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计算机互联网网络(CHINANET)开工建设

中国公共计算机互联网网络(CHINANET)开工建设

一、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开始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汪明峰[1](2005)在《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文中认为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将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全球范围浮现的是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社会。借助于世界范围的人口、商品以及符号流动的基础设施,人类的全球交往能力急速扩张。尤其是伴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很多人开始谈论“距离的死亡”,全球数字网络的浮现似乎正在终结地理的限制。显然,这种“无空间性”的推断过于简单和粗糙,它也正在遭到愈来愈多学者的批判。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确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它也在重构全球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我们相信,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新的社会—空间复合体正在建构之中。同时,这些变革也在推动一个新的学科研究领域(互联网地理学)的快速兴起。 事实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过程具有显着的空间确定性,其结果呈现出特有的地理模式。尽管这两大历史趋势也的确正在影响乡村地区,但是全球的技术力量主要还是作用在城市之上,尤其是大都市区。因此,有关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地理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城市研究领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文献均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为研究对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没有此类研究。本论文试图弥补这种差距,为中国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网络空间的优化,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论文以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和技术发展新动态,从空间维度研究互联网的地理学理论和分析网络空间的组织特征。本研究是为理解互联网城市的崛起过程所作的一次创新尝试,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1) 在西方学者的相关文献基础上,指出互联网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并整理了这个新兴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2) 全面探讨互联网的空间内涵,梳理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脉络,提出了网络空间是被生产和消费的观点,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构建了一套研究互联网空间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这些方法具有比较好的通用性,为今后的持续研究以及其它地区的比较分析奠定了基础; (4) 首次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城市体系,并使其可视化(城市网络的拓扑

臧运平,栾淑莉,王家胜,盖明媚[2](2003)在《我国Internet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广建,张蕾[3](2000)在《中国互联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详细介绍中国五大互联网的建设及发展状况,并针对我国互联网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陈扬乐[4](2001)在《中国Internet用户人口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以及Internet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国Internet用户的规模、空间分布、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产业构成等人口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和发展演化规律,不仅能为中国加速发展Internet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国Internet人口学特征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融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为此,论文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Internet的发展为主线,以Internet用户的人口学特征为核心,从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形成机理等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6章。 第一章,绪论。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已达到225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8%,且继续以较快的速度扩张。而Internet用户绝大部分是高素质、高支付能力、高技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特殊人口群,他们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影响Internet发展前景的主要因素。所以,在网络技术逐步完善,网络化大潮迅速席卷全世界的今天,从人口学等角度研究Internet用户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以CNNIC为代表的有关机构的调查统计为Internet用户研究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对中国Internet用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探讨的基本上是“是什么”和“在哪里”等问题,而缺乏对“为什么”和“如何发展”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因此,论文的选提本身即是创新,大部分研究内容也几乎是开创性的。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就研究对象——Internet用户而言,论文属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研究课题。据此,论文以网络经济的特殊规律——外部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联结经济性和边际收益递增、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等为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基础,采用基础数据收集、统计图表法和综合研究法等,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Mapinfo、Excel、SPSS等统计绘图软件,对中国Internet用户人口学特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第三章,研究背景分析。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新特点,这昭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Internet产业,鼓励政府、企业、集体乃至个人接入Internet,建立电子政府、电子企业和电子社会。从世界范围看,尽管Internet发展不平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用户占绝对多数,但各国家和地区Internet的发展都非常迅猛,到2000年3月,世界Internet用户总数已扩张到3.04亿人,其用户的增长速度显着快于以往出现的任何通讯工具,而且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不断提高。虽然中国当前的Internet用户渗透率仅1.78%,但用户总数居世界前列,达到2250万人,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从内容到形式,从内在的到外在的,改变了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想观念,虽然也有消极影响,但以积极影响为主。例如,Internet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经济功能,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和投入量,从而优化生产力要素结构,并引导生产力要素合理有效配置,强化经济增长要素,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正如美国着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所预言的:“谁拥有信息,

刘璐,潘玉[5](2015)在《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发展历程回顾》文中提出互联网进入中国20年,发展迅速,成果卓着,给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回顾互联网20年的发展历程,对中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概要地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互联网技术的初步探索、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的跨越式发展以及互联网发展探索的积极推进五个阶段,以中国互联网成长的历史脉络为经,以各阶段的显着进步和代表性成果为纬,纵横交织地展示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的大致图景。

陶少华[6](2000)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蔚然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历史上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影响如此广泛:电话用户达到5000万户和了55年,广播听众达到5000万户用了38年,电视观众达到5000万户用了13年,而Internet只用了3年用户就超过了5000万,总共不到8年就可达到3亿用户。庆幸的是,改革开放的中国迎头搭上了网络快车,在日臻完善的网络平台上演绎21世纪发展的新篇章。

王成文[7](2008)在《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个十年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从1997年到2006年,中国网络广告从无到有,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十年。这十年是一个莫比环,终点与起点融为一体,光荣和梦想相互交织。这十年既是网络媒体生态不断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网络广告市场中的多角关系从无序到有序的十年。网络媒体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性架构,而网络广告则是网络媒体的经典盈利模式,也是网络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广告业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特征,中国网络广告业深受美国网络广告业的影响,发展周期与美国广告市场大体一致,大致都经历了初创期、蛰伏期和爆发期。在中国网络广告的初创期,国家信息化稳步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接入条件逐渐改善,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民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唤醒了网络广告市场中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推动了网络广告市场的初步形成。由于网络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尚未形成,网络媒体广告运作较为粗糙,浏览型广告占主体地位,网络广告效果难以衡量。网络广告代理市场刚刚兴起,网络广告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广告主对网络广告持有尝试和投机心理,网络广告业发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虽然网络广告市场增长速度较快,但市场规模有限。在中国网络广告的蛰伏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正式启动,宽带接入初成规模,无线网络渐成热点,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由于网络经济泡沫和网民结构年轻化,网络广告市场增长速度放缓。在这个时期,由于网络媒体广告运作走向规范化、点击型广告占据统治地位、网络广告效果衡量渐趋科学化,网络广告代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和网络广告监管体系初步建立,问题广告泛滥势头得到一定遏制,广告主网络广告投放渐趋理性化。网络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的初步建立,使网络广告市场走向常规化、理性化和规范化。在中国网络广告的爆发期,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启动,宽带接入成为主体,无线接入快速增长,网民规模渐趋稳定。由于网络经济逐渐复苏和网民结构质量得到提升,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全面爆发。在这个时期,由于网络广告形式多样化、网络媒体运作多元化、网络广告监测科学化、网络广告监管法治化与系统化和网络广告代理的专业化,广告主全方位进入网络广告市场,网络广告市场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媒介融合的社会化、网络编辑的职业化和网络广告教育的体系化推动了网络广告市场多角关系的深度变革:网络广告主由集中化走向扁平化,网络广告媒体由“他媒体”走向“自媒体”,网络广告形式由“技术主导型”走向“创意主导型”,网络广告代理由分散化走向专业化和集团化,网络广告收费由主观化走向科学化和多元化,网络广告监管由无序性走向有序性。网络媒体生态是网络广告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动力,而网络广告是网络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广告市场的健康、和谐和持续发展,有助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汪尚言[8](1998)在《互联网在中国》文中认为

杨庆丰[9](2007)在《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重点对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的理论和实践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研究成果对我国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情况作了博弈分析和提出我国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结算办法及策略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笫二章为概述和理论综述,三、四、五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从互联网骨干网互联决策、互联网直联和转接选择、互联网网间结算进行了研究,第六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具体内容是: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创新点等。第二章:概述和理论综述。介绍了互联网互联互通市场现状、互联模式和结算方式等,并且对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网间互联互通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对近年来关于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互联互通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三章:两个IBP互联决策分析。本部分建立了一个非合作博弈模型和合作博弈模型来分析两个互联网骨干网运营商的互联决策,决策是建立在厂商利润最大化基础上的,在非合作博弈情况下两个IBP根据自己的地位差异独立进行互联决策,选择互联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合作博弈情况下,两个IBP选择互联质量和产出以实现联合利润最大化,文章还对厂商利润最大化情况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情况的均衡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扩展分析。第四章:两个IBP的直联和转接选择分析。本部分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分析两个互联网骨干网运营商的互联决策(直联和转接的选择),决策是以成本原则来选择互联方式,并且将此决策原则下的互联决策行为与在价值原则下的互联决策行为做了比较。第五章:IBP之间的网间结算分析。本部分建立了理论模型来研究网间结算的必要性和互联网骨干网互联结算问题。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互联网骨干网运营商的网络价值进行评估,利用他们各自的网络价值对其交换速率进行加权,从而得出网络价值加权速率,依据这个速率进行结算既可以反映了每个网络对互联的贡献程度,又反映了在互联中对网络资源的被占用程度。第六章:结论和展望。重点对本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不足进行说明。

刘韵洁[10](1997)在《发展CHINANET促进国内信息产业繁荣发展》文中研究说明CHINANET是邮电部门经营管理的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它的建设发展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以及促进发展的原则.CHINANET与国内的企业网、校园网和各种局域网互联,通过高速数据专线与国际Internet互联,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骨干网,是国际Internet的重要组成部分.一、CHINANET网络建设CHINANET由骨干网、接入网组成,并设立全国网管中心和各接入网网管中心.骨干网是CHINANET的主要信息通路,由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的网络节点构成;接入网由各省(区)内建设的网络节点形成.CHINANET的网络建设起步于1995年,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其骨干网已通达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目前

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开始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开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化的“新经济”
    1.2 信息化的“新地理”
    1.3 论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互联网的空间性:网络空间的概念与理论化
    2.1 网络空间的浮现
    2.2 新技术的空间观
    2.3 网络空间的理论化
    2.4 小结
第3章 信息的空间形式:信息及其技术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3.1 信息、知识与创新
    3.2 信息/知识的空间形式与地理过程
    3.3 信息及其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技术的空间过程:技术演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1 技术变革与扩散
    4.2 长波技术论及其空间过程
    4.3 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
    4.4 信息时代的城市形态
    4.5 小结
第5章 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
    5.1 城市的网络化进程
    5.2 网络空间的基本要素特征
    5.3 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特征
    5.4 信息技术革命:城市的新机会?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空间的基础:基于互联网骨干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分析
    6.1 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城市体系
    6.2 中国互联网城市的崛起
    6.3 互联网城市的通达性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空间的生产:中国城市和区域的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
    7.1 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地理区位
    7.2 互联网域名的区域分布
    7.3 互联网网站的城市分布
    7.4 小结
第8章 网络空间的消费:中国城市体系中的互联网“数字鸿沟”
    8.1 “数字鸿沟”的概念及其空间表现
    8.2 “数字鸿沟”成因的区域比较
    8.3 城市体系中的“数字鸿沟”
    8.4小结
第9章 网络空间的区域:广东省互联网服务业的区位研究
    9.1 “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应用
    9.2 互联网服务业的区域结构
    9.3 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9.4 区域互联网的发展路径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启示
    10.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互联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互联网络的现状
    1.1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1.1.1 网络结构
        1.1.2 网络现状
        1.1.3 资源开发与利用
    1.2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1.2.1 网络结构
        1.2.2 网络现状
        1.2.3 网络资源与利用
    1.3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1.3.1 网络结构
        1.3.2 网络现状
        1.3.3 网络资源与利用
    1.4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1.4.1 网络结构
        1.4.2 网络现状
        1.4.3 网络资源与利用
    1.5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1.5.1 网络结构
        1.5.2 网络现状
        1.5.3 网络资源与利用
2 中国互联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的问题与对策
    2.1 打破垄断,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
    2.2 制定网络资源建设政策法规,提高中文信息质量
    2.3 加强中文检索工具的建设
    2.4 改进在线服务,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2.5 加强人材培养

(4)中国Internet用户人口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INTERNET用户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研究INTERNET用户的紧迫性
        二、INTERNET用户研究的相对薄弱性
    第二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与特色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三、论文的结构
        四、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网络经济的特殊规律要求中国加速发展INTERNET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决定着INTERNET用户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三、INTERNET用户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基础数据的收集
        二、统计图表法
        三、综合研究法
第三章 研究背景分析
    第一节 当代世界经济的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二、世界经济的网络化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第二节 INTERNET发展迅猛
        一、衡量INTERNET发展与扩散的主要指标
        二、INTERNET在国外的发展
        三、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 INTERNET发展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INTERNET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INTERNET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INTERNET的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INTERNET用户的规模与分布
    第一节 中国INTERNET用户规模及其变动
        一、中国INTERNET用户规模
        二、中国INTERNET用户规模的发展预测
    第二节 中国INTERNET用户的空间分布
        一、INTERNET用户空间分布的计测指标
        二、中国INTERNET用户分布的省际差异
        三、中国INTERNET用户在大区间的分布
        四、中国INTERNET用户分布的地带性差异
    第三节 影响中国INTERNET用户区域分布的因素
        一、单因子分析
        二、综合研究
    本章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中国INTERNET用户的结构特征
    第一节 中国INTERNET用户的自然构成
        一、用户的年龄构成
        二、用户的性别构成
    第二节 中国INTERNET用户的经济结构
        一、INTERNET用户产业构成
        二、INTERNET用户收入构成
    第三节 中国INTERNET用户的社会构成
        一、文化程度构成
        二、用户的婚姻结构
    本章主要结论
第六章 从用户看中国INTERNET的发展
    第一节 从用户人口学特征看中国INTERNET发展
        一、促进用户规模超常规发展
        二、实施不均衡战略,推进INTERNET的空间扩散
        三、进一步挖掘男性用户市场,积极拓广女性用户市场
        四、继续扩大青年用户,努力吸引中老年用户
        五、大力开拓已婚用户市场
        六、迅速拓广INTERNET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
    第二节 从用户满意度看中国INTERNET发展
        一、速度太慢是当前INTERNET发展的首要障碍
        二、收费太高使众多潜在用户徘徊于INTERNET大门之外
        三、服务质量较低也是制约当前INTERNET扩散的因素之一
    第三节 中国INTERNET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文化素质因素
        三、邮电通讯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四节 中国INTERNET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消除法律障碍,营造有利于INTERNET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
        二、依法公开公有信息,优化信息资源配置,营造有利于INTERNET发展的信息流通环境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行有序竞争机制,营造有利于INTERNET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
        四、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全民网络经济意识,营造有利于INTERNET发展的群众基础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发展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技术的初步探索
    (一) 关于网络应用的最初探索
    (二) 构建中国顶级域名cn
    (三) 实现与国际互联网全功能连接
二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一) 中国公用通信网的开通
    (二) 中国四大internet主干网相继建立
    (三) 中国网络管理制度的出台
    (四) 中国网络媒体的萌生发展
三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一) 网络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二) 四大主干网络实现互联互通
四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一)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跃升
    (二) 社交网站SNS蓬勃发展
    (三) 微信息社交网络发展势头强劲
    (四)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
    (五)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五互联网发展探索的积极推进
    (一) 关于物联网的探索
    (二) 关于云技术的探索
    (三) 关于5G网络的探索
六结语

(7)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个十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综述
    (一) 选题价值
        1. 选题意义
        2. 创新之处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二、网络广告的界定及历史分期
    (一) 网络广告的界定及比较优势
        1. 网络广告的内涵与外延
        2. 网络广告的传播优势
        3. 网络广告的分类及特征
    (二) 网络广告的历史分期
三、中国网络广告的初创期
    (一) 国家信息化战略建设逐步实施
        1. 网络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不断提高
        2. 网民规模急剧膨胀,网民结构较为优良
    (二) 中国第一个网络广告的产生
        1. 美国网络广告溯源
        2. 中国网络广告的诞生及影响
    (三) 网络广告市场的初步形成
        1. 浏览型广告占统治地位
        2. 广告主试水网络广告
        3. 网络广告媒体的大众化
        4. 网络广告代理公司兴起
        5. 广告效果难以衡量,收费标准粗犷
        6. 问题广告的“转移”与网络广告监管的缺位
        7. 网络广告知识培训及推广
四、中国网络广告的蛰伏期
    (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正式启动
        1. 宽带建设稳步推进,无线网络渐成热点
        2. 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民结构渐趋年轻化
    (二) 网络广告市场多角关系初步建立
        1. 点击型广告占统治地位
        2. 网络广告主的深度涉入
        3. 网络广告媒体的规范化
        4. 网络广告代理的专业化
        5. 网络广告代理监管体系的建立
        6. 广告监测的科学化和按点击收费模式的兴起
        7. 网络广告教育的兴起和网络广告研究的深入
五、中国网络广告的爆发期
    (一) 网络社会的初步形成
        1. 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启动,国际线路安全建设亟需加强
        2. 网民规模渐趋稳定,网民质量大幅提升
    (二) 网络广告市场中的多角关系的整合
        1. 网络广告形式的多样化
        2. 网络广告主的全面介入
        3. 网络广告媒体的多元化
        4. 网络广告代理的专业化和资本化
        5. 广告监测的科学化和收费模式的多元化
        6. 网络广告监管的法治化和系统化
六、中国网络广告十年发展的规律及前景
    (一) 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 媒介融合的社会化与网络广告业的拓展
        2. 网络编辑的职业化与网络广告的规范化
        3. 网络广告教育的体系化与网络广告业的科学化
    (二) 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的规律及发展前景
        1. 网络广告主由集中化到扁平化
        2. 网络广告媒体由“他媒体”到“自媒体”
        3. 网络广告形式由“技术主导型”到“创意主导型”
        4. 网络广告代理由分散化到专业化、集团化
        5. 网络广告收费由主观化到科学化、多元化
        6. 网络广告监管由无序性到有序性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结构和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互联互通概述和理论综述
    2.1 互联网市场简介
    2.2 互联网互联模式和结算方式简介
        2.2.1 互联网互联模式
        2.2.2 互联网结算方式
    2.3 美国互联网网间互联互通概述
        2.3.1 美国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发展阶段
        2.3.2 美国互联网网间互联互通分析
    2.4 中国互联网网间互联互通概述
        2.4.1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互联方式的现状
        2.4.2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市场结构
        2.4.3 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发展分析
    2.5 互联网互联互通理论综述
第三章 两个IBP互联决策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
    3.3 非合作博弈模型
    3.4 合作博弈模型
    3.5 比较分析和模型的进一步扩展
    3.6 结论
第四章 两个IBP的直联与转接选择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
    4.3 结论
第五章 IBP之间的网间结算分析
    5.1 网间结算的必要性分析
        5.1.1 建模
        5.1.2 结果分析
    5.2 背景和依据
    5.3 理论方法
    5.4 一个实例
        5.4.1 分析思路
        5.4.2 网络价值及影响因素的选取
        5.4.3 指标的确定
        5.4.4 指标的定义和测量
        5.4.5 计量过程
        5.4.6 结算费用的计算与比较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1.1 互联网互联互通分析结论
        6.1.2 两个 IBP互联决策分析结论
        6.1.3 两个 IBP的直联和转接结论
        6.1.4 IBP之间的网间结算结论
    6.2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
附录
    附1 互联网交换中心结算费率表
    附2 互联网骨干网互联结算办法
    附3 网络价值以及影响因素选取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开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D]. 汪明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2]我国Internet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J]. 臧运平,栾淑莉,王家胜,盖明媚. 中国信息导报, 2003(09)
  • [3]中国互联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李广建,张蕾. 图书情报工作, 2000(10)
  • [4]中国Internet用户人口学特征研究[D]. 陈扬乐. 华东师范大学, 2001(07)
  • [5]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发展历程回顾[J]. 刘璐,潘玉. 新媒体与社会, 2015(02)
  • [6]中国国际互联网发展综述[J]. 陶少华. 软件世界, 2000(04)
  • [7]中国网络广告第一个十年发展研究[D]. 王成文. 河南大学, 2008(09)
  • [8]互联网在中国[J]. 汪尚言. 企业改革与管理, 1998(02)
  • [9]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研究[D]. 杨庆丰.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6)
  • [10]发展CHINANET促进国内信息产业繁荣发展[J]. 刘韵洁. 现代电信科技, 1997(12)

标签:;  ;  ;  ;  ;  

中国公共计算机互联网网络(CHINANET)开工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