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申扎早二叠世地层及生物群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以春,张予杰,袁东勋,徐海鹏,乔枫[1](2019)在《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文中提出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酸盐转变的稳定地层序列;而南羌塘地块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东西向存在较大的相变,西部下二叠统吞龙共巴组之上存在间断面,不整合于上二叠统吉普日阿群之下;而东部下二叠统到中二叠统都是玄武岩和灰岩组成的鲁谷组。古生物地理上,南羌塘地块晚二叠世含有典型暖水的类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与拉萨地块形成显着差别;南羌塘地块中二叠世主要的Eo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也与拉萨地块的Nankinella-Chusenella类动物群产生明显差异;再者,南羌塘地块早二叠世晚期的类、珊瑚类和腕足类都呈现明显暖水的特征,但这些动物群在拉萨至今未有报道。综合南羌塘和拉萨地块地层层序、古生物地理特征上的差异,班公湖-怒江洋至少从中二叠世(~269Ma)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班公湖-怒江洋在中二叠世以前和冰期结束之后的时间段内打开。
纪占胜[2](2006)在《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西藏及滇西地区石炭纪一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的时空演化规律、讨论了成因及其地质学意义,最终对羌塘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的区域和层系提出了建议。在地层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拉萨地区旁多群的地层序列、厘定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岩石地层序列、在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发现了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地层剖面,新建了三叠系江让组、指出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的地层时代不是晚二叠世,而是晚三叠世一早中侏罗世。在青藏高原和滇西地区,共考察10余条剖面,通过系统分析,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石炭系一三叠系的地层格架。在古生物学方面,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晚石炭世一晚三叠世的牙形石序列。发现了晚石炭世的Neognathodus动物群、中二叠世Vjalovognathus动物群和Rabeignathus动物群、中二叠世中后期的Mesogondolella动物群、晚二叠世长兴阶的Clarkina动物群,在阿里狮泉河地区的左左剖面的左左组中上部发现了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化石。此外,在措勤敌布错的江让组中识别出了早三叠世一晚三叠世的多个牙形石带。在微古植物学上,在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永珠组下部发现了混生孢子组合、在敌布错组和坚扎弄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的孢粉组合。系统采集了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腕足类化石,首次建立了腕足类和牙形石化石带的对比关系。发现了牙形石和腕足类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意见分歧,指出现在的冈瓦纳相和特提斯相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地层划分的主导门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并在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存在矛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冰海相杂砾岩、含砾板岩的特点、成因、大地构造背景和时空演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一下拉剖面的珊瑚、腕足类和牙形石类在形态、结构和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分析,总结出早石炭世一中二叠世生物群性质暖一冷暖混生一冷一冷暖混生一暖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沉积特征、沉积相的分析得出了相同的规律。在沉积和古生物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炭一二叠纪冰期和冈瓦纳大陆冰川、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系、生物群性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冈瓦纳一特提斯过渡相区是在早石炭世末期冈瓦纳大陆北缘形成的裂谷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为大陆边缘裂谷,在中二叠世时期裂谷作用增强,发展成陆表浅海,一直持续到晚二叠世末期,而羌南和羌北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合到劳亚大陆,三叠纪早中期,又一次大规模伸展,三叠纪末期受喜马拉雅块体的俯冲碰撞,冈底斯以北隆升成陆地。构建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模型。在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分布规律的研究基础上,指出羌南和羌北地区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时期,隶属于冈瓦纳大陆的北缘,经过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的冈底斯以南地区的裂谷作用的加强和强烈的伸展运动,在晚二叠世末期已经拼贴在劳亚大陆的南缘,在三叠纪时期羌南和冈底斯以南地区又一次强烈的伸展,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形成具有洋盆性质的深水盆地,在班公湖一怒江断裂带在附近拉伸出大陆边缘的裂谷,晚三叠世末期,雅鲁藏布江一线俯冲碰撞,冈底斯及以北地区强烈隆升,形成陆地。通过三叠纪时期的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序列,分析出三叠纪在冈底斯北缘、羌南地区形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的岩相配置,通过盆地热演化史和牙形石有机变质成熟度的分析,指出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层区北缘和羌南的三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张予杰,朱同兴,张以春,安显银[3](2014)在《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系下拉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微)相》文中指出重新测制并研究了西藏申扎地区扎扛-木纠错剖面的下拉组。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将下拉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第一段为灰白或紫红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第二段为浅灰色至深灰色含珊瑚格架灰岩的生物碎屑灰岩段,时代为中二叠世沃德期至卡匹敦期;第三段为灰黑—深灰色中层或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泥晶灰岩段,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利用微相的方法,在下拉组的3个岩性段中识别出7种微相类型,并根据微相组合划分出台地边缘生屑滩、台地边缘生物礁、陆棚、局限台地等沉积(微)相。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下拉组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内连续沉积,沉积环境由开阔的碳酸盐台地环境过渡到较为封闭的局限环境,中、晚二叠世间不存在明显的地层及相的缺失。
张正贵,陈继荣,喻洪津[4](1985)在《西藏申扎早二叠世地层及生物群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申扎地区二叠系仅见下二叠统,一般近于东西方向分布,主要出露在永珠及他尔玛向斜核部,永珠一带发育最好,以一套碳酸盐岩为主,仅底部为碎屑岩,含化石丰富,整合沉积在石炭系之上,其上在含 Neoschwagerina 带的地层上部,没有发现 Yabeina 带,故其顶部地层出露不全。
张正贵,陈继荣,喻洪津[5](1983)在《西藏申扎早二叠世地层及生物群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申扎地区二叠系仅见下二叠统,一般近于东西方向分布,主要出露在永珠及他尔玛向斜核部,永珠一带发育最好,以一套碳酸盐岩为主,仅底部为碎屑岩,含化石丰富,整合沉积在石炭系之上,其上在含 Neoschwagerina 带的地层上部,没有发现 Yabeina 带,故其顶部地层出露不全。
姚建新,纪占胜,武桂春,詹立培,刘贵忠,蒋忠惕,傅渊慧[6](2007)在《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冈瓦纳和特提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和古生物对比的桥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北部申扎县永珠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中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该剖面中查果罗玛组碳酸盐岩地层(泥盆纪—早石炭世)和下拉组(中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碎屑岩夹灰岩地层,在沉积上表现为冰海相杂砾岩,在古生物化石面貌上表现为特提斯-冈瓦纳古生物群混生。古生物群混生的现象为石炭纪—二叠纪的特提斯生物区与冈瓦纳生物区之间的地层和古生物对比建立了一座桥梁。永珠组中上部地层中同时产有牙形石和腕足类,牙形石的研究表明其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而腕足类的研究则表明其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这一矛盾预示着在(亲)冈瓦纳相地区晚石炭世晚期地层缺失的意见需要重新审视。
詹立培,姚建新,纪占胜,武桂春[7](2007)在《西藏申扎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冈瓦纳相腕足类动物群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永珠组中上部和昂杰组的腕足类动物群可以与国内、外冈瓦纳相和亲冈瓦纳相地区的腕足类动物群进行对比,但又显示出其独特的一面。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合,永珠组中上部为Reedoconcha xizangensis-Spinomartinia xainzaensis组合、Cimmeriella mucronata-Reedoconcha excellens组合和Trigonotreta magnifica-Bandoproductus in-termedia组合,昂杰组为Aulosteges ingens-Punctocyrtella nagmargensis组合。按照国内、外冈瓦纳相、亲冈瓦纳相地区及华夏特提斯地区腕足类的时代意见,永珠组中部腕足类组合的时代为晚石炭世巴斯基尔期,上部2个腕足类组合分别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早期—萨克马尔晚期,昂杰组的腕足类组合的时代为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
张以春,沈树忠[8](2007)在《西藏拉萨地块的乐平统及其古地理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西藏拉萨地块乐平统以海相与陆相沉积并存为特征。海相乐平统含复体珊瑚Waagenophyllum、■类Reichelina和有孔虫Colaniella。陆相乐平统含两类植物群,一类发育于措勤盆地中北部地区,为舌羊齿植物群分子Glossopteris、Noeggerathiopsis、Phyllotheca和华夏植物群分子Pecopteris、Sphenopteris共生的混生植物群;另一类主要发现于改则县下岗江和昂仁县贡久布地区,以Lepidophylloides、Paracalamites、Pecopteris等华夏植物群分子为主。根据沉积层序分析,拉萨地块乐平世时表现为整体上升。藏南喜马拉雅特提斯带的乐平统以产有冈瓦纳型Glossopteris植物群、冷水型单体珊瑚Cyathaxonia和腕足动物群为特征,并且从曲布组到曲布日嘎组表现为海进的沉积序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特提斯带乐平世在植物群、动物群以及沉积层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拉萨地块在晚二叠世已基本脱离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喜马拉雅特提斯带。
杨洋[9](2019)在《西藏尼雄地区晚古生代沉积背景分析及地质意义》文中提出拉萨地块冈底斯晚古生代历来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热门。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包括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海的永珠组地层、近岸—陆棚冰海的拉嘎组地层、冰海陆棚的昂杰组地层以及开阔台地的下拉组地层。晚古生代是拉萨地块地质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一些关键地质问题存在争论,比如拉萨地块来源问题、晚古生代处于伸展还是挤压背景等。本论文以晚古生代永珠组及拉嘎组为研究对象,以实测地层剖面为手段,通过对沉积环境的解释、永珠组碎屑锆石、拉嘎组地球化学以及拉嘎组震积岩的分析,结合前人对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构造背景的认识,探讨了西藏尼雄地区晚古生代沉积背景及地质意义。1.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进行野外实测剖面调查、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全面认识晚古生代永珠组、拉嘎组岩石组分,构造特征,并对其进行沉积环境解释,以便为拉萨地块尼雄地区晚古生代地质特征提供依据。2.论文研究主要内容:通过对拉萨地块西段上石炭统永珠组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拉嘎组野外典型剖面进行实测调查、永珠组碎屑锆石分析、拉嘎组地球化学分析及震积岩简要说明,并与周缘微陆块进行对比。结合前人的调查研究,揭示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沉积背景及其地质意义。3.结论:通过野外剖面调查并对其进行沉积序列划分认为永珠组为一套滨岸—浅海碎屑沉积环境,拉嘎组为一套滨岸沉积与冰水沉积组合;通过永珠组碎屑锆石年龄特征与周缘微陆块进行对比认为永珠组具有冈瓦纳大陆靠印度一侧物源特征,其与南羌塘、拉萨、喜马拉雅微陆块在裂离之前具有显着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拉嘎组地球化学及震积岩分析认为拉嘎组沉积相及碎屑岩地球化学源区不含有拉萨地块内部的物质,来自于更南边冈瓦纳大陆北缘,其碎屑组分可能经历了多期次的再搬运作用,表现为成熟的大陆源区。拉嘎组震积岩具有典型岩性及构造标志。并且厘定拉嘎组震积岩单元具有垂向沉积序列。
范影年[10](1985)在《中国西藏石炭——二叠纪皱纹珊瑚的地理区系》文中研究指明前言本文依据石炭—二叠纪褶皱珊瑚不同的组合特征及分布规律,以界山大坂—多玛—改则县茶布区—东巧一线,接怒江断裂为界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生物区系,即该线以北的古特提斯海生物区系和以南的冈瓦纳生物区系。前者,以具鳞板的中国地方性的属 Cystophren- tis,Pseudouralinia,Kueichouphyllum,Yuanophyllum,Kionophyllum,Yatsengia 及 Waa-
二、西藏申扎早二叠世地层及生物群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申扎早二叠世地层及生物群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羌塘地块的二叠纪地层及动物群 |
2 拉萨地块的二叠纪地层及动物群 |
3 南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二叠纪地层和动物群对比 |
3.1 晚二叠世 |
3.2 中二叠世 |
3.3 早二叠世 |
4 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 |
5 结论 |
(2)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三、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一节 西藏石炭-二叠系的研究历史 |
第二节 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古生物地层区系划分 |
第三节 西藏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地层和古生物特色 |
第四节 冈瓦纳-特提斯过渡相区的石炭-二叠系研究意义 |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
第六节 主要研究剖面和工作重点介绍 |
第二章 拉萨地区旁多群形成环境与时代的研究 |
第一节 拉萨地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二节 旁多群地层层序的完善 |
第三节 旁多群的沉积构造、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因解释 |
第四节 坠石在旁多群中的发现及意义 |
第五节 生物地层和地层年代 |
第六节 旁多群的划分和对比 |
第三章 申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研究及其意义 |
第一节 申扎地区石炭-二叠系的地层划分 |
第二节 沉积特征和环境解释 |
第三节 古生物及地层时代的研究现状及争论焦点 |
第四节 永珠组下部的混生微古植物群 |
第五节 腕足类和牙形石时代意见的分歧 |
第六节 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研究意义 |
第七节 扎杠-木纠错剖面中上二叠统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 |
第四章 夏岗江混生植物群及其地层时代新解 |
第一节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二节 坚扎弄组和敌布错组的孢粉学研究 |
第三节 敌布错组下伏地层中三叠纪牙形石的发现 |
第五章 狮泉河地区中、上二叠统牙形石的发现 |
第一节 羊尾山剖面那子夺波组顶部的牙形石动物群 |
第二节 左左地区羊尾山组和左左组的牙形石动物群 |
第六章 羌南-保山地层区石炭-二叠系的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羌南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
第三节 保山地层小区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序列 |
第四节 Rabeignathus 牙形石动物群发现的意义 |
第五节 丁家寨组时代下限的新认识 |
第七章 石炭-二叠纪古生物群和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成因及其意义的探讨 |
第一节 古生物群时空演化规律 |
第二节 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规律 |
第三节 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的成因 |
第四节 地层古生物学和构造学意义 |
第八章 青藏高原三叠系时空格架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第一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新进展 |
第二节 夏岗江植物群时代修订和江让组发现的意义 |
第三节 三叠系的时空格架及其演化过程 |
第四节 西藏三叠系研究的地质意义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实测剖面描述 |
图版说明 |
图版 |
(3)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系下拉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微)相(论文提纲范文)
1下拉组剖面列述及划分 |
1.1下拉组剖面列述 |
1.2下拉组的划分与对比 |
2下拉组沉积相 |
2.1岩石类型 |
2.2微相类型 |
2.3沉积相及环境 |
3讨论 |
4结论 |
(6)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冈瓦纳和特提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和古生物对比的桥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划分和对比 |
2 沉积特征和环境解释 |
3 古生物和地层时代的研究现状及争论的焦点 |
4 研究的意义 |
(7)西藏申扎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冈瓦纳相腕足类动物群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永珠组中上部和昂杰组腕足类动物群的面貌、时代和对比 |
(1) Reedoconchaxizangensis-Spinomartiniaxainzaensis (Rx-Sx) 组合。 |
(2) Cimmeriella mucronata-Reedoconcha excel-lens (Cm-Re) 组合。 |
(3) Trigonotreta magnifica (sp.nov.) -Bando-productus intermedia (sp.nov.) (Tm-Bi) 组合。 |
(4) Aulosteges ingens-Punctocyrtella nagmar-gensis (Ai-Pn) 组合。 |
2 腕足动物群的演变规律 |
3 与国内外几个主要地区对比 |
4 结论 |
(9)西藏尼雄地区晚古生代沉积背景分析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碎屑锆石研究现状 |
1.2.2 震积岩研究现状 |
1.2.3 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构造背景研究 |
1.3 研究区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层 |
2.1.1 永珠组特征 |
2.1.2 拉嘎组特征 |
2.1.3 昂杰组特征 |
2.1.4 下拉组特征 |
2.1.5 其他地层特征 |
2.2 岩浆岩分布特征 |
2.3 区域变质岩及接触变质岩 |
2.4 构造特征 |
第3章 晚古生代永珠组、拉嘎组地层与沉积环境 |
3.1 永珠组地层特征与沉积环境 |
3.1.1 实测剖面 |
3.1.2 岩石学特征 |
3.1.3 沉积环境与沉积序列分析 |
3.1.4 时代讨论 |
3.2 拉嘎组地层特征与沉积环境 |
3.2.1 实测剖面 |
3.2.2 沉积序列与沉积环境 |
3.2.3 时代讨论 |
第4章 永珠组碎屑锆石特征 |
4.1 样品采集 |
4.2 分析方法 |
4.3 测试结果 |
4.4 讨论 |
4.4.1 拉萨地块冰期与冰融碎屑锆石对比 |
4.4.2 拉萨地块周缘微陆块碎屑锆石对比 |
第5章 拉嘎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
5.1 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 物源区构造背景 |
5.3 物源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拉嘎组地震事件沉积 |
6.1 拉嘎组震积岩层位 |
6.2 岩石类型和构造标志 |
6.3 震积岩震积序列 |
6.4 小结 |
第7章 拉萨地块石炭—二叠纪沉积背景分析 |
7.1 拉萨地块石炭纪—二叠纪逐步活化 |
7.2 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西藏申扎早二叠世地层及生物群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J]. 张以春,张予杰,袁东勋,徐海鹏,乔枫. 岩石学报, 2019(10)
- [2]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D]. 纪占胜.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1)
- [3]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系下拉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微)相[J]. 张予杰,朱同兴,张以春,安显银. 地质学报, 2014(02)
- [4]西藏申扎早二叠世地层及生物群特征[J]. 张正贵,陈继荣,喻洪津.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
- [5]西藏申扎早二叠世地层及生物群特征[A]. 张正贵,陈继荣,喻洪津.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 1983
- [6]西藏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冈瓦纳和特提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和古生物对比的桥梁[J]. 姚建新,纪占胜,武桂春,詹立培,刘贵忠,蒋忠惕,傅渊慧. 地质通报, 2007(01)
- [7]西藏申扎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冈瓦纳相腕足类动物群再研究[J]. 詹立培,姚建新,纪占胜,武桂春. 地质通报, 2007(01)
- [8]西藏拉萨地块的乐平统及其古地理意义[J]. 张以春,沈树忠. 地层学杂志, 2007(04)
- [9]西藏尼雄地区晚古生代沉积背景分析及地质意义[D]. 杨洋.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中国西藏石炭——二叠纪皱纹珊瑚的地理区系[J]. 范影年.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