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腹水22例(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学组[1](2021)在《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研究指明肝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降低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病死率,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学组基于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订《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该共识通过对肝衰竭肝移植术前评估、术中管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进行规范,旨在提高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黄熙杰[2](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便异常的表现包含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在《伤寒论》中有关二便异常的条文达200余条,占全书条文的二分之一,表明二便异常是临床之常见症状,常被作为诊察疾病性质和判断病情发展的眼目,故《素问·五脏别论》云:"凡治病必察其下",本文将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伤寒论》之二便异常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文献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医临床"二便异常"疾病的诊治有所裨益。第一部分,就二便异常之文献报道及《伤寒论》治疗二便异常代表方剂之临床运用状况进行综述。试阐述《伤寒论》有关"二便异常"论述之观点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运用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之规律。此外,方剂的研究除了针对六个方剂在临床的应用外,也进行了方剂药理方面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对"二便异常"病证进行理论探讨。大便异常分别从下利、大便难、大便硬和初硬后溏四个方面进行,小便异常则从小便不利、小便难和小便数这三个方面进行,并针对其异常所提示的诊断及治疗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其后围绕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的出现及其辨证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尝试在大便和小便出现异常的过程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研究发现,二者发生异常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体内水液代谢异常,会依据其发生病变的具体脏腑不同,而出现大便异常或小便异常,且大便的异常和小便的异常之间密切相关。除此以外,针对"利小便而实大便"法的理论探讨,并依据二便分消水液的理论,进而提出"通大便而缩小便"的观点,其根据则在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水谷运行至小肠后,在其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吸收水谷精微由脾运转全身,而糟粕下传大肠,无用水液则下输膀胱。因而二便的异常与小肠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小肠吸收水液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便的溏与结、小便的利与不利。若小肠吸收水液不及导致大量水液随糟粕传至大肠,则可出现大便溏泻,此时可通过通利小便之法分消多余的水液;反之,若小肠泌别失常,水液偏渗膀胱,则会导致大便硬、小便数之象。第三部分,是运用《伤寒论》中治疗二便异常较经典的方剂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文献检索包括电子与手工检索;采用随机方案隐藏与Jadad质量记分法对纳入的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两名作者按照事前所设计的资料提取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独立提取,若是遇到不相同的部分,由第三者一起进行讨论并协商解决。采用的软件是由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RevMan 5.3.5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危险比率,连续变量使用均数差表示治疗效应,这两样数据都以效应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来表示。如果meta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表达,反之,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表达,当汇总效应出现不相同时,则提供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发表偏倚使用倒漏斗图进行分析以及判断。选定的方剂为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等六首,并对这几首方剂分别治疗肝硬化腹水、小儿秋泻、便秘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五苓散、真武汤以及猪苓汤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这些系统评价大多由于临床实验研究的质量偏低,证据可靠性不足,所以没有办法真正体现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优势。
孟动玲[3](2016)在《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积聚”、“胁痛”、“臌胀”等范畴,临床上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一般。加味胃苓汤是门九章教授多年来根据肝病特点及临床实践自拟的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经验方。本课题即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加味胃苓汤的疗效,为其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为加味胃苓汤的开发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动物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100只,重量在200250g之间,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0只作为模型组,用来制作肝硬化腹水模型。在熟悉环境一周后,每次给大鼠腹腔注射1%二甲基亚硝胺(DMN)1ml/kg,每周三天,每天一次,共12周。造模期间,密切关注大鼠体重,每次注射前称体重、测腹围,并与上一次注射前体重、腹围进行对比,体重明显下降,甚者下降率在30%以上,暂停腹腔注射。在第12周末进行腹腔穿刺观察有无腹水。为进一步判定造模是否成功,对穿刺有腹水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解剖以及病理、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造模成功的基础上与其他药物比较,探讨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将第一部分获得的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A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B组)、模型组(C组)、速尿+安体舒通组(D组)、扶正化瘀组(E组),每组各8只大鼠。在代谢笼内饲养大鼠24小时,留取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后开始给药,除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给予加味胃苓汤,剂量分别为42.7g/kg体重、6.1g/kg体重,扶正化瘀组给予扶正化瘀胶囊0.075g/kg体重灌服,速尿+安体舒通组给予速尿和安体舒通0.66mg/kg体重灌服。以上各组灌胃液体量均为2ml,每日给药1次,其浓度及等效剂量按体重折算,共给药3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灌胃的最后一天再次将实验大鼠饲养于代谢笼内,再次收集24小时尿液,计算24小时净出水量。测定门静脉压力并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及NO、ET-1的含量和肝纤维化标志物四项。第三部分观察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选择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加味胃苓汤,每日1剂,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包括乏力、纳差、腹胀、尿少、黄疸、双下肢浮肿)、腹围、体重以及肝功能指标、腹部B超检查指标(包括脾厚、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及其有无并发症等,同时监测24h尿量变化。结果:1 12周后,模型组大鼠有51只存活。经腹腔穿刺其中48只有腹水,相对成模率为94.1%。解剖可见造模组的肝脏肿大明显,表面不平;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肝硬化以及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压力(Pp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白蛋白(AL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大鼠的一般情况:正常大鼠在整个实验期间,体重逐渐增加,毛色光滑润泽,无异常行为表现。模型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皮毛光泽度不高,精神倦怠不振,摄食减少,表现为易激惹。各组治疗开始后,大鼠进食、体重均有所增加,毛色较造模期间光润,能不同程度地减轻造模药物对大鼠的影响。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较其它组最显着的变化就是治疗后大便由造模期间的稀溏便转为正常大便。2.1灌胃治疗后,经解剖,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大鼠腹水明显减少,色淡黄,模型组可见较多腹水,速尿+安体舒通组腹水微量,扶正化瘀组有少量腹水。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扶正化瘀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净出水量有所增加,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各治疗组门静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胃苓汤可以降低大鼠肝硬化腹水门静脉压力,其中以加味胃苓汤大剂量组效果最好。2.4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减轻大鼠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增生的程度,其中尤以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其作用与扶正化瘀胶囊组相当(p>0.05)。2.5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B)和升高白蛋白(ALB)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各指标分别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NO及ET-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尿+安体舒通组、扶正化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治疗后,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扶正化瘀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IV)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速尿+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扶正化瘀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速尿+安体舒通组比较,加味胃苓汤高剂量组、加味胃苓汤低剂量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临床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治疗1个月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和93.33%,对照组分别为13.33%和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及体征也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ALB、PTA、A/G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LB、PTA、A/G水平也有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ST、ALT、TBIL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A/G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腹围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24h尿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腹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24h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体重、腹围、平均24h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腹部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脾脏厚度、脾静脉宽度改善与治疗前比不如治疗组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指标(包括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腹水量均有所减少,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腹水的作用优于对照组。3.6两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3.33%和23.3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尿、便常规、一般体格检查、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异常变化;在整个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提示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安全有效,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运用二甲基亚硝胺成功建立肝硬化腹水的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作准备。2加味胃苓汤可明显改变模型大鼠的一般状况,提高模型大鼠的活力。并具有明显的消腹水的作用。3加味胃苓汤能明显增加模型大鼠24小时净出水量,有较强的利水作用。4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5加味胃苓汤能够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减轻肝组织炎症,提示加味胃苓汤有抗纤维化、保肝作用。6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NO及ET-1含量,从而能够调整对肝脏血流的影响,改善门静脉血流和阻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加味胃苓汤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治疗腹水的作用机制之一。7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等。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照组,并且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无不良反应发生,为我们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8加味胃苓汤配合西医对症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组在提高患者疗效,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肝功能方面优于单纯的西医对症治疗组;它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的水平:ALT、AST、ALB、TB、PTA,能够稳定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减少出血等并发症,可以给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临床疗效。
马贺成[4](2011)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项研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的指导思想,意在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证候规律以及其与某些理化检查的相关性,旨在为中医药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辨证论治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在综述国内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流行病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收集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中医症状,初步设立临床流调问卷条目池,通过相关专家咨询和可行性分析,经讨论与研讨,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所需调查的中医症状临床调查问卷条目池,以及相应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本课题共收集全国11家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证候学临床资料357例。按照病例纳入标准收集病例,依据观察内容进行观察,填写《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证候调查表》,每份病例记录一次,观察结束后,将表格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使用因子分析(FACTER ANALY-SIS)的方法。结果1.症状特点:其中以肝脾的症状为主,同时涉及肾症状,与文献报道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病位在肝、脾、肾具有一致性,亦与临床符合。2.病机特点:其病变脏腑在肝、脾、肾,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气(气滞)、火(肝火、虚火)、湿/水(寒湿、湿热)、瘀(血瘀)、虚(气虚、阴虚)五种。此五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而为病。3.证候特点:所得证候中以单一证(41.45%)和复合证(35.65%)互见,且复全证占有较大比例,表明本病症候的复杂性;另外,从实证(34.72%)、虚实夹杂证(31.37%)、虚证(10.92%)所占的比例来看实证仅占三分之一,其余为虚实夹杂证和虚证,这表明了本病证候的复杂性。4.指际与证候关系:丙氨酸氢基转移酶、血小板柱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证候特点的分布上存在着一定的影向。结论:本病病机可概括为为气、火、湿/水、瘀、虚相互错杂为患,其特点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脾虚不运,肾失气化、水湿内停。证候多为数证同见,虚实错杂,提示在辨治论治上要扶正祛邪,诸法并用,不可拘泥于一法。
Bruce A. Runyon,罗炳棋,范文哲,向贤宏,陈伟[5](2010)在《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实践指南:成人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更新》文中研究表明 根据2006年发表的一份2004年的美国人口统计报告显示,肝硬化是导致死亡的第十二大病因腹水是肝硬化三大并发症(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腹水)中最常见的。约有50%"代偿性"肝硬化(即无以上三大并发症)的患者10年内会出现腹水。腹水也是导致患者入院的最常见的
李严生[6](2010)在《双味泽苓合剂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双味泽苓合剂对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其在消退腹水、恢复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稳定患者病情等方面的作用,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竭力探索其作用机理,从而为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患者68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均治疗8周。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双味泽苓合剂,每日2次,每次1袋(200ml,由河南省中医院中药房统一煎制),早晚分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于疗程结束后12周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腹水,肝功能及临床症状、体征等指标的变化并结合随访时腹水复发情况,比较并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组33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3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7%,显效率为72.73%,对照组32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两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腹水深度、ALB、PTA、Child-pugh分级等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但在门脉内径、脾脏厚度、ALT、AST、TBIL等方面改善无显着性差异;③第1个疗程结束时,两组间比较,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腹水深度、ALB、PTA改善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两组内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腹水深度、ALT、AST、TBIL、ALB、PTA改善有显着性差异,门脉内径、脾脏厚度降低则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较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腹水深度、ALT改善有显着性差异,门脉内径、脾脏厚度、AST、TBIL、ALB、TBIL改善无显着性差异;④第2疗程结束时,腹水深度、ALT、AST、TBIL,两组较第1疗程结束时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而PTA升高只有治疗组有显着性差异,门脉内径、脾脏厚度降低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与治疗前相比,对治疗组除门脉内径、脾脏厚度之外的其它指标改善均有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只有ALT、AST、TBIL、腹水深度等指标改善差异有显着性;⑤疗程结束后12周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腹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①双味泽苓合剂对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Child-pugh分级,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0.05);②双味泽苓合剂可明显改善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示其能够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③双味泽苓合剂对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患者的腹水能够快速消退且疗效更持久;④双味泽苓合剂能够显着改善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稳定白蛋白水平并改善凝血功能,提示其具有明显改善肝脏功能的作用;⑤双味泽苓合剂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疗效显着,安全可靠,为理想的优化治疗方案。
程晶[7](2009)在《消臌颗粒配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消臌颗粒联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以及对内毒素、NO、ET的含量的影响;阐明消臌颗粒联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部分机制。方法:选择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消臌颗粒+腹水超滤浓缩回输+基础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基础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的频率为2周1次,1次超滤的腹水为3000ml~8000ml,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体重、腹围、24小时尿量、肝功能、门脉主干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患者血浆中内毒素、NO、ET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腹胀、尿少改善较显着,乏力、纳差等改善不明显。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PVD、QPV、SVD、QSV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表现为门静脉血流减少,门脉压力减轻;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PVD、QPV、SVD、QS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善。实验组腹水消退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对照组未观察到有腹水消退Ⅰ级。治疗后,两组ALT、TBiL、内毒素、NO、ET均明显下降,尤其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时肝功能、内毒素、NO、ET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消臌颗粒联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法能有效地消减腹水,改善症状及患者预后。2.消臌颗粒联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3.消臌颗粒联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法能减低内毒素、NO、ET含量4.提示消臌颗粒联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法治疗难治性腹水的机制可能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及纠正紊乱的病理生理状态。
张八和[8](2008)在《利尿剂联合复方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利尿剂联合中药复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54例肝硬化腹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应用利尿剂等联合复方中药治疗12周;对照组24例用利尿剂等治疗12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腹水消退程度、肝功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腹水消退、肝功能复常,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C-Ⅳ,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利尿剂联合中药复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疗效肯定,腹水消退快,安全性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李贵华,侯志敏,韩梅[9](2002)在《中西药合用治疗肝硬化腹水》文中研究说明中西药合用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较好 .笔者就近 6年来有关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如下
吴梅书,钟春荣[10](2001)在《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腹水22例》文中指出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表现之一。腹水治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信心,目前多以综合治疗为主,利尿法则是重要措施之一,笔者于1995年1月~2001年6月应用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腹水22例,并与同期安体舒通+速尿治疗的22例作对照,以评价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的实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二、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腹水2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腹水22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伤寒论》"二便异常"的文献研究 |
1 《伤寒论》小便异常的表现 |
1.1 小便不利 |
1.2 小便不通(不尿) |
1.3 小便难 |
1.4 小便少 |
1.5 小便数 |
2 《伤寒论》大便异常的表现 |
2.1 泄泻 |
2.2 便秘 |
3 现代研究的大便和小便异常 |
3.1 大便异常的研究 |
3.2 小便异常的现代认识 |
4 "二便异常"的相关性 |
4.1 大便硬、小便利 |
4.2 小便不利、大便反自利 |
4.3 小便数、大便硬 |
4.4 小便量多、大便硬 |
5 利小便而实大便,通大便而缩小便 |
5.1 利小便而实大便 |
5.2 通大便而缩小便 |
综述二: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
1 五苓散方源 |
2 五苓散药物组成分析 |
3 五苓散现代临床研究 |
4 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 |
4.1 双向调节尿液作用 |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4.3 抗变态反应作用 |
4.4 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
4.5 保护肾脏作用 |
4.6 治疗心衰 |
4.7 抑制泌尿系结石生成作用 |
4.8 止泻作用 |
综述三:真武汤的现代研究 |
1 真武汤方源 |
2 真武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真武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心脏衰竭 |
3.2 外感 |
3.3 咳嗽 |
3.4 喘证 |
3.5 尿多 |
3.6 遗尿 |
3.7 水肿 |
3.8 泄泻 |
3.9 肝硬化腹水 |
4 真武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强心及改善心功能 |
4.2 温肾作用 |
4.3 抗衰老作用 |
4.4 减肥降脂作用 |
综述四: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
1 猪苓汤方源 |
2 猪苓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猪苓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急慢性肾炎 |
3.2 急慢性膀胱炎 |
3.3 泌尿系结石 |
3.4 肾积水 |
3.5 其它疾病 |
4 猪苓汤现代药理研究 |
综述五:麻子仁丸的现代研究 |
1 麻子仁丸的研究概况 |
2 麻子仁丸药物组成分析 |
3 麻子仁丸的临床使用概况 |
3.1 单纯性便秘 |
3.2 习惯性便秘 |
3.3 肛肠疾病 |
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
3.5 小儿习惯性便秘 |
3.6 抗精神药物导致的便秘 |
3.7 老年便秘 |
3.8 肿瘤便秘 |
3.9 术后便秘 |
3.10 咳嗽 |
3.11 高脂血症 |
3.12 其他应用 |
4 麻子仁丸的实验研究 |
4.1 通便作用 |
4.2 抗粘连作用 |
4.3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
4.4 降糖作用 |
综述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 |
1 葛根芩连汤方源 |
2 葛根芩连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葛根芩连汤现代临床研究 |
3.1 泄泻 |
3.2 胃肠炎 |
3.3 发热并发肝炎 |
3.4 脑梗死 |
3.5 外感类疾病 |
3.6 运动神经类疾病 |
3.7 糖尿病及并发症 |
3.8 代谢综合征 |
3.9 带下 |
3.10 阴道炎 |
3.11 更年期综合征 |
3.12 外科术后 |
3.13 皮肤类疾病 |
3.14 五官类疾病 |
3.15 其他杂病 |
4 葛根芩连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 |
4.2 抗细胞凋亡因子 |
4.3 调节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 |
4.4 抑菌作用 |
4.5 解热作用 |
综述七:黄芩汤的现代研究 |
1 黄芩汤方源 |
2 黄芩汤药物组成分析 |
3 黄芩汤现代临床研究 |
4 黄芩汤现代药理研究 |
4.1 复方和单味同步实验结果分析 |
4.2 组方分析 |
4.3 拆方研究 |
4.4 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伤寒论》二便异常的理论探讨 |
1 大便异常 |
1.1 下利 |
1.2 大便难 |
1.3 大便硬 |
1.4 初硬后溏 |
2 小便异常 |
2.1 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探讨 |
2.2 小便异常的诊治意义 |
3 二便的相关性探讨 |
3.1 《伤寒论》对二便关系的认识 |
3.2 "通大便而缩小便"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二便异常的meta分析 |
一、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二、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三、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
4.2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四、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五、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疗效特点 |
4.2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六、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
4.2 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
5 建议治疗方案 |
七、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临床疗效 |
3 结论 |
4 讨论 |
4.1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
4.2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的方法学质量 |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
5 建议治疗方案 |
总结 |
1 纳入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估 |
1.1 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 |
1.2 GEADE标准评估证据质量 |
2 本篇研究的不足 |
3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肝硬化腹水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模型 |
2.2 分组 |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
2.4 统计 |
3 结果 |
3.1 观察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大鼠12周后生存率及腹水形成情况 |
3.2 观察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 |
3.3 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门静脉压力的比较 |
3.4 正常组与肝硬化腹水组的部分肝、肾功能的比较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制备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取血及采集标本和处理 |
2.4 统计 |
3 结果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腹水消退情况比较 |
3.3 各组24小时净出水量比较 |
3.4 各组治疗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
3.5 肝组织病理HE染色观察 |
3.6 各治疗组部分肝功能比较 |
3.7 各治疗组对肝硬化大鼠NO及ET-1 的影响 |
3.8 各治疗组对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及与NO、ET-1 的关系 |
4.2 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及西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
4.3 中药阳性对照组的选择 |
4.4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探讨 |
4.4.1 消除腹水的作用 |
4.4.2 改善肝功能,升高白蛋白的作用 |
4.4.3 改善肝脏形态与结构的作用 |
4.4.4 调节门静脉压力的作用 |
4.4.5 调节NO以及ET-1 的含量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肝硬化腹水分度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6.1 实验设计 |
1.6.2 研究药品 |
1.6.3 治疗方法与疗程 |
1.7 观察指标和方法 |
1.7.1 疗效性指标 |
1.7.2 安全性指标 |
1.8 疗效观察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比较 |
2.4 两组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小时尿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腹部B超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水情况比较 |
2.7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2.8 安全性比较 |
3 讨论 |
3.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3.1.1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3.1.2 现代中医家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3.2 组方分析 |
3.2.1 加味胃苓汤药物组成 |
3.2.2 组方原则 |
3.2.3 关于方中甘草的使用 |
3.2.4 加味胃苓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 1: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2:附图 |
附录 3:临床病例采集表 |
附录 4: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
致谢 |
(4)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鼓胀的辨证 |
1.4 古代医家对鼓胀治疗及调护的认识 |
1.5 鼓胀预后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对肝硬化腹水证候研究进展 |
2.1 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型的国家标准 |
2.2 现代医家对肝硬化腹水辨证经验 |
2.3 肝硬化腹水辨证分型的临床观察 |
2.4 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症状与证候规律探讨 |
2.5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
2.6 肝硬化辨证分型与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2.7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
2.8 导师学术思想 |
3. 西医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3.1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展进程 |
3.2 肝硬化腹水发生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证候研究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特点的初探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参考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年龄分布规律 |
2.2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肝硬化时间分布规律 |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现腹水的年限分布规律 |
2.4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值的分布规律 |
2.5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右侧卧位腹水深度分布规律 |
2.6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证候分布研究 |
2.7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证候分布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 |
3. 讨论 |
3.1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发病情况分析 |
3.2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证候分布结果分析 |
3.3 实验室指标与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证候分布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双味泽苓合剂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
3 临床疗效比较 |
4 脱落病例分析 |
5 治疗前后安全性检查 |
6 不良反应的观察 |
7 随访 |
理论探讨 |
1 现代医学研究 |
2 祖国医学研究 |
3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
4 双味泽苓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临床研究分析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1 患者 Child-pugh 分级表 |
附2 双味泽苓合剂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观察记录表(1) |
附3 双味泽苓合剂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观察记录表(2) |
附4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5 发表论文---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 |
(7)消臌颗粒配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中医文献研究 |
(一).病名渊源 |
(二).病因病机 |
(三).临床治疗 |
二.现代医学研究 |
(一).发病机制 |
(二).现代医学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试验病例标准 |
1.4 临床试验方法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及检验方法 |
1.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1.8 随访 |
1.9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腹水的消减 |
2.2 症状改善情况 |
2.3 两组治疗前后PVD、SVD及PVQ、SVQ变化比较 |
2.4 肝功能、内毒素、NO及ET变化 |
3.讨论 |
3.1 腹水浓缩回输与消臌颗粒相结合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可能机制 |
3.2 腹水浓缩回输与消臌颗粒相结合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理论依据 |
3.3 腹水浓缩回输与消臌颗粒相结合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腹水2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衰竭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学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8)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D]. 黄熙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加味胃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应用基础研究[D]. 孟动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分析研究[D]. 马贺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实践指南:成人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更新[J]. Bruce A. Runyon,罗炳棋,范文哲,向贤宏,陈伟.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0(06)
- [6]双味泽苓合剂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研究[D]. 李严生. 河南中医学院, 2010(07)
- [7]消臌颗粒配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D]. 程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利尿剂联合复方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疗效观察[J]. 张八和. 中国现代医生, 2008(04)
- [9]中西药合用治疗肝硬化腹水[J]. 李贵华,侯志敏,韩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 [10]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腹水22例[J]. 吴梅书,钟春荣.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