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批判

西方学者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批判

一、西方学者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批判(论文文献综述)

靳永茂[1](2020)在《《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虚拟化趋向凸显,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逐渐呈现“倒金字塔式”,实体经济同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而其背后的直接动因同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金融技术的革新,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多样性金融衍生品等高级虚拟资本形态不断被推出并运用于资本逐利,虚拟经济的无限扩张致使其远远脱离实体经济能够支撑的范围。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引燃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依然未能彻底从那场危机阴影中摆脱出来。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思经济发展方式,并推出系列“再工业化”战略,意欲均衡经济结构,不过并未有效扭转经济结构的失衡状态,经济虚拟化及金融化趋向依旧快速推进,给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中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深究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发展趋向及其危机后果的根由,追寻经济虚拟化趋向中世界经济有序发展的良策,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成为具有危机解释力及现实指导性的根本理论指引。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该理论揭示了虚拟资本的历史生成性,阐释了虚拟资本的内在蕴涵,赋予了马克思资本理论以新的说明,对虚拟资本扩张中经济发展走向展开科学预判,同时深刻剖析了虚拟资本形态中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缘由,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方位。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伴随时代发展及虚拟资本形态的升级不断充实完善,并在虚拟资本多样化形态演进、虚拟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中诸如金融危机等问题的预防及应对中越发彰显其时代价值。当代虚拟资本的发展状况虽然已全然不同于马克思所处时代,但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所告诫的虚拟资本发展的基本原则及所揭示的运行规律依然适用。我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不能脱离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指导,我国虚拟资本发展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虽存在发展局限及挑战,但具有鲜明的发展优势,新时代历史方位中,我国虚拟资本及金融事业的发展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根本指引下,结合我国具体经济及金融发展现实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论文对《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借助文本分析法梳理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理论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把控虚拟资本生成、存在、运行、发展及影响等整体脉络;透过视域融合法实现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文本理论定位及时代价值重塑;通过比较研究法凸显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剖析经济虚拟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复发及运行机制和规律的优越性,彰显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价值。论文遵循研究的多重性,借助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阐释,就其生成过程的历史性、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本质内涵的批判性、时代延续的发展性、现实指向的价值性等层面展开分析研究,通过“追溯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生成过程——梳理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蕴涵——判定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方位——续论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凸显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金融危机中的解释力——坚定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我国虚拟资本发展中的根本地位”的逻辑推演,明晰研究展开的具体演进路径。论文旨在探究并梳理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的虚拟资本理论,展现理论对经济发展趋向的解释力及预判力,定位并论证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理论方位,加深对虚拟资本理论在资本主义危机实质的揭露及批判过程中作用的认知,强化对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行规律的揭示进程中意义的理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解读,从理论上论证其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性和价值性,为推进理论同现实实践的深度结合准备前提条件,并在不断丰富的现实基础上为推进理论的现代化(中国化)发展进程做出积极探索。同时,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厘清金融风险及危机存在和运作的内在机制,为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及危机提供理论支撑,有效推进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根本指引我国新时代市场经济推进中金融事业的发展方向。

王森垚[2](2018)在《新自由主义的实践走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流派和主流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和延续。自由主义起源于17世纪革命时期的英国,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在古典自由主义阶段,自由主义开启了基于自由权利观的契约论自由主义和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功利论自由主义两大传统。两大传统一方面论证了个人自由的合理性,一方面为个人自由确立了基本标准;一方面适应了资产阶级在兴起阶段为突破封建秩序的束缚而对自由权利的诉求,一方面满足了资产阶级在发展阶段为进行资本积累而对自由市场的需求。两大传统相继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论证了自由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实现自由的外在保障,完成了自由主义大厦根基的建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古典自由主义所强调的自由只是一种理想形式。缺少政府的必要干预以及无法避免的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等问题的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自由主义故而从消极自由转向积极自由,寄希望通过适当的国家干预缓解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自由主义由此进入现代阶段。在现代自由主义阶段,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和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两大理念相继主导了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后的实践发展。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亦称凯恩斯主义,在坚持古典自由主义个人自由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开始更加强调“国家”在经济调控、福利政策供给等方面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典自由主义消极国家观的不足,并带领资本主义走出了20世纪初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代表人物有格林(Thomas Hill Green)、霍布豪斯(Leonard Trelawney Hobhouse)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等。而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则不同意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提出的国家干预型的政策主张和实践理念,认为国家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导致政府权力过大,进而导致集体侵犯个人自由、干扰市场秩序等行为地发生。基于此,新自由主义将古典自由主义个人自由的核心理念拓展为一套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私有制是实现个人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避免国家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是完美秩序,个人自由是自由市场制度存在的基础。新自由主义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大量方案和对策,代表人物有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布坎南(James Buchanan)等学者。虽然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期并未选择新自由主义作为指导政策,但是在新自由主义学者们的努力下,经过30多年的理论发展,新自由主义已经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政策方案,并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多数国家选择的改革方案。在实践走向上,作为凯恩斯主义的替代方案,新自由主义首先被英美两国政府采纳,并在一段时间内初步带领两国走出“滞涨危机”。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契合了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时代条件,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内在理念需求,满足了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扩张的意识形态支撑。基于此,以解决经济危机为契机,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作为支撑,发达国家为后发国家开出了看似“合理”的“改革药方”,配套出台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华盛顿共识”,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以提供贷款的方式诱导拉美等国放开市场,国际资本尾随其后。在苏东等前社会主义国家,英美两国通过传播新自由主义,动摇了人们的理想信念,尤其是苏共高层的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在剧变前后,引导这一地区采取了“休克疗法”等改革方案,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历史影响。论文通过梳理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等地区的新自由主义实践历程,得出结论:上述国家和地区在采取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方案以后,短期效果较为明显,长期问题比较突出。可以归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新自由主义作为理论形态有其合理之处。新自由主义在经济方面提出来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具体政策主张,可以短期激发市场活力、吸引资本、提升经济效率、促进生产、减轻政府开支,迅速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其二,在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存在,新自由主义只是发挥了缓解矛盾的改良作用,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也无法避免由经济危机导致的诸如当下的民粹主义等各种社会危机的爆发。其三,在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新自由主义虽然为其提供了一套经济社会转型的“药方”,通过“三化”的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的投资,激发了经济活力。但是,由于逐利本性的存在,金融资本造就了一批不负责任的食利者阶层,在无利可图之时,他们卷走了大量民族资本和社会财富,最终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再次陷入泥潭,贫富差距拉大,进而引起社会治安状况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对于苏东等前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新自由主义不仅导致上述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产生,更动摇了人们建设社会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引发苏联解体不容忽视的因素。论文通过考察新自由主义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历程表明,新自由主义并不能带领这些国家走出经济困境和实现社会转型,反而是导致这些国家新一轮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国际经验表明,新自由主义作为学术理论和实践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但作为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契合了资本扩张需求,符合发达国家的核心利益,与国际垄断资本的需求一致。因此,任何发展中国家在探索本国的现代化社会发展道路时,都不能将希望寄托于新自由主义提供的改革方案,而应该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可适当吸收和借鉴新自由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些举措,同时尤其要防范作为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新自由主义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避免新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本文以“新自由主义的实践走向研究”为主题,主要包括五个组成部分。首先,在绪论中主要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的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前沿问题。第一章主要梳理和区分了自由主义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理清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两大传统,分析了当代两种自由主义的异同,呈现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谱系。第二章介绍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情况,论述了新自由主义理论发展脉络及理论流派。同时指出,新自由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是资本主义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政策主张,是资本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现实展现。第三章呈现了新自由主义在英美、拉美和苏联剧变前后部分东欧国家的实践历史,指出新自由主义在各国的实践有弊有利,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出弊大于利的实践结果。新自由主义不仅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荡等问题的发生,导致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丧失全球化的发展历史机遇期,还严重干扰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影响其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地继续。第四章审视了新自由主义的发展现状,指出新自由主义正面临着不可调和的理论危机和难以摆脱的实践困境。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是当下各国社会发展的首要政策选择,无论是发达国家局部回到凯恩斯主义,还是以拉美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普遍寻找替代方案,新自由主义面临着必须调整的局面。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亦无法克服资本追逐暴利固有本性,左翼力量的弱小,有效替代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方案尚未形成,未来在很长时间内,新自由主义都有可能以各种“变体”的形式继续存在。第五章通过对以上新自由主义在各国实践状况的考察结果所得的基本结论为依据,审视了新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借鉴新自由主义在发展生产力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一些有益举措,也要警惕和避免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消极影响。只有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避免新自由主义“陷阱”。

秦志龙,王岩[3](2018)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新自由主义批判研究综述》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西方左翼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为理论镜鉴,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立场上,对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行条分缕析、有理有据的批判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和比较明显的成效,表现在:对"彻底私有化"的批判,使"私有神话"破产;对"完全市场化"的批判,使"市场迷思"破碎;对"绝对自由化"的批判,使"自由幻象"破灭。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应当继续深化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研究,以更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自觉,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王毅[4](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常欠欠[5](2019)在《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批判》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在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和活跃的思想文化氛围下,知识界积极研究社会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在英美放弃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国际背景和中国改革开放急需借鉴和吸收其他优秀成果的背景下,中国知识界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而兴起了一股新自由主义思潮。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市场经济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主张坚持进一步私有化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贫富差距的原因归结为特权、垄断导致的腐败;市场的自发调节可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主张彻底的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主张完全自由开放的经济全球化,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保护。在20世纪90年代,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进行了观点交锋,他们以收入分配、国有企业改革、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等问题为核心内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新左派主张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改革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必须减小国企改革的规模而新自由主义则主张要对其进行大规模的产权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新左派主结果的公正,而新自由主义主张机会的平等;新左派认为中国被卷入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而新自由主义认为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新左派对全球化持怀疑态度而新自由主义主张应参与全球化。中国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经济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完全市场化的推崇达到了绝对的地步,其理论主张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背道而驰,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深刻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实践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争取更多话语权,实现更多中国利益构建包容性全球化。我们要深刻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我国经济发展。

姜英梅[6](2011)在《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自身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相比农业和工业部门,中东金融部门发展相对较好。近年来,中东金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与政治、宗教和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与此同时,国内外对中东金融领域也日益关注。本论文是关于中东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的尝试之作。论文以中东金融体系演变及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起点,以新制度金融理论为基础,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概况和总结了地缘政治、石油美元、宗教、商业文化环境和金融全球化,这五大因素对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并就如何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环境、确立中东金融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包括引言和八章内容。引言部分提出了“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由及意义;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对中东金融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述;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基本逻辑、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中东金融体系发展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脉络和变迁轨迹,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四个时段阐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1973年前是现代银行的兴起阶段,1973-1980s是中东金融体系雏形建立时期,1990s是中东金融体系逐步深化时期,2000年以来中东金融飞速发展时期。重点分析了中东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对新制度经济(金融)学的解释,引伸到中东金融体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就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因素。因此,对中东金融发展脉络的梳理是探讨影响中东金融发展因素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东金融体系的地缘政治背景。该部分首先分析了石油与地缘政治关系,指出世界强国尤其是美国对中东石油财富的争夺是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的根本原因。论文接着分析了中东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较量对伊斯兰银行的推动,以及西方“伊斯兰威胁论”对中东伊斯兰金融的诟病。“9·11”事件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金融反恐战对中东金融,尤其是对伊斯兰银行、慈善机构造成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对中东地区主要战争及其经济影响的分析,得出只有在和平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论断。第三章,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体系的推动作用。该部分首先分析了石油与中东经济的关系,指出中东国家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是中东经济易于波动的主要原因,而石油价格的波动也与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化态势有很大关系。论文阐述了20世纪70-80年代和21世纪初的石油美元回流机制。通过分析,指出第一次石油美元回流促进了国际资本大流动和国际债务激增;新石油美元回流有助于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但也可能助长资产泡沫。最后着重阐述了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发展的作用,指出石油美元促进阿拉伯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增加银行流动性导致信贷膨胀、催生了金融中心梦想,并实现了从石油资本到金融资本的转变。第四章,中东金融体系的伊斯兰特色。本章首先分析了伊斯兰经济和金融思想,指出伊斯兰金融是伊斯兰教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论文分析了伊斯兰金融的兴起与发展,介绍了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东伊斯兰金融发展概况,指出伊斯兰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与伊斯兰复兴运动和石油美元息息相关。本章还对伊斯兰金融和传统金融进行比较,指出伊斯兰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补充形式。最后,论文阐述了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治的关系,指出伊斯兰金融的发展程度与政府有很大关系,政府越支持,发展越顺利。第五章,中东地区特殊的商业文化环境。该部分分析了中东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和商业文化习俗、科技信息、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对中东金融发展的影响。指出尽管中东国家公布并实施了许多改革计划,但是改革的结果还是有限的、分散的和没有成效的。中东国家商业环境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活力与竞争力。从而导致经济相对封闭、外国投资进入困难、国际融资环境差、普通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信贷融资。因此,未来中东国家应着重加强对政治、法律、市场等制度环境的建设。第六章,金融全球化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影响。该部分主要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实质、中东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金融的影响。指出金融全球化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实际上是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其核心依然是垄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加大了金融风险并导致金融危机频发。中东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包括货币政策改革、银行业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由于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式,因此金融风险相对较小。然而,金融全球化不存在任何经济绝缘体。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中东国家金融体系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也带来一定的冲击。第七章,新兴金融资产——主权财富基金。选择主权财富基金作为论文的案例,与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主权财富基金的高关注度有很大关系。本章首先分析了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概况和金融危机后的变化,指出主权财富基金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新兴力量,其主权特性、跨境投资特点以及不透明的运作方式,使西方国家质疑其政治动机。实际上主权财富基金争论的实质在于国际金融主导权。这也是西方国家实施金融保护主义的根源所在。本章还分析了中东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变化,指出主权财富基金实质上是从石油财富演变而成的金融资产。第八章,关于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思考。基于前述各章的分析,本文认为:中东国家的金融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变迁以提高金融绩效的过程;中东金融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其表现有所不同,不能笼统地说哪一种因素是主要因素,那一种是次要因素。中东金融中介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结构性分离的特点。中东金融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金融变迁应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需求为辅;金融部门应主动开放、适度自由、加强监管和保护;以地区整合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冲击,逐渐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国际新秩序中获得一席之地。

吴腾[7](2017)在《金融发展对城市化促进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随着生产的集中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人类社会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城市人口从一八零零年的3%,到二零零八年首次超过50%。目前,全球城市居民已达38亿人左右。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迅速推进中,城市化率由建国之初的10.63%,上升到1979年的19.31%,再迅速扩大至2015年的56.10%。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不但提高了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扩大了我国内需、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国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中,却面临重重挑战:一是资金不足。传统上城市化建设资金来源有财政资金、土地出让金和银行贷款等,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金难以持续上升;银行一般不愿意往数额巨大、回收期较长的项目进行投入;地方融资平台累积的风险不断增大,其获得资金也面临瓶颈约束。二是我国缺乏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可以为大项目进行融资,且具有分散长期投资风险的功能。发达国家市政债券、PPP和资产证券化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对推进城市化模式认识有限。过去几十年把推进城市道路和住房建设等同于城市化,或者把城市化简单等同于人口在空间上的转移。所以,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是一种不完整的城市化,“它没有伴随户籍制度改革,没有使农民工真正市民化”(蔡昉,2010)。四是没有形成支持城市化建设的金融体系。大型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政策性银行等促进城市化的金融体系没有很好发挥自身功能,有待完善和发展。本论文以金融发展对城市化作用的渠道为研究主线,研究方法上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实证研究法。首先从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入手,城市化相关理论主要有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水平决定因素、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涉及金融结构论、金融深化论、金融功能论和金融约束论。并对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其次,对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进行一般性分析,我构建了关于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的一个简单的数量模型,该模型很好的说明金融规模的扩大对城市化具有积极影响。在宏观方面,金融体系一般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不同的金融体系对城市化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城市化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平稳阶段三个部分,金融体系在此三个阶段中对城市化支持的侧重点不一样。第三,对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的渠道进行具体分析,我认为,金融发展不是直接促进城市化,而是通过间接的渠道促进城市化进程。具体看来,金融发展通过促进非农产业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城市化进程。第四,对城市化和金融发展两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的样本是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和世界国别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和理论分析相呼应。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具体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化建设遭受资金瓶颈、我国促进城市化建设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对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方法认识不足等。研究综述方面,关于金融发展与城市化的外文文献并不多,国内的研究方面,本文从理论、实证、案例三个方面回顾了相关研究。本章还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城市化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城市化理论包含城市动力机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研究。金融发展理论有金融结构论、金融深化论、金融功能论和金融约束论。本章所阐述的理论基础对本文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的一般性分析。首先,本文构建了关于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的一个简单的数量模型,该模型很好的说明金融规模的扩大对城市化具有积极影响。其次,城市化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平稳阶段三个部分,金融体系在此三个阶段中对城市化支持的侧重点不一样。最后,在宏观方面,促进城市化的金融体系一般分为政府干预主导型和市场机制主导型两种,不同的金融体系对城市化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第四章,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的渠道分析。金融发展和城市化之间有着间接的联系,具体看,金融发展通过促进非农产业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化。非农产业发展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吸纳丰富的劳动力,并且对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代表个人的发展能力,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本越高,城市的稳定性和成长性越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是城市人口、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第五章对金融发展促进中国城市化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概括论述了中国城市化概况,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城市化波折起伏,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才步入“快车道”。经历十几年快速发展,中国金融体系获得较大进步,金融中介、资本市场、政策性金融机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保险业和外资金融机构也获得长足进步。其次,对我国省级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本文采用金融中介规模和效率两个指标衡量金融发展,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使用固定效应对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行回归分析,使用工具变量(Ⅳ)进行内生性检验。最后,进行简单总结。第六章着力于金融发展对世界城市化的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和概况,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较早,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仍然处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次,对世界金融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第三是实证研究,我采用世界38个国家2004—2014年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更好刻画城市化规律。通过采用系统GMM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很好控制金融发展和城市化内生性问题。得出的结论是,金融发展对世界城市化具有推动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受国家规模和国家地理位置的影响。最后,对金融发展和世界城市化的关系进行总结。第七章是促进城市化建设的政策建议。本章节探索了如何通过改革,实现金融体系在规模、结构、创新方面的优化和提升,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主要的政策建议是促进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协同发展;鼓励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引导金融体系对城市产业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刘刚[8](2006)在《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的金融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自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以降,人们对货币、金融、金融的作用以及金融的变化一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虽然其中也有少数经济学家发出过不同的声音,但却无法改变整个局面。换言之,货币、金融、金融的作用及金融的变化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忽视、忽略或者省略掉了。只是伴随着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全球化浪潮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兴起,迅速发展和急剧演变的金融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承认,金融不仅是经济的核心,而且金融已从传统上是一国内部的行业性和被动适应性的局部性微观问题逐步转变为全球各民族国家与经济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稳定的核心性、主导性和战略性的要素。如果继续从传统的角度去理解与对待金融,就不仅有失公允,而且金融也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强度去教训与惩罚人类,上世纪末在全球一些国家与地区爆发的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就是其生动的写照。中国学者白钦先教授针对上述变化了的经济金融现实,不仅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解释主流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经济金融危机,而且近年来在不同场合更是多次提出将隶属于发展经济学的金融发展理论独立出来建立一门新兴学科——发展金融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与此同时,白教授(2005)还高屋建瓴地对发展金融学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与总结,他认为发展金融学主要是研究金融是什么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即不仅研究金融本质的演进及发展,而且研究经济发展的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是研究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从实践上看,发展金融学不仅研究发展金融学的过去与现在,而且研究它的未来;从空间上讲,它既研究发达国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又研究转轨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既研究发展金融学的理论,又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实践;既从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又从金融的本质演进与金融经济互动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既研究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正功能,又研究二者关系的负效应、负功能。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在夯实了发展金融学的理论基石,即从实现金融发展理论到发展金融学的转换之后,提出发展金融学是以金融本质的演进基础上的金融

秦援晋[9](2010)在《文化金融学初探》文中提出本文以文化眼光检讨人的金融行为和社会的金融伦理、法律、制度,力图探索一种当前全球金融界急需的素朴刚健的金融伦理,并就金融法律与制度的重构提出思路。以往研究金融的视角,主要有三个,即从金融运行规律的视角、从金融技术的视角和从金融监管的视角。过去以上视角上的研究,甚有成绩;但对金融的观察,如果限于以上视角,却显得不够。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并由全球金融自由化管道所传播而成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昭示了另一个视角的重要性。这就是文化伦理的视角。本文即从这个视角切入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文化金融学体系。要真正弄清个人的金融行为与社会的金融伦理、法律、制度背后的文化问题,局限于金融学之内的知识是难成其功的。本文认为,对金融进行人性的、历史的、当前情势的三维焦点的考察,首先形成个性化的文化见识,才可能成就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学术领域:文化金融学。所以,文章从对“人”的探讨开始,构成全文的第一部分。在这个部分中,通过质疑“经济人”概念的简约性和虚构性,揭示了人作为伦理本位的本质特征。这与当前经济学的前沿性理念:活动于市场上的人绝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人,具有内在的相通。由此出发,作者采用现实与历史的照应、欧美与中国的对比这个比较文化学研究方法,对金融的事实秩序和金融的价值秩序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揭示文化对金融的价值秩序的塑型作用。那么,支撑金融价值秩序的文化因素有哪些呢?文章提出了正义、诚信、节制、责任这四个基本的文化元素,它们如水中之盐一样支持着金融的伦理、法律和制度。文章从金融历史与现实关联性视角,选取了富有意义的案例,指出:但凡文化元素缺失,则金融必定陷入病态,或按美欧学术界的习惯概念,称为“恶金融”,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当代的格林斯潘时期与十八世纪法国“约翰.罗”体系时期就有着惊人的相似,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都曾专门研究过这个着名的约翰.罗体系,当今一些美国学者特意又把约翰.罗体系重述出来,以便于与格林斯潘时期作对比。本文也在相关之处专门研究了约翰.罗的案例,以及其它历史案例,指出:金融中的关键文化元素,即正义性的缺失,是“恶金融”之源;也是当今我们身处其中的金融危机之源。是为文章的第二部分。紧接以上的哲学的与历史的视野相结合的分析,按照分析的结论,文章转入对二十世纪金融的文化批评。二十世纪金融中的着名事件和制度巨变,都没有即身而终,在全球化时代,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文章便自然而然地就这些问题进行伦理文化上的阐释。是为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以上的人性、历史、当代情势的三维聚焦的分析,作者对二十世纪危机型金融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文化批评,就金融文化重构初步提出了设想,而其核心是,重构素朴刚健的金融伦理。本文的研究方法,既不同于流行的实证分析,也不同于由现成的概念出发的规范分析;它更接近于马克思的方法:为了免受现实中繁茂芜杂的事实存在的干扰,依靠抽象思维能力把复杂的现实形态还原为最初的简单形态进行分析,这个简单形态既是逻辑的起点又是历史的起点,从这种简单形态出发又一步步回到现实形态,并对现实做出结论。文章在相关之处特意批评了当代英美分析哲学把事实与价值割裂为二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多年来的金融研究是有不利影响的,表现在把金融研究局限于所谓的事实判断,而把价值判断开除了;可是离开了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也就走到形下学的纯技巧之路上去了。也正因如此,那些直接服务于工商业资金循环的信贷风险分析技术与那些货币自性繁殖的投机技术,便不分价值序列地排列在一起。在实践中,就表现为巨量的现金流从产业链上漏出,进入虚拟金融,狂热地参加货币自性繁殖的投机博利,对此却没有一个系统性价值理论可以进行有力的价值追问。本文初步探索得到的金融文化学原理,对于认识、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有其价值,至少它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关于重建素朴刚健的金融伦理的思考,也将有助于人们探索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走向。

张书清[10](2009)在《金融法理念论纲》文中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虽然具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经济对人类理性的过度依赖以及对社会公平忽视等片面资本化运行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导致了金融与经济的脱离、金融发展的异化等现象,产生了诸如贫富悬殊、贫困饥饿、利益冲突和金融危机等诸多社会问题。于是,许多学者开始反思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联问题,积极寻求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出路,而如何通过金融法律制度的变革与完善来实现社会公平问题则是金融法学研究应当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虽然以对人主体性和个体理性为基础构建的现代金融法律体系,促进了人们对法律至上、个体自由、权利平等、司法独立、程序正义的认识,对于人类社会的“祛魅化”、理性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也正是个体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导致个人自由的泛滥、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紧张,使得社会不公愈演愈烈。而所有这些关于金融法的负面影响,都促使我们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制定金融法的动因与目标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正是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法的现代性反思,促使本文将追求与实现正义作为金融法理念研究的中心议题。如何界定金融法理念是本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章从理念的哲学意蕴、法理念的研究拓展以及金融法理念内涵、属性、构成等来对金融法理念的基本含义进行阐释。在回顾理念理论发展演化的基础上,提出理念不仅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表达,对客观事物与现象的理性认识,它更是一种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理想,是一种指导实际行动的最高准则。它既包括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理性思考,也包括对人类自身存在与价值目标的理想追求,是人类理性与理想的合称。在考察与分析古今中外学者对法理念所做研究的前提下,指出法理念是指基于人们对真善美理想的渴望,通过对法在人类社会演进历史中所起作用的感性认识与理性反思,而认为法应当具有的终极性状或属性。接着对何谓法理念的终极性状进行探讨,指出唯有正义才是法理念的本质所在。接着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本体论几方面展开金融法理念内涵的解析,指出金融法理念的本质乃是金融正义。第二章从现代金融制度得以形成的经济、政治、哲学基础入手,指出现代社会中的金融法律制度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接着对市场经济体系确立以来的金融制度演变逻辑与历程予以评述,指出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理论是推动现代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现代金融制度在促进个人自由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金融异化、贫富悬殊的负面影响,而现代性悖论则是导致金融制度困境的根源。指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不完美,人类社会的有限理性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对主体性理论与理性主义的过度依赖导致的社会后果,构成了金融法理念的时代动因。第三章从金融法理念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两方面来论证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首先从人本主义哲学基础、金融伦理、经济正义、法律正义等方面考证金融法理念确立的理论依据。接着从现实的角度,指出确立金融法理念具有克服金融制度现代性悖论的优势,实现对金融自由与管制的超越以及金融效率与平等的协调。唯有确立金融正义法律理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实质的平等、均衡的效率良好的秩序,实现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互动,实现“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的社会理想。第四章从认识论与方法论视角讨论了应当如何认知与把握金融法理念的理论问题。指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金融法理念的研究,同样需要解决认识的前提问题,即在对调整金融行为的法律规则的认识条件进行考察与反思的基础上,探索人们何以能够认识金融法理念的正义内涵,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与范围内的认识才是有效的重要议题。在考察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指出对金融正义的把握应建立在充分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于金融的需求和对于金融正义的理解的前提之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认识过程,二者不可偏废。而对于金融法理念的研究方法选择,则在阐释个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出二者对于金融法理念的研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第五章从考察人类社会有关正义学说的变迁入手,来探讨金融正义法律理念的当代指向。正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着事实上不平等,关于金融正义研究才成为人们关注的时代主题。指出金融正义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问题。现代社会条件下,应当在平等分配公民基本金融权利的前提下,通过保障市场主体的机会公平来对非基本权利应以个人社会贡献为基准进行分配。并且,应当对社会中“受惠最少者”实行“差别待遇”,在经济利益和机会方面给予倾斜性补偿。其核心要旨在于将保障民生作为金融法理念的首要目标,把保障公民在金融领域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放在首位,而通过对不同社会主体利益的合理规范实现社会和谐则是金融法理念的终极诉求。第六章从金融正义共识达成的可能性及共识达成的程序要求方面探讨了金融法理念共识何以能够达成的理论依据。正是基于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的不同主体具有利益上的关联性与价值上的共通点,因而通过公共领域的建立以及公开自由平等的程序就可以为金融正义共识的达成提供可能性,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以人民主权为核心构建的现代宪政体制则为金融法理念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制度保障。通过为金融共识的达成提供民主程序、为金融权利的保护提供人权依据以及为金融权力的约束提供法治规范来共同实现金融法理念。

二、西方学者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批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学者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第七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架构
    第一节 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演进特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的历史生成性
        二、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关联性
        三、虚拟资本理论的现实指向性
    第二节 商品价值形态的历史嬗变及货币的潜在虚拟化
        一、货币在商品价值体系中的历史出场
        二、货币内在矛盾在商品矛盾转移中的凸显
        三、货币的内生信用向度及虚拟化趋向
    第三节 信用的时代更替及对虚拟资本的基础作用
        一、信用向现代信用的过渡
        二、信用的杠杆作用及对虚拟货币完成的基础性
        三、资本逻辑中信用扩张同货币形态演进的一致性
    第四节 货币资本化及资本虚拟化的历程推进
        一、货币流通转向资本流通
        二、产业资本衍生生息资本
        三、生息资本催生虚拟资本
第二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在蕴涵
    第一节 虚拟资本的内在逻辑阐释及形态表达
        一、内在生成逻辑之一:“资本化”虚拟资本及其有价证券形态
        二、内在生成逻辑之二:“派生化”虚拟资本及其信用票据形态
    第二节 虚拟资本的特征阐发
        一、虚拟资本的虚拟性
        二、虚拟资本的风险性
        三、虚拟资本的寄生性
        四、虚拟资本的价格复归性
    第三节 虚拟资本的机制梳理
        一、虚拟资本的积累机制
        二、虚拟资本的价格机制
        三、虚拟资本积累同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
    第四节 虚拟资本的内在特质
        一、虚拟资本对资本逻辑的“传承”
        二、虚拟资本对资本逻辑的“升级”
        三、虚拟资本对资本逻辑的“探底”
    第五节 虚拟资本的双重效应
        一、虚拟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
        二、虚拟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负向效应
        三、虚拟资本双重效应的历史统一性
第三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理论方位
    第一节 虚拟资本理论展现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新的规定性
        一、虚拟资本深化资本的商品化
        二、银行资本推动资本的社会化
        三、总利润“质的区别”强化资本的独立化
    第二节 虚拟资本理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批判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揭露虚拟资本的拜物教幻象
        二、虚拟资本理论批判虚拟资本扩张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第三节 虚拟资本理论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前瞻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昭示经济虚拟化发展趋向
        二、虚拟资本理论预判经济发展的金融风险
    第四节 虚拟资本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性
        一、虚拟资本理论的文本在场:虚拟资本理论的真理性存在
        二、虚拟资本理论文本分析的解释境域:前见的历史性存在
        三、虚拟资本理论理解深化的有效滤镜:间距的客观性存在
第四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赓续与虚拟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虚拟资本理论的时代延续
        一、金融资本概念的提出
        二、金融资本的系统分析
        三、金融资本理论的集成发展
    第二节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的现实演进
        一、虚拟资本催生虚拟经济的逻辑进路
        二、虚拟经济存在及运作的基本特性
        三、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虚拟资本理论对虚拟经济发展的原则限定
        一、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向
        二、机能资本是经济社会合理运行的初始根基
        三、虚实经济的动态均衡是经济有序运作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语境中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 经济虚拟化的系统运作机制
        一、经济虚拟化的动力溯源
        二、经济虚拟化的演进支撑
        三、经济虚拟化的发展限度
    第二节 经济虚拟化视角中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存在条件
        二、金融危机的运行机理
        三、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
    第三节 金融危机实质的科学剖析
        一、西方经济理论对金融危机的应对
        二、虚拟资本理论对金融幻象的祛蔽
        三、虚拟资本理论对金融危机根源的揭示
第六章 《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虚拟资本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状况梳理
        一、虚拟资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推进历程
        二、金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虚拟资本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虚拟资本理论视阈中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优势体现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效益共享是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价值旨归
    第三节 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实体经济的主导性:夯实虚拟资本发展的根基
        二、推进虚拟资本的适度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三、完善金融领域宏观管理:提升虚拟资本运行的保障
        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我国金融发展的风险
    第四节 新时代历史方位中我国虚拟资本发展的理论指引
        一、本质论视角认识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四维特性
        二、认识论层面领会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四重关系
        三、价值论向度理解习近平金融发展观的三大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自由主义的实践走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节 自由主义
        一、自由主义的起源
        二、自由主义的观念
        三、自由主义的主张
        四、自由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 古典自由主义
        一、社会契约论
        二、功利主义
    第三节 现代自由主义
        一、新的自由主义(NewLiberalism)
        二、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
第二章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视野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兴起
        一、时代机缘
        二、理论兴起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时代变化
        二、理论拓展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
        二、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政策主张
        三、资本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现实展现
第三章 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历程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在英美两国的实践
        一、不断推进的私有化进程
        二、推崇金融自由化
        三、推出“华盛顿共识”
        四、利弊同现的实践后果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地区的实践
        一、多方推动的传播背景
        二、从“贝克计划”到“布雷迪计划”
        三、从私有化到自由化
        四、弊大于利的实践后果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对苏东剧变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影响
        一、意识形态多元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
        二、“500天计划”消解经济体制
    第四节 新自由主义对俄罗斯和苏联解体后的部分东欧国家的实践影响
        一、“休克疗法”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走出理论危机的尝试
        一、不可避免的理论冲突
        二、摆脱危机的审视与回应
    第二节 突破实践困境的探索
        一、难以逾越的实践缺陷
        二、弥补缺陷的探索和努力
    第三节 未来前景与可能走向
        一、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力量尚需壮大
        二、西方国家有效替代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方案尚未形成
        三、左翼运动尚未形成对新自由主义的真正的挑战
        四、新自由主义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
第五章 新自由主义与当代中国选择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一、初期传播出现自由化苗头
        二、中期扩散引起私有化主张
        三、后期审视形成理性认知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为改革开放拓展了视野
        二、试图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试图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四、试图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的困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
        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科学认识新自由主义
        二、新自由主义困境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三、中国应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新自由主义批判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彻底私有化”的批判:“私有神话”破产
    1. 哲学层面:揭露“人性自私论”的历史唯心论本质
    2. 理论层面:揭示“科斯定理”的伪科学性
    3. 制度层面:批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立论”的荒谬性
二、对“完全市场化”的批判:“市场迷思”破碎
    1. 理论层面:揭示新自由主义“市场万能论”立论基础的错谬性
    2. 实践层面:指出金融危机宣告新自由主义市场决定理论的彻底破产
    3. 超越之路:积极探索构建“双优、双强”型政府——市场关系
三、对“绝对自由化”的批判:“自由幻象”破灭
    1. 实践层面: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
    2. 理论层面:揭露“金融自由化”的虚伪性及其实质
    3. 政策层面:揭示美国推行“经济自由化”的两面派做法及其危害性
四、结语

(4)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5)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一) 选题的理由
        (二) 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一) 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
        (二)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三) 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
        (四) 学术氛围相对开放
    二、国外背景
        (一) 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有意识的渗透
        (二) 西方私有化改革的影响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在所有制问题上主张私有化
    二、在分配问题上主张市场的自发调节
    三、在市场经济问题上主张市场作用的绝对化
    四、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主张完全自由化
第三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新左派思潮经济思想交锋
    一、国有企业改革
    二、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
    三、经济全球化
    四、中国社会性质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一、对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基本主张的批判
        (一) 国企改革思想批判
        (二) 收入分配思想批判
        (三) 市场经济思想批判
        (四) 全球化思想批判
    二、对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反思
        (一)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 改革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三) 构建合理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四) 积极构建包容性经济全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东金融体系概述——新制度金融理论的视角
    第一节 中东现代银行的兴起
        一、金融活动产生的原因
        二、现代银行的兴起
        三、商业银行国有化
    第二节 中东金融体系雏形(1973-1980s)
        一、中东金融体系雏形的建立
        二、金融中心的转移
        三、中东银行国际化
    第三节 中东金融体系逐步深化(1990s)
        一、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
        二、金融部门效率
    第四节 中东金融体系现状(2010s)
        一、中东国家金融机构类型
        二、银行信贷膨胀
        三、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第五节 新制度金融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诠释
        二、新制度金融理论阐释
第二章 中东金融体系的地缘政治背景
    第一节 石油地缘政治
        一、石油与地缘政治危机
        二、石油争夺战背后的金融货币战
    第二节 中东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复兴主义
        一、中东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
        二、伊斯兰教与西方
    第三节 “9·11”事件与金融反恐
        一、“9·11”事件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影响
        二、金融反恐对中东伊斯兰金融机构的影响
    第四节 战争与冲突
        一、黎巴嫩内战与贝鲁特金融中心的衰退
        二、两伊战争对两国及海湾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第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银行业的影响
        四、海湾战争结束后的金融自由化进程
        五、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祸首?
第三章 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体系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石油与中东经济
        一、石油与中东经济的关系
        二、国际石油市场金融化
    第二节 石油美元
        一、1970s 和 1980s 石油美元回流
        二、石油美元回流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债务的关系
        三、新石油美元回流与全球不平衡
    第三节 石油美元与中东金融发展
        一、石油美元促进银行机构迅速发展
        二、中东图谋金融权力中心
        三、石油美元、银行流动性与信贷膨胀
        四、石油美元加速中东资本市场发展
        五、从石油资本到金融资本
第四章 中东金融体系的伊斯兰特色
    第一节 伊斯兰金融思想
        一、伊斯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伊斯兰金融思想的主要原则
        三、伊斯兰经济和金融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伊斯兰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一、伊斯兰金融发展概述
        二、中东国家伊斯兰金融概况
        三、伊斯兰金融规模及发展特点
        四、伊斯兰金融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五、金融全球化与伊斯兰金融发展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伊斯兰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一、主要伊斯兰金融工具
        二、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
    第四节 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一、金融与政治
        二、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权合法性
第五章 中东地区特殊的商业文化环境
    第一节 政治文化环境
        一、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
        二、政府治理的低排名
        三、司法体系世俗化
        四、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商业文化
        一、传统社会结构
        二、传统商业文化
        三、过度城市化
        四、科技信息
    第三节 市场竞争环境
        一、做生意不容易
        二、竞争环境差
        三、利益集团与低透明度
第六章 金融全球化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影响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回顾
        二、金融全球化的含义、实质与影响
        三、金融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四、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
    第二节 中东国家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自由化含义
        二、中东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
        三、金融体系改革任重道远
        四、海合会国家的国际金融合作
    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银行业流动性紧张、信贷紧缩
        二、股市下挫,市值缩水
        三、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受损
        四、国际资本流入缓慢回升
        五、迪拜世界债务危机
第七章 新兴金融资产:主权财富基金
    第一节 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及其特点
        一、主权财富基金发展概况
        二、主权财富基金蓬勃发展的原因
        三、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特点
        四、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主权财富基金
    第二节 主权财富基金之争
        一、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影响力
        二、主权财富基金争论的实质
        三、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监管
    第三节 海湾国家 SWFs——从石油财富到金融资产
        一、石油储备的“地下”财富和“地上”财富
        二、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概况
        三、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多元化投资策略
第八章 关于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影响中东金融体系发展诸因素
        一、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体系发展功不可没
        二、伊斯兰教对中东金融体系发展具有两面性
        三、商业文化环境总体不利于中东金融发展
        四、金融全球化对中东金融深化的显着作用
        五、地缘政治危机对中东金融体系的破坏性
    第二节 金融与经济增长
        一、有关中东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二、影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未来态势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
        二、开放自由与监管保护
        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7)金融发展对城市化促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的文献综述
        一、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理论研究
        二、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实证研究
        三、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案例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结构和创新点
        一、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二、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城市化与城镇化
        二、城市化内涵
    第二节 关于城市化的理论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
        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三、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金融发展的理论
        一、金融结构论
        二、金融深化论
        三、金融功能论
        四、金融约束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城市化理论的述评
        二、金融发展理论的述评
第三章 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一般性分析
    第一节 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的一个数理模型
    第二节 金融体系促进城市化阶段分析
        一、起步阶段城市化中金融作用
        二、发展阶段城市化中金融作用
        三、稳定阶段城市化中金融作用
    第三节 差异化金融体系下城市化促进效应
        一、市场机制主导型金融体系
        二、政府调控主导型金融体系
        三、两种金融体系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的渠道分析
    第一节 金融发展、非农产业与城市化
        一、金融发展与非农产业扩张
        二、非农产业扩张与城市化
    第二节 金融发展、人力资本和城市化
        一、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
        二、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化
    第三节 金融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
        一、金融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
    第四节 简要评议
第五章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金融发展与城市化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与特征
        一、中国城市化历程
        二、中国城市化特征
    第二节 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度量
        一、金融发展现状
        二、金融发展度量方法
    第三节 金融发展与中国城市化的实证过程
        一、数据和模型
        二、回归分析
        三、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四、基本结论
    第四节 简要评议
第六章 基于国别面板数据金融发展与城市化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主要特征与启示
        一、世界城市化历程
        二、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三、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启示
    第二节 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
        一、指标选取
        二、国际比较分析
    第三节 国家面板数据金融发展与城市化的实证过程
        一、数据和模型
        二、回归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四、基本结论
    第四节 简要评议
第七章 金融发展促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促进城市化的金融体系
        一、提高金融中介服务于城市化的水平
        二、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城市化的支持
        三、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四、合法化民间金融
    第二节 金融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一、加大对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
        二、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
    第三节 金融体系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一、金融体系促进教育发展
        二、加大对就业的扶持力度
    第四节 拓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一、积极利用资本市场
        二、加强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8)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综述与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五、理论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从金融发展理论到发展金融学(一)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一、古希腊先哲的货币观
        二、重商主义者的货币观
        三、早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观
        四、古典与新古典学派的货币观
        五、对货币面纱论的简要评价
    第二节 金融发展理论的酝酿
        一、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
        二、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三、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均衡理论
        五、托宾的货币增长理论
        六、对货币经济论的简要评价
    第三节 金融发展理论的初步形成
        一、金融结构理论的形成
        二、对金融结构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四节 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
        一、金融深化理论的形成
        二、对金融深化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二章 从金融发展理论到发展金融学(二)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一、卡普尔的理论模型
        二、加尔比斯的两部门模型
        三、马西森的理论模型
        四、弗赖的金融发展模型
        五、对麦金农-肖学派的简要评价
    第二节 金融发展理论的完善
        一、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四、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含义
        五、对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三节 金融发展理论的成熟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二、金融协调理论的形成
        三、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含义
        四、对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三章 发展金融学的提出
    第一节 对代表性金融发展理论的总体比较与评价
        一、对代表性金融发展理论的总体比较
        二、对代表性金融发展理论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以金融为线索对发展经济学的回顾与反思
        一、发展经济学面临的危机
        二、以金融为线索对发展经济学的回顾
        三、以金融为线索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
    第三节 从传统金融观向现代金融观的转变
        一、从传统金融观向现代金融观转变的背景
        二、从传统金融观向现代金融观转变的特征
    第四节 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
        一、金融的本质及其演进
        二、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三、金融功能、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
第四章 金融功能: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基轴
    第一节 金融资源论:一种综合视角
        一、金融发展观的视角转换:从机构到功能
        二、对金融机构观与金融功能观的简要评价
        三、金融资源论:一种综合视角
    第二节 金融功能的界定
        一、相关文献概览
        二、金融功能的内涵
        三、金融功能的构成
        四、金融功能的层次
        五、金融功能的特征
    第三节 金融功能演进:金融发展
        一、金融功能广度与金融功能横向演进
        二、金融功能深度与金融功能纵向演进
        三、金融功能演进是金融发展的本质
    第四节 金融功能演进的实现机制
        一、金融功能演进的载体
        二、金融功能演进的动力与保障机制
第五章 金融结构: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第一节 金融结构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金融结构观
        二、国内学者的金融结构观
    第二节 金融结构的界定
        一、金融结构的内涵
        二、金融结构的种类
        三、金融结构的特征
        四、金融结构的层次
    第三节 金融结构演进与金融发展
        一、金融创新:金融结构演进与金融发展的推动力
        二、全球金融结构的演进趋势
        三、金融结构演进、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
第六章 金融效率: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归宿
    第一节 金融效率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金融效率观
        二、国内学者的金融效率观
        三、对国内外金融效率观的简要评价
    第二节 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效率观
        一、金融发展理论萌芽期的金融效率观
        二、代表性金融发展理论的金融效率观
    第三节 金融效率的界定
        一、金融效率的内涵与层次
        二、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
        三、金融效率的提高途径
    第四节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风险)
        一、金融功能、金融效率与金融风险
        二、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
第七章 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的逻辑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9)文化金融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确定选题的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对金融学的历史与现实的认知
        1.1.3 笔者的文化定见与思想来源
    1.2 以往三种研究视角的述评
        1.2.1 从金融的内在运动规律的视角
        1.2.2 从金融技术的视角
        1.2.3 从金融监管的视角
    1.3 文化金融学的若干规定性
        1.3.1 文化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径
第2章 作为伦理主体的人
    2.1 "我思,故我在"
        2.1.1 人对人本身的好奇心
        2.1.2 人对环境世界的好奇心
    2.2 渗原理
        2.2.1 什么是互渗原理
        2.2.2 恩格斯之前对互渗原理的认知
        2.2.3 恩格斯与恩格斯之后的认知
    2.3 人性的内核
        2.3.1 对人性内核认识的简史
        2.3.2 善意志
    2.4 天演与伦理
        2.4.1 被搁置的善
        2.4.2 达尔文主义困境
    2.5 权利意识模型分析
        2.5.1 鲁滨逊·克罗索模型
        2.5.2 "孤立国"模型
        2.5.3 金融的心理学本质是"增值期待"
第3章 金融的事实秩序与价值秩序
    3.1 社会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3.2 金融秩序原理引论
    3.3 对金融的事实观照
        3.3.1 实质金融的秩序
        3.3.2 虚拟金融的秩序
    3.4 对金融的价值观照
        3.4.1 由"适中"带来的金融价值秩序
        3.4.2 由"德性"带来的金融价值秩序
第4章 金融四大文化元素的哲学阐释
    4.1 必要的说明
    4.2 义理论的两种形态
        4.2.1 想形态的正义理论
        4.2.2 非理想形态的正义理论
    4.3 金融行为中的正义
        4.3.1 个体金融行为的正义
        4.3.2 国家金融行为的正义
    4.4 金融制度中的正义
        4.4.1 信用制度的正义
        4.4.2 货币制度的正义
        4.4.3 银行制度的正义
    4.5 正义所涵盖的诚信、节制、责任
        4.5.1 正义与其他美德
        4.5.2 金融与诚信
        4.5.3 金融与节制
        4.5.4 金融与责任
第5章 二十世纪危机型金融的文化批评
    5.1 美国式资本主义与金融市场
        5.1.1 资本市场对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5.1.2 美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基础
        5.1.3 汉密尔顿与麦迪逊-杰斐逊之争
        5.1.4 汉-杰之争对美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历史的分析
    5.2 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之文化批评
        5.2.1 热情的工作和坚定的信心催生金融创新,带来经济繁荣
        5.2.2 诚信缺失、投机肆虐导致繁荣的瑕疵
        5.2.3 泛滥的流动性和投资欣快症放大股市泡沫
        5.2.4 所有的经济繁荣都会到顶并以逐渐衰退结束
        5.2.5 "黑色星期四":信任不复存在
        5.2.6 美国的大萧条通过债务链条传递到欧洲,形成世界性危机
        5.2.7 政府要承担起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责任
    5.3 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文化批评
        5.3.1 日本泡沫经济概述
        5.3.2 本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
        5.3.3 官定利率的提高刺破经济泡沫
        5.3.4 追求资产升值的短期暴利带来了整个国家经济的长期萧条
        5.3.5 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政策原因
        5.3.6 日本泡沫经济中的黑金政治:非正义的政府行为
        5.3.7 日本版的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5.3.8 泡沫经济后遗症:日本国民如何重找自信
        5.3.9 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5.3.10 汲取日本教训,中国莫重蹈日本覆辙
    5.4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文化批评
        5.4.1 亚洲金融危机概述
        5.4.2 东亚经济的成就与潜在的问题
        5.4.3 失败的泰铢与无节制的国外借贷
        5.4.4 以投机正义论为理据的金融大鳄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5.4.5 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制的成本与收益
        5.4.6 缺乏世界责任意识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5.4.7 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
    5.5 关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文化批评
        5.5.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环球金融危机概述
        5.5.2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应对本轮危机负责
        5.5.3 监管机构要为金融危机负责
        5.5.4 投机正义论毁了华尔街,也威胁到美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5.5.5 金融中间商的非诚信与金融衍生工具的无节制
        5.5.6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分析
        5.5.7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与警示
        5.5.8 对美国版救市方案的文化金融学批评
        5.5.9 美国金融霸权——辉煌渐行渐远
结束语
附录:方法论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10)金融法理念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金融法理念的基本界定
    第一节 理念与法理念的历史考辨
        一、理念内涵的哲学意蕴
        二、理念研究的法学拓展
    第二节 金融法理念的涵义阐释
        一、金融法理念的内涵界定
        二、金融法理念的内在属性
        三、金融法理念的概念辨析
        四、金融法理念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金融法理念的时代动因
    第一节 现代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现代金融制度的确立基础
        二、现代金融制度的演化逻辑
    第二节 现代金融制度的困境反思
        一、现代金融制度的负面影响
        二、金融制度困境的现代性根源
第三章 金融法理念的确立依据
    第一节 金融法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金融法理念的哲学基础
        二、金融法理念的伦理基础
        三、金融法理念的经济基础
        四、金融法理念的法律基础
    第二节 金融法理念的现实意义
        一、对金融自由与管制的超越
        二、对金融效率与平等的协调
第四章 金融法理念的认知方法
    第一节 金融法理念的认识论
        一、哲学认识论的历史转向
        二、金融法理念的认知方式
    第二节 金融法理念的方法论
        一、哲学方法论的演化发展
        二、金融法理念的方法选择
第五章 金融法理念的内在机理
    第一节 金融法理念的正义指向
        一、正义观念的多维面相
        二、金融正义的当代意指
    第二节 金融法理念的核心要旨
        一、以民生保障为首要目标
        二、以社会和谐为终极诉求
第六章 金融法理念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金融法理念的共识达成
        一、共识达成的可能性
        二、共识达成的程序保障
    第二节 金融法理念的宪政要求
        一、金融法理念的宪政意义
        二、金融正义的民主决策
        三、金融权利的人权保护
        四、金融权力的法治约束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西方学者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批判(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靳永茂. 兰州大学, 2020(01)
  • [2]新自由主义的实践走向研究[D]. 王森垚.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新自由主义批判研究综述[J]. 秦志龙,王岩.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8(01)
  • [4]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5]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批判[D]. 常欠欠. 扬州大学, 2019(02)
  • [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D]. 姜英梅.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7]金融发展对城市化促进作用的研究[D]. 吴腾. 武汉大学, 2017(06)
  • [8]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D]. 刘刚. 辽宁大学, 2006(12)
  • [9]文化金融学初探[D]. 秦援晋. 辽宁大学, 2010(10)
  • [10]金融法理念论纲[D]. 张书清. 西南政法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西方学者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