试验组始终高于对照组,第12-16周两组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后又呈现波动状;血清中MDA含量在整个实验期间始终呈波动状,而在第8、9周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第17、20周时试验组则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他各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 山羊感染肝片吸虫后血清中抗体从感染后第1周起至实验结束,显着或极显着地高 三 摘 要于对照组;血清中NO开始下降,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至第3----周时试验组显着高于或低于对照组,第6一川周,试验组一直高于对照组,且在第7、10周时差异显着;血浆中TX巳含量变化较为明显,在前3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从第5周开始到实验结束,试验组血浆中TX巳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地高于对照组:在整个实验期间,血浆中6-keto-PGF;。含量变化不显着。提示山羊感染肝片吸虫后,机体发生多种功能的改变,机体的自由基产生与消除处于相互对抗之中,与此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物有明显变化,参与了肝片吸虫病的发展过程。3.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大鼠血清和组织抗氧化功的和某些免疫指标变化的研究 60只大鼠随机分成感染组(n—30)和对照组(n=30),感染组大鼠一次口服 25个囊蛐,检测感染后GSH-PX、SOD、GST活性和MDA含量和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感染组血清、肾脏、肺组织和心组织中GSH干X先升高后下降,肝组织的GSH.PX活性变化不明显,脾组织中GSH.PX活性下降;感染后血清、肝组织CAT活性下降,心组织和脾组织CAT活性先下降,然后升高,肾组织CAT活性开始升高,随后低于对照组,肺组织CAT活性的变化在整个实验期间,除第7周外,其他各周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血槽和肾组织SOD活性变化不明显,肝组织和心组织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肺组织SOD活性5周后开始急剧下降,脾组织SOD活性下降。血清MDA含量变化不明显,肝组织和肺组织MDA含量在感染后升高,随后下降,肾组织MDA含量感染后先下降,然后又有缓慢升高,感染后脾组织MDA变化先不明显,以后下降。血浆中6-酮-前列腺素水平变化不明显;而血栓素水平在感染后前5周逐渐下降,以后急剧上升,至实验结束时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自由基参与了肝片吸虫病的发病过程,肝片吸虫感染后机体的器官组织发生了脂质过氧化损伤,同时肝片吸虫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也发挥了作用。4.感染肝片吸虫后红细胞过八化损伤的实 究 以大鼠为肝片吸虫感染模型,研究肝片吸虫诱导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结果表明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溶血液中GSHIX活性的变化不明显,在感染后总体变化是升高,但在整个实验期间,两组差异均不显着(P>0刀5);SOD和 GST活性的变化不明显;:MDA含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体变化趋势

二、山羊和水牛感染肝片吸虫前后部分细胞免疫指标动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羊和水牛感染肝片吸虫前后部分细胞免疫指标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血吸虫病概述
    1.2 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1.2.1 病原学诊断
        1.2.2 免疫学诊断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第二章 羊日本血吸虫病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生物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酶和试剂
        2.2.4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鼠组织、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和羊血浆和血清样本的收集
        2.3.2 DNA提取
        2.3.3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优化
        2.3.4 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检测下限、敏感性、特异性
        2.3.5 血浆和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对比
        2.3.6 血浆保存时间
        2.3.7 ELISA检测
        2.3.8 对疫区和非疫区羊进行Real-time PCR诊断
    2.4 结果
        2.4.1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优化
        2.4.2 Real-time PCR反应的检测下限、敏感性和特异性
        2.4.3 血浆样本和血清样本检测效果对比
        2.4.4 血浆保存时间
        2.4.5 ELISA检测结果
        2.4.6 疫区和非疫区羊血浆样本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小鼠/羊日本血吸虫病LFD-RPA诊断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生物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酶和试剂
        3.2.4 引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鼠和羊血浆样本的收集
        3.3.2 DNA提取
        3.3.3 LFD-RPA最佳引物的选择
        3.3.4 LFD-RPA反应条件优化
        3.3.5 LFD-RPA检测下限、特异性和敏感性
    3.4 结果
        3.4.1 LFD-RPA最佳引物和探针的选择
        3.4.2 LFD-RPA反应甜菜碱加入量的优化
        3.4.3 LFD-RPA反应最佳孵育温度的优化
        3.4.4 LFD-RPA反应最佳孵育时间的优化
        3.4.5 LFD-RPA反应产物最佳稀释度的优化
        3.4.6 LFD-RPA检测下限和交叉反应结果
        3.4.7 LFD-RPA与 Real-time PCR在小鼠和羊上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3.5 讨论
第四章 Real-time PCR诊断早期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生物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酶和试剂
        4.2.4 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和羊血浆样本的收集
        4.3.2 DNA提取
        4.3.3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和羊样本
        4.3.4 日本血吸虫虫体计数
    4.4 结果
        4.4.1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结果
        4.4.2 虫体计数结果
        4.4.3 Real-time PCR检测羊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吡喹酮调节小鼠免疫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日本血吸虫概述
        1.1.1 日本血吸虫
        1.1.2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1.2 日本血吸虫病及其流行情况
    1.3 吡喹酮概述
        1.3.1 吡喹酮
        1.3.2 吡喹酮作用机制
        1.3.3 吡喹酮免疫调节作用
        1.3.4 血吸虫病的药物预防
        1.3.5 天然免疫与病原感染研究
        1.3.6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PZQ预防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量效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生物材料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3 试验方法
        2.3.1 药物准备
        2.3.2 试验安排
        2.3.3 虫体收集及长度测量
        2.3.4 肝脏虫卵计数
        2.3.5 血清中5-HT、IL-2、TGF-β、TNF-β和 IFN-γ含量差异分析
        2.3.6 血清中NO含量分析
        2.3.7 统计学分析
    2.4 试验结果
        2.4.1 虫体数情况
        2.4.2 虫体形态学观察
        2.4.3 血清中5-HT、NO及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PZQ预防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有效保护期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生物材料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试剂配制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安排
        3.3.2 可溶性成虫抗原(SWA)的制备
        3.3.3 ELISA法测水牛血清中各抗体水平
        3.3.4 血常规测定
        3.3.5 其他试验方法
    3.4 试验结果
        3.4.1 虫体数情况
        3.4.2 血清中5-HT、NO及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3.4.3 血清中抗体水平测定结果
        3.4.4 血常规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PZQ预防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的起效时间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生物材料
        4.2.2 主要仪器、试剂及试剂配制
    4.3 试验方法
        4.3.1 试验安排
        4.3.2 试验方法
        4.3.3 其他试验方法
    4.4 试验结果
        4.4.1 虫体数情况
        4.4.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大片吸虫及其分泌抗原对宿主肠道菌群与免疫应答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片形吸虫与片形吸虫病的研究概述
        1.1.1 片形吸虫与片形吸虫病
        1.1.2 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现状
        1.1.3 片形吸虫病的防控现况
    1.2 片形吸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
        1.2.1 片形吸虫的生活史
        1.2.2 片形吸虫宿主适应性
        1.2.3 宿主抗片形吸虫感染的机制
        1.2.4 宿主的免疫应答与片形吸虫感染的互作关系
        1.2.5 片形吸虫的免疫逃避策略
    1.3 蠕虫感染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3.1 蠕虫感染对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1.3.2 蠕虫感染对宿主代谢的影响
        1.3.3 蠕虫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关系的假设
        1.3.4 蠕虫-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应用
        1.3.5 片形吸虫与肠道菌群的可能机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片吸虫感染对水牛宿主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耗材
        2.2.3 主要设备、仪器
        2.2.4 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感染及取材
        2.3.2 RNA的分离及反转录
        2.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T-q PCR)
        2.3.4 血清抗体检测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水牛感染大片吸虫肝门淋巴结免疫学指标变化
        2.4.2 水牛感染大片吸虫脾脏免疫学指标变化
        2.4.3 水牛感染大片吸虫血清中抗大片吸虫ESP特异性抗体检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大片吸虫胞外囊泡的分离鉴定与蛋白质组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的试剂、耗材
        3.2.3 主要的仪器设备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大片吸虫ESP和 EVs的收集
        3.3.2 蛋白浓度定量分析
        3.3.3 电镜观察
        3.3.4 粒径检测
        3.3.5 Western blot鉴定胞外囊泡所含蛋白质
        3.3.6 Shotgun鉴定100k胞外囊泡中蛋白
        3.3.7 小鼠免疫与感染
        3.3.8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大片吸虫成虫ESP、EVs的分泌特征
        3.4.2 大片吸虫成虫15k EVs、100k EVs鉴定
        3.4.3 虫体回收
        3.4.4 肝脏病理损伤评分
        3.4.5 血清中ALT、AST的变化
        3.4.6 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变化
        3.4.7 大片吸虫成虫100k EVS的蛋白组整体分析
        3.4.8 大片吸虫成虫100k EVS鉴定的蛋白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大片吸虫感染和成虫抗原对小鼠T细胞分化相关TLR-ERK通路的初探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实验动物及材料
        4.2.2 主要的试剂、耗材
        4.2.3 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囊蚴感染分组
        4.3.2 小鼠腹腔注射分组
        4.3.3 样品收集
        4.3.4 RT-q PCR检测
        4.3.5 抗体ELISA检测
        4.3.6 动物病理组织切片的制备
        4.3.7 组织匀浆的制备
        4.3.8 细胞因子ELISA检测
        4.3.9 Western blot检测
        4.3.10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小鼠感染大片吸虫囊蚴结果
        4.4.2 大片吸虫 成虫 ESP、15k EVs和100k EVs腹腔注射小鼠模型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大片吸虫感染对水牛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2.2 主要试剂/耗材
    5.3 实验方法
    5.4 测序数据的分析
    5.5 结果
        5.5.1 肠系膜淋巴结、肝门淋巴结、脾脏和肝脏TLRs在感染组和对照组的表达情况
        5.5.2 α-多样性分析
        5.5.3 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 A)
        5.5.4 水牛感染大片吸虫对胃肠道菌群各分类水平组成
        5.5.5 LEf Se(Line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Effect Size,LEf Se)分析
        5.5.6 CCA/RDA分析
        5.5.7 结肠中SCFAs水平检测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大片吸虫感染和成虫抗原对小鼠菌群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
        6.2.1 实验动物及材料
        6.2.2 主要试剂、耗材
        6.2.3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4 结果
        6.4.1 小鼠囊蚴感染对结肠内容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
        6.4.2 腹腔注射小鼠模型结肠内容物菌群分析结果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水牛RT-qPCR使用引物
    附表2 小鼠RT-qPCR使用引物
    附表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科研项目

(4)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吸虫病及血吸虫病诊断的概述
    1.2 血吸虫病的诊断技术
        1.2.1 病原学诊断
        1.2.2 免疫学诊断
        1.2.3 利用核酸进行诊断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目的基因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生物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酶和试剂
        2.2.4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浆样品、动物组织和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收集
        2.3.2 DNA提取
        2.3.3 PCR
        2.3.4 交叉反应性
    2.4 结果
        2.4.1 以虫体DNA为模板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2.4.2 以鼠基因组DNA和兔基因组DNA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2.4.3 候选基因的评估
        2.4.4 交叉反应性试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日本血吸虫病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生物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酶和试剂
        3.2.4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血浆样本的收集
        3.3.2 DNA提取
        3.3.3 Real-time PCR条件优化
        3.3.4 Real-time PCR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灵敏度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核酸诊断方法对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连续监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生物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酶和试剂
        4.2.4 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血浆样本的收集
        4.3.2 DNA提取
        4.3.3 Real-time PCR
        4.3.4 虫体计数
        4.3.5 肝脏虫卵计数
    4.4 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核酸诊断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病疗效考核的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生物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2.3 酶和试剂
        5.2.4 试剂的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血浆样本的收集
        5.3.2 DNA提取
        5.3.3 Real-time PCR检测
        5.3.4 虫体计数
        5.3.5 肝脏虫卵计数
    5.4 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大片形吸虫两种ES产物的重组蛋白对山羊PBMCs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片形吸虫病
        1.1.1 病原及其生活史
        1.1.2 流行情况及危害
        1.1.3 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1.2 排泄分泌产物的概述
    1.3 排泄分泌产物在寄生虫免疫功能中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大片形吸虫的鉴定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大片形吸虫CaBp2基因的克隆、表达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重组FgCaBp2及重组FgLAP蛋白免疫活性研究
        2.3.1 材料
        2.3.2 方法
    2.4 两种蛋白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作用
        2.4.1 材料
        2.4.2 方法
3 结果
    3.1 大片形吸虫鉴定
        3.1.1 片形吸虫虫体形态学鉴定结果
        3.1.2 片形吸虫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2 FgCaBp2基因的克隆表达结果
        3.2.1 FgCaBp2基因克隆结果
        3.2.2 FgCaBp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2.3 重组克隆质粒pMD19-T-rFgCaBp2的鉴定
        3.2.4 重组表达质粒pET-30a-rFgCaBp2的鉴定
        3.2.5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分析
    3.3 重组FgCaBp2及重组Fg LAP蛋白的免疫活性
        3.3.1 两种蛋白与人工感染山羊的阳性血清的Western-blot分析
        3.3.2 间接ELISA检测两种蛋白免疫家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滴度与最佳稀释度
        3.3.3 两种蛋白与相应兔源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分析
    3.4 两种蛋白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作用
        3.4.1 两种蛋白与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结合作用
        3.4.2 两种蛋白对山羊PBMCs细胞因子分泌及总NO的产生的影响
        3.4.3 两种蛋白对山羊PBMCs的增殖与迁移作用
        3.4.4 两种蛋白对山羊PBMCs凋亡及山羊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片形吸虫的鉴定
    4.2 rFgCaBp2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4.3 rFgCaBp2蛋白与rFgLAP蛋白的免疫活性
    4.4 两种蛋白对山羊PBMCs功能的影响
        4.4.1 两种蛋白与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结合
        4.4.2 两种蛋白对山羊PBMCs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总NO的产生
        4.4.3 两种蛋白对山羊PBMCs的增殖与迁移作用
        4.4.4 两种蛋白对山羊PBMCs的凋亡与山羊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片形吸虫及其分泌排泄产物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 蠕虫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1.1 抗蠕虫感染固有免疫应答概述
        1.2 抗蠕虫感染的固有免疫细胞
        1.3 抗蠕虫感染的病原识别受体(PRRs)
        1.4 抗蠕虫感染的辅助性T细胞(Th)免疫
    第二章 巨噬细胞的激活和调控与蠕虫感染
        2.1 巨噬细胞的不同亚型
        2.2 巨噬细胞信号通路与免疫学功能实现
        2.3 巨噬细胞在蠕虫感染中的作用
    第三章 片形吸虫与片形吸虫病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3.1 片形吸虫与片形吸虫病的研究概况
        3.2 片形吸虫与宿主免疫应答
        3.3 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与宿主免疫
        3.4 巨噬细胞与抗片形吸虫免疫
    第四章 淋巴插管模型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4.1 大动物淋巴插管模型的研究进展
        4.2 大动物输入淋巴插管及其应用研究
    第五章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大片形吸虫感染对宿主肝脏枯否细胞极化及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
        1.1 前言
        1.2 材料
        1.3 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章 大片形吸虫分泌排泄产物对宿主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及相关关键信号通路的初探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输入淋巴人造插管模型在片形吸虫细胞免疫研究的应用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大片吸虫分泌排泄产物调节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和IL-10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 反刍动物片形吸虫病
        1.1 病原体
        1.2 宿主
        1.2.1 中间宿主
        1.2.2 终末宿主
        1.3 片形吸虫病的危害及其诊断防治
        1.3.1 片形吸虫病的危害
        1.3.2 片形吸虫病的诊断
        1.3.3 片形吸虫病的防治
    2 片形吸虫免疫学研究
        2.1 抗原
        2.2 疫苗
        2.3 免疫机制
        2.3.1 片形吸虫免疫效应机制
        2.3.2 片形吸虫免疫逃避机制
    3 细胞因子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
        3.1 IFN-γ和IL-10相互作用
        3.2 片形吸虫感染与宿主表达INF-γ
        3.3 片形吸虫感染与宿主表达IL-10
    4 大片吸虫感染水牛后宿主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5 水牛-大片吸虫的危害及对该病研究取得的成果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健康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数计数、分类计数和增殖实验
        实验一 实验动物的筛选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健康水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计数和分类计数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MTT法测定广西水牛外周血白细胞增殖能力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研究一小结
    研究二 不同刺激因子刺激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IFN-γ和IL-10水平特性研究
        实验一 大片吸虫抗原的制备
        1 材料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二 FgESP、ConA、PHA和LPS刺激PBMC产生IFN-γ和IL-10水平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小结
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无角多赛特和蒙古羊感染细颈线虫后细胞免疫动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感染性寄生性线虫的一般概括
        1.1.1 消化道线虫病
        1.1.2 细颈线虫的一般概况
        1.1.3 影响动物感染寄生性线虫的因素
        1.1.4 粪检虫卵在评估宿主染虫程度上的意义
        1.1.5 实验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1.2 遗传对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1.2.1 遗传对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1.2.2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
        1.2.2.1 嗜酸性粒细胞在蠕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1.2.2.2 CD2 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2.2.3 CD14 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3 流式细胞仪及其在寄生虫免疫中的应用
        1.3.1 用 FMC 测定 CD2 单克隆抗体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临床意
        1.3.2 用 FMC 测定 CD14 单克隆抗体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1.4 寄生虫对宿主免疫应答的抵抗
2 实验研究
    2.1 细颈线虫虫卵感染的调查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实验结果
    2.2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2.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
    2.3 CD2、CD14 表达率测定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水牛实验感染大片形吸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一、 片形吸虫病的研究进展
        (一) 、 片形吸虫分类及鉴别
        (二) 、 抗原
    二、 宿主感染片形吸虫的免疫反应研究
        (一) 、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应答
        1 、 体液免疫
        2 、 细胞免疫
        (二) 、 寄生虫对宿主的免疫应答
    三、 流行病学的研究
    四、 致病作用及病理变化
    五、 诊断
        1 、 常规检查
        2 、 血清学方法检查
        3 、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六、 防治
        (一) 、 药物治疗
        (二) 、 预防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南宁地区大片形吸虫感染情况初步调查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水牛实验感染大片形吸虫的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 、 实验动物
        2 、 大片形吸虫囊蚴
        3 、 人工感染及实验处理
        4 、 白细胞计数
        5 、 白细胞分类计数
        6 、 粪便检查及虫卵计数
        7 、 抗体的测定
        8 、 剖杀牛
        9 、 肝脏病理切片
        10 、 数据处理
        二、 结果
        三、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后机体抗氧化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自由基与机体的抗氧化功能
        1 自由基的概念与来源
        1.1 自由基的概念
        1.2 自由基的来源
        2 生物体内自由基的类型
        3 自由基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3.1 自由基的生理意义
        3.2 自由基的病理作用
        4 机体的抗氧化功能
        4.1 抗氧化酶
        4.2 脂溶性抗氧化剂
        4.3 水溶性小分子抗氧化剂
        4.4 蛋白性抗氧化剂
    第二章 肝片吸虫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1 感染过程
        2 对肝脏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2.1 机械损伤
        2.2 肝酶的变化
        2.3 糖、脂肪代谢的变化
        2.4 胆汁及其成分
        2.5 异生物质代谢
        2.6 线粒体呼吸
        3 全身变化
        3.1 采食量和氮平衡
        3.2 血液成分的变化
        4 免疫病理学变化
        4.1 免疫细胞的变化
        4.2 抗体的变化
        4.3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等免疫介质的变化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三章 水牛血清抗氧化功能以及感染肝片吸虫后的动态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人工感染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水牛血清抗氧化酶正常值
        2.2 血清GSH-Px的动态变化
        2.3 血清SOD的动态变化
        2.4 血清CAT的动态变化
        2.5 血清MDA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山羊血清抗氧化功能和血液某些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囊蚴接种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血清GSH-Px的动态变化
        2.2 血清SOD的动态变化
        2.3 血清CAT的动态变化
        2.4 血清MDA的动态变化
        2.5 血细胞的变化
        2.6 血清抗体的变化
        2.7 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2.8 血浆血栓素含量的变化
        2.9 血浆6-酮-前列腺素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3.1 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3.2 血液某些免疫指标的变化
    第五章 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大鼠血清和组织抗氧化功能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感染
        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2.2 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2.3 肾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2.4 心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2.5 肺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2.6 脾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2.7 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3.1 大鼠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3.2 大鼠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3.3 大鼠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的变化
    第六章 感染肝片吸虫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感染
        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4 测定方法与项目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溶血液GSH-Px活性的变化
        2.2 溶血液SOD活性的变化
        2.3 溶血液GST活性的变化
        2.4 溶血液MDA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第七章 Closantel缓释剂驱除山羊实验感染肝片吸虫的效果以及对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计
        1.3 疗效考核
        1.4 血清抗氧化酶和其他指标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驱虫前后红细胞、白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数的变化
        2.2 驱虫前后虫卵数的变化
        2.3 驱虫前后体重的变化
        2.4 肝重/体重之比
        2.5 虫体减少率
        2.6 驱虫前后血清中抗体的变化
        2.7 驱虫前后血清抗氧化酶的变化
        2.8 血清MDA的动态变化
        2.9 驱虫前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
        2.10 驱虫前后血清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的变化
        3. 讨论
第三部分 总体讨论及结论
    1 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后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2 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后组织的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3 肝片吸虫感染后机体某些免疫指标的变化
    4 一氧化氮肝片吸虫感染中的作用
    5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在肝片吸虫感染中的作用
    6 Closantel缓释剂的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
全文结论
致谢

四、山羊和水牛感染肝片吸虫前后部分细胞免疫指标动态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 郭庆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吡喹酮调节小鼠免疫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研究[D]. 邵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大片吸虫及其分泌抗原对宿主肠道菌群与免疫应答调节机制的研究[D]. 盛兆安. 广西大学, 2020
  • [4]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D]. 陈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大片形吸虫两种ES产物的重组蛋白对山羊PBMCs功能的影响[D]. 袁晓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6]片形吸虫及其分泌排泄产物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作用的研究[D]. 施维. 广西大学, 2018(05)
  • [7]大片吸虫分泌排泄产物调节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和IL-10特性的研究[D]. 卢秀红. 广西大学, 2008(01)
  • [8]无角多赛特和蒙古羊感染细颈线虫后细胞免疫动态比较研究[D]. 侯志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
  • [9]水牛实验感染大片形吸虫的研究[D]. 吴文德. 广西大学, 2003(01)
  • [10]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后机体抗氧化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研究[D]. 顾有方. 南京农业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山羊和水牛肝片吸虫感染前后部分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