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美舒利致药源性肝炎一例

尼美舒利致药源性肝炎一例

一、尼美舒利致药物性肝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歌[1](2020)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及解毒器官,易受到进入人体的各种药物和(或)代谢产物的损伤。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简称DILI)是指人体在使用药物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引起的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异质反应所导致的肝功能损害或异常所导致的疾病[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不同种类的新药不断上市,各种膳食补充剂、保健品、减肥药种类层出不穷,并且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问题,不规范用药问题比较普遍,从而导致DILI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的通过对本院近11年DILI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统计分析,总结其临床发病特点,以期临床医生加强对DILI的认识及提高对此病的诊疗水平。资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历首页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的287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记录患者年龄、地域、性别、基础疾病、不良生活习惯、住院及发病时间、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类型、严重程度分级、RUCAM评分、治疗及预后,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组纳入的287例DILI患者中,男性83例,女性204例,男女之比:1:2.5,女性DILI发病率高于男性。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11岁,平均年龄49.34±14.63,其中40-59岁136例(47.4%)占DILI主要年龄段,其中女性98例(72.1%)。DILI住院天数最短1天,最长42天,平均住院天数12.58天。城市患者248例(86.4%),男性72例(29.0%),女性176(71.0%)例,农村患者39例(13.6%),男性11例(28.2%),女性28例(71.8%),城市与农村DILI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城乡区域与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ILI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及基础疾病:吸烟:31例(10.8%),饮酒:15例(5.2%),高血压:51例(17.8%),糖尿病:15例(5.2%),冠心病:13例(4.5%),肝炎(既往及现患):21例(7.3%),脂肪肝:35例(12.2%)过敏史:22(7.7%).过敏药物主要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3.发病时间:大多数患者用药后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90d:216例(75.3%)。4.可疑药物:导致DILI药物中排前5位的分别是:中药及中成药、抗生素、感冒药、抗肿瘤药、保健品,其中中药及中成药居首位,主要以何首乌、土三七类成分药物为主;抗生素主要以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及抗真菌药物为主;感冒药主要以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药物为主。5.临床表现、分型、分级及评分:本组病例中DILI临床表现主要是黄疸,其次是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表现,23.0%患者无临床症状。287例DILI患者中以肝细胞型最常见,共249例(86.8%),胆汁淤积型:13例(4.5%),混合型:25例(8.7%),中药引起的DILI中肝细胞型148例(86.0%),胆汁淤积型8例(4.7%),混合型16例(9.3%);抗生素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中肝细胞型43例(81.1%),胆汁淤积型3例(5.7%),混合型7例(13.2%);感冒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中肝细胞型36例(76.6%),胆汁淤积型3例(6.4%),混合型8例(17.0%);中药、抗生素、感冒药引起DILI均主要以肝细胞型为主,中药引起DILI肝细胞型占比率较大;中药、抗生素、感冒药与肝细胞分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实验室检查结果ALT、AST、ALP、GGT、INR、PT、EO与肝细胞分型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年龄、ALB、TB、WBC、性别与肝细胞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7例DILI损伤程度分级主要是1级:191例(66.6%)为主,大多数损伤程度较轻,其中中药、抗生素、感冒药与药物性肝损伤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DILI RUCAM评分系统,6分以上比率较高,达253例(88.2%),中药、抗生素、感冒药与药物性肝损伤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行肝脏穿刺活检提示药物性肝损伤。6.治疗及转归:DILI一经诊断立即停药,给予保肝、降酶、去黄及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不同程度的好转:临床转归分为:好转、治愈、未治愈、死亡,本研究287例DILI患者中,经过积极治疗,好转275例(95.8%),治愈7例(2.4%),未治愈4例(1.0%),死亡1例(0.3%),经过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将好转、治愈归为预后可282例(98.3%),未治愈、死亡归为预后不佳5例(1.7%),预后可与预后不佳两组与性别、年龄、用药(联合、单一)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1例死亡患者有服用保健品国珍松花粉服及中药药膏史,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结论1.DILI患者中40-59岁中老年最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城市与农村DILI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可能对该病认识及医疗条件有关),城乡区域与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导致DILI药物中排前5位的分别是:中药及中成药、抗生素、感冒药、抗肿瘤药、保健品,其中中药及中成药居首位,主要以何首乌、三七类成分药物为主;抗生素主要以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及抗真菌药物为主;感冒药主要以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药物为主。4.中药、抗生素、感冒药引起DILI与肝细胞分型、分级、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5.287例DILI患者中以肝细胞型最常见,共249例(86.8%),胆汁淤积型:13例(4.5%),混合型:25例(8.7%),占比少,肝细胞型主要以ALT、AST升高为主,恶心、呕吐或无明显症状发病率高;胆汁淤积型主要以ALP、GGT升高为主,黄疸(皮肤黏膜黄、尿黄)发病率高;混合型是以上指标都升高,临床表现兼有肝细胞型及胆汁淤积型症状。6.绝大多数DILI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张艳芳[2](2019)在《我国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用药分析》文中认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之一,轻者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重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发生。儿童肝脏发育尚未成熟,免疫系统不健全,对药物潜在肝毒性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不足,更易发生肝损伤。然而相对于成人DILI的大量研究,儿童DILI的研究还很薄弱。由于儿童的疾病构成、用药种类和药物的用法用量与成年患者不同,儿童DILI的诊疗与防控经验更加欠缺,因此亟需开展我国儿童DIL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损肝药物的研究。第一部分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儿童肝脏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目的:探讨我国儿童肝脏相关药物不良反应(Liver specific adverse drug reaction,LSADR)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可疑损肝药物,从中挖掘儿童DILI的潜在风险信号,以期为儿童DILI的防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整理和分析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5年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自发上报的014岁儿童LSADR病例报告的性别、年龄、可疑损肝药物、潜伏期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等临床资料。采用WHO-UMC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方法将儿童LSADR病例报告分为西药致LSADR组(简称西药组)、中药致LSADR组(简称中药组)及中西药联用致LSADR组(简称中西药联用组)。分析近五年儿童LSADR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不同分组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可疑损肝药物特征。从中挖掘儿童DILI发生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提出防控对策。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计数资料例数以率(%)表示。结果:1.2012年2016年我国自发上报的儿童LSADR有1518例,且每年上报数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儿童LSADR的男女比例为1.39:1(884/634例),1岁以下儿童占儿童整体人群的37%。2.儿童可疑损肝药物剂型以注射剂为主(61%),其中抗生素占注射剂的51%。儿童可疑损肝药物潜伏期主要集中在两周以内,占比84%。3.西药导致的肝损伤1404例,占比92%,以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等西药为主。抗感染药在儿童的各年龄段均排名第一,且新生儿期的抗感染药比重高达83.2%,远高于其他各年龄段儿童。新生儿期排名第一的可疑损肝药物是美罗培南;婴儿期和幼儿期排名第一的可疑损肝药物均是阿奇霉素;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排名第一的可疑损肝药物均是甲氨蝶呤。新生儿期,万古霉素导致的肝损伤排名第二,占新生儿期的10.7%,而其他年龄段儿童万古霉素导致的肝损伤的比重均低于3.1%。在学龄期儿童中,除了抗感染药和抗肿瘤药导致肝损伤较多外,内分泌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和精神用药也逐渐增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肠外肠内营养药(主要为脂肪乳)在新生儿期排名第二。4.中药导致的肝损伤29例,占比2%,儿童的可疑损肝中药以皮肤病用药为主,涉及既往报道的肝毒性中药有何首乌、补骨脂、白鲜皮等。5.中西药联用导致的肝损伤85例,占比6%,以抗感染药或(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清热类/止咳化痰类/镇惊止痉类中药联用导致肝损伤较为多见。结论:我国儿童LSADR病例报告男性多于女性。1岁以下儿童LSADR占比较高,应高度重视1岁以下儿童用药的肝损伤风险。需重点防控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等西药的肝损伤风险。另外也需关注新生儿应用维生素、矿物质、肠外肠内营养药以及学龄期儿童内分泌系统用药、神经系统和精神用药的肝损伤风险。中药导致肝损伤的比例较低,需重点防控皮肤病用药导致的肝损伤风险。中西药联用中的多药联用可能是儿童肝损伤的风险因素之一,联用的中药是否有肝毒性需进一步明确研究,也需进一步开展中西药联用的效益和风险评价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医院住院病例的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再评价研究目的:探讨导致儿童DILI的可疑损肝药物及其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为儿童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出院诊断为DILI的儿童临床病历资料。将符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诊断标准的儿童DILI病例纳入研究,并根据《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中整合证据链(Integrated evidence chain,IEC)法的判据(1)9对儿童DILI病例进行临床再评价,病例筛选均经由两名肝病专科临床医生协助完成。并采用IEC法将可获取用药信息的儿童DILI病例分为西药致DILI组(西药组)、中药致DILI组(中药组)及中西药联用致DILI组(中西药联用组)。对患儿的性别、年龄、生化指标、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临床分型、临床转归等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对不同分组患儿的用药原因、可疑损肝药物品种和分类、用药时间、潜伏期等信息进行用药特征分析,从中筛选、评估儿童DILI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特征:187例儿童DILI纳入本研究,男女比例为1.63:1(116/71例)。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144例,77%),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分别有19例(10%)、24例(13%)。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144例DILI患儿(77%)出现黄疸的症状、86例(46%)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67例(36%)出现肝脾肿大、45例(24%)出现乏力、21例(11%)出现发热、19例(10%)出现皮疹,32例(17%)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在生化检查时提示肝功能异常。儿童DILI严重程度在重度肝损伤及重度以上的病例有116例,占全部病例的62%,45例(24%)发生慢性化,4例(2%)死亡和肝移植。2.用药特征:127例(68%)儿童DILI可以获取用药信息,其中,中西药联用组(n=37,占比20%)的可疑损肝药物以抗感染药和/或解热镇痛抗炎药等西药与解表类和/或清热类等中成药联用为主。西药组(n=75,占比40%)和中西药联用组的可疑损肝西药均以抗感染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为主,分别占各组的42%和30%、56%和31%。中药组(n=15,占比8%)的可疑损肝药物以治疗皮肤病的中药为主,占中药组的47%,且主要为何首乌制剂(33%)。三组的用药时间(H=11.658,P=0.003)和潜伏期(H=10.945,P=0.00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后,中药组比其他两组的用药时间和潜伏期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种有肝毒性风险的药物联用和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联用以及违反说明书规定用药是儿童DILI的重要风险因素。结论:儿童DILI男性多于女性。多数儿童DILI比较严重,慢性化率高于成人,应高度重视儿童用药的肝损伤风险,尤其对抗感染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肝损伤风险应加以重点防控。儿童HILI的实际占比低于既往报道的比例,在HILI的防控方面,需重点防控皮肤病长期用药的肝损伤风险。中西药联用相关DILI的因果关系评价及效益与风险评价需进一步开展。此外,也需警惕多种有肝毒性风险的药物联用和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联用以及违反说明书规定用药的肝损伤风险。

钱浩[3](2018)在《COX-2抑制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抑制剂(COX-2)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罗非昔布""氯诺昔康"为检索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和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200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录文献,收集了63篇文献,涉及69例报道,并加以分析。结果 ADR涉及患者男性29例,女性40例;3159岁最多,共有32例(46.38%);ADR临床表现最多的是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皮疹及肾功能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COX-2引发的ADR,合理用药,对用药过程严密观察,警惕ADR的发生。

池里群[4](2016)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研究》文中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该疾病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期用药、联合用药。同时,因药物剂量、剂型、用药时间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些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对此类药物诱发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十分必要。本文应用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数据,经过对数据的规范及整理,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并辅助计算机技术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后所产生不良反应报告的人口学特点,以及对用药安全性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的提供有效信息,促进该类用药风险/收益的平衡,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文分析了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进展情况及安全性监测的现状,指出在当前状况下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进行监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年龄、性别、不良反应所累及系统和器官及不同给药途径等角度对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增高、严重程度也再加重;应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所诱发的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和系统最多的是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包括ROR法和BCPNN法)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异常风险信号,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用药情况,发现对于特定人群面临“肝功能异常”这一不良反应的风险与两种药物各自单独应用比较会增加;辅助计算机技术,在参照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的不良反应信号的基础上,共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信号共计97个,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信号12个,为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提供了有效数据。针对目前国内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监测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开放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查询网络、健全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激励机制及设立专项救助基金等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单小雯,梁锦锋,单伟光,王泳俨[5](2015)在《骨康胶囊致不良反应93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骨康胶囊致不良反应(ADR)的基本情况,探讨其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浙江省ADR监测中心2006年1月1日-2014年5月21日收集到的骨康胶囊致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骨康胶囊致ADR共159例,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其中以胃肠系统损害居多(39例,35.85%);3059岁年龄段ADR病例较多(58例,62.37%);性别间无显着性差异;原患疾病多为骨折。在27例严重ADR病例中,肝胆系统损害居多(25例,56.82%)。结论:临床应警惕骨康胶囊所致的肝毒性,根据患者病情严格控制剂量,保证用药安全。

刘聪,陈新梅,袁玉芳[6](2014)在《脂质体降低尼美舒利肝脏毒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考察尼美舒利脂质体对肝脏的影响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尼美舒利溶液组及尼美舒利脂质体组,各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21 d后处死并检测小鼠肝脏中ALT和AST活性,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NIM溶液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均明显升高,分别为(250.11±31.64),(234.01±29.59),P<0.01;脂质体组小鼠与溶液组相比,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均降低,分别为(207.33±25.77),(198.44±24.70),P<0.05;小鼠肝脏病理切片显示脂质体组小鼠肝损伤程度明显低于溶液组小鼠。结论脂质体能显着降低尼美舒利的肝脏毒性。

刘毅清,陆敏[7](2014)在《尼美舒利致不良反应247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尼美舒利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通过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2011年自发呈报系统上报的247例尼美舒利致ADR报告,对ADR所涉及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7例ADR中,男性86例,女性161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50岁患者最多(占61.95%);ADR发生时间以用药1周内最多,占82.19%;报告人以医师最多,占73.2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32.48%,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31.53%;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0例,其中死亡2例。结论:尼美舒利具有较高的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慎用,严格把握适应证,并依据临床实际情况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最短的疗程。

韩丹,代菲,储文功[8](2013)在《247例尼美舒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尼美舒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尼美舒利的合理用药。方法收集上海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2011年自发呈报系统上报的247例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对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剂型,上报人员,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7例报告中,男86例,女161例,>50岁患者最多(61.95%);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0例,新的严重12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2.48%,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31.52%。结论尼美舒利具有极高的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慎用。

朱波[9](2012)在《72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致病药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医院近年来药物性肝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各项指标和相关致病与治疗药物,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警戒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7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病历进行系统分析,侧重于探讨该院药物性肝炎的致病药物。结果肝损害发生在用药两周内最多(占51.38%),以肝内胆汁淤积型常见(占43.06%),发病较重(中、重度肝损害占68.06%),经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恢复情况佳,治愈好转率为87.50%。致病药物以中药、中成药最常见(占37.50%),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和化学治疗药物亦为主要致肝损害药物,联合用药会加重肝损害。骨康胶囊导致药物性肝炎同期在宁波地区多见。结论药物性肝炎的发生与多种药物有关,临床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用药意识,以减少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邵力钧,赵凤琴[10](2011)在《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表明尼美舒利化学名为4-硝基-2-苯氧基甲磺酰苯胺,是一个强选择性环加氧酶抑制剂(COX-Ⅱ),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关节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等)、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耳鼻咽部炎症引起的疼痛、痛经、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等。随着该药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尤其肝毒性报道逐渐增多。为了解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情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收集了国内外各类医学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报道,为国内临

二、尼美舒利致药物性肝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美舒利致药物性肝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儿童肝脏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院住院病例的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再评价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COX-2抑制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来源及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文献及分析方法
2 结果
    2.1年龄与性别
    2.2 用药情况
    2.3 COX-2致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与情况分布
    2.4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涉及药品
3 讨论

(4)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药物安全性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抗类风湿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回顾
        1.3.1 非甾体抗炎药
        1.3.2 慢作用抗风湿药
        1.3.3 糖皮质激素
        1.3.4 植物药制剂
        1.3.5 生物制剂和免疫性治疗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3 研究内容
第三章 数据库结构及数据整理
    3.1 数据库结构
    3.2 数据规范
    3.3 规范结果
    3.4 规范数据的启示
第四章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不良反应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逐年统计情况
    4.2 年龄分布情况
    4.3 性别分布情况
    4.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器官分布情况
        4.4.1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器官总体分布情况
        4.4.2 不良反应累及循环系统分布情况
        4.4.3 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分布情况
        4.4.4 不良反应累及消化系统分布情况
        4.4.5 不良反应累及神经系统分布情况
    4.5 不同给药途径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类风湿关节炎药不良反应分类统计分析
    5.1 慢作用抗风湿药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5.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5.3 植物药制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5.4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OGISTIC模型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6.1 数据来源
    6.2 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的及严重的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7.1 研究方法
    7.2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7.2.1 依那西普
        7.2.2 盐酸氨基葡萄糖
        7.2.3 双氯芬酸钠
        7.2.4 塞来昔布
        7.2.5 尼美舒利
        7.2.6 萘丁美酮
        7.2.7 美洛昔康
        7.2.8 来氟米特
        7.2.9 布洛芬
        7.2.10 阿司匹林
        7.2.11 白芍总苷
        7.2.12 草乌甲素
        7.2.13 独活寄生合剂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8.1 完善临床用药综合措施 ,保障用药安全,实现个体化给药
    8.2 创新体制,完善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安全
        8.2.1 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8.2.2 构建医疗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强化安全性监管措施
        8.2.3 创建安全性监管工作激励机制
    8.3 创建药物不良反应伤害补偿机制
        8.3.1 药源性伤害责任的法律界定
        8.3.2 药物不良反应专项救助基金的设立模式
    8.4 构建全方位立体安全性监管体系模型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果与讨论
    9.2 研究的创新点
    9.3 研究的局限性
    9.4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骨康胶囊致不良反应9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合并用药情况
    2.3 原患疾病分布
    2.4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
    2.5 ADR的转归
    2.6 严重ADR病例情况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ADR与合并用药的关系
    3.3 原患疾病
    3.4 ADR类型与分布特点
    3.5 ADR防范措施

(6)脂质体降低尼美舒利肝脏毒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1药物制备
    2.1.2动物分组
    2.1.3试验数据的测定
    2.1.4肝脏病理切片
3 讨论

(7)尼美舒利致不良反应24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2.1原患疾病、性别及年龄分布
    2.2用法用量、剂型及联合用药情况
    2.3报告人职业
    2.4 ADR发生时间及转归
    2.5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2.6 ADR严重程度
3讨论
    3.1 ADR的人群特征
    3.2 ADR与剂型
    3.3 ADR与上报人员职业
    3.4 ADR的发生时间
    3.5 ADR的临床表现
4结语

(9)72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致病药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和疾病转归
    2.2 实验室检查
    2.3 致病药物
    2.5 治疗药物
3 讨论

(10)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肝损害
    1.1 药物性肝炎
    1.2 急性重型肝炎
    1.3 肝损害合并腹水
2 多种药疹
3 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3.1 少尿
    3.2 血尿
4 肾脏的不良反应
5 水 肿
6 消化道出血
7 下肢浅静脉炎
8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9 视力下降月经异常
10 羊水过少

四、尼美舒利致药物性肝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D]. 张凯歌.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我国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用药分析[D]. 张艳芳. 承德医学院, 2019(01)
  • [3]COX-2抑制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钱浩. 当代临床医刊, 2018(01)
  • [4]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研究[D]. 池里群. 天津大学, 2016(07)
  • [5]骨康胶囊致不良反应93例分析[J]. 单小雯,梁锦锋,单伟光,王泳俨. 中国药房, 2015(02)
  • [6]脂质体降低尼美舒利肝脏毒性的初步研究[J]. 刘聪,陈新梅,袁玉芳. 药学研究, 2014(07)
  • [7]尼美舒利致不良反应247例分析[J]. 刘毅清,陆敏. 中国药房, 2014(04)
  • [8]247例尼美舒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A]. 韩丹,代菲,储文功. 2013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下册), 2013
  • [9]72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致病药物分析[J]. 朱波. 中国药业, 2012(11)
  • [10]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J]. 邵力钧,赵凤琴.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35)

标签:;  ;  ;  ;  ;  

尼美舒利致药源性肝炎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