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模信令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一种数模信令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一、一种数字/模拟信令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盛烨[1](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宋曦[2](2019)在《无线专网模数过渡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公安无线350兆集群通信系统是全国公安机关进行无线通信实时调度、扁平化指挥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因其具有独立成网、专网专用、扁平快捷等优势,在日常执勤、突发事件应急、重大活动安保、要人安保等情况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各级各警种实现扁平调度、灵敏反应。我国公安350兆警用集群无线通信历经近30年的发展,由最初的模拟集群发展到今天的数字集群,使得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指挥调度能力大幅度前进,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效保障。反过来,社会的进步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居密集程度的日益增加,治安复杂区域不断扩大,均对广大公安干警应急处突能力、应急实时响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综合考虑社会公共事业财政投资收益比,模拟集群系统向数字集群系统的过渡无法一蹴而就,加上一些新增治安复杂区域、人员密集区域、新建公共人群聚集地对公安专网信号的覆盖需求,如何解决无线专网模数过渡时期的问题对于公安专网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全国公安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迅猛推进,各地因地制宜提出了适合本地的公安集群通信数字化建设方案,在实现从无线专网模拟集群系统向数字集群系统过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模数过渡问题,特别是在信号盲区实现通信覆盖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多种模式下的模数过渡问题,通过对国内多个350兆无线专网模数过渡实际案例的总结,详细分析了几种典型场景下的模拟无线专网向数字无线专网过渡方案,同时结合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对于350MHz集群系统模拟转数字计划,提出了实用性强、适应性较为广泛的无线专网模数过渡盲区覆盖问题普适性解决方案,对于各类情况下的集群系统模拟转数字平滑过渡及盲区覆盖提供了有效解决模型。本文通过对国内5种典型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着重针对公安无线专网模数过渡中存在的模数系统互联、频率复用、边界盲区信号覆盖、多网融合等需求,研究解决了其中的模数互联问题、数字集群系统的越区切换问题、同播系统的重叠区域干扰问题、无线链路问题以及盲区覆盖问题,并在实际环境中进行了应用。以上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模拟集群向数字集群过渡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在保护现有投资的基础上,实现公安指挥调度的数字集群化,同时还可以满足新增专网需求,完善重点区域专网无线信号覆盖、模数网络之间灵敏切换,保障公安无线指挥调度的快捷准确。同时发挥了数字集群系统在声码加密、集中指挥、追踪定位等方面的优势,拥有更好的话音质量、提高频率利用率、语音传递速度快、而且引入了加密及二次开发应用功能,达到公安无线通信指挥调度对安全性、准确性、高效性的迫切需求。

王崧任[3](2017)在《350MHz同频同播数字模拟兼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350MHz无线同频同播通信系统是应急通信基础系统,是各项公安工作最重要的基础信息平台之一,在通信指挥在日常警务工作中、各类重大安保活动及各类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新警务通信业务发展需要,公安无线通信网必须采用先进、实用、成熟技术,有整体长远统一规划,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建设公安通信网。根据“科技强警”指导思想作为警用技术发展契机,以服务一线警务实战应用为原则,实现技术与公安通信工作同步发展。现在以我区柳州市公安局实战应用为例,建设一套350MHz同频同播无线自组网,保障全局指挥中心的良好覆盖。论文分别从350MHz同频同播模拟和数字工作原理概念的基础上,实际设计了一套350MHz同频同播数字模拟兼容系统,通过基站GPS同播技术与CTCSS相结合,解决同频同播中频率干扰问题,提供专业的数字、模拟同频同播锁频锁相控制,实现提高全网抗干扰效果。其次,对兼容模拟/数字同频同播功能进行研究,基于公安PDT标准进行设计要求研发,实现了向下兼容模拟同频同播,全部硬软件设备可以直接转换为PDT数字同频同播系统。

刘北辰[4](2017)在《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集群通信系统在铁路和机场等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因特网搭建的集群系统现在也在军队、交通以及公安等领域中发挥通信作用。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是在TETRA和DMR等系统的架构下开发出来的。PDT(Police Digital Trunking)通信系统标准是我国根据国情自主创新的数字集群体制,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集群通信体制。PDT系统是在此种体系中搭建的专网集群系统。网桥可以实现这两个系统的互联,它可以对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和语音流进行管理。网桥不但能扩展通信网络的范围,而且可以提高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用性。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网桥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的系统架构、PDT系统的系统架构以及网桥的结构,给出了 PDT系统的工作模式,并详细地阐述了网桥的主要功能;其次,设计了不同模式下网桥的结构,描述了网桥的单呼、组呼以及短信转发等功能的信令流程,并给出了网桥与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之间的API和网桥与PDT系统之间的API;然后,在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环境中,利用基于MFC的VC++编程语言,使用相关的程序集和函数开发了网桥程序,并详细说明了网桥程序实现所有功能的具体流程;最后,利用Wireshark软件和串口调试软件等工具,对开发的程序进行调试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的网桥可以实现不同模式下的单呼、组呼以及短信转发等功能,满足让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和PDT系统信令与语音的互通要求,完成两个系统的互联。

王驭[5](2012)在《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语音安全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随时随地的交互信息,由于移动通信是以无线电波为载体通过具有开放性的空间来传递信息,任何人只要通过极简单的手段就能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窃取到许多敏感信息,造成信息的泄漏。近年来,国内外屡屡发生因使用移动通信设备造成的泄密事件,对使用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使用场合的专用性,使用用途的特殊性,传输信息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使得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安全性显得尤为突出。目前国内绝大部分专用移动通信系统都处于“裸奔”状态,有较大安全隐患,因此解决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问题非常重要。目前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端到端语音数字加密产品采用离散的芯片实现模/数转换、语音编/解码、调制/解调,优点是短周期、易实现,缺点是体积大、功耗高、通用性差。随着手持设备向轻、薄、小的趋势发展,要求语音加密模块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离散芯片式设计已无法满足需要。本课题针对专用移动通信语音加密产品遇到的上述困境,设计了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语音安全处理平台。今后开发专用移动通信语音加密产品时,可在此平台基础上,依据系统类型(属于数字或模拟系统)、各厂家终端的信道特性等情况,对语音编/解码、加/解密、调制/解调算法等进行裁剪、增加或替换,快速推出产品。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探讨了移动网络的分类及专用移动通信的发展,深入分析了专用移动通信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安全现状,引出了本课题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内容。2、针对本文可能涉及到的语音加密体制、软件无线电思想、数字调制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介绍,为语音安全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铺垫。3、着重从硬件逻辑关系,元件选择,系统时钟、电源、接口设计等方面介绍了硬件子平台的设计实现与调试方法;介绍了平台软件各功能模块的划分、逻辑关系、程序流程、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与调试方法。4、详细描述了在完成语音安全处理平台的实验室调试和测试后,将语音安全处理平台嵌入到一款主流终端中,在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功能和实际通信效果的验证情况。

孔勇[6](2012)在《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作为特殊移动无线电系统或专用移动无线电系统的一种,它在铁路运输、船舶通信、港口导航、航空业务、气象预报、森林作业、矿区作业、公安等众多专用指挥调度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集群系统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集群系统将逐渐往业务宽带化和业务定制化的方向发展。现有数字集群标准都是基于2G的,而基于3G及以后的标准还没有成熟的方案,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满足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等要求,因此急需建立新的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以适应未来集群通信业务多元化和宽带化的要求。多天线技术作为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革命。多天线系统根据信号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智能天线和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两种。分布式天线结构作为多天线系统的未来主要建设模式,能够得到较好地信号覆盖,有效解决小区边缘问题。论文在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分布式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进行研究,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了分布式天线结构在高铁无线覆盖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如下:(1)通过对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对其系统组成和特点进行了阐述。首先阐述了数字集群通信跟随公众移动通信的发展步伐,将逐渐往业务宽带化和业务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能够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具有更加灵活的组网能力;分布式网络结构提高了网络的连通性和可靠性,在突发应急事件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扁平化全IP的数字集群系统可以实现集群网络与公网或其它各种网络便捷地互联互通,从而更好的完成指挥调度任务等。对分布式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包括多天线技术、组播通信、接续时间和信令优化、无线资源管理和认知无线电技术、协作中继技术、载波聚合、跨层设计和网络异构等。(2)针对数字集群业务中最重要的组播通信场景,研究了多天线技术中智能天线的组播波束赋形算法,提出了基于角度信息和基于位置信息的组播赋形算法。在组播通信中,用户的完整信道状态等信息不能及时被基站得知情况下,设计了基于角度信息的组播赋形算法,根据目标函数不同,提出了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MABG算法和最大最小赋形增益MMBG算法。通过仿真分析可得,采用MABG算法和MMBG算法相对于全向天线发射时可以获得4dB左右的平均增益,基本上满足了系统设计的需要。综合平均信噪比、最小信噪比、平均赋形增益和最小赋形增益等性能参数而言,基于MMBG算法的体现了较好的用户公平性和有效性的折中。在基于角度信息算法基础上,增加用户距离信息,提出了基于位置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MABG算法和最大最小赋形增益MMBG算法。基于位置信息的MMBG算法赋形方向图能够跟小区内用户分布情况(包括角度和距离)相吻合。分别讨论了用户分布情况、阵列天线数目和用户簇个数等因素对组播波束赋形算法的影响。(3)借鉴MIMO在公众移动通信MBMS业务中的应用,通过对Alamouti空间分集和V-BLAST空间复用技术的性能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组播通信中基于分组的自适应MIMO技术,即利用分组的概念,根据用户位置的分布,将群组内所有用户分成两组,其中一个接收质量较差的用户组应用MIMO空间分集技术提高接收质量,另一个接收质量较好的用户组应用MIMO空间复用技术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从而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首先在特定条件下分析得到了单个用户根据其位置分布选择应用MIMO的空间分集或复用技术的空间界dBoundary’并定义了空间界系数入。然后提出了自适应MIMO技术的3个分组算法:利用空间界dBoundary进行分组;利用实际存在用户到基站的最远距离和空间界系数入进行分组;在这两个算法的基础上,考虑用户分布情况,引入用户平均距离作为参考量进行分组。并对3个分组算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比较。基于分组的自适应MIMO技术通过分组选择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技术,能够解决小区边缘用户通信质量差的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升了组播通信系统的有效性。(4)结合分布式天线结构特点,设计提出了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新型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模型。首先介绍了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性能优势,分析了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技术难点,讨论了铁路线状覆盖基本原理和基站覆盖原则。针对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模型系统覆盖区域、重叠区域、频率复用、信干噪比、切换时间和切换频率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能够很好的解决由于列车速度提高造成的频繁小区切换现象。通过增加固定切换小区,当列车移动至固定切换小区后,切换过程必然发生,从而提高了对切换开始的准确性判断。由于列车的单向移动性,一旦切换完成,即移动终端用户移动出固定切换小区后,不会再有切换过程的发生,有效地避免了乒乓切换的发生。固定切换小区的方法确保整个切换过程操作简单,并且切换准确无误,极大的降低了小区边缘切换掉话的可能性。当然由于引进的固定切换小区,系统覆盖区域效率和信干噪比性能等较传统分布式天线结构有所降低,但是较传统的单天线覆盖系统仍有巨大的性能优势。因此,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新型分布式天线结构能够很好的完成高速铁路沿线的覆盖,带来各方面性能的提升,有效解决快速切换等关键问题。

刘志国[7](2011)在《数字集群系统端到端加密与密钥管理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对于高效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目前国内的数字集群网络仍然呈“点”状分布,远远没有达到“面”状分布的状态,数字集群在国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传输媒介的开放性,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安全威胁,而应用场合的特殊性又导致用户对数字集群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数字集群系统需要提供可靠的安全机制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抵御潜在的各种攻击。端到端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传递的最佳手段,使用端到端加密机制,发送方和接收方共享密钥,信息在整个传输链路上都处于加密状态,只要保证密钥的安全,即可保证信息的可靠传递。数字集群系统的多数业务都属于群组通信,多个用户间的信息端到端加密传输比较复杂,并且由于终端可能漫游到网络之外,无法保证密钥的实时更新,从而增加了数字集群系统端到端加密机制实现的难度。本文主要研究了数字集群系统的端到端加密和密钥管理机制,并实现了支持离线模式的端到端密钥管理系统,能够生成、分发、更新端到端加密系统使用的各类密钥。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了针对数字集群系统及用户的主动和被动攻击,指出端到端加密在数字集群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数据和语音的端到端加解密原理及同步机制。2.研究了端到端密钥管理各个阶段的要求,总结了群组密钥管理方案的分类并介绍了各个类别的典型方案及其特点,探讨了数字集群端到端加密系统的关键技术。3.参考TETRA端到端加密规范,制定了离线模式的端到端密钥管理中心的各种事务处理流程,包括终端的管理,关联的添加与删除,离线文件的生成等,完成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划分,根据这些设计实现了密钥管理中心,介绍了具体的功能及特点,并通过模拟终端对生成的OOB文件进行了验证。

谢永军[8](2009)在《基于DMR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MR是Digital Mobile Radio(数字移动无线电)的缩写,它是专用于指挥调度的移动通信技术,正在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DMR传输的信号采用的是数字信号,因此它有很多优于模拟系统的很多特点。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我们需要将DMR与公众电话网(PSTN)相关设备连接起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达到无障碍的通信。本文开篇讲了数字集群通信的概念和发展过程,前景分析,并对数字集群通信与公众移动通信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之后详尽分析了我国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状况,并对GT800集群新技术进行扼要介绍。之后主要研究基于DMR数字通信系统的通信协议,包括协议框架结构,IP业务与短数据承载业务及PDU的介绍,对协议结构中的空中接口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同时也涉及到话音业务,群组呼叫业务等一些相关业务。最后简要分析了目前比较流行的DMR通信协议在数字对讲机基带模块设计中的应用。

孙圣举[9](2007)在《模拟集群系统扩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群移动通信作为专用通信系统的一种,是现代移动通信体系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许多专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是专用无线调度通信系统的高级发展阶段,具有信道共享、频谱效率高、调度功能强大、控制管理灵活等特点,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移动通信技术要求更高,集群移动通信也不断向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集群通信系统分为模拟和数字两种体制,其中数字集群技术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目前国内仍以模拟集群通信系统为主流,所以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通过功能扩展和升级,使之能满足现代通信的需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模拟集群的特点,提出一些扩展应用的方法,使模拟集群的应用范围更广,业务更加多样化,丰富了原有系统的功能,提高了竞争力。本文通过两个扩展功能的设计实现过程,具体介绍扩展应用的特点。扩展功能一是在模拟集群中增加数字信令,实现数据传输,结合RFID射频识别技术,设计无线电子巡更系统;功能二是引入跳频概念,结合数传技术,设计了一种有效的话音扰频方案,提高了模拟集群的通话安全性。文中给出的设计电路和程序代码都是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试和验证的,所开发出的样机经过实际测试和使用,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和指标。

林忠英[10](2005)在《集群系统智能基站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高级的专用调度通信系统,是一种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向用户提供优良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价的先进的无线电移动通信系统。对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企事业、铁道、交通、民航、水利、电力、港口、公安以及军队、武警等等部门都需要集群系统。随着应用需求的扩大,很多地方出现了信号“盲区”、“死区”的现象,所以急需一种在不改变原系统布局的条件下,能对现有系统的通信覆盖范围进行快速、经济、有效地延伸的设备。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独立工作的基站子系统(称为智能基站),它可与不同厂家生产的MPT-1327集群系统配套使用,能“透明”地延伸现有系统的覆盖范围。智能基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增加了与主集群系统(简称主系统)通信的中继信道控制单元,当智能基站不与外界通信时,基站可以独立地完成本系统覆盖区域内的调度通信;当需要扩大主系统覆盖区域时,可通过工作在主系统频段内的中继信道控制单元将智能基站作为主系统的用户终端接入主系统,并通过主系统进入其它通信网络,这种配置方式,可以在不对主系统做任何修改的情况下,扩大主系统的服务覆盖区。 智能基站的突出特点是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作为主集群系统(其它集群系统,区别于智能基站)的终端进入主集群系统。由于它的特殊性,我们必须设计新的软件来控制系统的运行。中继信道控制单元是MPT-1327集群智能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基站的这种独特的功能就是通过它来实现的。我们在设计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现有集群系统的结构特点,使其在实现上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设备或与现有设备兼容,以降低成本和实现的难度。本论文首先分析了现有集群系统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可以实现的智能基站设计的总体方案,并对它的原理和功能特点做了总体上的描述。信令是一个移动通信系统很重要的部分,本文介绍了智能基站所采用的信令MPT-1327信令,它是集群系统之间通信的保证。而后,本文着重介绍了智能基站中央控制软件的设计实现过程以及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在系统中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一章中,先描绘了中控软件的总流程图,然后在原有集群系统中控软件的基础上设计了智能基站特有的一些程序模块,并给出了每一个具体模块的流程图。在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设计一章中,先对硬件进行了设计,给出了硬件结构和所使用的芯片,在此硬件基础上对如何设计满足协议的控制软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二、一种数字/模拟信令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数字/模拟信令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通信系统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2.2 SDR设备原理
    2.3 云计算技术
        2.3.1 虚拟化
        2.3.2 云计算安全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3.1 相关研究
    3.2 算法模型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4.1 相关研究
    4.2 算法模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5.1 相关研究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5.3 实验仿真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功能设计
        6.1.2 界面设计
        6.1.3 信令模组设计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6.2.1 时钟模块设计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6.2.3 ALC模块设计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6.3.3 实验设备部署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6.3.5 实验安全事项
        6.3.6 实验环境要求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无线专网模数过渡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1 公安350 兆无线通信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1.2.2 几种无线通信的对比
        1.2.3 无线通信数字化发展趋势
    1.3 题目来源与选题依据
        1.3.1 数字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1.3.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4 主要工作
第二章 国内无线专网系统建设情况
    2.1 国内无线专网系统建设现状
        2.1.1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2.1.2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2.1.3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2.1.4 少数特例
    2.2 各类无线专网系统对比分析
        2.2.1 国际主流数字集群标准
        2.2.2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集群标准-PDT
        2.2.3 PDT数字集群标准的优势
        2.2.4 数字集群与模拟集群性能对比分析
        2.2.5 PDT数字集群与Tetra数字集群性能对比分析
第三章 模数过渡问题分析与解决
    3.1 无线专网模数过渡典型问题
        3.1.1 CQ市公安局
        3.1.2 WN市公安局
        3.1.3 HN省高速交警
        3.1.4 CS市公安局
        3.1.5 GY市交管局
        3.1.6 典型性问题归纳
    3.2 模数过渡中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设计
        3.2.1 模数系统互联问题解决方案
        3.2.2 数字集群系统的越区切换问题解决方案
        3.2.3 同播系统重叠区域干扰问题解决方案
        3.2.4 无线链路问题解决方案
        3.2.5 盲区覆盖解决方案
        3.2.6 解决方案设计总结
第四章 典型实例中的应用
    4.1 采用模数互联网关方式
    4.2 采用IP互联系统
    4.3 采用数字同频同播系统
    4.4 采用多网融合系统
    4.5 采用克隆基站的方式
    4.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350MHz同频同播数字模拟兼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提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
第二章 350M同频同播网技术基础和系统技术指标
    2.1 同频同播网传输技术
    2.2 系统性能指标
        2.2.1 增强无线通信覆盖
        2.2.2 空中频率资源管理
        2.2.3 平滑过渡,数模互通
    2.3 系统技术指标
        2.3.1 总体性能指标
        2.3.2 同播技术参数
        2.3.3 接收机性能指标
        2.3.4 发射机性能指标
        2.3.5 汇接交换机性能指标
        2.3.6 基站控制器性能指标
        2.3.7 天馈合路设备性能指标
        2.3.8 天馈分路设备性能指标
        2.3.9 基站全向天线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网设计方案
    3.1 数字模拟兼容同频同播网组网需求分析
    3.2 同频同播组网设计原理分析
    3.3 组网规划设计
        3.3.1 同频同播技术组网,解决过网漫游问题
        3.3.2 自动音频延时调整,提高同频同播效果
        3.3.3 无中心组网结构,提高故障弱化功能
        3.3.4 无线自组网技术
    3.4 组网设备选型
        3.4.1 ALK100汇接交换机
        3.4.2 ALK200基站控制器
        3.4.3 ALK300信道机
        3.4.4 管理终端界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关键技术设计
    4.1 抗同频干扰设计
        4.1.1 同频干扰现状
        4.1.2 同频干扰产生原因及应对方法
        4.1.3 GPS同播抗干扰技术设计
        4.1.4 CTCSS抗干扰技术设计
    4.2 系统联网的技术设计
        4.2.1 模拟系统联网建设
        4.2.2 数字系统联网建设
        4.2.3 数模兼容技术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安装调试
    5.1 系统工程联调目的
    5.2 工程安装联调调试依据、标准
    5.3 联调设备
    5.4 调试组网图
    5.5 联调内容
        5.5.1 信道机发射指标测试
        5.5.2 信道机接收指标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际测试
    6.1 测试设备
    6.2 测试方案
    6.3 系统搭建后信号覆盖效果
    6.4 组网后实现功能
    6.5 组网系统特点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小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网桥研究与发展状况
        1.2.1 概述
        1.2.2 网桥研究的现状
        1.2.3 网桥发展的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结构
2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的网桥
    2.1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的架构
    2.2 PDT系统的架构
    2.3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结构
    2.4 PDT系统的工作模式
        2.4.1 模拟常规模式
        2.4.2 数字常规模式
        2.4.3 模拟集群模式
        2.4.4 数字集群模式
    2.5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功能
        2.5.1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之间的单呼功能
        2.5.2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之间的组呼功能
        2.5.3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之间的文本短信功能
        2.5.4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之间的状态短信功能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设计
    3.1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结构
        3.1.1 网桥与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连接的结构
        3.1.2 网桥与模拟常规PDT系统连接的结构
        3.1.3 网桥与数字常规PDT系统连接的结构
        3.1.4 网桥与模拟集群PDT系统连接的结构
        3.1.5 网桥与数字集群PDT系统连接的结构
    3.2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信令
        3.2.1 网桥与模拟常规PDT系统的信令
        3.2.2 网桥与数字常规PDT系统的信令
        3.2.3 网桥与模拟集群PDT系统的信令
        3.2.4 网桥与数字集群PDT系统的信令
    3.3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API
        3.3.1 Setup信令
        3.3.2 Incoming信令
        3.3.3 Connected信令
        3.3.4 DemandTx信令
        3.3.5 TxGranted信令
        3.3.6 CeaseTx信令
        3.3.7 TxCeased信令
        3.3.8 DisConnect信令
        3.3.9 DisConnected信令
        3.3.10 GPIO接口
        3.3.11 HDPEP帧格式
        3.3.12 Call_Request信令
        3.3.13 Button and_keyboard_Operation_Request(BKO)信令
        3.3.14 Status_Change_Notification(SCN)信令
        3.3.15 Broadcast_Receive_Status(BRS)信令
        3.3.16 HDTAP帧格式
        3.3.17 Call_Setup_Request信令
        3.3.18 PTT_TX信令和PTT_RX信令
        3.3.19 Voice_Tx_Report信令
        3.3.20 Voice_Rx_Report信令
        3.3.21 AT+CTSDC指令
        3.3.22 +CTOCP指令
        3.3.23 +CTCC指令
        3.3.24 AT+CTXD指令
        3.3.25 AT+CUTXC指令
        3.3.26 +CTCR指令
        3.3.27 SDSTransferIndication信令
        3.3.28 SendSDSTLTransfer信令
        3.3.29 AT+CTSDS指令
        3.3.30 AT+CMGS指令
        3.3.31 +CTSDSR指令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实现
    4.1 开发环境
    4.2 硬件平台的搭建
    4.3 网桥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网桥的主程序
        4.3.2 网桥的信令模块
        4.3.3 网桥的语音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
    5.3 测试例的设计
        5.3.1 登录测试例
        5.3.2 单呼呼叫的测试例
        5.3.3 组呼呼叫的测试例
        5.3.4 短信转发的测试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语音安全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的分类
    1.2 专用移动通信发展近况
    1.3 专用移动通信的安全威胁分析
        1.3.1 对传输信息的威胁
        1.3.2 对用户的威胁
        1.3.3 对通信系统的威胁
    1.4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现状
    1.5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语音加密体制
        2.1.1 模拟语音加密体制
        2.1.2 数字语音加密体制
    2.2 软件无线电思想
    2.3 数字调制技术
        2.3.1 GMSK 调制原理
        2.3.2 GMSK 解调原理
    2.4 语音编码技术
        2.4.1 G.723.1 编/解码器外部信号接口特性
        2.4.2 G.723.1 编码流程
        2.4.3 G.723.1 时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音安全处理平台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设计的需求和目标
    3.2 硬件逻辑框图
    3.3 主要元件选择
    3.4 系统时钟设计与实现
        3.4.1 平台内各时钟的关系
        3.4.2 系统时钟产生方式
        3.4.3 DPLL 的工作模式
        3.4.4 CLKOUT 信号产生
        3.4.5 影响时钟的其他因素
        3.4.6 DSP 时钟参数设置
    3.5 电源设计与实现
        3.5.1 平台供电设计
        3.5.2 平台低功耗设计
    3.6 接口设计与实现
        3.6.1 内部接口设计
        3.6.2 外部接口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音安全处理平台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平台软件模块及逻辑框图
    4.2 平台软件流程图
    4.3 语音软件加解密流程
    4.4 语音编解码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G.723.1 时延要求
        4.4.2 G.723.1 的实现及优化
    4.5 调制解调模块设计与实现
        4.5.1 GMSK 调制的实现
        4.5.2 GMSK 解调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音安全处理平台调试及验证
    5.1 硬件调试
        5.1.1 电源检测
        5.1.2 时钟调试
        5.1.3 接口调试
    5.2 软件调试
    5.3 实际情况下主要功能及指标验证
        5.3.1 语音加密功能验证
        5.3.2 实际场景通信效果验证
    5.4 成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数字集群通信概述
        1.2.1 集群通信定义
        1.2.2 集群通信的特点
        1.2.3 数字集群通信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1 引言
    2.2 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
    2.3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3.1 系统组成
        2.3.2 系统特点
    2.4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2.4.1 多天线技术
        2.4.2 组播通信
        2.4.3 接续时间和信令优化
        2.4.4 无线资源管理和认知无线电
        2.4.5 其他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组播通信中智能天线技术
    3.1 引言
    3.2 智能天线空时信号模型
        3.2.1 均匀直线阵列模型
        3.2.2 几何单反射椭圆模型
    3.3 基于角度信息的组播智能天线赋形算法
        3.3.1 组播通信系统模型
        3.3.2 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算法
        3.3.3 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最小赋形增益算法
    3.4 系统仿真和性能分析
        3.4.1 算法性能比较分析
        3.4.2 用户分布情况对算法性能影响
        3.4.3 用户簇分布对算法性能影响
        3.4.4 天线阵列个数对算法性能影响
    3.5 基于位置信息的组播波束赋形算法
        3.5.1 基于位置信息的MABG算法
        3.5.2 基于位置信息的MMBG算法
        3.5.3 系统仿真和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组播通信中的自适应MIMO技术
    4.1 引言
    4.2 MIMO在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中的应用
    4.3 基于分组的组播自适应MIMO技术
        4.3.1 空间分集和复用的性能比较
        4.3.2 空间分集和复用的选择
        4.3.3 多用户分组算法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中的分布式天线结构
    5.1 引言
    5.2 分布式天线结构
        5.2.1 分布式天线概述
        5.2.2 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功率效率
        5.2.3 分布式天线结构的信干噪比(SINR)
    5.3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5.3.1 中国铁路和铁路无线通信发展
        5.3.2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技术难点
        5.3.3 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线状覆盖
        5.3.4 高铁基站覆盖原则
    5.4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布式天线结构
        5.4.1 系统覆盖模型
        5.4.2 覆盖区域性能分析
        5.4.3 重叠区和频率复用分析
        5.4.4 切换时间和切换频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数字集群系统端到端加密与密钥管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数字集群发展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端到端加密在数字集群系统中的作用
    2.1 数字集群的网络结构和业务
        2.1.1 网络结构
        2.1.2 提供的业务
    2.2 数字集群的安全威胁
        2.2.1 针对用户的主动攻击
        2.2.2 针对系统的主动攻击
        2.2.3 针对用户的被动攻击
        2.2.4 针对系统的被动攻击
    2.3 数字集群系统的安全需求
    2.4 数字集群的安全机制
        2.4.1 鉴权
        2.4.2 空中接口加密
        2.4.3 端到端加密
    2.5 小结
第三章 数字集群的端到端加密原理
    3.1 总体结构
    3.2 流密码
    3.3 数据加密
    3.4 语音加密
    3.5 同步
    3.6 小结
第四章 数字集群的端到端密钥管理
    4.1 端到端密钥管理概念
    4.2 层次化的密钥管理结构
    4.3 端到端密钥管理的基本要求
    4.4 群组密钥管理方案
    4.5 端到端密钥管理系统
    4.6 小结
第五章 数字集群端到端密钥管理的关键技术
    5.1 基本概念
    5.2 密钥的种类
    5.3 密钥的分发
    5.4 密钥的更新
        5.4.1 管理密钥
        5.4.2 通信密钥
    5.5 关联
        5.5.1 组呼关联
        5.5.2 个呼关联
    5.6 小结
第六章 密钥管理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6.1 总体设计
    6.2 处理流程设计
        6.2.1 KMC增删MS
        6.2.2 增加关联
        6.2.3 撤消增加关联
        6.2.4 删除关联
        6.2.5 撤消删除关联
        6.2.6 生成OOB文件
    6.3 OOB文件格式
        6.3.1 整体结构
        6.3.2 GEK记录的结构
        6.3.3 TEK记录的结构
        6.3.4 加密组记录的结构
        6.3.5 关联记录的结构
    6.4 系统功能与特点
    6.5 KMC程序界面示例
    6.6 OOB文件验证
    6.7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DMR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概述
    1.2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前景分析
    1.3 数字集群通信与公众移动通信的差异化分析
    1.4 数字集群成为专业移动通信发展新潮流
第二章 我国集群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背景
    2.1 国内集群应用情况
    2.2 国内数字集群技术分析
    2.3 发展GT800集群新技术的意义
第三章 DMR协议框架结构
    3.1 协议结构
        3.1.1 空中接口物理层(第一层)
        3.1.2 空中接口数据链路层(第二层)
        3.1.3 空中接口3(CCL)
    3.2 话音和一般业务及功能的综述
    3.3 DMR特征协同性
第四章 DMR的业务
    4.1 一般业务
        4.1.1 一般基站业务
        4.1.2 特征不支持的信令(FNS)
    4.2 主要的语音业务
        4.2.1 群组呼叫业务
        4.2.2 MS群组呼叫控制
第五章 DMR的PDP概述与IP承载业务
    5.1 DMR分组数据协议(PDP)概述
    5.2 IP承载业务
        5.2.1 源自DLL的IP地址映射
        5.2.2 DLL神经IP映射
    5.3 IP错误消息
    5.4 未确定的数据DLL承载业务
        5.4.1 未确定IP数据类型/PDU
        5.4.2 未确定IP数据SDL
        5.4.3 未确定IP数据MSC
    5.5 短数据承载业务
        5.5.1 定义的数据
    5.6 原始数据
        5.6.1 原始数据类型
        5.6.2 原始数据信息单元值
    5.7 状态/预编码数据
        5.7.1 状态/预编码数据类型/PDU
        5.7.2 状态/预编码数据信息单元值
    5.8 短数据确定回应
    5.9 DMR的PDU概述
        5.9.1 第三层PDP PDU
        5.9.2 终端数据链路控制PDU
第六章 DMR在数字对讲机基带模块设计中的应用
    6.1 DMR在数字对讲机中应用概述
    6.2 数字对讲机整体设计及系统工作原理
    6.3 关键模块连接原理
        6.3.1 MCU与DSP之间的连接
        6.3.2 DSP与CM638的连接
        6.3.3 AD/DA功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中所用到的缩略语

(9)模拟集群系统扩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集群移动通信概述
    1.1 概述
    1.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1.3 集群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模拟集群通信系统及技术特点
    2.1 模拟集群通信的发展概况
    2.2 模拟集群设备工作原理
        2.2.1 频率构成
        2.2.2 接收系统
        2.2.3 锁相环频率合成器
    2.3 模拟集群通信信令
        2.3.1 模拟信令
        2.3.2 数字信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集群设备应用的关键技术
    3.1 模拟集群设备的对外接口
    3.2 DTMF 信令的收发
    3.3 模拟话音加密
        3.3.1 倒频
        3.3.2 带移倒频
        3.3.3 频带分割
        3.3.4 CMX264 频域扰频芯片
    3.4 模拟集群设备数据传输
        3.4.1 MSK 调制方式
        3.4.2 CMX469 调制解调器
    3.5 BCH 纠错编解码的设计
        3.5.1 BCH 码的原理
        3.5.2 扩展与缩短的BCH码
        3.5.3 高莱码
        3.5.4 BCH码的编码
        3.5.5 BCH码的解码
    3.6 无线射频识别模块的设计
        3.6.1 无线射频识别概述
        3.6.2 EM4095+EM4100 的工作原理
        3.6.3 EM4100 收发应答芯片(Transponder)
        3.6.4 EM4095 基站芯片(Transceiver)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话音扰频系统设计
    4.1 扰频系统硬件设计
        4.1.1 MCU控制单元
        4.1.2 CMX264 扰频模块电路设计
        4.1.3 CMX469 数传模块电路设计
    4.2 扰频系统软件设计
        4.2.1 AVR单片机的C语言开发环境
        4.2.2 CMX264 控制程序设计
        4.2.3 CMX469 同步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4.2.4 扰频信令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电子巡更监控系统设计
    5.1 方案设计
        5.1.1 系统设计原则
        5.1.2 方案设计
    5.2 扩展版硬件电路设计
        5.2.1 RFID射频识别模块电路设计
        5.2.2 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5.2.3 电源模块设计
    5.3 扩展版软件设计
        5.3.1 射频识别模块程序设计
        5.3.2 实时时钟的程序设计
        5.3.3 EEPROM的使用
        5.3.4 巡更通信协议的设计
    5.4 控制台硬件设计
        5.4.1 MCU控制单元
        5.4.2 MT8880 电路设计
        5.4.3 MAX232 电路设计
    5.5 控制台软件设计
        5.5.1 MT8880 解码程序设计
        5.5.2 单片机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5.6 上位机程序设计
        5.6.1 Win32 串口通信编程
        5.6.2 通信协议的编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分析与改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集群系统智能基站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集群的定义
    1.2 集群通信系统简介
        1.2.1 集群系统的基本特征
        1.2.2 集群系统信道的控制方式
        1.2.3 集群系统信道的配置方式
    1.3 集群通信系统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智能基站系统结构
    2.1 集群延伸技术概述
        2.1.1 直放站延伸技术概述
        2.1.2 集群延伸站技术概述
    2.2 智能基站的组成
        2.2.1 概述
        2.2.2 组成
    2.3 智能基站的特点
    2.4 智能基站的功能
        2.4.1 本地呼叫管理功能
        2.4.2 中继功能
        2.4.3 其它功能
    2.5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2.6 本章小结
3 信令的选择
    3.1 通信信令简介
        3.1.1 信令的分类
        3.1.2 数字信令
        3.1.3 集群通信系统的信令技术
    3.2 内部传输信令
    3.3 MPT-1327信令
        3.3.1 MPT-1327信令组成
        3.3.2 MPT-1327信令的系统功能
        3.3.3 MPT-1327信令的用户功能
        3.3.4 MPT-1327信令的类别
        3.3.5 信道规则
        3.3.6 随机接续协议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总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总控软件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
    4.2 总控软件的流程
    4.3 总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3.1 完整呼叫过程描述
        4.3.2 总控相关的数据库和数据结构
        4.3.3 具体软件模块和流程图
    4.4 本章小结
5 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设计
    5.1 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功能
    5.2 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硬件结构设计
        5.2.1 主要芯片简介
        5.2.2 控制单元的组成
    5.3 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软件设计
        5.3.1 软件的功能
        5.3.2 跨站呼叫处理
        5.3.3 无线用户漫游登记
        5.3.4 软件的结构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一种数字/模拟信令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2]无线专网模数过渡的实现[D]. 宋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8)
  • [3]350MHz同频同播数字模拟兼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崧任. 广西大学, 2017(07)
  • [4]基于公众网集群系统与PDT系统网桥的研究与实现[D]. 刘北辰.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5]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语音安全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王驭.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6]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D]. 孔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4)
  • [7]数字集群系统端到端加密与密钥管理机制的研究[D]. 刘志国.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0)
  • [8]基于DMR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研究[D]. 谢永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9]模拟集群系统扩展应用研究[D]. 孙圣举. 天津大学, 2007(04)
  • [10]集群系统智能基站的研究与设计[D]. 林忠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一种数模信令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