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厚朴栽培技术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敏[1](2020)在《宋代药业研究》文中提出药业,即医药行业,在中国古代溯源悠久。传统药业涵盖古人为了防治疾病、延续生命的一系列药物认知、利用以及经营活动。药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及加工药物、经营管理机构、药市及药业文化等内容,其发展不仅与医学、农业、商业联系紧密,更具有独立发展路径。宋代以前,药物发展经历了从民间经验到官方认证的过程。宋代以后,药物利用更多体现在官方主导下的民间传播过程。厘清宋代用药、制药、售药等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古代药业经营管理以及官民用药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宋代药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利于展现传统药业的阶段性演变,也是阐释宋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关乎生命的重要行业,古代药业以战国秦汉以来的医药认知体系为基础,逐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战国秦汉时期为第一阶段,出现了主要满足少数人补益需求的最早用药风潮。不过当时上层社会的用药习惯与百姓应疫需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魏晋隋唐时期是第二阶段,不仅逐步掀起了古代“医药分家”的序幕,也促使隋唐以后城镇药肆、药市的初步兴起。宋代开启了古代药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构建了政府引导下的药业运行体系,在药物利用、经营管理、药业信仰等方面多有革新。宋代药业的兴盛,为下一阶段明清时期的药材商帮活动奠定了行业发展基础。在药物利用方面,宋代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别药物分别在专业栽培、利用观念、功效地位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植物药种植中,宋代人工栽培药物的种类、技术、规模范围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在动物药利用中,宋代不断稳定并付诸于实践的“辰属”观念,引导人们深入开发利用已经熟知的动物药,而非恣意妄用其他野生品种。在包括动物药在内的药物代用品方面,宋代医药家不是无节制的增加代用品种类,而是采取相对稳定的用药标准,推动成药规范化发展。在矿物药的功效利用中,宋代矿物药被大量引入治疗普通疾病,但在实践中也遭到越来越多医家、士人的质疑。政府一度颁布旨在扼制滥用金石药的禁令,其他植物类药物(如黄耆)的补益地位逐步形成。这些药物资源的利用变化,是宋代药业兴盛的重要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宋政府重视革新医药机构,形成了内廷用药与外朝制售的有机结合。官方制售机构以翰林医官院、太医局的行政教育职能分化为基础,自上而下逐步影响至基层乡里,有效强化了官药业的市场优势地位。中央及地方官药局各有侧重,而非单一的直属关系。地方药局具有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与中央官药局运行模式不同、相对独立、临时性的地方医疗救助体系。在比较协调的政策环境下,宋代(特别是南宋)商业性市镇普遍兴起,南方民间药肆明显多于北方。许多民间药肆不再与医家直接相关,而是由商人直接经营。药材商品的独立化以及药业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宋代药业兴盛的突出表现。此外,药品流通过程中度量衡的规范与进步、剂型的商业性变化、药价的持续走高,一并彰显了宋代药业发展的新面貌。在药业信仰方面,宋代儒释道力量在医药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了以佛、道为名,由士人融合构建的行业崇拜雏形。宋代士人通过家宅种药和开辟药园等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认识药物、利用药物的良好环境。他们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成为当时传验方药的重要主体。士人对道家祠观和佛家寺院的记载和传颂,既推动了道家先贤及医药人物逐步具备了行业神的崇拜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佛家寺僧医药活动的社会影响。宋代以后各种“药王”的多样化记载,是明清时期医药行业民间崇拜的社会文化基础。就现实意义而言,宋代作为超越古代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我们恰当总结古代药业发展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阶段。以药物利用为线索,注重探讨药材商品的经营活动及文化背景,是系统阐释宋代药业发展水平、拓展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合理途径和独特视角。传统药业至今关乎民众生活、政府治理、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综合规划药学史的研究路径、如何理解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药物的依赖和需求,仍是人们值得不断深思的重要课题。
曾慧杰[2](2019)在《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文中研究表明忍冬属物种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等多种用途。忍冬属植物资源丰富,但其遗传变异研究还不够系统,现有种质存在来源不明、品质混杂等现象,给其种质的保育带来不便。该文以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和初选种质为对象,分析和阐释了种质间形态、花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了忍冬属多种质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忍冬属代表性种质的指纹图谱,还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并构建了其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研究对忍冬属优良种质的保育和开发提供了参考。(1)以湖南、山东、河南及美国地区的29份忍冬属种质为对象,分析了种质间的形态、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种质间各性状变异显着,为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花蕾性状方面,成熟花蕾棒状期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性状方面,头茬花单株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药用成分方面,花蕾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中木犀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植株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水平表现为花>叶>茎,木犀草苷含量水平表现为叶>花>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在花、叶、茎中均呈极显着相关。R型聚类结果显示,花中木犀草苷含量、成熟花蕾棒状期、干花率等是重要的区别性状;Q型聚类结果显示,全部种质分为2大类,第一类群为灰毡毛忍冬,第二类群为其他忍冬种质。(2)基于GBS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 29份忍冬属种质的共859714个有效单核苷酸多态(SNP),并用这些SNP对这些忍冬属种质开展了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种质基本按照地域分布聚集,分为中国北方忍冬,中国南方灰毡毛忍冬和美国观赏忍冬,花蕾颜色和开裂程度是重要的分类性状;明确了初选种质的种属类别。(3)基于ISSR标记技术,构建了 20个代表性忍冬属种质的DNA指纹图谱。PopGen32软件分析显示,20个种质的平均有效等位位点数为1.5437,Nei’s基因多样性为0.3137,Shonnon’s信息指数为0.4702,遗传一致度介于0.4565~1.0000之间;UPGMA聚类在0.735处将20份种质分成灰毡毛忍冬、忍冬和华南忍冬3个类群。(4)以初选种质与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为对象,比较了花蕾开裂程度、花蕾棒状期、单株干花重、药用成分等特征,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其具有花蕾不开裂、成熟度一致、花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高等特点,性状能稳定保持。该种质采摘期长达13~15 d;3年生树,每公顷种植12450株,可产干花1145.4 kg,比对照’巨花1号’高16.4%;绿原酸含量4.5%,比对照高60.7%。(5)以选育的优异种质为对象,筛选了适宜的继代和生根培养基,建立了组培繁殖技术,增殖系数4.7,生根率96.5%;比较了生根剂种类及浓度、扦插基质和时期等因子对扦插生根的影响,建立了扦插繁殖技术,硬枝扦插生根率92%以上,嫩枝喷雾扦插成活率93.6%以上。肥力管理对忍冬良种的保质栽培有重要影响,N、P2O5、K2O单株施肥量分别在45 g、15 g、24 g以内时,每施1g氮、磷、钾肥分别能增加花蕾产量1.98g、8.21g、4.56g;单株产量与氮、磷、钾的肥力效应方程显示,当N、P2O5、K2O分别施34.9~53.6g、13.1~14.4g、18.5~23.8g时,单株产量为387.0~430.3g;磷肥是产量限制的首要因子,有促进花蕾增长、花蕾壁增厚的作用;磷与绿原酸含量呈正相关,磷和钾的协同作用与木犀草苷含量呈正相关。
吕佳佳[3](2009)在《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理确定气候变化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的影响、建立有效的适应对策,对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68种珍稀濒危植物和15种珍稀濒危动物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9.2软件,分析了在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下2020s、2050s、2080s和2100s时段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变化,确定了气候变化对主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范围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物种分布范围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对策,提出了珍稀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些对策。希望为我国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结果:(1)气候变化将引起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极大改变。在分析的68种珍稀濒危植物中,与基准时段(1961-1990年)相比,在A2气候变化情景下,从1991-2020年时段到2081-2100年时段,白梭梭、桃儿七、星叶草、连香树、鹅掌楸等54%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将缩小,观光木、金铁锁、四合木、桫椤等9%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将扩大,楠木、秃杉、香果树等12%的珍稀濒危植物未来适宜分布范围急剧减小后消失,大果青扦、华盖木、绵刺、太白红杉等25%的珍稀濒危植物未来的适宜分布范围完全消失。(2)气候变化也将使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范围改变。在分析的15种珍稀濒危动物中,与基准时段(1961-1990年)相比,在A2气候变化情景下,从1991-2020年时段到2081-2100年时段,野牦牛、藏羚、野骆驼、藏野驴等56%的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范围扩大,黑熊(四川亚种)鹅喉羚(蒙古亚种)等31%的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范围缩小,紫貂(大兴安岭亚种)等13%的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范围消失。在B2气候变化情景下,趋势类似,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3)气候变化引起珍稀濒危物种的潜在分布格局发生改变。在分析的68种珍稀濒危植物中,金钱槭、麦吊云杉等31%的物种向高海拔、高纬度迁移,红砂、厚朴等21%的物种分布区破碎化,16%的物种分布范围向中心缩小,1%的物种分布范围东部范围缩小;4%的物种分布范围南部范围缩小;9%的物种分布范围北部缩小;10%的物种分布范围西部缩小。(4)气候变化将引起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改变。气候变化后,目前珍稀濒危物种的物种多样性格局改变,一些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同时,气候变化后,一些物种在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也改变,一些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减少,一些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数量却增加。(5)珍稀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主要要从国家和政府管理、物种保护部门(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以及具体物种适应对策几个方面考虑。国家和政府管理层面首先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调整国家政策,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技术对策纳入到政策管理中,同时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物种保护部门(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保护小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在管理目标和战略中需要考虑适应气候变化,扩大保护范围,在保护区功能设计中考虑动植物长距离迁徙,进行物种的集成保护,减少对自然保护区威胁,在自然保护区周围创造和恢复缓冲区。保护具体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从加强物种就地保护、进行迁地保护,濒临灭绝物种进行基因保护,考虑潜在栖息地空间分布,进行动态和集成保护栖息地;人为进行种子传播和授粉,帮助迁徙,增加物种自然适应能力;对数量少的物种进行扩大繁殖和复壮;人为增设水源和食物等措施等。主要结论:气候变化后,我国气温和降水及其格局将发生改变,这将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范围产生严重影响。在研究的68种珍稀濒危植物中,白梭梭、桃儿七、星叶草、连香树、鹅掌楸等大部分植物的未来适宜分布范围缩小,太白红杉等部分植物分布范围消失,仅有桫椤等少部分植物的分布范围扩展。15种珍稀濒危动物中,野骆驼、藏野驴等大部分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展,鹅喉羚(蒙古亚种)等部分动物的分布范围缩小,紫貂等少部分动物的分布范围消失。气候变化也将引起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格局极大改变,大部分珍稀濒危物种有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一些物种向多个方向迁移,一些物种的分布越来越破碎化,一些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张。气候变化将引起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改变,在自然保护区的分布也改变,一些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减少,一些保护区中的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数量却增加。物种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应从国家和政府管理、物种保护部门,以及物种具体的适应对策方面考虑。国家和政府管理层面首先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调整国家政策。物种保护部门适应气候变化中,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和战略中需要考虑适应气候变化,保护区功能设计中考虑动植物长距离迁徙,进行物种集成保护,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物种威胁,在自然保护区周围创造和恢复缓冲区,加强非保护区物种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物种保护应加强就地保护、开展迁地保护、减少非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进行动态和集成保护等措施。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影响物种分布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只是初步模拟了气候因素对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影响,没有考虑土壤、生物等其他的环境因素对珍稀濒危物种潜在分布的影响,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由于时间的原因,对大多数物种只分析了在A2气候变化情景下影响,少部分物种分析了在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影响。本研究提出的物种保护适应气候变化对策还是初步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对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建立更加完善的适应对策体系。
侯长红[4](2013)在《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 ——以杜仲生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材产业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最具中国独特优势、最具(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的产业。木本药材是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2010年中国木本药材产量达到117.43万吨。2011年中国药材播种面积达到137万公顷。以木本药材杜仲为例世界杜仲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2010年中国杜仲产量为23.46万吨杜仲药材出口数量为2315吨。木本药材杜仲以国内中药材市场为主并开始转向规范化栽培阶段。根据本次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调查结果显示约17.23%的林农表示具有木本药材杜仲的供给意愿。由于木本药材(包括木本药材杜仲)的经济价值、自然属性、和市场需求的原因导致野生木本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目前中国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超过50%的林地面积掌握在8700万林农手中林地做为林农的重要经济资源寻求经济效益较高的林业投资项目成为林农当前的首要问题。木本药材从野生转为家种在其生态位幅度内对于林地资源的立地条件要求并不严格适合荒山荒地绿化造林利国利民;木本药材经济价值高利于山区林农致富发家;木本药材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是保证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济世本草。为了更充分的发挥中国林地资源禀赋充裕优势在当前背景下有必要系统地研究林农与木本药材供给的关系以探求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由此确定本项目研究的总体目标:从木本药材供给者---林农的微观层面入手在深入研究木本药材的种植历史、木本药材产业的发展阶段、木本药材产业政策变迁、木本药材生长习性与地域分布、种植与生产现状、生产栽植技术及推广现状、国际与国内市场供需现状的基础上寻找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线性规划法进行不同约束条件下木本药材供给潜力的模拟理论分析结合实证分析为木本药材产业政策与木本药材生产提供指导性建议。为了实现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寻求研究的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并在充分研究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以杜仲为实例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市场经济理论分析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随机抽样法、线性规划法作为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且运用了经济评价方法中的净现值法。根据本研究的具体需要构建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模型并定义相关变量;木本药材---杜仲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与生产函数模型构建;构建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并定义相关变量。本研究内容包括:利用文献综述法深入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的4个阶段中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变迁、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为研究林农木本药材供给宏观描述产业背景寻求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提出林农理性经济人假设确立林农利润最大化目标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四章本章主要构建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理论分析与模型在充分分析林农供给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林农杜仲供给意愿模型、杜仲单位面积产量生产函数模型、以及林农杜仲药材供给决策模型。第五章运用利用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设计、论证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抽样法与随机抽样法在福建省内寻找样本实地问卷调查收集林农供给意愿与影响其供给意愿的因素、收集杜仲种植地块关于林农单位面积投入与产出实际数据通过Excel软件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样本林农的基本特征;同时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法研究林农杜仲供给意愿的关键变量的显着程度运用净现值法对比分析杉木与杜仲单位面积的利润净现值。第六章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检验杜仲生产函数模型;第七章运用线性规划法求解杜仲最优投入与产出关系并模拟不同约束条件下木本药材杜仲的供给潜力。第八章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有利于提高林农供给意愿及利于中国木本药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由于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药用价值和相应的原木及其它林副产品的价值比较高林农经营木本药材的经济效益高(与经营杉木相比较)但是供给意愿低。影响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的主要变量包括林农的年龄、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土地规模、政策性补贴;由其是林农的中药材背景变量和林农对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了解程度变量对林农木本药材(以杜仲为例)供给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利用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分析得出劳动投入变量、种植密度变量对于单位面积木本药材杜仲的产量具有较为显着的影响肥料变量对于单位面积木本药材杜仲的产量的影响并不显着仍需要进一步深入跟踪研究。(3)通过不同约束条件的情景模拟得出中国木本药材杜仲主要产区与次要产区(包括福建省在内)木本药材供给的潜力巨大。木本药材杜仲药材的价格变化影响当其价格下降至4.95元/kg时林农将会停止供给。另外生产要素价格与贴现率水平的变化对木本药材供给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中国木本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提高林农对木本药材的认知水平增加科学知识普及的力度定期开设木本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的培训班。(2)完善木本药材造林扶持政策。针对政策性补贴对于增加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及其对林农经营林地资源决策行为的重要影响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政策性林业补贴的正能量。(3)完善木本药材产业链建设遵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目标要求建立木本药材产业链平台推动木本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4)制定木本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确立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的目标。
王洁[5](2012)在《凹叶厚朴繁育系统研究及其濒危的生殖生物学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 biloba)属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Magnolia),是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等省的部分区域。本研究以凹叶厚朴为研究对象,对其开花性状及香气特征、繁育系统、受精前障碍以及果实、种子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致濒原因,提出其保护措施,旨在为野生凹叶厚朴的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丰富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理论,为研究其他濒危植物濒危机制建立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凹叶厚朴花部综合特征:两性花,花大且单生枝顶,花被片912,肉质,长圆状倒卵形,外轮3枚花被片淡绿至淡紫色,内两轮花被片白色,雌雄异位,雄蕊数量多在90枚以上,合生雌蕊螺旋状排列,有乳突状的一面可接受花粉。(2)凹叶厚朴单花和种群开花特点:单花花期一般45d,其单花开花进程根据形态和散粉时间可分为4个时期:即蕾期、初开期、盛开期、凋零期;凹叶厚朴种群开花物候特点:无开花高峰期,属于持续开花类型,种群于45月开花,一般开花历时30d左右,单株平均开花数量为171.4188.8朵,平均开花振幅为57朵/株天,开花同步性指数为0.839,不同种群因地点、年份等不同导致以上结果有所差异。(3)凹叶厚朴花的香气成分及特征:野生种和栽培种花苞中的香气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显着,萜烯类是两种凹叶厚朴最重要的香气化合物,莰烯、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石竹烯、芳樟醇是野生种和栽培种中共有的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野生凹叶厚朴不同花期雌雄蕊和花瓣中的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有显着差异,其香气成分可划分为萜烯类、醇类、芳香烃类、醚类、醛酮类、酯类、烷烃类和含氮类8类,其中萜烯类是主要组成成分,另外,根据感官分析与GC-MS分析结果综合判断,花瓣是香气释放的主要部位,而雌雄蕊则在香气释放过程中起辅助作用。(4)凹叶厚朴繁育系统:繁育类型为异交,传粉过程需要授粉者。其杂交指数(OCI)值为4,花粉-胚珠比(P/O)为5728.86,人工控制授粉实验结果表明不处理套袋结实率为0,异株异花授粉可明显提高坐果率和单果出种百分率,两者相对自然状况分别提高14.25%和43.66%,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结合人工授粉实验结果可确定,凹叶厚朴为异交繁育类型;(5)凹叶厚朴花粉柱头活力:花粉活力较高,柱头可授性强,但花粉高活力期与柱头可授性强的时期只有5-6h的重叠。花粉散粉当天活力最高,平均可达94%,从散粉开始至第六天一直有活性。柱头在蕾期开始可授性强,但散粉后,可授性显着下降,因此,花粉与柱头同时具有高活力的时间短;(6)凹叶厚朴花粉受精前障碍:自由授粉条件下每个柱头上黏附的花粉少,自花授粉后黏附在柱头上的花粉均不能萌发,同株异花授粉后黏附在柱头上的花粉可以萌发,但时间推迟,且4h后多数花粉管停止伸长,花粉管伸长过程中出现末端膨大、生长扭曲等现象,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的胼胝质反应,在柱头上与花粉管的接触处和乳突细胞表面都可以观察到胼胝质。;(7)凹叶厚朴种实性状变异:野生状态下的凹叶厚朴结实数量较少,种实特征在不同种群间差异显着,其变异主要来源于单株间及单株内,与种子相比,果实性状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果实性状受郁闭度、土壤养分、方位及冠层影响较大,种子性状受海拔、方位及冠层影响较大。综上所述,导致凹叶厚朴濒危的主要原因如下:雌雄异熟和异位、单株日开花量少等引起的传粉过程受阻;自花授粉和同株异花授粉引起花粉管生长出现障碍;野生条件下光照不足导致其结实率低、种实发育不良。
宋方帅,刘晓鹏,姜宁[6](2020)在《药用植物厚朴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就厚朴种质资源及其栽培技术、化学成分、厚朴药效成分的提取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厚朴未来的开发利用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为厚朴这一传统药用植物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新思路。
高德强[7](2013)在《厚朴有效成分含量分析及优树选择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厚朴(M.officinalis)为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是我国重要的药、材两用经济树种,其树皮入药,具有温中理气、燥湿、消积之功能,为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药;同时厚朴作为用材林,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随着厚朴天然资源的枯竭和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人们开始大规模营造厚朴人工林来满足厚朴药材的供应,安康市是陕西省厚朴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主要存在随意采收,种源混乱,无优良品种,栽植技术不规范等问题。针对厚朴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安康市2a,4a,5a,6a,7a,8a厚朴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厚朴韧皮部、叶和花中厚朴酚类物质含量测定,优良单株选择以及3种密度下林分特征研究,明确采收时间,寻求厚朴人工林优良的造林材料,确定合理栽植密度,为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季节根皮、树皮、枝皮、叶和花等器官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采用5株优势木对比法,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和岚皋县65ha的厚朴人工林中进行优良单株选择;通过样地调查研究了3种栽植密度条件下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等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以为厚朴的规范经营和规模化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药农收入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a厚朴人工林的根皮、树皮和枝皮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并且厚朴酚含量明显大于和厚朴酚。根皮、树皮和枝皮中厚朴酚含量分别为81.8mg/g,23.4mg/g,6.9mg/g,和厚朴酚含量分别为39.2mg/g,3.0mg/g,2.0mg/g,两者总含量分别为121.0mg/g,26.4mg/g,8.9mg/g。(2)幼叶至成熟叶阶段厚朴酚含量明显小于和厚朴酚含量,厚朴酚含量平均值为1.4mg/g,和厚朴酚含量为5.1mg/g。对同一片叶子而言,其前端、中部和后部中厚朴酚含量与和厚朴酚含量均无明显差异,厚朴酚含量为0.5mg/g左右,和厚朴酚含量介于0.91.0mg/g,两者总含量介于1.41.5mg/g。(3)确定了陕西省安康市厚朴人工林优树选择的标准。在厚朴人工幼林(2a,4a,5a,6a,7a,8a)进行优良单株选择时,可以采用树高、胸径、材积等指标对候选优树进行初选;候选优树的树高、胸径、材积分别大于5株对比优势木平均值的1%、8%、20%时可以对其复选。(4)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和岚皋县共选出候选树36株,参照厚朴人工林优树选择的标准得到15株候选树作为单株选择的初选结果,初选入选率为41.7%;参照2010年国家药典制定厚朴酚类含量标准,得到2株优良单株,复选入选率为13.3%,最终入选率为5.6%。(5)4a厚朴人工林胸径几乎不受栽植密度(1600株·ha-1,2500株·ha-1,4444株·ha-1)影响,其平均值介于2.93.0cm;6a和8a厚朴人工林在此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大,胸径明显减小,最小值分别为3.6cm,4.6cm,最大值分别为4.0cm,5.8cm。(6)4a,6a和8a厚朴人工林树高受栽植密度(1600株·ha-1,2500株·ha-1,4444株·ha-1)影响很小,但随着林龄增长,树高平均值明显增大,最小值为3.5m,最大值为6.5m。(7)厚朴人工林栽植密度1600株·ha-1时,随林龄(4a,6a,8a)增长,枝下高平均值均明显增大,最小值为1.7m,最大值为3.9m;密度为2500株·ha-1或4444株·ha-1时,枝下高平均值介于1.9m2.7m。(8)4a和6a厚朴人工林冠幅几乎不受栽植密度(1600株·ha-1,2500株·ha-1,4444株·ha-1)影响,其平均值介于0.51.7m2;8a厚朴人工林在此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大,冠幅明显减小,最小值分别为1.1m2,最大值为3.7m2。(9)参照不同林龄(4a,6a,8a)和不同栽植密度(1600株·ha-1,2500株·ha-1,4444株·ha-1)厚朴人工林林分特征平均隶属函数值表,确定了最佳采收林龄和栽植密度,分别为6a,1600株·ha-1。
孟虎彪[8](2020)在《药材“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知识库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地药材”是中药质量评价的原创综合性指标,具有优形、优质、优效特征。经历了 30余年,道地药材现代研究已产生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包括文本数据、图像数据等类型,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内容分散、结构不一等特点,且各特征数据类型之间,彼此孤立或联系较少。由于道地药材的形成受到种质、生态、加工方式、人文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搜集、整理、存储、管理、挖掘、利用道地药材各种类型特征数据,使其标准化、数字化,将有助于推动道地药材的现代研究和应用。本论文利用知识库构建技术具有知识抽取、清洗、融合、分类、表达和推理等优点,结合道地药材特征数据特点,基于1999年以来CNKI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34种道地药材的文献,在搜集、筛选、整理具有道地药材特征文献的基础上,整合文献中道地药材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生态特征和遗传特征数据,并将上述特征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基于传统经验和文献数据构建涵盖多种类型数据的药材“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知识库,实现道地药材特征知识、图片等数据的集成、展示、存储、删改、上传和下载等功能。该知识库将面向中医药科研人员、药材种植加工及流通企业、药材质量监管机构以及临床医生等,提供道地药材信息共享与发布。在基于知识库以及道地药材特征数据集成的基础上,以传统中药材品质评价“辨状论质”中“辨色论质”为主题进行知识发现示范研究。具体包含以下五个部分:1.录入数据项与数据元设计首先,以产地为核心对CNKI知网期刊数据库文献中药材特征数据进行整理,并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区域规划以及《中药资源空间信息网格数据库》相关信息,设计了道地药材特征录入数据项,用于进行不同来源数据的清洗以及知识的融合。录入数据项包含文本、数字、字母等格式类型,可分为通用数据项和特征数据项。其中:(1)通用数据项39项,包含药材的ID、现代品种名称编号、现代品种名称、样品名称编号、样品名称、采样时间、采样人、产地名称及编号、GPS信息、采购时间/提供时间、药材市场/提供单位名称、药材批次、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中英文题名及期刊来源的相关信息;(2)性状特征数据项113项,包含药材基原以及不同入药部位(根及根茎、花、茎木、皮、叶、果实、种子)的形状、大小、质地、色泽、气味、表面特征、断面特征、其他特征,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鉴别要点及图片,经验药工姓名、单位、职称及工作年限等相应信息;(3)显微特征数据项69项,包含药材的3种显微类型特征(横纵切面显微特征、表面显微特征、粉末显微特征)、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鉴别要点描述、显微图片(药材、表面显微、横纵切面显微、粉末显微、鉴别要点对比)及相关信息(编号及拍摄角度)等数据;(4)生态特征数据项118项,包括药材产区的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类型、居群面积、栽培面积、土壤特征(容量、pH、重金属元素、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含量)、气候特征(温度、降水)、根际微生态(根际细菌优势种、真菌总数、根际真菌优势种)等数据;(5)遗传特征数据项25项,包括药材使用的分子标记类型(RAPD、SSR、ISSR、SNP、AFLP、DNA特征片段、其他)、分子标记数量、引物名称及序列信息、PCR反应体系和程序、PCR结果说明及图片等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项编写录入特征加工手册和录入特征加工表,为道地药材特征数据录入提供依据。2.知识库构建在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库的系统架构设计,其包含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是把道地药材、入药部位、特征数据等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抽象为E-R(Entity Relationship)模型。逻辑结构设计则是把E-R(Entity Relationship)模型转换成二维数据表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行知识的存储和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开发,形成道地药材知识集成、共享和发布的平台。3.数据元的录入与分析收集、筛选、整理1999年以来公开发表文献中有关34种道地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生态特征和遗传特征数据,并按照录入特征加工手册要求将特征数据录入至相应的录入特征加工表中。录入药材可分为根及根茎类药材、果实类药材、茎木类药材、花类药材、皮类药材,共涉及30个属的55个物种,数据元7261条,录入文献808篇,记录产地900个,涉及期刊291种,第一作者研究单位696个。按照品种及其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对文献和录入数据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传统道地产区和文献出现高频产区,对道地药材研究现状和现代产区变迁情况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对录入文献发表时间进行分析,1999-2019年期间,性状特征研究年平均论文数量22.55篇,但2015年后发文量极少;显微特征研究年平均论文数量6.35篇,其中以2010-2015年间发文量较高;生态特征研究年平均论文数量6.40篇,其中以2014-2016年间发文量较高;遗传特征研究起步较晚,年平均论文数量5.10篇,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根及根茎类、果实类、茎木类、皮类、花类、种子类、叶类药材性状特征数据,基本包含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断面等特征,与传统药材质量评价的“形、色、质、气、味”一致。药材显微特征研究主要以横/纵切面显微为主,粉末显微次之;药材类型不同,研究重点亦有所侧重。遗传特征数据表明,目前药材使用的分子标记以SSR、RAPD最为常用,且在已录入的32种道地药材中SNP使用较少,说明SNP分子标记仍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3)通过对录入文献中药材产区按照出现频率高低进行整理,并将高频产区与道地药材传统道地产区进行对比,发现现代产区变迁呈现以下特点:随着药材栽培面积的扩大,部分药材产区的分布已相当广泛;高频产地与其传统道地产地存在变化,部分药材的产区不断以道地产区为核心向周围辐射发展;药材产区的分布也可能受到品种的影响。因此,产区的变迁可能与古今生态环境变化、人员交流、对中药资源的需求等多种因素有关。(4)以丹参为例,比较高频产区(河南省卢氏县、栾川县、灵宝市,山东省莒县、平邑县)与传统产区(四川省中江县)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中江县土壤pH偏碱性、年均温度较其他产地高、年降雨量也较其他产地丰沛、质地主要是砂质土,推测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根的生长和道地丹参的形成。4.知识发现以“辨色论质”为主题,利用道地药材特征知识库进行知识发现示范研究。首先通过整理2015版《中国药典》中收录药材使用色泽指标情况,发现含有色泽指标的药材277种,并根据颜色大致分为9大类。结合知识库中药材特征相关颜色数据,发现药材颜色量化数值与药材相关成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药材颜色指数可作为评价药材质量的指标之一;并对34种药材的颜色、颜色所在部位和Lab值进行整理,总结出34种药材可作为评价药材质量的色泽候选指标。在此基础上,选择北芪为对象,分析其“金井玉栏”特征与颜色值的关系。对不同产地蒙古黄芪韧皮部和木质部的颜色值进行测量,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样品间木质部b、韧皮部L、木质部与韧皮部L差值呈现显着性变化,说明利用颜色数值可以有效的对“金井玉栏”特征进行表征,且L值可能是导致“金井玉栏”对比鲜明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的L或a、b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推测两部位“颜色”相关成分及变化规律相同;且L与b变化趋势相反,推测L颜色成分与b颜色成分受到拮抗调控的影响。黄芪横断面颜色数值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山西产地黄芪“金井玉栏”特征较其他产地鲜明,说明颜色值可作为快速评价北芪特征的指标。聚类结果中内蒙古武川(WC)单独聚为一类,其它四个产地聚为一类,推测水分是导致内蒙古武川所产黄芪横断面颜色与其它产区差异较大的原因。
杨俐,李洪运,丁丹丹,叶萌,向丽[9](2018)在《三木药材——黄柏、杜仲、厚朴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三木药材无公害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包括适宜产地的选择、良种的选择、栽培及田间管理、无公害合理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剥皮再生等进行了总结。提出无公害生产的技术方法和质量标准,以指导和规范药材栽培技术,实现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解决生产中安全隐患问题,提高三木药材品质。
任风鸣[10](2019)在《罂粟科植物毛黄堇分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黄堇Corvdalis tomentella Franch.为磐粟科紫堇属植物,民间作为治疗肝炎和肝硬化的特效草药使用,疗效显着。但其化学成分尚不明确,药理作用缺乏基础数据,药材鉴定缺乏有效手段,严重制约其临床应用。本研究基于本草基因组学、植物化学及中药药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毛黄堇药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开展研究。为药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对人工栽培、重要化合物生物合成具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紫堇属最大样本量开展毛黄堇及同属物种DNA条形码鉴定研究,结果显示DNA条形码能有效鉴定毛黄堇与同属物种。从5条(ITS,ITS2,matK,rbcL和psbA-trnH)核基因组及叶绿体基因组DNA条形码序列中,初步筛选出鉴定效率较高的3条(ITS,ITS2,matK),基于毛黄堇及同属131个样本进一步评估鉴定效率最高的条形码及分析方法。结果显示,DNA条码对毛黄堇及其同属物种鉴定效率最高为69.6%。单序列中,ITS(65.2%)鉴定效率最高;单序列及复合序列中,ITS+matK(69.6%)鉴定效率最高;比较各分析方法,BLAST提供最高鉴定效率,DNA条形码能有效鉴定毛黄堇与同属物种。聚类分析显示,毛黄堇与石生黄堇亲缘关系最近。2.高通量测序紫堇属首个叶绿体基因组,有效鉴定毛黄堇与石生黄堇。Illumina HiSeq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毛黄堇及同属近缘种石生黄堇叶绿体基因组,组装获得190kb的毛黄堇叶绿体基因组和189kb的石生黄堇叶绿体基因组。总计注释107个叶绿体基因,包括7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5个tRNA和4个rRNA基因。毛黄堇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为特殊的结构,高度扩增的IR区和极度收缩的SSC区(9636bp),以及高比例的散在和串联重复序列。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全局比对和提取70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能有效鉴定毛黄堇与近缘种石生黄堇。3.高通量测序毛黄堇核基因组,组装获得高质量基因组。PacBio Sequel三代测序平台7个SMRT cells共测序产生27.64 Gb(约107×)原始数据,过滤后N50为9.63 kb。Survey分析显示,毛黄堇基因组约258.56Mb,具有非常低的杂合度(约0.3%)。最终组装生成252Mb的基因组,Contig N50为2.36Mb,覆盖预测基因组97.3%,BUSCO评估显示毛黄堇基因组完整性95.70%。共注释到25,595个基因座位,编码36177个蛋白质,43.54%(110,107,533bp)的重复序列,BUSCO评估毛黄堇蛋白编码序列注释完整性84.8%。CAFE分析显示,毛黄堇扩张基因1374个,收缩基因2532个。根据tune tree的标准生物钟以及系统发育树的进化节点计算分化时间,毛黄堇与博落回聚在一枝,其分化时间大约为36.48百万年前。13C稳定同位素标记酪氨酸培养毛黄堇植株,HPLC-Q/TOFMS检测代谢通路中化合物同位素标记。结果显示,关注通路中22个化合物中21个检测到被同位素标记,标记的形式与预测通路中化合物代谢规律一致,证实毛黄堇中脱氢卡维丁等生物碱合成上游途径与酪氨酸途径合成异喹啉生物碱一致。结合化合物结构、酶特性及同位素示踪,推测从已知途径终产物金黄紫堇碱起始,经过2步脱氢酶和2步甲基转移酶催化合成脱氢卡维丁。从毛黄堇基因组中,筛选到与脱氢卡维丁等生物碱合成相关22个关键酶同源基因,根、茎、叶、花不同部位转录组和生物碱含量分析显示,关键酶基因表达与生物碱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4.从毛黄堇总生物碱中首次分离、鉴定6个生物碱成分。75%乙醇回流提取毛黄堇总生物碱,制备液相色谱仪分离、制备单体生物碱成分,UPLC-ESI-Q-TOF-MS液质联用仪,AM600型核磁共振仪鉴定化合物结构。共分离得到6个单体成分,鉴定为:脱氢卡维丁、脱氢阿卜卡维丁、脱氢异阿卜卡维丁、黄连碱、脱氢碎叶紫堇碱和甲基黄连碱,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黄堇中分离。不同部位毛黄堇药材化学成分差异显着,其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在花和根中含量较高,茎、叶中偏低,黄连碱特异性分布在花中。野生和人工栽培毛黄堇化学成分差异不显着,表明人工栽培药材可以作为野生药材的替代品。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差异显着,3月采收毛黄堇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最高。5.研究表明毛黄堇具有显着的酒精性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采用酒精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及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对毛黄堇水提物肝保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毛黄堇水提物各剂量组(200 mg/kg.400 mg/kg、600 mg/kg)均能显着降低酒精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ALT和AST酶活性(P<0.01,P<0.05),减轻肝组织受损程度,对酒精性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结果显示,毛黄堇水提物在低剂量(200 mg/kg)时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ALT活性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以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草药毛黄堇为研究对象,为药材鉴定提供有效方法,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明确其主要药理活性,为毛黄堇药材地方和国家用药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厚朴栽培技术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朴栽培技术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药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宋代以前药业概述 |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药物利用与流通 |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药物认识及利用 |
二、秦汉时期的药物流通 |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医药分家 |
一、医药分家的内涵及表现 |
二、医药分家与药业兴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宋代药物的栽培与利用 |
第一节 宋代植物药栽培的新发展 |
一、栽培品种成倍增多 |
二、栽培方法改良更新 |
三、专业栽培的规模化发展 |
第二节 宋代动物药的选择及利用 |
一、动物药与“辰属”观念 |
二、常见动物药的利用 |
三、药物代用品的新探索 |
第三节 宋代矿物药补益功用的弱化 |
一、矿物药利用观念的变化 |
二、矿物药利用实践的积累 |
三、矿物药补益功效的替代——兼论黄耆“补药”地位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宋代药业的经营及管理 |
第一节 官府机构 |
一、皇室用药 |
二、药物储藏 |
三、官方制售 |
第二节 民间药肆 |
一、政府管理 |
二、地域发展 |
第三节 专门药市 |
一、形成特点 |
二、流通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宋代药商与行业发展 |
第一节 药商的社会形象 |
一、药商的指代名称 |
二、药商的行业形象 |
第二节 药商的行业活动 |
一、“药行”与“药市” |
二、药商的行业活动 |
第三节 药商的地域环境 |
一、北方药材的利用情况——以雄州一带为例 |
二、南方药市的区域特点——以长江流域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宋代士人与药业文化 |
第一节 种药建园 |
一、家宅种药 |
二、开辟药园 |
第二节 传方验方 |
一、传方 |
二、验方 |
第三节 助力佛道 |
一、道家祠观 |
二、佛家寺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宋代对外药物贸易 |
第一节 宋与辽夏金的药物贸易 |
一、与契丹辽国 |
二、与党项夏国 |
三、与女真金国 |
第二节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药物贸易 |
一、进口药物的种类 |
二、进口药物的地区交易 |
三、进口药物与岭南瘴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特征 |
二、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原因 |
三、宋代以后的药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忍冬属种质资源概况 |
1.1.1 生物学特性 |
1.1.2 资源分布 |
1.1.3 利用价值 |
1.2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性状变异研究 |
1.2.1 形态学变异研究 |
1.2.2 细胞学变异研究 |
1.2.3 生理生化变异研究 |
1.2.4 分子标记研究 |
1.3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
1.3.1 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
1.3.2 忍冬属种质育种研究 |
1.3.3 育种的对策 |
1.4 忍冬属种质繁殖技术研究 |
1.4.1 忍冬属种质组织培养研究 |
1.4.2 忍冬属种质扦插繁殖研究 |
1.5 忍冬良种保质栽培研究 |
1.5.1 肥力管理对忍冬生长的影响 |
1.5.2 肥力管理对忍冬质量的影响 |
1.5.3 氮磷钾配方施肥研究 |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忍冬属多种质的性状遗传变异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剂与耗材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观测性状指标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表型性状变异 |
2.2.2 产量性状变异 |
2.2.3 药用成分含量变异 |
2.2.4 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5 主成分分析 |
2.2.6 聚类分析 |
2.3 小结 |
3 忍冬属多种质的亲缘关系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基因组DNA提取 |
3.1.5 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
3.1.6 测序数据统计 |
3.1.7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1.8 酶切数据统计 |
3.1.9 酶聚类检测SNP |
3.1.10 忍冬属群体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
3.1.11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
3.2.3 测序数据统计 |
3.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2.5 酶切数据统计 |
3.2.6 忍冬属群体SNP杂合度分析 |
3.2.7 忍冬属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
3.3 小结 |
4 忍冬属多种质的DNA指纹图谱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试验引物 |
4.1.3 试验试剂 |
4.1.4 试验仪器 |
4.1.5 忍冬属种质基因组DNA提取 |
4.1.6 忍冬属种质ISSR反应体系建立 |
4.1.7 忍冬属种质ISSR-PCR退火温度 |
4.1.8 忍冬属种质ISSR引物筛选 |
4.1.9 忍冬属种质ISSR扩增 |
4.1.10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提取结果 |
4.2.2 引物筛选 |
4.2.3 引物退火温度选择 |
4.2.4 多态性分析 |
4.2.5 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
4.2.6 DNA指纹图谱构建 |
4.3 小结 |
5 忍冬属种质的优株选育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试验试剂 |
5.1.3 试验仪器 |
5.1.4 '优株'选择 |
5.1.5 '优株'植物学性状鉴定 |
5.1.6 '优株'植物学性状稳定性观测 |
5.1.7 '优株'品种比较试验 |
5.1.8 采样与观测 |
5.1.9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选育 |
5.2.2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评价 |
5.2.3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生长适应性 |
5.3 小结 |
6 忍冬属优良种质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植物材料 |
6.1.2 试剂与肥料 |
6.1.3 仪器设备 |
6.1.4 试验地点 |
6.1.5 组培试验设计 |
6.1.6 扦插试验设计 |
6.1.7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
6.1.8 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试验 |
6.1.9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忍冬优良种质组培试验分析 |
6.2.2 忍冬优良种质扦插试验分析 |
6.2.3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
6.2.4 忍冬优良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 |
6.3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气候变化趋势 |
1.2.1 全球气候变化 |
1.2.2 我国气候变化 |
1.3 气候变化对物种影响研究进展 |
1.3.1 气候变化对物种影响的研究方法 |
1.3.2 气候变化对物种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 适应对策研究进展 |
1.4.1 适应的概念 |
1.4.2 自然适应 |
1.4.3 人为适应 |
1.5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2.1.1 研究内容 |
2.1.2 研究目标 |
2.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物种分布图制作 |
2.3.3 气候情景 |
2.3.4 气候要素 |
2.3.5 模拟方法选择 |
2.3.6 验证 |
第三章 主要濒危物种分布与气候要素关系 |
3.1 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分布与气候要素关系 |
3.1.1 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状况 |
3.1.2 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与气候要素关系 |
3.2 珍稀濒危动物分布与气候要素关系 |
3.2.1 珍稀濒危动物的分布状况与生物学特性 |
3.2.2 珍稀濒危动物现状分布与气候要素关系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影响 |
4.1 气候变化对濒危物种分布范围影响 |
4.1.1 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的改变 |
4.1.2 珍稀濒危动物分布范围的改变 |
4.1.3 讨论 |
4.1.4 小结 |
4.2 气候变化对濒危物种分布格局影响 |
4.2.1 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格局的改变 |
4.2.2 珍稀濒危动物分布格局的改变 |
4.2.3 讨论 |
4.2.4 小结 |
4.3 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范围变化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变化关系 |
4.4 气候变化对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五章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
5.1 物种适应气候变化的认识 |
5.2 目前气候条件下适应对策 |
5.3 未来气候变化下适应对策 |
5.3.1 国家与地方政府管理方面 |
5.3.2 物种保护部门 |
5.3.3 具体物种的适应对策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果和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 ——以杜仲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的概念界定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农户的分类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2.1.1 木本药材产业科学技术研究综述 |
2.1.2 木本药材产业市场前景的研究综述 |
2.2 林农供给与林农供给行为决策研究综述 |
2.2.1 供给理论与供给弹性理论研究综述 |
2.2.2 农户供给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
2.2.3 农产品供给决策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本药材产业概况 |
3.1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
3.1.1 木本药材种植历史 |
3.1.2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阶段 |
3.1.3 木本药材产业政策变迁 |
3.2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木本药材的生长习性与地域分布 |
3.2.2 木本药材种植与生产现状 |
3.2.3 木本药材产业生产栽植技术及推广现状 |
3.2.4 木本药材国际与国内市场供需现状 |
3.2.5 木本药材产业发展目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林农木本药材供给理论与模型构建 |
4.1 林农木本药材供给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影响价格的因素分析 |
4.1.2 影响成本的因素分析 |
4.1.3 影响供给数量的因素分析 |
4.2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模型构建 |
4.2.1 统计分析 |
4.2.2 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
4.3 木本药材杜仲单位产量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和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
4.3.1 木本药材杜仲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3.2 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
4.4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
4.4.1 假设 |
4.4.2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林农杜仲供给意愿实证分析 |
5.1.1 调查问卷设计 |
5.1.1.1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 |
5.1.1.2 调查问卷内容构成 |
5.1.1.3 问卷调查实践时间 |
5.1.2 样本数据收集 |
5.1.2.1 调查样本地选择 |
5.1.2.2 调查样本地简介 |
5.1.2.3 调查步骤与调查方法 |
5.1.3 调查数据整理 |
5.1.3.1 数据的取得和整理 |
5.1.3.2 样本林农基本情况 |
5.1.3.3 样本林农经营杜仲基本情况 |
5.1.4 实证分析逻辑 |
5.1.5 林农木杜仲供给意愿研究方法 |
5.1.5.1 数据 |
5.1.5.2 统计分析 |
5.1.5.3 模型与变量定义 |
5.1.6 结果与讨论 |
5.1.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6.2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
5.2 林农杜仲供给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估计与供给决策实证研究 |
6.1 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实证模型与参数估计 |
6.1.1 木本药材杜仲生产函数实证模型 |
6.1.2 木本药材杜仲种植地块已投产样本数据描述 |
6.1.3 木本药材杜仲投入产出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检验 |
6.2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构建 |
6.2.1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型的目标函数 |
6.2.2 供给决策模型的约束条件、决策变量和求解方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林农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优化与供给潜力模拟 |
7.1 方法选择和程序介绍 |
7.2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决策模拟方案与参数设定 |
7.2.1 方案设定 |
7.2.2 参数设定 |
7.3 基准方案下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潜力分析 |
7.3.1 单位面积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最优投入产出 |
7.3.2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潜力估计 |
7.4 木本药材杜仲供给敏感性分析与供给潜力模拟 |
7.4.1 杜仲药材价格对杜仲供给影响的分析 |
7.4.2 杜仲生产活劳动工资对杜仲供给的影响分析 |
7.4.3 杜仲生产要素投入弹性对杜仲供给的影响分析 |
7.4.4 贴现率水平对杜仲供给的影响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凹叶厚朴繁育系统研究及其濒危的生殖生物学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2.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凹叶厚朴开花性状及香气特征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部综合特征观察 |
2.2.2 开花物候观察 |
2.2.3 凹叶厚朴野生种和栽培种香气成分分析 |
2.2.4 不同花期凹叶厚朴雌雄蕊和花瓣香气成分比较 |
2.3 小结 |
第三章 凹叶厚朴繁育系统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杂交指数(OCI) |
3.2.2 花粉-胚珠比(P/O) |
3.2.3 花粉活力检测结果 |
3.2.4 柱头可授性检测结果 |
3.2.5 不同时期离生心皮雌蕊的败育 |
3.2.6 授粉试验 |
3.3 小结 |
第四章 凹叶厚朴受精前障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自由授粉条件下的花粉黏附、萌发及花粉管生长 |
4.2.2 人工授粉后花粉的黏附、萌发及花粉管生长 |
4.3 小结 |
第五章 凹叶厚朴种实性状变异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凹叶厚朴结实特性 |
5.2.2 凹叶厚朴果实和种子特征 |
5.2.3 凹叶厚朴果实和种子性状与经纬度及海拔的相关性 |
5.2.4 郁闭度及林分类型对凹叶厚朴种实性状的影响 |
5.2.5 土壤养分对凹叶厚朴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影响 |
5.2.6 方位对凹叶厚朴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的影响 |
5.2.7 冠层对凹叶厚朴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的影响 |
5.2.8 方位和冠层的协同作用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摘要 |
(6)药用植物厚朴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厚朴的种质资源及其栽培技术 |
1.1 厚朴的种质资源 |
1.2 栽培技术 |
2 厚朴的化学成分 |
2.1 酚类 |
2.2 生物碱类 |
2.3 多糖类 |
2.4 挥发油类 |
3 厚朴药效成分的提取 |
3.1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提取 |
3.2 厚朴中挥发油的提取 |
3.3 厚朴多糖的提取 |
3.4 厚朴中生物碱的提取 |
4 厚朴的药理作用 |
4.1 抗腹泻作用 |
4.2 抑制胃排空和肠推进 |
4.3 抗肿瘤作用 |
4.4 抗脑缺血作用 |
4.5 保护肝脏作用 |
4.6 抗炎作用 |
4.7 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 |
5 小结 |
(7)厚朴有效成分含量分析及优树选择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立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选题依据 |
1.2.1 理论依据 |
1.2.2 技术依据 |
1.3 厚朴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优树选择研究进展 |
1.5 秦巴山区厚朴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 |
1.5.1 秦巴山区药用植物资源 |
1.5.2 安康地区厚朴产业发展现状 |
1.6 研究内容 |
1.6.1 厚朴有效成分含量分析研究 |
1.6.2 厚朴人工林优树选择 |
1.6.3 厚朴幼林密度效应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 |
2.1.3 土壤 |
2.1.4 社会经济状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厚朴有效成分研究材料与方法 |
2.2.2 优树选择指标 |
2.2.3 优树选择方法 |
2.2.4 样地设置 |
2.2.5 样地调查 |
2.2.6 密度效应评价方法 |
第三章 厚朴有效成分含量分析研究 |
3.1 厚朴根皮、树皮和枝皮中厚朴酚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 不同季节厚朴根皮、树皮和枝皮中厚朴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 |
3.3 不同年龄厚朴树皮中厚朴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 |
3.4 厚朴叶片生长过程中中厚朴酚类含量变化规律 |
3.5 厚朴叶不同部位厚朴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 |
3.6 不同时间厚朴花中厚朴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 |
3.7 小结 |
第四章 厚朴人工林优树选择 |
4.1 优树初选 |
4.1.1 候选优树与优势木平均值差异性显着比较 |
4.1.2 优树初选标准 |
4.1.3 初选结果 |
4.2 优树复选 |
4.3 小结 |
第五章 厚朴幼林密度效应研究 |
5.1 密度对胸径的影响 |
5.2 密度对树高的影响 |
5.3 密度对枝下高的影响 |
5.4 密度对冠幅的影响 |
5.5 不同栽植密度下厚朴人工林生长指标综合评价结果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药材“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知识库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道地药材研究进展 |
2. 知识库研究进展 |
3. 中医药知识库研究进展 |
4. 本论文的思路设计 |
第二章 录入数据项与数据元设计 |
2.1 通用数据项 |
2.1.1 品种 |
2.1.2 样品及产地 |
2.1.3 参考文献 |
2.2 性状特征数据项 |
2.2.1 文字数据项 |
2.2.2 图片数据项 |
2.2.3 鉴别数据项 |
2.3 显微特征数据项 |
2.3.1 显微特征文字数据项 |
2.3.2 显微特征图片数据项 |
2.3.3 显微特征仪器数据项 |
2.4 生态特征数据项 |
2.4.1 文字数据项 |
2.4.2 生态特征图片数据项 |
2.5 遗传特征数据项 |
2.5.1 遗传特征实验方法数据项 |
2.5.2 遗传特征PCR数据项 |
2.6 金银花特征数据的提取与录入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药材特征的知识库构建与架构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知识需求 |
3.1.2 功能需求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概念结构设计 |
3.2.2 逻辑结构设计 |
3.3 系统开发 |
3.3.1 系统开发工具 |
3.3.2 系统功能 |
3.3.3 数据管理和共享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库数据元录入与分析 |
4.1 数据元的收集与筛选 |
4.2 数据元的整理与录入 |
4.3 数据元录入结果分析 |
4.3.1 品种及其特征 |
4.3.2 录入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
4.3.3 性状数据分析 |
4.3.4 显微特征数据分析 |
4.3.5 遗传特征数据分析 |
4.4 录入文献道地药材产区分析 |
4.5 产区生态特征比较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中药“辨色论质”的知识库知识发现研究 |
5.1 基于特征数据库的药材传统质量评价信息整理 |
5.1.1 《中国药典》中药材色泽指标情况 |
5.1.2 基于特征数据库挖掘34种药材色泽特征信息 |
5.2 不同产地黄芪颜色数量分类研究 |
5.2.1 材料和方法 |
5.2.2 仪器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三木药材——黄柏、杜仲、厚朴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公害三木药材产地选择 |
1.1 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要求 |
1.2 三木药材适宜生态因子 |
1.3 三木药材适宜选址区域 |
2 三木药材优良品种选择 |
3 三木药材无公害种植及田间综合管理 |
3.1 无公害种苗培育 |
3.1.1 种子采收及贮藏 |
3.1.2 种子处理及播种 |
3.1.3 苗木出圃及质量要求 |
3.2 三木药材栽培模式选择 |
3.3 三木药材田间综合管理 |
3.3.1 苗期管理 |
3.3.2 幼林管理。 |
3.3.3 成林管理 |
3.4 三木药材无公害合理施肥 |
3.5 三木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 |
3.5.1 综合农艺措施 |
3.5.2 物理防治 |
3.5.3 生物防治 |
3.5.4 化学防治 |
4 三木药材树皮采收方法及质量标准 |
4.1 三木药材的剥皮再生方法 |
4.2 无公害三木药材质量标准 |
5 小结 |
(10)罂粟科植物毛黄堇分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紫堇属化学成分研究 |
2 紫堇属药理作用研究 |
3 紫堇属植物资源研究 |
4 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毛黄堇及同属物种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试剂、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引物通用性及序列特征 |
4.2 遗传距离及Barcoding gap |
4.3 不同片段及其组合鉴定效率比较 |
4.4 不同分析方法的鉴定效率比较 |
4.5 叶绿体和核基因片段的聚类分析 |
5 小结与讨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毛黄堇及同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试剂、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信息 |
4.2 叶绿体基因组注释 |
4.3 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 |
4.4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 |
4.5 毛黄堇及近缘种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 |
5 小结与讨论 |
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毛黄堇核基因组测序及生物碱合成途径预测 |
1 引言 |
2 材料、试剂、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基因组测序数据统计及survey分析 |
4.2 基因组组装 |
4.3 基因组重复序列 |
4.4 基因预测及非编码RNA |
4.5 基因家族扩张与收缩 |
4.6 ~(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毛黄堇生物碱代谢通路 |
4.7 毛黄堇生物碱合成途径预测 |
4.8 毛黄堇生物碱合成上游途径关键酶基因筛选 |
4.9 毛黄堇生物碱合成关键酶基因差异表达 |
5 小结与讨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毛黄堇总生物碱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试剂、仪器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毛黄堇总生物碱化学成分鉴定 |
4.2 毛黄堇药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学验证 |
4.3 不同部位毛黄堇药材化学成分比较 |
4.4 野生和栽培毛黄堇化学成分比较 |
4.5 不同采收期毛黄堇化学成分比较 |
5 小结与讨论 |
6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毛黄堇肝保护作用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试剂、仪器 |
3 试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毛黄堇水提物对酒精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4.2 毛黄堇水提物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5 小结与讨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筒历 |
四、厚朴栽培技术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药业研究[D]. 杨小敏. 河北大学, 2020(03)
- [2]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D]. 曾慧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D]. 吕佳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9(10)
- [4]林农木本药材供给意愿与供给决策行为研究 ——以杜仲生产为例[D]. 侯长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3(11)
- [5]凹叶厚朴繁育系统研究及其濒危的生殖生物学原因分析[D]. 王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2)
- [6]药用植物厚朴研究进展[J]. 宋方帅,刘晓鹏,姜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01)
- [7]厚朴有效成分含量分析及优树选择初步研究[D]. 高德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8]药材“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知识库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D]. 孟虎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三木药材——黄柏、杜仲、厚朴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探讨[J]. 杨俐,李洪运,丁丹丹,叶萌,向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07)
- [10]罂粟科植物毛黄堇分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研究[D]. 任风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