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口铅锌矿床主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姝[1](2021)在《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蔡家营铅锌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宣地区,属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矿区。本文以出露于矿区北侧的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研及对该地区地质特征、岩石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等特征的深入分析,再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进一步探讨蔡家营矿床与赋矿花岗斑岩体或岩浆热液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蔡家营地区乃至张宣地区找矿提供理论指导。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广泛分布于矿区内,多呈脉状侵入于古太古代红旗营子岩群中。花岗斑岩具斑状结构-基质文象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10%)、石英(10%)和少量暗色矿物构成,基质(80%)由长英质构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CG-4和CG-14两件花岗斑岩样品分别形成于140.9±0.8Ma和143.6±0.7Ma,属于早白垩世,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斑岩具富硅、相对富钾、全碱含量高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5~1.24之间,A/NK介于1.15~1.41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微量元素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表现出U、Ta、Nd、Hf、Sm呈现正异常,Ba、K、P、Ti呈现明显的负异常。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坦,整体呈“海鸥式”分布,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且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锆饱和温度均值约为853.895℃,推测该花岗斑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CG-4和CG-14两件样品εHf(t)介于-0.08~-13.49和-18.37~-16.32之间,相对应的二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2介于1196~2042 Ma和2224~2350 Ma之间,显示其岩浆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物质重熔。流体包裹体数据表明含矿石英脉样品中成矿流体为中温、中盐度、中密度的H2O-Na Cl体系,结合前人对蔡家营铅锌矿区矿石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等研究得出:成矿物质源于下地壳和地幔深部混合,故推测蔡家营花岗斑岩体可能与蔡家营铅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吴迪[2](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温汉捷,朱传威,杜胜江,范裕,罗重光[3](2020)在《中国镓锗铊镉资源》文中认为稀散金属对高科技和未来能源的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由于稀散金属的储量相对稀少且地域分布高度不均,存在较高供应风险,近年来成为主要工业国关注和争夺的资源.稀散金属"稀"、"伴"、"细"的特点决定了其成矿难度很大,成矿富集需要特殊的成矿条件及控制因素.相对于其他矿种,对稀散金属矿产资源的研究还十分薄弱,这极大地制约了稀散矿产资源的理论认识和找矿突破.本研究以全球的稀散金属资源储量和分布规律为背景,对镓、锗、铊、镉4种稀散金属在中国的分布、主要矿床类型、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元素赋存状态及其主要富集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研究显示,中国的镓资源主要均伴生于各类矿床中,包括铝土矿型伴生镓矿床、铅锌矿型伴生镓矿床和煤型伴生镓矿床;锗资源则主要来自"煤型"含锗矿床和"铅锌型"含锗矿床,其中前者可形成独立锗矿床;真正具有工业意义的铊矿床类型包括低温热液型铊矿床和块状硫化物型含铊矿床,两者均可形成独立铊矿床;镉则主要来自铅锌矿床,而低温矿床(如MVT铅锌矿床)中具有最高的镉含量.通过以上的研究和总结,以期揭示稀散金属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提高稀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水平和预测精度,立足国内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王嘉宇[4](2020)在《有色闪锌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对重点矿产稀土、稀有、稀散金属元素战略需求日益增强,国内对其的研究成为热门课题。闪锌矿是铅锌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硫化物矿物之一,是寻找镉、铟、锗、镓、铊、硒等稀散元素的目标矿物。作为一种稀有宝石,目前闪锌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迫切需要获得有色闪锌矿新的数据与资料。本文对浅黄色、绿黄色、橙色、黑色闪锌矿进行宝石矿物学研究,主要通过宝石显微镜、偏(反)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激光拉曼光谱和可见光吸收光谱等现代技术对闪锌矿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谱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探讨了化学成分对成矿温度和成因类型的指示意义。取得的主要认识为:浅黄—绿黄色闪锌矿,晶体自形程度较低,金刚光泽,常呈油脂光泽;橙色为自形程度较高的菱形十二面体,玻璃光泽,菱面体解理发育;黑色闪锌矿呈四面体,自形程度高,金刚光泽。单偏光下,浅黄色—绿黄色和橙色样品薄片均呈现黄褐色,黑色样品呈红色。反射色为灰色。平均密度和硬度均随颜色加深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闪锌矿主要矿物组成为ZnS,常含Fe、Cd、Mn、In等微量元素。浅黄色—绿黄色系列闪锌矿富Cd、Mn、In;橙色闪锌矿样品富Cd、In,贫Mn;黑色闪锌矿富Fe、Mn、Cu、Cd、In、Sn等。闪锌矿具闪锌矿型结构,晶胞参数随着Fe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闪锌矿的拉曼光谱特征位移271cm-1、297cm-1、330cm-1和349cm-1主要表征Zn-S键、Fe-S键的振动。Fe的置换导致波数增大,发生蓝移。可见吸收光谱中410nm、500nm、700nm附近的吸收带指示其颜色与Fe、Cu、Co等的电子跃迁有关。通过与国内典型矿床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比对,认为浅黄—绿黄色系列闪锌矿兼有岩浆热液和层控型矿床的特点(以层控型为主),成矿温度较低。黑色闪锌矿样品可能与岩浆热液型矿床有关,橙色闪锌矿样品形成于完全不同的成矿环境,前者可能接近岩浆热液成因,后者主要表现为层控型特征。
曹丽[5](2020)在《景忍-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成因矿物学与成矿环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景忍、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且相距较近,是祁漫塔格成矿带典型的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其中,景忍矿床是虎头崖矿床的西部外围地区,两矿床地层层位相同,相距约10km;虎头崖与肯德可克矿床间有区域断层通过,约隔3km,三大矿床成因与成矿环境或有差异。自上世纪肯德可克、虎头崖等矿床的发现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探,在地质背景与找矿勘测方面有很大进展,但是在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方面仍未达成一致看法;且景忍矿床发现较晚,仍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景忍-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为研究区,总结归纳前人关于区域地质背景与矿床地质特征的相关资料,通过光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分析、微区原位同位素实验与辉钼矿Re含量分析等方法对主要矿石矿物(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磁铁矿、方铅矿和毒砂等)标型特征进行成因矿物学分析,并结合成矿年代与成矿物质来源综合分析矿床成因。景忍-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成矿年代为220~240Ma,是印支末期成矿作用的产物。加里东期裂解-闭合与印支期陆缘碰撞-造山演化促使景忍-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断层呈北西西向发育,其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通道。微区硫原位同位素测试获得δ34SPy值介于3.19‰~5.40‰之间,δ34SPo值介于0.11‰~2.47‰,变化范围较小,且黄铁矿与磁黄铁矿样品中部和边部δ34S无显着差异,体现了研究区硫源稳定。综合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全岩硫同位素数据分析,认为研究区硫化物矿物间达到分馏平衡,δ34S总变化范围为-1.66‰~9.9‰,平均3.67‰,表明硫源有幔源硫和少量其他成因硫混合特征。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铅同位素μ值(9.410~9.880)介于原始地幔与地壳之间,表现为壳幔混源铅的特征。黄铜矿(Cu+Fe)/S值、磁黄铁矿存在形式与闪锌矿Zn/Fe和Zn/Cd值判断研究区成矿温度为中温,闪锌矿FeS值指示景忍、虎头崖2、7号脉、肯德可克矿床成矿温压条件分别为175~200℃、148~223℃、148~262℃、145~260℃和1618.79~2039.77bar、1410.86~2341.90bar、294.75~3198.12bar、594.43~2809.71bar,肯德可克矿床闪锌矿成矿温度与根据硫同位素平衡分馏方程算得的矿化温度(225.14℃)一致。闪锌矿与毒砂地质温度计和黄铜矿成因矿物学分析均认为研究区景忍矿床成矿温度略高于虎头崖和肯德可克矿床。景忍矿床黄铁矿Co/Ni值为10.75~18.034,肯德可克矿床黄铁矿Co/Ni比值0.87~28.667,这与岩浆热液成因和火山成因黄铁矿的Co/Ni值较为接近。研究区闪锌矿Zn/Cd值与热液矿床闪锌矿Zn/Cd值(104~214)较吻合,表现出热液成矿特征。磁铁矿成因矿物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存在热液成矿与矽卡岩成矿的特征。肯德可克矿床早期磁铁矿的形成主要受岩浆热液影响,晚期磁铁矿则有明显的接触交代特征,反映了成矿中存在由岩浆热液成矿向矽卡岩热液成矿过渡的过程。综合来看,景忍-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成矿于中低温成矿环境,存在着由岩浆热液成矿向交代热液成矿过渡的成矿过程,成矿作用可概括为岩浆侵入、热液蚀变、接触交代、沉淀成矿四个演化过程。
徐智涛[6](2020)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区,大兴安岭成矿带西坡得耳布干成矿带内东北段,地处中亚造山带东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交汇地带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得尔布干断裂中段西侧,是我国重要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的得耳布干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内从西南至东北沿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依次发育着东珺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小型)、下护林铅锌多金属矿床(中型)、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探讨该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次研究在前人的工作与科研基础之上,选择研究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二道河子、得耳布尔和比利亚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矿区、矿床地质调研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工作,深入探讨矿床成因、成岩成矿时代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地质过程,并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成矿地质模式”,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1.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揭示,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及早白垩世安山玢岩与晚侏罗世石英斑岩接触带附近,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透镜状、角砾状,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赋矿围岩为中侏罗世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玛尼吐组安山岩和晚侏罗世石英斑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扁豆状、角砾状,具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明显;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具有分支复合和侧向再现特征。整体上,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均赋存于NE向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与NNE向吉尔布干深大断裂交汇处的次一级NW向张扭性断裂体系中;在成矿体系中,发育着石英斑岩、安山玢岩和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前两者与矿体共伴生产出,后者穿切矿体。2.野外地质观察和矿相学研究揭示,二道河子矿床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泥化、萤石化、青磐岩化,并可见冰长石、蛋白石、方解石;与二道河子相类比而言,得耳布尔矿床的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低温蚀变尤为明显。而比利亚矿床中绢云母化、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三座矿床与铅锌多金属矿化有密切关系的围岩蚀变为硅化和绢云母化;矿石类型主要为铅锌矿石,其次为银铅锌矿石和铜铅锌矿石;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构造,其次为团块状、细脉状、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结构包括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等;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以及表生金属氧化矿物褐铁矿、铜蓝等,含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萤石、蛋白石、绿泥石等;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表生期和热液成矿期两个期次,其中热液期为主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期次,所对应的矿化阶段划分为3个主成矿阶段和7个亚阶段。综上,研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浅成低温低硫化型的矿床地质特征。3.对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围岩)、次火山岩或斑岩体和晚期侵入岩的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和成矿热液期主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开展的Rb-Sr同位素测年工作揭示:(1)二道河子矿区内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60.3±1.4Ma,安山玢岩成岩年龄为133.9±0.9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0.5±3.6Ma;(2)得耳布尔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凝灰岩成岩年龄为164.0±1.6Ma,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成岩年龄为167.0±2.0Ma;玛尼吐组安山岩成岩年龄为140.2±2.6Ma;穿切矿体的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25.2±1.1Ma;(3)比利亚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成岩年龄为163.7±1.1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1.3±2.4Ma;(4)研究区内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岩浆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岩浆喷溢发生在167164Ma,两期岩浆活动作用时间相近,限定铅锌多金属矿化时间于晚侏罗世(160Ma)与早白垩世之间(125Ma),精确成矿时代应发生在早白垩世(130131Ma),与早白垩世安山质岩浆作用有密切关联。4.研究区内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的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分析研究揭示:(1)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含矿围岩)具有高铝富碱,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且具低的(87Sr/86Sr)i(0.7050070.705240)、εNd(t)值(+0.6+1.7)和较老的Nd模式年龄(699883Ma),结合其全岩中铅同位素数据,综合认为其成岩岩浆具有下地壳和亏损型地幔混合或造山带混合源区,为新元古代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并由增生中元古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而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火山岩则表现为弱负铕异常(δEu平均为0.64)和明显的Sr元素亏损,176Hf/177Hf在0.282721-0.282870,所对应εHf(t)值变化范围在1.7-6.8(均大于0),所对应锆石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693-985Ma,指示了其成岩岩浆应为中元古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研究区内酸性火山岩喷发作用是伴随塔木兰沟组火山喷发作用逐渐减弱的过程发生,两者在区域上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作用”特征。(2)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属酸性、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列,早白垩世安山玢岩属中性、强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K和LREE,相对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等,亏损Sr、Ba、Ti等元素,成岩岩浆均具有火山弧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属性。并且它们的εHf(t)特征值分别为5.78.0和3.15.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9201130Ma和11061343Ma,176Hf/177Hf值均落于亏损型地幔与下地壳之间,指示了它们成岩岩浆应主要来源于具有亏损型属性的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了中元古界从亏损型地幔新增生的年轻下部大陆地壳(部分熔融作用是不同程度的),并在岩浆上侵或成岩过程中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5.在以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之上,区内火山岩、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中成矿元素中的Cr、Ni、Co、Cu、Pb、Zn,它们普遍持有相近的元素含量特征值。相对原始地幔标准化元素成分值而言,均普遍亏损亲铁元素或相容元素Cr、Ni、Co,强烈富集亲硫元素或大离子亲石元素Pb,双重属性元素Cu(即亲铁又亲硫)和亲硫元素Zn与原始地幔成分值接近或相同。它们普遍持有≥100数量级以上的Pb元素含量(与Cu和Zn相比),Cu与Zn元素特征值与原始地幔中成分值相匹配。这可能说明了它们在成岩过程中所持有的岩浆热液均具有提供成矿物质Pb、Zn、Cu或受到成岩后期含Pb、Zn、Cu热液作用的特征,这些分析结果为区域矿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6.对应热液期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特征、流体包裹体、金属硫化物中铅-铷-锶同位素、石英脉和萤石脉中氢-氧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1)区内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W型)为主,含少量CO2三相包裹体;初始含矿流体具有中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中低密度含少量CO2的H2O-NaCl(富含Fe2+、Zn2+、S2-等)以中性还原为主的多相流体体系;主阶含矿流体为有大气降水混入的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低密度少量CO2的H2O-NaCl±CH4(富含Fe2+、Zn2+、Pb2+等)中性还原流体体系;晚阶段残余含矿流体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H2O-NaCl(富含Ca2+、Cl-、F-1等)富液相或纯液相中性还原体系。(2)初步研究认为含矿流体弱沸腾或局部沸腾与不同源流体等温混合或流体不混溶是区内(银)铅锌多金属热液期成矿重要机理。(3)锶-钕-铅-铪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表明,(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热液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新生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型地幔源成矿物质加入,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7.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并与区域上其他(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类比分析,我们初步认为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与陆相中酸性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的金属矿床;区域上与“双峰式火山岩”成岩相关的岩浆可能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为区域上的大规模银、铅锌的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区内酸性岩浆大规模活动与浅成就位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60Ma)古太平洋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亏损型地幔部分熔融了新增生的玄武质下地壳;中性岩浆侵位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增生下地壳拆沉引发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部分熔融新生下地壳过程;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在古亚洲洋闭合、新生中元古界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流纹质岩浆(160.3Ma±1.4Ma)基础上,转入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挤压背景下的弧后伸展环境导致残余新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地幔物质上涌与残留新生中元古界下地壳相互作用形成了富含铅锌多金属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可能是该区形成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根源;基于上述研究,系统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动力学模型”和“成矿模式”,以期为该领域成矿理论深化和深度找矿提供理论基础
刘涛涛,朱传威,王大鹏,张守刚,张其兵,陈传英,王光辉[7](2020)在《广西五圩矿田箭猪坡Pb-Zn-Sb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来自硫同位素和闪锌矿微量元素的制约》文中指出为探讨箭猪坡Pb-Zn-Sb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及物质来源,对该矿床主成矿阶段的硫化物进行了硫同位素分析、对闪锌矿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硫化物的δ34SVCDT值为3.92‰~8.00‰,硫化物沉淀过程中硫同位素已达平衡。利用硫同位素温度计估算的成矿温度为114~377℃,利用共生矿物对(Δ34SPy-Sp值)估算出成矿流体中总硫的δ34S(ΣS-fluids)为5.93‰,暗示硫主要来自岩浆,但不排除有少量地层硫的加入。箭猪坡矿床闪锌矿相对富集微量元素Fe、Cd、Mn、Cu、In等,元素对比值如Zn/Cd、Cd/Fe、Cd/Mn和Ga/In值,lnGa-lnIn关系判别图解以及地质特征均显示岩浆热液型矿床特征,说明其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热液有关。
向佐朋[8](2020)在《滇西北羊拉铜多金属矿床铅锌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羊拉铜矿床位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为滇西北地区最为典型的铜矿床之一。本文以羊拉铜矿床近年来找矿新发现的铅锌矿体为研究对象,在坑道编录及典型矿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对铅锌矿体的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硫同位素、铅同位素、锌同位素、矿石成因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了详细研究,论文取得如下结论和认识:羊拉矿床的铅锌矿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矽卡岩型铅锌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脉状、透镜体状分布于矽卡岩型铜矿体的下部,与矽卡岩型铜矿体共同产出,明显具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特征;热液脉型铅锌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充填于构造破碎带内。铅锌矿石的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脉-网脉状构造和团块(斑)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交代结构、自形晶-它形晶粒状结构、碎裂结构、揉皱结构等。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以及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斑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等。铅锌矿体的形成可分为成矿前期和成矿期,成矿期又分为早成矿阶段和晚成矿阶段。铅锌矿石中的方解石可分为两阶段,早成矿阶段方解石(Ⅰ)主要呈它形晶不规则团块状产出,ΣREE在24.05×10-6~104.50×10-6之间,δEu显示正异常、δCe显示弱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曲线;晚成矿阶段方解石(Ⅱ)呈脉状产出,ΣREE在28.71×10-6~114.60×10-6之间,δEu显示正异常、δCe显示弱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曲线;早、晚成矿阶段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无明显差异。铅锌矿体中方解石与矽卡岩型铜矿石具有一致的REE来源,来自于花岗闪长岩与围岩(砂质板岩、石英砂岩、大理岩等)的混合。早成矿阶段方解石(Ⅰ)的δ1 3CPDB在-6.52‰~-4.07‰之间,δ1 8OSMOW在5.04‰~9.94‰之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质岩浆;晚成矿阶段方解石(Ⅱ)的δ1 3CPDB在-3.81‰~-3.53‰之间,δ1 8OSMOW在14.36‰~17.30‰之间,成矿物质来自于花岗岩质岩浆与海相碳酸盐岩的混合。两阶段方解石均为热液成因,水-岩反应和温度降低耦合作用是热液方解石沉淀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次流体混合作用及热液去气作用对方解石沉淀也有一定的影响。矽卡岩型铅锌矿体矿石中硫化物的δ3 4S在-2.48‰~2.32‰之间,总硫同位素接近于零值,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和深部地壳,属岩浆源硫;硫化物的208Pb/204Pb=38.7501~38.7969,207Pb/204Pb=15.7159~15.7248,206Pb/204Pb=18.3640~18.3874,在△γ-△β成因图解中,铅同位素数据主要投影于地壳铅范围内,表明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中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铅锌矿体中闪锌矿Zn同位素δ66Zn JMC值介于0.31~0.44‰之间,平均值为0.378‰,Zn-S同位素图解中显示,锌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岩浆。羊拉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与矽卡岩型铜矿体在形态产状、赋矿层位、矿物组合、矿石组构、围岩蚀变、控矿因素以及C-O、S、Pb同位素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反映铅锌矿体与铜矿体为同一成因,均为同一期成矿作用的产物;而铅锌矿体稍晚于铜矿体,为成矿晚阶段产物。羊拉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与国内其他典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并无明显差异。
刘涛涛[9](2020)在《广西河池五圩矿田成因研究 ——以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例》文中指出五圩矿田是丹池成矿带内的三大矿田之一,因其富集铅、锌、锑、银、汞等多金属矿产而着名。然而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地质勘探中,其发现的矿石储量远不及大厂矿田和芒厂矿田,导致五圩矿田成因方面上的研究未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但是该区成矿元素和矿床特征与大厂和芒厂矿田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显示其独特的成矿特征。箭猪坡矿床是该矿田内成矿地质条件最好、成矿规模最大的铅锌锑多金属矿床,故选择其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展开系统的矿床地质、硫同位素、闪锌矿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试图约束该矿床成因,为五圩矿田的成因与成矿理论提供依据,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此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和手标本矿物共生组合特征,以及镜下显微综合观察,将箭猪坡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分为三个成矿阶段:(I)矿化初期的石英-黄铁矿阶段,以石英和黄铁矿为主,含少量闪锌矿;(II)主成矿阶段的石英-硫盐-硫化物阶段,石英、黄铁矿沿脉壁出现,中部主要为闪锌矿和脆硫锑铅矿,同时有少量方铅矿、辉锑矿和碳酸盐矿物;(III)矿化晚期的石英-闪锌矿-碳酸盐-辉锑矿阶段,该阶段出现大量的含铁锰碳酸盐和辉锑矿。(2)箭猪坡矿床内主成矿阶段闪锌矿中的微量元素相对富集Fe、Cd、Mn、Cu、In等元素,而亏损Ga、Ag、Sn、Pb等元素,各微量元素间含量与岩浆热液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相似。根据闪锌矿中Zn、Fe含量与矿石构造,显示该矿床成矿深度为中浅成环境。Ga与In的相对含量关系在lnGa-lnIn关系判别图解中,显示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热液,且其Zn/Cd、Cd/Fe、Cd/Mn、Ga/In比值与岩浆热液矿床相似。(3)箭猪坡矿床内δ34SVCDT值变化范围为3.9‰~8.0‰,且矿物间硫同位素已达平衡,根据共生矿物对(Δ34SPy-Sp值),估算矿床的总硫δ34SΣS-fluids为+5.9‰,属于均一的岩浆硫,与深部隐伏的花岗岩密切相关,但是不排除少量地层硫的加入。该结论与前人研究的碳氧同位素结论一致,故箭猪坡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但有少量的围岩混入。(4)主成矿阶段矿物中的包裹体类型有H2O-NaCl(A型)、H2O-NaCl-CO2型(B型)以及纯CO2型(C型)。其中,气液两相的H2O-NaCl型包裹体(A2型)均一温度在150~358℃之间,主要集中于160~200℃,盐度(Wt%NaCl)为0.87~9.86%,集中于4.00~6.00%;H2O-NaCl-CO2型包裹体(B型)的均一温度在151~436℃之间,主要集中于230~350℃,盐度(Wt%NaCl)为0.01~15.62%,主要集中于1.00~6.00%。尽管箭猪坡矿床的均一温度最高可达436℃,盐度最高可达15.62%,但温度和盐度的均值和集中范围分别小于358℃和6.00%,且根据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获得的成矿流体温度(114~377℃),也显示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应为中低温、低盐度的流体。另外CO2包裹体中含有CH4、N2和沥青有机质。(5)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研究认为箭猪坡矿床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中浅成的岩浆热液充填型矿床,并结合五圩矿田内构造地质背景,赋矿层位等,初步得出五圩矿田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其成矿作用过程为“深部来源-沿NNW向断裂垂向运移-脉状充填成矿”,即中酸性岩浆为其提供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和热源,当深部岩浆沿NNW向的断裂通道向上运移时,由于泥盆系地层为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黑色条带泥岩、粉砂质泥岩和含碳质的泥岩,其起到物理阻隔作用封闭了岩浆矿液,矿液得以在地壳浅部NNW向的断裂带、层间破碎带中运移,随着温度和流体压力降低导致硫化物沉淀并成矿。此外,硅化、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可作为矿田内的找矿标志。
刘利宝[10](2020)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敖包吐勘查区(约80km2)为研究对象和尺度。立足于解决敖包吐矿区范围内深部和外围找矿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成矿机制研究和地、物、化找矿信息提取。聚焦:评价深部斑岩型矿化找矿潜力,对构造控制的脉状矿体进行深部定位预测,评价已知矿体以外地段的找矿潜力。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敖包吐矿床已知部分为受断裂控制的热液脉状矿床。成矿作用与晚侏罗世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成矿硫源来源于深部岩浆,矿石铅为壳幔混合来源,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温度为中温。形成于140.0~155.7Ma的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母岩,其经历了充分的结晶分异作用,成矿母岩和与之配套的断裂构造系统对成矿均具有决定性作用。推测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的花岗闪长斑岩岩基,存在“上脉下体”成矿结构的可能。形成于169.9Ma的流纹斑岩为研究区重要的矿源岩。(2)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得到:(1)矿体位置电性特征为低电阻中高极化率,矿化岩体为高电阻高极化。常规激电测深视电阻率与视极化率对应良好的梯度带位置与脉状矿(化)体位置吻合。(2)1:1万地面高精磁测共解析出4类异常,共6大异常、10个子异常。Ⅰ、Ⅱ号矿带位置磁测信息均有明显的异常反映,对磁测数据多种方法变换处理:Ⅱ号矿带位置为高的正异常区,梯度明显,矿体产出部位NW向串珠状、带状正异常与串珠状、团朵状负磁异常镶嵌相伴、间隔出现;Ⅰ号矿带位置为低缓团朵状正磁异常和团朵状负磁异常间隔出现,梯度较缓。向上延拓反映在Ⅰ号矿带和Ⅱ号矿带东端趋于交汇地段深部存在大的强磁地质体,是深部侵入体的反映。(3)1:1万重力扫面测量,共圈定高密度异常体4处,低密度异常体7处,重力高值异常G-4的范围与Ⅰ号、Ⅱ号矿带已知地段高度吻合,推测4处高密度异常为矿致异常,7处低密度异常为隐伏的花岗闪长斑岩体或流纹斑岩的局部地质单元。大比例尺电、磁、重力测量成果均显示,敖包吐矿床已知的构造热液脉状矿体产出部位深部局部地段存在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的隐伏岩体(岩基),高精磁法测量和高密度重力测量对定位预测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矿源岩—流纹斑岩有效。(3)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得到:(1)原生晕-垂向域方面:Hg、Sb、As、Cd、Cu、Bi、In、Sn是重要的找矿指示元素;Ⅰ、Ⅱ号矿带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均显示多期热液叠加成矿的反分带现象。Ⅰ6和Ⅱ1号矿体存在上下两个矿化富集带,第二矿化富集带赋存于260m标高以下;Ⅱ1号矿体的第二矿化富集带与第一矿化富集带之间的无(弱)矿间隔约160~180m。(2)次生晕-平面域方面:W、Sn、Mo、Bi、Cd、Cu、Sb、As、Au等元素是重要的指示元素。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主成分2主要载荷因子Bi、Sn、Pb、W、Sb、Ag、Mo是评价侵入岩成矿作用的有效标志;主成分3主要载荷因子Au、As、Sb是评价构造控制的热液脉状矿化的有效标志,属前缘晕元素。两个主成分异常中心可作为矿源岩流纹斑岩和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定位预测依据之一,主成份3的地球化学高值异常中心可作为定位预测浅部控矿构造的依据之一。筛选出两处矿致异常。(4)研究区控矿要素包括:构造对成矿的控制(EW向构造导矿兼容矿;NW向构造容矿;EW向雁列式断裂构造组内派生的NW向断裂构造构成“入”字形构造控矿系,EW向雁列式断裂构造组内NW向断裂构造构成的断层桥控矿系,EW向构造与NW向构造组成菱形结环控矿系)、成矿母岩对成矿的控制(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花岗闪长斑岩期的岩浆活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矿源岩对成矿的控制(形成于(169.9±0.8)Ma的流纹斑岩因被后期(155.7±1.0)Ma的花岗闪长斑岩期侵入的岩浆热液萃取而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是研究区重要的矿源岩)和围岩岩性对成矿的控制(浅色岩系有利于容矿,黑色岩系导致矿质分散)等四类。提取出研究区内的预测准则包括:地质准则(构造准则、成矿母岩准则、矿源岩准则和围岩岩性准则)、地球物理准则(地球物理信息提取之结果,包括电性异常准则、磁异常准则、重力异常准则)、地球化学准则(化探信息提取之成果,包括原生晕地球化学预测准则和次生晕地球化学预测准则)。(5)创造性地引入经济学思维,根据矿山生产经营中选矿回收率、金属价格、加工费、计价系数等经济指标计算了样品中Pb、Zn、Ag综合品位和综合矿化强度,以此作为已知矿体空间矿化信息的研究手段,参与深部定位预测研究。(6)在已知的Ⅰ6和Ⅱ1号矿体深部进行了定位预测,提出Ⅰ号矿带和Ⅱ号矿带存在多期热液叠加成矿,在Ⅰ6和Ⅱ1号矿体深部存在第二矿化富集带,Ⅱ1号矿体具有明显的侧伏规律,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其中Ⅱ1号矿体深部靶区已得到成功验证,Ⅰ6号矿体深部靶区还未及验证。(7)在已知的Ⅰ、Ⅱ号矿带的外围进行了定位预测,圈定了四类共9个靶区。其中A1靶区和A2靶区已得到成功验证,A1靶区求得122+333可采矿石资源量120.47万吨,A2靶区求得122+333可采矿石资源量85.24万吨。
二、凡口铅锌矿床主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凡口铅锌矿床主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体规模、产状、形态及矿物成分 |
3.2.2 矿石结构、构造 |
3.3 围岩蚀变、矿化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四章 花岗斑岩岩石学特征 |
4.1 花岗斑岩的空间分布 |
4.2 花岗斑岩的岩相学特征 |
第五章 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 |
5.1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5.1.1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测试方法 |
5.1.2 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 |
5.1.3 锆石微量元素 |
5.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第六章 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6.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6.2 分析测试方法 |
6.3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4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5 锆饱和温度计算 |
第七章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
7.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7.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
7.3 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特征 |
第八章 花岗斑岩与成矿关系的探讨 |
8.1 成矿时代的限定 |
8.2 矿床成因 |
8.3 成矿模式 |
8.4 找矿远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
1.1.4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
2.2.1 参数特征 |
2.2.2 放射性场特征 |
2.3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
3.3.1 宏观变形特征 |
3.3.2 微观变形特征 |
3.3.3 有限应变测量 |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
4.1.1 连山关铀矿床 |
4.1.2 黄沟铀矿床 |
4.1.3 玄岭后铀矿床 |
4.2 铀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
4.3.1 铀矿体围岩 |
4.3.2 围岩蚀变特征 |
4.3.3 微量元素特征 |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
4.4 铀成矿作用 |
4.4.1 铀成矿时代 |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
4.4.4 铀的活化迁移 |
4.4.5 铀的沉淀机制 |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镓锗铊镉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 镓的主要矿床类型及富集特征 |
1.1 铝土矿型伴生镓矿床 |
1.2 铅锌矿型伴生镓矿床 |
1.3 煤型伴生镓矿床 |
2 锗的主要矿床类型及富集特征 |
2.1“煤型”含锗矿床 |
2.2“铅锌型”含锗矿床 |
3 铊的主要矿床类型及富集特征 |
3.1 低温热液型铊矿床 |
3.2 块状硫化物型含铊矿床 |
4 镉的主要矿床类型及富集特征 |
5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
(4)有色闪锌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闪锌矿的物理性质研究现状 |
1.2.2 闪锌矿的谱学特征研究现状 |
1.2.3 闪锌矿晶体结构研究现状 |
1.2.4 成因矿物学特征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
2 闪锌矿的宝石矿物学基本性质 |
2.1 实验样品分类及外观特征描述 |
2.2 矿物显微特征 |
2.3 闪锌矿物理性质 |
2.3.1 相对密度 |
2.3.2 显微硬度 |
2.4 本章小结 |
3 闪锌矿的化学成分特征 |
3.1 电子探针测试 |
3.1.1 测试方法及测试条件 |
3.1.2 主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 |
3.1.3 微量元素含量对颜色的影响 |
3.2 LA-ICP-MS测试 |
3.2.1 测试原理及测试条件 |
3.2.2 微量元素含量及其赋存状态 |
3.2.3 微量元素替代机制探讨 |
3.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3.3.1 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
3.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闪锌矿的晶体结构特征 |
4.1 实验原理及测试条件 |
4.2 测试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闪锌矿的谱学特征 |
5.1 拉曼光谱特征 |
5.1.1 实验原理及测试条件 |
5.1.2 闪锌矿的拉曼光谱特征 |
5.2 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 |
5.2.1 实验原理及测试条件 |
5.2.2 测试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成矿温度及成因类型探讨 |
6.1 微量元素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
6.2 闪锌矿成因类型的探讨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景忍-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成因矿物学与成矿环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成因矿物学 |
1.3.2 景忍-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矿床地质特征 |
2.5.1 景忍矿床 |
2.5.2 虎头崖矿床 |
2.5.3 肯德可克矿床 |
第三章 矿石矿物成因矿物学 |
3.1 样品测试方法 |
3.2 黄铁矿成因矿物学 |
3.2.1 矿相学特征 |
3.2.2 化学成分标型 |
3.2.3 黄铁矿成矿温度 |
3.2.4 成因意义 |
3.3 黄铜矿成因矿物学 |
3.3.1 矿相学特征 |
3.3.2 化学成分标型 |
3.3.3 黄铜矿成矿温度 |
3.4 闪锌矿成因矿物学 |
3.4.1 矿相学特征 |
3.4.2 化学成分标型 |
3.4.3 闪锌矿成矿温压条件 |
3.4.4 成因意义 |
3.5 磁铁矿成因矿物学 |
3.5.1 矿相学特征 |
3.5.2 化学成分标型 |
3.5.3 成因意义 |
3.6 磁黄铁矿成因矿物学 |
3.6.1 矿相学特征 |
3.6.2 化学成分特征 |
3.6.3 磁黄铁矿成矿温度 |
3.6.4 成因意义 |
3.7 方铅矿成因矿物学 |
3.7.1 矿相学特征 |
3.7.2 化学成分特征 |
3.7.3 成矿意义 |
3.8 毒砂成因矿物学 |
3.8.1 矿相学特征 |
3.8.2 化学成分特征 |
3.8.3 毒砂地质温度计 |
第四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4.1 样品测试方法 |
4.2 原位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4.3 辉钼矿铼含量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第五章 成矿机制分析 |
5.1 成矿年代规律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2.1 硫的来源 |
5.2.2 铅的来源 |
5.2.3 铼的来源 |
5.3 成矿环境 |
5.4 矿床成因类型 |
5.5 矿化规律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1.1 研究区范围 |
1.1.2 自然经济地理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
2.2.1 加里东期 |
2.2.2 海西期 |
2.2.3 燕山期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2.5.1 元古代 |
2.5.2 古生代 |
2.5.3 中生代 |
第3章 区域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
3.1 二道河铅锌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2 得耳布尔铅锌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3 比利亚铅锌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章 成岩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
4.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4.1.1 实验测试样品 |
4.1.2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4.2 实验测试结果 |
4.2.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 |
4.2.2 硫化物中Rb-Sr同位素测年结果 |
第5章 成矿系统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5.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5.2 地质、岩相学特征 |
5.3 实验结果 |
5.3.1 中-晚侏罗世火山-次火山岩 |
5.3.2 早白垩世次火山岩 |
5.3.3 早白垩世侵入岩 |
5.3.4 火山岩-次火山岩成矿元素 |
5.3.5 Sr-Nd-Pb同位素特征 |
第6章 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
6.1 实验方法及样品采集 |
6.1.1 流体包裹体 |
6.1.2 氢-氧同位素 |
6.1.3 铅同位素 |
6.1.4 样品采集 |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2.1 二道河子铅锌矿区 |
6.2.2 得耳布尔铅锌矿区 |
6.2.3 比利亚铅锌矿区 |
6.3 氢-氧同位素特征 |
6.4 铅同位素特征 |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模式 |
7.1 成岩与成矿时代 |
7.1.1 成岩时代 |
7.1.2 成矿时代 |
7.2 矿床成因 |
7.2.1 矿床地质 |
7.2.2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与成矿物质来源 |
7.2.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
7.2.4 地质过程与形成地质模式 |
第8章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岩成矿动力学过程 |
8.1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矿关系 |
8.1.1 中侏罗世中-基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2 中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3 晚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4 早白垩世中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2 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 |
8.3 成岩成矿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
第9章 结论 |
9.1 取得主要成果 |
9.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广西五圩矿田箭猪坡Pb-Zn-Sb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来自硫同位素和闪锌矿微量元素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硫同位素组成 |
4.2 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
5 讨论 |
5.1 硫的来源 |
5.2 闪锌矿微量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
5.3 矿床成因类型 |
6 结论 |
(8)滇西北羊拉铜多金属矿床铅锌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1 时空分布及构造背景 |
1.2.2 成岩成矿时代 |
1.2.3 成矿机制 |
1.3 羊拉铜矿床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构造演化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铅锌矿体特征 |
3.4.1 矿体特征 |
3.4.2 矿石特征 |
3.4.3 矿物特征 |
3.4.4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方解石微量元素及C-O同位素 |
4.1 微量元素 |
4.2 稀土元素 |
4.3 C-O同位素 |
4.4 成矿物质来源与性质 |
4.4.1 REE指示意义 |
4.4.2 REE模式 |
4.4.3 C-O同位素指示意义 |
4.5 方解石成因及沉淀机制 |
4.5.1 水/岩反应作用 |
4.5.2 CO_2去气作用 |
4.5.3 流体混合作用 |
第五章 S-Pb同位素 |
5.1 硫同位素 |
5.2 铅同位素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成矿流体中总硫同位素组成 |
5.3.2 地质温度计 |
5.3.3 硫的来源 |
5.3.4 Pb同位素制约 |
第六章 Zn同位素 |
6.1 测试方法及流程 |
6.2 锌同位素组成 |
6.3 讨论 |
6.3.1 不同铅锌矿床的Zn同位素组成 |
6.3.2 不同矿物的Zn同位素组成 |
6.3.3 闪锌矿Zn同位素来源 |
第七章 铅锌成矿作用 |
7.1 铅锌矿体与铜矿体的成因联系 |
7.2 与典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对比 |
7.3 铅锌成矿作用 |
7.3.1 成矿流体 |
7.3.2 成矿物质来源 |
7.3.3 铅锌成矿模式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申请专利目录) |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加项目/会议情况) |
附录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9)广西河池五圩矿田成因研究 ——以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 |
1.1.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1.2 研究区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2 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工作安排及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岩浆岩 |
2.1.4 区域矿产 |
2.2 矿田地质背景 |
2.2.1 矿田地层 |
2.2.2 矿田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物组成 |
3.3.2 矿石组造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阶段划分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1.2 闪锌矿单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
4.1.3 闪锌矿微量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4.2.2 硫同位素特征 |
4.2.3 碳氧同位素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4.3.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
4.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4.3.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 |
4.3.4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五章 矿床成因探讨 |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5.1.1 闪锌矿微量元素指示 |
5.1.2 硫同位素组成指示 |
5.1.3 流体包裹体特征指示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2.1 硫的来源 |
5.2.2 碳氧的来源 |
5.3 成矿流体来源 |
5.4 矿床成因探讨 |
5.5 五圩矿田成因与成矿过程初步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1 大兴安岭地区岩浆活动与成矿 |
1.2.2 大兴安岭南段区域成矿规律 |
1.2.3 大兴安岭中南段“上脉下体”成矿模式 |
1.2.4 铅锌矿成矿理论与找矿勘查方面研究进展 |
1.2.5 成矿预测方面研究进展 |
1.2.6 研究区勘查现状 |
1.2.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火山岩 |
2.3 区域侵入岩 |
2.4 区域构造 |
2.5 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地质发展史及区域成矿作用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床地质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地质 |
3.3 矿化与蚀变特征 |
3.3.1 矿化组分及结构构造 |
3.3.2 蚀变类型及结构特征 |
3.3.3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成岩作用和成矿机制研究 |
4.1 测试样品采取与分析方法 |
4.1.1 测试样品采取 |
4.1.2 锆石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4.1.3 锆石LA-MC-ICP-MS微区原位Hf同位素比值分析 |
4.1.4 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
4.1.5 原位微区硫化物Pb同位素比值测试 |
4.1.6 原位微区硫化物S同位素比值测试 |
4.1.7 闪锌矿LA-ICP-MS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 |
4.1.8 石英H-O同位素测试 |
4.1.9 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 |
4.2 成岩年代研究 |
4.3 成矿岩浆岩成因及构造动力学背景 |
4.3.1 岩石学特征 |
4.3.2 岩石化学特征 |
4.3.3 岩浆岩来源与成因类型 |
4.3.4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4.4 闪锌矿成矿矿物学研究 |
4.4.1 元素变化特征 |
4.4.2 元素赋存状态 |
4.4.3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及赋存状态对地球化学勘查的启示 |
4.4.4 闪锌矿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
4.4.5 闪锌矿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
4.5 矿床成因 |
4.5.1 成岩成矿作用时限 |
4.5.2 成矿物质来源 |
4.5.3 成矿温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及对成矿机制的启示 |
5.1 信息提取基础 |
5.2 电性异常信息提取 |
5.2.1 岩矿石电物性特征 |
5.2.2 电法方法和方法组合有效性试验 |
5.2.3 平面域电性异常分布情况及已知矿带电性异常特征 |
5.3 磁异常信息提取 |
5.3.1 岩矿石磁物性特征 |
5.3.2 平面域磁性异常分布情况 |
5.3.3 Ⅲ号重点磁异常区异常结构剖析 |
5.4 重力异常信息提取 |
5.4.1 岩矿石密度物性特征 |
5.4.2 平面域重力异常场分布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及对成矿机制的启示 |
6.1 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垂向域) |
6.1.1 Ⅰ号矿带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 |
6.1.2 Ⅱ号矿带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 |
6.2 次生晕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平面域)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矿体定位预测 |
7.1 控矿要素分析 |
7.1.1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
7.1.2 成矿母岩对成矿的控制 |
7.1.3 矿源岩对成矿的控制 |
7.1.4 围岩岩性对成矿的控制 |
7.2 成矿机制总结 |
7.3 预测准则与预测的理论依据 |
第八章 矿体定位实践暨靶区圈定 |
8.1 已知矿体深部定位预测研究 |
8.1.1 空间矿化信息研究方法介绍 |
8.1.2 Ⅰ6号矿体深部定位预测 |
8.1.3 Ⅱ1号矿体深部定位预测 |
8.2 已知矿体外围定位预测研究 |
8.2.1 A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结果 |
8.2.2 A2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
8.2.3 C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
8.2.4 B1、C3、D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
8.2.5 B3靶区预测依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凡口铅锌矿床主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蔡家营铅锌矿区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梁晓姝.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2]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3]中国镓锗铊镉资源[J]. 温汉捷,朱传威,杜胜江,范裕,罗重光. 科学通报, 2020(33)
- [4]有色闪锌矿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D]. 王嘉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5]景忍-虎头崖-肯德可克矿床成因矿物学与成矿环境特征[D]. 曹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D]. 徐智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7]广西五圩矿田箭猪坡Pb-Zn-Sb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来自硫同位素和闪锌矿微量元素的制约[J]. 刘涛涛,朱传威,王大鹏,张守刚,张其兵,陈传英,王光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3)
- [8]滇西北羊拉铜多金属矿床铅锌成矿作用的初步研究[D]. 向佐朋.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9]广西河池五圩矿田成因研究 ——以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例[D]. 刘涛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10]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D]. 刘利宝.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