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Z电表相关问题调查结果报告

QDZ电表相关问题调查结果报告

一、QDZ仪表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报导(论文文献综述)

八院自控[1](1967)在《QDZ仪表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报导》文中研究说明八院自控专业的同志,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对国产QDZ仪表在设计中经常碰到而又未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向有关仪表厂虚心请教,深入调查,把调查结果报导出来,是值得学习和欢迎的。其中有些问题,尚未解决,希望广大读者把你们知道的情况寄给本刊编辑组,互通讯息,以广交流。

孟晓华[2](2014)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已成为加强外部监管、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手段。然而怎样的驱动机制能促使企业及时、真实、全面的披露环境信息,这迫切需要现实的调查与理论上的回答。本研究通过辨识与测度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及其演变,识别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其压力作用机制,探索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行业竞争效应,揭示内部经济动机如何驱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及透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最高决策者—高管环境态度的异质性。本研究集成利益相关者理论、合法性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之印象管理理论等,通过实证研究,致力于寻求一个对当前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解释,探索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有效驱动与治理机制,为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工作从四个层次展开,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在个体层次研究了内管高管在环境信息披露中的角色。内部高管处于决策中心,最终决策企业披露何种环境信息、采用何种方式、披露多少,因而内部高管的个体因素不容忽视。本研究一是从高阶理论的视角实证检验了企业高管的背景特征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在较短的任期内尚没有对企业环境责任引起足够的重视,总体呈现出同质性的消极态度。二是首次探索高管更替对企业环境责任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高管更替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环境披露,尤其是高管非自愿且负面的更替显着不利于企业环境责任的改善。第二,在企业特质层次研究了企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一是通过动态的研究设计,纵跨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时期,研究发现经济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非常复杂,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仅受规制条件的影响,而且对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经济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联也有不同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规制背景下解释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是不同的,即自愿披露时期可用绩效—印象管理理论来解释,而在严格规制背景下,可用压力—合法性理论来解释。二是考察环境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针对环境违规企业考察,研究显示环境违规企业披露了较多软性信息以显示其环境的合法性,绩效好的企业则披露更多具体信息。此外,尽管违规行为被曝光后,违规企业也避免披露负面环境信息。第三,在行业层次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效应,即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是促进还是抑制企业的环保行为。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视角,研究发现了在产品竞争程度与环境信息披露呈倒“U”型关联,无论是激烈的还是较弱的行业竞争强度对应的披露水平都偏低,而适度的行业竞争与高水平的披露相关,同时还兼论了微观层面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即市场势力)与企业环境披露也具有同样的表现,结果表明企业环境披露是战略驱动的,并与竞争状况紧密相关。第四,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层次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并揭示其作用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一个独特的视角,根据一个重大环境事件系统性解剖分析,并依据公共危机事件四个阶段的划分原理,研究各个阶段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诉求,以及企业的响应或措施。研究发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关注点与影响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并随着环境事件的孕育、震荡、调整和适应、结束四个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研究提出政府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企业环境责任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因素拓展到高管个体的责任意识,基于高阶理论的考察为后续研究开启了一个打开企业黑箱的可能;系统考察了高管更替与企业环境披露的关联,进一步试图挖掘企业环境披露中牵涉高管的微观机制;(2)在企业重要特质经济绩效、环境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联上获得理论上的突破,研究表明传统两个相关竞争的理论解释(合法性理论与自愿披露理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调和且能综合诠释当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3)考察了鲜有报道的产品市场竞争与环境信息披露的联系,从理论上阐述竞争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理论框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4)揭示了中国情境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利益诉求,作用力具有明显的强弱与次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相互交织的复杂驱动力会随着环境事件演变而发生迁移,这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中国环境信息披露实践中的应用。

高媛[3](2019)在《潍坊高新区城管执法形象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保障城市生活秩序,提升城市形象都离不开城管执法的工作。然而城管与被执法对象的矛盾仍频发不止,同时,部分媒体为搏眼球,吸引流量,为经济利益所驱使,对城管工作进行不实和曲解化的报道,频频将城管执法工作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影响了城管相关人员的形象,降低了政府威信,激化了社会矛盾,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目标和宗旨显得格格不入。此外,我国城市管理工作自身也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制度仍不完善,体制仍不健全,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严格执法困难重重等基层共性问题,也是导致城管不断呈现负面形象的深层原因。城管执法形象国内受损,国外更是呈负面化趋势,我国行政执法的有效性和政府的国际形象也受到极大地影响。因此,政府需全面重视城管作为“窗口部门”的形象风险,提升城管执法队伍的积极正面形象。本文通过描述性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对高新城管执法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对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深入探究,分析城管执法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传播的特点以及从城管队伍自身出发,对城管体制、执法困境以及队伍素质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城管负面形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对提高城管自身形象和政府公信力,为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国文献资源调查课题组,肖自力,李晓明,李昆中,杨治安,张欣毅,黄新[4](1991)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 用户调查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引言此次全国文献资源调查有别于传统文献资源调查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注重运用书目核对、引文分析、用户评议等评估技术来综合地分析考察文献收藏的结构特征。由于用户评议是从文献利用的角度进行评价的,而对某学科文献收藏状况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该学科的专家,尤其是造诣较深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他们处于本学科多种信息交流的中心,对文献的评价有相当的权威性,因此,用户评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数量统计、书目核对、引文分析等方法的不足。

桑琳洁[5](2020)在《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了教育界和旅游界共同追逐的热点。各地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然而研学旅行的实施质量却不高,出现研学旅行庸俗化和负重化等异化现象。这些异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研学旅行的研究还不够,而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原因是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研学旅行导师队伍。研学旅行导师是研学旅行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直接影响研学旅行的实施质量。但是由于相关部门还未出台相关文件对研学旅行导师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导致研学旅行导师的职责与定位不明确,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专业化水平不高。本文认为,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首先要从培养一批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开始,而培养专业的队伍则迫切需要针对研学旅行导师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进行提取和建构,以期为研学旅行导师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是研究的重要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特定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实现该功能的研学旅行导师应该具备的特定胜任特征,而研学旅行教育功能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又取决于研学导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胜任特征。在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过程中,本文采取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研学旅行教育功能建构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并探索将该模型应用到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设计上。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相关研究和政策文件梳理可知,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主要有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创意物化、认识社会和自然。这些虽非研学旅行独有,但研学旅行却能更好的发挥出这些教育功能,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这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础。第二,通过对国内外研学旅行导师、教师、导游胜任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采用胜任力建构中常用的工作日志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提取研学旅行导师胜任特征,并在经过咨询专家意见修改之后,初步建构了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第三,根据初步建构的胜任力模型,编制了研学旅行导师调查问卷来验证模型。共收集到问卷416份有效问卷,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7,信度较高。KMO度量值为0.948,适合做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问卷结构与理论建构的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基本吻合。相关性分析也得出模型维度与维度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按照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进行微调之后,最终建构了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五个维度40项胜任特征的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致力于促进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的实现。第四,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的目标是为了让被培训者获得研学旅行导师胜任特征,按照目标倒推的设计思路,本研究尝试基于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设计了培训课程理念,注重外显和潜在胜任特征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同时也设计了“微认证”培训评价,以实现研学旅行教育功能为最终目标。这是本研究在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培养中的的应用途径与价值。

隋思聪[6](1974)在《仪表用弹性合金发展概况》文中认为 弹性合金是精密仪表和精密机械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材料。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弹性合金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越严格。因为要提高仪器仪表的精密度和适应在各种复杂条件(如高、低温,强磁场,各种腐蚀介质等)下工作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特性,必须要有性能优良的弹性合金

朱剑鋆[7](2016)在《飞行防冰与结冰中的流动传热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冰现象对于飞行安全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当飞机在结冰气象条件下飞行时,如不采取适当的防冰措施,飞机迎风部件表面就会发生结冰。近年来,由于结冰引发的飞行安全事故仍在国内外多次发生,因此飞行结冰和防冰依然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飞行结冰和防冰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数值模拟技术在近年来的结冰和防冰研究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在防冰计算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商业CFD软件ANSYS Fluent作为开发平台,围绕防冰和结冰模拟的通用计算方法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本文基于ANSYS Fluent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对水滴撞击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成功地在ANSYS Fluent软件中实现了水滴撞击特性的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计算。对于前者,本文基于Fluent软件的离散相模型获得了水滴的运动轨迹,并采用自己发展的粒子统计方法实现了复杂三维表面局部水收集系数的拉格朗日法计算。对于后者,本文采用Fluent软件的用户自定义标量方程对水滴相运动的控制方程进行了求解,从而可以在Fluent软件支持的任何坐标系及边界条件下获得部件表面的局部水收集系数。基于上述方法,本文对二维和三维翼型的局部水收集系数进行了算例验证计算,得到了与文献数据相符的计算结果。同时,本文对水滴撞击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拓展研究,在Fluent软件中实现了过冷大水滴条件和二维轴对称坐标系下的局部水收集系数计算。此外,本文发展了求解水滴撞击特性的拉格朗日-欧拉复合解法,通过对算例计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欧拉法在求解水滴撞击特性时的稳定性和效率。其次,本文开展了防冰条件下部件表面流动换热的计算方法研究。本文从防冰计算中经典的Messinger模型入手,对部件表面水膜流动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发展了基于非结构化网格体系的表面水膜质量平衡计算方法,以及表面溢流水膜质量的分配方法。在防冰部件表面温度的计算上,本文通过Fluent用户自定义函数将考虑溢流水膜的防冰部件表面各项热流添加到了Fluent的能量方程中,并基于Fluent的耦合换热壁面边界实现了防冰热气、固壁、以及外流场在防冰条件下的耦合换热计算。基于上述方法,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静止部件在防冰条件下的表面温度进行了计算,并将得到的结果与本文开展的防冰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满意。此外,本文还对不同算例计算中得到的表面水膜流动质量和表面热流进行了分析。再次,本文开展了水膜破裂后表面溪流形态的计算研究。为了获得破裂处水膜的厚度,本文根据水膜很薄的客观事实对水膜采用了速度线性分布假设,并对水膜流动中的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关系进行了建模计算。为了得到水膜破裂后的溪流厚度和宽度,本文假设溪流截面为圆的一部分,根据破裂前后水膜和溪流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关系,发展了破裂后溪流几何参数的求解方法。通过与文献实验结果的对比,本文方法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对破裂后的溪流形状进行预测。基于上述方法,本文对不同壁面温度和来流水滴直径下的航空发动机支板表面溪流宽度和厚度进行了计算,研究了这些因素对破裂后溪流几何参数的影响。最后,本文开展了结冰冰形的数值预测研究。本文根据结冰表面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关系,对结冰表面的热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发展了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表面冰增长迭代计算方法。为了获得结冰冰形,本文发展了结冰后壁面节点坐标的计算方法,并采用ANSYS Fluent动网格技术对结冰后流体的计算域进行了自动更新,从而实现了结冰过程的多步预测。通过对经典算例的验算,本文的冰形预测方法得到了验证。基于上述方法,本文对航空发动机转动部件的表面结冰冰形进行了预测,并对这些部件的结冰规律进行了分析。

[8](1975)在《辐射防护剂量学》文中认为 一、导言辐射防护的任务是确保社会从电离辐射或发射这种辐射的过程获得利益,而对个体和广大居民只带来最小的危险。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1966b)的假定,任何辐射照射都有可能引起有害的生物效应,因此必须将辐射剂量限制到这样一种水平,使得所假定的危险对个人和社会说来都是可以容受的。要确定这种可以容受的危险程度就要在辐射所带来的利益和可能造成的有害影响之间谋求均衡。在这里必须考虑安全措施的费用,并将这种职业性危害和其它职业中所遇到的危害进行比较。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其它国际组织推荐了最大容许剂量。许多国家已经将这些最大容许剂量的数值列入辐射防护法规之内。

彭天杰[9](1989)在《苏联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绪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生物存在与活动的空间,一切与生物有交互作用和关系的环境。生态环境研究的基本含义就是:用生态学和环境料学的观点和基本原理,来研究人类活动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化的机理和规律。生态环境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环境研究的开展,标志着环境料学的研究工作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它是进行生态建设的基础,是为建设一个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大系统而探索科学规律、以便更好的指导人类的活动。生态环境研究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它需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全球性的大生态环境的研究是当前环境科研工作的一个大趋势,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5年来工作积累的一个新要求,是我国环境科研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为此,中科院于198G年10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温家梁,涂锦葆[10](1978)在《电镀废水的综合利用和处理 三、电镀废水的综合利用和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电镀废水的特性和处理系统1、电镀废水的特性电镀废水的来沅,一般为:(1)废电镀液的排放;(2)镀件清洗水;(3)设备冷却用水;(4)其他:如冲刷地坪,刷洗极板以及通风冷凝水和其他由于镀槽渗漏或在操作、管

二、QDZ仪表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报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DZ仪表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报导(论文提纲范文)

(2)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
    1.3 本文的逻辑结构和研究内容
        1.3.1 逻辑结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论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论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发展过程与测度
    2.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理论及述评
    2.3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之研究进展
    2.4 企业经济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之研究进展
    2.5 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特征的关系研究与述评
    2.6 有关中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与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高管的角色
    3.1 高管背景特征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文献回顾
        3.1.3 理论和假设
        3.1.4 研究方法
        3.1.5 结果分析
        3.1.6 结论与讨论
    3.2 高管更替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2.4 结果分析
        3.2.5 结论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特质的影响
    4.1 企业经济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联性:所有权的调节效应
        4.1.1 引言
        4.1.2 文献回顾
        4.1.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4.1.4 研究样本与变量设计
        4.1.5 结果分析
        4.1.6 结论与讨论
    4.2 企业环境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联性:基于环境违法企业的考察
        4.2.1 引言
        4.2.2 文献回顾
        4.2.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4 研究设计和样本
        4.2.5 结果分析
        4.2.6 结论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业市场竞争的效应
    5.1 引言
    5.2 理论关联与研究假设
        5.2.1 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5.2.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与数据
        5.3.2 变量与测度
        5.3.3 计量模型
    5.4 结果分析
    5.5 结论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作用
    6.1 引言
    6.2 环境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背景
    6.3 研究方法
        6.3.1 涉及的具体利益相关者
        6.3.2 资料来源
        6.3.3 研究事件的阶段划分
    6.4 案例描述:利益相关者作用与企业响应
        6.4.1 事件背景
        6.4.2 四个阶段的利益相关者作用与企业的响应
    6.5 案例讨论
        6.5.1 中国情境下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6.5.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作用方式
        6.5.3 四个阶段中利益相关者作用的迁移与企业响应
    6.6 结论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性与实践启示
        7.2.1 研究的创新性
        7.2.2 研究的实践启示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潍坊高新区城管执法形象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管执法形象提升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城管
        2.1.2 城管执法
        2.1.3 城管执法形象
        2.1.4 城管公共关系
    2.2 理论依据
        2.2.1 政府公共关系理论
        2.2.2 形象修复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新区城管执法形象调查访谈与危机现状分析
    3.1 对普通市民的调查与访谈
        3.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1.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3.1.3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3.1.4 对普通市民的访谈研究
    3.2 对城管执法人员的调查与访谈
        3.2.1 对城管执法队伍的基本信息调查
        3.2.2 对城管执法人员的访谈
    3.3 对商贩的调查与访谈
    3.4 高新区城管执法形象的危机现状
        3.4.1 执法职能划分不清晰
        3.4.2 执法暴力冲突事件频发
        3.4.3 执法程序不当
        3.4.4 执法人员消极执法
        3.4.5 媒体美誉度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新区城管执法形象危机成因
    4.1 法律体制因素
    4.2 执法的社会利益冲突
    4.3 执法者自身因素
        4.3.1 男性化且年轻化
        4.3.2 资质不足
        4.3.3 “临时工”身份尴尬
    4.4 社会舆论的倾斜
    4.5 媒体报导的偏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新区城管执法形象提升的路径
    5.1 加快推进法规制度建设
    5.2 积极创新管理方式
        5.2.1 对执法部门进行精细化管理
        5.2.2 对执法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
        5.2.3 积极推广先进执法管理模式
        5.2.4 创新实践多种执法方式
    5.3 努力改善外部公共关系
        5.3.1 缓和与执法对象的关系
        5.3.2 强化与群众的联系
        5.3.3 优化与媒体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阐释
        一、研学旅行及研学旅行导师
        二、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三、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设计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胜任力理论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研学旅行相关研究
        二、研学旅行导师相关研究
        三、胜任力模型相关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及验证
    第一节 研学旅行导师模型建构
        一、文献分析法提取胜任特征
        二、工作日志法提取胜任特征
        三、行为事件访谈法提取胜任特征
        四、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初步建构
    第二节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验证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构成
        三、数据处理
        四、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实践应用—培训课程设计
    第一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设计理念
        一、“目标倒推”式设计培训课程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培训课程
        三、“行——知——行”培训模式
    第二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目标设计
    第三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
    第四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形式设计
    第五节 研学旅行导师培训课程评价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反思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访谈协议与提纲
    附录二 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行为事件访谈录音片段示例
    附录三 研学旅行导师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模型各维度内胜任特征描述统计分析
致谢

(7)飞行防冰与结冰中的流动传热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飞行结冰机理及防除冰方法简介
        1.2.1 飞行结冰产生的原因
        1.2.2 影响飞行结冰的主要因素
        1.2.3 结冰的分类与危害
        1.2.4 主要防/除冰系统简介
    1.3 防冰研究的技术手段
        1.3.1 试验研究技术
        1.3.2 数值模拟技术
    1.4 国内外防冰研究进展
        1.4.1 试验研究进展
        1.4.2 数值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滴撞击特性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水滴撞击特性的概念
    2.3 水滴撞击特性计算的基本假设
    2.4 拉格朗日法
        2.4.1 水滴运动方程及其实现
        2.4.2 局部水收集系数计算
    2.5 欧拉法
        2.5.1 水滴相运动的控制方程
        2.5.2 水滴相方程的边界条件
        2.5.3 数值扩散
    2.6 水滴撞击特性的计算过程
    2.7 算例验证
        2.7.1 算例介绍
        2.7.2 计算结果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滴撞击特性计算方法的拓展研究
    3.1 引言
    3.2 SLD条件下的水滴撞击特性计算
        3.2.1 大水滴运动中的变形、破碎及阻力模型
        3.2.2 大水滴撞击壁面后的反弹/飞溅模型
        3.2.3 SLD条件下的水滴撞击特性算例验证
    3.3 旋成体部件的水滴撞击特性计算
        3.3.1 二维轴对称坐标系下拉格朗日法的初始水滴位置分布
        3.3.2 算例计算
    3.4 提高欧拉法求解效率的探索性研究——拉格朗日-欧拉复合解法
        3.4.1 拉格朗日-欧拉复合解法的主要思想和实施方法
        3.4.2 光滑NACA0012 翼型的计算结果
        3.4.3 带冰NACA23012 翼型的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冰部件表面流动换热的计算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防冰表面流动换热的数学模型
        4.2.1 Messinger模型
        4.2.2 考虑水膜流动的计算模型
    4.3 表面流动换热计算的实现方法
        4.3.1 部件表面温度计算的实现方法及流程
        4.3.2 部件表面水膜质量流量的确定方法
        4.3.3 部件表面控制体上溢流水的流量分配方法
    4.4 防冰试验及计算验证
        4.4.1 试验设备
        4.4.2 防冰试验件结构及表面温度的测量
        4.4.3 试验条件
        4.4.4 误差分析及抑制措施
        4.4.5 试验过程
    4.5 计算设置与结果分析
        4.5.1 计算模型的处理与计算设置
        4.5.2 热气防冰支板的计算结果
        4.5.3 热气防冰帽罩的计算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件表面水膜流动形态的计算研究
    5.1 引言
    5.2 水膜破裂前的流动过程与膜厚计算
        5.2.1 水膜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5.2.2 水膜流动的动量方程
        5.2.3 水膜流动中的厚度计算
    5.3 水膜破裂后的溪流形态计算
        5.3.1 溪流形态参数的定义
        5.3.2 破裂后溪流形态参数的计算
    5.4 算例验证
        5.4.1 算例介绍
        5.4.2 翼型表面水膜厚度的计算结果
        5.4.3 翼型表面溪流形态的计算结果
    5.5 航空发动机进气防冰支板表面溪流形态的计算研究
        5.5.1 支板表面溪流形态的计算条件
        5.5.2 不同壁面温度下支板表面溪流形态的计算结果
        5.5.3 不同来流水滴直径下支板表面溪流形态的计算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部件表面结冰冰形的计算研究
    6.1 引言
    6.2 部件表面结冰冰形的预测方法
        6.2.1 部件表面结冰过程的热力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6.2.2 结冰后部件表面几何的更新方法
        6.2.3 部件表面结冰预测的计算过程
    6.3 算例验证
        6.3.1 验证算例介绍
        6.3.2 翼型表面结冰冰形的验证计算结果
    6.4 航空发动机旋转帽罩表面结冰冰形的计算研究
        6.4.1 结冰帽罩算例介绍
        6.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6.5 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表面结冰冰形的计算研究
        6.5.1 结冰叶片算例介绍
        6.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回顾与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QDZ仪表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报导(论文参考文献)

  • [1]QDZ仪表有关问题的调查结果报导[J]. 八院自控. 石油化工自动化, 1967(04)
  • [2]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机制研究[D]. 孟晓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3]潍坊高新区城管执法形象提升研究[D]. 高媛. 燕山大学, 2019(06)
  • [4]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 用户调查研究报告[J]. 全国文献资源调查课题组,肖自力,李晓明,李昆中,杨治安,张欣毅,黄新.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1(01)
  • [5]研学旅行导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D]. 桑琳洁. 华南师范大学, 2020(06)
  • [6]仪表用弹性合金发展概况[J]. 隋思聪. 仪表材料, 1974(Z1)
  • [7]飞行防冰与结冰中的流动传热计算方法研究[D]. 朱剑鋆.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8]辐射防护剂量学[J]. 兵. 核防护, 1975(02)
  • [9]苏联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J]. 彭天杰. 环境科学丛刊, 1989(05)
  • [10]电镀废水的综合利用和处理 三、电镀废水的综合利用和处理[J]. 温家梁,涂锦葆. 环境科学研究, 1978(06)

标签:;  

QDZ电表相关问题调查结果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