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编写中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余大品[1](2022)在《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建设现状与展望——基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分析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的化学化工类课程的建设现状,指出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具有地位突出、势头强劲、特色明显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校际、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现象。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消除发展不均衡、加强相关类别课程建设。最后结合对课程的分析,指出化学化工类教材建设应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蔡敏,吴春燕,何启贤[2](2021)在《五年制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的建设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五年制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五年制高职类教学实际,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进行了一些列改革研究与实践,改革后的教材在中高职阶段目标的无缝衔接融合、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配套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教材的编写以及教材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五年制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3](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苏熹[4](2020)在《药物化学家汤腾汉》文中认为汤腾汉(1900—1988)是中国着名药物化学家。他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省,在柏林大学哲学系药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山东大学、北洋大学工学院、华西协合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从事药学、化学和化工专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他是中国早期对中药进行生药研究、化学研究及药理研究的学者之一。同时,他长期兼任药厂职务,指导药品的实际生产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组织领导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防化学毒剂研究。此外,汤腾汉的贡献还体现在药典编写、教材编审、人才培养等方面。通过对汤腾汉一生的工作进行详细考察,分析汤腾汉的工作在中国化学史、药学史上的贡献及意义,能够体现出以汤腾汉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
赵庆明[5](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是在继承清末民初化学教育成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化学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但此时期的化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上,每个学校各自拟定,没有统一标准,化学教师也大多由外国人担任,此时期的化学教育正处于初创期。清末新政时期,化学教育正式成为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教科书也由此诞生,此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数量较多。进入民国以后,化学仍是中学的必修课程,化学教育在“壬午学制”学制后中国的化学教育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并进入了现代教育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化学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有些许不足。1927年到194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等化学教育发展的政策,先后颁布了五个中等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化学教科书编写与化学教学、考核的参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虽屡经修订,但仍存在诸如没有指导思想、大纲繁杂、学时太少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自编教材成为化学教材的主体,改变了清末民初以来国外化学教科书为主流的局面。这得益于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化学教育家们的努力,这一时期出版了数量众多的中等化学教科书,其中不乏一些善本,但此时期的教科书仍不如一些译本教科书受欢迎,反映了国产教科书仍不成熟。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育的实施者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国内大学甚至国外大学的化学专业或其他相关理科专业,但多数化学教师未曾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致使在教学法与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化学教师仍是各中学比较稀缺的教师。化学教学须有实验的配合,教育部为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做过许多工作,但由于仪器设备的缺乏使得大多数初中与部分高中亦无法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亦有不足的一面。成功之处是经过22年的发展,中等化学教育已然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战乱时期也得以维持与发展,完成了自近代以来中等化学教育在中国的建制化进程。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化学工作者为此做出了贡献。但化学教育也存在诸如课程标准不成熟、教材分量过重、教学法不当、师资缺乏、实验形同虚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深受时局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抗战前的化学教育为建设服务,战时的化学教育为抗战服务,战后国民政府主导的化学教育在其垮台中走向消亡,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化学教育迎来新生。
唐仁娟[6](2018)在《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曾昭抡(1899-1967),我国近代着名的化学家、教育家,历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务长、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等,是我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他出生于曾国藩家族,早年受湘学影响,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深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影响。曾昭抡的教育思想融东西文明于一炉,内涵丰富,尤其是其化学教育思想,他在高等化学工程教育、高等有机化学教育、国防化学教育以及在化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教学研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曾昭抡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民国时期主要专注于当时的高校化学教育,建国后担任国家教育行政要职。本文主要集中研究曾昭抡民国时期的化学教育思想,力图通过对曾昭抡的化学教育思想的分析阐述,突出其在化学教育方面的成就,以期对今天化学教育教学的新进步和新发展提供借鉴。论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曾昭抡的高等化学工程教育、高等有机化学教育、国防化学教育以及在化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教学研的方法等进行整理、分析和论述。导论由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从曾昭抡的出生、求学、留学、回国任教、担任国家要职、重返化学讲坛等部分去了解和认识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主要从高等化学工程教育、高等有机化学教育、国防化学教育以及在化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教学研的方法等六个方面分析和阐述曾昭抡的化学教育思想。第三部分通过对曾昭抡各个方面化学教育思想的梳理,概括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的一些主要特点。第四部分分析和归纳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对化学教育的突出贡献,探讨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和思考。
张水鲜[7](2017)在《中、美、加三国高中化学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升学或直接就业的双重选择,若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规划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国外对职业生涯教育研究较早,且已发展较为成熟,国外经验之一就是在学科课程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但学者们逐步意识到其重要性,如何利用化学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在化学教材中构建相关职业内容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本文对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剖析《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和诉求,在此基础上调查一线教师对化学教材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看法和意见,为本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采用对比方法对美国、加拿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渗透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编排、呈现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就我国化学教材中如何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符合国家政策、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化学教材中构建与化学相关的职业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一线教师由于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很少在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但大多数教师对在化学教材中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持肯定态度。本文探讨了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目标,根据职业分类大全及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建议通过构建职业专栏、化学史渗透、实践活动中渗透、习题中渗透四种方式来呈现化学教材中的职业内容。
陶李明,刘文奇,李传华,周芸,刘卉,李爱桃[8](2016)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医学专业特色,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成绩评价等方面,对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
张旭雯[9](2015)在《英国IGCSE Chemistry与我国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基于比较教育学等理论,以最新版的英国及国际学校化学教材IGCSE Chemistry及我国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必修2》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课程标准的性质、内容标准及评价标准角度分析两套教材的设计理念,明确教材设计依据。对英国的学制及“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GCSE”与“IGCSE”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分别就教材体系结构、内容设置、实验部分和教材的栏目、习题及插图等呈现方式以及典型知识点,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对两国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我国高中化学教材编制和使用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相较我国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英国IGCSE Chemistry教材体系结构更为细致完整,教材后置部分工具性较为明显;教材内容设置上知识覆盖面较广,侧重体现化学与生活、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联系,渗透化学与其他学科交融的思想;实验部分较为系统全面,侧重实验技能的应用,注重实验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教材呈现方面,栏目设置简略,利用率高,习题设置难易度区别较大,插图形式丰富、数量较大、设计精美。比较分析两国教材的差异,对我国今后化学教材的编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晓霞[10](2014)在《中外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的比较以及纳米金制备实验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涉及两方面的研究,一是中外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的比较,二是纳米金制备实验的设计,具体如下:(1)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帮助师生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比较教育学的思想为依托,选取四套具有代表性的中外中学化学教材(美国《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英国((Nuffield Advanced Chemistry》、新加坡《Chemistry Insights’O’Level》及我国人教版教材)进行对比研究。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宏观主要涉及到教材中“催化化学”内容的总体特征,即教材的插图、栏目设计2个方面;微观选取了引入方式、内容分散性、催化反应类型3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①在插图运用上,美新大量使用了实物图,形象而生动,示意图的使用情况是英国最多,而中美则使用了更多的表格,以凸显内容表达的清晰性和条理性;②在栏目数量设置上,中新相对较多,美英较少,且英新的栏目类型设置相对单一;③在引入方式上,中美利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引入,英用石油化学工业生产实例引入,新则用合成氨史实引入;④在内容分散程度上,中美较接近,英次之,新加坡相对较集中;⑤在催化反应类型的比例上,四国的多相催化反应均过半数,均相催化反应与酶催化反应则不完全一致。通过对中外中学化学教材的比较研究,可找出四国教材在编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为我国的教材研究注入一股新的力量,为同类教材的编写和一线教师的教育提供思路。(2)为了提高学生对纳米与纳米材料的理解,本文设计了一个简单、快捷的实验,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金材料,即将金纳米颗粒负载到白色的载体TiO2、Mg(OH)2、CaCO3、Al2O3、MgO上。金纳米颗粒的尺寸和颜色随载体的类型及氯金酸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呈现出紫色、粉色、灰色、红色、蓝色、棕色、棕红色、深红色等不同颜色。并借助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对纳米金形貌与粒径大小进行了表征。基于此,学生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纳米材料,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的浓厚兴趣。最后,以问答的形式采访了进行该实验验证的7名本科生,进一步肯定了将该实验引入中学及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编写中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编写中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建设现状与展望——基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一流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
2 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
2.1 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在我国课程建设中地位突出,示范作用明显 |
2.2 课程门类较为齐全,“四大化学”课程仍是中流砥柱 |
2.3 线下一流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课程发展势头强劲 |
2.4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异军突起,为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
2.5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其他高校各具特色 |
2.6 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建设区域分布仍存在不均衡现象 |
3 化学化工类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3.1 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 |
3.2 突出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
3.3 消除校际与区域教育教学发展水平差异 |
3.4 大力推进社会实践课程建设 |
3.5 适应一流课程建设发展趋势,打造高品质化学化工类教材 |
(2)五年制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的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现阶段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所用出版社教材与课程定位目标不符 |
1.2 无机化学部分与分析化学部分之间内容缺乏衔接与贯通 |
1.3 教材缺乏实践性和信息化 |
1.4 教材与生源的学习基础不相适应 |
2 教材建设改革措施 |
2.1 明确教材建设的目标 |
2.2 整合并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
2.3 建设配套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训教材 |
2.4 提升教材的信息化水平 |
3 结 语 |
(3)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历史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
(二)化学课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
(1)教学方法单一 |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
没有进展的评价 |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
三、小结 |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一)认知领域 |
(二)情感领域 |
(三)动作技能领域 |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
(1)“组织”是什么 |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在课程目标上 |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在课程内容上 |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
(三)在课程实施上 |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
(2)学习环境 |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
(4)运用科学技术 |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
(四)在课程评价上 |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
小结 |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
(一)公平 |
(二)准备 |
(三)个人接触 |
(四)创造力 |
(五)宽恕的 |
(六)尊重 |
(七)归属感 |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一节 1927年前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
一、化学教育的开端 |
二、清末的化学教育 |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继续发展(1927-1937) |
一、国民政府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其教育立法 |
二、中等化学教育的黄金十年 |
第三节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1937-1949) |
一、战时教育体制与中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
二、战时中等化学教育的继续发展 |
三、战后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与危机 |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第一节 1927年以前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第二节 暂行标准:1929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暂行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
二、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
三、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评价 |
第三节 正式标准: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32年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
二、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
三、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
第四节 战前标准: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36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二、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
三、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
第五节 战时标准: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二、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
第六节 战后标准: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48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二、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
小结 |
第三章 中等化学教科书研究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回顾 |
一、传教士与化学教科书 |
二、新式化学教科书的诞生 |
三、中等化学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12-1926)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出版总体概况 |
一、十年建设: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出版的“黄金时代”(1927-1936) |
二、抗战及战后的中等化学教科书曲折发展(1937-1949) |
第三节 化学教科书的发展趋势 |
一、化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
二、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 |
三、化学教科书编者的专业化 |
四、化学教科书体现时代性 |
第四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评价 |
一、化学教科书的优点 |
二、化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群体分析 |
第一节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与进修制度 |
一、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 |
二、中学化学教师的进修 |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师结构考察 |
一、中等化学教师的学历结构 |
二、中等化学教师的年龄及性别结构 |
第三节 化学教师日常工作及案例分析 |
一、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
二、化学教师案例分析 |
三、化学教师的职业兴趣 |
第五章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
第一节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 |
一、教学法及讨论 |
二、中等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
一、中学化学设备标准 |
二、化学实验教材与仪器设备 |
三、化学实验课开课情况分析 |
第三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
一、中学化学考试成绩的考察 |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小结 |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历史思考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评价 |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成就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启示 |
一、化学教育应与社会及时代密切联系 |
二、化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突破点 |
一、曾昭抡的人生历程 |
(一)显赫家世 |
(二)青少年求学 |
(三)留学麻省理工 |
(四)回国任教 |
(五)担任国家要职 |
(六)重返化学讲坛 |
二、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 |
(一)论高等化学工程教育 |
1.理论为先领工程 |
2.理论应用须并重 |
3.教学模式忌僵化 |
(二)论高等有机化学教育 |
1.借力优化教材 |
2.“子、丑、寅”建学程 |
3.倾力打造实验课 |
(三)论国防化学教育 |
1.重化学军事人才培养 |
2.增设国防化学新课程 |
3.国防化学为备战 |
(四)论化学教师教育 |
1.“化学家”式教师培养 |
2.五大修养 |
(五)论专业人才教育 |
1.专业领导型人才培养 |
2.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 |
(六)论教学研的方法 |
1.分阶段分对象的教授法 |
2.五态度三途径的学习法 |
3.“学习”“研究”“涉猎”的研习法 |
三、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 |
(一)教学内容与时进 |
(二)师资培养力创新 |
(三)人才教育精细化 |
(四)教学模式重实践 |
四、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的主要贡献与当代启示 |
(一)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的主要贡献 |
1.开设国防课程,促进国防化学教育发展 |
2.革新化学教学模式,接轨国际高等化学教育 |
3.创办学会刊物,探究化学教育 |
(二)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的启示 |
1.加强国防教育保障国家发展 |
2.化学教育教学的进步需要化学教育家 |
3.化学教育教学研究应当不断深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美、加三国高中化学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职业生涯 |
1.1.2 职业生涯教育 |
1.1.3 教材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生涯发展理论 |
1.2.2 终身教育理论 |
1.2.3 多元智能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问题的提出 |
2.1 我国高中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
2.2 我国化学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缺失 |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4 研究思路 |
2.5 研究意义 |
3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调查研究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2.1 问卷调查法 |
3.2.2 访谈法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2 访谈结果分析 |
4 国外高中化学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研究 |
4.1 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研究 |
4.1.1 “化学工作者”专栏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
4.1.2 其他栏目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
4.2 加拿大高中化学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研究 |
4.2.1 “Career”专栏的编排与呈现 |
4.2.2 《加拿大科学家》栏目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
4.2.3 习题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
4.3 分析总结 |
5 在我国高中化学教材中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初探 |
5.1 高中化学教材中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目标 |
5.2 高中化学教材中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原则 |
5.2.1 层次性原则 |
5.2.2 科学性和生动性相结合原则 |
5.2.3 隐性和显性相结合原则 |
5.3 高中化学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选择 |
5.4 化学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呈现方式 |
5.4.1 设置职业专栏 |
5.4.2 化学史中渗透 |
5.4.3 实践活动中渗透 |
5.4.4 习题中渗透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9)英国IGCSE Chemistry与我国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需要 |
1.1.2 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任务 |
1.3.3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
1.3.4 研究思路 |
2 相关内容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内容概述 |
2.1.1 英国学制 |
2.1.2 普通中等教育考试证书(GCSE) |
2.1.3 IGCSE与GCSE的关系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研究现状 |
2.2.2 中外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比较研究现状 |
2.2.3 关于英国化学教材的已有研究 |
2.2.4 研究局限 |
3 两国课程标准的比较 |
3.1 两国化学课程标准性质上的比较 |
3.2 两国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比较 |
3.3 两国课程标准中评价标准的比较 |
4 教材宏观比较 |
4.1 教材体系结构的比较 |
4.1.1 IGCSE Chemistry体系结构 |
4.1.2 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体系结构 |
4.1.3 教材体系结构比较 |
4.2 教材内容设置的比较 |
4.2.1 IGCSE Chemistry教材内容设置 |
4.2.2 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内容设置 |
4.2.3 教材内容设置特点比较 |
4.3 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 |
4.3.1 实验章节内容的比较 |
4.3.2 非实验章节中实验内容比较 |
4.3.3 教材实验内容比较结论 |
4.4 教材呈现形式的比较 |
4.4.1 栏目的比较 |
4.4.2 习题的比较 |
4.4.3 插图的比较 |
5 教材微观比较 |
5.1 “化学键”内容比较 |
5.2 “氧化还原反应”内容比较 |
5.3 “STSE”内容比较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中外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的比较以及纳米金制备实验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中外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对比研究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内容 |
1.1.4 研究方法 |
1.2 纳米金制备实验设计研究综述 |
1.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研究概述 |
2.1 中外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对比研究概述 |
2.1.1 “催化化学”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催化剂 |
2.1.3 催化反应分类 |
2.2 纳米金制备实验设计研究概述 |
2.2.1 纳米与纳米材料概述 |
2.2.2 纳米材料的分类 |
2.2.3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
2.2.4 纳米金的介绍 |
2.2.5 载体的介绍 |
2.2.6 人教版初、高中化学教材关于“纳米材料”的内容 |
第3章 中外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简介及分析 |
3.1 我国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简介 |
3.2 美国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简介 |
3.3 英国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简介 |
3.4 新加坡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简介 |
3.5 “催化”与“催化剂”词频统计分析 |
第4章 中外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的比较 |
4.1 插图的比较 |
4.2 栏目的比较 |
4.3 引入方式的比较 |
4.4 内容分散性的比较 |
4.5 催化反应类型的比较 |
第5章 纳米金制备实验的设计 |
5.1 实验背景概述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1 仪器 |
5.2.2 试剂 |
5.3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 |
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5.5 纳米金的制备 |
5.6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分析 |
5.7 实验分析与讨论 |
5.7.1 分析与讨论 |
5.7.2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编写中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建设现状与展望——基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研究[J]. 余大品.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02)
- [2]五年制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的建设研究与实践[J]. 蔡敏,吴春燕,何启贤. 广州化工, 2021(05)
- [3]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4]药物化学家汤腾汉[J]. 苏熹. 中华医史杂志, 2020(01)
-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D]. 赵庆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曾昭抡化学教育思想研究[D]. 唐仁娟. 西南大学, 2018(01)
- [7]中、美、加三国高中化学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对比研究[D]. 张水鲜.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8]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 陶李明,刘文奇,李传华,周芸,刘卉,李爱桃.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03)
- [9]英国IGCSE Chemistry与我国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比较研究[D]. 张旭雯.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7)
- [10]中外中学化学教材“催化化学”内容的比较以及纳米金制备实验的设计[D]. 张晓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