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网络分析仪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培涛,赖展军,林学进,王强,卜斌龙[1](2021)在《一种测量散射参数的装置及方法》文中指出为了在不改变被测件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能对被测件的散射参数进行测量,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测量散射参数的测量装置,该装置包括耦合组件和矢量网络分析仪,耦合组件用于耦合被测件的射频信号,而矢量网络分析仪输出端口用于与被测件的公共输入端口连接,测量出传输系数及对应的延迟系数。采用上述传输系数和延迟系数,计算被测件的散射参数。
宋阳,杜顺勇[2](2021)在《微波网络理论的射频光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微波网络理论,阐述网络模型选择、系统性能指标、性能参数测试在系统中的应用,从而提升微波网络理论的应用价值,优化射频光子系统。
邵明烨[3](2021)在《基于去嵌入技术的土壤电磁反射系数准确获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土壤含水率的准确测定对于水资源有效管理、节水灌溉、作物生长以及污染物监测等都非常重要;土壤结构性、塑性、压缩性、粘着性、粘结性等物理性质也都和土壤水分状况密切相关。末端开路同轴探头介电测量法利用频域反射技术,结合矢量网络分析仪可以在宽频段上对土壤复介电常数进行测量,具有快速、无损、精度高的特点。但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必须在待测土壤介质与矢量网络分析仪之间插入无源的探头才能够实现测量,为去除测量时探头对土壤电磁反射系数的影响,本课题研究了单端口同轴探头的去嵌入技术以及土壤含水率的电磁测量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三负载去嵌入需要三种负载的理论反射系数,为了求解负载的理论反射系数,把电磁场空域的三维问题转化为谱域中的一维问题,得到介质中电场与磁场的方程,根据同轴探头内外电磁场连续性边界条件,消去电场与磁场参量,建立同轴探头的准静态模型,并在全波仿真软件中建立测量模型进行对比,反射系数的实部平均绝对值误差为0.001,虚部平均绝对值误差为0.022,表明准静态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然后通过空气、去离子水和异丙酮三种材料的准静态模型理论计算值和实际测量值联立方程组,计算得到探头的散射参数;最后通过实测无水乙醇计算值与Cole-Cole公式计算理论值对比验证了三负载去嵌入效果,其中复介电常数实部的平均绝对值误差为0.375,虚部平均绝对值误差为0.279,表明三负载去嵌入方法较高的准确性。(2)三负载去嵌入需要三种负载,过程较为繁琐,为了简化去嵌入步骤,探索了全波仿真与相位补偿法去嵌入。同轴探头与同轴线阻抗相匹配时,全波去嵌入与相位补偿法去嵌入都有较好的去嵌入效果。验证了全波去嵌入的有效性。当工艺误差或其他原因导致探头与同轴线特征阻抗不相匹配时,电磁波在实际测量面会发生反射,仅进行相位补偿达不到去嵌入效果,而全波去嵌入依旧具有较高的去嵌入精度。(3)为了减少去嵌入所需的标准负载,提出了同轴探头的时域去嵌入方法。时域去嵌入只需要开路这一种负载状态即可完成去嵌入求解,在时域条件下通过窗函数选通可以提取出三个去嵌入过程中的误差参数。并从三个方面验证了时域去嵌入的准确性,首先在仿真条件下验证了反射系数,时域去嵌入与理想值的实部和虚部平均绝对值误差分别为0.0025、0.0021;然后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得到的无水乙醇复介电常数,在有效频率范围内,与理论值相比的实部和虚部平均绝对值误差分别为0.0025、0.0021;最后通过测得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与三负载去嵌入方法相比较,实部最大绝对值误差为2.7,虚部最大绝对值误差为3.1,表明了时域去嵌入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4)用去嵌入以及准静态模型对不同含水率的黄黏土、中壤土、黄绵土进行复介电常数测量计算,不同含水率土壤样品的复介电常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复介电常数实部比虚部具有更显着的区分性。在10MHz~4GHz测量频段内等间隔的选取100个频点。通过三阶多项式拟合,选取的各频点决定系数均在0.92以上,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55。并且在1.83GHz~3.03GHz频段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其他频段,在1.837GHz频点的决定系数值最大为0.984,均方根误差值最小为0.219。表明本文所提土壤介电测量模型适用于表征土壤的含水率。
白照京[4](2021)在《滤波型无源器件及频率可调射频收发前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终端不断朝着高集成化、小型化以及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到来,智慧城市的便捷性也逐渐惠及每一个人。无线通信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对射频研究领域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基于此研究背景,在本工作中,选取集成滤波功能的射频无源器件以及频率可调的射频收发前端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详细的研究。本文的具体工作包含如下几点。1、提出了一种具有多个传输极点的平面微带双宽带带通滤波器。所提出的双宽带带通滤波器具有八个传输极点与三个传输零点,两个通带分别具有94.1%以及27.8%的相对带宽。在两个通带内回波损耗均高于14.5 dB,群时延均低于1.6 ns。2、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传输线的具有多个传输零点且中心频率比可控的平面微带双频带通滤波器。所提出的双频带通滤波器具有九个传输零点与四个传输极点。仿真、加工、并实测了两款中心频率比分别为1.96与2.38的实物原型。两款实物原型的通带内回波损耗均高于15 dB,同时阻带内插入损耗均高于10 dB。3、提出了一种所有端口阻抗匹配的滤波集成型功率分配器。在通带内,输入端口处具有高于25dB的回波损耗,输出端口间具有高于17 dB的隔离度。在阻带内,插入损耗高于13 dB。4、提出了一种基于零中频架构的频率可调射频收发前端。在所提出的射频收发前端中,发射机链路的预算增益可以在-35 dB到28 dB的范围内离散调节。接收机链路的预算增益可以在28dB到78 dB的范围内离散调节。在2.3 GHz到3.5 GHz内进行符号率为15 MHz的16-QAM信号传输,发射机和接收机误差矢量幅度分别小于7.8%和 5.0%。
杨雨豪[5](2021)在《功能融合三端口射频无源器件设计与芯片级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技术快速发展,多制式移动通信系统共存,射频器件不得不具备多频工作能力。于此同时,射频电路和芯片小型化趋势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应对5G终端设备轻薄化趋势下电路体积减小与电路复杂化矛盾。本文针对5G时代射频器件发展的新特征,研究了 Sub-6GHz三端口射频器件以及基于集成无源元件(IPD)技术的小型化射频芯片,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一种滤波集成型Gysel功率分配器,针对Gysel功率分配器的结构特征提出在Gysel功率分配器中实现滤波集成的简明普适思路,利用奇偶模电路分析方法建立了电路参数的闭环表达式。一个工作在5G核心频段、中心频率处端口反射系数幅值均小于-10 dB并且隔离度为17.38 dB的Gysel功率分配器得以实现,在保留Gysel功率分配器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好的带外抑制特性。2.提出了一种三频功分比独立可控功率分配器,包含一种三频阻抗变换器的理论分析。依靠阻抗变换器控制输出支路的输入阻抗,从而影响输入到输出的功率分配情况,实现了三频功分比可控,提升了功率分配器灵活应用能力。一个工作在4G及5G核心频段且功分比分别为-4.44 dB,0.00 dB以及-3.10 dB的设计实例得以实现。3.提出了基于螺旋型耦合线的滤波集成型Marchand巴伦。由于螺旋型耦合线的引入造成了阻抗匹配问题,所以不得不改变传统Marchand巴伦的电路结构,该电路中的开路端被电容接地端所代替,耦合线的电长度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针对以上变化,给出了全新的参数表达式,讨论了输入阻抗、传输系数、以及相位/幅度不平衡度。同时,通过增加滤波电路实现滤波功能集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尺寸为1.49 mm× 1.39 mm的巴伦芯片。
宋勤睿[6](2021)在《基于微波平面传感器的液体介电常数测量方法》文中指出在液体介电常数测量领域,微波平面谐振器测量法因其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等特点被广泛采用。目前,传统谐振器测量法往往需要宽频带仪器获取谐振频率偏移量间接测量液体介电常数,难以避免测量中忽略介电常数频率相关性带来的测量误差。此外,平面传感器还存在载物台结构复杂、测量需要精确控制液体体积等问题。本文围绕上述问题,首先设计结构简单、无需控制液体体积的滴入式传感器;随后,设计满足定频测量要求的滴入式定频传感器;最后基于所提出的传感器等效电路模型研究定频测量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开放式互补开口环谐振器(OCSRR)结构设计滴入式传感器。采用加载集总元件技术和设计OCSRR中心外环尺寸调节传感器工作频率,在传感器上设计双曲折线交指嵌合的感测区域以提高传感器测量灵敏度。对滴入式传感器进行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其电磁分布特性。通过去离子水滴定实验研究滴入不同体积样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此外,通过对不同液体反射陷波频率及其反射系数的重复测量,拟合出液体复介电常数的测量公式,并以文献数据为参考,验证滴入式测量的准确性。该传感器工作频带为100到330MHz,测量时无需精确控制体积,滴下超过0.08ml的液体均可测得液体复介电常数。(2)围绕滴入式定频测量的目标,研究满足定频测量要求的滴入式传感器以及基于传感器电路模型参数的定频测量方法。首先,在滴入式传感器的基础上设计出同时具备滴入测量和定频测量功能的传感器,并制作实物样件进行测量验证。然后,建立定频测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其反射/传输特性,通过电子自动化设计软件ADS提取不同样品的等效电路参数。在单一频率采样点下,通过分析被测液体电路模型等效参数值测量样品复介电常数,得出等效电容和电导随复介电常数的变化规律,所得数据与电介质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为扩展定频测量法的测量频带宽度,根据加载集总元件技术和差分测量原理研究多采样点的定频测量。通过液体样品实验验证所提出多点定频测量方法对不同频率下液体介电常数的测量可行性。本文从滴入式测量和定频测量两方面入手,通过滴入式传感器的设计到滴入式定频传感器的改进再到定频测量方法的实验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液体介电常数测量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翀[7](2021)在《基于导电胶夹具的射频器件测试系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射频MEMS器件作为微波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在导航、雷达和通信等领域,微波参数的精准测试是射频MEMS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射频MEMS器件的测试方法主要是将器件焊接至PCB板上,其焊接难度大、易破坏器件结构。此外,测试射频器件的探针台和半导体系统存在成本高、过程复杂等问题,本文设计了导电胶夹具的射频MEMS器件测试系统。该系统利用夹具的限位功能,基于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的导电机理,结合扩展阵列模块,即可实现对类似QFP封装的射频MEMS器件的无焊接多通道快速选通测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基于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的导电机理,结合被测试芯片的尺寸封装,设计了导电胶夹具,并建立了ACF互连测试链路的HFSS模型,研究了ACF在测试链路中对微波信号传输的影响,通过仿真验证了其传输特性。其次,利用HFSS仿真软件对SMA连接器进行了三维等比例仿真,为射频器件测试板的SMA边缘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设计完成了单刀四掷射频测试板、单刀八掷射频测试板;基于FPGA硬件控制电路,实现了对被测试的射频器件的选通控制和测试;基于多端口S参数测量原理,设计完成了多通道扩展模块。再次,基于Lab VIEW完成了上位机显示界面和USB通讯程序设计,在上位机界面切换不同通道,实现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测试数据在界面上的实时显示。最后,搭建射频MEMS器件测试平台,更换相应的射频测试板实现了射频MEMS开关在DC-12.5GHz的S参数测试。实验表明:该测试系统可实现射频MEMS器件的快速按压、固定与测试,不对射频MEMS器件的再次使用造成影响,有效提高了射频MEMS器件的重复使用率,满足实验要求。
高冲[8](2020)在《杆状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介质材料作为电磁波传播的重要媒质,其微波性能是表征微波传输特性的核心指标。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及其均匀性作为材料合格性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若其测试不准确或未知,将对器件、系统及整机性能发挥造成极大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介质材料微波性能的两大核心表征参数是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属于材料的本征参数。现有介电参数均匀性分布测试方法及系统,最小测试间距受限于测试夹具的结构尺寸,导致无法获得更小距离分辨的均匀性分布性能。对于高衰减或涂覆衰减层的介质材料,在现有衰减量测试方法及系统中,测试间距分辨率不高以及电场环境的模拟不准确,导致衰减量测试偏差大的问题仍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测试建模和系统研制三大方面,开展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及其均匀性分布测试研究,主要针对介质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和衰减量三项微波性能参数进行均匀性分布测试研究。在分析研究已有测试方法及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复介电常数分布测试,提出基于微扰法的相邻样品段比对测试模型和样品分段模式匹配测试模型,解决了样品部分填充时的介电测试问题,有效提高测试间距分辨率,另外基于模式匹配场分析对样品偏心测试模型进行完善。研制了多腔体级联的介电分布测试传感器,并通过系统集成和编写测试软件实现自动化测试。针对衰减量分布测试,设计了新型超宽带平行双线阻抗渐变结构,提出了基于耦合平行双线的等效电路计算模型,提高了衰减量测试间距分辨率。研制了平行双线分布测试传感器及相应校准件,通过系统集成并编写测试软件实现了自动化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贡献归纳如下:1.明确阐述了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的研究意义,通过仔细查阅分析国内外关于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及其均匀性分布测试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现有测试方法及装置存在的难题及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目的在于实现对介质材料三项微波性能参数的均匀性表征测试。2.研究分析了TM0n0圆柱腔谐振模式及场表达式,并对圆柱腔微扰法和模式匹配法两种经典测试物理模型进行推导,并对其场分布进行计算分析。其次,研究分析了平行双线传输反射特性及其场分布,对微波网络参数法和等效电路法两种经典测试物理模型进行介绍。以上分析为后续均匀性分布测试的理论基础。基于理论分析,确定了TM模式圆柱腔和平行双线分别作为复介电常数和衰减量的测试夹具。3.建立了基于微扰法的相邻样品段介电比对测试模型,提出了样品分两段的测试方法,相比于传统谐振腔测试,将介电常数测试间距分辨率提高了一倍。针对部分填充及大介电范围的高分辨测试问题,进一步建立了样品分段模式匹配测试模型,创新性提出了谐振腔内样品N段测试方法,可将介电变化较大的非均匀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测试间距分辨率提高N倍。针对样品偏心问题,创新性提出了视觉测量获取偏心、模式匹配计算分布以及微扰近似计算的偏心模型,进一步完善了分布测试物理模型。研制了多腔体级联的分布测试传感器和测试移动平台,完成了系统集成和自动测试软件编写。4.通过对平行双线的场近似分析,建立了中间孔和侧边孔平行双线测试模型。将中间孔平行双线等效为耦合平行双线,基于耦合平行双线场分析和奇偶模理论,推导出了中间孔平行双线结构下的衰减量计算公式。基于平行双线场分析和边缘等效电容分析,提出了侧边孔平行双线测试模型。为实现平行双线到同轴接头的阻抗渐变,设计了新型超宽带双曲渐变的阻抗渐变结构,并采用同样的渐变结构设计了平行双线TRL校准装置,通过系统集成和自动测试软件编写,实现了衰减量均匀性分布测试。5.详细分析了复介电常数和衰减量均匀性测试结果,其中通过测试标样并与国外测试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复介电常数测试准确性;通过与双脊波导的测试结果验证衰减量测试有效性和高分辨率。分析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明确了主要测试误差源。测试结果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研制了两套测试系统,其中介电常数测试频率范围2GHz30GHz、介电常数测试范围覆盖110、测试误差|Δεr’/εr’|≤2%、介电损耗测试范围覆盖1.0e-41.0e-3、测试误差|Δtanδε|≤10%tanδε+1.0e-4;衰减量测试频率范围6GHz40GHz,测试分辨率<1mm、衰减量测试范围覆盖0.1dB/mm5dB/mm、衰减量测试稳定性±0.01dB/mm。两套测试系统已在中电12所投入使用,为其行波管夹持杆制备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卢俊杰[9](2020)在《具有幺正或辛对称性的(参数依赖)量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量子弹球和量子图是量子混沌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模型,它们常常被用于量子系统能谱特性的数值和实验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工作对具有经典混沌动力学的量子系统进行了研究。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使用了平坦的微波腔和参数依赖的微波网络,分别研究了违反时间反演不变性的经典动力学对应为可积的量子弹球和满足幺正或辛对称性的量子图,旨在对这两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利用微波腔研究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的可积量子弹球能谱特性的工作。数值上,我们研究了微波在三种不同铁氧体模型的传播特点,观察到微波的传播对铁氧体的特性和外部磁场强度都特别敏感的现象。例如,当微波在处于空气中的铁氧体传播时,在特定的频率下,微波可能会形成驻波,系统的反射系数会出现共振结构。在一种模型中,我们考虑了铁氧体附着在金属墙上的情况,分析了各种铁氧体厚度和不同磁场强度下的反射系数和相位差,观察到了相位破缺现象。为此,我们做了相关的实验,将铁氧体片附着在空腔壁上并用外部磁场对其进行磁化,通过天线测量了60度扇形腔的传输和反射能谱。进一步地,我们通过对比函数和互关联函数确定了系统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的强度,发现实验能谱的互易性被破坏。这表明该系统出现了部分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现象。最后,通过比较数值和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两者情况下最大的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行为都出现在相同频率范围内。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利用微波网络研究满足幺正和辛对称性的量子图的工作。为了研究满足幺正对称性的量子图,我们通过网络中的微波环形器控制系统双向传输的相位差,从而破坏了系统的时间反演不变性。为了研究满足辛对称性的量子图,我们特定地连接两个几何形状相同的量子图,并准确构造了两个子图之间的相位差。在实验中,我们应用了一套可以解决开放系统中能级丢失的问题的流程,从频谱中提取了完整的本征频率序列。当参数固定时,系统能谱特性的短程关联与相应对称性的一般混沌系统所预测的结果相符,而长程关联统计量会偏离预测结果。我们认为偏离现象主要是由量子图中短周期轨道带来的,而且可能是无法避免的。同样的,我们展示了两种量子图系统的能级动力学结果,发现在能级速率关联函数和能级曲率分布中,模拟和实验统计结果与随机矩阵理论预测结果之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可能由量子图中存在受限于单个键上的轨道引起的。由于具有非普适效应的本征频率相对应的本征态会局域在单个键上,因此,通过检查系统的能级动力学,我们可以轻松地识别出这些本征频率,并对它们进行数值研究。
赖展军[10](2020)在《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测量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移动通信已经发展到第五代(5G),成为了新基建的龙头和万物互联的基石,其网络依赖于天线完成无线覆盖。而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部件,其基本性能最终是通过天线测量来进行评估和判定。天线的测量过程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很多内外部因素影响,5G和未来6G天线技术发展,对测量技术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相关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实用价值。天线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从电磁场理论到信号处理算法、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编程、从低频电路到射频电路、从机电装置到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都融汇于天线测量之中。本文从新一代天线发展过程中的测量需求出发,挖掘出若干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现有商用的矢量网络分析仪电子校准件价格昂贵、品牌间不能互通使用的现状,提出了一种通用型电子校准件硬件架构和基于分式线性变换特性的微波网络误差模型求解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自行设计研制的电子校准件中,实现了一种性能良好,可与不同品牌网络分析仪适配的电子校准件装置。(2)针对5G大规模天线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电路参数去嵌入测量需求,研究了两类5G天线去嵌入测量算法,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多状态加载Kit模块的传输线结构及去嵌入测量方法,解决了滤波器集成的5G天线中滤波器参数在线评估、天线校准参数准确提取的技术难题,可为5G天线大批量生产提供技术支撑。(3)针对商用测试系统滞后于5G大规模天线和多端口天线测量需求的现状,优化了通用射频开关元件的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减小开关模块级联损耗的硬件架构,推导了用于补偿开关模块通道响应特性的简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5G天线电路参数测量,所研发的开关模块还被用于5G天线空口一致性测量以及多端口天线远场方向图快速测量中。相关成果为5G天线及4G多端口天线的性能测量与评估提供了高性价比解决方案。(4)针对商用测试系统难以支撑新天线技术研究和探索的现状,使用开源硬件模块和常见的滑台丝杆组件,研制出高性价比的毫米波辐射特性测量系统,并进行了毫米波天线远场方向图测量、测量场地反射抑制算法、天线增益测量外推法的实验研究。克服了因商用测量系统价格昂贵对理论学习和验证造成的障碍,为后续相关技术开发和研究奠定了基础。(5)针对商用仪表价格昂贵且便携性较差的现状,提出了一种使用开源软件无线电模块和双定向耦合器,结合微波网络理论进行矢量反射系数测量的方法,获得了与这方面的昂贵专用仪表相近的测量结果;提出了一种利用软件无线电模块测量传输峰值频率点、结合曲面数据拟合算法计算介质材料介电常数的方法。这两项研究成果为天线反射系数测量和天线所用介质材料的测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本文所做的研究体现了多学科技术在天线测量中的综合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和研制的相关装置已经在工程中获得应用并发挥出良好的效益。
二、微波网络分析仪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网络分析仪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测量散射参数的装置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散射参数的测量 |
1.1 现有的散射参数测量 |
1.2 测量散射参数的方法 |
1.3 测量散射参数方法的计算 |
2 结语 |
(2)微波网络理论的射频光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微波网络理论概述 |
1.1 无源微波网络 |
1.2 有源微波网络 |
2 射频光子系统应用要点分析 |
2.1 网络模型选择 |
2.2 系统性能指标 |
2.3 性能参数测试 |
3 结语 |
(3)基于去嵌入技术的土壤电磁反射系数准确获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含水率测量常用方法 |
1.2.2 末端开路同轴探头法介电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末端开路同轴探头去嵌入研究进展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末端开路同轴探头介电测量及去嵌入理论 |
2.1 末端开路同轴探头介电测量原理 |
2.1.1 同轴传输线 |
2.1.2 反射系数 |
2.2 去嵌入基本原理 |
2.2.1 S参数 |
2.2.2 矢量网络分析仪误差分析与校准 |
2.2.3 去嵌入 |
2.3 去嵌入理论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负载去嵌入方法 |
3.1 准静态模型 |
3.1.1 建立模型 |
3.1.2 模型验证 |
3.2 三负载去嵌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波仿真去嵌入方法 |
4.1 HFSS建模流程 |
4.2 相位补偿法去嵌入 |
4.3 全波仿真去嵌入 |
4.3.1 特征阻抗匹配时去嵌入 |
4.3.2 特征阻抗不匹配时去嵌入 |
4.3.3 特异探头去嵌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时域去嵌入方法 |
5.1 时域去嵌入原理 |
5.2 试验验证 |
5.2.1 仿真验证 |
5.2.2 实测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准静态同轴探头模型的土壤含水率测量 |
6.1 待测土壤样品厚度确定方法 |
6.2 试验材料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滤波型无源器件及频率可调射频收发前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
1.4 本文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微带双频带通滤波器的研究与实现 |
2.1 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简介 |
2.1.1 研究内容概述 |
2.1.2 奇偶模分析方法简介 |
2.2 双宽带带通滤波器的研究与实现 |
2.2.1 原理图介绍 |
2.2.2 理论分析 |
2.2.3 实测结果及指标分析 |
2.3 基于耦合传输线的中心频率比可控的双频带通滤波器研究与实现 |
2.3.1 原理图介绍 |
2.3.2 理论分析 |
2.3.3 实测结果及指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滤波集成型功率分配器的研究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滤波集成型功率分配器原理图介绍 |
3.3 滤波集成型功率分配器理论分析 |
3.3.1 散射参数理想仿真 |
3.3.2 输入端口反射系数分析 |
3.3.3 输出端口隔离度分析 |
3.3.4 电磁仿真分析 |
3.4 滤波集成型功率分配器实测结果及指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频率可调射频收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频率可调射频收发前端链路结构 |
4.2.1 芯片选型 |
4.2.2 发射机链路架构 |
4.2.3 接收机链路架构 |
4.2.4 本振电路架构 |
4.3 频率可调射频收发前端测量与分析 |
4.3.1 调制器测量 |
4.3.2 解调器测量 |
4.3.3 频谱仿真分析 |
4.3.4 链路预算增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5.2.1 研究工作局限性 |
5.2.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功能融合三端口射频无源器件设计与芯片级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频宽带功率分配器 |
1.2.2 功能融合功率分配器 |
1.2.3 多频阻抗变换器 |
1.2.4 Marchand巴伦 |
1.3 射频集成电路技术介绍 |
1.4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微波射频电路基础理论 |
2.1 传输线理论 |
2.1.1 输入阻抗与反射系数 |
2.2 微波网络基础理论 |
2.2.1 Z和Y矩阵 |
2.2.2 S矩阵 |
2.2.3 A矩阵 |
2.2.4 不同类型矩阵间关系 |
2.2.5 多端口网络特性 |
2.3 薄膜集成无源元件工艺 |
2.3.1 工艺流程 |
2.3.2 元件特性 |
2.3.3 封装测试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滤波集成型Gysel功率分配器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传统Gysel功率分配器改进 |
3.3 滤波集成型Gysel功率分配器理论分析 |
3.3.1 奇偶模分析 |
3.3.2 设计步骤 |
3.4 仿真与测试结果分析 |
3.4.1 理想仿真 |
3.4.2 实例测试 |
3.4.3 测试误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频功分比独立可控功率分配器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三频阻抗变换器理论分析 |
4.2.1 双频阻抗变换器实现 |
4.2.2 双频到三频阻抗变换器实现 |
4.3 三频功率分配器理论分析 |
4.3.1 三频独立可控功分比 |
4.3.2 设计步骤 |
4.4 仿真与测试结果分析 |
4.4.1 理想仿真 |
4.4.2 实例测试 |
4.4.3 测试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螺旋型耦合线的滤波集成型Marchand巴伦芯片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基于螺旋型耦合线的传统Marchand巴伦 |
5.2.1 螺旋型耦合线参数确定 |
5.2.2 传统Marchand巴伦输入阻抗分析 |
5.3 基于螺旋型耦合线的滤波集成型Marchand巴伦理论分析 |
5.3.1 巴伦部分输入阻抗分析 |
5.3.2 巴伦部分平衡条件分析 |
5.3.3 滤波集成功能实现 |
5.3.4 设计步骤 |
5.4 仿真与测试结果分析 |
5.4.1 理想仿真 |
5.4.2 实例测试 |
5.4.3 测试误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6)基于微波平面传感器的液体介电常数测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液体介电常数微波测量方法 |
1.3 平面式谐振器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平面式谐振器结构及其发展 |
1.3.2 平面式谐振器测量介电常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平面微波传感器测量原理 |
2.1 复介电常数 |
2.2 微波网络理论 |
2.3 谐振器基本测量原理 |
2.3.1 微扰法测量原理 |
2.3.2 典型平面谐振器结构及等效电路分析 |
2.3.3 平面谐振器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OCSRR的滴入式传感器研究 |
3.1 滴入式传感器的设计 |
3.1.1 滴入式传感器设计要求 |
3.1.2 传感器小型化方法 |
3.1.3 传感器感测区设计 |
3.1.4 传感器主体结构设计 |
3.2 滴入式传感器的电磁仿真 |
3.2.1 滴入式传感器感测区域全波电磁仿真 |
3.2.2 滴入式传感器电感调节仿真 |
3.3 实验验证 |
3.3.1 滴入式液体测量实验 |
3.3.2 样品体积对性能的影响 |
3.3.3 滴入式液体测量的反演研究 |
3.3.4 滴入式液体测量的准确度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滴入式定频测量传感器研究 |
4.1 定频测量概述 |
4.2 定频测量传感器的设计 |
4.2.1 定频测量传感器的设计要求 |
4.2.2 定频测量传感器的设计方案 |
4.3 定频测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分析 |
4.3.1 定频测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模型 |
4.3.2 定频测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参数提取 |
4.4 液体测量传感器性能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传感器电路模型的定频测量方法研究 |
5.1 单点定频测量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与介电常数 |
5.1.1 单点定频测量损耗角正切值 |
5.1.2 单点定频测量介电常数 |
5.2 多点定频测量介质损耗角正切 |
5.2.1 单点定频法的不足 |
5.2.2 损耗角正切的多点定频测量法 |
5.2.3 实验验证 |
5.3 多点定频测量介质介电常数 |
5.3.1 介电常数的多点定频测量法 |
5.3.2 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导电胶夹具的射频器件测试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射频MEMS器件测试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导电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射频MEMS器件多通道测试原理及微波网络理论 |
2.1 微波S参数测量 |
2.1.1 S参数定义及物理意义 |
2.1.2 S_(11)和S_(21) |
2.2 导电胶技术测试原理 |
2.3 多端口S参数测试原理 |
2.3.1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原理 |
2.3.2 矢量网络分析仪多端口S参数测量原理 |
2.4 TDR阻抗测量原理与仿真验证 |
2.4.1 信号的反射 |
2.4.2 TDR阻抗测量原理 |
2.4.3 TDR原理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射频 MEMS 器件测试系统设计 |
3.1 系统概述及总体方案设计 |
3.1.1 射频MEMS器件测试系统概述 |
3.1.2 射频MEMS测试器件选型 |
3.2 夹具模块设计 |
3.2.1 导电胶夹具设计 |
3.2.2 导电膜仿真 |
3.3 射频MEMS器件测试板设计 |
3.3.1 共面波导(CPWG)模型特性 |
3.3.2 HFSS对 SMA的仿真 |
3.3.3 射频MEMS器件测试板验证 |
3.4 测试系统硬件控制电路设计 |
3.4.1 供电电源电路 |
3.4.2 FPGA时钟电路 |
3.4.3 FPGA下载配置电路 |
3.4.4 光耦转换电路 |
3.4.5 USB2.0 数据传输电路 |
3.5 多通道扩展模块 |
3.5.1 扩展模块器件选型 |
3.5.2 扩展阵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射频MEMS器件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1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模块设计 |
4.1.1 LabVIEW显示界面程序设计 |
4.1.2 基于LabVIEW的 USB通讯程序设计 |
4.2 本章小结 |
5 测试系统平台搭建与测试分析 |
5.1 测试系统搭建 |
5.2 射频MEMS器件微波性能的测试 |
5.2.1 单刀四掷开关S参数测试 |
5.2.2 单刀八掷开关S参数测试 |
5.3 TDR阻抗测试 |
5.4 ADS对射频电路的链路等效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杆状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
1.2 介质材料均匀性测试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1 介质材料微波性能测试方法介绍 |
1.2.1.1 集总参数法 |
1.2.1.2 非谐振法 |
1.2.1.3 谐振法 |
1.2.2 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2.1 介电均匀性测试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2.2 衰减量均匀性测试研究现状及动态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测试理论 |
2.1 引言 |
2.2 TM模式圆柱腔复介电常数测试理论 |
2.2.1 TM_(0n0)圆柱谐振腔模式及场分析 |
2.2.2 圆柱谐振腔微扰法 |
2.2.3 纵径向模式匹配法 |
2.2.4 测试方法对比 |
2.3 基于网络参数法的衰减测试理论 |
2.3.1 平行双线传输反射特性分析 |
2.3.1.1 传输特性参数计算 |
2.3.1.2 传播模式电场分析 |
2.3.2 微波网络参数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介质材料介电性能分布测试技术 |
3.1 引言 |
3.2 介电性能分布测试建模 |
3.2.1 基于微扰法的相邻样品段比对测试模型 |
3.2.1.1 TM_(0n0)圆柱腔高度与复介电常数测试的分析 |
3.2.1.2 基于微扰法的介电常数分布测试建模 |
3.2.2 样品分段模式匹配测试模型 |
3.2.3 待测材料偏心测试模型完善 |
3.2.3.1 基于视觉测量的偏心位置获取 |
3.2.3.2 样品孔的场分布分析 |
3.2.3.3 样品偏心的复介电常数计算 |
3.3 分布测试传感器设计 |
3.3.1 宽频单腔体测试装置 |
3.3.2 宽频多腔体级联测试装置 |
3.4 测试系统研制及软件编写 |
3.4.1 待测样品移动平台设计 |
3.4.2 测试系统集成 |
3.4.2.1 系统电气结构设计 |
3.4.2.2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3.4.3 自动测试软件编写 |
3.4.3.1 软件编写及运行环境 |
3.4.3.2 测试程序流程及界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介质材料衰减量分布测试技术 |
4.1 引言 |
4.2 衰减量分布测试建模 |
4.2.1 中间孔平行双线测试建模 |
4.2.2 侧边孔平行双线测试建模 |
4.3 分布测试传感器设计 |
4.3.1 平行双线阻抗匹配结构 |
4.3.2 具有样品孔的平行双线设计 |
4.3.2.1 中间样品孔平行双线 |
4.3.2.2 侧边样品孔平行双线 |
4.3.3 校准装置设计 |
4.4 测试系统研制及软件编写 |
4.4.1 测试系统集成 |
4.4.2 自动测试软件编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
5.1 引言 |
5.2 复介电常数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
5.2.1 基于微扰法的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
5.2.2 基于模式匹配法的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
5.2.3 测试误差分析 |
5.2.3.1 系统误差分析 |
5.2.3.2 随机误差分析 |
5.3 衰减量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
5.3.1 中间孔平行双线测试结果 |
5.3.2 测试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具有幺正或辛对称性的(参数依赖)量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介绍 |
2.1 量子混沌和量子弹球 |
2.2 时间反演不变性 |
2.3 随机矩阵理论 |
2.4 能级动力学理论 |
第三章 量子弹球和微波弹球 |
3.1 微波弹球 |
3.2 微波在铁氧体墙上的传播的理论考虑 |
3.2.1 无限大铁氧体墙 |
3.2.2 有厚度无限大铁氧体墙 |
3.2.3 有厚度铁氧体墙和金属墙 |
3.3 微波弹球实现量子弹球 |
3.3.1 60度扇形微波弹球 |
3.3.2 共振能谱 |
3.3.3 互易性和互关联函数 |
3.4 小结 |
第四章 量子图和微波网络 |
4.1 量子图 |
4.2 微波网络 |
4.2.1 同轴电缆 |
4.2.2 T型转接头 |
4.2.3 微波环形器 |
4.2.4 微波移相器 |
4.3 微波网络实现GUE量子图 |
4.3.1 共振能谱 |
4.3.2 本征值统计 |
4.3.3 能级动力学 |
4.4 微波网络实现GSE量子图 |
4.4.1 GSE量子图 |
4.4.2 微波网络模拟GSE量子图 |
4.4.3 GSE能谱处理 |
4.4.4 共振能谱 |
4.4.5 本征值统计 |
4.4.6 能级动力学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 A 双端口GUE量子图 |
附录 B 能级提取和能级丢失情况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测量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矢量网络分析仪电子校准件 |
1.2.2 射频测量中的去嵌入测量方法 |
1.2.3 射频开关在射频测量中的应用 |
1.2.4 天线辐射特性测量系统 |
1.2.5 软件无线电及其在射频测量中的应用 |
1.3 本课题使用的开源硬件及相关用软件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与原理简介 |
2.1 引言 |
2.2 微波网络基本概念与原理 |
2.3 课题所用的数据处理理论与算法 |
2.3.1 傅里叶变换 |
2.3.2 数据插值理论 |
2.3.3 分式线性变换及特性 |
2.4 天线测量场地及基本要求 |
2.5 软件无线电基本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矢量网络分析仪电子校准件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矢量网络分析仪误差模型 |
3.3 电子校准件硬件及软件设计 |
3.4 电子校准件的校准算法 |
3.5 测量结果及分析 |
3.5.1 电子校准件测量结果 |
3.5.2 系统误差项及被测件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5G大规模阵列天线去嵌入测量方法 |
4.1 引言 |
4.2 5G天线去嵌入测量的工程需求 |
4.2.1 转接工装对测量的影响 |
4.2.2 滤波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4.3 接头转接工装去嵌入测量方法研究及应用 |
4.4 滤波器去嵌入测量算法及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射频开关在天线测量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射频开关模块的优化设计 |
5.2.1 射频开关优化设计 |
5.2.2 射频开关的性能测试 |
5.3 射频开关模块的天线测量中的应用 |
5.3.1 射频开关在5G天线电路参数测量中的应用 |
5.3.2 射频开关在多端口天线方向图测量中的应用 |
5.3.3 射频开关在5G大规模阵列天线空口一致性测量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毫米波天线辐射特性测量系统开发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测量系统的原理与实现 |
6.3 测量系统的应用实例 |
6.3.1 天线远场方向图测量 |
6.3.2 测量场地反射抑制算法的应用研究 |
6.3.3 天线增益测量外推法的实验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天线测量中的应用 |
7.1 引言 |
7.2 软件无线电模块及其实验平台 |
7.2.1 性能测试所用的仪表和软件 |
7.2.2 软件无线电模块实验平台简介 |
7.2.3 软件无线电模块性能测试结果 |
7.3 软件无线电模块在矢量反射系数测量中的应用 |
7.3.1 反射系数测量系统及误差修正算法 |
7.3.2 反射系数测量结果及分析 |
7.4 软件无线电模块在介电常数测量中的应用 |
7.4.1 介电常数测量原理及数据拟合算法 |
7.4.2 介电常数测量装置及测量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检索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微波网络分析仪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测量散射参数的装置及方法[J]. 刘培涛,赖展军,林学进,王强,卜斌龙. 电子测试, 2021(19)
- [2]微波网络理论的射频光子系统研究[J]. 宋阳,杜顺勇. 电子技术, 2021(07)
- [3]基于去嵌入技术的土壤电磁反射系数准确获取方法研究[D]. 邵明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滤波型无源器件及频率可调射频收发前端研究[D]. 白照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功能融合三端口射频无源器件设计与芯片级实现[D]. 杨雨豪.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微波平面传感器的液体介电常数测量方法[D]. 宋勤睿.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导电胶夹具的射频器件测试系统技术研究[D]. 张翀. 中北大学, 2021(09)
- [8]杆状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测试技术研究[D]. 高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具有幺正或辛对称性的(参数依赖)量子系统的研究[D]. 卢俊杰. 兰州大学, 2020
- [10]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测量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赖展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