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酰甲胺磷防治茶叶害虫有显着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姜长岭[1](2021)在《赤霉酸及其降解产物在茶叶中的残留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赤霉酸(Gibberellic acid,GA3)是一种广谱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茶园中茶树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GA3在植物体内含量极低,以及茶叶基质效应问题,茶叶中GA3的高灵敏度分析一直是茶叶质量安全与茶树生理代谢分析的一大难题。目前GA3在茶叶中降解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其降解产物发生机制和残留行为未见报道,导致我国茶园中无法实现外源GA3的安全使用和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检测茶叶中GA3及其降解产物的分析技术,评估外施GA3的安全性,保障茶叶安全。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建立了茶叶中GA3简单、快速、准确、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利用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高分辨质谱(Q-Exactive Orbitrap MS)解析了GA3在强降解条件下的降解行为与降解产物;揭示了GA3及其代谢产物在茶叶种植、加工和冲泡过程中发生机制、残留行为与消解规律。主要结果有:(1)利用UHPLC-MS/MS建立了茶叶中GA3等13种酸性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使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与流动相A(乙腈)和B(水)相结合,可实现13种目标物仪器分析的高灵敏度和良好的色谱保留。方法前处理采用甲醇(2%甲酸)作为提取溶剂提取酸性植物激素,利用分散固相萃取(D-SPE)结合混合模式阴离子交换柱固相萃取(SPE)富集纯化技术,实现了茶树鲜叶中赤霉素、生长激素、脱落酸等13种植物激素精准定量分析。方法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8。三个不同浓度加标水平下的13种目标物的回收率在71.8%~109.9%之间,日内及日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s)均低于20%。12种酸性植物激素的检出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1~4.2μg/kg和0.3~13.9μg/kg。最后,该方法首次用于分析经过休眠期、不同光质、外源激素和害虫侵害处理的茶鲜叶样品中的13种目标物含量变化,突显该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中多种植物激素快速分析的能力。(2)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Q-Exactive Orbitrap MS(UH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研究了GA3的强降解行为及其降解产物。通过光解和水解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强降解因素(例如光、p H和温度)下GA3的降解行为,并利用UH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鉴定出五种主要降解产物。GA3在光解过程中产生了三种降解产物M273,M283-1和M283-2。在水解过程中,GA3可以转化为其同分异构体,其中在酸性条件下仅形成一种异构体赤霉素(en-GA3),在碱性条件则产生两种同分异构体(iso-GA3和en-GA3)。为了表征每种降解产物,本研究利用Q-Exactive Orbitrap MS精确质量信息首次推导了GA3及其降解产物的完整质谱裂解途径。这些结果可为农产品安全提供重要参考,并为GA3的科学应用与合理贮存提供指导。(3)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了外源GA3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残留行为。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首次发现了GA3会转化为iso-GA3。在种植过程中,茶树新梢中GA3消解的半衰期为2.46~2.74天;GA3在该过程中容易转化为iso-GA3,该代谢产物具有比母体GA3更长的残留时间;同时,还从激素层面上解释了外施GA3促进茶树快速生长的机理。在红茶、绿茶加工过程中,GA3大量转化为iso-GA3,导致干茶中iso-GA3的含量远高于GA3;通过比较两种不同加工方式对目标物残留行为的影响,发现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环节对GA3以及iso-GA3的降解发挥重要作用,而没有杀青环节的红茶最终导致iso-GA3残留量较高。在冲泡过程中,GA3和iso-GA3的浸出率为77.3%~94.5%。这些结果可为GA3在茶叶及其他农产品的科学应用提供指导。
罗亚伟,覃振强,梁阗,李德伟,刘璐[2](2021)在《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的防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减少甘蔗害虫杀虫剂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方法]选用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和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等4种杀虫剂,在甘蔗种植时一次性施用防治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通过调查、计算各处理的为害株率、防效和农艺性状表现,比较4种杀虫剂的田间药效和增产增糖效果。[结果]一次性施30 kg·hm-2 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0 mL·hm-2 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甘蔗产量分别为73 845、70 732 kg·hm-2,比不施药(CK)分别增产14.17%、9.35%;产糖量分别为13 885、13 388 kg·hm-2,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比CK分别增糖28.13%、23.54%。750 mL·hm-2 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2 700 g·hm-2 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的综合防治效果不理想,且对甘蔗的增产增糖效果也不明显。[结论]生产上在种植甘蔗时一次性施用30 kg·hm-2 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0 mL·hm-2 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具有良好的综合防治效果。
贺桢妮[3](2020)在《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度差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源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注,同时影响了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准入,引发了许多讨论。农兽药残留不仅威胁人类健康,残留在自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会造成对生态系统的入侵。农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成为最重要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之一,要求本国生产企业与进口国强制达成,因此也被视为国际农产品贸易非关税措施(NTM)。各国/地区标准严格度的差异性既会阻碍市场准入,也可能通过释放质量安全信号提振消费需求,判断MRLs标准严格度的差异究竟是成为贸易的阻力还是催化剂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与出口国,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在科学性与适用性方面仍不够完善。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与不同进口国家/地区间MRLs标准严格程度的差异对茶叶出口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从生产者与消费者角度进行了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其次通过整理各国/地区茶叶MRLs标准面板数据,基于国际贸易引力模型,采用混合OLS、双固定效应和PPML实证估计策略验证理论假设;最后综合全文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结果表明,随着中国与进口国茶叶MRLs标准严格度逐渐趋同,中国茶叶出口数量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出口价格提升,出口总值变化不明显,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符合理论预期的假设,驳斥了标准趋同会增加贸易流量的观点。但是鉴于各国面临的政策环境和消费者安全需求不一致,影响结果也会存在差异,一味武断地鼓励政策制定者去迎合进口国的标准是不可取的。如何发挥茶叶大国的影响力,降低标准差异带来的额外成本、促进茶产业优化升级、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使产品出口更具国际竞争优势,是未来应关注的重点。
王守英[4](2020)在《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养殖环境及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药是预防、控制病虫害,调节昆虫植物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制剂的总称。它不仅在农业和林业领域应用广泛,同时对调节水质、促进水产养殖的高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其残留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中残留的农药在农作物、水生生物中得到蓄积,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水产品中残留的农药除了从环境(水和底泥)中富集而来,主要来源于养殖过程中农药或渔药的使用。目前种植业和养殖业常用的农药主要有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咪唑类和三嗪类等等,这些农药均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人们食用含有农药残留较高的水产品或长期暴露于农药浓度较高的环境下可诱发癌症和一些慢性疾病,增加神经系统患病的风险,因此需对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残留的农药进行监管,确保人类健康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有关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不同种类农药同时测定的研究更是甚少。现有的检测技术存在检测目标单一,检测种类少,很多农药还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等问题。另外,现有的监测手段主要是对已知药物的残留进行监测,无法知道测定对象中是否还含有其他药物,存在严重的漏检现象。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致使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养殖环境和水产品农药污染状况,水产品相关的安全隐患难以被发现,相关安全事故也难以得到正确判断和处理。因此,急需建立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多种类农药快速快速筛查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快速实现残留农药的精准定性,为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监管、隐患排查、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本项目针对水产品养殖过程农药污染特征及国内外农药残留监管热点,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构建农药筛查数据库,用于不同样品中农药残留的筛查定性。研究建立了87种农药同时测定的高通量仪器分析方法。根据水体、底泥和水产品的不同特点,对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了开发,分别建立了水体、底泥和水产品中87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快速筛查技术。最后对崇明地区的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其污染特征和潜在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如下:1. 利用标准溶液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构建了87种农药的筛查定性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化合物的基本化学信息,色谱保留时间、母离子加合模式和精确质量数,特征碎片精确质量数等。该数据库凭借化合物的色谱、质谱指纹信息实现了样品中残留农药的准确定性。2. 通过质谱条件和液相色谱条件的研究,开发了87种农药同时分析的高通量仪器分析方法。最佳的液相色谱条件为:Accucore a Q-MS色谱柱(100 mm×2.1mm,2.6μm);流速:0.3 m L/min;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甲酸铵)和0.1%甲酸甲醇溶液(含5 mmol/L甲酸铵)。最佳质谱条件为:离子源:H-ESI源;喷雾电压:3200 V(+),2800 V(-);辅气加热温度:350℃;离子传输管温度:325℃;扫描模式:Full Scan/dd-MS2(Top N)模式;扫描范围:100~1000 m/z;分辨率:70000(Full MS);17500(MS/MS);触发阈值:5×105(Full MS);1×105(MS/MS)。在最佳仪器分析条件下,目标物峰形尖锐,灵敏度较高,4对同分异构体得到有效分离,实现了87种化合物准确定性的目的。3. 建立了养殖水体中87种农药同时测定的快速筛查方法,其中71种农药筛查限在0.002μg/L~0.04μg/L之间,11种农药筛查限在0.04μg/L~1μg/L之间,5种农药筛查限大于1μg/L。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较好,灵敏度高,定性准确,可用于养殖水体中未知农药的快速定性和半定量分析。4. 建立了底泥中87种农药同时测定的快速筛查方法,其中75种农药筛查限在1μg/kg~25μg/kg之间,8种农药筛查限在25μg/kg~200μg/kg之间,4种农药筛查限大于200μg/kg。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且准确度较高,可用于底泥中未知农药的快速定性和半定量分析。5. 建立了水产品中87种农药残留同时测定的快速筛查方法。在草鱼、虾基质中,有71种农药的筛查限在1μg/kg~25μg/kg之间;9种农药筛查限在25μg/kg~100μg/kg之间;7种农药筛查限大于100μg/kg。在河蟹基质中,有61种农药筛查限在1μg/kg~25μg/kg之间;6种农药筛查限在25μg/kg~100μg/kg之间;20种农药筛查限大于100μg/kg。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性较强,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能够满足水产品中多种农药筛查的需求。6. 对崇明地区养殖环境和水产品进行农药残留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养殖水体的进水口农药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等领域的农药使用;2个池塘水中分别检出的阿维菌素、乙氧喹啉含量超过了400 ng/L,增加了水产品富集的风险;个别池塘有禁用渔药五氯酚钠检出,但含量未超过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10μg/L。(2)有2个池塘进水口底泥分别检出的辛硫磷和久效威,含量大于20μg/kg,应关注由此给水产品质量带来的风险。(3)水产品中乙氧喹啉、扑草净和辛硫磷检出频率较高;但残留量低,不超过2.00μg/kg,其中2个草鱼中乙氧喹啉残留量大于200μg/kg,超过了欧盟0.05 mg/kg限量标准的要求,今后应对此加以关注。
夏清华[5](2020)在《柑橘果实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监测及其受加工处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鲜食柑橘生产国与消费国,近年来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柑橘的质量安全却形势不容乐观,表现为农残检出率高、超标率高,而有机磷类农药常常在柑橘生长和储藏过程中用来防治病虫。因此,统计柑橘中有机磷类农药的使用情况,分析柑橘在贮藏和各种处理条件下农药残留量的变化趋势,是非常有必要的。论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作者所在单位20162019年的柑橘有机磷类农药监测结果为样本,共计2047个,统计分析有机磷类农药检出及超标情况,并以橙、柠檬、橘和柚分类讨论,同时筛查出高频检出农药做进一步研究;二是选择大众日常食用的橙、橘、柚3类柑橘为基质,通过添加回收方式,添加量均为0.4 mg/kg,来研究高频检出有机磷农药在3类基质中的基质影响,分析加热、冷藏、冷冻、酸碱处理、巴氏杀菌处理(模拟)、酶处理和牛奶添加等7种不同处理方式对3类柑橘中高检出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查统计监测结果为:有机磷类农药的总体检出率为10.01%,总超标率为2.30%,其中,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毒死蜱>水胺硫磷>丙溴磷>三唑磷>氧乐果>乙酰甲胺磷,超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水胺硫磷>丙溴磷>氧乐果;不同柑橘种类有机磷类农药检出率和超标率由高到低依次均为橙>柠檬>橘>柚。(2)基质影响分析:不同农药相同基质,毒死蜱在3类基质中与水胺硫磷、丙溴磷和三唑磷均差异显着,水胺硫磷和丙溴磷在橙、柚基质中表现差异显着;同一农药不同基质,仅丙溴磷在橘基质中与另外2种基质差异显着。(3)毒死蜱在3类柑橘基质中所有的处理方式下,残留量和稳定性都高于水胺硫磷、丙溴磷和三唑磷。(4)碱处理对水胺硫磷和丙溴磷有明显的降解效果,特别pH=12时水胺硫磷在3种基质中均完全降解,残留量为0%,丙溴磷仅在橙、橘2种基质中有少许残留,残留量不足10%。(5)冷藏和冷冻处理针对相同基质中不同农药,均出现基质减弱效应,但不显着;加热和冷藏对比分析,加热处理导致3类基质中的4种农药都出现基质增强效应,70℃的加热处理对柚基质中4种农药残留都有显着的基质增强效应。纤维素酶对橙基质中的4种有机磷农药降解效果明显,对橘基质和柚基质无影响。
赵璐[6](2020)在《碳轴双手性中心农药异丙甲草胺的分离分析及高效安全的立体选择性》文中研究说明许多广泛使用的农药具有手性特征,通常以外消旋体或者几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形式使用。开发使用具有高靶标活性的异构体能够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风险。异丙甲草胺是一种酰胺类除草剂,使用广泛,其分子中具有特殊的碳轴双手性中心结构。但是目前对于其完全分离后双手性结构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轴手性之间的差异。因此以异丙甲草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建立其异构体全基线分离分析方法,研究各异构体的选择性除草活性和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以期对异丙甲草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监管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使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6种手性农药(异丙甲草胺及其相关的甲霜灵、氟虫腈、腈菌唑、乙酰甲胺磷和顺式联苯菊酯)进行了对映体的分离制备,得到了高纯度对映体单体。利用实验和计算电子圆二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制备得到的具有不同手性中心的对映体单体进行了绝对构型表征。(2)通过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质谱(UPC2-MS/MS)对8种手性农药(异丙甲草胺及其相关的甲霜灵、敌草胺、异丙草胺、乙草胺、腈菌唑、乙酰甲胺磷和氟虫腈)的对映体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8种手性农药在UPC2-MS/MS上的对映体分离方法。并就各项色谱条件对对映体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使用靶标植物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作为模式生物研究了异丙甲草胺的选择性除草活性。在市售农药中,S-异丙甲草胺的除草效果比rac-异丙甲草胺的除草效果更好,4种立体异构体除草活性的排序为:SS>SR>>RS>RR,RR-异构体在较低浓度时对稗草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碳轴两个手性中心中,手性碳在除草活性中起立体选择的主要作用。异丙甲草胺在水体、草体和土壤中均能够保持构型稳定,其选择性除草活性决定于高效异构体更易进入稗草体内并产生作用,抑制稗草发芽生长的关键因子赤霉素的生物合成是选择性的关键。(4)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测试研究了6种酰胺类农药(异丙甲草胺及其相关的甲霜灵、敌草胺、异丙草胺、乙草胺和甲草胺)的性激素干扰作用,发现酰胺类农药具有一定的性激素干扰作用,且手性农药表现出了对映体差异。对异丙甲草胺而言,只有SS-异丙甲草胺表现出了类雌激素效应,而轴手性为R构型的异构体具有更强的抗雌激素效应和抗孕激素效应。因此,尽管异丙甲草胺的SS异构体具有最高的除草活性,但是单独使用SS异构体并不能显着降低内分泌干扰效应反而增加了生产难度和成本。研究结论清楚表明:使用SS和SR混合型的S-异丙甲草胺非对映异构体(S-metolachlor Diastereoisomer)既能达到生产简单经济,又能使用高效安全。
王超超[7](2019)在《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文中认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我国特有的名优干果,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经营,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山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文献查阅、种类鉴定等工作,整理了30种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为害特点、防治措施等信息数据,并拍摄相应害虫及为害状的高清照片1320张。采用LUCID多途径诊断系统,构建Fact Sheet Fusion基础信息数据库,并针对多途径检索方式提取害虫“为害方式”、“为害部位”、“为害高峰期”、“形态特征”等4个1级特征组,以及10个2级特征和19个3级特征,共组成56个特征状态,设计出Web版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多途径诊断系统,并设计出基于微信APP的《浙江省珍稀干果病虫害防治》的公众号,为林农和森防一线工作者对山核桃害虫快速的识别和防治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促进山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胡波[8](2019)在《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文中认为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具有代谢不同结构杀虫剂的能力,由P450和GST介导的代谢抗性在昆虫对各类杀虫剂抗性中普遍存在。前期的解毒酶活性测定和增效剂生物测定表明甜菜夜蛾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与P450以及GST解毒能力增强有关。但抗性品系中代谢抗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是哪些解毒基因介导了杀虫剂抗性及这些基因上调表达的调控机制也是未解之谜。本研究试图挖掘出甜菜夜蛾涉及抗药性的P450基因与GST基因,并进一步解析抗药性相关基因组成型高表达与诱导表达的调控机理。研究结果将增进人们对害虫抗药性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开发抗药性治理新技术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基因信息分析与克隆确定了甜菜夜蛾P450和GST的基因家族,分析了这些基因在杀虫剂胁迫下的诱导表达规律,并进一步揭示了解毒酶共诱导表达上调的调控机制;通过比较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间解毒基因的表达差异,找出在抗性种群中组成型高表达的P450基因,对其中表达水平最高的4种P450基因通过构建转基因果蝇进行了抗药性功能验证,并进一步通过真核表达分析其对杀虫剂的代谢活性,对其中2个P450基因的组成型上调表达机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 P450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多因素调控机理,具体结果如下:1、多数甜菜夜蛾P450基因能被杀虫剂所诱导通过克隆得到了甜菜夜蛾的68个P450基因,这些基因分属于25个家族、40个亚家族。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甜菜夜蛾P450家族中属CYP2 clan和线粒体clan的成员较少,而属CYP3 clan和CYP4 clan的基因成员数量较多。同时,分析了杀虫剂处理后的基因表达响应,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分别处理甜菜夜蛾脂肪体细胞后,有50个P450基因至少对其中某一种杀虫剂的胁迫会产生表达变化的响应,其中有4个基因(CYP6AE47、CYP6AB31、CYP9A9和CYP9A10)对5种杀虫剂胁迫均有表达水平的显着上调。CYP321A8在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诱导中显着性上调,而在阿维菌素处理后显着性下调。CYP321A9、CYP6AE10和CYP321A16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诱导有显着性上调变化,对阿维菌素胁迫下没有显着性变化。在本研究使用的5种杀虫剂中,甜菜夜蛾P450基因表达对阿维菌素胁迫的响应明显不同于对其他4种杀虫剂的响应,而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响应的模式基本类似。2、多个甜菜夜蛾P450基因参与杀虫剂抗药性由P450介导的代谢抗性机制在昆虫对各类杀虫剂抗性中普遍存在,先前的研究表明甜菜夜蛾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与P450解毒能力增强有关。在本研究中抗性种群P450酶活性是敏感种群的2.9倍。P450抑制剂PBO显着增加了抗性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增效8.1倍,同时增加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定量PCR分析表明该抗性种群有21个P450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敏感种群上调2倍以上(p<0.05),这些过表达的P450主要来源于CYP6、CYP9和CYP321家族。对其中表达水平提高最多的几个P450基因与抗药性的关系,采用2种技术进行了功能验证。首先是采用UAS/GALA二元表达系统构建表达甜菜夜蛾P450基因的转基因果蝇系,对转基因果蝇的生物测定表明,分别过表达CYP321A8、CYP321A16、CYP6AE70和CYP332A1的转基因果蝇系表现出对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耐受性的显着提高,说明这4个基因的过表达提高了果蝇对这3种杀虫剂的解毒能力,可导致对这些药剂的代谢抗性。其二是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CYP321A8、CYP321A16、CYP6AE70、CYP332A1和CYP321B1进行了真核表达,体外重组蛋白具有对毒死蜱、氯氰菊酯以及溴氰菊酯的代谢能力,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这5个重组蛋白对毒死蜱的代谢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它们均对毒死蜱都有一定的代谢活性,其中以CYP321A8和CYP321B1对毒死蜱的代谢活性最强,而CYP6AE70对毒死蜱的代谢活性相对较低。综合这些研究结果,CYP321A8、CYP321A16、CYP332A1、CYP6AE70 和 CYP321B1的组成型高表达是甜菜夜蛾对毒死蜱以及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代谢抗性的重要机制。3、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协同调控CYP321A8和CYP321B1的组成型高表达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在抗性种群中过量表达的CYP321A8和CYP321B1可以使甜菜夜蛾对毒死蜱、氯氰菊酯以及溴氰菊酯产生抗药性,然而其过量表达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克隆了 CYP321A8和CYP321B1的上游启动子序列,并发现在这两个上游序列上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一步分析相关转录因子在抗敏种群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抗性种群中的CncC和Maf mRNA水平分别上调5.2倍和2.8倍。荧光报告试验证实过表达的CncC和Maf可以调控CYP321A8和CYP321B1在抗性种群中的组成型高表达,同时也发现CYP321A8上游序列存在近端和远端两个有效的CncC/Maf结合位点,CYP321B1仅近端结合位点起作用。同时我们比较了抗性和敏感种群间CYP321A8和CYP321B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差异,发现CYP321A8和CYP321B1的上游启动子区均存在多处碱基差异。荧光报告活性分析显示来自抗性种群的CYP321A8与CYP321B1上游序列启动子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10.4倍与1.95倍,说明抗性种群中启动子高活性也是CYP321A8和CYP321B1高表达的原因。我们还对造成抗性/敏感启动子活性差异的序列区段进行了定位,CYP321A8的启动子活性差异序列定位在-385~-142之间,CYP321B1在-258~-210之间。对该区间的碱基序列突变后再进行荧光报告活性分析,结果显示-385~-142之间M5处点突变是导致抗性CYP321A8启动子具有高活性的原因,进一步的预测发现M5处的突变位于转录因子Knirps顺式元件中,将Knirps与报告质粒共转染证明Knirps可显着上调抗性质粒P(-385/-1)-R的荧光活性,而对敏感质粒P(-385/-1)-S荧光活性没有显着性影响。这些结果表明抗性种群中CYP321A8的启动子区产生了招募转录因子Knirps的突变(M5处),增强了 CYP321A8在抗性品系中的过表达,而敏感种群不能招募该因子,所以表达水平低。同样对CYP321B1启动子的-258~-210区间转录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M2处的突变是导致抗性种群CYP321B1启动子高活性的原因。最后通过报告质粒与转录因子的共转染揭示顺式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协同调控才是CYP321A8与CYP321B1基因在抗性种群中高表达的内在原因。4、杀虫剂通过ROS激活的CncC/Maf途径诱导GST基因的共上调表达GST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生物体的多功能解毒酶系,参与亲电性有毒化合物的解毒。尽管不同类型的杀虫剂诱导多个GST基因共上调表达的报道很多,但是其潜在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克隆鉴定了甜菜夜蛾的31个GST基因,通过定量PCR分析了这些GST基因在甜菜夜蛾幼虫中的组织表达模式以及在杀虫剂诱导下的基因表达模式。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胁迫下有7个GST 基因(SeGSTe9、SeGSTs6、SeGSTe1、SeGSTe6、SeGSTe8、SeGSTe14 和 SeGSTd1)均显着上调表达,暗示不同杀虫剂可能会通过类似机理介导同一 GST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不同GST基因可通过类似机理被同一药剂所诱导。通过基因组步移的方法克隆到这7个GST基因上游约1500 bp长的启动子序列,对这些上游序列进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分析发现这7个GST基因上游序列均含有CncC/Maf结合位点。进一步通过荧光报告质粒分析该位点介导的转录是否受杀虫剂胁迫的影响,将pGL3-SeGST启动子质粒转染到Sf9细胞后,杀虫剂处理能使荧光活性显着增加,将该启动子区的CncC/Maf结合位点突变后,杀虫剂处理的诱导效果显着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利用CncC/Maf途径来响应不同杀虫剂胁迫,并诱导GST基因的表达。杀虫剂处理后细胞内活性氧显着升高,活性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可以降低杀虫剂对报告质粒pGL3-SeGST的荧光诱导活性,但不能降低杀虫剂对CncC/Maf结合位点突变体的诱导效应,说明活性氧通过CncC/Maf介导杀虫剂胁迫,从而影响GST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杀虫剂可以通过ROS激活的CncC/Maf途径诱导GST基因的共上调表达。
姜林杰[9](2019)在《设施蔬菜中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物的手性选择性降解规律》文中研究表明乙酰甲胺磷是我国蔬菜常用杀虫剂,在作物中通常发生增毒代谢生成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均具有一对手性对映体,然而此种伴随着立体增毒代谢的降解规律仍不清楚。本研究开展了蔬菜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的手性对映体选择性降解规律研究。针对小油菜、甘薯(果实和叶片)、番茄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手性对映体,本研究建立了快速、准确、可靠的残留检测方法。应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配合超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法,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精准定性定量。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均在3个数量级以上,且线性良好(R>0.99),方法定量限≤5.7μg/kg。在三种蔬菜中,在0.005、0.05和0.5mg/kg三个浓度水平下,R-乙酰甲胺磷、S-乙酰甲胺磷、R-甲胺磷、S-甲胺磷的平均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5.7%-87.1%(1.4%-7.0%)、57.3%-87.7%(1.2%-8.5%)、63.4%-74.1%(2.6%-9.9%)、55.6%-78.8%(1.8%-7.7%)。综上所述,本方法可满足研究需求。通过盆栽实验评估乙酰甲胺磷在小油菜等三种蔬菜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及增毒代谢行为。结果表明,R-乙酰甲胺磷、S-乙酰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外消旋体及其代谢产物R-甲胺磷、S-甲胺磷、甲胺磷外消旋体在小油菜、甘薯叶片中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R2在0.701-0.986之间),在小油菜中的降解半衰期为3.98-23.93天,在甘薯叶片中的降解半衰期为3.84-11.12天。在番茄果实中R-乙酰甲胺磷、S-乙酰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外消旋体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51、12.7、10.19天,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R2>0.94);甘薯果实中R-乙酰甲胺磷、S-乙酰甲胺、R-甲胺磷、S-甲胺磷在喷药后2h浓度达到峰值,随后迅速降解,药后8h消解率均>95%。只有甘薯果实和番茄中乙酰甲胺磷残留量在安全间隔期内(7天)低于MRL,符合现有规定。在小油菜、甘薯叶片、甘薯果实、番茄中乙酰甲胺磷的含量低于MRL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2.65、24.02、<0.5、5.35天。此外,通过水培实验评估油菜苗中乙酰甲胺磷手性对映体的稳定性;其结果表明,油菜苗中乙酰甲胺磷各个对映体之间不存在相互转化,并且R-乙酰甲胺磷仅代谢为R-甲胺磷,S-乙酰甲胺磷仅代谢为S-甲胺磷。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蔬菜中农药代谢降解转化规律,特别是蔬菜中手性农药增毒代谢规律,为乙酰甲胺磷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为全面评价农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有助于保障蔬菜食用安全。
李雨秋[10](2019)在《厨用清洗机对果蔬农药残留和污垢清除效果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果蔬质量安全问题很多,以农药残留超标最为突出,同时还有果蔬表面污染物等。许多厨用设备企业开发了诸多清洗设备,其清洗效果差别巨大,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和方法。本研究受企业委托,以苹果、小青菜、青椒、土豆为实验材料,采用农药浸泡和污叶、污泥处理实验材料,以厨用清洗设备进行清洗,探索果蔬农药残留、表面污叶及污泥的最佳清洗方式和条件,以建立一套用于评价厨用清洗设备效果的技术和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前处理及清洗过程(1)小青菜、苹果和青椒分别用吡虫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代森锰锌4种农药1000倍液浸泡处理10 min,20℃下静置4 h等待果蔬吸收农药后采用湍流(0.30MPa/20±2℃)和超声波(50W/30Hz/20±2℃)分别清洗 1、3、5 min;(2)采用菠菜叶渣分别均匀附着在小青菜、青椒、土豆表面,20℃下静置4 h待污叶水分脱除,完全粘附在蔬菜表面后采用湍流(0.30MPa/20±2℃)和超声波(50W/30Hz/20 ± 2℃)分别清洗1、3、5 min;(3)苹果、青椒、土豆分别用不同比例的泥浆均匀裹在表面,20℃下静置4 h待泥浆水分蒸发,完全附着在果蔬表面后采用湍流(0.30MPa/20±2℃)和超声波(50W/30Hz/20±2℃)分别清洗 1、3、5 min。2、农药残留及污叶、污泥清除模式和参数确定(1)去除苹果、小青菜和青椒中4种农药残留最佳清洗模式是超声清洗5 min;(2)小青菜、土豆和青椒表面污叶最佳清洗模式为湍流清洗3 min;(3)苹果、青椒和土豆表面污泥的最佳清洗模式为湍流清洗5 min。(4)综合去除苹果、小青菜和青椒中农药残留以及表面污叶和污泥等杂质的最佳清洗模式为超声清洗5 min;(5)综合去除土豆表面污叶和污泥等杂质的最佳清洗模式为湍流清洗5 min。3、建议叶菜类菜在叶片相连的根部内侧容易滞留泥沙,清洗前将叶片摘下或整齐切掉菜头,清洗土豆等根茎蔬菜或表面污泥较厚重的蔬菜可适当延长清洗时间2min、增加清洗次数;可适当提高超声功率至70W~100W,提高超声频率至40 Hz,在高效去除果蔬农药残留的同时也能有效去除表面以及果蔬缝隙中的污叶污泥等污染物,达到良好的洁净度。
二、乙酰甲胺磷防治茶叶害虫有显着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酰甲胺磷防治茶叶害虫有显着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赤霉酸及其降解产物在茶叶中的残留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复杂基质中GAs痕量分析方法 |
1.2.1 GAs前处理方法研究 |
1.2.2 GAs分析方法研究 |
1.3 GA_3降解产物研究 |
1.3.1 GA_3质谱裂解途径 |
1.3.2 强降解 |
1.3.3 高分辨质谱的应用 |
1.4 GA_3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
1.4.1 GA_3在茶树种植过程中的消解动态 |
1.4.2 GA_3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消解动态 |
1.4.3 GA_3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茶鲜叶中13种酸性植物激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样品制备 |
2.2.3 样品前处理 |
2.2.4 仪器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质谱参数优化 |
2.3.2 色谱条件优化 |
2.3.3 提取与净化 |
2.3.4 方法验证 |
2.4 实际样品检测 |
2.4.1 茶树休眠期间的植物激素分析 |
2.4.2 光处理的茶鲜叶植物激素分析 |
2.4.3 外源激素处理和害虫侵害后茶鲜叶中植物激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赤霉酸的强降解行为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样品前处理 |
3.2.3 强降解实验处理 |
3.2.4 仪器条件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A_3存在的问题 |
3.3.2 GA_3的强降解 |
3.3.3 GA_3降解产物的形成机理与质谱裂解途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赤霉酸在茶叶生产链中的消解动态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田间试验 |
4.2.3 样品采集和样品前处理 |
4.2.4 仪器条件 |
4.2.5 数据分析 |
4.2.6 方法验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GA_3及其代谢产物在茶叶种植过程中消解动态 |
4.3.2 Iso-GA_3的产生 |
4.3.3 喷施外源GA_3后对茶树中其他内源植物激素的影响 |
4.3.4 GA_3及其代谢产物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残留行为 |
4.3.5 GA_3和iso-GA_3在茶叶冲泡过程中的浸出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的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甘蔗品种 |
1.1.2 杀虫剂 |
1.2 试验方法 |
1.3 田间调查 |
1.3.1 螟虫 |
1.3.2 粉蚧 |
1.3.3 绵蚜 |
1.3.4 农艺性状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螟虫的防效 |
2.2 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和粉蚧的防效 |
2.3 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蔗茎产量和产糖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度差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可能的创新 |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贸易保护理论 |
2.1.2 新新贸易理论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4 政府规制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
2.2.2 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差异成因 |
2.2.3 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差异影响 |
2.3 文献评述 |
3 中国茶叶出口现状 |
3.1 生产、消费与出口概况 |
3.1.1 茶叶生产与消费 |
3.1.2 茶叶出口简析 |
3.2 出口市场 |
3.2.1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概况 |
3.2.2 茶叶主要出口市场简析 |
3.2.3 主要市场茶叶出口品种 |
4 国内外茶叶农残最大限量标准及其差异成因 |
4.1 农药与农残定义 |
4.2 国际茶叶农残限量标准介绍 |
4.2.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 |
4.2.2 欧盟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
4.2.3 美国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
4.2.4 日本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
4.2.5 摩洛哥茶叶农残限量标准 |
4.3 中国茶叶农残限量标准发展 |
4.4 中外茶叶MRLs标准差异表现 |
4.4.1 农药规定数量与种类 |
4.4.2 农残标准制定风险原则 |
4.4.3 评述 |
4.5 MRLs标准与中国茶叶出口 |
4.5.1 标准引发茶叶出口质量安全通报 |
4.5.2 成本上升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抑制 |
5 MRLs标准严格度差异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5.1 影响机制与模型设定 |
5.1.1 影响机制推导 |
5.1.2 模型基础与设定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界定 |
5.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
5.2.2 MRLs异质性指标计算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基准回归 |
5.3.3 异质性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进一步讨论对茶叶出口的长期影响效应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养殖环境及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农药和水产品概述 |
1.2 农药的种类及其毒性 |
1.3 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及危害 |
1.4 国内外对水产品中农药残留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 |
1.5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综述 |
1.5.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5.2 检测技术 |
1.5.2.1 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1.5.2.2 气相色谱法(GC)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 |
1.5.2.3 免疫分析法和毛细管电泳法 |
1.5.2.4 光谱分析法 |
1.5.2.5 新型检测技术 |
1.6 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库的构建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数据库的构建 |
2.2.1 目标物的确定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4 数据库的建立 |
2.3 仪器分析方法的建立 |
2.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2 色谱柱的选择 |
2.3.3 流动相的优化 |
2.3.4 仪器检出限及线性范围 |
2.3.5 最佳仪器分析条件 |
2.4 筛查定性标准的设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养殖环境(水体、底泥)中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筛查方法的建立 |
3.1 前言 |
3.2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 |
3.2.1 仪器设备 |
3.2.2 试剂与材料 |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3 仪器分析条件及定性、定量方法 |
3.4 实验部分 |
3.4.1 水体中农药残留前处理方法研究 |
3.4.1.1 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处理 |
3.4.1.2 富集材料的优化 |
3.4.1.3 洗脱溶剂的优化 |
3.4.1.4 水样富集体积的优化 |
3.4.2 底泥中农药残留前处理方法研究 |
3.4.2.1 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处理 |
3.4.2.2 提取剂及提取方法 |
3.4.2.3 净化方法 |
3.4.3 方法有效性评估实验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水体部分 |
3.5.1.1 富集材料的优化 |
3.5.1.2 洗脱溶剂的优化 |
3.5.1.3 富集体积的优化 |
3.5.2 底泥部分 |
3.5.2.1 提取剂的优化 |
3.5.2.2 净化剂的优化 |
3.6 最佳样品前处理方法 |
3.7 方法有效性评价 |
3.7.1 基质效应 |
3.7.2 筛查限 |
3.7.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产品中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筛查方法的建立 |
4.1 前言 |
4.2 仪器、试剂与材料 |
4.2.1 仪器设备 |
4.2.2 试剂与材料 |
4.2.2.1 标准品 |
4.2.2.2 试剂 |
4.2.2.3 材料 |
4.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4 仪器分析条件及定性定量方法 |
4.5 实验部分 |
4.5.1 样品来源及制样方法 |
4.5.2 提取方法的研究 |
4.5.2.1 提取溶剂与提取方式的优化 |
4.5.2.2 缓冲盐的优化 |
4.5.2.3 提取剂中酸性介质的优化 |
4.5.3 净化方法的研究 |
4.5.3.1 鱼虾类水产品 |
4.5.3.2 高脂肪高色素水产品 |
4.5.4 针式滤膜的选择 |
4.5.5 方法有效性评估实验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提取方法的研究 |
4.6.1.1 提取剂与提取方式 |
4.6.1.2 缓冲盐 |
4.6.1.3 提取剂中酸性介质的添加 |
4.6.2 净化方法的研究 |
4.6.2.1 鱼虾类水产品 |
4.6.2.2 高脂肪高色素水产品 |
4.6.3 针式滤膜的优化 |
4.7 最佳样品前处理方法 |
4.8 方法有效性评价 |
4.8.1 基质效应 |
4.8.2 筛查限 |
4.8.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崇明地区养殖环境和水产品中农药污染状况初步调查 |
5.1 前言 |
5.2 仪器与样品 |
5.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5.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
5.2.2.1 样品采集 |
5.2.2.2 样品制备 |
5.3 实验部分 |
5.3.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5.3.2 仪器分析条件 |
5.3.3 定性与定量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水体环境中农药筛查结果与特征分析 |
5.4.2 底泥环境中农药筛查结果与特征分析 |
5.4.3 水产品中农药筛查结果与特征分析 |
5.5 崇明地区养殖环境及水产品农药残留状况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
(5)柑橘果实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监测及其受加工处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农残限量标准 |
1.3 影响农药残留量变化的因素 |
1.4 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概述 |
1.5 农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6 参考文献 |
第2章 柑橘果实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与监测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3章 不同类别及处理对柑橘果实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结论 |
3.6 监管建议 |
3.7 参考文献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6)碳轴双手性中心农药异丙甲草胺的分离分析及高效安全的立体选择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手性农药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1.2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1.1.3 手性农药的绝对构型表征 |
1.2 酰胺类农药效应毒性研究进展 |
1.3 双手性中心农药的研究进展 |
1.3.1 碳碳双手性中心农药 |
1.3.2 碳磷双手性中心农药 |
1.3.3 碳硫双手性中心农药 |
1.3.4 碳轴双手性中心农药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分离制备和绝对构型表征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方法 |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 |
2.2.4 电子圆二色谱的实测及计算模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手性农药的半制备分离 |
2.3.2 手性农药的绝对构型表征 |
2.3.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手性农药对映体在合相色谱上的分离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合相色谱手性分离方法 |
3.2.4 分子对接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快速筛选 |
3.3.2 其他色谱条件优化 |
3.3.3 分子对接与分离机理 |
3.3.4 最佳拆分条件 |
3.3.5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异丙甲草胺的选择性除草活性及机制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异丙甲草胺选择性除草活性 |
4.3.2 异丙甲草胺选择性除草活性机制 |
4.3.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酰胺类农药由性激素受体介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
5.1 研究背景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酰胺类农药的细胞毒性 |
5.3.2 酰胺类农药的类雌激素效应和抗雌激素效应 |
5.3.3 酰胺类农药的类雄激素效应和抗雄激素效应 |
5.3.4 酰胺类农药的类孕激素效应和抗孕激素效应 |
5.3.5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
1.1.1 山核桃属的种类与分布 |
1.1.2 山核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1.1.3 山核桃的应用价值 |
1.2 山核桃主要虫害调查概况 |
1.2.1 食叶害虫 |
1.2.2 枝干害虫 |
1.2.3 花蕾害虫 |
1.2.4 根部害虫 |
1.3 研究背景 |
2 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
2.1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2.1.1 山核桃害虫标本采集 |
2.1.2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2.1.3 山核桃害虫种类的鉴定与核实 |
2.2 构建山核桃主要害虫FSF数据库 |
2.2.1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主题 |
2.2.2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对象 |
2.3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构建的方法 |
2.4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展示 |
2.5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
3 研究结果 |
3.1 山核桃主要害虫检索策略的确立 |
3.2 山核桃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使用简介 |
3.3 山核桃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展示 |
3.3.1 网络平台展示 |
3.3.2 微信公众号展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山核桃主要害虫文字信息 |
二、山核桃已记录害虫图片 |
三、以山核桃为寄主新发现的害虫图片 |
四、山核桃上新发现的栖息昆虫图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 |
1.1.1 甜菜夜蛾的发生与危害 |
1.1.2 甜菜夜蛾的化学防治与抗药性 |
1.2 害虫对杀虫剂抗性的机制 |
1.2.1 靶标抗性 |
1.2.2 代谢抗性 |
1.3 细胞色素P450 |
1.3.1 细胞色素P450 |
1.3.2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
1.3.3 昆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可诱导性 |
1.3.4 昆虫细胞色素P450在昆虫抗药性中的作用 |
1.3.5 昆虫P450基因的功能验证 |
1.4 昆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 |
1.4.1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分类及一般特性 |
1.4.2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生化特性 |
1.4.3 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抗药性的关系 |
1.5 昆虫解毒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1.5.1 诱导表达调控机制 |
1.5.2 组成型高表达调控机制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甜菜夜蛾P450的克隆与表达规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虫源 |
2.1.2 试剂与试剂盒 |
2.1.3 主要仪器 |
2.1.4 样品准备与总RNA提取 |
2.1.5 cDNA合成 |
2.1.6 基因克隆 |
2.1.7 基因末端扩增 |
2.1.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9 细胞培养与处理 |
2.1.10 MTT测定 |
2.1.11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甜菜夜蛾P450家族基因的克隆 |
2.2.2 甜菜夜蛾P450超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
2.2.3 甜菜夜蛾P450组织表达谱 |
2.2.4 杀虫剂处理对CYP450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P450介导甜菜夜蛾抗药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试剂与试剂盒 |
3.1.3 主要仪器 |
3.1.4 甜菜夜蛾的生物测定 |
3.1.5 P450酶活性测定 |
3.1.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1.7 转基因果蝇的构建 |
3.1.8 转基因果蝇的生物测定 |
3.1.9 真核表达 |
3.1.10 还原型CO差异光谱分析 |
3.1.11 P450酶活性测定 |
3.1.12 杀虫剂的体外代谢 |
3.1.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水平与生化机制 |
3.2.2 P450在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中的表达差异 |
3.2.3 P450过表达对果蝇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
3.2.4 P450的真核表达与杀虫剂代谢 |
3.3 讨论 |
第四章 甜菜夜蛾CYP321A8和CYP321B1组成型高表达的调控机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 |
4.1.2 试剂与试剂盒 |
4.1.3 主要仪器 |
4.1.4 甜菜夜蛾RNA提取 |
4.1.5 cDNA第一链合成 |
4.1.6 转录因子的克隆 |
4.1.7 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 |
4.1.8 上游启动子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1.9 荧光报告质粒的构建 |
4.1.10 突变体构建 |
4.1.11 转录因子过表达载体构建 |
4.1.12 报告质粒的细胞转染 |
4.1.13 报告质粒荧光活性测定 |
4.1.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CYP321A8的转录调控机制 |
4.2.2 CYP321B1的转录调控机制 |
4.3 讨论 |
第五章 甜菜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诱导表达的调控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虫源 |
5.1.2 试剂与试剂盒 |
5.1.3 主要仪器 |
5.1.4 甜菜夜蛾不同组织样本的收集 |
5.1.5 GST基因克隆 |
5.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7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5.1.8 昆虫细胞培养与药剂处理 |
5.1.9 上游启动子区的克隆与预测分析 |
5.1.10 荧光报告质粒构建 |
5.1.11 报告质粒的细胞转染 |
5.1.12 荧光测定 |
5.1.13 ROS测定 |
5.1.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甜菜夜蛾GST家族基因的克隆 |
5.2.2 甜菜夜蛾GST的系统进化 |
5.2.3 GSH结合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 |
5.2.4 组织特异性表达谱 |
5.2.5 GST家族基因对杀虫剂的响应 |
5.2.6 上游序列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 |
5.2.7 杀虫剂通过CncC/Maf途径调控GST基因的共表达 |
5.2.8 ROS介导杀虫剂对GST基因的诱导表达 |
5.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与尚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及参加学术会议 |
致谢 |
(9)设施蔬菜中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物的手性选择性降解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建立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对映体的超临界流体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菜苗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的对映体稳定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油菜幼苗水培试验 |
3.3 检测方法 |
3.4 检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乙酰甲胺磷商品化制剂的常温储存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蔬菜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立体选择性降解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盆栽试验 |
5.3 检测方法 |
5.4 结果计算 |
5.5 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厨用清洗机对果蔬农药残留和污垢清除效果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新鲜果蔬概述 |
1.1. 维生素 |
1.2 矿物质 |
1.3 膳食纤维 |
1.4 生物活性成分 |
2 果蔬农药残留概述 |
2.1 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
2.2 典型农药残留 |
3 果蔬表面污物概述 |
4 果蔬农药残留和其他污染物清洗研究进展 |
4.1 传统清洗方式 |
4.2 化学清洗方式 |
4.3 超声清洗方式 |
4.4 湍流清洗方式 |
4.5 厨用清洗设备开发与应用 |
5 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5.1 立题意义 |
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清洗方式及条件对果蔬农残的清除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农药清除率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清洗方式和条件下苹果中农药清除效果 |
2.2 不同清洗方式和条件下小青菜中农药清除效果 |
2.3 不同清洗方式和条件下青椒中农药清除效果 |
3 讨论 |
3.1 苹果中4种农药清除效果比较 |
3.2 小青菜中4种农药清除效果比较 |
3.3 青椒中4种农药清除效果比较 |
3.4 不同果蔬中吡虫啉清除效果比较 |
3.5 不同果蔬中多菌灵清除效果比较 |
3.6 不同果蔬中甲基硫菌灵清除效果比较 |
3.7 不同果蔬中代森锰锌清除效果比较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清洗方式和条件下果蔬中污物清除效果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蔬菜表面污叶清除效果 |
2.2 蔬菜表面污叶清除前后感观分析 |
2.3 果蔬表面泥垢清除效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附录 果蔬农残和污染物清洗操作规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乙酰甲胺磷防治茶叶害虫有显着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赤霉酸及其降解产物在茶叶中的残留行为研究[D]. 姜长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杀虫剂一次性施用对甘蔗螟虫、绵蚜和粉蚧的防效[J]. 罗亚伟,覃振强,梁阗,李德伟,刘璐.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02)
- [3]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度差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分析[D]. 贺桢妮. 浙江大学, 2020(04)
- [4]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养殖环境及水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D]. 王守英.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柑橘果实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监测及其受加工处理的影响研究[D]. 夏清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6]碳轴双手性中心农药异丙甲草胺的分离分析及高效安全的立体选择性[D]. 赵璐. 浙江大学, 2020(01)
- [7]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D]. 王超超.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D]. 胡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设施蔬菜中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物的手性选择性降解规律[D]. 姜林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厨用清洗机对果蔬农药残留和污垢清除效果探索[D]. 李雨秋.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