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公历“纪元”

说到公历“纪元”

一、话说公历“纪元”(论文文献综述)

刘晗[1](2021)在《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天文一学自古有之。它源于哲学,应用算数,杂糅政治,融入社会,在实学导向下,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探求天意、编写历法的工具。西方天文科学自明末入华以来,与中国本土天文思想发生激烈碰撞。经过两个半世纪的博弈,直至晚清,二者在以《谈天》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天文学着作的翻译中达成会通,成为中国近代天文学的萌芽。本研究在翻译文化史观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翻译与文化互构互彰的观点,构建翻译摄动论。作者以《谈天》1859和1874版译本,及其1851和1869版底本Outlines of Astronomy(直译为《天文学纲要》)为一手资料,通过文本细读、比对,从译法选择、概念理解和译名废立,研究西方天文学概念的引入和科学思想的容受,分析西方天文学的翻译如何使中国古代天文思想偏离其原有轨道,进入近代天文学新轨道,并探讨其中的翻译摄动作用。研究发现,中西天文思想的博弈经历了激烈对垒、反复较量、吸收融会三个阶段。阻碍其翻译和传播的原因,有学科差异产生的天文知识的断层、西方科学理念与中国天人关系的矛盾、西学中源和夷夏之辨等主流社会思潮的抵制。即使在18世纪译有《崇祯历书》等着作,天文仍仅作修改历法之用,无法摆脱皇权的辖制。直至晚清,敏感于新学的士大夫与崇尚科学的新教传教士延续并发展了自明末以来的“西译中述”翻译模式,以李善兰为代表的秉笔华士调节儒学价值观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删述的方式,提纲挈领地将西方近代天文学集大成之作Outlines of Astronomy译成适于国人了解新天文学前沿的《谈天》。在新概念的翻译上,译者沿袭旧词或创立新词,在天算、天官、天文、天学等与astronomy的意义有所交叉的词语中选择“天文”为译名,以除旧立新;又新译nebulae为“星林”、gravitation为“摄力”,引入恒星天文学和天体力学两门新学问。本文认为,以《谈天》为中心的近代天文学译作体现了晚清学者在中西天文博弈和中国新旧天文思想承接上审慎的批判和选择。译者以翻译为媒介,引入新的研究范式,细化学科分类,在理论上满足重建天文学科的必要条件;在关键译名的确立上,以客观实体的“天”取代天人映射的研究主题,一方面解构实学,改变天文的学科性质,另一方面动摇天道观的哲学传统,在思想上为学科建设奠定基础。此后,官民合力兴建学堂普及天文教育,在物质上符合现代教育体制下对于开设新学科的要求。晚清译介西方近代天文学,借它山之石,使中国天文学思想发生了近代转向。

张海明[2](2021)在《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与整理国故运动——从范文澜的一篇佚文说起》文中认为范文澜1923年撰写的《文心雕龙讲疏》确乎与整理国故运动存在某种关联,但并非由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所引发,从范氏1923年末在南开以"整理国故及其方法"为题的讲演及同期发表的几篇论文来看,梁启超欲在南开大学创办东方文化学院一事的影响更为直接。澄清这一史实,不但身为南开中学国文教员的范文澜为何对《文心雕龙》发生兴趣,《文心雕龙讲疏》一书为何会请梁启超作序,以及是书之编撰体例等问题,都可以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范文澜后来几部着作如《群经概论》《正史考略》《诸子略义》之写作动机,南开大学文科大二国文之教学安排,乃至范文澜何时、为何尝试语体(白话)文写作等问题也可以重新认识。相应地,对于了解南开时期范文澜的思想变化、学术活动、职业生涯来说,此一发现无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材料,可补先前相关研究之缺失。

张亮,陆发祥[3](2021)在《常见时间年代(年号)错误的编校应对》文中提出古今中外,各国在不同时期,用来标记时间、日期和年代的方式和现在有着很大区别,加上涉及不同的历法,书稿中常会出现各种时间年代(年号)类的知识性错误。编辑校对人员应该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本文就编校工作中常见年代错误进行简单分析,以期为业者提供些许参考。

马艳秋[4](2020)在《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对印度底层研究的代表理论家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后殖民理论进行的系统研究。作为底层研究这一领域中享有盛誉的学者,帕沙·查特吉始终致力于在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研究印度当代的政治及文化体制,他的观点架构隐含批判的对象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经济侵入,抵制这一侵入并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是他理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目标。查特吉十分注重对后殖民国家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去殖民化”,将现代政治的研究深入地扎根于第三世界后殖民的历史语境中,运用庶民研究的批评策略对当代西方中心主义进行了批评和解构,其理论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诚如菲利普·霍尔登所说:“查特吉为我们阐明了,理论如何能够动摇并且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框架。如果我们乐意去挑战一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假设,那么这种理论恰恰开启了新的可能性”。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民族主义政治发展的日益复杂化和各民族国家对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强化是民族主义研究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在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中,民族主义无疑是最重要的。正是在深入研究殖民地民族主义的过程中,查特吉将其后殖民理论的批判锋芒指向了西方的文化本质论,通过分析殖民地精英民族主义话语与启蒙理性的复杂纠葛,他意识到了本土精英对殖民意识的承袭和内化。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查特吉认为,只有将底层对两种精英主义——殖民主义精英主义和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反抗纳入到去殖民化的历史向度中,才有可能实现印度的去殖民化和后殖民时代的自由发展。论文的写作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精英民族主义话语对殖民主义话语的抵制,另一条是底层实践对殖民话语和精英话语的双重拆解。在历史层面上,查特吉深刻揭示了印度民族历史中充斥着的各种精英话语及其对底层群体革命力量的歪曲和压制,继而对精英民族主义历史中有问题的底层声音进行了重新书写。在现实层面上,查特吉充分肯定了底层的反抗力量在政治与文化领域对保有民族特性的印度发展;对冲破新式殖民主义的封锁所做出的努力和建树。

胡义成[5](2020)在《再论“黄帝纪元”》文中研究指明"黄帝纪元"要求以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某个年份(逝年或生年等)作为中国纪(计)年序列的开端。目前实行的"公元"纪年,不符合中华民族悠久的历法传统,应改行实施"黄帝纪元"。在记史的精准性上,"黄帝纪元"也远胜于"公元纪元"。至少,"公元纪元"没有考古学测年证据支持,其文献证据也比不上"黄帝纪元"所依邹衍学说可信。司马迁的《史记》虽对中国史前史的叙述可信度很高,但它不明确记载邹衍学派提供的黄帝年数,致使黄帝及其年数真假长期困扰中国学界。邹衍学派的"五德终始说"从黄帝开始,详细记载了包括黄帝在内的各代帝王年数及其对应的五行宿命,其所传"黄帝纪年"可信。这种可信性应该最早源自史前中华文明初期,山东一带大汶口文化与中原庙底沟文化核心杨官寨遗址之间的直接文化交流;交流中相关"黄帝纪年"的信息,在山东一带民间会通过"社会记忆机制"流传下来。

斯琴毕力格[6](2020)在《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者达尔扈特部研究 ——以清与民国时期档案为中心》文中提出“达尔扈特”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八白宫中所供奉诸多神灵的守护者,也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是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活典籍”和“活化石”。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这一民族精神文化,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作用。从达尔扈特群体入手研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八白宫及其诸多神灵以及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完整内涵。本文充分利用清与民国时期形成的有关鄂尔多斯部及成吉思汗祭奠的满文、蒙古文、汉文档案史料,以“达尔扈特”为主线,首次系统地探讨了达尔扈特的形成、五百户达尔扈特、达尔扈特所守护的诸多祭祀之神、达尔扈特组织体系、达尔扈特筹募祭祀费用的方式及其使用、达尔扈特的驻牧地、生计、丁册及宗教生活等,较完整地还原了历史事实,为全面了解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历史文化打下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内容为:一、对达尔扈特的形成和五百户达尔扈特及其源流、达尔扈特所守护的诸斡耳朵及神灵等分别进行了考述。清廷鉴于居住在成吉思汗八白宫附近从事守护成吉思汗斡耳朵和供奉诸神灵之人群的特殊身份,没有将其纳入任何旗的编制内,而是归“济农”来管理,继续从事成吉思汗祭祀相关事宜,随后他们才被正式命名为“达尔扈特”。而济农由鄂尔多斯万户首领变成了只负责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守灵者达尔扈特事务的官员。对于达尔扈特来源之五种论断,本文依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和档案史料作了精细的辨析,认为鄂尔多斯诸部及达尔扈特人群均来自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守卫者的假说最接近史实,继而厘清了档案所记载达尔扈特人所守护的诸斡耳朵及其诸神灵。二、达尔扈特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清与民国时期,他们不受盟旗制度的制约,自称体系,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体制。本文根据档案史料勾勒出了达尔扈特部的组织体系轮廓,即由行政组织与祭祀组织两部分构成,均隶属于济农,济农则是达尔扈特部最高首领。围绕达尔扈特的行政组织和祭祀组织,对济农的任免、主要职责、济农制度的变革以及达尔扈特达如噶与达玛勒、衙木特德、哈然和克什克等职守人员分别进行了详细考述。考证出清与民国时期24任济农的准确生卒年和任期,对相关研究的讹误作了纠正。对于达尔扈特祭祀组织的考证中,较系统地恢复了达尔扈特左右翼衙木特德称号和克什克之名称,并明确指出18个克什克的哈然隶属关系,规范了一些克什克的名称,考证了“哈坦”、“乌鲁德”等名称。三、运用档案史料,归纳出清与民国时期的达尔扈特筹募成吉思汗祭祀费用的方式及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五百户达尔扈特的五百两银子的收支、达尔扈特通过募化得来的财物的收支、“约孙阿勒巴”、信奉者的布施、成吉思汗陵西迁时期国民政府对成吉思汗祭祀的资助等。四、以当时档案记载为依据,阐述了达尔扈特的驻牧地和生计。同时详细统计和分析了此时形成的达尔扈特的丁册档案,考证了关于达尔扈特的人口、念经喇嘛、家仆等诸多问题,并明确指出圣主达尔扈特和苏勒德达尔扈特的八大衙木特德的克什克隶属情况。同时利用档案与相关文献记载,阐述了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嘉庆十五年(1810)间,大伊金霍洛周围的禁地内先后所建八座达尔扈特寺庙的情况,进而得出佛教在鄂尔多斯地区传播过程中直接影响达尔扈特的宗教信仰的结论。

卜令欣[7](2020)在《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小说,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科幻小说是其中的一个新兴文学种类,晚清科幻小说作为现代中国科幻文学的源头,开辟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新篇章,在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既影响了后世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也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百年来对晚清科幻小说的研究并未得到与其价值相符的重视程度与挖掘深度,相关的研究在晚清小说研究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类别。本论文以晚清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立足于晚清科幻小说的一手资料与文本分析,对其叙事模式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绪论部分、正文以及结束语,绪论部分对晚清科幻小说的概况进行说明。对晚清科幻小说进行了时间和概念上的界定,论述了晚清科幻小说的研究现状,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探讨晚清科幻小说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语境。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科技的传入与强国愿望的契合。晚清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亡国灭种的政治危机使一些有识之士将科技的发达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引入西方的科技并发起了洋务运动等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最终惨遭失败转而将目光转向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以科学和理性精神为基础的现代民族国家上。由此,科学的观念、科学的认知方式、科学的社会环境形成,促进了晚清科幻小说兴起;第二,传统时空观的崩溃和新的宇宙观的建立,成为作家构建科幻小说奇异时空的基础。中国传统空间观念的崩溃所带来的异域魔魅式的吸引力成为科幻小说创作的心理动机,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崩溃创造了未来定胜于当今的价值体系;第三,“小说界革命”的兴起,把小说这一文类从中国传统的边缘地带解放出来,形成了各类小说创作的热潮,科幻小说因其蕴含的科学因素,成为启蒙大众的不二之选;第四,晚清报刊杂志出版业的兴起与繁荣为科幻小说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最后,西方科幻小说的译介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幻想”基因,共同促进晚清科幻小说的诞生,成为其产生的直接动因。第二章主要研究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是在特有的时代语境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现代性因素的叙事主题,具有浓厚的启蒙与救亡意味。纵观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其主题主要有一下四类。第一,以科学救国的现世愿景,高度文明的乌托邦社会为主题。晚清科幻小说主要从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政治体制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第二,以开拓异域、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飞天遁地的奇幻之旅为主题。第三,以“强国保种”的利益趋势,女性解放思想的萌芽为主题。第四,“末日”主题,主要表现为王朝濒亡引发的悲凉之叹。第三章主要研究晚清科幻小说的时空书写与建构。中国传统时空观念的颠覆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科幻小说时空操作方式和结构形态。时间观念的转化将时间的维度拓展到未来,在以“未来”为主的时间观念影响下,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将政治理想寄托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以倒叙的手法向读者展现未来社会与现实世界的强烈对比,传达作者对未来中国的憧憬与期待。空间观念的变化将空间维度由中国拓展到世界,形成以“中国”为重向多维立体延伸的空间格局,以“旅行”为基本方式的全球空间意识建构。在晚清科幻小说中,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时空一体化,作家通过科幻构思,将一个失败的国族空间投置在未来社会中,在理想上以未来中国的强势描写来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第四章论述了晚清科幻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型。首先,中国传统小说多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晚清科幻小说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与阅读习惯,仍旧保留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其次,限制叙事不断演化,其中以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为主。二十世纪初域外的科幻小说被介绍到中国,作家通过翻译小说逐步悟出限制叙事的技巧,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视角由全知叙事向限制叙事“自觉”地转变。第五章,面向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进行反思。总结晚清科幻小说创作中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过分追求教诲色彩导致的文学性的缺失和单一泛滥的“强国”叙事模式。除此之外,晚清科幻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其对后世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田国敏[8](2020)在《“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铜钱背后的故事》文中研究说明2014-2015年,"南海Ⅰ号"沉船出土的金属货币有金、银、铜三种,按形制可分为金叶子、碎金、银铤、银铤凝结、碎银、铜钱。截至2016年1月,共出土金叶子及碎金货币59件约401克,银铤183件,银铤凝结230块,碎银290千克,铜钱约15000枚。铜钱在整个遗址各层均有出土且数量较多,大量铜钱集中出土于

徐国利[9](2019)在《范文澜:两种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观》文中研究表明范文澜是中国现代史家中学术转变最显着者之一,"从二十年代初从事学术着述到1939年去延安为第一阶段,1940年抵达延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为第二阶段,建国以后为第三阶段"(1)。1949年前则经历了从非马克思主义史家向马克思主义史家的转变。1913—1917年,范文澜在北京大学就读,得到北大传统派学人刘师培、黄侃等的栽培。1922—1927年,先后在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开始从事传统学术研究。1927—1936年,在北京大

卡莫[10](2019)在《从年节转看宗教“万花筒”》文中研究表明宗教节日不胜枚举,虽然有些节日在时间上未必是"过年",却带有"过年"的盛大意涵。走在印尼的乡间小路,常看到路边一栏一栏的木栅。到了8月左右,栅栏内就开始闹腾起来。十来只山羊被关在栅栏内,圈不住的就被绳子系着细细的脖子。对一个都市土包子来说,眼前突然出现这么多可爱的四脚生物,自然觉得十分惊奇,便三步化两步去找印尼朋友问个究竟:

二、话说公历“纪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话说公历“纪元”(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译史研究:文史学的贡献
        2.1.1 专着类
        2.1.2 期刊类
    2.2 译者研究:宗教学的贡献
    2.3 译文研究:天文学的贡献
    2.4 问题和缺憾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基础:翻译文化史观
    3.2 新解:科学翻译与文化互构互彰
    3.3 建构:翻译摄动论
第4章 中西天文博弈历程
    4.1 钩沉:域外天文入华
        4.1.1 印阿天文中译
        4.1.2 西方天文中译
    4.2 冲突:天文传统对垒
        4.2.1 中国天文
        4.2.2 西方天文
    4.3 较量:明末接受与拒斥
        4.3.1 概述
        4.3.2 《崇祯历书》
        4.3.3 拒斥之因
    4.4 会通:晚清翻译终成
        4.4.1 概述
        4.4.2 《西国天学源流》
        4.4.3 《谈天》
        4.4.4 其他译作
    4.5 小结
第5章 《谈天》翻译研究
    5.1 译者剖析
        5.1.1 新教传教士译者
        5.1.2 秉笔华士
        5.1.3 翻译模式
    5.2 译介动机
        5.2.1 最初原因:“道”“器”之辩
        5.2.2 最终原因:时代因素
        5.2.3 形式原因与效率原因:译者的使命
    5.3 译法探究
        5.3.1 预翻译
        5.3.2 七条基本规则
        5.3.3 删述
    5.4 小结
第6章 核心译名与概念建构
    6.1 译名的沿用与创立
        6.1.1 沿用旧词
        6.1.2 创译新词
    6.2 学科名称翻译:定义中国近代天文
        6.2.1 术语的历史考察
        6.2.2 “天学”与“天文”
        6.2.3 “天文”的学科意义
    6.3 学科名词翻译:搭建天文话语空间
        6.3.1 星林词群:恒星天文学诞生
        6.3.2 摄力词群:天体力学的萌芽
    6.4 小结
第7章 天文学译介的影响
    7.1 学界接受考察
    7.2 知识体系:学科重心转移
    7.3 治学理念:实学传统解构
    7.4 哲学基础:天道观念嬗变
    7.5 物质资源:台站仪器投建
    7.6 教育准备:教材科普编译
    7.7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贡献
        8.1.1 译史梳理
        8.1.2 史料发现
        8.1.3 译本分析
        8.1.4 译名挖掘
    8.2 研究创新
        8.2.1 扩展翻译史研究范畴
        8.2.2 提出翻译摄动论假说
        8.2.3 增添学科史研究视角
    8.3 后续研究
附录1.《谈天》沿用的中国古代汉语词
附录2.《谈天》借用古汉语词形构建的新词
附录3.《谈天》创建的新词
    附录3.1 《谈天》新创译名中发生更改的部分
    附录3.2 《谈天》新创译名中延续使用的部分
参考文献

(2)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与整理国故运动——从范文澜的一篇佚文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范文澜佚文《整理国故》
二、从范氏佚文看其与整理国故运动之关系
三、梁启超、南开学校与范氏《讲疏》
四、关于范文澜的另外两篇佚文
五、结语

(3)常见时间年代(年号)错误的编校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版中的时间年代(年号)差错举例
    1.因年号起讫时间产生的差错
    2.因年号更迭发生的差错
    3.历史上曾错用的年号
    4.因同时期多个年号发生的差错
    5.因没有年号发生的差错
    6.被重复使用的年号
    7.有不同名称的年号
    8.不被承认的年号和纪年
    9.人为规定的岁首
    10.人为规定的“载”
    11.人为规定的距今年代
    12.容易算错的年代
二、常见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及历法
    1.纪年方式
    2.纪月方式
    3.纪日方式
    4.纪时方式
    5.各种历法简介
三、对纪年纪月纪日的勘误和校对
四、结语

(4)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殖民地民族主义思想的突围
    一、众声喧哗:以民族主义思想为例
        (一)知识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在政治发展史上重新解码民族主义
        (三)民族与民族主义:殖民与后殖民国家的在场
    二、重述民族主义:从精英到底层
        (一)“消极革命”与精英阶层对自身统治特权的再确认
        (二)查特吉的底层叙事及其对多元民主诉求的再演绎
        (三)去殖民化与现代的印度历史
第二章 精英民族主义的历史叙述
    一、精英民族主义话语的构建
        (一)精英阶层的权力意识与文化自省
        (二)甘地主义及其对农民革命力量的收编
        (三)平稳的过渡与西方现代化的印度式发展
    二、精英民族主义对底层历史的书写
        (一)农民:反抗者?亦或边缘的愚众?
        (二)妇女问题的象征性解决
        (三)少数族裔的边缘与分裂
第三章 底层的政治社会及其对西方政治话语的拆解
    一、政治社会:查特吉对后殖民政治现实的理论构想
        (一)以市民社会为“镜像”的政治设想
        (二)对东方社群文化现代意义的重构
        (三)后殖民国家底层的民主政治实践
    二、庶民政治思想对西方民主制的反拨
        (一)从资本的时间到异质化的民族现实
        (二)后殖民国家现代政治的真实景观
        (三)庶民政治主体性的重构与政治解殖民化的开始
第四章 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大众文化的多面向辨析
    一、殖民地时期的大众文化发展与反殖民的政治斗争
        (一)足球与反殖民斗争的集体认同
        (二)戏剧艺术与反殖民政治意识的传播
    二、后殖民时期的大众文化发展及其政治指向性
        (一)文化研究面对后殖民文化实践的“失语状”
        (二)印度后殖民时期文艺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反抗
    三、遇见查特吉后殖民理论的审美之维
        (一)大众文化对审美政治化的表征
        (二)艺术在“颠覆”之处重生
        (三)尊重和肯定大众的审美趣味
第五章 查特吉后殖民理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超越
    一、思考现代性发展的东方视角与实践
        (一)从泰戈尔访华看东方文明的现代性问题
        (二)社群与西方现代的民族国家
        (三)泰戈尔对西方技术理性的美学批判
    二、民族主义: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
        (一)后民族时代?第三世界民族主义政治对西方现代性的反叛
        (二)全球化时代殖民话语的消解、重述与帝国霸权主义的新实践
        (三)帕沙·查特吉:重塑他者的自由之界
结语 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与中国问题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再论“黄帝纪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施“黄帝纪元”的深层蕴义
二、“公元纪元”与“黄帝纪元”在记史精准性上的比较
三、史书及邹衍学派关于黄帝年数记载的可信度分析
    (一)儒家和司马迁之误
    (二)邹衍学派及其所记黄帝年数的可信度
        1.诸家论邹动态。
        2.邹衍黄帝学说的进步性。
        3.邹衍黄帝年数的最早源头。

(6)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者达尔扈特部研究 ——以清与民国时期档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其意义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主要史料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史料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达尔扈特部的形成及所守护的诸斡耳朵
    第一节 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达尔扈特
        一、达尔罕及达尔扈特
        二、达尔扈特的形成
        三、“五百户”达尔扈特
    第二节 达尔扈特源流考辩
        一、兀良哈人之辩
        二、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人之辩
        三、四十万蒙古中委派之辩
        四、十个盟旗中抽调之辩
        五、成吉思汗遗物守护者之辩
    第三节 达尔扈特守护的八白宫及其诸神灵
        一、关于成吉思汗八白宫
        二、清朝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守护的八白宫及其诸神灵
        (一)伊克斡耳朵
        (二)三位哈屯斡耳朵
        (三)胡日萨德格斡耳朵
        (四)伊希哈屯斡耳朵
        (五)哈日苏勒德
        (六)两座吉劳斡耳朵
        (七)两座布日耶斡耳朵
        (八)温德根查干神马及宝日温都尔
第二章 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组织体系
    第一节 达尔扈特行政组织
        一、达尔扈特最高首领——济农
        (一)济农制度的变革
        (二)济农的任免(选官与任用)
        (三)济农的主要职责
        (四)清与民国时期二十四任济农
        二、达尔扈特的达如噶与达玛勒
        (一)达尔扈特的达如噶
        (二)达尔扈特的达玛勒
        (三)达如噶与达玛勒的关系
    第二节 达尔扈特祭祀组织
        一、达尔扈特衙木特德
        (一)大小达尔扈特衙木特德之称谓
        (二)大达尔扈特八大衙木特德
        (三)小达尔扈特八大衙木特德
        二、达尔扈特的哈然和克什克
        (一)大达尔扈特的克什克
        (二)小达尔扈特的克什克
第三章 达尔扈特筹募祭祀费用的方式及其使用
    第一节 达尔扈特的五百两银子
        一、五百户达尔扈特的五百两银子
        二、五百两银子的支出
    第二节 达尔扈特的募化及其路线和物资管理
        一、达尔扈特的募化
        二、清与民国时期达尔扈特的募化路线
        三、八白宫仓廪档案所记供品
    第三节 “约孙”阿勒巴
        一、更新圣主弓箭之约孙阿勒巴
        二、更新温德根查干之约孙阿勒巴
        三、更新圣主布日耶之约孙阿勒巴
        四、龙年更新哈日苏勒德之约孙阿勒巴
        五、非正常祭祀所征收之约孙阿勒巴
        六、更新黄车之约孙阿勒巴
        七、济农之处供献之约孙阿勒巴
        八、更新骆驼之约孙阿勒巴
        九、四时大祭之约孙阿勒巴
    第四节 信奉者的布施
    第五节 成吉思汗陵西迁时期国民政府对成吉思汗祭祀的资助
        一、国民政府对兴隆山成吉思汗祭祀的财政支持
        二、国民政府对伊克昭盟伊金霍洛等处达尔扈特各户的补助
第四章 达尔扈特驻牧地、生计、丁册及宗教生活
    第一节 达尔扈特的驻牧地
    第二节 达尔扈特的生计
        一、畜牧业
        二、农耕业
        三、狩猎业
    第三节 达尔扈特的丁册
        一、达尔扈特的丁册档案
        二、达尔扈特丁册的内涵
    第四节 达尔扈特的宗教生活
        一、达尔扈特的八大寺庙
        (一)圣主达尔扈特之四座寺庙
        (二)苏勒德达尔扈特之四座寺庙
        二、佛教对达尔扈特宗教生活的影响
        (一)达赖和班禅的影响
        (二)章嘉呼图克图的影响
        (三)梅力更葛根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文的界定及论述范围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意义
1 晚清科幻小说兴起的语境
    1.1 “师夷长以制夷”:科技的传入与强国愿望的契合
    1.2 “睁眼看世界”:传统时空观的颠覆与新的宇宙观的建立
    1.3 觉世兴民:“小说界革命”的兴起
    1.4 大众传播的平台:报刊杂志出版业的繁荣
    1.5 西方科幻小说的译介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1.5.1 西方科幻小说译本的启发
        1.5.2 中国传统文学里的“科幻”构思
2 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
    2.1 科学救国的现世愿景:高度文明的乌托邦社会
        2.1.1 日常生活式:逃离世外的“桃花源”想象
        2.1.2 社会文化式:中西文明调和下的治世想象
        2.1.3 政治体制式:宪政救世下的“新中国”想象
    2.2 开拓异域、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飞天遁地的奇幻之旅
    2.3 “强国保种”的利益趋势:女性解放思想的萌芽
    2.4 “末日”书写:王朝濒亡的悲凉之叹
3 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时空
    3.1 叙事时间:由“过去”指向“未来”
        3.1.1 时间观念:从天道循环向线性时间观的转化
        3.1.2 时间计量方式:从本土到西式的过渡
        3.1.3 “未来”时间观念的表征:倒叙手法的运用
    3.2 叙事空间:从“中国中心论”到“世界中国论”
        3.2.1 空间观念:“中国中心说”走向“全球空间意识”
        3.2.2 空间格局:以“中国”为重走向多维立体空间格局
        3.2.3 全球空间意识的建构:以“旅行”为中心
    3.3 时空一体化的确立:未来世界的乌托邦建构
4 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视角
    4.1 迎合大众趣味与阅读习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
    4.2 西方科幻译本的影响:限制叙事的自觉
        4.2.1 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叙事者“我”的出现
        4.2.2 有限的借鉴: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艰难运用
5 晚清科幻小说的反思
    5.1 晚清科幻小说的缺陷
        5.1.1 过分追求教诲色彩:文学性的缺失
        5.1.2 “中国必胜”:“强国”叙事模式的单一泛滥
    5.2 晚清科幻小说的价值
        5.2.1 现代性的“参与者”
        5.2.2 西方科幻影响下的“接受者”与“变形者”
        5.2.3 构建中国科幻文学的“先行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铜钱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唐“开元通宝”铜钱的故事
五代“周元通宝”铜钱的故事
宋“大观通宝”铜钱的故事

(9)范文澜:两种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古文经学立场的正史考订和评述
    第一,关于两汉时期正史的考略。
    第二,关于魏晋至隋唐正史的考略。
    第三,关于宋元明清正史的考略。
二 以历史唯物论批判封建帝王史观和正统史观
三 对孔子文化地位和贡献的迥异评判
四 对经史关系和“六经皆史”的不同评判
五 马克思主义史学立场的清代考据学(新汉学)批评
结 语

(10)从年节转看宗教“万花筒”(论文提纲范文)

过节不过年
此节非彼节
何以纪年,何以为节

四、话说公历“纪元”(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近代天文学思想在晚清的译介研究[D]. 刘晗.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与整理国故运动——从范文澜的一篇佚文说起[J]. 张海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常见时间年代(年号)错误的编校应对[J]. 张亮,陆发祥. 出版参考, 2021(02)
  • [4]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D]. 马艳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5]再论“黄帝纪元”[J]. 胡义成.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0(05)
  • [6]成吉思汗八白宫守护者达尔扈特部研究 ——以清与民国时期档案为中心[D]. 斯琴毕力格.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D]. 卜令欣. 辽宁大学, 2020(01)
  • [8]“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铜钱背后的故事[J]. 田国敏. 文物天地, 2020(02)
  • [9]范文澜:两种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观[J]. 徐国利. 理论与史学, 2019(00)
  • [10]从年节转看宗教“万花筒”[J]. 卡莫. 看世界, 2019(26)

标签:;  ;  ;  ;  ;  

说到公历“纪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