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东宁县脑直沟印支期花岗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黑龙江省东宁县脑直沟印支期花岗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一、黑龙江省东宁县闹枝沟印支期花岗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魏敬洋[1](2021)在《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文中提出本文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部的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及锆石原位O同位素的研究,查明了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和岩浆源区性质,探讨了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深部动力学机制。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罗圈站组和天桥岭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13~206 Ma和221 Ma,早侏罗世南村组火山岩形成于181 Ma。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包括英安岩-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具有较高的Si O2和全碱含量,以及较高的Ga/Al比值,87Sr/86Sr(i)=0.7029~0.7051,εNd(t)值=+1.90~+5.96,锆石δ18O值为3.80~6.14‰。晚三叠世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A型流纹岩,起源于亏损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下地壳组成包含岛弧地体、俯冲增生杂岩和高温蚀变洋壳组分。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组合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具钙碱性演化趋势,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陆缘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结合其亏损的Sr-Nd同位素和锆石O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35~0.7067,εNd(t)=+1.81~+6.40,锆石δ18O值为4.74‰),表明早侏罗世火山岩形成于受沉积物熔体和洋壳释放的流体共同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形成于弧后伸展环境,早侏罗世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二者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构造背景。

李晓鹏[2](2021)在《延边地区闹枝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闹枝铜金矿床是一座有望勘探为中型金矿的浅成热液中硫化型矿床,它发育在延边斑岩-浅成热液矿集区内。该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对于解释延边地区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其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流体地质、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工作。矿床地质研究揭示:闹枝铜金矿床10条含金性较好的矿体主要呈脉状赋存于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中;赋矿围岩主要为早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与刺猬沟组安山质火山岩;矿化类型包括自然金、自然银、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铜矿、贫铁闪锌矿、方铅矿等,围岩蚀变类型包括钾硅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青磐岩化,在绢英岩化蚀变带中可见少量冰长石;成矿过程分为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阶段(Ⅰ),黄铁绢英岩化阶段(Ⅱ),黄铜矿-黄铁矿-金-石英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Ⅴ)等五个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阶段Ⅰ的包裹体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阶段Ⅱ-Ⅴ的包裹体具有浅成热液矿床的流体特征。阶段Ⅲ-Ⅴ对应的均一温度区间依次为200~400℃、200~360℃、160~340℃,整体集中于280~320℃,反映古深度为1230~1350m;阶段Ⅲ-Ⅴ的盐度区间依次为3.05~16.63wt.%Na Cl、3.85~17.00wt.%Na Cl、1.39~13.55wt.%Na Cl,整体集中于4~10wt.%Na Cl。主阶段(Ⅲ、Ⅳ)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的还原、近中性流体;阶段Ⅲ中由于深度变小、压力减弱而引起的沸腾作用使流体中的Au(HS)2-、(Cu Cl)0和Cu Cl—发生分解,形成Au沉淀、黄铜矿以及H2S、CO2等气体,阶段Ⅳ大气水的大量混入以及反应中的去气作用加快了矿质沉淀的进程。年代学研究表明,该矿床金属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为124.6±2.7Ma,与早白垩世刺猬沟期(125.8±2.5Ma)的火山活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发生在125~123Ma,略晚于花岗闪长斑岩(126.82±0.86Ma)及花岗斑岩(126.01±0.81Ma)的侵位时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早白垩世侵入杂岩(130~126Ma)具有与大洋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和埃达克质岩浆属性,起源于新元古代岩石圈地幔或下地壳,且岩浆演化过程中有较多地壳物质混入。幔源岩浆可能为该矿床提供更多的Au、Cu元素,而壳源岩浆则主要贡献了Pb、Zn元素。综上所述,从成矿作用的源-运-储角度出发,早白垩世早期在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作用下,板片及其上覆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母岩浆;同时,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镁铁质岩浆,形成辉长闪长岩;在持续底侵作用下,下地壳熔融产生岛弧钙碱性岩浆,在地表就位形成花岗闪长岩岩株;三个端元的岩浆(埃达克质岩浆、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发生不均一混合,在矿区内形成富矿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在125Ma左右,深部残余岩浆释放成矿流体,沿北西向次级断裂上升并在浅部富集、沉淀成矿。

关健[3](2021)在《黑龙江省东部张广才岭晚白垩世以来隆升-剥露过程》文中指出张广才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构造位置处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是在早—中侏罗世期间经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碰撞形成的造山带,研究区被郯庐断裂北段的两条分支:佳木斯—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夹持。自晚白垩世以来,张广才岭地区便持续受到两条断裂带活动及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本文利用构造地貌学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方法对张广才岭地区进行分析,判断出研究区自晚白垩世以来隆升的具体时间、期次与强度,查明郯庐断裂分支和太平洋板块对研究区隆升的影响。本文基于ASTER GDEM 30m分辨率DEM数据,利用Arc GIS10.2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地貌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张广才岭地区存在2期夷平面,分别分布于高程为1600~1800m和1200~1400m的山顶上;依据研究区提取的地貌指数结果,识别出张广才岭地区南北两侧区域各存在一个强隆升区,地理位置分别位于牡丹江东部(Ⅰ区)和尚志市南部(Ⅱ区),两处区域的地貌演化阶段均处于壮年期,通过地貌指数的比对可以确定Ⅱ区的构造活动性强于Ⅰ区,除此之外,张广才岭其他区域均处于老年期阶段,水系发育,构造相对稳定。本文利用张广才岭地区采取的磷灰石的裂变径迹热演化模拟,得出张广才岭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共经历了两次隆升和一次沉降过程,隆升时间分别为90~70Ma和20Ma至今;沉降时间为70~20Ma。通过对时间节点的比对发现其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张广才岭地区在晚白垩世时期和第三纪的隆升时间以逆时针方向迁移,在晚白垩世末期—中新世中期,沉降时间以逆时针方向扩展。通过结合构造地貌学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成果进行分析,确定张广才岭地区在晚白垩世(90~70Ma)的隆升差异是由于伊泽纳琦板块加速俯冲造成郯庐断裂带分支产生右旋走滑运动的影响;晚白垩世末—中新世中(70~20Ma)的沉降差异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增加造成的伸展活动和俯冲方向的逆时针旋转引起的郯庐断裂带分支进行左旋走滑运动的影响;第三纪(20~0 Ma)以来的隆升是因为太平洋板块运动速率的增加导致的弧后扩张引起的。张广才岭现阶段的山体形态是新生代隆起成山后在第四纪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而呈右行逆平移活动,后被左旋改造的结果。

曲高勇[4](2021)在《黑龙江嫩江县三峰山地区铜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嫩江县三峰山地区地处中亚造山带东段,贺根山-黑河断裂带西侧,成矿区隶属于三矿沟-多宝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以早古生代奥陶纪和志留系为主,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侵入岩。区内构造以NW向和NE向断裂、褶皱、韧性剪切带为主。区内铜金矿化主要呈细脉状产于志留系黄花沟组地层之中,矿(化)体产出受NW向断裂控制。围岩蚀变类型包括硅化、青磐岩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根据矿物组合及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I)、石英-多硫化物阶段(II)和方解石-贫硫化物阶段(III)三个阶段,矿化类型属于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脉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I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L)和富气相包裹体(V)两种类型的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7.7~263.3℃,盐度为2.6~5.1wt.%Na Cl eqv.;Ⅱ、Ⅲ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3~216.6℃,盐度为1.3~5.4wt.%Na Cl eqv.;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流体由中低温低盐度的H2O-Na Cl体系热液逐渐演化为低温低盐度的的H2O-Na Cl体系热液。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三峰山地区的成矿流体可能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δ18OH2O和δD值分别为11.4‰~16.9‰,-82.1‰~-74.7‰)。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1.3%~5.4 wt.%Na Cl eqv.)和低密度(0.75~0.97g/cm3)的特点,主成矿期成矿压力较低,为22.5~30.6MPa,成矿深度为0.75~1.02km。三峰山地区矿化主要赋存于黄花沟组地层之中,受北西向断裂及岩浆活动控制。三峰山地区的找矿标志主要包括:硅化、绢云母化围岩蚀变;高磁梯度带且中阻高极化异常;Ag、Cu、Au、Zn、As、Sb等元素土壤组合异常以及Au单元素异常。在综合分析三峰山地区地质特征,矿化成因的基础上,结合物化探异常资料,利用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圈定5处找矿靶区,为矿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马雪俐[5](2020)在《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兴安岭南段泛指贺根山-黑河断裂以南和华北克拉通北缘断裂以北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区域,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可划分为西坡、主峰和东坡三个北东向区带。其中,位于其东坡的天山-突泉成矿带发育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典型代表包括神山铁铜矿床、闹牛山铜矿床、莲花山铜银矿床、阿贵铜矿床及布敦化铜矿床等。根据矿床地质、矿化特征及成因可将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划分为矽卡岩型(神山铁铜矿床)、斑岩型(闹牛山和布敦化铜矿床)及热液脉型(莲花山铜银矿床和阿贵铜矿床)三种主要类型。其中,神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产于哲斯组碳酸盐地层中或其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部位,其成矿作用经历了矽卡岩期及石英硫化物期两期成矿作用,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石英和贫硫化物-石英-碳酸盐两个成矿阶段;闹牛山铜矿床和布敦化铜矿床分别产于晚侏罗世的花岗闪长斑岩及英云闪长斑岩中,热液成矿作用大体可划分为毒砂-黄铁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及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四个阶段;莲花山铜银矿床及阿贵热液脉型铜矿床均产于次火山岩中,前者矿体受北西向断裂控制,而后者矿体的走向则与矿区北东向或近东西向断裂一致。莲花山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毒砂-石英、黄铁-黄铜-石英、黄铁-黄铜-闪锌矿-方铅矿-石英及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四个阶段,而阿贵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赤铁矿-磁铁矿-石英、毒砂-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石英及闪锌矿-方铅矿-石英-方解石四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各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均与区内不同时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神山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成矿流体源于岩浆水及少量的大气降水;金属硫化物中的硫元素源自岩浆硫,而铅源于壳幔混源铅。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闹牛山和布敦化)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成矿物质源于岩浆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莲花山和阿贵)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成矿流体前期以岩浆水为主,但在后期混入大量的大气降水;矿床金属硫化物的硫元素源于岩浆硫,铅为壳幔混源铅。流体的沸腾作用在各典型矿床主要成矿阶段中均存在,表明其可能是导致金属矿物沉淀的关键成因机制。典型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兴南岭南段东坡存在印支期早三叠世、燕山晚期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三期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及古太平洋与蒙古鄂霍次克洋共同作用的构造环境。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岩浆活动-热液成矿作用综合分析,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如下:1)印支期早三叠世,研究区受古亚洲洋闭合作用影响,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莲花山花岗闪长斑岩母岩浆,金属矿物在构造薄弱部位富集形成莲花山热液脉型铜银矿床(250Ma);2)燕山晚期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软流圈物质开始上涌并引发区内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新生及新生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先后形成神山花岗闪长岩、布敦化英云闪长斑岩及闹牛山花岗闪长斑岩的母岩浆。三种岩浆经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并逐渐发育成神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160Ma)、布敦化铜矿床(150Ma)及闹牛山铜矿床(140Ma);3)至燕山晚期早白垩世,在蒙古-鄂霍茨克洋与太平洋构造体系共同影响下,区内岩石圈发生大面的积伸展作用,壳幔物质混合后形成阿贵铜矿床(125Ma)。

田胜男[6](2020)在《黑龙江鸡东五星铜镍铂钯矿成矿年代学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五星铜镍铂钯矿床是典型的岩浆硫化物矿床,矿区位于敦密深大断裂的东南端,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佳木斯—兴凯地块。本文在前人工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成矿理论,以现代测试技术为支撑,对五星铜镍铂钯矿床的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岩石成因及成矿动力学演化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如下:五星矿床的矿体产于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中,辉石岩相、辉长岩相比较发育。其中辉石岩相为主要的含矿岩相,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典型的铜镍硫化物矿床金属矿物组合;矿石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海绵陨铁结构。矿床中的贵金属矿物主要以铂、钯矿物为主,主要是在岩浆熔离作用阶段的硫化物液相中聚集起来的,与铜、镍都是在硫化物结晶阶段析出的,随后伴随着磁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的结晶而析出。本文获得辉石岩、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516.7±4.1Ma和514.8±3.4Ma,表明五星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为寒武纪。基性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性质揭示:岩石富集LREE,具有一定程度的Eu异常(δEu=0.611.34),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其Cr、Ni、Sc/Y与Mg#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关,P2O5和TiO2与Mg#呈负相关关系,再加上较低的Nb/La比值(0.120.45)、Nb/Ce比值(0.030.18)、Nb/Ta比值(1.6913.64)和Zr/Hf比值(15.4628.74)暗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的程度较小,其亏损Nb、Ta以及接近的Th、Ta值与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特征相似,暗示该矿床可能是碰撞后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白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499.5±2.9Ma,与基性杂岩构成双峰式火成岩,其属于偏铝质低钾拉斑玄武岩,富集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具有弱的Eu负异常(δEu=0.680.78),其较低的A/CNK值(0.910.94)、10 000Ga/Al比值(1.762.36)、和Zr饱和温度(731770℃)与I型花岗岩的特征并与火山弧型花岗岩的特征相近,其与暗示五星矿床成矿构造背景为碰撞后伸展。寒武纪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来源于岩石圈地幔,源区遭受了流体交代作用在岩浆分异演化的过程中受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酸性岩石来源于下地壳熔融,经历了磷灰石和含钛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即五星双峰式火成岩中的基性岩石和酸性岩石不是同源岩浆演化而成,各自对应独立的成岩过程。以脉岩形式侵入基性杂岩中的石英闪长玢岩和斜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6.6±2.1Ma和201.6±1.3Ma,是矿床成矿成岩时代的上限值。石英闪长玢岩和斜长花岗斑岩都具有富集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其明显的Eu负异常及高SiO2、FeOT、Zr+Nb+Ce+Y含量和高Zr饱和温度,低Al2O3、MgO和P2O5含量的特征,与A型花岗岩的特征相似,表明该区在晚三叠纪为造山后伸展背景。

王长虹[7](2020)在《黑龙江省嫩江县三矿沟地区铜钼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黑龙江省嫩江县三矿沟地区处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分界断裂(贺根山–黑河断裂带)西侧,位于多宝山—三矿沟成矿带西北端。三矿沟地区除发育成型的三矿沟矽卡岩型铁铜矿以外,近期的找矿勘查工作,在其外围地区发现了斑岩型铜钼矿化。该类矿化主体产于花岗闪长岩内,呈细脉状和透镜状产出。依据矿物组合、矿脉穿切关系将铜钼多金属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I石英-黄铁矿阶段,II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阶段及III黄铁矿-闪锌矿-石英三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研究结果显示,三矿沟地区铜钼矿化I、II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型、富气相型和含NaCl子矿物三相型三种类型原生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高温(Th=170.4337.8℃)高盐度(31.2641.01 wt.%NaCl eqv.)不均匀的NaCl-H2O体系热液,III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型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低温(Th=122.3213.4℃)低盐度(2.067.99 wt.%NaCl eqv.)均匀的NaCl-H2O体系热液。氢氧同位素组成(δD=-90.2‰-96.8‰;δ18O=-2.1‰4.0‰)显示该区成矿流体早期来源于岩浆水,而到晚期逐渐演化为以大气降水来源为主,硫、铅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具壳幔混源的特征。区内铜钼矿化产于花岗闪长岩岩体内,具有斑岩型矿化特征,因此,含矿花岗闪长岩岩体即为成矿岩体。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显示区内的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67.1±1.6Ma和165.9±1.5Ma,表明区内铜钼热液成矿作用时代为中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体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及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特征,呈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三矿沟地区斑岩型矿化受环形断裂控制及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控制,为该区必要成矿地质条件。钾化、硅化;中侏罗世中酸性侵入岩;北西向及环形构造;Mo、W、Ag、Au、Bi、Cu等元素土壤组合异常与高磁梯度带且低阻高极化异常为该区铜钼矿化的找矿标志。在综合分析三矿沟地区的地质特征、铜钼矿化成因,控矿地质条件以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基础上。利用MRA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开展综合预测甄选出四个找矿靶区,为该区进一步勘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马万里[8](2020)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五道沟地区Au-Mo矿化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道沟地区地处中亚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东南边缘小兴安岭大黑山主脊附近的低山-丘陵地区,西侧紧邻吉黑东部着名的多宝山、铜山大-中型斑岩型铜矿床。近年来的勘查工作已在区内发现了多条金、钼矿(化)体,显示出其较好的成矿远景及找矿潜力。本次工作,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区内金、钼矿化开展了系统的地质-矿化特征、流体包裹体、成岩成矿年代学等综合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了金、钼矿化成因及成矿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建立了该区金、钼成矿作用模式。具体如下:区内钼矿化为斑岩型矿化,矿石构造主要为细脉浸染状构造,矿化伴随强烈的热液蚀变,并具有典型的钾化带-青磐岩化带-绢云母化带的空间分带特征。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钼矿化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MoI,石英-黄铁矿阶段;MoⅡ,石英-辉钼矿阶段;Mo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MoIV,方解石-贫硫化物阶段;其中Mo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逐渐从岩浆来源的高温(380~390℃)高盐度(7~44 wt.%NaCl eqv.)的NaCl-H2O体系热液向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的低温(190~200℃)低盐度(0~2wt.%NaCl eqv.)的NaCl-H2O体系热液演化,估算的成矿压力为151~254bars;MoI及MoⅡ阶段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控制了钼矿物的沉淀,而晚期阶段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混入的影响,其温度和盐度降低,并控制了晚阶段矿化。区内金矿化为与侵入岩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化,矿体受NE向断裂严格控制,热液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及娟云母化,可见少量绿帘石化或碳酸盐化。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及矿物公司组合,金矿化可分为三个成矿阶段:AuI,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阶段;Au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AuⅢ,方解石-贫硫化物阶段,其中AuI阶段为主成矿阶段,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逐渐从岩浆来源的中高温(校正后温度为320~360℃)中等盐度(4~8 wt.%NaCl eqv.)的CO2±N2-NaCl-H2O体系热液向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来源的低温(200~210℃)低盐度(0~2wt.%NaCl eqv.)的NaCl-H2O体系热液演化,估算的成矿压力为824~1012bars。AuI阶段流体发生了剧烈的不混容作用,并控制了金元素的沉淀,而晚期阶段矿化则受沸腾作用和大气降水混入作用的联合控制。钼矿化与碱长花岗岩岩体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碱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70.4±1.6Ma,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反映了古亚洲洋闭合后造山后伸展的成矿构造背景。金矿化与闪长岩岩体有密切成因联系。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40.6±1.5 Ma,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上表现出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例如,Rb、Ba、K)及轻稀土元素(LREEs)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例如,Nb、Ta、Ti),揭示金矿化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向中国东北持续俯冲背景下。综合研究表明五道沟地区两期成矿作用分别为:(1)二叠纪时期古亚洲洋闭合后造山后伸展环境下的斑岩型钼矿化;(2)三叠纪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向中国东北持续俯冲背景下的与侵入岩有关的热液脉型金矿化。

王睿[9](2020)在《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成因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地处得耳布尔成矿带北段,为一典型的中型热液脉型矿床。本文以该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实地调研及室内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和讨论了矿床成因,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从控矿断裂运动学、断面几何形态及与矿化强度空间关系对比角度,研究了矿区构造控矿规律,为指导主要矿脉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根据。论文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三河铅锌矿床具有热液脉型矿床的典型特征,矿体呈脉状产出,主要受NW、NWW向断裂构造控制。矿石主要含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物。按照矿石矿物组合、矿石组构、矿脉间穿切关系等特征将矿区铅锌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及表生氧化两期,其中热液期成矿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I)白云石±黄铁矿;(II)黄铁矿-石英;(II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IV)黄铁矿-萤石-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及(V)无矿方解石脉共五个阶段。2.经过各个成矿阶段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以及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NaCl-H2O体系溶液。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反映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在成矿作用中后期,不断有大气降水混入成矿流体。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为地幔和地壳的混合来源。由此判断矿床为中-低温岩浆和大气降水混合热液成因。3.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地层形成时代为167.6±1.9Ma168.9±1.9Ma;切穿矿脉(体)的各类脉岩形成时代为127.7±1.1Ma138.0±1.1Ma。取自矿区矿石中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t=142.22±0.47Ma,介于赋矿火山岩地层与切矿脉岩成岩年龄之间,故推断矿床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三河铅锌矿床形成于拉张构造背景,由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加厚下地壳发生垮塌导致。4.区内矿化作用受到断裂构造的严格控制,容矿构造为一套共轭的NWW及NW向压扭性断裂,前者以右行逆冲运动方式为主,后者以左行逆冲运动方式为特征;容矿断裂带内矿化富集规律明显,NWW及NW向两组控矿断裂带内,矿化富集均受断面形态凹-凸(波谷-波峰)起伏变化影响。其中:NWW向断裂带内较厚大矿体产于断裂底盘面形态凸-凹(波峰-波谷)过渡转变及凹陷(波谷)构造部位,矿体无明显侧伏现象;而NW向断裂带内较厚大矿体产于断裂底盘面形态凹(波谷)-凸(波峰)过渡转变及凹陷(波谷)构造部位,矿体明显SE侧伏,侧伏角中等,一般45°50°±;利用容矿断裂带内工业矿体空间产出及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1-4和21号共5条矿脉深部及两翼进行了成矿预测,共圈定出12处找矿靶区,为矿区主要矿脉进一步探矿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王志高[10](2018)在《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金厂铜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是延边-东宁成矿带内一特大的代表性斑岩型矿床。该矿床主要产于印支晚期闪长岩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体内,受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的角砾岩筒构造、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以及岩体内的微裂隙所控制,包括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以及裂控脉型金矿化四种类型。依据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并结合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将区内成矿作用划分为铜-金成矿期和金成矿期,其中,铜-金成矿期矿化类型单一,以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为主;金成矿期则包括了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以及裂控脉型金矿化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区内两期成矿作用早期阶段热液石英中均发育有含固体子矿物多相、气相-富气相以及含NaCl子矿物三相三种类型原生流体包裹体,晚期阶段热液石英中则以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为主,且所有石英样品δD、δ18O值均投落于金-铜系列岩浆水范围内,反映了金厂铜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两期成矿作用早期阶段流体均以成分复杂的熔浆-溶液过渡态流体为主,至晚阶段逐渐演化为成分相对简单的均匀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矿石S、Pb及Re-Os同位素结果显示,金厂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幔源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的深源岩浆。基于岩相学及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本次工作建立了区内岩浆岩侵位序列,由早到晚依次为:印支晚期深灰色中细粒闪长岩(209.5±1.4Ma)→燕山早期黄褐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195.8±1.3201.5±1.5Ma)、黄棕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97.0±6.0Ma)、淡红色细粒正长花岗岩(191.8±2.2Ma)→燕山晚期淡黄色细粒石英二长岩(114.7±3.1Ma)、暗灰色闪长玢岩(112.7±0.8118.2±0.8Ma)、黄褐色花岗斑岩(112.6±0.9113.5±3.8Ma)、灰白色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06.8±2.0Ma)。硫化物Re-Os年代学研究表明,区内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裂控脉型金矿化形成时代分别为114.0±3.0 Ma、102.9±2.7Ma、99.3±7.9 Ma、101.2±4.2 Ma。综合成岩成矿时代及矿化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指出金厂矿床两期成矿作用均发生于燕山晚期,其中,铜-金矿化主要与燕山晚期细粒石英二长岩侵位有关,而金矿化则更可能为燕山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位活动的产物。笔者运用大地构造学与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的收集了前人对延边-东宁地区主要岩体锆石U-Pb测点年龄,将该区域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概括为:晚古生代时期,该区主要为古亚洲洋的俯冲消减,至二叠纪末期的最终闭合;早-中三叠世,延边与东宁地区进入了陆-陆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该区表现为造山后垮塌伸展阶段;早-中侏罗世,延边-东宁地区成为太平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该区进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间歇期;早白垩世晚期,该区处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可知,金厂斑岩型铜-金矿床两期成矿作用系深部同源岩浆不同侵位期次的产物,其成矿动力学背景为早白垩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依据矿床学和成矿规律研究,结合矿区内激电、高磁异常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笔者认为矿区东部黑瞎子沟-邢家沟-穷棒子沟一带具较好的找矿潜力,并圈定I、II、III号三处地表找矿靶区。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矿区东部重点工作区开展了深部原生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建立了不同类型矿化原生晕找矿勘查模型,其中,角砾岩筒型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Pb-Zn,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Pb-Zn,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裂控脉型金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Pb-Zn,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配合区内不同标高原生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趋势分析,本次研究进一步对重点工作区进行了深部矿体定位预测,共圈定A-1号、A-2号、B号、C号四处深部找矿靶区。

二、黑龙江省东宁县闹枝沟印支期花岗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东宁县闹枝沟印支期花岗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现状
        1.1.2 延边-东宁地区早中生代火成岩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与工作量
        1.3.1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3.2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元古代地层
        2.2.2 古生代地层
        2.2.3 中生代地层
        2.2.4 新生代地层
    2.3 区域侵入岩
第3章 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形成时代及其空间分布
    3.1 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组合
        3.1.1 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岩石组合
        3.1.2 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相学描述
        3.1.3 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组合
        3.1.4 早侏罗世火山岩岩相学描述
    3.2 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3.2.1 分析方法
        3.2.2 分析结果
    3.3 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时代及其空间分布
第4章 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1.1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4.1.2 全岩Sr-Nd同位素
        4.1.3 锆石O同位素
    4.2 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
        4.2.3 全岩Sr-Nd同位素
        4.2.4 锆石O同位素
    4.3 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3.3 全岩Sr-Nd同位素
        4.3.4 锆石O同位素
第5章 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成因与源区性质
    5.1 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岩石成因与源区性质
        5.1.1 晚三叠世罗圈站组火山岩与同时代侵入体之间的成因联系
        5.1.2 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岩浆源区
    5.2 延边-东宁地区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成因与源区性质
        5.2.1 同化混染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
        5.2.2 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岩浆源区
第6章 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意义
    6.1 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的构造背景
        6.1.1 晚三叠世火山岩的构造背景
        6.1.2 早侏罗世火山岩的构造背景
    6.2 延边-东宁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延边地区闹枝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问题与研究思路
    1.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生代地层
        2.1.2 中生代地层
        2.1.3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侵入岩
        2.2.1 古生代侵入岩
        2.2.2 中生代侵入岩
        2.2.3 新生代侵入岩
    2.3 区域构造
        2.3.1 盆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金属矿产资源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矿体特征
    3.3 围岩蚀变特征
    3.4 矿石类型、特征与成矿过程
    3.5 小结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4.1 样品与实验方法
        4.1.1 流体包裹体
        4.1.2 稳定同位素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显微岩相学特征
        4.2.2 显微测温结果与成矿深度估算
        4.2.3 流体密度与成矿压力
        4.2.4 流体包裹体成分
    4.3 H-O同位素特征
    4.4 S-Pb同位素特征
        4.4.1 S同位素
        4.4.2 Pb同位素
    4.5 小结
第5章 同位素年代学与成岩成矿时代
    5.1 样品与实验方法
        5.1.1 锆石U-Pb定年
        5.1.2 金属硫化物Rb-Sr定年
    5.2 U-Pb定年结果
        5.2.1 早侏罗世花岗闪长岩
        5.2.2 早白垩世侵入杂岩
        5.2.3 早白垩世火山岩
    5.3 Rb-Sr定年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成矿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6.1 样品与实验方法
        6.1.1 主微量、同位素分析
        6.1.2 成矿元素分析
    6.2 显微岩相学特征
    6.3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闪长岩类(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
        6.3.2 花岗质岩石(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
    6.4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6.5 早白垩世侵入杂岩的成因
        6.5.1 辉长闪长岩成因
        6.5.2 闪长玢岩成因
        6.5.3 花岗质岩石成因
    6.6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7 小结
第7章 成矿作用、成矿机理与成矿地质模式
    7.1 成矿作用源-运-储框架
        7.1.1 矿质起源与岩浆作用的制约
        7.1.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7.1.3 矿质沉淀机制
    7.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7.3 成矿地质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黑龙江省东部张广才岭晚白垩世以来隆升-剥露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张广才岭研究现状
        1.2.2 裂变径迹的研究现状
        1.2.3 构造地貌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地层
    2.4 岩浆岩
第3章 区域地貌分析
    3.1 DEM数据简介
    3.2 地貌类型
    3.3 地形特征
    3.4 地貌指数
    3.5 地貌指数分析
第4章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4.1 裂变径迹定年原理
    4.2 样品采集
    4.3 样品测试实验过程
    4.4 测试结果分析
第5章 隆升剥露过程与机制
    5.1 磷灰石热演化史模拟
    5.2 隆升剥露的时空特征
    5.3 张广才岭隆起隆升剥露的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黑龙江嫩江县三峰山地区铜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三峰山地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1.1 交通位置
        1.1.2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1.3.2 三峰山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
        2.3.2 区域航磁异常
        2.3.3 区域电场特征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三峰山地区地质-矿化特征
    3.1 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4 成矿期次/成矿阶段划分
    3.5 围岩蚀变特征
第4章 铜金矿化成因
    4.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2 氢-氧同位素研究
        4.1.3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4.2 成矿物质来源
    4.3 成岩成矿时代
    4.4 铜金矿化成因
第5章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5.1 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地球化学、物理特征
        5.2.1 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地球物理标志
        5.2.2 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
    5.3 找矿标志
第6章 成矿预测
    6.1 预测依据
        6.1.1 地质依据
        6.1.2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依据
    6.2 成矿预测
        6.2.1 成矿预测方法
        6.2.2 找矿靶区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致谢

(5)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1.3.1 热液铜多金属矿床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矽卡岩型矿床
        3.1.1 神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2.1 闹牛山斑岩型铜矿床
        3.2.2 布敦化斑岩型铜矿床
    3.3 热液脉型矿床
        3.3.1 莲花山热液脉型铜银矿床
        3.3.2 阿贵热液脉型铜矿床
    3.4 小结
第4章 矿床成因研究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4.1.1 流体包裹体
        4.1.2 氢-氧同位素
        4.1.3 硫-铅同位素
    4.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2 成矿流体来源
    4.3 成矿物质来源
        4.3.1 硫源
        4.3.2 铅源
    4.4 矿床成因
        4.4.1 矽卡岩型矿床
        4.4.2 斑岩型矿床
        4.4.3 热液脉型矿床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5.1.1 LA-ICP-MS锆石U-Pb
        5.1.2 辉钼矿Re-Os
        5.1.3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
        5.1.4 Lu-Hf同位素
    5.2 成岩成矿时代和岩石成因
        5.2.1 矽卡岩型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热液脉型矿床
    5.3 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5.3.1 成矿时代
        5.3.2 成矿构造环境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构造演化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6.1 区域构造演化
    6.2 区域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6.2.1 印支期早三叠世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6.2.2 燕山晚期晚侏罗世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6.2.3 燕山晚期早白垩世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黑龙江鸡东五星铜镍铂钯矿成矿年代学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0章 绪论
    0.1 选题意义及依据
    0.2 研究区范围
    0.3 研究历史及现状
    0.4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区域地层
        1.2.1 元古界地层
        1.2.2 古生界地层
        1.2.3 中生界地层
        1.2.4 新生界地层
    1.3 区域构造
    1.4 区域岩浆岩
    1.5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2.1.1 古生界地层
        2.1.2 中生界地层
        2.1.2.1 流纹岩样品描述
        2.1.2.2 流纹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2.1.2.3 流纹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1.2.4 流纹岩成因
    2.2 矿区构造
    2.3 矿区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3.1 含矿岩体地质特征
        3.1.1 岩体特征
        3.1.2 岩相带划分
        3.1.3 岩石类型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2.1 矿石类型
        3.2.2.2 矿石结构构造
        3.2.2.3 矿石矿物组成
        3.2.2.4 贵金属矿物
        3.2.3 矿床共(伴)生矿产种类及其特征
        3.2.4 矿化期与矿化阶段
        3.2.5 围岩蚀变
    3.3 铂族元素特征
    3.4 矿床成因
第4章 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1 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1.1 样品描述
        4.1.2 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定年分析结果
        4.1.3 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4.1.3.1 主量元素
        4.1.3.2 微量元素
    4.2 白岗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2.1 白岗岩样品描述
        4.2.2 白岗岩定年分析结果
        4.2.3 白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2.3.1 主量元素
        4.2.3.2 微量元素
    4.3 成矿后脉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3.1 样品描述
        4.3.2 定年分析结果
        4.3.3 成矿后脉岩地球化学
        4.3.3.1 主量元素
        4.3.3.2 微量元素
第5章 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成岩成矿时代
    5.2 岩石成因
        5.2.1 寒武纪岩浆岩
        5.2.2 成矿后脉岩
    5.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5.3.1 五星铜镍铂钯矿形成背景
        5.3.2 中生代岩浆活动动力学背景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黑龙江省嫩江县三矿沟地区铜钼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斑岩型铜钼矿床研究现状
        1.3.2 三矿沟地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早古生界
        2.1.2 晚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2.3 韧性剪切带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三矿沟地区地质特征
    3.1 地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化特征
        3.2.1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3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3.4 围岩蚀变特征
第4章 三矿沟地区铜钼矿化成因
    4.1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4.1.1 硫同位素组成
        4.1.2 铅同位素组成
    4.2 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来源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4.2.3 氢-氧同位素研究
        4.2.4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4.3 成岩成矿时代
        4.3.1 成岩年龄
        4.3.2 成矿年龄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构造环境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成矿构造背景
    4.5 矿化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第5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控矿作用
        5.1.2 构造控矿作用
        5.1.3 岩浆岩控矿作用
    5.2 找矿标志
第6章 成矿预测及找矿方向
    6.1 预测依据
        6.1.1 地质依据
        6.1.2 地球化学依据
        6.1.3 地球物理依据
    6.2 成矿预测
        6.2.1 预测方法介绍
        6.2.2 找矿靶区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黑龙江省黑河市五道沟地区Au-Mo矿化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位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本次工作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实际完成工作量
    1.7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生界
        2.1.2 中生界
        2.1.3 新生界
    2.2 区域侵入岩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化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3.3 矿石组构特征
        3.3.1 钼矿石
        3.3.2 金矿石
    3.4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3.4.1 钼矿化
        3.4.2 金矿化
    3.5 围岩蚀变特征
第4章 金-钼矿化成因
    4.1 成矿流体来源、特征及演化
        4.1.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1.3 流体包裹体成分
        4.1.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
        4.1.5 成矿压力
        4.1.6 H-O同位素
        4.1.7 成矿流体演化
    4.2 矿化成因
        4.2.1 钼矿化
        4.2.2 金矿化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5.1 成岩成矿时代
        5.1.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5.1.2 锆石特征及分析结果
        5.1.3 成矿岩体及成矿时代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闪长岩
        5.2.2 碱长花岗岩
        5.2.3 二长花岗岩
    5.3 岩石成因
        5.3.1 闪长岩
        5.3.2 碱长花岗岩
        5.3.3 二长花岗岩
    5.4 构造演化历史
    5.5 成矿构造背景
第6章 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模式
    6.1 区域构造演化
    6.2 成矿作用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成因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化特征
        3.2.1 矿脉(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3.2.4 围岩蚀变特征
第4章 矿床成因
    4.1 成矿物质来源
        4.1.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4.1.2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4.1.3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4.2 成矿流体来源、特征及演化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分析
        4.2.4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4.3 成矿时代
        4.3.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4.3.2 容矿火山岩地层形成时代
        4.3.3 穿切矿脉各类脉岩成岩时代
        4.3.4 闪锌矿Rb-Sr等时线定年
        4.3.5 成矿构造背景
        4.3.6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5章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及形成机理
    5.1 矿区容矿构造体系
        5.1.1 NWW向容矿断裂构造
        5.1.2 NW向容矿断裂
    5.2 矿区成矿后破矿构造体系
        5.2.1 破矿构造分期及运动学特征
        5.2.2 破矿断裂构造体系格架
    5.3 矿区控矿构造体系形成及演化
第6章 构造控矿规律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提取
        6.1.2 数据处理
    6.2 控矿规律
        6.2.1 1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6.2.2 2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6.2.3 3号矿脉(体)构造控矿规律
        6.2.4 4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6.2.5 21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6.2.6 三河矿区构造控矿总体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致谢

(10)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矿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矿床学研究现状
        1.3.2 工作区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问题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依托项目及实际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6.1 取得的成果认识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元古界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特征
        2.4.1 加里东期
        2.4.2 海西期
        2.4.3 印支期
        2.4.4 燕山期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金厂铜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3.2.1 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
        3.2.2 角砾岩筒型金矿化
        3.2.3 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
        3.2.4 裂控脉型金矿化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物组成特征
        3.3.3 矿石结构构造
        3.3.4 金的赋存状态
    3.4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3.4.1 铜-金成矿期
        3.4.2 金成矿期
        3.4.3 矿物生成顺序
    3.5 围岩蚀变特征
        3.5.1 蚀变类型
        3.5.2 围岩蚀变分带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4.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
        4.1.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1.4 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4.1.5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4.2 成矿物质来源
        4.2.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4.2.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4.2.3 铼-锇同位素地球化学
    4.3 成岩成矿时代
        4.3.1 成岩时代(LA-ICP-MS锆石U-Pb定年)
        4.3.2 岩浆岩侵位序列
        4.3.3 成矿时代(辉钼矿、黄铁矿Re-Os定年)
        4.3.4 成矿演化序列
    4.4 矿床成因
        4.4.1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的探讨
        4.4.2 矿床成因
    4.5 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
        4.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5.2 区域构造演化
        4.5.3 成矿动力学背景
        4.5.4 成矿模式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5.1 金厂矿区成矿规律
        5.1.1 成矿作用时间演化规律
        5.1.2 矿化空间展布规律
        5.1.3 构造-岩浆控矿规律
    5.2 地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5.2.1 地质依据
        5.2.2 地球物理依据
        5.2.3 地球化学依据
        5.2.4 地表靶区圈定
    5.3 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5.3.1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5.3.2 原生晕找矿勘查模型
        5.3.3 深部岩石地球化学异常
        5.3.4 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黑龙江省东宁县闹枝沟印支期花岗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延边-东宁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火山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D]. 魏敬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2]延边地区闹枝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晓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省东部张广才岭晚白垩世以来隆升-剥露过程[D]. 关健. 吉林大学, 2021(01)
  • [4]黑龙江嫩江县三峰山地区铜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D]. 曲高勇. 吉林大学, 2021(01)
  • [5]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马雪俐. 吉林大学, 2020(08)
  • [6]黑龙江鸡东五星铜镍铂钯矿成矿年代学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田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7]黑龙江省嫩江县三矿沟地区铜钼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D]. 王长虹. 吉林大学, 2020(08)
  • [8]黑龙江省黑河市五道沟地区Au-Mo矿化特征及成因研究[D]. 马万里. 吉林大学, 2020(08)
  • [9]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成因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 王睿. 吉林大学, 2020(08)
  • [10]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D]. 王志高. 吉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黑龙江省东宁县脑直沟印支期花岗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