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忠海[1](2021)在《构建全球人才高地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文中提出本文在阐明人才高地基础上,论述了全球人才高地的意涵和特征,尤其对全球人才高地的核心要素——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作了系统的阐述。同时,论述了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涵、性质和特点,以及与全球人才高地构建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特别在当今世界,中美之间崛起与反崛起之间竞争与对抗为中心的大变局背景下尤为如此,全球人才高地构建对大学后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文最后就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作了战略思考,提出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灵魂,以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开发为主旋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高质量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中国构建全球人才高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冯琳[2](2020)在《“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初期,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等将高等教育推向成人教育的前沿。“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将成人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使命之一。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所彰显的主要功能不同,均对当时社会及成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析“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探求其功能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剖析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对于明确当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在追溯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本论文围绕“功能演进”这一主线,将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主要功能是什么、演进动因、主要表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9世纪初期至“二战”之前,除高校教师偶尔为民众开设的讲座、课程以外,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以及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早期实践,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表现并发挥促进工农业、社区和个人发展的功能。在理论研究方面,桑代克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成人能够学习,林德曼对成人教育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实践和理论使得成人教育成为可能,并为“二战”后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战”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战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影响,美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并发挥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在战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满足战时国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维护战后国家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社会环境、《成人教育法》等相关法案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得到发展,彰显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成人职业发展,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解决距离问题,方便在职成人学习,高校采用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成人职业发展的功能对促进不同水平成人职业发展、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必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在社会环境变化、《终身学习法》等相关法案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彰显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功能。这一时期,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高校融合多元教育领域以及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使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满足了成人多元学习需求以及推进了美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对“功能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探讨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启示。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从服务国家与社会至强调个体价值,具有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功能作用的实用性等特征。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要想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功能观;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性与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赵涛[3](2018)在《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路径》文中指出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在正规高等教育之外的补充教育,其担负着为职业人士提供教育平台,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责,因而构建完善的大学后继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中总结的经验与取得的成果,从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模式提供指导。在美国、日本以及法国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经验的启示下,我国应当坚持:通过完善教育政策,明确教育方向;通过完善教育环境,提升学习意识;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协调社会资源;通过发挥市场作用,强化应用意义。
王玉[4](2017)在《中美大学后继续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在新的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此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把美国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和中国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进行对比,深入分析美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然后再对我国当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最后从美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中得到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借鉴,有利于给我国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耿斌[5](2015)在《试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大学后继续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一直都比较薄弱,其实习内容和形式基本是走过场的"四步曲",形式单一,实习效果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改进学前教育实习的应对策略。
胡若雪[6](2014)在《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对其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文中认为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在职人员满足其职业发展、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形式,也是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主要形式。而自我导向学习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的主要方法,根据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不同的学习风格提出其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其自我导向学习效率。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的创新性进行分析,对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对课题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定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学习风格、自我导向学习、以及学习风格对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梳理。总的来说,学术界对学习风格和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研究视角受限、研究对象狭窄、我国对学习风格及自我导向学习理论研究欠缺、本土化不够等缺点。此外,学术界对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对其自我导向学习影响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与方法。本课题调查问卷是在借鉴和改编Kolb的学习风格量表以及台湾学者根据SDLRS改编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量表基础上形成。对四川省和重庆市的400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被试者)进行了调查。学习风格调查问卷主要是对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周期表现出来的四种学习风格偏好,即同化型、集中型、发散型、适应型进行测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调查问卷主要是对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六个维度,即效率学习、喜爱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创造学习、学习动机进行测评。第四部分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首先,对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风格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从知觉和加工两个维度对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进行总体分析和对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和学历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进行学习风格差异分析。其次,对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从整体上对其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强度进行分析,对每道题目进行重要性排序和对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和学历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自我导向学习差异进行方差分析。最后,对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对其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对其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影响的一般整体分析、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对其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调查发现,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对其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不同学习风格对其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喜爱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创造学习四个维度有着更加显着性影响。第五部分为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不同学习风格下自我导向学习的应对策略。在根据诺尔斯的自我导向学习原理和步骤的基础上,将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的自我导向学习简化为诊断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案并开展学习活动、评价与调整四个步骤。并根据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不同学习风格的特点,针对自我导向学习的四个步骤提出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策略。
周珽[7](2014)在《多源流视角下中国继续教育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已逾三十多个年头,其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中作为对传统教育系统的补充,尤其是在特定时期对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步入21世纪,高等教育在全国大众化进程脚步的加快以及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技术革新和观念创新,使得当前中国的继续教育面临着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大学后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局面。论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继续教育变迁过程的概括梳理,利用多源流理论工具对建立中国继续教育转型政策中遇到的困境予以分析,同时将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置于该理论框架下,分析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为打开自身内部转型的“政策之窗”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手段,最后以该理论框架为基础推出推进中国继续教育转型政策的建议,最终完善中国继续教育体系,创建终身学习外部环境。首先,论文对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尤其是对各个阶段和继续教育相关的政策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展示了中国继续教育的现状,对中国继续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原因分析,强调其转型既是内在教育思潮涌动所推动的必然方向,同时又是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后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其次,论文以多源流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将分别从三条源流即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出发来分析制约中国继续教育转型政策的要素,同时以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讨论作为继续教育办学主体之一的高等院校如何应对多源流框架中的三条源流,使得继续教育转型的“政策之窗”开启。最后,论文从全局出发,仍然以多源流框架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有助于继续教育转型政策的对策思路,即从发现问题源流、丰富政策源流以及创造适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源流这三方面入手,使得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在相关政策的保障下能在未来持续健康地延续。
郑晗[8](2013)在《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培训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特殊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可以说,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特殊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一生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福建省乃至全国都普遍存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已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的研究,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剖析,并结合福建省的具体情况,从健全制度机制、多样化培训模式、培训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能够为培训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今后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供思路。
吴学松[9](2013)在《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社会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和培训,是一种非学历继续教育形式。大力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是高校应对继续教育转型的积极举措,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客观要求,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唯实之举,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推进这项工作,应从转变办学理念,精心谋划发展定位;紧扣市场需求,科学编制项目指南;聚合内外资源,联手打造协作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完善运行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
段雅芹[10](2012)在《大学后继续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大学后继续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使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和制度安排,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方法。对大学后继续教育而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观念层面、制度层面、教师层面等方面着手,从而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全球人才高地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人才高地的基本内涵和标志 |
(一)人才高地和全球人才高地的概念 |
(二) 全球人才高地的基本要素和标志 |
第一,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集聚度高。 |
第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辐射度高。 |
第三,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开发开放度高。 |
第四,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创新贡献度高。 |
第五,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价值实现度高。 |
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在关系 |
(一)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构架 |
(二) 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特点、性质及内涵 |
(三)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 |
三、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
(一) 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加大人才创新能力开发的力度 |
1.渗透式。 |
2.科研指导式。 |
3.专门式。 |
4.实践式。 |
5.开放式。 |
(二) 加大大学后继续教育改革的外向度,进一步加快大学后继续教育国际化步伐 |
(三) 创新育人的体制机制,保障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开发 |
(四) 强化大学后继续教育队伍建设的力度,加快队伍素质的转化度 |
(2)“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的积累 |
一、教育对象向成人拓展:赠地学院运动 |
二、形式制度化探索:大学推广运动 |
三、新生力量的出现:初级学院运动 |
第二节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的探索 |
一、桑代克——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基础的奠基者 |
二、林德曼——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末) |
第一节 主要功能突显的动因 |
一、“二战”期间国家对各方人才的迫切需要 |
二、战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
第二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战时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
二、为战后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 |
三、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满足战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 |
二、维护和推动战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社会环境对成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成人职业发展的促进 |
二、培养企业员工与各类专业人员 |
三、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运用及教育方式创新 |
第三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促进不同水平成人的职业发展 |
二、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 |
三、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后工业社会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 |
二、融合多元教育领域 |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
第三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推进成人教育机会的扩大化 |
二、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
三、推进美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省思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 |
一、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到强调个体价值 |
二、阶段边界的模糊性 |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
四、功能作用的实用性 |
五、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与高校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
第二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一、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
二、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功能观 |
三、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与特色 |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定义 |
(二) 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特点 |
二、发达国家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
(一) 美国 |
(二) 日本 |
(三) 法国 |
三、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
(一) 通过完善教育政策, 明确教育方向 |
(二) 通过完善教育环境, 提升学习意识 |
(三) 通过增加教育投入, 协调社会资源 |
(四) 通过发挥市场作用, 强化应用意义 |
(4)中美大学后继续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涵 |
二、美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特征分析 |
1. 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
2. 教育形式多样化,适合学生不同的需求 |
3. 提高继续教育层次,培养较高层次的人才 |
4. 为学生提供全程的服务,重视知识的实用性 |
5. 在大学后继续教育中发挥科研型高校的作用 |
三、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四、美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经验借鉴 |
(5)试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大学后继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后继续教育相关概念 |
二、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大学后继续教育 |
1. 大学后继续教育产生发展的内外在因素 |
2. 大力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
三、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应着重解决的几个方面 |
四、结束语 |
(6)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对其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
绪论 1.1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 1.2 |
课题研究意义 1.3 |
相关概念界定 1.4 |
研究方法 2 |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
学习风格综述及相关理论 2.2 |
自我导向学习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2.3 |
学习风格与自我导向学习的相关影响研究 3 |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
研究对象 3.2 |
问卷的编制 3.3 |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处理 4 |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 |
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调查结果的分析 4.2 |
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自我导向学习倾向调查结果的分析 4.3 |
大学后继续教育学习学员学习风格对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影响分析 4.4 |
结论与讨论 5 |
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不同学习风格下自我导向学习的应对策略 5.1 |
诺尔斯自我导向学习模型 5.2 |
不同学习风格的自我导向学习应对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7)多源流视角下中国继续教育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继续教育 |
二、大学后继续教育 |
三、终身教育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继续教育相关理论 |
二、继续教育管理的目标 |
三、继续教育发展趋势的探索 |
四、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探讨 |
五、境外继续教育体系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调查研究法 |
第二章 中国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继续教育的产生背景 |
第二节 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 |
一、继续教育初期概念的发展 |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继续教育现状 |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
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现状 |
三、非正式社会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四节 大学后继续教育是中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一、内部原因 |
二、外部原因 |
第三章 制约中国继续教育转型政策产生的原因分析——基于多源流视角 |
第一节 多源流模型及其在中国继续教育转型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
一、多源流理论内容 |
二、多源流模型在中国继续教育转型政策中的应用 |
第二节 问题源流与继续教育目的的错位 |
一、学历与能力的错位 |
二、经济与服务的错位 |
第三节 政策源流与继续教育政策主张的匮乏 |
一、缺乏整体和远景规划 |
二、缺乏继续教育的行政立法 |
三、缺乏创新思维 |
第四节 政治源流与继续教育价值认知的缺失 |
一、继续教育的概念和意义缺乏价值认同 |
二、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缺乏价值认同 |
第四章 中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转型模式透视——以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
第一节 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历史和现状 |
第二节 打开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转型的“政策之窗” |
一、对问题源流的应对 |
二、对政策源流的应对 |
三、对政治源流的应对 |
第五章 推进中国继续教育转型政策的对策思路 |
第一节 明确定位继续教育的生存空间 |
第二节 加强继续教育的创新理念研究 |
第三节 营造积极良好的终身学习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培训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加强福建省特殊教育职后继续教育的对策措施 |
第一节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机制 |
第二节 采取多样化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
第三节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夯实教师培训前沿阵地 |
第四节 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提高培训实效 |
第五节 建立完善的特教师资培训考核评估体系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客观要求 |
(二) 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唯实之举 |
(三) 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
三、高校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基本策略 |
1. 发展理念的定位 |
2. 办学格局的定位 |
3. 管理体制的定位 |
4. 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姻 |
5. 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 |
(四)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完善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 |
(10)大学后继续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
二、大学后继续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
(一) 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涵 |
(二) 大学后继续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第一, 大学后继续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 |
第二, 大学后继续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方法。 |
三、大学后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
(一) 观念层面 |
第一, 对于大学后继续教育而言, 首先, 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
第二,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本身而言, 也要树立创新观念和意识。 |
(二) 制度层面 |
(三) 教师层面 |
四、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全球人才高地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发展[J]. 叶忠海.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1(05)
- [2]“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D]. 冯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3]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路径[J]. 赵涛. 中国成人教育, 2018(21)
- [4]中美大学后继续教育比较研究[J]. 王玉. 成人教育, 2017(03)
- [5]试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大学后继续教育[J]. 耿斌.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11)
- [6]大学后继续教育学员学习风格对其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D]. 胡若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7]多源流视角下中国继续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 周珽. 复旦大学, 2014(04)
- [8]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培训调查研究[D]. 郑晗.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5)
- [9]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 吴学松.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0]大学后继续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段雅芹. 成人教育,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