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培技术在水稻广亲和恢复系选育中的应用

花培技术在水稻广亲和恢复系选育中的应用

一、花培技术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康莉[1](2018)在《水稻恢复系优良基因的聚合育种》文中提出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在提高水稻产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恢复系的培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基础,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选择品质优良的水稻恢复系有利于改善杂种后代的米质。另外籼粳亚种之间存在强大的杂种优势,选育出亲和系对解决不亲和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实验室优质品系改良恢复系,粳型亲籼恢复系改良华粳籼74广亲和系G3,主要结果如下:(1)WA-CMS优良恢复系的培育。利用含有Wx-17T、gs3、fgr、Hd-1-2、OsMADS50和Pi-24优良品系,改善恢复系P152-07,通过MAS筛到优质WA-CMS恢复系25份纯合单株;还筛选了Wx-20G、gs3、gw8、qBLAST-11-1、qBLAST-2-1和Xa21等基因(QTL),获得22份高产抗病虫WA-CMS纯合株系,为后续选择优良恢复系提供材料基础。(2)优质BT-CMS恢复系的培育与恢复力和品质性状的测定。利用优质品系改良恢复系,2017年晚造获得9份含有Wx-17T、gs3、fgr、Hd-1-2、OsMADS50、Pi-24和Rf1的优质BT-CMS恢复系。对2017年早造的5份优质BT-CMS恢复系进行恢复力、品质和产量性状考察。1)春江16A杂种后代花粉育性处于70.10-72.13%的范围内,两个组合比对照显着提高7.00-7.50%;小穗育性处于75.10-79.40%的范围内,4个组合比对照显着提高6.50-8.40%;直链淀粉含量处于19.09-20.24%的范围内,4个组合比对照显着降低0.74-1.33%;单株产量处于18.62-23.26 g的范围内,比对照显着提高4.86-9.59 g。2)春江23A测交后代花粉育性处于70.61-73.96%的范围内,比对照显着提高5.97-8.46%,小穗育性处于74.30-83.30%的范围内,1个组合比对照显着提高14.56%;直链淀粉含量处于23.88-27.38%的范围内,比对照显着提高3.46-6.96%;单株产量没有显着提高,结果表明用优质改良恢复系进行测交组配是可行的。(3)新广亲和恢复系的培育与恢复力、品质性状的测定。筛到含有Wx-20G、Alk、S5和Sc等优良基因(QTL)的新广亲和恢复系,对其中两份进行恢复力、品质和产量性状考察。与春江16A测交后代花粉育性分别是66.70%和68.56%,仅比对照提高0.07%和1.93%,小穗育性分别是69.91%和74.33%,其中一个没有提高,另外一个比对照提高3.33%;直链淀粉含量是27.38%和25.26%,比对照显着降低1.33%和3.45%;单株产量是21.69 g和33.87 g,比对照显着提高8.02 g和20.2 g,结果表明新广亲和恢复系可以改善后代品质。(4)华粳籼74新亲和系的培育。通过改良G3获得25份含有Sa-j、S5-n、Sc-n的华粳籼74新亲和系。对华粳籼74新亲和系的恢复力和产量进行考察。1)春江16A的杂交后代花粉育性是70.49%,比对照提高3.86%;小穗育性84.30%,比对照显着提高13.30%;单株产量是19.96 g显着高于对照6.20 g。2)春江23A测交组合F1的花粉育性是72.67%,比对照显着提高8.03%;小穗育性是75.10%,比对照提高3.40%,结果表明新亲和系可以提高与不育系的亲和力。本实验以前人培育的恢复系、优质品系、广亲和系与粳型亲籼恢复系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高效性进行聚合育种,改良了恢复系品质、恢复力和亲和性,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材料基础。

王柏秋,李鑫,苗立新,刘中卓[2](2018)在《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在北方粳稻育种中的应用与探讨》文中提出概述了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展,结合辽宁省水稻花药培养育种现状,对水稻花药培养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工作方向作一些初步探讨,为水稻花药培养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北方粳稻育种提供参考。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3](2016)在《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开辟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回顾了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配套及发展的历程.水稻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除野败型外,还有岗型、D型、印水型、矮败型、红莲型、K型不育胞质.其中红莲型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不同,其他都与野败型相似.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多样性解决了胞质单一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在骨干亲本的选育方面,本文介绍了优良不育系珍汕97A,V20A,Ⅱ-32A,金23A等,以及优良恢复系IR24,明恢63,蜀恢527等的选育和应用情况.目前,我国三系杂交水稻主推品种已经由过去的高产品种,转变为优质、高产、抗病兼顾的新品种为主.但是,三系杂交水稻面临产量潜力提升较慢、优良保持系创制效率较低、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不完全适应轻简化栽培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以培育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目标,以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为手段,以选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为方向,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的科技竞争力.

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4](2016)在《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水稻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对于提高我国水稻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发展历史,广亲和基因的发现为亚种间杂交水稻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科研机构相继选育出了以两优培九、协优9308为代表的利用部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杂交稻组合,杂种优势明显.21世纪以来,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利用粳稻不育系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选育出了"甬优6号"、"甬优12"、"春优58"、"春优84"等典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杂种优势更加明显,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本文还总结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并针对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米甲明[5](2016)在《水稻籼粳杂种不育位点S5演化机制分析及广亲和基因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亚洲栽培稻包括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粳杂种结实率普遍较低,这种杂种不育现象是由生殖隔离所导致的。利用籼稻和粳稻亚种间的强大杂种优势,培育籼粳杂交水稻被认为是促进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其应用受到了亚种间杂种不育的制约。广亲和品种与籼稻、粳稻均表现为杂种可育,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基因资源。S5是控制水稻籼粳杂种育性的主效位点之一,研究发现S5位点上三个紧密连锁的基因ORF3、ORF4和ORF5(合称ORFs3-5)在遗传上彼此互作,形成一个“杀手-护卫”互作的生殖隔离体系,通过不同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调控水稻籼粳杂种不育和广亲和。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对ORFs3-5在2个栽培稻种和11个野生稻种共计606份水稻种质资源中进行了基因型、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单倍型分析,从中发掘新的广亲和种质资源用于水稻杂交育种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并通过群体遗传学和分子演化学的方法对S5位点的起源演化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另一方面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技术,将广谱性广亲和品种Dular中的3个等位基因Sa-Du、S5-n和f5-n导入优良的籼型杂交稻恢复系亲本9311,构建高效的水稻广亲和分子育种体系,为实现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中间材料。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606份水稻种质材料中,对S5位点三个连锁基因ORFs3-5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ORF3+、ORF4+和ORF5+三类等位基因频率从野生稻到栽培稻逐渐递减,ORF3-、ORF4-和ORF5-/n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栽培稻中显着上升,说明“-”和“n”类型等位基因起源时间较晚,可能由“+”类型等位基因突变产生,即ORF3+、ORF4+和ORF5+为祖先等位基因。2.理论上,S5位点上三个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有12种类型,然而其中3种基因型ORF3-ORF4-ORF5-、ORF3-ORF4-ORF5+、ORF3-ORF4+ORF5+在本研究的稻种资源中未被检测到。野生稻中分布频率最高的基因型为ORF3+ORF4+ORF5+,推测该基因型为最原始的S5基因型。栽培稻中分布频率较高的两种基因型依次为ORF3+ORF4-ORF5+和ORF3-ORF4+ORF5-,即典型的籼稻类型和粳稻类型的S5基因型,并且它们在野生稻中已经存在,表明S5位点的籼、粳等位基因型分化在水稻驯化以前已经发生。3.在606份水稻种质中,通过ORFs3-5编码区变异的分析,共检测到93种单倍型(H1-H93)。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清晰的显示了S5系统的演化历史,祖先基因型ORF3+ORF4+ORF5+的单倍型H33及其衍生的单倍型H31,分别演化出典型粳稻基因型ORF3-ORF4+ORF5-和典型籼稻基因型ORF3+ORF4-ORF5+;典型籼稻基因型ORF3+ORF4-ORF5+的单倍型H26在ORF5+上发生136 bp缺失,演化出广亲和基因型ORF3+ORF4-ORF5n。表明在稻种演化历史中,S5系统的籼、粳起源和分化既是相互独立,又有着共同的祖先,其中籼型等位基因为一次起源产生,而粳型等位基因经过两次突变产生,籼型等位基因功能的丧失进而产生广亲和基因。4.本研究共筛选出104份携带广亲和等位基因S5-n的水稻种质材料,在印度次大陆地区的分布频率最高。其中26份材料携带的S5-n与所有类型的S5基因型均表现亲和,我们命名为“广谱广亲和基因”(broad-WCG),这些广亲和基因的资源将在今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育种中发挥重要的价值。5.基于连锁(功能)标记的正向选择、双侧标记的负向选择以及全基因组背景选择和表型选择相结合的回交育种策略,在控制籼粳杂种胚囊不育的S5位点以及花粉不育的Sa、f5位点上,将来源Dular的三个等位基因S5-n、Sa-Du、f5-n,分别导入或聚合到优良恢复系9311背景中,获得了三个含有单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IL-(S5-n)、NIL-(Sa-Du)、NIL-(f5-n),和一个含双基因的聚合系PL-(S5-n+f5-n)。其中 NIL-(S5-n)、NIL-(f5-n)和 PL-(S5-n+f5-n)的背景回复率分别 99.95%、99.49%和99.44%,且主要农艺性状与原始亲本9311保持一致。4个育成株系的亲和性评价结果表明:S5-n、f5-n等位基因导入9311育成的株系,既保持了 9311对籼稻的亲和性,又明显提高的9311对粳稻的亲和性;f5-n导入片段能同时提高籼粳杂种F1代的花药开裂度、花粉育性和胚囊育性,最终小穗育性的提高幅度为20.4~30.9%;S5-n对籼粳杂种胚囊育性的提高幅度为14.7~32.9%,在f5-n片段存在的遗传背景下,S5-n对籼粳杂种小穗育性的提高幅度为9.5~21.8%;聚合系PL-(S5-n+f5-n(的测交结果显示,双基因S5-n、f5-n对籼粳杂种小穗育性的提高幅度为33.6~46.7%,表明在水稻籼粳亚种间结实率的改良育种中,S5-n和f5-n导入片段的效应是可以累加的。然而,Sa-Du等位基因对籼粳杂种育性并没有贡献。本研究围绕籼粳杂种不育位点的分子演化机制以及广亲和等位基因的利用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以及如何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籼粳杂种育性,为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葛胜娟[6](2013)在《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上接第8期第50页)4花药培养在水稻遗传育种上应用的发展展望4.1建立高效花培技术体系,扩大遗传育种研究利用基础从品种选育的角度看,花药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越多,获得优良基因型的概率越大。水稻的生长发育

葛胜娟[7](2013)在《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药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单倍体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水稻花药培养可以快速纯合育种材料、提高选择效率、有效缩短育种周期,扩大变异范围、加速有效性状转移。本文综述了水稻花药培养在基因型选择、取样的低温预处理、培养基配制、接种和培养、分苗和炼苗等技术要点,在常规稻育种、杂交稻育种、水稻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应用的主要成果,并对建立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和在水稻遗传育种应用上向宽范围和深层次发展进行展望。

林建荣,宋昕蔚,吴明国[8](2012)在《4份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杂种优势利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籼粳杂交、广亲和特性鉴定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出CH58、CH59、C18和C84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H58、CH59、C18和C84的程氏指数分别为11、13、13和15,其中CH58、CH59和C18的籼粳属性为偏籼,C84为偏粳。广亲和特性鉴定和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四个恢复系具有良好的广亲和性,且都能恢复滇型、BT型、矮败型等粳稻不育系以及野败型、印水型等籼稻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谱广。花时特性研究表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开花高峰要明显早于粳稻不育系春江16A。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在单株产量、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株高、一次枝梗数和剑叶宽等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与粳稻不育系配组,已选育出春优58、春优658、春优59、春优618等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已通过国家、浙江省等品种审定。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在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晏军[9](2010)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文中认为杂交水稻作为一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领先世界已近50年,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对中国,同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虽相对较晚,却在中国极端艰辛的环境中诞生,这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技术需要的强大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爆发的大饥荒,又一次夺走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与存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为理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脉络,文章回顾了中国五十年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概况,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起做好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准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全国科研大协作之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创新,不断攻克了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使三系杂交籼稻在全国迅速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三系法育种研究还在上升阶段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两系稻研究。水稻温光敏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温光敏不育系的育成,让两系法育种从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两系法育种从国家“863”科研立项到研究成功,历时也是近十年,同样是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协作的结果。两系法育种从育种技术思路上由繁到简,成本大大降低,从高产目标向高产、优质、多抗综合目标转变。与三系法育种相比,两系法育种具有了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稻作技术与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的稻作发展需要。超级稻育种的方法也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等现代高新技术统一了起来,育种理念也从“高产优质多抗”向“绿色环保”理念转变。计划运作已历时15年,每个阶段的育种目标都如期实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必然以其杰出的成就,为解决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节节推进,一直保持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到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学科逐步建立。杂交水稻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成为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众多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方法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的基本内容,其范式的形成是在科研实践中由外在信息不断作用于科研系统,通过系统内科研人员的吸收、交流、创造与传播逐步形成的。在杂交水稻科研系统内部,有了共同的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科研目标以及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权威等。与其他学科的形成一样,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同样也经历了朦胧意识期、自觉认识期、整体把握期和综合发展期四个阶段。杂交水稻学科在中国发展近半个世纪,从其理论构架、学术队伍、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等方面都已经进入综合发展。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发展是杂交水稻学科发展的核心,其科研队伍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上下承继、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科研机构从国家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壮大,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一个能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研究领域,在科研激励方面,杂交水稻科研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从社会地位、科研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给予这个科研团队以最大的关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杂交水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并不很高,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来看,前期推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粮食政策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初期,成果推广与技术创新是同步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推广成绩显着,杂交水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增产增收;从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产业化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转变,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并趋于稳定;超级稻的推广模式已臻成熟,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必将杂交水稻产业化推上一个崭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阶段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发展阶段、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产业模式发展阶段,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科研与企业体系分离、市场经营无序、种子区域封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市场机制良性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的融合、打通产业化环节、加强整治市场、把好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宏观调控全局、改善供求平衡外,还需要面向“WTO”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杂交水稻技术成果产业化融入国际化轨道,加速产业化发展。杂交水稻从1980年第一次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开始走出国门,到现今已有8个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经超300万公顷。中国作为杂交水稻的策源地,为国际培训了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策划召开了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主要推广的区域,目前在亚洲的推广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都已经大面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非洲有着水稻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其稻作水平却很低,大量的稻米需要进口。近几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试种增产效果显着,各国政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应该存在较大的推广潜力。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将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杂交水稻技术却已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并还将继续领先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诞生绝非偶然,从技术的发明到技术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发展中国技术,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技术国情,选择适应本国条件又能取得最大成效的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用社会的发展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孕育出更多土生土长的像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原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中国科技振兴。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功享誉世界。他科学研究的风格带动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一批人,成就了杂交水稻科学事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科学精神的主音。其科学风格的形成既有他对水稻特有的洞察力、自身个性等Taste"的直接作用,也是杂交水稻科研实践的直接塑造。其超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其科学实践中的创新品质构成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主要内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惠及全球,他的科学风格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科技人。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包括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三系法配套理论及技术规范的构建,建立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育种理论的战略构想,提出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路线并创新了核心种子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袁隆平个人为国家创造的经济价值那是难以计算,获得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文章采用有限的对照数据来论述基本问题。

陈深广,曹立勇,斯华敏,程式华[10](2010)在《水稻籼粳交衍生不育系的籼粳属性鉴定及配组F1优势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籼粳杂交培育了3份水稻不育系,分别为野败型不育系064A、协研A和光温敏不育系300S。对这3份不育系相应的保持系的籼粳属性进行了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鉴定。064B、协研B和300S形态指数分别为11、9和12,属于中间偏籼类型;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结果表明,3份材料聚为一类,也属于中间偏籼类型。通过广泛测交,发现应用籼粳杂交,在籼稻遗传背景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粳稻"血缘",培育中间偏籼型不育系,对丰富水稻育种遗传背景,配制超级杂交稻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花培技术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培技术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恢复系优良基因的聚合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与英汉对照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水稻CMS-Rf的定位与克隆
        1.1.1.2 配子体CMS-Rf的定位与克隆
        1.1.1.3 孢子体CMS-Rf的定位与克隆
        1.1.2 水稻CMS恢复机理
        1.1.3 籼粳亚种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1.4 籼粳亚种杂种不育性的分子机理及克服途径
        1.1.5 水稻品质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1.6 基因聚合在恢复系中的应用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WA-CMS恢复系的聚合育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实验方案
        2.2.3 供试材料的种植与杂交
        2.2.4 分子标记检测
        2.2.4.1 分子标记
        2.2.4.2 主要试剂
        2.2.4.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4.4 DNA提取
        2.2.4.5 PCR扩增
        2.2.4.6 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4.7 银染和结果记录
        2.2.4.8 染色体代换片段长度计算
    2.3 结果
        2.3.1 WA-CMS优质恢复系的聚合育种
        2.3.2 WA-CMS高产抗病虫恢复系的聚合育种
    2.4 小结
第3章 优质BT-CMS恢复系的聚合育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实验方案
        3.2.3 材料的田间种植、杂交及真假杂种的检测
        3.2.4 育性检测方法
        3.2.5 品质性状测定
        3.2.5.1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3.2.5.2 糊化温度和碱消值的测定
        3.2.5.3 胶稠度的测定
        3.2.6 产量相关性状调查
        3.2.7 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优质恢复系的聚合育种
        3.3.2 优质恢复系对春江16A和春江23A的恢复力
        3.3.3 优质恢复系对几个粳稻不育系的品质相关性状效应
        3.3.4 优质恢复系对春江16A和春江23A的产量相关性状效应
    3.4 小结
第4章 华粳籼74新亲和系的聚合育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实验方案
    4.3 结果
        4.3.1 华粳籼74新亲和系的聚合育种
        4.3.2 华粳籼74新亲和系对春江16A和春江23A的恢复力
        4.3.3 华粳籼74新亲和系对春江16A和春江23A的产量相关性状效应
    4.4 小结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基因聚合是改良恢复系的有效途径
        5.1.2 籼粳杂种不育性的克服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优质WA-CMS恢复系聚合到的纯合材料
附表2 高产抗病虫WA-CMS恢复系聚合到的纯合材料
附表3 优质BT-CMS恢复系聚合到的纯合材料
附表4 华粳籼74新亲和系聚合到的纯合材料

(2)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在北方粳稻育种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水稻花药培养效率的主要因素
    1.1 基因型
    1.2 取材时期
    1.3 低温预处理
    1.4 基本培养基
    1.5 外源生长刺激物质
2 水稻花培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2.1 在常规稻育种中的应用
    2.2 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3 讨论
    3.1 水稻花培亲本圃的构建和接种材料的创制
    3.2 优化关键技术, 加强水稻花培育种基础研究和后代遗传研究
    3.3 加强籼粳交后代的花药培养的研究
    3.4 结合其他育种技术, 充分发挥水稻花培育种技术优势

(3)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雄性不育的发现与杂种优势利用
    1.1 自然雄性不育现象与杂种优势利用的构想
    1.2 野败型雄性不育性与三系配套
        1.2.1 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培育
        1.2.2 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筛选与三系配套
        1.2.3 珍汕97A和V20A应用情况
    1.3 新不育胞质的发掘与利用
        1.3.1 冈型、D型不育系
        1.3.2 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3 矮败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4 红莲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5 K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6 其他不育胞质
    1.4 新优良保持系及其不育系的选育
2 新恢复系的创制
    2.1 第二代优良恢复系的选育及应用
    2.2 第三代抗病恢复系的培育
    2.3 超级稻恢复系的培育
3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
    3.1 优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
    3.2 三系杂交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种植面积下降
        3.2.2 产量水平增幅较慢
        3.2.3 优良保持系选育效率较低
4 展望
    4.1 培育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4.1.1 建立优质高产并重、绿色高效生产的新理念
        4.1.2 构建理想株型
        4.1.3 优化绿色性状
        4.1.4 适于轻简栽培
    4.2 促进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4.3 培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

(4)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回顾
2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
    2.1 基础理论研究
        (ⅰ)广亲和基因及其利用价值.
        (ⅱ)双亲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ⅲ)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2.2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ⅰ)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ⅱ)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3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3.1 扩大亲缘关系,增强杂种优势
    3.2 优化亲本特性,提升制种产量
    3.3 利用现代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5)水稻籼粳杂种不育位点S5演化机制分析及广亲和基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籼粳亚种的遗传分化、杂种优势与杂种不育
    1.2 籼粳杂种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1.3 温度对水稻籼粳杂种育性的影响
    1.4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的遗传和分子研究
    1.5 籼粳杂种不育位点S5的遗传、分子机理和进化研究进展
    1.6 籼粳杂种不育位点f5的遗传研究进展
    1.7 水稻的广亲和性和特异亲和性
    1.8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研究进展
    1.9 基因型分析技术在水稻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1.10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位点S5的演化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2.1 材料种植
        2.2.2.2 DNA抽提、测序和序列拼接
        2.2.2.3 单倍型分析
    2.3 结果及分析
        2.3.1 ORFs3-5基因型分析
        2.3.2 ORFs3-5序列多态性
        2.3.3 S5系统发生
        2.3.3.1 ORF3的分子演化
        2.3.3.2 ORF4的分子演化
        2.3.3.3 ORF5的分子演化
        2.3.3.4 S5系统的分子演化
        2.3.4 S5系统的广亲和性和地理分布
    2.4 讨论
        2.4.1 S5系统演化对水稻亚种起源的启示
        2.4.2 对S5系统中广亲和基因的思考
第三章 分子标记辅助改良籼型恢复系9311的广亲和性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水稻育种亲本材料和测验种
        3.2.2 水稻叶片DNA抽取
        3.2.3 分子标记
        3.2.4 基因型分析
        3.2.5 育种路线
        3.2.6 亲和性测定
        3.2.6.1 测交
        3.2.6.2 杂交组合的田间种植以及育性相关性状的考察
        3.2.7 育成株系的田间农艺性状测定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Sa、S5和f5位点实施选择的分子标记体系
        3.3.2 S5-n和f5-n近等基因系及基因聚合材料的构建
        3.3.2.1 前景选择和重组选择
        3.3.2.2 背景选择
        3.3.2.3 基于RiceSNP50全基因组基因型分析的株系鉴定
        3.3.3 Sa-Du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3.3.4 改良株系与轮回亲本9311的农艺性状比较
        3.3.5 NIL-(S5-n)、NIL-(f5-n)和PL-(S5-n+f5-n)的亲和性
        3.3.5.1 f5-n导入片段在籼粳杂交组合中的效应
        3.3.5.2 S5-n在籼粳杂交种组合中的效应
        3.3.5.3 聚合S5-n和f5-n片段在籼粳杂交组合中的效应
        3.3.5.4 S5-n和f5-n片段在籼籼杂交组合中的效应
        3.3.6 NIL-(Sa-Du)的亲和性
    3.4 讨论
        3.4.1 S5-n和f5-n利用价值
        3.4.2 广亲和分子育种
        3.4.3 对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6)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4花药培养在水稻遗传育种上应用的发展展望
    4.1建立高效花培技术体系, 扩大遗传育种研究利用基础
    4.2充分发挥花药培养作用, 扩大遗传育种研究应用范围

(7)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花药培养在遗传育种上的意义
    1.1 纯合育种材料
    1.2 缩短育种年限
    1.3 提高选择效率
    1.4 增加遗传类型
    1.5 准确筛选突变体
    1.6 丰富遗传研究材料
2 水稻花药培养的技术要点
    2.1 基因型选择
    2.2 取样和低温预处理
    2.3 培养基配制
    2.4 接种和培养
    2.5 分苗和炼苗
3 水稻花药培养在遗传育种上应用的主要成果
    3.1 花药培养在常规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3.2 花药培养在杂交稻育种上的应用
        3.2.1 三系杂交稻的提纯和选育
        3.2.2 两系杂交稻的选育和提纯
        3.2.3 花药培养在水稻遗传研究和基因工程育种上的应用

(8)4份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杂种优势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材料种植及农艺性状鉴定
        1.2.2 籼粳属性鉴定
        1.2.3 广亲和性鉴定
        1.2.4 恢复谱测定
        1.2.5 花时特性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亲和恢复系的生物学特性
        2.1.1 主要农艺性状
        2.1.2 籼粳属性
        2.1.3 广亲和特性
        2.1.4 恢复谱
        2.1.5 花时特性
    2.2 广亲和恢复系与粳稻不育系测交F1的杂种优势表现
    2.3 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育种利用
3 讨论
    3.1 杂交稻亲本间亲缘关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3.2 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交稻配组方式的选择
    3.3 恢复系花时与制种产量的关系
    3.4 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9)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分时段的发展研究的着述
        (二)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着述
        (三)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文献着述
        (四) 关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技术推广的文献着述
        (五) 关于对袁隆平的研究
        (六) 关于各类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历史文献法
        (二) 历史逻辑法
        (三) 统计分析法
        (四) 实地调查访谈法
    五、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1.1 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1.2 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三系配套技术
        2.1 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2.2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2.3 三系配套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两系配套技术
        3.1 温光敏核不育研究概况
        3.2 两系法制种程序及其优越性
    第四节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4.1 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4.2 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4.3 超级稻选育概况
        4.4 绿色超级稻——水稻育种新概念
第二章 中国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学科队伍的发展与科研激励
        1.1 两院院十是学术团队的核心力量
        1.2 从科研协作中成长起来的学术中坚
        1.3 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育种专家
        1.4 快速成长的中青年学者
        1.5 科研激励
    第二节 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
        2.1 从课题组到协作组
        2.2 从省级研究机构到国家研究中心
        2.3 分中心机构的建立
        2.4 其他科研机构概况
    第三节 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
        3.1 第一阶段:朦胧意识期
        3.2 第二阶段:自觉认识期
        3.3 第三阶段:整体把握期
        3.4 第四阶段:综合发展期
第三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第一节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
        1.1 在试验、示范中积累经验
        1.2 在徘徊调整中稳妥发展
        1.3 在体系完善中全面推广
        1.4 在模式转变中稳定发展
        1.5 超级稻推广
    第二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进程
        2.1 指令性计划发展时期
        2.2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时期
        2.3 市场化产业模式全面发展时期
        2.4 杂交种子繁制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融合
        3.2 解决经营无序状态,保证杂交种子质量
        3.3 打破种子区域封锁,宏观调控供求失衡
        3.4 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的推广
    第一节 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1.1 与国际水稻所(IRRI)的合作研究与启示
        1.2 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1.3 国际培训概况
    第二节 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
        2.1 对美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2.2 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开发
        2.3 与印度尼西亚的技术合作开发
        2.4 与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初步合作
    第三节 技术贸易与边境贸易
        3.1 对越南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3.2 对菲律宾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第四节 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
        4.1 对巴基斯坦的技术支持
        4.2 对缅甸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3 对孟加拉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4 对非洲大陆的技术援助
第五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明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需要的动因分析
        1.1 政治需要的推动
        1.2 经济需要的推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与饥饿启迪
        2.1 悠久的稻作历史
        2.2 传统文化的动因
        2.3 饥饿的启迪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3.2 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激励
        3.3 科研大协作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4.1 无性杂交的尝试
        4.2 “人工去雄”方法的瓶颈
        4.3 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困惑
        4.4 远缘杂交方面的探索
第六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1 对自然的感悟力是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1.2 个性心理是成就袁隆平科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1.3 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直接塑造了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4 创新意识是袁隆平科研创新的逻辑起点
        1.5 科研实践是袁隆平科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2.1 三系配套理论及其技术规范的构建
        2.2 完整地提出了“袁隆平思路”
        2.3 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2.4 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
    第三节 在科研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3.1 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了观察和实验作用
        3.2 在技术创新中对逐步逼近法的运用
        3.3 在技术思路上的突破与类比联想法的妙用
        3.4 在科研实践中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把握
    第四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 巨大的经济效益
        4.2 显着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一) 专着类
    (二) 论文类
    (三) 学位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立项
致谢

(10)水稻籼粳交衍生不育系的籼粳属性鉴定及配组F1优势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育系选育的亲本选择
    1.2 广亲和性测定
    1.3 籼粳属性检测
        1.3.1 形态指数法
        1.3.2 分子标记法
    1.4 其他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3份籼粳交衍生不育系的选育程序
        2.1.1 野败型广亲和不育系064A
        2.1.2 野败型广亲和不育系协研A
        2.1.3 广亲和光 (温) 敏不育系300S
    2.2 籼粳交衍生不育系/保持系的广亲和性测定
    2.3 籼粳交衍生不育系/保持系的籼粳属性
        2.3.1 籼粳形态指数分类
        2.3.2 RFLP分子标记分类
    2.4 籼粳交衍生不育系与恢复系配组F1的优势表现
3 讨论

四、花培技术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恢复系优良基因的聚合育种[D]. 孙康莉.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2]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在北方粳稻育种中的应用与探讨[J]. 王柏秋,李鑫,苗立新,刘中卓. 北方水稻, 2018(02)
  • [3]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 科学通报, 2016(35)
  • [4]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 宋昕蔚,林建荣,吴明国. 科学通报, 2016(35)
  • [5]水稻籼粳杂种不育位点S5演化机制分析及广亲和基因应用研究[D]. 米甲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 [6]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 葛胜娟. 种子, 2013(09)
  • [7]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 葛胜娟. 种子, 2013(08)
  • [8]4份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杂种优势利用[J]. 林建荣,宋昕蔚,吴明国. 中国水稻科学, 2012(06)
  • [9]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D]. 李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水稻籼粳交衍生不育系的籼粳属性鉴定及配组F1优势初探[J]. 陈深广,曹立勇,斯华敏,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2010(06)

标签:;  ;  ;  ;  

花培技术在水稻广亲和恢复系选育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