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联电流相位比较式母线差动保护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朱逸凡[1](2021)在《基于站域信息的光伏场站保护及高电压穿越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集中式并网光伏场站的装机容量日益提高。光伏场站仍沿用传统配电网保护的配置方式,在汇集线路上配置阶段式电流保护,然而光伏电源的故障特性受控制策略影响,阶段式电流保护不再适用。在汇集线路故障的恢复阶段,无功补偿装置失调会导致暂态过电压,引发新能源连锁脱网。如何对光伏场站汇集线路保护进行改进,以及提高光伏电源的高电压穿越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以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为基础,在PSCAD/EMTDC中搭建了光伏场站模型,分析了汇集线路电流保护的适应性,指出光伏电源输出的LVRT电流可能导致非故障汇集线路的电流Ⅱ段保护误动。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利用站域保护的思想。然而,现有的站域保护原理可能不适用于光伏场站。因此,分析了基于广义差动原理、基于电流幅值比较以及基于方向比较的站域保护原理的适应性。针对基于方向比较的站域保护,从保护原理的角度分析了光伏电源的故障特性对正序故障分量方向元件的影响。指出了正序故障分量方向元件由于光伏的正序突变量阻抗角不恒定,可能出现灵敏度下降甚至误判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方向元件的方向比较式站域保护原理。改进方向元件将动作区划分为正向/反向灵敏区和不灵敏区,并结合电流幅值比较的辅助判据,能够准确判断故障方向。站域保护则基于改进方向元件的输出结果综合判断故障位置。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站域保护方案的有效性。针对光伏场站HVRT的问题,指出无功补偿装置在电压恢复阶段输出的冗余无功会导致暂态过电压。分析了现有的基于无功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HVRT策略在连锁故障场景下的适应性,指出了现有HVRT策略无法及时吸收冗余无功的问题。分析了现有的SVC定延时切除策略存在的不足,指出了 SVC的切除控制与断路器动作时间配合困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站域信息的HVRT策略,实现光伏、SVC与保护间的无功电压协调控制。站域保护利用断路器跳闸信号向TSC发送切除指令,并根据电压升高程度动态调整TCR触发角。在原有的光伏HVRT策略的基础上,利用电压对时间的微分形成无功电流补偿量,对无功电流参考值进行补偿。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基于站域信息的HVRT策略的有效性。
黄家凯[2](2021)在《含逆变站交流系统故障特征与差动保护新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实现跨区域、大容量电力输送的有效措施,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建设有众多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混联运行的现象愈发常见。对于连接到逆变站的受端交流电网,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交流故障会引起逆变站运行状态变化甚至换相失败,不利于混联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受控制系统作用及换相失败的影响,逆变站的输出特性呈明显的非线性,受端交流电网的故障特征发生变异,交流保护装置的故障检测能力受到影响。针对此问题,本文对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故障特征变异机理进行探究,分析其故障特征并提出适用的保护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1)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故障特征变异机理分析。根据不同工作状态下逆变器的功率特征,分析了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无功分布特征、有功分布特征、逆变站输出电流相量及电流故障分量特征、序网结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不同交流电网结构下故障线路两端电压、电流相量的关系。分析表明,逆变器工作状态变化所引起的逆变站与交流电网之间无功功率分布状况的变化是导致交流电网故障特征变异的直接原因;非故障线路的存在能够降低逆变站对故障线路的影响,改善交流保护工作环境。(2)传统保护原理动作行为及适应性分析。采用理论分析与建模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刻画了不同故障情况、不同线路结构下含逆变站交流线路上电流相量、测量阻抗、故障方向等的变化轨迹;分析了距离保护、电流差动保护、方向纵联保护等传统保护原理的动作行为。分析表明,逆变站对交流侧故障的响应特性会影响传统交流保护原理的故障检测能力,导致距离保护及方向纵联保护拒动或误动,导致电流差动保护耐过渡电阻能力下降;基于零序电气量的保护原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3)提出了基于故障分量的虚拟有功功率差动原理和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原理。含逆变站交流系统无功分布状况随逆变器工作状态变化,导致电压、电流相量特征变异,而故障线路上有功功率的特征相对稳定,逆变站对有功差动原理的影响较小。基于此,对有功差动原理展开研究,针对其死区问题提出了基于故障分量的虚拟有功差动原理,并进一步提出了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原理以提高响应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原理的有效性,能够应用于含逆变站交流输电线路的故障检测。(4)设计了适用于含逆变站交流电网的自适应有功差动保护方案。分析了含逆变站交流电网对保护性能的要求;通过引入电压门槛区分不同故障场景,构建了综合利用有功差动判据、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判据、基于故障分量的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判据的保护方案;依托RTDS交直流混联系统仿真平台,仿真验证了所提保护方案对含逆变站交流系统在不同故障情况、不同交流电网结构下的适应性。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保护方案不受逆变站工作状态影响,能够准确检测故障线路,保证非故障线路不误动;具有良好的耐过渡电阻能力且不存在死区问题。
刘建华[3](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及安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公众对轨道交通安全普遍关切,如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长期保持在安全、准点、高效的运营水平,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现实挑战的课题。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在事故状态下,如何快速应急,如何降低事故损失并尽快恢复正常运行,以及如何全面保障牵引变电系统的安全,化解和防范安全风险,保障系统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做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进行技术调研,详细分析了其技术组成及设计方案。具体对110k V主变电所的供电模式,设备构成、继电保护原理和方案进行阐述;对35k V牵引降压变电系统的供电结构,设备组成、继电保护原理和方案进行阐述,重点对24脉波整流机理进行了分析;对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供电结构、设备组成、继电保护原理和方案进行阐述,重点对机车移动供电负荷供电机理、接触网—受电弓滑动取流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牵引供变电系统的继电保护设计方案,运用FMEA的方法,对牵引供变电系统的安全风险模式、事故原因和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了风险预测和分析;运用FTA的方法,通过对牵引供变电系统确立关键顶事件,进行事故原因深入分析,具体以110k V主变电所35k V母线供电失效、35k V牵引降压变电所整流机组供电失效、直流1500V馈线供电失效为顶事件,进行了FTA建模分析,求出最小割集,进行事故风险重要度和关键度分析。通过各种理论工具的分析,探究出设备失效原因、失效结果,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依据。再次,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在各种供电事故状态下,如何开展应急,如何快速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对事故应急处置的原则、程序,技术方案一一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组织方案,技术措施两大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较为详细、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技术措施,为牵引供变电系统各个子系统出现事故故障时,快速查找故障、诊断故障、处理故障,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南。最后,针对如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的运行安全,从日常运行保障,设备检修维护,事故应急优化等方面做了前瞻性的探索,提出了系列科学,合理、高效的安全保障建议与方案,有力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健康、稳定、安全、高效运行。
李玉琳,张紫凡,肖燕纯,王玕,王智东,邱晨灿[4](2021)在《适用于双母线的继电保护方式对比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母线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线保护的性能对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十分重要。对比分析母线完全式电流差动保护与母联电流相位比较式差动保护原理,针对保护死区从结构和控制回路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基于PSCAD电磁暂态仿真平台搭建220 kV经典双母线接线模型和改进后的母线继电保护模型,并给出了包括一次系统以及二次系统在内的仿真模型的详细信息。验证其可行性并从保护的可靠性上分析完全式电流差动保护与母联电流相位比较式差动保护在不同环境下的动作情况,探究其适用范围。综合对比分析两者保护原理上的优劣,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微机型母线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母线保护的电磁暂态仿真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国锋,陈瑞云,尹玉龙,王守军[5](2021)在《母线差动保护在矿井地面主变电所的应用》文中提出母线短路发生的概率比输电线路低得多,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为了在矿井地面主变电所发生母线短路故障时,能够迅速切除故障,保护母线,减小事故影响,在矿区各矿地面主变电所,装设了专用母线保护。
范作云[6](2021)在《特高压半波长交流输电线路纵联主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力能源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的特征,同时西部地区能源中心的建设规模逐步扩大,进一步保障可再生能源送出和消纳比例成为当前电力发展中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半波长交流输电技术是指送电距离达到一个工频(50Hz)半波长,即3000km的超长距离三相交流输电技术。作为一种远距离、大容量、经济性好,可以满足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优化、全球能源互联需求的高效输电方式,半波长交流输电在理论上、工程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以特高压半波长交流输电线路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波的传播理论分析了半波长线路的稳态电压特性,再基于分布参数模型对半波长线路短路电流进行推导计算,并与PSCAD仿真软件得出的结果进行相互验证,通过分析得出半波长线路故障电流的特征。在以上基础上对一些被期望应用到特高半波长交流输电线路的保护原理如行波保护、电流差动保护、分相综合阻抗保护以及负序稳态量、突变量的纵联保护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一些用于特高压线路的保护均能适用于半波长线路,但是均会受到分布电容电流、线路依频特性以及通道延时的影响,需要进行判据的改进或者提出新原理来满足要求。针对稳态量纵联保护动作速度受制于滤波算法时窗的问题,结合贝杰龙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测后模拟原理的半波长线路纵联保护,并对不同故障情况如故障位置、过渡电阻以及故障初始角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其思路和方法上相比于现有的纵联差动保护不论是从速动性上还是灵敏性上,均具备显着优势,不受故障过渡电阻、故障位置、故障初始角的影响,对于半波长交流输电线路的暂态量保护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了加快半波长线路保护的动作速度以及解决半波长线路行波保护可靠性的问题,在分析半波长线路正、反方向故障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正、反方向行波在3ms内积分比的比率式行波纵联方向保护,并且提出了该方法的快速动作逻辑,有效的降低了线路通信时间过长对保护速动性的影响。大量的仿真试验表明,该行波方向纵联保护不受母线结构、过渡电阻、故障初始角、故障类型、故障位置的影响。
尚镇,化亮,朱转军[7](2020)在《模拟带负荷测试(系统)装置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新设备需要带负荷校验保护装置所引起的系统方式调整和倒闸操作风险,以及一些新建厂站由于短期内无法组织负荷而影响设备投产等问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及尽量缩短主设备的启动试验时间,针对模拟带负荷测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模拟带负荷继电保护向量检测装置能够模拟一次回路各种三相对称、不对称向量,介绍了模拟试验的技术原理,并对母线、线路及变压器的负荷向量进行了模拟,分别对母差保护、线路保护和变压器差动保护等进行了模拟试验。实验表明,本研究设计的技术方案,既能满足常规变电站,也能满足智能变电站测试需求,既能测试母差保护、线路保护,也能测试主变差动等各种保护。模拟带负荷效率高,具有可推广价值。
徐正林[8](2020)在《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际应用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设备自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显着提升及电网规模、电网运行技术的迅猛发展大,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更加依赖于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但是继电保护检修方式仍然还是采用定期检修,这种检修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电网发展。随着微机保护功能的完善和发展,保护设备的自诊断能力也不断增强。传统的定期检修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电网发展要求,因此实现依据二次设备的实际状态确定检修策略的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尤为重要。本论文第一步主要介绍继电保护检修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国内继电保护研究现状,并且对实行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技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述。本文第二步对目前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相关知识进行概述,提出了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基本思路。第三步介绍充分利用线监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是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重要技术手段,也说明了二次设备在线监测技术提升了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第四步以辽宁辽阳国成热电厂为例对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案例进行分析:介绍国成电厂220kV系统二次设备具备实现状态检修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这是实施电气二次状态检修的前提;讲述该厂结合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体系及电力系统状态检修相关规程、标准及原则,针对国成电厂的设备对220kV系统二次设备实施状态检修进行相关探究;依据国成电厂自身设备制定了符合国成电厂的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体系及状态评估标准,之后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检修策略。包括基础信息的的采集、状态检修分工及相关流程、巡检制度、二次设备评价标准、确定检修策略等。国成电厂科学的实现了检修项目的优化工作,从而大大的降低了检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及运行维护费用,延长了二次设备的生命周期,提升了二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等。
徐昆[9](2020)在《哈尔滨地区220kV HD变电站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改造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母差及失灵保护装置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继电保护装置,其中的母线保护与失灵保护对保证电网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母差及失灵保护装置不断更新换代。同时,我国继电保护装置技术规程规范不断完善,从早期的“四统一”快速更迭至“六统一”,最终变更至“新六统一”(也称为“九统一”)。由于继电保护装置的快速更新换代与技术规程规范的不断完善,我国早期建设投运的变电站中的母差及失灵保护装置因此亟待改造。220kV HD变电站为连接于500kV永源电站、220kV太平及220kV莫力站中间起到重要电能分配枢纽作用的哈尔滨东部地区重要枢纽变电站。站中母差及失灵保护装置建设投运于2006年9月,其软硬件水平已不满足我国继电保护最新技术规程规范要求,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造。针对此问题,亟需研究制定一套改造方案。为开展改造方案的研究,首先介绍母差及失灵保护的原理与逻辑构成,重点介绍比率差动、复式比率差动及失灵保护原理。其次介绍了常见的母线接线方式,并通过实地勘察明确220kV HD变电站220kV母线为双母单分段带旁路接线方式,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配置为母差保护双套配置,失灵保护单套配置,母差与失灵保护分体配置。再次通过技术排查,发现站中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存在的问题包括:保护配置不符合不同厂家不用原理的一体化配置要求、双套母差及失灵保护取相同直流电源不满足直流独立要求、母差及失灵保护逻辑及二次回路搭建存在缺陷不满足最新技术规范要求,并针对此三方面问题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再者结合解决方案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改造方案,改造方案主要包括制定停电作业计划与改造项目,停电作业计划明确了停电顺序及相应停电支路的作业内容,按照二套母差保护中失灵功能校验、旁路及原一套母差保护二次回路变更、1、2号主变、9条线路、母联及分段二次回路变更的顺序依次进行。改造项目详细阐释了技术实现方法,通过保护装置的更换升级保护逻辑。通过自动化点表及点号链接源的更改保证后台与保护刀闸状态一致性。通过保护装置相关功能逻辑及回路的变更,实现并完善母差及失灵保护功能。具体变更主要包括:保护逻辑变更、保护功能开入、自动化、直流电源、交流、刀闸、跳闸及启动失灵的回路变更。最终通过保护调试验证改造项目的准确性,解决站中原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在保护配置、直流电源独立性、保护逻辑及相关二次回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实现母差及失灵保护一体化配置、双套保护电源各自独立、母差及失灵保护二次回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彻底消除由技术问题带来的潜在安全隐患。改造完成并投运后,站中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运行状况良好。本研究通过停电计划的合理制定,缩短了停电时间与停电范围。改造完成后,站中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的运行更为灵活且安全可靠。通过保护装置的升级,在220kV HD变电站母线发生短路故障及主变失灵动作时,保护功能不断完善,保护灵敏度得到增强,保护动作速度进一步提高,主站厂站后台信息。通过部分旧电缆的合理利用,节约保护二次回路的变更的改造成本,至此完成了改造方案研究。此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哈尔滨地区其他母差及失灵保护配置相近的变电站。
曹文斌[10](2020)在《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电网互联的主干网和大负荷集中的城市电网都普遍出现了系统阻抗日趋减小、短路电流严重超标问题。断路器造价将随着遮断容量需求的增长而大幅攀升。为了限制变压器低压侧短路电流,传统解决方法是在变压器低压侧串联电抗器,但增加了一次设备。高阻抗变压器可在不增加一次设备的前提下,增大短路阻抗以降低短路电流,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几年电网频繁出现高阻抗变压器投运时涌流引起母联开关甚至上一级线路零序过流保护误动的情况。电网供电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系统运行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现场投运较多的两种高阻抗变压器分别是高压绕组内置型高阻抗变压器(内置变)和低压绕组串抗型高阻抗变压器(串抗变)。两种变压器分别通过将高压绕组内置和在低压三角绕组内串联电抗来增大短路阻抗。多起事故波形反映出内置变涌流不同于普通变压器(普通变)涌流的两个明显且普遍的特征:(1)零序电流有效值初始值大,衰减到零序过流保护整定时间仍大于整定值;(2)原方三相涌流呈现较大不平衡特征,总存在一相涌流明显小于另两相。内置变频繁引起误动事故,而串抗变与普通变的该类误动事故鲜见报道。若按经典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分析,高阻抗应使零序电流变小,与事实相反;其次两种高阻抗变压器短路参数一致,零序电流表现也应一致,也与事实不符。因此,经典变压器零序等值电路不再适用,目前尚缺乏可用于分析短路阻抗和绕组排列结构对空投零序电流影响的变压器涌流理论或等值电路,以及反映阻抗和结构差异的变压器仿真模型及参数计算方法,亟待开展深入研究。为了揭示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对策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论文从理论分析、建模仿真、动模试验和现场录波等多个方面开展了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涌流解析、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论证及计算、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比较及对保护影响、多种场景下应对策略等问题的研究。针对不同结构Y0D变压器空投零模涌流分析难题,在明确绕组磁通分布和等值电路参数映射关系后指出空心电感是反映绕组排列结构差异的关键参数,并提出了反映结构差异的单相空投涌流解析表达式。阐释了环流是因为饱和相副方去磁电流变小使三相副方去磁电流失去对称关系而产生的不平衡电流,且环流随空心电感和副方漏感增大而减小。提出了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零模涌流解析表达式,首次构建了可分析短路阻抗及绕组排列结构影响的变压器零模等值电路,为分析内置变、串抗变和普通变涌流特性差异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计算问题,首先根据绕组间磁链交链关系的微分方程证明了三绕组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存在应用局限,并揭示了中压侧等效漏感接近零源自数学等效变换,无物理意义。首次分析论证了Y0YD三绕组变压器在Y0D两绕组运行时的实际漏感与等效漏感存在物理概念和理论数值的差异。普通变的原方传统等效漏感与实际值相比偏小,内置变的偏大且误差更大,会导致普通变的零序电流解析值和仿真值偏大而内置变的偏小。提出了基于回路方程的两绕组变压器实际漏感计算方法,解决了零序过流保护误动的事前风险评估及事后精确事故分析的问题。根据零模等值电路和参数差异,研究了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的幅值、衰减和不平衡特性。内置变零模涌流最大,虽衰减速率略快,但衰减时间长,易造成零序保护误动;内置变误动波形的分合闸角接近特征分合闸角,两相饱和程度深(原方涌流大),一相不饱和(原方涌流为耦合环流),因而呈现较大不平衡特征,为零模涌流的抑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结构一致,参数等效”的原则首次研制了高阻抗变压器物理模型,构建了动态模拟试验系统,并开展了剩磁、合闸角、电压、绕组接线、变压器类型等因素对零模涌流的影响。动模试验验证了相关理论和仿真结论的正确性。为了抵御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造成的零序保护误动风险,基于前述研究结论并结合实际场景应用限制,在调整系统运行的配合状态方面提出了避免较少进线投运、大档位投运、带负荷投运、临时提高变压器零序过流保护灵敏度等操作;在优化分合闸角控制方面提出基于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的零模涌流抑制方法;在改进零序过流保护原理方面提出基于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的零序过流保护改进方法。仿真和录波数据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论文最后对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母联电流相位比较式母线差动保护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联电流相位比较式母线差动保护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站域信息的光伏场站保护及高电压穿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伏场站保护研究现状 |
1.2.2 站域保护研究现状 |
1.2.3 光伏场站HVRT策略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现有光伏场站汇集线路保护的适应性 |
2.1 引言 |
2.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
2.2.1 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 |
2.2.2 抑制负序电流的控制策略 |
2.2.3 低电压穿越控制 |
2.3 现有光伏场站汇集线路保护配置及存在的问题 |
2.3.1 汇集线路电流保护配置方案 |
2.3.2 汇集线路电流保护的适应性问题 |
2.4 现有站域保护原理在光伏场站的适应性分析 |
2.4.1 基于广义差动原理的站域保护 |
2.4.2 基于电流幅值比较的站域保护 |
2.4.3 基于方向比较的站域保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方向元件的方向比较式站域保护原理 |
3.1 引言 |
3.2 光伏电源故障特性对正序故障分量方向元件的影响 |
3.3 适用于光伏场站汇集线路的改进方向元件 |
3.3.1 动作区划分原则 |
3.3.2 基于电流幅值比较的辅助判据 |
3.3.3 改进方向元件的故障方向判别流程 |
3.4 站域保护实现方案 |
3.5 仿真算例 |
3.5.1 汇集线路单一故障 |
3.5.2 汇集线路复故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站域信息的光伏场站HVRT策略 |
4.1 引言 |
4.2 暂态过电压产生机理分析 |
4.3 电压骤升时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无功控制 |
4.3.1 无功控制原理 |
4.3.2 现有光伏并网逆变器HVRT策略存在的不足 |
4.4 基于站域信息的HVRT策略 |
4.4.1 现有无功补偿切除控制的不足 |
4.4.2 无功电压协调控制新方案 |
4.5 仿真算例 |
4.5.1 无功电压协调控制的性能分析 |
4.5.2 无功电压协调控制与SVC定延时切除策略的性能对比 |
4.5.3 无功电压协调控制与现有光伏HVRT策略的性能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2)含逆变站交流系统故障特征与差动保护新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直流输电技术 |
1.1.2 LCC-HVDC输电技术 |
1.1.3 换相失败及其影响 |
1.1.4 相关研究现状 |
1.2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故障特征分析 |
2.1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的构成 |
2.2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功率特征 |
2.2.1 逆变器伏安特性 |
2.2.2 逆变器功率特性 |
2.2.3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无功功率分布 |
2.2.4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有功功率分布 |
2.3 逆变站输出特性 |
2.3.1 交流相量特征 |
2.3.2 故障分量特征 |
2.4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的序网络 |
2.5 含逆变站交流输电线路故障特征 |
2.5.1 单输电走廊 |
2.5.1.1 单回输电线路 |
2.5.1.2 同杆并架双回线(双电源) |
2.5.1.3 同杆并架双回线(单电源) |
2.5.2 多输电走廊多回输电线路 |
2.6 小结 |
第三章 含逆变站交流输电线路保护适应性分析 |
3.1 适应性分析思路 |
3.2 故障线路电流特征 |
3.2.1 电流波形特征 |
3.2.2 电流相量特征 |
3.3 传统保护原理适应性 |
3.3.1 距离保护 |
3.3.2 电流差动保护 |
3.3.3 零序电流差动保护 |
3.3.4 方向纵联保护 |
3.3.5 零序方向保护 |
3.4 小结 |
第四章 输电线路有功功率差动保护原理 |
4.1 有功功率差动保护 |
4.1.1 有功差动保护原理及判据 |
4.1.2 有功差动保护死区问题 |
4.2 虚拟有功功率差动保护 |
4.2.1 虚拟有功功率的定义及特征 |
4.2.2 基于虚拟有功功率的差动判据 |
4.2.3 无功功率对虚拟有功差动保护的影响 |
4.3 基于故障分量的积分型瞬时有功差动保护 |
4.3.1 保护判据 |
4.3.2 仿真验证及性能分析 |
4.3.2.1 仿真模型 |
4.3.2.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4.3.2.3 积分长度的影响 |
4.3.2.4 耐噪声能力 |
4.4 小结 |
第五章 含逆变站交流电网自适应有功差动保护 |
5.1 保护性能要求 |
5.2 保护方案的构成 |
5.3 故障仿真及性能分析 |
5.3.1 故障仿真概况 |
5.3.2 高阻故障 |
5.3.3 低阻故障 |
5.3.4 其他运行场景 |
5.3.5 保护方案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及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 |
2.1 110k V主变电所系统 |
2.2 35k V牵引降压变电系统 |
2.3 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 |
2.4 小结 |
3 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1 分析方法选择 |
3.2 基于FMEA的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2.1 110k V主变电所的FMEA分析 |
3.2.2 35k V牵引降压系统的FMEA分析 |
3.2.3 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的FMEA分析 |
3.3 基于FTA的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
3.3.1 110k V主变电所的FTA分析 |
3.3.2 35k V牵引降压变电所的FTA分析 |
3.3.3 直流1500V牵引供电系统的FTA分析 |
3.4 小结 |
4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处置研究 |
4.1 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抢修的原则 |
4.2 牵引变电所事故应急抢修组织流程 |
4.2.1 牵引变电所事故故障分类 |
4.2.2 Ⅰ类事故故障抢修组织流程 |
4.2.3 Ⅱ、Ⅲ类事故故障抢修组织流程 |
4.2.4 抢修处理流程及要求 |
4.3 牵引变电所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
4.3.1 110k V GIS断路器跳闸故障抢修措施 |
4.3.2 110k V主变压器故障抢修措施 |
4.3.3 35k V GIS开关柜发生保护跳闸故障抢修措施 |
4.3.4 整流变压器、动力变压器故障抢修措施 |
4.3.5 整流器故障抢修措施 |
4.3.6 电力电缆故障抢修措施 |
4.3.7 直流1500V馈线开关柜故障跳闸抢修措施 |
4.3.8 直流框架电流保护动作抢修措施 |
4.3.9 直流框架电压保护动作抢修措施 |
4.3.10 变电所用交、直流电源系统故障抢修措施 |
4.4 .小结 |
5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安全保障研究 |
5.1 牵引变电所可视化运行管理 |
5.2 牵引变电系统设备检修精益化管理 |
5.3 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优化 |
5.4 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适用于双母线的继电保护方式对比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完全式电流差动保护与母联电流相位比较式保护 |
1.1 两种保护原理对比 |
1.2 改进保护原理避免死区保护 |
1.3 基于PSCAD的双母线继电保护模型搭建及比对 |
2 保护动作情况对比分析 |
2.1 不同故障点保护动作情况 |
2.2 固定连接方式发生改变保护动作情况 |
2.3 双母线分列运行保护动作情况 |
2.4 双母线相继发生故障保护动作情况 |
3 相位比较式微机型母线保护 |
3.1 微机型母线保护 |
3.2 相位比较式微机型母线保护的故障选相 |
4 结语 |
(5)母线差动保护在矿井地面主变电所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母线保护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 停电原因及技术分析 |
2 母线差动保护基本原理 |
3 母差保护应用实例 |
3.1 快速起动的主要判据 |
3.2 慢速起动的主要判据 |
3.3 差动保护的子功能 |
3.3.1 Ⅰ段母线比率小差动保护功能 |
3.3.2 Ⅱ段母线比率小差动保护功能 |
3.3.3 双母线比率大差动保护功能 |
3.3.4 比率差动保护的最小动作电流 |
4 矿井继电保护设计优化方案 |
4.1 母差保护整定计算 |
4.2 进线保护整定计算 |
5 结论 |
(6)特高压半波长交流输电线路纵联主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远距离大容量的电力传输需求 |
1.1.2 研究意义 |
1.2 半波长线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半波长输电技术的发展 |
1.2.2 半波长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半波长交流输电线路仿真计算 |
2.1 引言 |
2.2 半波长输电线路分布参数模型 |
2.3 正常运行状态 |
2.3.1 半波长线路电压特性 |
2.4 半波长线路故障计算 |
2.4.1 对称故障 |
2.4.2 不对称故障 |
2.4.3 仿真分析 |
2.5 短路电流的爬升特性 |
2.6 小结 |
第三章 现有特高压交流线路保护于半波长线路的可行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行波保护 |
3.2.1 频变特性 |
3.2.2 仿真验证 |
3.2.3 分析评价 |
3.3 电流差动保护 |
3.3.1 基本原理 |
3.3.2 传输延时的影响 |
3.3.3 分析评价 |
3.4 分相综合阻抗保护 |
3.4.1 基本原理 |
3.4.2 仿真验证 |
3.4.3 分析评价 |
3.5 负序、零序方向保护 |
3.5.1 基本原理 |
3.5.2 仿真验证 |
3.5.3 分析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测后模拟原理的半波长交流线路纵联保护研究 |
4.1 引言 |
4.2 保护原理 |
4.3 仿真验证 |
4.3.1 不对称故障 |
4.3.2 对称故障 |
4.3.3 故障距离的影响 |
4.3.4 故障过渡电阻的影响 |
4.3.5 故障初始相角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比率式行波方向的半波长线路快速纵联主保护研究 |
5.1 引言 |
5.2 半波长线路故障行波特性及保护原理 |
5.3 仿真验证 |
5.3.1 时窗选择 |
5.3.2 不对称故障 |
5.4 影响因素分析 |
5.4.1 过渡电阻 |
5.4.2 故障初相角 |
5.4.3 故障类型及故障位置 |
5.5 动作逻辑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模拟带负荷测试(系统)装置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检验模式 |
2 系统设计方案 |
3 关键技术设计及相关技术参数 |
3.1 关键技术因素 |
3.1.1 滤波问题 |
3.1.2 环境影响 |
3.1.3 噪声抵制 |
3.1.4 差动保护问题 |
3.2 设计的技术参数 |
3试验结果与仿真 |
3.1母差保护试验 |
3.2 线路保护试验 |
3.3 变压器差动保护试验 |
4 结论 |
(8)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际应用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本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理论 |
2.1 继电保护系统的构成 |
2.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定义 |
2.3 状态检修的技术手段支持 |
2.3.1 故障诊断与在线检测技术 |
2.3.2 二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和预寿命估计技术 |
2.3.3 抗干扰技术 |
2.3.4 传感和信息采集处理技术 |
2.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主体思路 |
2.5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
第3章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施可行性分析 |
3.1 在线监测概述 |
3.2 在线监测在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施的意义 |
3.2.1 实现二次设备装置的自检功能 |
3.2.2 节省检修周期 |
3.2.3 提升二次设备检修质量和效率 |
3.3 监控后台及远动系统的在线监测 |
3.3.1 监控后台及远动系统 |
3.3.2 监控后台系统软件功能 |
3.3.3 后台系统监控功能 |
3.3.4 电力远动系统RTU概述 |
3.4 故障录波器的在线监测 |
3.4.1 组网结构级数据远传 |
3.4.2 故障录波功能 |
3.5 保护设备及二次回路在线监测技术 |
3.5.1 保护装置自检 |
3.5.2 断路器状态监测 |
3.5.3 电压回路的监测功能 |
3.5.4 电流回路的监测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辽宁省辽阳国成热电厂220kV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技术应用 |
4.1 辽阳国成热电厂介绍 |
4.1.1 电厂概述 |
4.1.2 电厂220kV系统电气二次范围 |
4.1.3 现在系统运行方式 |
4.1.4 220kV系统保护台账 |
4.2 国成电厂220kV系统状态检修工作流程安排 |
4.3 基础信息收集 |
4.4 图纸资料管理 |
4.4.1 图纸资料管理主要内容 |
4.4.2 资料、图纸的管理 |
4.5 继电保护装置及安全自动装置定值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辽宁辽阳国成热电厂220kV系统继电保护状态评估 |
5.1 保护装置及自动装置评估标准 |
5.1.1 二次设备温湿度等环境指标 |
5.1.2 保护屏(柜)至外回路电缆的绝缘电阻指标 |
5.1.3 新安装保护装置验收试验各项指标 |
5.1.4 保护装置运行参数指标 |
5.1.5 相关二次回路及设备设计指标 |
5.1.6 抗电磁干扰措施标准 |
5.1.7 二次设备内部信息检查指标 |
5.2 辽宁辽阳国成热电厂继电保护状态检修评估方法 |
5.2.1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评估方案 |
5.2.2 设备总体评估方案 |
5.2.3 设备总体评估检修决策 |
5.2.4 设备总体评估基本原则 |
5.3 绩效评估 |
5.4 国成热电厂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模型解析 |
5.4.1 国成热电厂220kV峨眉1号线间隔检修案例 |
5.4.2 国成热电厂220kV母线差动保护检修案例 |
5.4.3 国成热电厂状态检修实施前后性能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哈尔滨地区220kV HD变电站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母差及失灵保护的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母差及失灵保护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内发展现状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母差及失灵保护的原理分析 |
2.1 配置母差及失灵保护的必要性 |
2.2 母线差动及失灵保护的配置原则 |
2.3 母差及失灵保护的配置要求 |
2.4 母差保护的原理 |
2.4.1 基本原理 |
2.4.2 母差保护差动元件的比率制动特性原理 |
2.4.3 母差保护差动元件的复式比率制动特性原理 |
2.5 断路器失灵保护的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3 哈尔滨地区220kVHD变电站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运行状况分析 |
3.1 母线接线方式 |
3.1.1 单母线接线方式 |
3.1.2 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 |
3.1.3 双母线接线方式 |
3.1.4 双母线带旁路接线方式 |
3.1.5 双母单分段接线方式 |
3.2 哈尔滨地区220kV HD变电站220kV系统母线接线方式 |
3.3 哈尔滨地区220kV HD变电站220kV保护运行状况分析 |
3.3.1 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运行状况分析 |
3.3.2 220kV线路保护运行状况分析 |
3.3.3 220kV旁路保护运行状况分析 |
3.3.4 220kV主变保护运行状况分析 |
3.3.5 220kV母联及分段保护运行状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哈尔滨地区220kVHD变电站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1 总体概述 |
4.2 原母差及失灵保护配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2.1 保护配置存在的问题 |
4.2.2 解决方案 |
4.3 原母差保护直流回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解决方案 |
4.4 原母差保护技术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解决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改造方案的制定实施及调试验证 |
5.1 改造方案的制定 |
5.1.1 改造内容 |
5.1.2 改造工程停电期间作业方案 |
5.2 改造方案的实施 |
5.2.1 母差及失灵保护的功能开入回路及保护逻辑变更 |
5.2.2 调度主站与厂站后台220kV母差部分自动化点表变更 |
5.2.3 母差及失灵保护直流电源回路变更 |
5.2.4 母差及失灵保护交流回路变更 |
5.2.5 母差及失灵保护刀闸回路变更 |
5.2.6 母差及失灵保护跳闸回路变更 |
5.2.7 母差及失灵保护启动失灵回路变更 |
5.3 改造设备保护逻辑自动化和回路变更的调试验证 |
5.3.1 保护逻辑变更的调试验证 |
5.3.2 调度主站与厂站后台点表变更的调试验证 |
5.3.3 直流电源变更的调试验证 |
5.3.4 交直流二次回路变更的调试验证 |
5.3.5 保护逻辑自动化和回路变更的调试验证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高阻抗变压器绕组排列结构特点分析 |
1.3 研究现状 |
1.3.1 变压器涌流特性研究现状 |
1.3.2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研究现状 |
1.3.3 高抗变涌流特性及对保护影响研究现状 |
1.3.4 抵御保护误动的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计及环流耦合的涌流解析研究 |
2.1 引言 |
2.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的单相涌流解析分析 |
2.2.1 等值电路参数与绕组排布及磁通分布的关系 |
2.2.2 适于不同结构变压器的单相涌流解析 |
2.3 变压器三角绕组环流的助增作用分析 |
2.3.1 单相变压器副方电流的去磁作用分析 |
2.3.2 环流的产生机理及其助增作用 |
2.4 变压器零模涌流解析分析及等值电路 |
2.4.1 变压器零模涌流解析分析 |
2.4.2 变压器零模等值电路 |
2.5 现场录波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3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参数论证及计算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变压器T型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
3.2.1 两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
3.2.2 三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分析 |
3.2.3 三绕组变压器等效电路及参数的局限性分析 |
3.3 三绕组高阻抗变压器等效参数特性及误差分析 |
3.3.1 基于短路试验参数的等效参数计算 |
3.3.2 三绕组变压器短路试验参数分析 |
3.3.3 等效漏感的理论误差分析 |
3.4 三绕组变压器涌流过程中的实际参数计算 |
3.4.1 基于回路方程的两绕组变压器实际漏感计算 |
3.4.2 基于录波数据的参数辨识 |
3.5 等效参数误差对零模涌流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比较及其对保护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分析 |
4.2.1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幅值特性分析 |
4.2.2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衰减特性分析 |
4.2.3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仿真验证 |
4.3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动模试验分析 |
4.3.1 高阻抗变压器物理模型及试验系统 |
4.3.2 高阻抗变压器动模试验 |
4.4 高阻抗变压器涌流对保护的影响 |
4.4.1 高阻抗变压器相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 |
4.4.2 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对相邻元件零序过流保护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阻抗变压器零模涌流误动事故的应对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调整系统运行的配合状态 |
5.3 基于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的零模涌流抑制方法 |
5.3.1 零模涌流与分合闸角的关系分析 |
5.3.2 变压器分合闸角匹配控制方法 |
5.3.3 仿真验证 |
5.3.4 录波验证 |
5.4 基于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的保护改进方法 |
5.4.1 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分析 |
5.4.2 零模涌流波形惯性分析 |
5.4.3 零模涌流谐波含量和波形惯性与门制动判据 |
5.4.4 仿真验证 |
5.4.5 录波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变压器等值电路的分析与说明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技奖励 |
附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
四、母联电流相位比较式母线差动保护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站域信息的光伏场站保护及高电压穿越策略[D]. 朱逸凡.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含逆变站交流系统故障特征与差动保护新原理研究[D]. 黄家凯.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变电系统事故应急及安全保障研究[D]. 刘建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适用于双母线的继电保护方式对比分析与研究[J]. 李玉琳,张紫凡,肖燕纯,王玕,王智东,邱晨灿. 湖北电力, 2021(02)
- [5]母线差动保护在矿井地面主变电所的应用[J]. 王国锋,陈瑞云,尹玉龙,王守军. 煤矿机电, 2021(02)
- [6]特高压半波长交流输电线路纵联主保护研究[D]. 范作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模拟带负荷测试(系统)装置的研究与应用[J]. 尚镇,化亮,朱转军.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20(04)
- [8]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际应用研究与优化[D]. 徐正林.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哈尔滨地区220kV HD变电站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改造方案研究[D]. 徐昆.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高阻抗变压器涌流特性及其对保护的影响机理和对策研究[D]. 曹文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