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珍稀动物图谱 (8)

世界珍稀动物图谱 (8)

一、世界珍稀动物谱(八)(论文文献综述)

史晚晴[1](2019)在《三晋两周地区东周铜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周时期三晋两周地区的铜镜,以考古发掘材料为基础,以部分传世材料为参考辅助。本文对出土铜镜进行了考古类型学研究,依据主题纹饰及工艺等分为七类,分别为:素镜类、纯地纹镜类、花叶纹镜类、山字纹镜类、禽兽纹镜类、蟠螭纹镜类、特种工艺镜类。通过类型学研究,以分析出土铜镜的纹饰、钮式、钮座、镜缘等变化为主,结合该区墓葬和典型器物,将本区出土铜镜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期,分别为:春秋早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及战国末期,并总结了各期特征。此外,以排列对比侧视图等方式,探讨了铜镜钮式、尺寸、镜缘等与分期相关的问题。据以上对出土铜镜的研究,可归纳出本区铜镜的纹饰风格,结合部分传世铜镜,从而总结出本区铜镜的风格特征:双圈式、双圈环绕式或三圈式布局;主纹多仿自本区青铜器的纹饰,有时作独特的顶视形象布置;几何纹等辅纹常以独特的填纹装饰法填于主纹内装饰;构图相对疏朗,多高浮雕、双粗线条,风格写实;铸制优良,工艺精绝,见有多种特种工艺,如彩绘、透雕、包贴、镶嵌等。此外,以镜范、镜模等相关遗存研究铜镜的常规工艺;分别从彩绘、包贴、镶嵌、透雕等四类工艺入手研究铜镜的特种工艺。最后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解析了本区铜镜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从铜镜的视角,探讨本区与其他区的文化交流,并找出本区铜镜的文化渊源。依目前所据材料,第一期周文化因素显着;第二期晋文化因素显着,融合仿商、周、北方系文化因素;第三期多个文化因素互相融合,见有仿商、周、北方系、晋、楚、秦及地中海文化等文化因素;第四期秦文化因素显着。在第二、三期,即本区铜镜的发展期和鼎盛期,晋文化因素最为显着,为本区铜镜的主体,确立了本区铜镜的基调。

周孝明[2](2020)在《浅谈加强城市动物园动物档案管理的意义》文中指出动物园是一座集野生动物保护、科研、科普、教育和游览于一体的重要基地。在动物饲养、医疗和科研的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大量的动物档案。一个动物园如果要创造一流管理水平,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动物档案系统,也就拥有了宝贵的信息库。动物园工作者,包括各层次的技术人员,应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对动物园的各项工作进行观察、积累、交流,建立起现代化的动物档案系统。

李飞[3](2010)在《中国古代林业文献述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基本林业文献进行研究,明确古代林业文献的概念界定,认识其研究的意义及价值,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林业文献在古籍中的史料分布情况。本文根据古代林业发展的具体特点及文献分布规律,将古代林业文献的发展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力求在概述各个阶段林业文献的基本发展面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各个阶段的主要成就及成因。论文以文献述要为基础,总结古代林业文献具有分散性、交叉性、专业基础性等基本特点,探讨古代林业文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为今后深入的文献研究开辟道路。通过具体文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林业未能自成体系,始终是大农业的一部分,其自身发展极为缓慢,客观上造成古代林业文献很大程度上也缺乏独立性,各个历史阶段专门的林业文献为数不多,更多的是其他典籍中汇集的相关零散的林业史料。古代林业虽然未能自成体系,但依然有其固有的发展脉络,而相应的古代林业文献也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成熟,且许多基本林业传统自始至终都是一脉相承,具有历史的连贯性。根据林业的现代内涵,结合古代典籍中林业史料的具体内容,本文将每一阶段的林业文献分门别类,试图在古代林业文献与现代林业学科之间构建联系;其中尝试用传统文献学的分析方法,诸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对具体林业文献进行研究探索。古代林业文献述要研究不是全面的细致的文献分析,而是希望以目录提要这种方式,对古代林业文献的发展脉络作了简单的梳理和勾勒,目的在于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启发学者深入开展林业历史文化和林业思想研究。所以在历代林业文献基本分析之后,本文从林业文化传统、林业科技史研究、林业人物研究、区域林业史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线索性叙述及梳理,试图纵向探讨古代林业文献研究的方法及角度,为今后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因此,中国古代林业文献述要可以看做是林业史研究和学科构建的基础性工作。

屈玉丽[4](2018)在《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代龟兹地处丝绸之路主干道,其核心地带位于今天的库车、阿克苏等地,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绿洲,这里汇集了中华文化和古印度、希腊罗马文化之精髓,并集政治、宗教、艺术于一体。在唐代,龟兹是统辖安西四镇的都护府治所所在地,大唐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龟兹的繁荣,龟兹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也在蓬勃发展。本论文以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在龟兹文化、唐五代文学研究各自独立的背景下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融合拓展研究;以文化对文学的关联和影响为理论支撑,结合出土文献、实地调查进行多层面和多元化的探索。重点致力于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关联的挖掘:首先,龟兹文化对唐五代文学独特价值的研究,考察以鸠摩罗什译经为代表的龟兹佛教文化对唐五代诗文的影响,探索龟兹佛教、语言、乐舞和壁画文化对唐五代戏剧内容、类型及演出方式的影响;其次,以新疆发现的重要文物如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文本、龟兹石窟壁画及地下出土文物等作为重要参照依据,以研究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关系。论文由六章组成,以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两条线索布置篇章结构,结合具体问题展开论证,主要论题包括六个方面:第一,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诗文的佛教意涵。以龟兹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鸠摩罗什译经为切入点,选取唐代典型诗人王维,考察鸠摩罗什译经在情节设置、譬喻运用、文学想象、偈颂翻译、说理方式等方面对王维诗文创作的影响。第二,龟兹佛教影响下的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研究。从龟兹佛教文化和龟兹语言文化出发,探究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所受龟兹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比较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及其两个异本的文本内容要素和形式特征,确定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唐代戏剧文体性质;探讨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对后世讲唱文学的影响。第三,龟兹壁画与唐五代戏剧研究。通过分析龟兹乐舞类壁画对戏剧表演和戏场设置的启发、龟兹壁画故事内容及其世俗化特征对剧本内容形成和戏剧情节选择的意义、龟兹壁画三种构图方式对戏剧结构安排的影响,探讨龟兹壁画对唐五代及后世戏剧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龟兹乐舞文化与唐五代歌舞戏。探讨龟兹歌舞戏的兴盛及其与龟兹乐舞文化的关系;选取唐代歌舞戏的典型代表苏幕遮、拨头、狮子舞,解读各歌舞戏的戏剧文体特征,进而分析其所受龟兹乐舞文化的影响。第五,唐五代时期的龟兹本土文学。集中讨论唐五代文学作品中以龟兹本地人、事为基础所形成的龟兹传说故事和佛教故事,探求其中所蕴含的龟兹文化的丰富内容。第六章,唐五代文学作品中的龟兹名物。选取最能体现龟兹本土文化特征的两类名物进行分析:一类是“乐舞”类名物觱篥,以论证觱篥与芦管在唐诗表现中的同质化倾向;一类是“用器”类名物龟兹枕、龟兹板、屈支灌,作为龟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和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意象呈现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成为联系龟兹文化与中原文学的重要纽带。

庆歌乐[5](2019)在《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器乐音乐的发展与蒙古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发展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即形成了社会发展——歌曲、歌舞体裁发展——器乐发展的紧密逻辑关系。从人类乐器产生和发展的进程来看,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依次产生并发展进步,呈现出共同规律,蒙古族自不例外,但蒙古族的乐器进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乐器方面来看,蒙古族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乐器,深深镌刻着时代烙印与风格特征。笔者正是在总体认识和把握上述蒙古族乐器演变的前提下,按照历史朝代顺序,重点梳理蒙古族器乐尤其是合奏形式的发展演变线索。全文由绪论、正文(分为上篇与下篇)、结语和附录组成。上篇共分四章:以“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总题目。第一、第二、第三章分别通过史书、游记、文人诗作,诸如《蒙古秘史》《元史·礼乐志》《清会典图》等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学成就,回顾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与器乐文化现象,以找寻与蒙古族器乐合奏文化基因上的联系;了解蒙古部落的器乐合奏音乐活动和蒙古汗国时期“汗·斡耳朵”音乐的踪迹;梳理元朝、北元时期“汗·斡耳朵”音乐体制下规模化的元朝宫廷乐队、北元林丹汗宫廷音乐《番部合奏》《笳吹乐章》,对色彩斑斓的乐器种类、乐曲创作以及演奏家等做全面阐述,不乏与人文的、宗教的、民俗信仰的事项相联系;第四章在近现代蒙古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梳理蒙古族宫廷音乐——王府音乐——民间音乐之间器乐文化嬗变的历程。从民国初期蒙古族王府音乐与民间乐队两个社会音乐文化主流,到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背景下蒙汉音乐交流、融合,是近代以来促进蒙古族器乐继续发展的主因;以当代乡村(牧区)、城市为两大音乐文化载体,概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牧区)——城市——舞台——学校的存承空间里民间艺人与专业演奏家的互动、民歌改编与器乐曲创作、器乐演奏形式的新变化以及器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下篇共分四章:以“近现代内蒙古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流派”为总题目。对内蒙古三个地区的蒙古族器乐合奏展开调查与研究,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全文的核心,是论文形成最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和前提。第五、六、七章分别论述当代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在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个典型色彩区的风格流派归属、分布格局特点,结合当代田野考察,整体描述各个部族的社会历史变迁、人文语境,具体分析各地的音乐形态、乐队编制、乐器组合、演奏技法、演奏风格、曲目面貌、演奏传统等;第八章通过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特殊机制以及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渠道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探讨蒙古族器乐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横向比较找出蒙古族器乐合奏在三个地区的共性与差异,从民歌器乐化、变奏手法以及乐队形态三个方面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本文的论述从上篇的历时性考察到下篇的共时性比较,紧紧围绕乐器——乐队——合奏这条主线。重视蒙古族器乐音乐史料的梳理,关注当代蒙古族器乐合奏的现状;注重蒙古族乐器以及乐队合奏在其当代所属的文化语境中的涵义与定位。观照蒙古族器乐音乐的发展与社会转型、人文语境、社会功能、表演形态、音乐形态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深层联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结合,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的写作方式为宏观描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主要以历史学、资料学、形态学方法为主,辅以比较音乐学、乐种学、民族音乐学、文化地理学、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1、首次全面论述蒙古族器乐合奏的古代历史、近现代发展嬗变及对其当代内蒙古三个典型地区在曲目形态、乐队形态、风格特色、演奏技法、音乐美学内涵等方面的比较研究;2、对察哈尔器乐曲《阿斯尔》、科尔沁器乐曲《八音》的变奏手法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以上对于蒙古族器乐艺术的研究领域、“后集成时代”少数民族器乐资料库建设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对当今的民族器乐曲创作、理论研究、民族器乐表演实践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陈际斌[6](2013)在《唐传奇与唐代文风》文中认为本文重点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的互动关系:其一,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之间有无影响,如果两者存在影响,是前者影响后者,还是后者影响前者,抑或相互影响。其二,研究互动方式,即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在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叙事动机、叙事地位、叙事艺术、叙事语言等不同层面上如何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其三,研究互动过程的阶段性,唐传奇的发展分初盛中晚四期,不同时期的互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四,研究互动原因,本文主要从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与优势互补、唐传奇与唐代文风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传奇与诗文作者的交往等角度研究互动原因。其五,研究互动结果,互动促成了诗文与小说的相互渗透;促成了文学主流从诗文到小说的转向。全文共十三章,前加绪论,后加附表。第一至第三章论初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一章论述传奇初兴和文风生成的背景;第二章论述初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主要是比较初期传奇与体现文风的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文的文体特征差异;比较二者在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叙事动机、叙事地位、叙事艺术、叙事语言和描写语言等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其目的是分析不同文体之间的优势互补。第三章论述初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文风影响传奇:其一,诗文之儒家主导思想确立了传奇的人间化性质、道德底线和阶段定位。其二,“唐初八史”之编纂使得重史文风盛行,并为传奇所借鉴,使传奇的史传体叙事框架得以确立。其三,文风之文质并重与传奇的阶段定位相适应。一方面,此期文质并重,骈文、赋特别是诗等辞章因素向传、记渗透,此期传奇已经处于初期。另一方面,此期文质并重,又反对片面讲究文采,反对南朝绮艳文风,此期赋和骈文受到正统诗文作家、史学家、古文先驱者排斥,初期传奇的辞章化程度远不如盛期。体现文风的诗文也会受到传奇影响。其一,史传采用传闻材料,运用小说笔法,如“唐初八史”之《晋书》可能受王度《古镜记》之影响。其二,碑传也多体现小说因素,碑传文特别是僧人、道士碑传多存异闻。第四至第六章论盛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四章论述传奇鼎盛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五章论述盛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六章论述盛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盛期传奇与文风的互动表现出以下特点。其一,贞元文风尚荡直接导致了单篇传奇的兴盛。贞元文风尚荡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不受儒家思想束缚;在艺术上文笔放纵而不受拘束。这种文风会导致佛道、神怪、艳情、豪侠传奇的兴盛,并且艺术水平特别高。其二,元和文风尚怪,是受到传奇的影响,表现在:传奇“作意好‘奇’”之创作动机渗透到诗文中,险怪诗派追求怪奇;传奇吸收多种文体之优长的写法,必然会启发韩孟诗派打破文体界线,以散句、赋句入诗。其三,写实文风兴起对传奇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思想上,写实文风促进了唐传奇的人间化倾向。在艺术上,写实文风促成了传奇纪传体叙事形式的成熟,传奇采用易于让人相信的纪传体框架写虚构的内容。其四,叙事文风兴起有利于唐传奇的兴盛。因为唐传奇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文体。第七至第九章论中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七章论述传奇中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八章论述中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九章论述中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中期传奇与文风互动,表现出下列特点。其一,单篇传奇文开始衰落,传奇集兴起,这与晚唐文风的衰退和审美趣味的转变有关。其二,爱情传奇的衰退与杜牧对元稹、白居易淫艳诗风的批评相一致。其三,托神鬼影射现实,寄托政治情怀或人生感悟的传奇与旨意隐晦的文风一致。大和至大中年间出现了旨意隐晦的文风。如李商隐诗歌艺术和李玫《纂异记》风格一致。其四,诗文抒情性开始向传奇渗透。传奇由娱乐转向抒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到诗文的情绪化影响,传奇开始情绪化。二是与咏怀诗一样,唐传奇也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如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罗隐《中元传》、李复言《续玄怪录》之《李俊》都是自抒怀抱之作。三是受到政治抒情诗、咏史诗等影响,出现政治抒情的传奇集:李玫《纂异记》。其五,变文对传奇叙事情节有影响。变文对唐传奇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通俗上,还在叙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道术色彩上。第十至第十二章论晚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十章论述传奇衰落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十一章论述晚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十二章论述晚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晚期传奇与文风的互动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此期过分强调真实、议论的文风促使传奇衰落和笔记小说兴起。其二,受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之影响,此时小说如《潇湘录》、《大唐奇事记》托神怪褒忠骂奸,亦表现为:以讽刺时弊为主,叙事情节极为简单,使用散体语言。其三,此时指陈时弊的文风促使传奇关注大事,成历史、讽刺、公案小说之滥觞。第十三章论述唐传奇文体及互动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纵向比较初盛中晚期唐传奇的文体特征、互动的阶段性特征。总之,唐传奇与体现唐代文风的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古文之间存在系列差别;传奇与诗文特别是叙事文等不同文体之间可以互动;传奇与诗文也会在同一文体内部发生转化,推动着叙事文和小说的演进,推动着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的转化,在此转化过程中,叙事对象由以帝王将相为主转变到以下层民众为主、语言也由骈体或骈散兼行转向以散体为主。

陈清慧[7](2011)在《明代藩府刻书研究》文中认为自洪武初年朱元璋分封诸王始,分封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即被明王朝历朝皇帝奉为不变之祖制。纵观有明一朝,藩封制度和藩王活动对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整个朱明王朝相始终。受制于明代严苛的藩禁政策,明代诸藩成员在政治、军事方面几无可书之绩,而在文化学术方面却人才辈出,着书、藏书及刻书活动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占有一定的地位。终明一代,分封到各地的皇室成员的刻书活动持续不断。明代藩府刻书是在明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本文将藩府刻书置于此大背景中,以相关史实为立足点,以藩王及其支裔的刻书活动为主要线索,从出版史和文献学的角度对明代藩府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明代藩府刻书进行系统、立体、深入的全面研究。通过考察明代藩府所处的特殊社会政治背景,论析历史事实与藩府活动的密切关系,检视明代藩府由武转文的历史趋势,揭示其远政治而近文事的时代特点,深入发掘藩府刻书活动的内在与外在动因,透过现象揭示内在规律。并对有代表性的藩府和藩府本作一定数量的个案研究,由此总结有明一代藩府刻书的版本目录学价值及其在明代出版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揭示明代藩府的特殊社会角色和文化价值。文章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范围的界定,总结目前相关研究领域和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现状,并对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作了分析,其次交代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概括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接下来交代明代藩府刻书背景,除考察明代藩府及藩王刻书相关的总体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外,重点对明代分封制度的起因、明代诸王分封的基本情况、明代诸王分封后的基本政策及明代诸王的主要学术文化成就进行论析,这是研究藩府刻书的背景与基础。文章的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总体考察”,一是“个案研究”。前者通过对于各类文献的爬剔梳理,首先摸清明代藩府本的总数,并通过时间、地域和内容三个维度的分析,对明代藩府刻书概貌进行考察,揭示藩府刻书在时间发展、地域分布、内容分类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对藩府刻书作整体性研究。就时间发展规律来说,存在着一个兴起、发展、兴盛和衰落的过程,洪武至天顺间是明代藩府刻书的起步阶段,成化至正德时期初步发展,是藩府刻书活动大规模形成之前的酝酿时期,而嘉万年间则是藩府刻书活动的高峰,其后逐步式微,最终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时间规律,既同明代整体刻书业的时间规律趋同,是当时图书出版史的一个缩影,但相同规律的背后,也隐藏着明代诸藩自身特殊的政治境遇,是明代诸藩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自身发展历程的反映。就藩府刻书的地域分布来看,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其地域分布规律同样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原因。就藩府刻书的内容来看,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以子集类为主,经史类为辅,而医家着述、艺术类图籍和儒释道三教书籍是藩府刻书的主要内容,而明代极为流行的戏曲和小说类书籍,却是藩府刻书较为薄弱的部分,小说类极少,而戏曲也绝大部分是藩府成员自着作品。同时藩府刻书在内容上有呈现出鲜明的府系性特征。藩府刻书在内容上的规律,体现出明藩刻书的侧重点和关注点所在,其规律的成因也具有鲜明的藩府群体的自身特征。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对于明代藩府的个案研究,以藩府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经历为纲,从史的角度,结合各自不同的发展经历和刻书特点,揭示其刻书情况。一是对于明代藩府本的个案研究。以作品为线索,从版本目录学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藩府本的版本源流、来龙去脉、版本优劣以及影响等进行揭示。在总体考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同明代其他官私刻书机构和刻书活动的比较,可以发现,明代藩府刻书具有鲜明的私家刻书的特征,在时间、地域分布和刻书内容上同明代官刻、其他私刻及坊刻书存在着鲜明的互补性特征,是明代刻书出版业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刘晶晶[8](2017)在《大玄珍秘—《方氏墨谱》图像考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明万历时期徽州制墨家方于鲁《方氏墨谱》为研究对象,从墨谱图像入手,进行图像学分析,梳理墨谱图像与博古和考古图谱、书画、碑帖等其他媒材图像之间的关联。在讨论《方氏墨谱》出版背景及参与制谱的相关人员个人经历的前提下,着重于墨图图像来源的追溯及墨图铭文与墨印的辨明,并进一步讨论晚明艺术风格的“复古”与“拟古”倾向。首章从贡布里希所说的“普通知识”角度,讨论《方氏墨谱》实际上是一部包含天、地、人三才图像的“普通知识”集成,也是一部图像化类书,并综述墨谱图像的各类源头。第二章讨论中国人的分类思维以及《方氏墨谱》的分类特点和“三教合一”倾向,并从墨谱文章与墨品实例分析《方氏墨谱》并非以往学者所认定的墨产品目录,墨谱出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打击当时已经相当严重的盗仿方于鲁墨。第三章接续前章,进一步揭示《方氏墨谱》可以看作是明万历时期精英文人与名流的一个风雅游戏成果;从《方氏墨谱》的最大支持者汪道昆的个人经历与趣味,探讨他对于墨谱图铭等具体细节的影响,同时揭示墨图所显示的汪道昆交游圈文士与官员的定制墨,并厘清墨谱的参与者自制墨问题以及文士制墨传统。第四章分别从博古图谱、法帖与印谱、铜镜与书画四个方面辨析《方氏墨谱》的图像来源。第五章将《方氏墨谱》与《古玉图谱》进行图像比对,证明《古玉图谱》借鉴了《方氏墨谱》约四分一的图像,是为明清托名于宋代的伪古玉图书。

刘洋海,高伟山[9](2005)在《踏着达尔文的足迹往前走——访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教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50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一鸣惊人,重构了生命起源、演化理论的新格局。但是,探索是渐进的,达尔文并非圣贤,其生命演化理论虽历经水火洗炼,却也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解释的困惑。科学家们一直在穷根究底地探索人类生命起源的奥秘,其间许多假说经历了被质疑和推翻的命运。用千百年的时间,去探索亿万年前的真相,谈何容易!而今,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踏着达尔文的足迹走来,坚信进化论的科学性,并从中国云南澄江发掘出大量的动物群化石,千古之谜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李长友[10](2006)在《GIS&GPS技术在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严重。2003年底至2006年10月,已经先后有6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家禽和候鸟疫情。禽流感的发生和蔓延,给养禽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及时、快速发现并控制疫情,给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空间数据直观表现形式和强大分析功能可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基于这一背景,本文较为系统地开展了三方面研究工作:1.提出GIS/GPS技术在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适用领域根据禽流感病毒病原学及生态学特征,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风险评估框架,结合全球疫情形势及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现状,基于动物传染病发生、扩散和流行过程中三个基本环节和两个基本因素,绘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扩散情景树,建立了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GIS和GPS技术在我国禽流感监测预警、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适用领域:建立和完善禽流感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时空分布数据库,实现特定时空范围内对禽流感发生风险指标的快速查询、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功能,为禽流感风险防范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建立基于GIS的兽医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基于GIS系统的兽医资源信息有效管理;以现行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为指导,开发基于GIS/GPS系统的禽流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为防疫决策和一线应急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技术支持。2.建立基于GIS/GPS技术的禽流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基于我国现有的禽流感业务数据(2004-2006年度禽流感疫情数据)和GIS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250000的全国地图),结合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中对GIS和GPS技术的需求情况,应用ESRI ArcGIS9.0、MapObjects 2.2、GPS手持定位仪、Delphi 6等开发工具,设计开发了我国C/S(Client/Server)结构的基础地理信息与业务信息有效组合的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决策分析支持系统。实现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点的准确定位,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地理信息的查询和直接显示,疫情应急处置过程进展信息的查询,以及基于GIS的禽流感疫情特定时、空、防控措施指标的三维组合统计分析功能,可为疫情应急处置、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可视化信息支持,基本可以满足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禽流感防控决策的实际需要。3.应用GIS/GPS技术评估禽流感发生格局的风险基于GIS和GPS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综合OIE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我国禽流感发生的风险格局:第一,由于贯彻全面免疫政策,我国禽流感疫情发生强度已经有所减小,但病毒变异和疫情扩散风险依然存在;第二,格局分析表明,我国禽流感疫情已经形成了以西南-华南流域湿地、长江流域湿地、西藏流域湿地、新疆流域湿地、甘蒙流域湿地和黑龙江流域湿地等为中心的多点位扩散态势;第三,区域尺度疫点格局分析表明,我国云南、辽宁、新疆、内蒙、广西和西藏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空间相关性显着,为聚集型分布,表明局部出现了扩散流行,这种特征使我国禽流感疫情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复发成为可能;第四,我国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模式为主体的养殖结构,使禽流感的发生和暴露风险加大。在候鸟迁徙区域的西南流域湿地、西藏流域湿地、新疆流域湿地、甘蒙流域湿地、长江流域湿地以及黑龙江流域湿地,候鸟迁徙、带毒扩散的廊道作用将逐渐显现;第五,运用禽流感发生风险致灾因子多度和相对疫情灾害发生风险强度分析方法,在全国尺度上得出了我国禽流感发生的风险强度指数,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GIS和GPS技术在我国禽流感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局限性,如基础地理数据的精度、禽流感流行病学数据的系统性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出综合利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积极开展对禽流感发生的认知,包括开展动物防疫条件与疫情发生的关系、候鸟带毒传播机理、禽流感发生生态动力学机理、禽流感发生时-空过程模拟研究等,对理解、认识和科学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和扩散具有积极意义。

二、世界珍稀动物谱(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珍稀动物谱(八)(论文提纲范文)

(1)三晋两周地区东周铜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时空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金石学时期:北宋至 19 世纪末
        二.考古学时期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三晋两周地区出土铜镜的类型学研究
    第一节 发现概况
    第二节 类型学研究
        一.素镜类
        二.纯地纹镜类
        三.花叶纹镜类
        四.山字纹镜类
        五.禽兽纹镜类
        六.蟠螭纹镜类
        七.特种工艺镜类
第三章 三晋两周地区出土铜镜的分期研究
    第一节 分期研究
        一.第一期:春秋早中期
        二.第二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三.第三期:战国中晚期
        四.第四期:战国末期
    第二节 分期相关问题讨论
第四章 三晋两周地区铜镜的风格研究
    第一节 出土铜镜的纹饰研究
        一.几何纹类
        二.植物纹类
        三.动物纹类
    第二节 传世铜镜的对比分析
        一.传为洛阳金村战国墓所出铜镜
        二.传为洛阳及附近地区所出铜镜
        三.传为新乡地区所出铜镜
    第三节 风格总结
        一.布局
        二.主纹
        三.辅纹
        四.表现方式
        五.工艺
第五章 三晋两周地区铜镜的制作工艺研究
    第一节 常规工艺研究
    第二节 特种工艺研究
        一.彩绘工艺
        二.包贴工艺
        三.镶嵌工艺
        四.透雕工艺
第六章 三晋两周地区铜镜的文化因素分析
    第一节 仿商文化因素
    第二节 周文化因素
    第三节 晋文化因素
    第四节 北方系文化因素
    第五节 地中海文化因素
    第六节 楚文化因素
    第七节 秦文化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三晋两周地区铜镜统计总表
致谢

(2)浅谈加强城市动物园动物档案管理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园动物档案管理现状
2 动物园建立动物档案势在必行
    2.1 建立动物档案是档案工作的内在要求
    2.2 建立动物档案是动物园规范管理的要求
    2.3 建立动物档案有利于野生动物的饲养、繁殖、医疗和科研
    2.4建立动物档案对珍稀动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3 动物档案建档方法及构成
    3.1 动物档案的收集范围和具体内容
    3.2 动物登记表
    3.3动物医疗档案
    3.4 饲养记录
    3.5 丰富动物档案内涵
4 各级技术人员档案记录要求和规范
    4.1 饲养员工作日记
    4.2 主管技术人员的每周报告
    4.3 兽医记录
5 结语

(3)中国古代林业文献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古代林业文献研究的意义
    1.2 中国古代林业文献研究现状及问题
    1.3 中国古代林业文献的概念界定
    1.4 中国古代林业文献的类型
    1.5 中国古代林业史料在不同类型文献中的分布状况
    1.6 中国古代林业文献的历史分期
第2章 先秦两汉时期——林业文献的萌芽
    2.1 神话传说中的林业萌芽
    2.2 林业思想的重要源头——五经元典
    2.3 小学文献中的丰富林业内容
    2.4 诸子典籍与中国林业文化的萌芽
    2.5 萌芽期的独立文献
    2.6 先秦两汉时期林业文献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第3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林业文献的兴起
    3.1 林业专门文献的出现
    3.2 园林植物文献的出现
    3.3 农书中的集中林业资料
    3.4 异物志等地理着作中丰富的林业资源
    3.5 本草药典中林业动植物利用的开始
    3.6 其他典籍中的林业史料
    3.7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林业文献的特点及成因
第4章 宋辽金元时期——林业文献的继续发展
    4.1 林业专门文献
    4.2 园林花木文献
    4.3 农书中林业史料
    4.4 本草药典中林业史料
    4.5 其他典籍中林业史料
    4.6 宋辽金元时期林业文献的特点及成因
第5章 明清时期——林业文献趋于成熟
    5.1 林业专门文献的数量激增
    5.2 山蔬野菜类文献的涌现
    5.3 综合性农林典籍不断出现
    5.4 林业科技典籍的成熟
    5.5 地方性林业文献的繁荣
    5.6 园艺花谱大量出现
    5.7 动物类谱录的涌现
    5.8 明清时期林业文献的特点及成因
第6章 古代林业文献研究方法及方向探索
    6.1 林业文献中林业文化传统研究
    6.2 林业文献中的林业科技研究
    6.3 林业人物研究
    6.4 由林业文献看区域林业史的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表1 异物志典籍中林业史料勾稽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龟兹与龟兹文化
        二、学术史梳理
        三、选题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论题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论题
第一章 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诗文的佛教意涵
    第一节 鸠摩罗什译经与王维的佛理接受
        一、王维名字与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关系
        二、罗什译经的名相辨析,奠定了王维佛义理解的基础
        三、罗什译经的本土优势,促进了王维对经义的接受
    第二节 鸠摩罗什译经中的情节设置与王维诗文的构思
        一、文殊问疾
        二、维摩诘默然无语
        三、天女散花
        四、香积佛饭
    第三节 王维诗文对鸠摩罗什译经“譬喻”的运用
        一、罗什“譬喻”与王维诗文的用典
        二、罗什“十喻”与王维诗文的意象
        三、罗什“十喻”与王维诗文的佛理
    第四节 鸠摩罗什译经中的想象与王维诗文的关系
        一、动植物意象想象
        二、佛法神力想象
        三、时空维度想象
    第五节 鸠摩罗什偈颂翻译和创作对王维诗文的影响
        一、罗什译偈对王维偈颂的影响
        二、罗什所作偈颂对王维诗文的影响
    第六节 鸠摩罗什遮诠双谴说理方式与王维诗文的“空观”解说
        一、遮诠双谴说理方式及其在什译大乘佛典中的应用
        二、《维摩诘所说经》以遮诠双谴方式析“空观”的表现
        三、王维诗文以遮诠双谴方式解说“空观”及其与罗什译经的关系
第二章 龟兹佛教影响下的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研究
    第一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龟兹文化背景
        一、剧本出土地焉耆与龟兹文化
        二、剧本所用吐火罗A语言与龟兹文化
    第二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戏剧文体性质
        一、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内容要素
        二、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形式特征
    第三节 唐代剧本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流传过程中的龟兹文化因素及意义
        二、吐火罗A《弥勒会见记剧本》的传承及影响
第三章 龟兹壁画与唐五代戏剧研究
    第一节 龟兹乐舞壁画对唐五代戏剧表演和戏场设置的影响
        一、龟兹壁画乐舞演出对唐五代及后世戏剧表演的影响
        二、龟兹壁画中乐舞演出场地对戏剧戏场的影响
    第二节 龟兹壁画故事的戏剧性与唐五代及后世戏剧情节的选择
        一、龟兹单幅壁画故事的戏剧性
        二、龟兹连续性壁画故事的戏剧性
    第三节 龟兹壁画的构图方式对唐五代戏剧结构的启发
        一、菱格画式构图
        二、方形框式构图
        三、连环画式构图
        四、龟兹壁画构图方式与戏剧结构设置
第四章 龟兹乐舞文化与唐五代歌舞戏
    第一节 龟兹歌舞戏兴盛的表现及其所受龟兹乐舞文化的影响
        一、龟兹歌舞戏兴盛的表现
        二、龟兹乐舞对龟兹歌舞戏形成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苏幕遮
    第三节 拨头
    第四节 狮子舞
第五章 唐五代时期的龟兹本土文学
    第一节 龟兹传说故事
        一、龙与龟兹王
        二、《耶婆瑟鸡》羯鼓曲与龟兹千泪泉
    第二节 龟兹佛教故事
        一、阿奢理贰伽蓝的故事
        二、《华严经》传播的故事
        三、龟兹僧人释法丰的故事
第六章 唐五代文学作品中的龟兹名物
    第一节 唐诗中的“觱篥”与“芦管”
        一、同场宴会和诗中的异名乐器记录
        二、觱篥、芦管的区别
        三、诗歌中“觱篥”“芦管”的同质化
    第二节 龟兹名物与唐五代文学的异域色彩
        一、龟兹游仙枕
        二、龟兹板
        三、屈支灌
        四、龟兹名物异域色彩的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蒙古族悠久的器乐文化传统
        第一节 历史的回溯:北方游牧民族器乐文化
        一、匈奴器乐文化
        二、鲜卑器乐文化
        三、突厥器乐文化
        四、契丹器乐文化
    第二章 蒙古部落、蒙古汗国时期的器乐合奏
        第一节 蒙古部落时期的器乐合奏
        一、蒙古部落的宫廷乐队
        第二节 蒙古汗国时期的器乐合奏
        一、成吉思汗时期的器乐合奏
        二、窝阔台时期时期的器乐合奏
        三、贵由、蒙哥汗时期的器乐合奏
        小结
    第三章 元朝、北元时期的蒙古族器乐合奏
        第一节 元朝时期的蒙古族器乐合奏
        一、宫廷音乐中的乐队与乐器
        二、元代宫廷乐队
        三、元代宫廷乐曲
        小结
        第二节 北元蒙古宫廷乐队
        一、历史背景
        二、宫廷乐队
        小结
    第四章 近现代蒙古社会转型与器乐文化之嬗变
        第一节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蒙古族器乐
        一、清代蒙古王府乐班
        二、蒙古族民间乐队的兴起
        第二节 蒙汉音乐交流与蒙古族器乐的繁荣
        一、蒙汉杂居,音乐文化密切交流
        第三节 当代蒙古族器乐合奏发展嬗变轨迹
        一、新时代蒙古族器乐合奏艺术的嬗变轨迹
        第四节 蒙古族器乐理论研究状况
        一、起步阶段:介绍和描述
        二、准备阶段:编写教材—出版资料—乐种评述—发表专题论文
        三、繁荣阶段:形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非遗保护研究
        小结
下篇 近现代内蒙古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流派
    前言
    第五章 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第一节 历史文化背景
        一、科尔沁蒙古部落——迁徙与整合中发展壮大
        二、科尔沁蒙古部落的器乐艺术——音乐文化交流与整合中繁荣发展
        三、科尔沁草原的移民潮——民族器乐发展的新契机
        第二节 科尔沁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一、科尔沁音乐风格色彩区
        二、东西部科尔沁音乐风格的不同色彩
        第三节 民间器乐合奏——科尔沁器乐文化的基本形式
        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乐队编制
        第四节 科尔沁民间合奏曲目及其风格特色
        一、民歌曲调——民歌套曲连奏
        二、史诗曲调——说书曲牌
        三、民歌曲调发展而成的器乐独奏曲
        四、汉族古曲与民间乐曲
        小结
    第六章 察哈尔——锡林郭勒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第一节 察哈尔:忽必烈的龙兴之地
        一、察哈尔:“上都——大都”,元朝首善之区
        第二节 “察哈尔——锡林郭勒”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一、历史上的察哈尔:蒙古族器乐文化的渊薮
        二、察哈尔——举部西迁的历史记忆
        三、察哈尔音乐文化——流失与重构
        第三节 察哈尔八旗——新宴乐的产生与发展
        一、《阿斯尔》乐曲——察哈尔器乐合奏的奇葩
        第四节 《阿斯尔》乐曲所谓社会功能
        一、《阿斯尔》是察哈尔文化重构的产物
        二、《阿斯尔》音乐与察哈尔蒙古人的礼仪活动
        第五节 《阿斯尔》乐队的编制与乐器
        一、马头琴
        二、四胡
        三、雅托噶
        四、三弦
        五、林比
        六、火不思(改良)
        第六节 《阿斯尔》套曲及其风格特色
        一、《阿斯尔》的曲目名称及其表演程式
        第七节 《阿斯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1949—2018 年)
        一、正蓝旗关于《阿斯尔》的相关活动
        二、镶黄旗乌兰牧骑关于《阿斯尔》的相关活动
        小结
    第七章 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第一节 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成吉思汗陵迁入河套地区
        二、鄂尔多斯——礼乐之邦
        三、鄂尔多斯高原:赤潮澎湃,革命摇篮
        第二节 鄂尔多斯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一、宫廷音乐——祭祀仪式——民俗活动
        二、短调为主——古朴高亢——载歌载舞
        三、坐唱形式——唱奏结合——遍地开花
        第三节 “奈日”(宴会)活动与民间坐唱乐队
        一、坐唱形式的基本特点
        二、乐队编制
        第四节 坐唱演奏曲目及其风格特色
        一、传统演奏的民歌
        二、民歌套曲连奏: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的独特形式
        第五节 鄂尔多斯民间器乐与二人台曲牌
        一、“二人台”曲牌——蒙、汉民族音乐交流的典范
        二、二人台牌子曲的灵活性
        小结
    第八章 新时代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
        一、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
        二、特殊机制的传承与保护
        三、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渠道
        第二节 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地区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的比较
        一、音乐形态的共性规律
        二、乐队编制、乐器组合、声部关系的共性与差异
        第三节 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二、察哈尔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三、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录
附录 (二)谱例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6)唐传奇与唐代文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唐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成就显着
    二、唐传奇综合研究成果颇丰
    三、唐传奇与唐代文风之互动研究颇为不足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传奇初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618~779年)
    第一节 三教并重与佛道之争
        一、儒道佛三教并重
        二、佛道联儒与佛道之争
        三、宗教及其对传奇之影响
    第二节 “唐初八史”及其影响
        一、“唐初八史”与重史风气
        二、历史叙事及其影响
        三、唐传奇乃杂传体之演变
    第三节 科举及其对文风与传奇之影响
        一、科举之考试文体及其影响
        二、以诗赋行卷和干谒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三、科举士子的交往及其对传奇的影响
    第四节 社会对辞章的排斥
        一、帝王、史家及诗人对辞章的排斥
        二、古文运动先驱对辞章的排斥
        三、辞章之遭排斥的原因及影响
    第五节 开朗进取的士人心态
        一、以谐谑显文才的心态
        二、关注功业民生的心态
第二章 初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618~779年)
    第一节 思想和内容层面差异
        一、诗文之重儒家功业与传奇之好佛道爱情
        二、传奇关乎审美与诗文关乎功利
        三、传奇人物卑俗与诗文人物清贵
        四、诗文事经与传奇事诞
        五、诗文之实与传奇之虚
        六、诗文文体之尊与传奇文体之卑
    第二节 艺术和形式层面差异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二、叙事文之全知视角与唐传奇之限知视角
        三、碑文与传奇的结构及情节之异
        四、叙事文之概述与唐传奇之详述
        五、语言之骈散及雅俗差异
第三章 初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618~779年)
    第一节 内容之互渗
        一、传奇之佛道奇闻渗入诗文
        二、诗文之儒家思想渗入传奇
        三、诗文之夸耀盛世与传奇之博物颂盛
        四、诗文之拒语神怪与传奇之现实关怀
        五、诗文抒情性向传奇的渗透
    第二节 写法之互用
        一、叙事文之好采传闻与唐传奇之踵事增华
        二、传奇结构及笔法渗入叙事文
        三、叙事文文体规范与唐传奇文体独立
        四、传奇借用诗文自述手法
    第三节 语言之互动
        一、诗文崇尚文采与传奇表现辞章
        二、叙事古文语言与传奇散体叙事语言趋同
        三、俗文对张鷟《游仙窟》的渗透
第四章 传奇鼎盛与文风生成的背景(780~827年)
    第一节 政治背景
        一、藩镇割据
        二、宦官专权(初始期)
        三、永贞革新
    第二节 思想背景
        一、政治文学上儒家占主导
        二、社会生活上受佛教影响
        三、个人生活上受道教影响
    第三节 科举变化及其对文风与传奇之影响
        一、科举竞争渐趋激烈
        二、策试文体变革与文体文风变革
        三、始以文行卷
        四、文人交往之频繁与诗文传奇之繁荣
    第四节 艳情诗与爱情传奇兴起的生活背景
        一、进士放荡及其原因
        二、娼妓的出现与艳诗及爱情传奇的兴起
    第五节 以进取为主的心态背景
        一、占据主流的干世心态
        二、潜滋暗长的消退心态
第五章 盛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780~827年)
    第一节 思想和内容层面差异
        一、诗文之重儒道民病与传奇之叙神怪艳情
        二、诗文实用而慎笔与传奇娱心而戏笔
        三、诗文对象下移但高于传奇
        四、诗文事要与传奇事闲
        五、诗文之实与传奇之虚
        六、小说渐尊但不及诗文
    第二节 艺术和形式层面差异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二、叙事文之全知叙事与唐传奇之限知叙事
        三、诗文之概述与传奇之详述
        四、语言特征差异与功能差异
第六章 盛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780~827年)
    第一节 思想内容互动
        一、文学思想向传奇的渗透
        二、传奇“作意好奇”向文风的渗透
        三、艳情传奇与艳情诗文之互动
        四、传记之传主地位下移与传奇趋同
    第二节 叙事艺术互动
        一、叙事诗文笔法的传奇化
        二、叙事文风对传奇兴盛的催化
    第三节 语言互动
        一、散体叙事语言上传奇与古文之互动
        二、辞章与传奇互动更显明
        三、传奇“文备众体”对诗文之启迪
第七章 传奇中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828~879年)
    第一节 政治背景
        一、宦官专权(嚣张期)
        二、牛李党争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
        一、道家为主与佛教毁而复兴
        二、始以传奇行卷或求宠
    第三节 以避世为基调的多种心态
        一、对仙境的向往与无望
        二、对命运的关注与无奈
        三、生活重负下异化心态
        四、愤激不平心态
        五、对往日的回忆
第八章 中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828~879年)
    第一节 思想内容层面差异
        一、诗文雅正与传奇诞妄
        二、叙事文人物尊贵与唐传奇对象卑俗
        三、诗文抒情化或功利化与传奇娱乐化及趣味化
        四、诗文重意理与传奇重意趣
    第二节 艺术形式层面差异加剧
        一、时空差异加剧在于传奇始用倒叙
        二、视角差异加剧在于传奇更多限知叙事
        三、结构差异加剧在于传奇结构更复杂
        四、诗文叙事尚简与传奇叙事繁复
        五、传奇标榜虚构与诗文崇尚实录
        六、传奇情节曲折与诗文情节简约
        七、语言的文质、繁简及雅俗之别
第九章 中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828~879年)
    第一节 诗文与传奇思想上的一致
        一、隐逸诗文与隐逸传奇的一致
        二、诗文人情化和反佛道对传奇的渗透
        三、诗文之人生感悟对传奇的渗透
    第二节 淫艳诗风遭叱与爱情传奇衰退
        一、淫艳诗风遭叱
        二、爱情传奇衰落
    第三节 诗文干预政治对传奇的影响
        一、诗文之忠李唐与传奇之“警当世”
        二、党争诗文与党争传奇配合
    第四节 诗文抒情性对传奇的渗透
        一、诗文的情绪化向传奇渗透
        二、传奇之写怀才不遇
        三、《纂异记》与政治抒情诗及咏史诗
    第五节 诗文与传奇叙事艺术的一致
        一、文学衰落及转变与传奇文衰落及转变
        二、旨意隐晦之诗文与影射或寄寓之传奇
        三、变文对传奇叙事的影响
    第六节 辞章因素向传奇的渗透
        一、传奇语言的诗化
        二、传奇语言的骈化
第十章 传奇衰落与文风生成的背景(880~965年)
    第一节 晚期政治背景
        一、吏治腐败
        二、唐末民变
        三、宦官专权(覆灭期)
        四、藩镇灭唐
        五、五代十国
    第二节 科举为势要把持而无需行卷
        一、朝官把持科举
        二、宦官把持科举
        三、藩镇把持科举
    第三节 在小说观念上传奇向笔记小说回归
        一、从《国史补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二、从《唐阙史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三、从《北户录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第四节 士人心态
        一、愤世与讽刺
        二、怀疑到越轨
        三、无奈的心态
        四、关注点改变
    第五节 唐传奇衰落的原因
        一、传奇衰落与创作动机之转变
        二、传奇衰落与文学事业之衰落
第十一章 晚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880~965年)
    第一节 思想内容层面差异
        一、文风重儒教与传奇重佛道
        二、传奇之神怪艳情与诗文之现实题材
        三、文风之实与传奇之虚
        四、诗文重劝惩与传奇重娱乐
    第二节 艺术形式差异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二、唐传奇之限知叙事与叙事文之全知叙事
        三、叙事文与唐传奇之情节、结构差异
        四、叙事文之叙事简略与唐传奇之叙事精详
        五、语言骈散、繁简及雅俗之别
第十二章 晚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趋同(880~965年)
    第一节 晚期传奇与诗文之现实性
        一、晚期传奇与诗文之重纪实
        二、晚期传奇与诗文之写大事
    第二节 晚期传奇与诗文之重劝惩
        一、诗文之重劝惩
        二、传奇之重劝惩
    第三节 小品文与《潇湘录》、《大唐奇事记》
        一、小品文
        二、《潇湘录》和《大唐奇事记》
    第四节 诗文之叛逆与传奇之越轨
        一、诗文之叛逆
        二、传奇之越轨
    第五节 隐逸诗文与神仙传奇
        一、隐逸诗文
        二、神仙传奇
    第六节 诗对传奇的影响
        一、诗篇为传奇之成分
        二、诗意为传奇之本事
    第七节 骈体文风对传奇的影响
        一、传奇语言的骈化
        二、小说集序的骈化
        三、传奇中骈体文献的保留
第十三章 各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618~965年)
    第一节 初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初期传奇作品
        二、向人间内容和历史叙事过渡的传奇
        三、诗文重儒史与传奇好异闻互渗
    第二节 盛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单篇传奇文的兴盛
        二、传奇之显明的人间内容及历史叙事
        三、尚荡尚怪及写实叙事文风与单篇传奇文兴盛
    第三节 中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传奇集的兴盛
        二、中期文风之转变与传奇集之兴起
    第四节 晚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晚期传奇作品
        二、强调真实议论之文风与传奇的衰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传奇创作年表和文本图表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明代藩府刻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 明代藩府
        二 藩府刻书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相关领域研究
        二 本课题领域研究
        三 小结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明代宗室分封制度
    第一节 明代诸藩分封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明代诸藩分封后的基本政策
        一 军事方面:削夺军权,禁预兵事
        二 政治方面:防闲过峻,法治日增
        三 经济方面:厚禄"豢养",待遇极优
        四 文化方面:大力倡导,积极鼓励
    第三节 明代分封制度对藩府集团的影响
第三章 明代诸藩的学术文化成就
    第一节 明代诸藩学术文化活动概述
    第二节 明代藩府着述考
    第三节 明代诸藩藏书概述
第四章 明代藩府刻书总体考察
    第一节 明代藩府刻书考
    第二节 明代藩府刻书的时间规律
        一 明代藩府刻书时间分布的数据分析
        二 明代藩府刻书的时间规律
        三 明代藩府刻书时间分布规律之成因考察
    第三节 明代藩府刻书的地域规律
        一 明代藩府本地域分布的基本规律
        二 明代藩府本地域分布的空间比较
        三 明代藩府本地域分布的时间观照
    第四节 明代藩府刻书内容分析
        一 子集为主,经史为辅
        二 医家着述
        三 艺术类图籍
        四 儒释道三教书籍
        五 戏曲和小说
        六 府系性特征
第五章 明代藩府刻书个案研究
    第一节 朱权与宁藩刻书
        一 宁藩刻书概略
        二 朱权早期思想及学术活动
        三 朱权学术思想的转变
        四 朱权与宁藩家族气质
    第二节 周藩刻书述略
        一 周藩刻书概略
        二 朱橚与周藩本医书
        三 朱有炖与周藩本戏曲
        四 朱睦口与经史类周藩本
    第三节 朱俊栅与代藩佛经的刊刻
        一 代藩刻书概略
        二 朱俊栅与憨山禅师的佛事交往
        三 朱俊栅与妙峰禅师的佛事交往
        四 朱俊栅的佛经刊刻
    第四节 吉藩刻书与《二十家子书》的编刻
        一 吉藩刻书概略
        二 《二十家子书》的编纂
        三 《二十家子书》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晋府本《初学记》版本源流考论
    第六节 吉藩本《抱朴子外篇》的版本和文献价值
    第七节 鲁藩本《抱朴子》小考
第六章 结论:明代藩府刻书的地位、价值和影响——兼论明代藩府刻书与明代刻书业之关系
    一 明代藩府刻书的性质
    二 藩府刻书与明代刻书业之关系
    三 明代藩府刻书的价值和影响
附录一 明代刻书诸藩世系略
附录二 明代藩府本各家评辑
附录三 《四库总目》明藩着述提要辑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玄珍秘—《方氏墨谱》图像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方氏墨谱》——中国古典图像的“普通知识”
    第一节 纳须弥于芥子
    第二节 古典的再生
第二章 《方氏墨谱》的分类与出版目的
    第一节 中国类书的分类特点
    第二节 《方氏墨谱》的分类与三教合一图像传统
    第三节 《方氏墨谱》编撰出版之目的
第三章 《方氏墨谱》——文人的合作与游戏
    第一节 汪道昆的方氏墨谱
    第二节 【嘉禾重颖】与《方氏墨谱》定制墨
    第三节 文士制墨的现状与传统
第四章 《方氏墨谱》图像来源
    第一节 三古图三礼图
    第二节 法帖与印谱
    第三节 铜镜
    第四节 书画
第五章 《方氏墨谱》与《古玉图谱》
    第一节 古玉图摹仿墨图
    第二节 《方氏墨谱》与两种《古玉图谱》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GIS&GPS技术在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禽流感病疫情概况
        1.1 全球疫情概况
        1.2 我国疫情概况
    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概况
        2.1 GIS的概念
        2.2 GIS的组成
        2.3 GIS的功能
        2.4 GIS的分类
        2.5 GIS新的研究进展
        2.6 我国GIS发展状况
    3.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概况
        3.1 GPS的基本概念
        3.2 GPS的组成及定位原理
        3.3 GPS的新进展
    4. GIS和 GPS技术在疫病控制领域中的应用
        4.1 GIS在疫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4.2 GIS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5. GIS和 GPS技术在我国公共卫生和动物卫生领域的应用现状—本研究的提出
        5.1 公共卫生领域
        5.2 动物卫生领域
        5.3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禽流感防治工作对 GIS和 GPS技术的需求分析
    前言
    1. 禽流感病原学和生态学特征
        1.1 亚型多、易变异
        1.2 感染谱广、易感动物多
        1.3 分布范围广
        1.4 传播媒介多样性
    2.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扩散情景树(scenario tree)
        2.1 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2.3 动物的易感性
    3. 基于监测预警工作的需求分析
        3.1 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扩散风险因子调查
        3.2 基于禽流感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上的需求分析
        3.3 小结
    4. 基于预防工作的需求分析
        4.1 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风险防范技术措施
        4.2 基于预防工作的需求分析
        4.3 小结
    5. 基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需求分析
        5.1 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措施
        5.2 基于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措施的需求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禽流感防治工作对 GIS/GPS技术的总体需求分析
        6.2 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对 GIS/GPS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6.3 GIS/GPS技术在禽流感防治工作中应用的现实性分析
第三章 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决策分析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前言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用户定位
        1.2 用户需求
        1.3 系统设计内在要求
        1.4 系统的设计原则
        1.5 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
    2. 系统开发环境、结构和开发工具
        2.1 ESRI ArcGIS 9.0及MapObjects2.2
        2.2 GPS定位仪
        2.3 C/S结构
        2.4 Delphi 6开发工具
        2.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2.6 专业数据
    3. 系统集成
        3.1 系统结构
        3.2 数据流程
        3.3 数据库
        3.4 系统功能实现
    4. 信息维护
        4.1 进入信息维护系统
        4.2 录入和修改疫情数据
        4.3 新发疫点信息的录入
    5. 查询统计和地图显示功能
        5.1 疫点信息的查询
        5.2 查询统计
        5.3 参数设计
        5.4 支持信息
    6. 决策支持功能
        6.1 应急指挥信息
        6.2 对疫情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掌握全国疫情的总体情况
        6.3 为进口风险分析与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7 结论和讨论
        7.1 关于本系统的功能
        7.2 关于本系统的特点
        7.3 关于本系统的未来发展
第四章 基于 GIS和 GPS的禽流感发生格局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空间定位与表达
        1.3 空间格局分析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我国禽类饲养模式与格局
        2.2 野禽迁徙格局
        2.3 免疫状况
        2.4 疫情发生与带毒情况监测
        2.5 禽流感疫点聚集性分析
        2.6 我国禽流感发展的风险态势综合分析及其预测
    3. 结论和讨论
        3.1 关于我国禽流感发生风险格局的分析
        3.2 禽流感发生认知方法探讨
        3.3 问题
        3.4 启示
第五章 结论
    1. 必要性研究
    2. 适用领域研究
    3. 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决策分析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 基于 GIS和 GPS的禽流感发生格局研究
    5. GIS与 GPS技术应用制约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世界珍稀动物谱(八)(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晋两周地区东周铜镜研究[D]. 史晚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2]浅谈加强城市动物园动物档案管理的意义[J]. 周孝明. 山东畜牧兽医, 2020(11)
  • [3]中国古代林业文献述要[D]. 李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4]龟兹文化与唐五代文学研究[D]. 屈玉丽. 浙江大学, 2018(05)
  • [5]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D]. 庆歌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6)
  • [6]唐传奇与唐代文风[D]. 陈际斌. 武汉大学, 2013(12)
  • [7]明代藩府刻书研究[D]. 陈清慧. 南京大学, 2011(12)
  • [8]大玄珍秘—《方氏墨谱》图像考辨[D]. 刘晶晶.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4)
  • [9]踏着达尔文的足迹往前走——访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教授[J]. 刘洋海,高伟山. 中国科技奖励, 2005(08)
  • [10]GIS&GPS技术在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 李长友. 南京农业大学, 2006(S2)

标签:;  ;  ;  ;  ;  

世界珍稀动物图谱 (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