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产业政策与投资指南

浦东新区产业政策与投资指南

一、Industrial Policy and Investment Guide for Pudong New Area(论文文献综述)

冯烽[1](2021)在《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文中认为当前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同质竞争严重、产城融合发展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明显等问题,亟需进一步深化新区改革,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新区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路径,把新区建设深度融入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要完善新区管理体制,理顺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协同合作机制,激活全国国家级新区"一盘棋";坚持以实体为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

廖福崇[2](2021)在《“放管服”改革的政策创新研究:试点—推广的政策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管服"改革中的政策创新扩散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了一个"试点—推广"的分析框架。在系统收集整理有关"放管服"改革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基于典型性和重要性的原则,选取了"多证合一"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作为研究案例,探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政策创新扩散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试点—推广"是"放管服"改革中政策创新扩散的主要特征,改革事项和改革地域都遵循先试点再推广的基本模式。顶层设计和渐进改革是试点推广机制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政策示范效应是政策创新扩散的关键动力。本文深化了对"放管服"改革中政策创新扩散的认知。政策建议方面,进一步的"放管服"改革要遵循"试点—推广"的政策创新规律,强化改革前期试点,做好示范政策的复制和推广。

辛向阳,沈阳[3](2021)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浦东开发开放历程回顾与前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回顾浦东开发开放走过的30多年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浦东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充分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党中央为浦东未来发展明确了新方位新定位新路径。展望未来,浦东新区将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将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施赟[4](2021)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历史变迁及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方静[5](2021)在《“放管服”背景下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向深水区迈进,全面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重要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改变的攻坚战。2017年1月,江西省出台《支持赣江新区发展的措施》,授予赣江新区享有扩大企业登记管辖权、准予企业名称专属权等8项权限,并支持赣江新区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先行先试。随后,赣江新区不断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一照含证、注册资本认缴制、登记全程电子化和注销便利化等一系列改革,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松绑减负。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以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在综述了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市场准入理论为理论依据,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从研究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效果入手,主要从改革认知度、改革便利度、网上办理情况、改革宣传力度、窗口登记人员的素质和群众满意度这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发现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存在以下问题:群众政策认知度不足、行政审批事项繁杂、虚假注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监管力量不足、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并对其具体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家级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如浦东新区的主要经验表现为:创新登记方式、优化企业住所登记制度、创新监管模式;西咸新区的主要经验表现为:创新申报审批制度、加强平台建设和优化监管机制。在比较和分析中总结对赣江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启示:要减少政府的干预,加强政务平台建设和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和信用监管。最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希望赣江新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商事主体规范经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商事登记管理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健全商事制度监督机制,促进公平公正;优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公众满意度,以此提高登记效率,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陈军腾[6](2021)在《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低碳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应对如今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伴随我国碳排放量高居不下的严峻形势,低碳城市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与方法,但在国家级新区层面对于城市低碳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传统的规划手段在城市低碳规划计算方法、碳排放计算模型与低碳指标方面存在不足,用地布局低碳化的研究对于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以及对于低碳城市的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浦东新区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梳理现状资料以及发展背景,基于kaya恒等式,结合回归拟合、灰色预测等研究方法,构建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对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利用碳排放强度法、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从用地碳排放以及交通碳排放对浦东新区建设用地规划方案碳排放进行核算,与浦东新区碳排放峰值下的碳排放量进行对比,发现浦东新区规划建设用地碳排放未达到上海总体规划、浦东总体规划所提出目标要求的问题。同时,对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浦东新区在职住空间匹配程度、用地混合度以及生态空间等方面均有可优化空间。基于浦东新区建设用地“零增长”的发展趋势、建设用地碳排放将超过峰值的问题以及传统的规划手段存在不足的研究现状,并且因遗传算法可以弥补传统低碳规划中缺少解决非线性、多维问题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一不足的优点,以浦东新区碳排放目标与问题出发,从优化碳排放目标、优化职住平衡目标、优化用地混合度目标、优化生态空间目标以及约束条件五个方面构建用地布局低碳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定量模拟分析。通过遗传算法的染色体编码、种群初始化、遗传操作算子设定对遗传算法模拟优化流程进行配置,得到模拟结果。选取适应度函数收敛后的模拟结果,并结合文章对浦东新区规划方案职住空间、用地混合度、生态空间可优化空间的分析进行综合调整,得到浦东新区理想低碳模拟情景下的用地布局方案。从整体上看,低碳模拟情景下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为2787.90万t C,较原规划方案减少11.2%,符合上海总体规划、浦东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低碳模拟情景的用地结构符合浦东新区用地布局发展的要求。基于低碳模拟情景,结合文章的分析从职住空间优化、土地混合使用优化以及构建良好的生态格局提出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

胡恒智[7](2021)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内涝灾害风险稳健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指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加剧,受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快速城市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综合影响,未来沿海特大城市发生极端暴雨内涝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可能会显着增加,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先预测后行动”的传统风险思路仅关注灾害风险和损失评估,较少涉及如何应对气候情景不确定性,也无法解决深度不确定性情景下的稳健决策问题。本研究基于国际先进的深度不确定性稳健决策方法框架(DMDU),耦合了RDM(Robust Decision Making,RDM)和DAPP(Dynamic Adaptive Policy Pathway,DAPP)决策思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发SUIM(Shanghai Urban Inundation Model,SUIM)综合内涝风险评估模型,在未来气候变化不确定性情景下开展内涝风险适应对策性能评估和适应对策路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综述了深度不确定背景下稳健决策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从政策结构、情景生成、对策生成、稳健性度量和脆弱性分析五个维度研判了各DMDU方法的技术异同。在此基础上,剖析RDM稳健决策、IGDT(Info-Gap Decision Theory)信息差距和DAPP适应对策路径3种被广泛应用于洪涝风险管理领域方法的优势,综合RDM和DAPP两种理论构建内涝风险防治稳健决策方法,深化DMDU稳健决策框架体系,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模拟了历史“913”暴雨事件并验证了模型模拟精度。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基于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模型,根据气候预测和城市社会环境的相关研究结论,选取未来降水、城市雨岛效应和城市排水能力下降为不确定性因子,以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方法构建100种未来极端暴雨情景,并分别模拟未来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城市内涝淹没情况。结果显示,未来情景中市中心地势低洼区域始终存在较大的内涝风险;极端情景下城市内涝最大淹没深度可达1.5m,即使是温和场景市中心地势低洼区域仍会有1m以上的积水;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增加和城市雨岛效应对淹没深度贡献度小,排水能力下降是主要影响因子。(3)开发了集淹没模拟-风险评估-措施评估为一体的城市内涝综合评估模型(SUIM)。考虑由水淹引起的建筑物淹没物理损失、室内财产损失以及经济中断损失作为暴露资产构建承灾体空间资产价值。在未来淹没情景基础上,以致灾因子、暴露和脆弱性“三要素”进行内涝风险建模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未来各极端降雨情景导致的内涝风险集中于地势低洼的市中心商业、居民住宅密集区域,也是资产价值密集区域;不同情景下内涝风险的严重程度和空间淹没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温和情景造成的内涝范围较小损失较轻,而中等与极端情景造成的淹没范围及损失显着增加。(4)评估了各适应措施的风险减少率及经济效益比。根据上海市地方排水规划选取了城市公共绿地、地下排水管网以及地下深隧3种适应措施方案,并使之模型参数化。结合规划设计方案和专家知识共创,分别在模型中模拟了不同措施组合在各种极端情景下的性能,统计了各措施及组合的平均风险减少率,结果显示,“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可以将未来的淹没风险降低85%(±8%)。基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估算各措施年平均成本,结合风险减少率给出了不同措施组合的经济效益比。结果表明,“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与“地下深隧70%吸纳能力”两种措施减灾效益高但建设成本也高,而“地下深隧50%吸纳能力”具备较好的减灾能力和相对较低的成本投入,因此经济效益比最高。(5)评估了各适应措施的稳健性,并制定动态实施路径。以病人规则归纳方法(Patient Rule Induction Method,PRIM)进行脆弱情景探索,以平均风险减少率控制标准评估各措施组合的成功情景数和稳健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临界点分析判断路径方案的失效时间,权衡措施性能和成本效益,并制定适应对策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排水能力增强”和“公共绿地建设”两种措施未能达到70%平均风险减少率控制标准;“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50%吸纳能力”、“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以及“地下深隧70%吸纳能力”的稳健性依次增强、有效期限依次增长;综合分析发现“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为最优适应措施路径方案,该方案动态可转换,符合短中长期防汛除涝标准。综上,本研究基于DMDU框架耦合RDM和DAPP优势的方法作为研究理论基础,以SCS水文模型为基础研发了综合城市内涝评估模型SUIM。构建了未来极端暴雨情景,结合上海市地方规划,评估了防汛除涝措施组合在未来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减灾性能以及措施的成本效益。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各措施组合的脆弱性情景和稳健性度量,构建了具备动态适应的路径规划方案。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上海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城市内涝防灾减损提供科学工具,也可为其他沿海城市的决策部门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提供稳健决策理论方法和最佳实践。

余小送[8](2021)在《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地理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研究 ——以“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为主题》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变革的速率不断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当前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显然难以实现这样的育才目标。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项目化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新型模式逐渐被国内外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接受、应用。它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与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将它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也能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得出我国项目化学习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项目化学习实施案例较少,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较少。通过向一线地理教师发放问卷,发现项目化学习在教师群体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教师对具体如何设计项目化学习、如何实施项目化学习及如何评价项目化学习等认识不清,继而导致缺乏教学实践。针对发现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在现有理论与模式的基础上,以“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将实践过程做深入分析,最终提出了项目化学习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的一般实施流程与注意要点,以期能为想要尝试项目化学习的教师提供一套直观、可复制的操作模板,为进一步推动项目化学习与学科教学融合贡献绵薄之力。

宋晓娟[9](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侯恩宾[10](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二、Industrial Policy and Investment Guide for Pudong New Are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dustrial Policy and Investment Guide for Pudong New Area(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历程
    (一)孕育阶段(1980—1989年)
    (二)先行先试阶段(1990—2005年)
    (三)培养区域增长极阶段(2006—2012年)
    (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阶段(2013—2020年)
    (五)面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发展阶段(2021年以后)
三、国家级新区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新区运行效能受阻
    (二)新区同质竞争严重,缺乏自身功能特色
    (三)产城融合发展不足,职住分离严重
    (四)产业关联性弱,产业竞争力不强
    (五)部分新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六)新区发展动能减弱,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新区管理体制,理顺利益协调机制
        1. 推进扁平化管理体制
        2. 创新新区内部协调机制
    (二)健全协同合作机制,激活全国国家级新区“一盘棋”
        1. 加强中央对新区的统筹指导
        2. 坚持科学定位与错位发展
        3. 建立多元“飞地经济”合作机制
    (三)坚持以实体为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 加快主导产业聚集升级
        2. 落实负面清单制度
        3.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四)优化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1. 加强规划统领
        2. 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
        1. 强化产学研合作
        2. 完善成果保护机制
        3. 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激励

(2)“放管服”改革的政策创新研究:试点—推广的政策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 言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政策创新扩散:政策过程的视角
    (二)政策创新扩散:中国场景的研究
三、资料来源和案例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典型案例分析
四、“放管服”改革政策创新扩散的案例分析
    (一)改革事项的试点推广过程:“多证合一”的案例分析
    (二)改革地域的试点推广过程:“证照分离”的案例分析
五、“试点—推广”的政策创新逻辑:顶层设计与渐进改革
    (一)顶层设计:试点事项和试点地域的选择
        第一,试点事项是否足够重要。
        第二,试点地域是否具有相应条件。
    (二)政策示范效应:政策扩散的原动力
    (三)渐进改革:从试点到推广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3)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浦东开发开放历程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
    (一)1990—2002年,浦东率先开放、快速发展阶段
    (二)2002—2012年,浦东以开放促改革、全面开发阶段
    (三)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浦东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阶段
二、30多年浦东开发开放生动诠释了“四个自信”
    (一)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浦东巨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忠实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浦东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三)在时代发展中守正创新的浦东治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四)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传承孕育的浦东基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新时代新征程浦东开发开放再出发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使浦东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
    (二)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浦东打造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
    (三)坚持“改革开放再出发”,使浦东成为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

(5)“放管服”背景下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放管服”改革
        2.1.2 国家级新区
        2.1.3 商事登记制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2 市场准入理论
第3章 “放管服”背景下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3.1 赣江新区“放管服”改革的主要措施
        3.1.1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3.1.2 开展流程优化再造
        3.1.3 提升服务效能,加强监督
    3.2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现状
        3.2.1 取消预先核准变自主申报
        3.2.2 从“多证合一”到“一照含证”
        3.2.3 注册资本方式由实缴转变为认缴制
        3.2.4 登记流程全程电子化
        3.2.5 注销程序优化
    3.3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效果分析
        3.3.1 问卷调查与访谈实施情况
        3.3.2 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
        4.1.1 群众对政策认知度不足
        4.1.2 行政审批事项繁杂
        4.1.3 虚假注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4.1.4 市场监管力量不足
        4.1.5 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4.2 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策宣传引导不到位
        4.2.2 审批流程和机制不够精简
        4.2.3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4.2.4 监管理念和方式转变不到位
        4.2.5 信息平台建设欠完善
第5章 国家级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5.1 上海浦东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经验
        5.1.1 创新登记方式
        5.1.2 优化企业住所登记制度
        5.1.3 创新监管模式
    5.2 陕西西咸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经验
        5.2.1 创新申报审批制度
        5.2.2 加强平台建设
        5.2.3 优化监管机制
    5.3 对赣江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启示
        5.3.1 减少政府的干预
        5.3.2 加强政务平台建设
        5.3.3 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和信用监管制度
第6章 赣江新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商事主体规范经营
        6.1.1 加大商事登记改革解读力度
        6.1.2 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6.2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6.2.1 创新实行内部流转实现并联审批
        6.2.2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
    6.3 完善商事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6.3.1 完善商事登记相关管理体系
        6.3.2 科学制定规则
    6.4 健全商事制度监督机制,促进公平公正
        6.4.1 厘清相关部门监管职责
        6.4.2 构建高效的协同监管体系
    6.5 优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公众满意度
        6.5.1 提供在线交流指导服务
        6.5.2 优化业务流程,精简手续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问卷调查
附录2:访谈提纲(政府工作人员版)
附录3:访谈提纲(现场办事人员版)
致谢

(6)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碳减排国际背景下我国碳排放形式严峻
        1.1.2 土地利用碳排放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1.1.3 上海“零增长”背景下用地布局优化的发展模式成为趋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碳排放峰值
        2.1.2 城市用地
        2.1.3 用地碳排放强度
    2.2 研究综述
        2.2.1 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研究
        2.2.2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研究
        2.2.3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2.2.4 遗传算法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问题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域交通
        3.1.2 人口与社会
        3.1.3 低碳城市建设
    3.2 浦东新区碳排放达峰目标
    3.3 浦东新区碳排放峰值预测
        3.3.1 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构建
        3.3.2 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因子设定
        3.3.3 建设用地碳排放峰值预测
    3.4 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问题分析
        3.4.1 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
        3.4.2 建设用地碳排放核算
    3.5 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5.1 低碳用地布局的测度
        3.5.2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3.5.3 职住空间匹配分析
        3.5.4 用地混合度分析
        3.5.5 生态空间指标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模型构建及模拟优化配置
    4.1 用地布局低碳化的思路与步骤
        4.1.1 优化模型构建思路
        4.1.2 用地布局低碳化步骤
    4.2 用地布局低碳化的目标和原则
        4.2.1 用地布局低碳化的目标
        4.2.2 用地布局低碳化的原则
    4.3 数据预处理
    4.4 构建目标函数
        4.4.1 优化碳排放目标
        4.4.2 优化职住平衡目标
        4.4.3 优化用地混合度目标
        4.4.4 优化生态空间目标
    4.5 构建约束条件
    4.6 遗传算法模拟优化流程配置
        4.6.1 遗传算法的运算流程设定
        4.6.2 遗传算法染色体编码设定
        4.6.3 种群初始化
        4.6.4 适应度函数构建
        4.6.5 遗传操作算子设定
        4.6.6 迭代结果输出
    4.7 本章小结
5 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
    5.1 模拟结果总结分析
    5.2 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
        5.2.1 职住空间优化
        5.2.2 土地混合使用优化
        5.2.3 构建良好的生态格局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学术成果及实践
附录
    图录
    表录
    编程设计附录
致谢

(7)气候变化情景下内涝灾害风险稳健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数据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
    2.2 研究数据
    2.3 技术路线与主要方法
第3章 情景构建与淹没分析
    3.1 不确定性因子
    3.2 内涝模型建模
    3.3 淹没模拟与分析
    3.4 相关因子探索
    3.5 小结
第4章 内涝灾害风险评估
    4.1 内涝风险模型建模
    4.2 致灾因子分析
    4.3 承灾体资产价值评估
    4.4 灾损曲线
    4.5 内涝风险评估
    4.6 小结
第5章 适应对策评估与路径制定
    5.1 研究区适应对策选取
    5.2 模型情景及对策表现
    5.3 防灾减损性能评价
    5.4 成本效益分析
    5.5 稳健决策权衡分析
    5.6 适应路径与权衡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地理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研究 ——以“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为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1.3 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
        1.3.2 项目化学习的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探究性学习
        2.1.2 项目化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学习共同体理论
        2.2.4 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第3章 中学地理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的应用情况调查
    3.1 调查问卷的目的
    3.2 调查问卷的对象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
    3.4 调查结果的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以“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为项目化学习主题的设计研究
    4.1 以“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为项目化学习主题的缘由
        4.1.1 符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
        4.1.2 符合课标要求
        4.1.3 内容切合教材
    4.2 以“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为项目化学习主题的教学设计
        4.2.1 学情分析
        4.2.2 教学目标
        4.2.3 子项目设计
        4.2.4 教学过程设计
    4.3 以“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为项目化学习主题的教学实施
        4.3.1 实施情况
        4.3.2 实施效果
    4.4 以“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为项目化学习主题的优势与局限
        4.4.1 优势
        4.4.2 局限
第5章 项目化学习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的一般实施流程
    5.1 明确项目主题
        5.1.1 联系学生生活
        5.1.2 挖掘学科特色
    5.2 设定项目目标
        5.2.1 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5.2.2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5.2.3 树立人地协调观
        5.2.4 培养地理实践力
    5.3 设计项目活动
        5.3.1 提出项目驱动问题
        5.3.2 规划项目展开流程
    5.4 制定项目评价量表
        5.4.1 注重多元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5.4.2 依据不同项目成果类型分类评价
    5.5 开展项目活动
        5.5.1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获取信息
        5.5.2 结合地理知识展开数据分析
        5.5.3 灵活运用地理技术辅助探究
    5.6 总结项目成果
        5.6.1 对驱动性问题的解答
        5.6.2 对学习生活的实际意义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学一线地理教师关于项目化学习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 浦东发展情况--项目化学习相关资料包
致谢

(9)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Industrial Policy and Investment Guide for Pudong New Area(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冯烽. 当代经济管理, 2021(11)
  • [2]“放管服”改革的政策创新研究:试点—推广的政策逻辑[J]. 廖福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0)
  • [3]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浦东开发开放历程回顾与前瞻[J]. 辛向阳,沈阳. 行政管理改革, 2021(12)
  • [4]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历史变迁及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D]. 施赟.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放管服”背景下赣江新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研究[D]. 方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6]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研究[D]. 陈军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气候变化情景下内涝灾害风险稳健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胡恒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8]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地理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研究 ——以“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为主题[D]. 余小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浦东新区产业政策与投资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