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磁场分布观察仪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徐锡镇[1](2019)在《蓝宝石光纤光栅的制备及高温传感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光纤高温传感器在金属冶炼、油气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特别是航空发动机领域,要求耐温性能达到1000℃以上,甚至是1800℃。蓝宝石光纤具备十分优异的耐温特性,其熔点高达2053℃,因此蓝宝石光纤高温传感器在超高温传感领域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基于蓝宝石光纤制备的黑体辐射型温度传感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等都得到一定的研究和发展。其中,基于蓝宝石光纤制备的光栅是蓝宝石光纤高温传感器的重要方向,但是蓝宝石光纤没有光敏性,且没有包层,属于多模传输。基于飞秒激光可以在非光敏性光纤中实现折射率调制的特性,提出飞秒激光逐线法在蓝宝石光纤上制备光纤光栅。通过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气浮平台能灵活地写制不同周期的光纤光栅,并且通过逐线法能获得较大的调制面积,从而获得较高的反射率。本论文提出了基于飞秒激光逐线法在蓝宝石光纤制备光纤光栅,并研究了该方法制备的蓝宝石光纤光栅的光谱特性和高温传感特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单晶蓝宝石的物理化学特性、蓝宝石光纤的生长方法机制及其光学性能以及蓝宝石光纤光栅的理论分析和仿真。并通过机械抛磨的方法获得蓝宝石光纤平整的端面。对比了三种粒径(1、0.5和0.1μm)砂纸对蓝宝石光纤端面光滑程度的影响。研究了渐变折射率光纤的模场转换特性,并且获得了1/4周期渐变折射率光纤能将直径为10.40μm的单模模场转换成直径为18.57μm的单模模场,其发散角从0.127 rad减小至0.058 rad。基于1/4周期渐变折射率光纤可以提高不同模场直径的模场匹配度,但是由于蓝宝石光纤的高度多模化,单模能量占比不高,未能有效降低单模光纤和蓝宝石光纤的耦合损耗。所以基于渐变折射率光纤的多模传输特性,直接采用渐变折射率光纤与蓝宝石光纤耦合,相比于单模光纤和蓝宝石光纤连接耦合,渐变折射率光纤和蓝宝石光纤耦合可以将损耗减少10 dB。2.研究了利用飞秒(Femtosecond,Fs)激光逐线法在单晶蓝宝石光纤上制备蓝宝石光纤光栅(sappire fiber Bragg grating,SFBG)的特性。基于定义法测试并获得直径60μm蓝宝石光纤的SFBG的反射率为6.3%,信噪比为7.86 dB,3 dB带宽为6.08nm;直径100μm蓝宝石光纤上写制的SFBG的反射率为3.9%,信噪比为5.75dB,3 dB带宽为7.58 nm。结果表明直径60μm的蓝宝石光纤上制备的SFBG反射谱更优。进一步研究各个写制参数对光谱的影响:1)刻线长度从5μm增加到50μm,反射率从2.24 dB增加到7.86 dB;2)周期数从1126增加到2252,SFBG的反射率从7.09dB增加到10.01 dB。进一步研究SFBG处于蓝宝石光纤的位置对反射谱的影响,SFBG处于中间的反射率更高,达到12.46 dB,其反射峰波长为1553.32 nm。SFBG距离中间9μm,反射率下降为10.02 dB,反射峰蓝移至1550.59 nm。研究不同阶数的SFBG的反射谱特性,其反射率和3 dB带宽随着阶数增加先下降后增加。其中,6阶SFBG反射率最低为6.75 dB,3 dB带宽最窄为2.42 nm。研究了偏置耦合对SFBG反射光谱的影响,沿着垂直于SFBG的刻线方向移动,可以将SFBG的3 dB带宽从2.64 nm下降至1.39 nm,同时信噪比略微下降了1.14 dB。研究了SFBG阵列,在1525-1620范围内写制5个不同反射波长的SFBG形成阵列,并且测试了SFBG阵列从正反两个方向耦合时的反射谱。3.通过将飞秒激光逐线法发展为Fs激光多层逐线法在单晶蓝宝石光纤上制备多层SFBG。研究了飞秒激光聚焦点距离蓝宝石光纤表面不同深度加工时的刻线长度变化。通过使用相同的能量在直径为60和100μm的蓝宝石光纤内不同深度刻制40μm线长,可见在直径为60μm的蓝宝石光纤中距离表面5到13μm的深度能获得完整的40μm线长,在直径为100μm的蓝宝石光纤距离表面5到29μm能获得完整的40μm线长。基于飞秒激光多层逐线法制备SFBG,研究了层的刻制顺序,先写下层的信噪比高于先写上层1 dB。层数为2,层间距为5μm的SFBG的信噪比最高为15.51dB。进一步研究偏置耦合对双层SFBG的反射光谱的影响,双层SFBG的反射谱同样对偏置耦合具有方向选择性,当沿着垂直于刻线方向偏置时,SFBG的3 dB带宽从1.58 nm下降至1.32 nm,同时信噪比略微下降了0.5 dB,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SFBG反射谱的3 dB带宽,同时能保持较高的反射率。4.研究了SFBG的高温响应特性,先采用B型热电偶探测了高温炉的温场分布,均温区范围在中低温时(1000℃以下)小于20 cm,在高温时(1000℃以上)增加至20 cm。SFBG的反射峰是由多个模式的反射峰叠加而成,呈现出众多尖峰,不利于寻峰。采取平滑滤波的方法对SFBG的反射光谱进行处理,研究了Adjacent averaging法和Savitzky-Golay法对SFBG反射谱的平滑效果,得出Savitzky-Golay法更能保留反射峰的高度和宽度等数据的特征。测试了SFBG的20-1612℃温度响应,其温度灵敏度在低温、中高温、高温分别为23.4、28.1和36.5 pm/℃。温度超过1785℃后,SFBG反射峰则永久消失。本论文通过优化刻线长度、写制能量、周期数、光栅位置、调制层数等写制参数,并通过错位耦合的方法有效拟制高阶模,得到反射率为6.3%,3 dB带宽为1.32nm,信噪比达到15.51 dB的蓝宝石光纤光栅。蓝宝石光纤光栅的耐温性能为1612℃,灵敏度达到36.5 pm/℃。并成功制备了包括5个不同波长的光栅阵列。
崔金刚[2](2019)在《森林近地面温度监测与遥感图像配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度测量是森林环境监控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森林防火等领域有重要的意义。森林发生火灾时会使周边环境温度上升并伴随有显着的红外辐射,监测到这些信息就可以对火灾进行报警。林区由于面积大、交通不便、林冠郁闭度大、林窗小和保留木多等因素,传统测量手段难以获得全面准确的温度信息。本监测方法的设计构想是在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全局监测的同时,对特定区域进行定点温度监测,并形成温度监测网络,最终建立一个以温度信息为检测目标的包含森林近地温度与卫星红外图像相结合的,能够达到点与面全方位覆盖的监测体系,该方法可以为森林火灾的预测与防控提供支持。本论文以森林发火灾时产生的近地温度与红外图像信息为研究目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设计了一个基于STC89C52单片机并具备无线传输方式的地面温度监测系统以对特定区域的温度进行定点测量,温度采集选用DS18B20传感器,数据传输选用nRF24L01,具备无线传输功能,可以和六个设为发射模式的nRF24L01相互通信。为弥补单一传感器温度监测范围小的缺点,实验时采用了多节点分布式的温度监测方式。(2)为满足对地面温度监测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磁流体光纤的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对温度敏感的磁性材料作为敏感元件,并把该磁性材料制作成磁流体注入到毛细光纤中作为导光介质,通过感应敏感元件的磁场变化来测量外界温度的变化。为研究传感器的工作机理,根据传感器波导结构中有效光学折射率的可调性,对传感器波导结构的光学特性进行了模拟和分析,进而实现了空间磁场强度与方向的检测,最后测试了磁性材料的温度性质,建立了温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利用该结构实现温度的测量是光纤传感器应用领域中一个有意义的尝试。(3)为了获得准确的地理位置与温度信息,针对遥感卫星获得的多波段图像,提出了一种用于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相似性方法,并采用ETM卫星数据进行验证。选择搜索窗的大小为50×50像素,测试了图像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等因素对相似性准则的影响,结果表明ME曲线的最小值点均对应着最佳配准位置。与传统的梯度互信息配准方法相比较,本文提出的配准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4)针对森林环境及地貌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林区检测的多波段图像配准的小成分子空间配准准则,分析了不同配准形状对小成分子空间方法的影响,不同成分数量对小成分子空间方法的影响以及噪声对小成分子空间方法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小成分方法的亚像素配准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采用ETM卫星数据进行了实验验证。
郑一博[3](2012)在《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及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子晶体光纤以其灵活的结构设计和优异的光学性能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光纤光学领域中研究的热点,尤其在光纤激光和光纤传感领域中尤为突出。本文从理论和实验出发研究了多芯光子晶体光纤和柚子型光子晶体光纤在以上两个领域中的应用:利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的模场和温度分布特性;开展了18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的近场同相位超模选择及纵向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并实验分析了基于柚子型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归纳如下:1.理论分析了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的模式耦合原理及超模分布特性,利用有限元法分别对具有16芯矩形阵列结构及18芯和19芯环形阵列结构的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的超模分布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2.分析研究了光纤激光器的泵浦耦合系统,采用Basic语言对耦合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编程设计,分析了不同透镜组合的耦合特性;通过选用两块凸面相对的非球面透镜组成了泵浦耦合系统,实现了对泵浦光1:1的高效空间耦合;利用显微物镜和CMOS图像传感器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自主设计了一套光纤激光器近场观测装置,实现了对光子晶体光纤端面的显微成像,并实时观测了18芯PCF激光器的近场模式分布特性;采用折叠腔和小孔选模技术实现了18芯PCF激光器同相位超模的选模输出,当泵浦功率为33.75W时获得了14.85W的1037nm单一波长的激光输出。3.理论分析了PCF激光器的热传导机理,利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高功率泵浦下单芯、18芯和19芯PCF激光器的端面热分布特性;采用光纤光栅阵列温度测量方法实验测量了18芯PCF激光器在自然散热条件下的纵向温度分布特性,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研究了其三维温度分布特性。4.数值模拟了采用五瓣和六瓣结构的柚子型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特性;模拟研究了镀银薄膜、填充银纳米线及混合填充三种金属介质填充方式对PCF-SPR传感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基于六瓣柚子型PCF的镀银薄膜实验并研究了其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
何勇[4](2019)在《同孔径脉冲激光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常规弹药中体积有限,小型化是当前脉冲激光引信的发展趋势。基于小型化背景,提出收发同孔径脉冲激光探测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以下研究:简要概述了脉冲激光探测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路的设计分析;对小型化收发同孔径的结构和光路采用共光轴设计,分析了激光的光场分布特性,建立激光准直模型,利用ZEMAX软件对激光准直仿真。利用ANSYS软件仿真分析系统在发射过载下的应力变化;同时,简要说明在过载激励下,光学元件产生的形变对光学性能的影响。针对收发同孔径脉冲激光探测系统小型化后引发的的电磁干扰问题,理论分析了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利用CST软件仿真分析电磁辐射,用电路软件仿真传导辐射,对抑制电磁干扰提出一些有效的参考建议。探讨和研究收发共光轴设计引起的光干扰问题,建立光干扰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凸透镜、半透镜参数对光干扰的影响。从光学和电路两方面分析了光干扰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探测频率和探测距离的限制条件。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说明收发同孔径脉冲激光探测系统的性能。
仲红军[5](2008)在《永磁磁流体泵内部流场流动仿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对磁流体驱动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针对我国目前磁流体驱动系统的研究现状,在全面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磁流体驱动系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并进行了仿真模拟和物理实验,取得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本文以导电液体处在电场和磁场中受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解质溶液在电磁场中产生运动的机理,结合流体力学理论得出电解质溶液在电磁力驱动下的数学模型。将通道内的电磁场与流场进行耦合分析,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电场和磁场与液体流速的关系。然后设计了永磁磁流体泵驱动电解质溶液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得到电压、电导率与驱动液体流速的相关数据,并对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对进一步研究磁流体泵及工程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远[6](2013)在《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及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研究》文中认为光子晶体光纤结构设计简单灵活,具有传统光纤所不具备的大量优良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和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领域,是人们研宄的热点。本文对以上两个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宄探索,具体为:针对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的相干合成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及实验研究;针对液晶填充的光子晶体光纤温度传感进行了理论模拟和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归纳如下:1.理论分析了多芯光纤激光器中的模式耦合原理及超模分布特性,利用COMSOL软件首先对具有18芯、19芯光纤以及18芯光子晶体光纤的模式分布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2.介绍了超模的衍射分析方法,使用改进的衍射算法对18芯光子晶体光纤超模的衍射分布进行了分析计算。介绍了Talbot腔的自成像原理,并用这一原理对18芯光子晶体光纤的超模进行了同相位选模的计算。建立了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速率方程,并用于端面镜腔结构和Talbot腔结构下的超模竞争分析。3.开展了18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同相位超模选择的实验研宄。对泵浦耦合系统进行了设计仿真实现了对泵浦光的髙效率耦合,搭建了光纤激光器近场观测装置,分别采用端面镜腔,Talbot腔以及小孔光阑结构对18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Talbot腔和小孔光阑结构实现了18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的同相位选模,对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相干合成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4.对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宄分析,分析了液晶材料的折射率特性,对E7型液晶的温度和色散特性进行了介绍。针对E7型液晶材料,设计了三种空气孔填充比不同的光子晶体光纤结构。计算分析了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各项光学参数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对填充率为0.2的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在不同温度下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曲线。
姜志鹏[7](2014)在《干式空心电抗器多物理场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主要感性元件之一,干式空心电抗器具有线性度高、结构简单、免维护等优点,因功能用途不同,在输电系统中起到无功补偿、限制短路电流、滤除高次谐波、减少直流系统谐波分量等作用。随着输电工程电压等级不断提升,电网规模日益扩大,数量庞大的干式空心电抗器投运到输电工程中。作为输电工程的强磁场源之一,干式空心电抗器漏磁严重,对周围电气设备运行有一定干扰,对职业人员、周边民众健康存在潜在危害。工程上,干式空心电抗器磁场屏蔽措施易于评估,而最优方案却难以获得。同轴多层包封结构,造成工程运维难以检测到电抗器包封热点温升变化情况,且缺少有效的在线监测设备,难以及时解决电抗器的长期持续过热运行,不仅会缩短电抗器工作寿命,甚至会引发起火烧毁等严重事故,对输电工程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危害。时变电流激励下的干式空心电抗器受迫振动,影响电抗器的机械性能,引起的疲劳损伤会造成潜在故障,电抗器向周围产生的结构辐射噪声也日益成为输变电工程中主要噪声源之一。基于上述干式空心电抗器暴露出的若干问题,本文在干式空心电抗器漏磁严重问题、温升特性、振动特性以及在线监测等方面开展主要研究工作:(1)干式空心电抗器磁场屏蔽优化研究。基于工频磁场屏蔽原理,建立了干式空心电抗器磁场屏蔽优化模型,提出微分进化算法结合棱边有限元的混合优化算法求解该优化问题,优化模型考虑电抗器中心距、屏蔽体结构参数等对目标函数的综合影响。对三相品字形排列电抗器组磁场进行屏蔽优化,优化结果表明:提高屏蔽板的架设高度和增大直径可有效降低最大磁感应强度,适当降低电抗器中心距可有效改善平均磁感应强度。该算法避免了人工单一因素搜索方法的局限性,为干式空心电抗器磁场屏蔽提供参考,优化模型及优化算法同样适用于其它高压设备电磁场优化研究。(2)干式空心电抗器三维流固耦合温度场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理论,建立了干式空心电抗器流固耦合温度场数学模型,首次考虑了星型支架涡流损耗对包封端部温度的影响。应用结构化网格对三维模型进行剖分,采用有限容积法直接求解电抗器稳态流场与温度场,获得了电抗器温度场分布特性,总结了包封温度分布特性以及热点温升规律。包封轴向温度分布可以划分为三个温度梯度不同区域,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包封上端区域,星型支架涡流损耗对包封热点温度影响约为3K。研究了强制对流改善电抗器热点温升的效果,空气流速与热点温度存在非线性递减关系,且随着空气流速增大,强制对流散热效果将趋于饱和状态。文中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可为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监测提供依据,同样可用于其它高压设备流固耦合温度场研究。(3)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试验测量与噪声试验测量。应用光纤测温法测量了自然对流条件下的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包封温度测量值与计算值相关系数为0.918,吻合度好,试验测量结果验证了温度场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开展了噪声频谱试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工频电流激励下,干式空心电抗器电磁振动产生的辐射噪声主要贡献量为100Hz声压。(4)干式空心电抗器电磁振动数值计算,基于磁场与结构顺序耦合方式,采用有限元法对干式空心电抗器结构模态进行分析,获得电抗器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基于谐响应分析,将干式空心电抗器在工频电流激励下的电磁力映射到结构网格上,计算得到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振动频谱,计算结果表明:干式空心电抗器包封振动以径向振动为主,轴向振动较小。(5)干式空心电抗器在线测温及温升故障预警系统设计。为了减少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故障引起的运行事故,同时,将流固耦合温度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设计了干式空心电抗器在线测温系统,分析了测温信号和布置方式,选择光纤光栅传感器作为测温元件。考虑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日照强度中对电抗器热点温升的影响,提出微分进化算法结合支持向量机的电抗器温升回归模型,结合热点温升限值标准进行温升故障判断,可有效减少温升故障误判。该在线测温系统抗干扰能力强、预警准确性高,填补了干式空心电抗器实时监控和保护机制的空白。
郭全忠[8](2004)在《肿瘤磁性液体热疗中电磁场和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磁性液体热疗技术因为其具有的特点——普适性、高特征吸收率、热旁观者效应、尺寸靶向效应以及磁性纳米粒子在治疗中所显现的导向性等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发现在混合治疗中效果显着。但是临床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人体温度场的测量一直是阻碍该疗法进入临床的主要障碍。本文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首先,作者对磁性液体热疗设备所要求的电磁场进行了初步计算,协助完成实验用电磁场发生器的制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发生器所产生的电磁场进行了静态和瞬态分析,将磁场强度、线圈电感等参数的计算结果与测量值进行对比,结果吻合,验证了设备所产生的各个磁场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以清楚地了解磁场特征参数与设备尺寸变化的对应关系。在改变气隙宽度时,探讨了气隙中心产生的磁场的均匀性问题。另外作者对磁性液体热疗系统即将采用的大型磁芯线圈进行了一些探讨,并且配合ANSYS设计出相应的计算前台程序,方便其他设计人员清楚地了解电磁场的分布。在生物温度场方面,作者设计了离体组织注入磁性液体以后在交变磁场下的升温实验,采用精度较高的自制热电偶温度计对加热部分进行测量,并且对该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结果吻合。根据温度场变化规律对磁性液体热疗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些讨论。
司国琛[9](2015)在《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潜油直线抽油机作为一种新型的石油开采设备,改变了传统抽油机的运动机理,利用直线电机的往复运动直接驱动井下柱塞泵工作,省去了抽油杆,解决了抽油杆和油管的偏磨问题,提升了系统效率。潜油直线电机作为潜油直线抽油机的核心,对其进行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是一种新型的直线电机,因其优秀的综合性能,更适合作为潜油直线电机。本文首先介绍了直线电机的国内外的研究概况,阐述了直线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了得到系统的最佳驱动性能,对潜油直线电机的结构进行了比较与选择,最终确定了潜油直线电机的初级、次级结构,确定电机的设计要点。采用解析法初步确定了电机的电磁设计方案,并利用Ansoft软件对设计的电机进行了瞬态磁场仿真分析,得出了电机的工作特性曲线,为电机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王博文[10](2015)在《城轨交通中直线感应牵引电机的电磁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直线感应牵引电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动力设备,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性能和特点,不仅在当今工业领域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城市轨道交通中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直线感应牵引电机常作为磁悬浮列车的牵引电机,也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轮轨系统中来驱动地铁车辆。本论文针对广州地铁车辆所采用的直线感应电机,进行了相关的性能分析和仿真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直线电机的发展历史,调研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单边型直线感应电机的原理和结构,并且对直线感应电机的特点也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接着,本文通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单边型直线感应电机进行二维瞬态场的建模分析,得到了磁力线、纵向气隙磁场曲线,通过纵向气隙磁场的畸变情况体现出动态纵向边端效应对该直线感应电机的影响。为了充分考虑直线电机第二类横向边端效应和动态纵向边端效应对电机性能和磁场分布的影响,本文又通过ANSYS软件对单边型直线感应电机进行了三维建模分析。在三维涡流场和三维瞬态场两种条件下,分别得到了直线感应电机的气隙磁场分布、次级感应板涡流分布和各自的受力情况。文章还针对次级感应板结构变化对电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分析,从而更全面地说明了直线感应电机的电磁特性。本文的重点是针对直线感应电机地铁车辆过弯道时的情形,在三维涡流场中对电机次级板发生横向偏移后的情况进行相关仿真研究,并且和列车直线运行工况下的电磁力、气隙磁场、涡流分布等结果作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到了直线感应电机在弯道运行时推力和法向力的变化以及侧向力的大小。最后还研究了次级板偏移后横向气隙磁场的畸变以及次级板涡流的重新分布。
二、电磁场分布观察仪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场分布观察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蓝宝石光纤光栅的制备及高温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温传感测量与应用需求 |
1.2 现有高温测量方法 |
1.2.1 热电偶高温传感器 |
1.2.2 热成像高温传感器 |
1.3 石英光纤高温传感器 |
1.3.1 光纤光栅的制备技术及类型 |
1.3.2 光纤光栅高温传感器 |
1.3.3 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高温传感器 |
1.4 蓝宝石光纤高温传感器 |
1.4.1 黑体辐射型蓝宝石光纤高温传感器 |
1.4.2 蓝宝石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高温传感器 |
1.4.3 蓝宝石光纤光栅高温传感器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多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模式理论 |
2.1 光纤模式理论 |
2.2 单模光纤的耦合模理论 |
2.3 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耦合效率 |
2.4 多模光纤光栅的耦合模理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单晶蓝宝石光纤的传输与耦合特性 |
3.1 蓝宝石光纤的物理特性及其制备技术 |
3.1.1 单晶蓝宝石的特性 |
3.1.2 单晶蓝宝石光纤的制备方法 |
3.1.3 蓝宝石光纤的传输损耗成因 |
3.2 单晶蓝宝石光纤的端面抛磨与检测 |
3.3 渐变折射率光纤的模场变换特性 |
3.4 蓝宝石光纤和渐变折射率光纤的耦合连接 |
3.5 小结 |
第四章 飞秒激光逐线法制备蓝宝石光纤光栅 |
4.1 飞秒激光逐线法制备光栅技术 |
4.2 蓝宝石光纤光栅的反射率测试 |
4.3 蓝宝石光纤光栅的反射光谱测试 |
4.4 蓝宝石光纤光栅的光谱优化 |
4.5 不同阶数的蓝宝石光纤光栅的光谱特性 |
4.6 偏置耦合对蓝宝石光纤光栅光谱特性的影响 |
4.7 蓝宝石光纤光栅阵列的光谱特性 |
4.8 小结 |
第五章 飞秒激光多层逐线法制备多层光栅 |
5.1 飞秒激光在蓝宝石光纤中的调制区域研究 |
5.2 飞秒激光多层逐线法制备光栅技术 |
5.3 不同层数的蓝宝石光纤光栅光谱特性 |
5.4 不同层间距的蓝宝石光纤光栅光谱特性 |
5.5 双层蓝宝石光纤光栅的偏置耦合光谱特性 |
5.8 小结 |
第六章 蓝宝石光纤光栅高温传感特性 |
6.1 高温测试装置 |
6.2 蓝宝光纤光栅在1612℃以下的高温响应特性 |
6.3 蓝宝石光纤光栅在1612℃以上的高温响应特性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森林近地面温度监测与遥感图像配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森林灾害与预防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基于温度的森林火灾监测原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温度信息的森林火灾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2 基于温度信息的森林火灾预警理论的研究 |
1.3.3 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3.4 图像配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地面温度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
2.1 地面温度监测系统的整体构思 |
2.2 无线测温系统结构 |
2.3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2.3.1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 |
2.3.2 DS18B20温度采集模块 |
2.3.3 nRF24L01无线收发模块 |
2.3.4 液晶显示模块 |
2.3.5 声光报警模块 |
2.3.6 系统电路原理图 |
2.4 系统软件的设计 |
2.4.1 系统软件流程图设计 |
2.4.2 DS18B20温度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2.4.3 nRF24L01无线收发模块程序设计 |
2.4.4 信号传输端nRF24L01程序设计 |
2.4.5 液晶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2.4.6 声光报警模块程序设计 |
2.5 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
2.5.1 硬件电路实物图的焊接与组装 |
2.5.2 系统软硬件的调试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磁流体光纤的温度传感器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磁流体光纤传感器的特点及进展 |
3.3 磁流体光纤的制作 |
3.4 工作机理研究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多光谱图像配准研究 |
4.1 引言 |
4.2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配准 |
4.2.1 多光谱图像匹配分类 |
4.2.2 Landsat-7卫星波段信息 |
4.3 图像配准的基础理论 |
4.4 已有多光谱配准准则的局限性 |
4.4.1 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 |
4.4.2 基于灰度的图像配准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小成分及噪声成分图像配准准则与信号检测 |
5.1 小成分配准方法的原理 |
5.2 基于小成分及噪声成分的配准相似性准则 |
5.3 小成分子空间准则的性能分析 |
5.4 小成分方法的实验测试 |
5.4.1 实验采用的数据 |
5.4.2 ME准则相似性性能曲线 |
5.4.3 配准点对的正确率 |
5.4.4 噪声性能测试 |
5.4.5 亚像素配准精度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3)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及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子晶体光纤及其特性 |
1.1.1 光子晶体光纤发展概述 |
1.1.2 光子晶体光纤特性 |
1.1.3 光子晶体光纤的数值计算方法 |
1.2 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 |
1.2.1 光纤激光器的发展概况及其应用 |
1.2.2 掺镱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 |
1.2.3 多芯光纤激光器的相干合成研究进展 |
1.3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技术 |
1.3.1 SPR 传感技术 |
1.3.2 SPR 传感器 |
1.3.3 PCF-SPR 传感技术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模式分析研究 |
2.1 掺 Yb3+双包层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分析 |
2.1.1 Yb3+离子能级结构 |
2.1.2 激光器速率方程 |
2.2 耦合模理论 |
2.3 多芯 PCF 激光器超模数值模拟分析 |
2.3.1 PCF 结构设计 |
2.3.2 超模分布特性模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8 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近场实验研究 |
3.1 泵浦耦合系统设计 |
3.1.1 耦合模拟程序设计 |
3.1.2 耦合系统模拟分析 |
3.1.3 耦合系统实验 |
3.2 光纤激光器近场观察装置 |
3.2.1 近场观察装置方案设计 |
3.2.2 图像分析及后处理 |
3.2.3 光纤端面观测实验 |
3.3 18 芯 PCF 激光器超模特性分析 |
3.3.1 实验方案设计 |
3.3.2 近场模式分析 |
3.3.3 同相位超模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温度特性研究 |
4.1 PCF 激光器传热机理分析 |
4.2 高功率 PCF 激光器热分布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
4.3 18 芯 PCF 激光器三维热分布特性研究 |
4.3.1 温度测量方案设计 |
4.3.2 实验结构与布局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柚子型 PCF 的 SPR 传感特性研究 |
5.1 PCF-SPR 传感原理 |
5.1.1 非磁介质系统的波动方程求解 |
5.1.2 金属-介质 SPR 机理 |
5.1.3 PCF-SPR 传感机理 |
5.1.4 传感探测方法及其灵敏度 |
5.2 柚子型 PCF-SPR 数值模拟分析 |
5.2.1 基于五瓣柚子结构的 PCF-SPR 特性分析 |
5.2.2 基于六瓣柚子结构的 PCF-SPR 特性分析 |
5.3 基于六瓣柚子型 PCF 的 SPR 实验研究 |
5.3.1 宽带光源 |
5.3.2 金属镀膜 |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同孔径脉冲激光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文内容简介及行文结构 |
2 脉冲激光探测系统原理及电路分析 |
2.1 脉冲激光探测系统工作原理 |
2.2 脉冲激光发射电路系统 |
2.2.1 激光器选型 |
2.2.2 激光发射高压模块 |
2.2.3 激光发射驱动电路 |
2.2.4 激光发射系统仿真与波形 |
2.3 脉冲激光接收电路系统 |
2.3.1 光敏管的选用 |
2.3.2 光电放大电路模型分析 |
2.3.3 接收系统仿真与波形 |
2.4 处理电路系统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收发同孔径脉冲激光测距系统结构和光路设计 |
3.1 结构与光路设计 |
3.1.1 收发同孔径位置尺寸关系 |
3.1.2 收发同孔径光学元件设计 |
3.2 动态条件抗过载仿真分析 |
3.2.1 弹药引信发射过载特性分析 |
3.2.2 各元件材料参数 |
3.2.3 ANSYS有限元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4 收发同孔径电磁干扰研究 |
4.1 辐射干扰研究 |
4.1.1 辐射干扰分析 |
4.1.2 辐射干扰抑制 |
4.1.3 辐射干扰仿真实验 |
4.2 传导干扰研究 |
4.2.1 传导干扰分析 |
4.2.2 传导干扰抑制 |
4.3 本章小结 |
5 收发同孔径光干扰研究 |
5.1 收发同孔径光干扰的光学特性分析 |
5.1.1 光干扰原因分析 |
5.1.2 光学参数对光干扰的影响分析 |
5.2 收发同孔径光干扰的电路分析 |
5.2.1 光干扰电路时序分析 |
5.2.2 抑制光干扰电路特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收发同孔径原理样机与实验 |
6.1 原理样机简介 |
6.2 静态模拟实验 |
6.2.1 发射系统波形与光斑准直实验 |
6.2.2 接收系统功能测试波形实验 |
6.2.3 电磁辐射干扰实验 |
6.2.4 抑制光干扰实验 |
6.2.5 测距定距实验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与改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永磁磁流体泵内部流场流动仿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磁流体泵技术 |
1.1.2 电磁分离技术 |
1.1.3 磁流体船舶驱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磁流体泵的理论基础 |
2.1 磁流体泵的工作原理 |
2.2 磁流体泵的分类 |
2.2.1 直流磁流体泵的分类 |
2.2.2 交流磁流体泵的分类 |
2.3 现有磁流体泵形式的综合比较 |
2.3.1 交流式与直流式的比较 |
2.3.2 直管式与螺旋管式的比较 |
2.3.3 内磁式与外磁式的比较 |
2.4 磁流体的流动机理和数学模型 |
2.4.1 磁流体的流动机理 |
2.4.2 电解质溶液在电磁场下运动的数学模型 |
2.4.3 永磁磁流体泵数学模型 |
3 永磁磁流体泵内部流场流动仿真分析 |
3.1 有限元方法 |
3.2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
3.3 有限元法的计算步骤 |
3.4 用有限元法解通道内的流场 |
3.5 用有限元法解通道内的电磁场 |
3.5.1 通道内电磁场的泛函和变分 |
3.5.2 泛函的离散格式 |
3.5.3 集合离散方程 |
3.5.4 求解场变量 |
3.6 求解通道内的耦合场 |
3.7 仿真分析 |
3.7.1 ANSYS 分析的网格划分 |
3.7.2 电场计算 |
3.7.3 电磁力计算 |
3.7.4 流场驱动计算 |
3.7.5 流场计算 |
3.7.6 结果分析 |
4 永磁磁流体泵驱动流体实验及数据分析 |
4.1 永磁磁流体泵及配套实验装置研制 |
4.1.1 永磁磁流体泵的研制 |
4.1.2 实验装置的研制 |
4.1.3 磁场强度的测试 |
4.2 驱动条件对磁流体泵驱动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参数 |
4.2.2 实验数据 |
4.2.3 磁流体泵实验中的电解现象 |
4.2.4 实验结果分析 |
4.2.5 针对磁流体泵产生气泡的解决办法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活动 |
(6)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及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子晶体光纤 |
1.1.1 光子晶体光纤介绍 |
1.1.2 光子晶体光纤的制备流程 |
1.1.3 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 |
1.2 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概述 |
1.2.1 光纤激光器概述 |
1.2.2 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 |
1.2.3 多芯光纤激光器的相干合成研究进展 |
1.3 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传感技术 |
1.3.1 光纤传感技术 |
1.3.2 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掺镱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模式分析 |
2.1 光子晶体光纤的理论分析方法 |
2.2 双包层多芯光纤模式研究 |
2.2.1 双包层多芯光纤结构 |
2.2.2 多芯光纤的超模分布 |
2.3 掺镱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模式分析 |
2.3.1 掺镱多芯光子晶体光纤结构 |
2.3.2 掺镱多芯光子晶体光纤超模分布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掺镱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相干合成分析 |
3.1 超模的衍射分布 |
3.1.1 菲涅尔衍射分析 |
3.1.2 超模的衍射分布 |
3.2 塔尔博特(Talbot)自成像技术 |
3.2.1 Talbot原理 |
3.2.2 Talbot腔选模分析 |
3.3 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的超模竞争 |
3.3.1 镱离子Yb~(3+)的能级结构与光谱特性 |
3.3.2 18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速率方程 |
3.3.3 超模竞争的模拟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8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相干合成实验 |
4.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4.1.1 泵浦耦合系统 |
4.1.2 基于CMOS的光纤近场观测装置 |
4.2 18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实验分析 |
4.2.1 实验一——端面镜腔结构 |
4.2.2 实验二——Talbot腔结构 |
4.2.3 实验三——小孔光阑选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传感研究 |
5.1 液晶的传感特性 |
5.1.1 液晶的介绍 |
5.1.2 液晶材料的折射率特性 |
5.2 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温度传感分析 |
5.2.1 液晶材料的折射率温度特性 |
5.2.2 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温度传感模拟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隋况说明 |
致谢 |
(7)干式空心电抗器多物理场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干式空心电抗器发展历史 |
1.1.2 干式空心电抗器结构分析 |
1.1.3 干式空心电抗器研究热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干式空心电抗器磁场研究及进展 |
1.2.2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研究及进展 |
1.2.3 干式空心电抗器振动与噪声研究 |
1.2.4 干式空心电抗器在线监测研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干式空心电抗器磁场屏蔽优化研究 |
2.1 磁场屏蔽混合优化算法 |
2.1.1 工频磁场屏蔽原理 |
2.1.2 磁场屏蔽优化模型 |
2.1.3 混合优化算法 |
2.1.4 混合优化算法流程 |
2.2 屏蔽优化计算模型及参数 |
2.2.1 本文研究对象 |
2.2.2 磁场屏蔽计算模型 |
2.2.3 屏蔽优化计算参数 |
2.3 磁场屏蔽优化结果及分析 |
2.3.1 磁场屏蔽寻优结果 |
2.3.2 磁场分布优化效果分析 |
2.4 屏蔽板对电抗器的影响分析 |
2.4.1 屏蔽板损耗分析 |
2.4.2 屏蔽板温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干式空心电抗器流固耦合温度场研究 |
3.1 电抗器流固耦合温度计算方法 |
3.1.1 电抗器损耗计算方程 |
3.1.2 电抗器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
3.1.3 流体数值计算方法 |
3.1.4 控制方程离散方法 |
3.2 电抗器流固耦合温度场计算 |
3.2.1 电抗器流固耦合计算模型 |
3.2.2 流固耦合计算条件及参数 |
3.2.3 电抗器结构化网格模型 |
3.3 电抗器流固耦合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1 电抗器损耗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2 流场与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试验 |
3.4.1 电抗器温升试验方法 |
3.4.2 电抗器温度测量设备 |
3.4.3 包封温度测量点布置 |
3.4.4 电抗器温升试验条件 |
3.4.5 包封温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
3.5 包封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
3.5.1 星型支架对包封温度的影响 |
3.5.2 强制对流对包封温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干式空心电抗器振动与噪声研究 |
4.1 磁固耦合振动计算方法 |
4.1.1 模态计算方法 |
4.1.2 电磁力计算方法 |
4.1.3 谐响应计算方法 |
4.2 电抗器磁固耦合振动计算 |
4.2.1 电抗器振动计算模型 |
4.2.2 电抗器模态计算结果 |
4.2.3 电抗器电磁力计算结果 |
4.2.4 电抗器振动计算结果 |
4.3 电抗器噪声测量试验 |
4.3.1 噪声的主要表征方法 |
4.3.2 电抗器噪声测量方法 |
4.3.3 噪声测量设备 |
4.3.4 电抗器噪声测量布点 |
4.3.5 电抗器噪声测量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干式空心电抗器在线测温系统设计 |
5.1 电抗器在线测温系统设计 |
5.1.1 电抗器测温信号选择 |
5.1.2 测温系统总体设计 |
5.1.3 在线测温系统结构 |
5.2 基于DE-SVR的电抗器温升回归模型 |
5.2.1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回归模型 |
5.2.2 回归型支持向量机 |
5.2.3 样本归一化处理 |
5.2.4 DE优化SVR模型参数 |
5.3 电抗器在线测温系统研制 |
5.3.1 在线测温故障判断 |
5.3.2 在线测温系统样机 |
5.3.3 在线测温系统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8)肿瘤磁性液体热疗中电磁场和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肿瘤热疗技术概述 |
1.2 磁性液体热疗的特点 |
1.2.1 普适性 |
1.2.2 高特征吸收率 |
1.2.3 热旁观者效应 |
1.2.4 尺寸靶向效应 |
1.3 磁性液体热疗的关键技术 |
1.3.1 磁性液体材料的研制 |
1.3.2 磁性液体热疗的治疗技术 |
1.3.3 临床用磁性液体热疗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
1.3.4 温度测量和控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磁性液体热疗设备的电磁场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磁场的基本理论 |
2.2.1 电磁场的基本方程 |
2.2.2 位函数和边界条件 |
2.3 电磁场边值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 |
2.3.1 概述 |
2.3.2 有限元解法 |
2.3.3 有限元解法的数值算例 |
2.3.4 棱边元有限元方法 |
2.4 磁路计算与磁场设计 |
2.5 交变磁场发生器的有限元模拟 |
2.5.1 ANSYS介绍 |
2.5.2 棱边有限元SOLID117元素 |
2.5.3 ANSYS对于非线性媒质的处理 |
2.5.4 电磁场静态分析 |
2.5.5 电磁场谐态分析 |
2.6 交变磁场发生器的模拟设计软件 |
第三章 肿瘤组织的升温过程分析 |
3.1 引言 |
3.2 生物传热模型的建立 |
3.2.1 生物组织的热传递 |
3.2.2 数学模型 |
3.3 离体猪肝的升温实验和模拟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 谢 |
(9)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直线电机在潜油直驱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圆筒型直线同步电机的基本理论 |
2.1 直线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1 基本结构 |
2.1.2 工作原理 |
2.2 潜油直线抽油系统 |
2.3 圆筒型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结构选择和参数计算 |
2.3.1 圆筒型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结构选择 |
2.3.2 圆筒型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主要尺寸及电磁负荷的确定 |
2.4 圆筒型直线同步电机的特点 |
2.5 潜油直线电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圆筒型直线同步电机的电磁设计 |
3.1 等效磁路法的基本思想 |
3.2 电磁负荷的选择 |
3.3 主要尺寸的确定 |
3.4 圆筒型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电磁设计过程 |
3.4.1 设计要求 |
3.4.2 主要尺寸 |
3.4.3 永磁体设计 |
3.4.4 磁路计算 |
3.4.5 参数计算 |
3.4.6 性能计算 |
3.5 初步介绍推力波动及其改善的措施 |
3.6 圆筒型直线永磁电动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
3.6.1 软件设计方案的确定 |
3.6.2 程序界面及功能说明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圆筒型直线同步电机的单边磁拉力计算 |
4.1 单边磁拉力的解析分析 |
4.1.1 模型分析 |
4.1.2 未偏心时气隙平均磁密度 |
4.1.3 偏心下的单边磁拉力 |
4.2 单边磁拉力的三维电磁场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圆筒型直线同步电机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5.1 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的结构设计 |
5.1.1 电机定子铁芯段结构设计 |
5.1.2 电机动子结构设计 |
5.2 直线电机的电磁场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结论 |
5.2.1 直线电机的电磁场理论 |
5.2.2 电机电磁场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5.3 直线电机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5.3.1 直线电机有限元基本方程 |
5.3.2 直线电机瞬态磁场分析的边界条件 |
5.3.3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瞬态方程 |
5.4 Maxwell2D软件及圆筒型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建模 |
5.4.1 Maxwell 2D软件简介 |
5.4.2 潜油直线电机磁场瞬态仿真的步骤 |
5.5 圆筒型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瞬态性能仿真 |
5.6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城轨交通中直线感应牵引电机的电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直线电机的起源 |
1.3 城轨交通中直线感应电机的发展概况 |
1.4 直线感应电机的优缺点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直线感应电机的原理和特性 |
2.1 直线感应电机的分类 |
2.2 扁平型直线感应电机的原理及结构 |
2.3 单边型直线感应电机的受力分析 |
2.4 直线感应电机的边端效应 |
2.4.1 第一类横向边端效应 |
2.4.2 第二类横向边端效应 |
2.4.3 第一类纵向边端效应 |
2.4.4 第二类纵向边端效应 |
2.5 直线感应电机的等效电路 |
2.6 本章小结 |
3 直线感应电机电磁场仿真计算 |
3.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3.2 电磁场有限元法求解 |
3.3 ANSYS Maxwell电磁场分析软件的简介 |
3.4 直线感应电机二维瞬态场分析 |
3.4.1 直线感应电机二维瞬态场的建模和设置 |
3.4.2 直线感应电机二维瞬态场的气隙磁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直线感应电机三维有限元分析 |
4.1 三维涡流场的介绍 |
4.2 平直轨道工况下直线感应电机三维涡流场的特性研究 |
4.2.1 正对中情况下的三维涡流场建模和设置 |
4.2.2 正对中情况下的铁心磁场分析 |
4.2.3 正对中情况下的气隙磁场分析 |
4.2.4 正对中情况下的次级铝板涡流分析 |
4.2.5 正对中情况下的电磁力特性分析 |
4.3 弯道运行工况下直线感应电机三维涡流场的特性研究 |
4.3.1 次级感应板偏移情况下的气隙磁场分析 |
4.3.2 次级感应板偏移情况下的铝板涡流分析 |
4.3.3 次级感应板偏移情况下的电磁力特性分析 |
4.4 次级感应板结构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
4.4.1 叠片式导磁基板的分析研究 |
4.4.2 次级感应板横向宽度的分析研究 |
4.5 直线感应电机三维瞬态场的力特性与电磁分析 |
4.5.1 三维瞬态场的简介 |
4.5.2 三维瞬态场建模和设置 |
4.5.3 三维瞬态场的气隙磁场分析 |
4.5.4 三维瞬态场的次级铝板涡流分析 |
4.5.5 直线感应电机起动时的力特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电磁场分布观察仪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蓝宝石光纤光栅的制备及高温传感特性研究[D]. 徐锡镇. 深圳大学, 2019(09)
- [2]森林近地面温度监测与遥感图像配准方法研究[D]. 崔金刚.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3]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及光子晶体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研究[D]. 郑一博. 天津大学, 2012(05)
- [4]同孔径脉冲激光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何勇.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永磁磁流体泵内部流场流动仿真及实验研究[D]. 仲红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S2)
- [6]多芯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及掺液晶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研究[D]. 王远. 天津大学, 2013(01)
- [7]干式空心电抗器多物理场分析及应用研究[D]. 姜志鹏. 武汉大学, 2014(01)
- [8]肿瘤磁性液体热疗中电磁场和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D]. 郭全忠. 东南大学, 2004(03)
- [9]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关键技术研究[D]. 司国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10]城轨交通中直线感应牵引电机的电磁分析研究[D]. 王博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