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宿主防御指数预测脾虚证及脾虚程度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桑小普[1](2020)在《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脾虚证的致病机理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开始应用于脾虚证本质研究,但尚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已有学者分别使用iTRAQ技术、16S rDNA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脾虚证的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进行了探索,但是,应用RNA-seq或Small RNA-seq技术进行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由于气虚体质是脾虚证的前驱状态,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的生物学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脾虚证的早期发生状态。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病理机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健康人气虚体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虚证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前沿的RNA-seq技术和ceRNA理论,从转录组学水平上进行了脾虚证内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综合两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从体质、证候、疾病的自然进展方向,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CSG脾虚证和CAG脾虚证内在转录调控机制的相互关联,找到“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或标志网络,以期阐释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也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为明确脾虚证自身特点及与其他因素(如体质、证候、疾病等)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通过广告或电话进行健康受试者招募,包括健康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和湿热体质。同期进行慢性胃炎患者招募,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患者。采集临床研究受试者外周血,分离白细胞后提取总RNA,分别进行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获得的测序数据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进行ceRNA网络构建,获得脾虚证相关的ceRNA调控网络关系。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JDF-IRB-2016031002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915393。结果:第一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25例,分别为健康人平和体质13例、气虚体质7例、湿热体质5例。随机选择了健康人平和体质5例、气虚体质5例、湿热体质4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60个、lncRNA76个、miRNA42个。功能分析发现,细胞质膜组成成分和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在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基因的通路分析中发现,赖氨酸降解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KEGG富集中出现。3、通过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3182个miRNA-lncRNA对,955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9514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36个GO功能和31个KEGG信号通路。4、从健康人气虚体质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9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11个GO功能和8个KEGG信号通路。第二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70例,分别为CSG脾虚证28例、湿热证21例;CAG脾虚证7例、湿热证14例。随机选择了CSG脾虚证6例、CSG湿热证5例、CAG脾虚证5例,CAG湿热证5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建库和测序。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CS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7个、lncRNA 103个、miRNA4个。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别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KEGG分析中显着富集。通过对CS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 miRNA、mRNA 和 lncRNA 进行 ceRNA 分析,共获得 433 个 miRNA-lncRNA 对,226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548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10个GO功能和11个KEGG信号通路。从CS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66个GO功能和15个KEGG信号通路。3、我们获得了 CA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20个、lncRNA 79个、miRNA 29个。在对CA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和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1028个miRNA-lncRNA对,1123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3625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59个GO功能和34个KEGG信号通路。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13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20个GO功能和28个KEGG信号通路。4、从上述测序结果中进一步挖掘,获得脾虚证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570个、lncRNA2009个、miRNA 303个,这些差异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4个KEGG信号通路。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6个miRNA-lncRNA对,9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4对ceRNA,其中的关键基因CD300H的mRNA水平在气虚体质和脾虚证中显着降低(P=0.03)。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4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18个KEGG信号通路。结论:健康人气虚体质与慢性胃炎脾虚证存在特异的转录组表达谱,且气虚体质与脾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体现在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方面。功能分析提示“气虚体质—脾虚证”涉及多种免疫相关功能异常,此外在激素分泌、细胞质膜、信号转导、物质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存在差异。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揭示了CD300H基因的ceRNA参与“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转录调控网络。本研究的结果为挖掘脾虚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骆秋芳[2](2015)在《重症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随着医学的发展,近来抗感染治疗也已取得长足进步,但重症肺炎以其特殊疾病特点仍是呼吸系统感染临床治疗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其主要原因为重症肺炎患者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以及耐药菌的出现,致使其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低氧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导致重症肺炎在临床治疗上的困难性。日前,重症肺炎仍是各种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本研究通过对重症肺炎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重症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中西医治疗及引起临床上对重症肺炎的重视。目的: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将重症肺炎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回顾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情况、中医证候等信息,以探讨重症肺炎的中西医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病例信息采集表。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及各分院呼吸科及ICU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重症肺炎患者最终转归将其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好转组,判断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X线胸片提示炎性病灶吸收≥1/2;恶化组,判断标准:临床判断死亡或经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要求放弃治疗自动离院的患者。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收集患者的信息,分别记录其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基础病、合并症、呼吸机使用情况、临床检查结果、体温、痰培养、中医证型等信息。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分析讨论。结果: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53例重症肺炎病例中,好转组共132例,恶化组共21例,其中死亡病例16例,治疗无效自动放弃者5例。研究发现:(1)老年人更易患重症肺炎,且年龄越大预后越不好。研究显示两组平均年龄均大于60岁,但恶化组年龄更大为7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8,P<0.05)。(2)合并肺部基础疾病的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率越高。研究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方面,两组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支气管扩张比较均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P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8,P<0.05)。(3)重症肺炎患者出现并发症者预后更不好。研究显示,两组在合并相关疾病如严重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合并DIC、MODS、MODS合并ARDS、MODS>2个器官上比较均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恶化组在使用呼吸机及开放人工气道的比例高,且撤机比例少。在使用呼吸机、开放人工气道、撤机等两组比较均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恶化组的炎症指标明显比好转组高,营养不足,肾损伤者预后更不好。两组的实验指标PCT、ESR、CRP、ALB、Urea、Cr比较均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实验指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影像学方面,恶化组右肺感染几率更高。右肺感染、及单纯右中肺感染两组比较均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左肺叶感染,两肺叶感染及多肺叶感染比较无统计学意义。(7)纳入病例中得出细菌感染恶化组比好转组多,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出现频次最多;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多,两组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而感染光滑球拟假丝酵母菌、鲍曼不动杆菌者预后不好,两组比较均得P<0.05。(8)中医方面,纳入患者中,痰、热、瘀、虚出现频次最高,而恶化组在瘀证、湿瘀证、阳虚证、气脱证的比例比好转组高,好转组热证的比例比恶化组高,两组比较均得P<0.05。恶化组更易出现气阴两虚,痰瘀内阻证、肺脾肾虚,痰湿瘀阻证、阳气欲脱证、痰热内闭心窍证,好转组更易出现痰热壅肺证,两组比较均得P<0.05。 (9)在153例患者中,主要就诊症状为咳嗽、发热、气促、咳痰、神志障碍、下肢水肿,其中好转组的主要就诊症状为咳嗽、发热、气促、咳痰、下肢水肿、胸痛,恶化组主要就诊症状为气促、咳嗽、神志障碍、发热、咳痰、乏力,其中发热、气促、神志障碍、乏力、少尿,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别。结论:(1)年龄,合并COPD,并发严重脓毒症及MODS,PCT, CRP、ESR、Urea、Cr升高,ALB降低,以上均为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发生MODS2个以上器官者较发生MODS2个器官者预后差。(2)影像学方面,右肺感染的患者及单纯右中肺感染的患者预后更不佳,考虑误吸患者反复感染,使重症肺炎预后更差。(3)影响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病原菌主要为细菌,而光滑球拟假丝酵母菌、鲍曼不动杆菌是影响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主要病原菌。(4)中医方面,说明痰、热、虚、瘀为重症肺炎的主要病理特点,而以热证这种实证为主的患者预后更佳,而以瘀证、阳虚证、湿瘀证、气脱证为主的患者预后差。(5)证型方面,好转组痰热壅肺证更普遍,而恶化组表现为虚证及以病理产物为主的虚实夹杂病证,如气阴两虚,痰瘀内阻证、肺脾肾虚,痰湿瘀阻证、阳气欲脱证、痰热内闭心窍证。(6)重症肺炎患者常以咳嗽、发热、气促、咳痰、神志障碍、下肢水肿为主要就诊症状,好转组更易发热,而以气促、神志障碍、乏力、少尿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预后差。
田年秀[3](2015)在《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HA、LN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刺血疗法又称为刺络泻血疗法,是针灸传统方法之一,是指用一定的针具(如三棱针、采血针等)针刺某些穴位或者刺破体表的血络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基于《黄帝内经》中刺络泻血疗法可以祛瘀通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笔者导师在临床中利用刺络泻血疗法治疗肝纤维化有显着疗效,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设计本实验,通过观察刺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HA、LN的影响,来探讨刺血疗法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分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包括综述两篇,综述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肝纤维化的基本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法来探讨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综述二从祖国医学的角度,从肝纤维化的古代病名、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原则,来总结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以四氯化碳诱导法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后,以刺络泻血疗法刺破大鼠足三里、太冲、阳陵泉附近浅表静脉,使之出血,并以秋水仙碱作为药物对照组,观察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蛋白和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刺血组,秋水仙碱组,每组12只。正常组颈后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其余3组分别颈后皮下注射40%CCL4(花生油稀释)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从第7周开始,刺血组从大鼠后肢足三里、太冲、阳陵泉附近浅表静脉处刺络泻血,每次出血量为(体重×7.4%×2%)/2,2次/周;药物组给予秋水仙碱灌胃,200 μg/kg/d,5次/周,至12周。第12周末时以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5 ml,进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检测,剖取肝叶行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研究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肝功能指标AST、ALT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治疗,刺血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肝功能指标AST、ALT含量不同程度降低(P<0.05);刺血组与秋水仙碱组比较,指标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血清肝纤指标HA、LN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刺血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血清HA、LN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降低(P<0.05);刺血组与秋水仙碱组比较,指标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组织病理学:正常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无坏死,无炎细胞浸润,少量胶原被染色;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大量脂肪变性,肝脏汇管区扩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将肝小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部分形成假小叶,并可见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刺血组和秋水仙碱组经治疗,肝小叶结构较清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少量的细胞脂肪变性。研究结论:1.刺络泻血疗法能有效降低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ALT、AST水平,并降低HA、LN的含量,其效果与西药秋水仙碱作用相当,同时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肝损伤。2.本实验结果提示,刺络泻血疗法具有改善肝损伤、阻止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并能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络泻血疗法能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或促进其凋亡来降低血清中细胞外基质(ECM)的含量有关。
吴赵易[4](2015)在《补中益气汤合四妙丸加减联合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宫颈HPV感染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我们期望科学、客观地评价补中益气汤合四妙丸加减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 2b治疗宫颈HPV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择60例宫颈HPV感染的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中药汤剂口服联合辛复宁(重组人干扰素a 2b)阴道置药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对照组30例,予辛复宁阴道置药三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病例证候积分的改变、HPV DNA病毒载量的改变,并通过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和两组间的对照对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治疗组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HPV DNA病毒载量治疗前后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HPV DNA病毒载量治疗前后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HPV DNA病毒载量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对照组HPV转阴率为26.7%,治疗组HPV转阴率为53.3%,两组HPV转阴率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痊愈率20%、总有效率63.3%;治疗组痊愈率43.3%、总有效率93.3%。两组痊愈率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合四妙丸加减联合辛复宁治疗宫颈HPV感染,临床疗效确切。中西医联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较,能明显改善患者自觉带下及舌脉情况,降低HPV病毒载量,提高HPV转阴率,其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王营[5](2014)在《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放射治疗是腹腔和盆腔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是腹、盆腔肿瘤放疗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因直肠、子宫、附件或膀胱等部位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损伤。临床上前列腺、膀胱及宫颈肿瘤常进行放疗,由于直肠前壁临近膀胱或宫颈,导致放射性直肠炎最多见,发病率为10%-60%。放射线照射直肠黏膜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继而发生组织缺血,从而导致肠道黏膜病变出血和黏膜下纤维化。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排出粘液或血样便、里急后重等,大便变细和或出现腹痛者提示肠道发生狭窄。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肠镜检查可见到黏膜增厚、糜烂出血、形成溃疡、充血水肿、狭窄管腔等。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放射治疗在腹盆腔肿瘤中应用不断增多,放射性直肠炎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缓解病人疼痛,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局部治疗及全身治疗等。多种药物被用于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包括肠黏膜保护剂、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修复剂、细胞保护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肠外营养、非甾体抗炎药、肠道益生菌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在治疗上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总的疗效较差。当前针对放射性肠炎发病机制的影响因素如抗氧化剂、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激素等还在进一步研究中。近些年,祖国传统学在改善肿瘤放疗反应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的治疗试验,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这些方法已被医生和病人所接受,成为临床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新途径。放射性直肠炎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范畴,病机属于标实本虚,虚中夹实,主要病因为放射线损伤。治疗应予凉血止血,化腐生肌,祛湿清热,佐以养血益气。中药溶液灌肠可通过肠黏膜直接吸收而达到快速治疗目的。药理研究已经证实:肠黏膜的吸收能力较强,灌肠药物可经肠壁静脉进入体循环起到治疗作用,肠道滴注可使药物直达病灶,从而消炎、消肿,使溃疡愈合并缩短疗程,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研究显示中药保留灌肠对放射性直肠炎的形成、发展无明显干预作用,但对于直肠已经形成的放射性损伤治疗作用良好。研究对抗放射性直肠炎的有效中药,已成为肿瘤中医治疗的一项新的课题。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中医临床的常用治疗方法,它副作用小,易于操作,药物起效快,又可避免胃肠不适和消化酶灭活,而且无耐药及成瘾性。本研究对平溃散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从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中医学认为放射损伤临床多见火毒臃盛、气血两亏和阴阳不调等症状,因此多采用解毒清热、化瘀活血和补益气血等方法,临床采用的药物也多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和补益药。平溃散组方科学严谨,配伍得当,体现了中药散剂能够快速吸附于溃疡表面发挥疗效的优点。可以修复黏膜损伤、改善病变区微环境、清除自由基,缓解疼痛症状,起到多途径治疗作用。其功效主治: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方中要药沙棘和绞股蓝总皂苷具有显着的溃疡修复和抗辐射作用。黄柏、甘草、白术、厚朴、海螵蛸均可起到修复溃疡,缓解腹痛症状,恢复肠道功能的作用。临床应用表明,平溃散灌肠对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具有显着临床疗效,且具有迅速起效、较少副作用以及使用、携带、保管方便等特点。充分发挥了中医药自身优势,对于提高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相当的临床益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将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表现按照中医症候评分标准分级,结合直肠镜检查病理表现,对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治疗前后变化规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级量化研究,探讨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医学治疗放射损伤的理论认识。目的:观察平溃散保留灌肠用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平溃散在减轻少腹胀痛、排便困难、大便稀溏、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方法: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采取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按照既定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将纳入研究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大体相同的基础治疗,均加强营养,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并且因病情不同分别给予补充铁剂、输血等对症治疗。治疗组用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用庆大霉素,利多卡因注射液,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混合保留灌肠治疗。2组均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肠镜检查病理改变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共计有60例患者完成了本研究,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少腹胀痛、大便稀溏、腹泻、黏液便、脓血便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少腹胀痛、排便困难、大便稀溏、脓血便、里急后重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治前后直肠镜检黏膜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均明显升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平溃散与传统西药制剂灌肠治疗相比,对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直肠黏膜镜检改变具有显着差异。
余盛龙[6](2012)在《参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致使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影响冠脉血流,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临床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启动、进展及临床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汀类药物作为羧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还可以下调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减少内皮素合成、抑制NF-κB的活性、减少内皮黏附分子表达、增加NO的合成、减少氧化应激物的产生、抑制补体复合物介导的内皮损伤,起到抗炎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从而延缓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进程和逆转心室重构,保护和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之一,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胸痹、喘证”范畴。参麦注射液是在中医古验方“生脉散”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成功的一种中药注射液,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是有争议的,此外,目前有关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报道较少。研究目的观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TNF-a等水平变化与发病的关系,评价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和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接受包括利尿剂、阿司匹林、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C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定、6min步行试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Lee评分)以及中医证侯判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I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肽(BNP)水平以及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6min步行试验、生化检测各项指标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指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6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显着延长(P<0.05),生化检测等观察指标明显下降(P<0.05),LVEF、LVESD、LVEDD改善不明显(P>0.05);B、C两组治疗后6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延长较A组更显着(P<0.05),生化检测等观察指标下降较A组更明显(P<0.05);与B组相比,C组治疗后生化检测等观察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显着延长(P<0.05)。(3)治疗后B、C两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P<0.05);C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Lee评分)疗效判定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B、C两组中医证侯观察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C组又优于B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TNF-a等水平升高,且随着病情好转有所下降,提示炎症反应可能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起重要影响。参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贺海霞[7](2010)在《双黄花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阻肺(卫)兼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来了解双黄花颗粒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阻肺(卫)兼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90例受试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三组,分别予风热感冒颗粒、双黄花颗粒——超微制剂、双黄花颗粒——提取制剂进行治疗,每组服用方法均是:1包,水冲服,1日3次,疗程为3天,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2天、治疗后3天的各组主要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解热时间以及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实验室指标包括病毒含量(检测方法为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的变化。研究结束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治疗方案治疗风热阻肺兼气虚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86.67%、86.67%,无效率分别为30.00%、10.00%、13.33%,治疗组1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鼻病毒的含量分别为:21.27±6.09、21.75±6.34、22.11±6.54;腺病毒的含量分别为:41.57±10.19、41.27±9.87、42.35±10.46;副流感病毒的含量分别为:29.57±11.98、32.45±13.01、31.62±12.63。治疗后鼻病毒的含量分别为:18.19±5.04、6.28±2.09、8.69±3.19;腺病毒的含量分别为:35.78±8.04、14.75±5.98、21.54±6.27;副流感病毒的含量分别为:25.27±10.59、10.56±5.78、15.85±7.02,治疗组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热时间比较:三组均数为22.11±11.55、16.32±11.96、12.86±6.07,治疗组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黄花颗粒超微制剂对治疗风热阻肺(卫)兼气虚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患者血清鼻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含量,可缩短发热患者的解热时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封亮[8](2009)在《夏枯草防治肺癌物质基础筛选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现代肿瘤预防观与中医药治未病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次。现代肿瘤三级预防包括:一级预防是指在肿瘤未发生之前,阻断、延缓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指肿瘤的早期或者亚临床期治疗干预,以提高治愈率;三级预防是指抗复发、抗后遗症、抗转移。本课题研究以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以夏枯草为模型药物,引进、消化再创新,从生物化学预筛体系、体外效应筛选体系、整体动物模型筛选体系,研究建立中药预防治疗肺癌物质基础筛选体系;通过筛选体系研究夏枯草防治肺癌的物质基础。主要内容:1.建立夏枯草防治肺癌活性筛选体系①生物化学预筛体系:抗氧化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建立体内抗氧化模型,以SOD和MDA为指标,评价了夏枯草体内抗氧化机理,结果显示四川硬毛夏枯草抗氧化能力最好(SOD为52.39±2.41 U/mL和MDA为3.20±1.25 nmol/mLl,江苏山菠菜和安徽夏枯草抗氧化能力次之(SOD分别为47.03±2.84,48.28±1.85U/mL;MDA分别为3.57±0.98,3.23±0.67 nmol/mL);夏枯草属药材能增强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抗增殖活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建立抗增殖活性模型,研究了夏枯草调控细胞周期以及诱导凋亡机理,夏枯草改变肺癌细胞周期的时相分布,细胞G0/G1期从34.30%上升到54.59%,细胞S期从49.63%下降到35.65%,给药组凋亡率从2.07%(125μg生药/mL)上升至28.57%(1000μg生药/mL),Annexin V-FITC检测细胞凋亡率从17.1%(125μg生药/mL)上升至44.5%(1000μg生药/mL);刺激免疫反应评价模型的建立:建立了刺激免疫反应评价模型,以TNF-α为指标评价夏枯草对TNF-α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江苏山菠菜和安徽夏枯草对TNF-α调节作用最强,TNF-α含量分别为81.46±11.01,84.31±11.81 pg/mL。建立的生物化学预筛体系能有效筛出潜在的防治药物。②体外效应筛选体系:依据A549、SPC-A-1人肺腺癌细胞建立了体外药效筛选体系,对夏枯草进行了活性筛选评价,结果显示江苏山菠菜和安徽夏枯草对A549(IC50分别为62.98,65.33μg生药/mL)、SPC-A-1(IC50分别为113.54,116.47μg生药/mL)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对溶剂部位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显示XKC-60抑制肺癌活性最好,XKC-95次之,IC50分别为650.36,687.79μg生药/mL;溶剂部位配伍后XKC-95+XKC-60+XKC-30+XKC-W活性最好,IC50值为514.65μg生药/mL;对各组分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显示酚酸黄酮类组分活性最好,萜类组分次之,IC50分别为833.94,918.13μg生药/mL:组分配伍后萜类+酚酸黄酮+多糖+柱水洗脱液活性最好,IC50值为397.48μg生药/mL。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细胞模型能有效地应用于活性筛选。③整体动物筛选体系:建立Lewis细胞接种C57小鼠异种移植肺癌模型和化学诱导A/J小鼠防治肺癌模型,评价了夏枯草防治肺癌的活性。结果显示江苏山菠菜和安徽夏枯草对C57荷瘤小鼠抑瘤率最好,分别为60.05±6.76%,63.56±6.79%:组分中萜类、酚酸黄酮、多糖都有较好的防治肺癌效果,抑瘤率分别为46.83±8.38%,44.91±5.73%,45.04±5.39%;组分配伍后萜类+酚酸黄酮防治肺癌效果最好,但加入多糖后抑瘤率反而略降,抑瘤率分别为55.27±5.34%,50.93±3.11%。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整体动物模型能客观地反应夏枯草防治肺癌活性。2.夏枯草防治肺癌的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的阐述基于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提出:中药的物质基础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具有“三个层次多维结构”的“组分结构理论”假说。本论文对夏枯草防治肺癌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HPLC、GC等色谱方法结合DAD等检测联用技术解析组分之间的配伍组成和组分内部的结构组成,阐明物质基础具有固定的组成比。①物质基础组分组成:结合肺癌药效筛选体系,确定夏枯草防治肺癌物质基础由萜类,酚酸,黄酮,多糖组成,其组分之间配伍具有稳定的组成比。活性最佳江苏山菠菜和安徽夏枯草的酚酸组分,黄酮组分,萜类组分组成比极为相近,分别为(1.41:0.44:0.53),(1.42:0.44:0.66)。②组分内主要活性成分组成比:初步探索了组分内部主要活性成分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夏枯草中熊果酸,齐墩果酸,咖啡酸,迷迭香酸,芦丁和槲皮素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即具有稳定的结构比。多糖的组成摩尔比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3.46:49.3:58.91:0.43:2.64:3.11。药效最佳江苏山菠菜和安徽夏枯草的咖啡酸,迷迭香酸,芦丁,槲皮素,熊果酸,齐墩果酸的组成比分别为:(1.0:14.7:3.9:1.0:4.4:1.4),(1.0:14.8:4.0:0.8:5.6:1.8)。
傅紫琴[9](2008)在《山药及其麸炒品多糖成分的化学及药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麸炒山药炮制机理的研究”(项目批准号:30472192),旨在通过比较研究山药麸炒前后多糖成分化学及药效学的变化,为阐明麸炒山药炮制机理及山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本论文通过化学及药效学研究,探讨了山药麸炒前后多糖成分的差异。山药麸炒后总糖含量增加,经HPLC-ELSD分析山药麸炒前后粗多糖成分的单糖组成存在差异。药效学实验表明山药经麸炒后多糖成分总体作用优于生品。实验研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化学研究1.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山药麸炒前后的粗多糖及精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及相应的方法学考察。生品粗多糖总糖含量为72.63%,得率为4.91%;麸炒品总糖含量为76.44%,得率为5.73%;而各精多糖总糖含量均可达到90%以上。2.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对粗多糖中的蛋白质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生品为0.23%,麸炒品为0.07%。3.采用HPLC-ELSD法测定粗多糖及精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显示:山药生品及麸炒品均由鼠李糖和葡萄糖组成,山药生品及麸炒品的粗多糖及DEAE-52水洗脱部位精多糖的单糖组成摩尔比存在较大差异。生品的粗多糖中单糖组成的摩尔比为Rha:Glu=1:2.22,麸炒品为Rha:Glu=1:3.27;生品的DEAE-52水洗脱部位所得精多糖中单糖组成的摩尔比为Rha:Glu=1:2.04,麸炒品为Rha:Glu=1:3.47。4.采用Cellulose DEAE-52及Sephadex G-100分离纯化多糖,从生品中分离得到一个均质多糖SYS,运用HPLC-ELSD法测定其分子量为10,992Dal。同等条件下麸炒品未分离得到均质多糖。5.采用IR、1H-NMR、13C-NMR对SYS进行结构分析。推测出SYS可能是主链为1→4的α-D-葡聚糖。二.体内药效学研究1.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三方面综合考察了山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山药麸炒前后粗多糖成分均能显着增强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其中,血清溶血素实验及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麸炒品作用优于生品。2.初步研究了山药麸炒前后粗多糖成分对大黄所致脾虚小鼠胃肠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山药及其麸炒品粗多糖均能显着抑制模型小鼠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且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着增加,提示山药多糖有一定的补脾健胃作用,而调节免疫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3.首次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和研究了山药麸炒前后粗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三.体外药效学研究1.首次通过小鼠巨噬细胞细胞增殖实验发现山药粗多糖及精制多糖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具有很强的增殖作用,且麸炒品的作用优于生品;通过细胞周期检测发现山药粗多糖及精多糖可增加经LPS诱导后的小鼠巨噬细胞的细胞周期中S期的含量,初步推测山药多糖可能是通过增加S期的含量达到其增殖细胞的作用;通过T-SOD、MDA、NO及IL-1β实验发现,山药多糖能显着增加小鼠巨噬细胞上清液中T-SOD活力,并显着降低MDA含量,能提高机体产生NO及IL-1β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机体细胞免受损伤,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且麸炒品的作用总体优于生品。2.首次通过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实验发现山药多糖对H2O2所致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田在善,吴咸中[10](1997)在《证与治则的实验研究(八)》文中研究表明证与治则的实验研究(八)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300100)田在善吴咸中参考文献1齐清会,吴咸中.腹部手术后和重症急腹症患者胃阴虚证研究(Ⅰ).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162齐清会,吴咸中.胃阴虚证内分泌系统功能状态的观察——腹...
二、用宿主防御指数预测脾虚证及脾虚程度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宿主防御指数预测脾虚证及脾虚程度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脾虚证内涵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
一、前言 |
二、脾虚证的中医概念形成源流 |
三、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四、总结与展望 |
五、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
一、前言 |
二、转录组学及其检测技术概况 |
三、转录组学与中医证候 |
四、总结与展望 |
五、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
一、背景与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
一、背景与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结语和展望 |
一、脾虚证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三、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重症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重症肺炎的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
一、对病名的认识 |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中医辨证论治概况 |
第二节 重症肺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
一、发病机制及病因 |
二、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 |
三、重症肺炎的西医临床诊断 |
四、并发症及危险因素 |
五、西医治疗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一般研究情况 |
一、研究对象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 |
二、数据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HA、LN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肝纤维化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特点 |
2 对肝纤维化病因的认识 |
3 肝纤维化的基本形式 |
4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
5 对肝纤维化临床诊断的研究 |
6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 |
7 结语 |
8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1 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探讨 |
2 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对肝纤维化辨证分型的认识 |
4 对肝纤维化治疗原则的探讨 |
5 肝纤维化治疗方法的研究 |
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方法及治疗 |
2.3 治疗处理 |
2.4 标本采集 |
2.5 观察指标 |
2.6 指标检测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2.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刺络泻血疗法对各组大鼠肝功能ALT、AST的影响 |
2 刺络泻血疗法对各组大鼠肝纤维化指标HA、LN的影响 |
3 各组大鼠肝脏形态学表现 |
讨论 |
1 关于肝纤维化模型的选择 |
2 对刺血部位的选择 |
3 检测指标的选择 |
4 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治疗作用机制的评价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补中益气汤合四妙丸加减联合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宫颈HPV感染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HPV感染概述 |
1.1 HPV的生物学结构 |
1.2 HP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2. HPV与宿主免疫 |
2.1 HPV感染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
2.2 HPV逃避宿主免疫应答 |
3. 宫颈HPV感染的结局 |
3.1 消退 |
3.2 持续或进展 |
4. 宫颈HPV感染的高危因素 |
4.1 生物学因素 |
4.2 行为因素 |
4.3 自体因素 |
4.4 其他因素 |
5. 宫颈HPV感染的检测方法 |
5.1 杂交捕获试验(HC-Ⅱ) |
5.2 聚合酶链反应(PCR) |
5.3 DNA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ting) |
5.4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
5.5 低密度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技术 |
5.6 Invader技术 |
6. 现代医学对HPV感染的防治进展 |
6.1 HPV疫苗 |
6.2 综合治疗 |
6.3 西药治疗 |
7. 祖国医学对HPV感染的防治进展 |
7.1 中成药 |
7.2 中药汤剂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实验室检测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积分水平的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HPV DNA病毒载量的比较 |
2.4 治疗前后两组HPV转阴率的比较 |
2.5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的比较 |
2.6 安全性观察 |
3. 讨论 |
3.1 中医对宫颈HPV感染的研究 |
3.2 补中益气汤合四妙丸加减的组方配伍及方义 |
3.3 药理研究 |
3.4 补中益气汤合四妙丸加减联合辛复宁治疗宫颈HPV感染的疗效机理探讨 |
3.5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则治法 |
3 临床治疗 |
3.1 口服中药治疗 |
3.2 中药灌肠治疗 |
3.3 中药注射剂 |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机制 |
1.1 正常直肠黏膜及血管的放射反应和损伤 |
1.2 直肠放射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1.3 直肠黏膜保护屏障损伤 |
1.4 放射性直肠炎与放射剂量的关系 |
2 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 |
2.1 临床表现 |
2.2 检查方法 |
2.3 评定及分级标准 |
2.4 诊断要点 |
3 急性放射形直肠炎的治疗 |
3.1 放疗剂量与放疗方式调整 |
3.2 药物治疗 |
3.3 内镜下治疗 |
3.4 高压氧治疗 |
3.5 手术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药物制备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3 患者一般资料 |
3.1 性别分布 |
3.2 年龄分布 |
3.3 病种分类 |
3.4 直肠放射受累剂量(/100cm~2) |
4 试验结果 |
4.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
4.2 两组治前后症状与体征比较 |
4.3 两组治前后直肠镜检黏膜损伤分级比较 |
4.4 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卡氏评分 |
4.5 不良反应观察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参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 |
2.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进展 |
3.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西医研究进展 |
4.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
5. 结语 |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及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双黄花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阻肺(卫)兼气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试验中止试验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随机与盲法设计 |
2.2 试验药物与制备方法 |
2.3 病毒检测方法 |
2.4 试验分组 |
3. 治疗方法 |
3.1 治疗药物 |
3.2 服药方法、剂量、疗程 |
3.3 合并用药及疗法控制 |
4. 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
4.1 疗效性指标 |
4.2 观察时点 |
4.3 安全性指标 |
4.4 临床观察记录原则 |
5. 疗效判断标准 |
5.1 疗效性评价指标 |
5.2 效应评价方法 |
5.3 效应评价标准 |
6. 统计处理与总结 |
6.1 统计分析软件 |
6.2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临床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分析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情资料 |
3 有效性评价及分析 |
3.1 风热阻肺兼气虚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证疗效综合评价 |
3.2 主要疗效指标情况 |
4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
1 传统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现状 |
3 中药抗病毒性感冒作用的研究现状 |
4 中药对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现状 |
5 现代医学对双黄花颗粒单味组成药物的研究现状 |
5.1 金银花 |
5.2 黄芩 |
5.3 黄芪 |
6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7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附表一 单项症状、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附表二 病例分配随机数字 |
附表三 随机编码表(一级盲底,seed=26756) |
附表四 随机编码表(二级盲底seed=13) |
病例报告表 |
(8)夏枯草防治肺癌物质基础筛选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肺癌防治与中医药"治未病"思想 |
1.2.1 肺癌现状 |
1.2.2 肺癌发生的机理 |
1.2.3 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与肺癌防治 |
1.2.4 防治在研究肺癌的防治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
1.3 防治肺癌活性筛选体系研究 |
1.3.1 肿瘤防治药物分子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
1.3.2 肺癌防治剂筛选体系研究 |
1.4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与中药"组分结构理论" |
1.4.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
1.4.2 中药三个层次多维结构“组分结构理论”假说的提出 |
1.5 夏枯草化学成分与防治肿瘤的研究 |
1.5.1 夏枯草化学成分研究 |
1.5.2 夏枯草防治肿瘤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夏枯草防治肺癌生物化学预筛体系的建立 |
2.1 体内抗氧化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小鼠分组及给予药物 |
2.1.3 动物处理 |
2.1.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
2.1.5 过氧化物脂质降解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
2.1.6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2.1.7 结果与讨论 |
2.1.8 本节小结 |
2.2 刺激免疫反应评价模型的建立 |
2.2.1 仪器与试药 |
2.2.2 夏枯草调节TNF-α的ELISA实验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本节小结 |
2.3 调节肺癌细胞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 |
2.3.1 调节细胞周期检测模型的建立 |
2.3.2 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模型的建立 |
2.3.3 本节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夏枯草防治肺癌细胞模型筛选体系的建立 |
3.1 XKC-95(95%醇提部位)溶解性研究 |
3.1.1 仪器与试药 |
3.1.2 色谱条件 |
3.1.3 DMSO、乙醇、乙醇与DMSO混合物溶解性能比较 |
3.1.4 乙醇与DMSO比例的选择 |
3.1.5 超声时间的考察 |
3.1.6 分散方式的考察 |
3.1.7 磁力搅拌时间的考察 |
3.1.8 本节小结 |
3.2 不同溶剂部位稳定性考察 |
3.2.1 不同溶剂部位稳定性考察 |
3.2.2 样品的制备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本节小结 |
3.3 不同肺癌细胞筛选模型的建立 |
3.3.1 仪器及试药 |
3.3.2 主要试药配制 |
3.3.3 A549肺癌细胞筛选模型的建立 |
3.3.4 SPC-A-1肺癌细胞筛选模型的建立 |
3.3.5 本节小结 |
3.4 肺癌细胞模型评价夏枯草属药材防治肺癌活性 |
3.4.1 不同产地夏枯草属药材活性评价 |
3.4.2 人肺癌细胞对不同溶剂提取部位以及配伍之间的活性筛选比较 |
3.4.3 人肺癌细胞对不同组分以及配伍体外活性评价 |
3.4.4 本节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夏枯草防治肺癌药效整体动物筛选体系的建立 |
4.1 异种移植肺癌模型研究 |
4.1.1 仪器与试药 |
4.1.2 C57BL/6J小鼠接种Lewis细胞 |
4.1.3 结果与分析 |
4.1.4 不同产地夏枯草属药材防治肺癌筛选研究 |
4.1.5 异种移植动物模型评价不同组分以及配伍药效 |
4.1.6 本节小结 |
4.2 化学诱导肺癌模型 |
4.2.1 仪器与试药 |
4.2.2 苯并芘诱导A/J小鼠肺癌防治模型 |
4.2.3 讨论 |
4.2.4 本节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夏枯草防治肺癌物质基础研究 |
5.1 夏枯草属药材化学成分比较 |
5.1.1 夏枯草性状差异比较 |
5.1.2 夏枯草提取以及不同溶剂部位提取得率比较 |
5.1.3 不同产地夏枯草属药材薄层比较[2,24-25] |
5.1.4 不同产地夏枯草属药材不同溶剂部位HPLC分析比较 |
5.1.5 品种产地聚类分析 |
5.1.6 本节小结 |
5.2 不同溶剂提取部位中组分的分离富集 |
5.2.1 萜类、酚酸黄酮组分的分离富集纯化研究 |
5.2.2 多糖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 |
5.2.3 本节小结 |
5.3 夏枯草各组分组成分析 |
5.3.1 夏枯草多糖的组成研究 |
5.3.2 萜类、酚酸黄酮主要成分的组成比研究 |
5.3.3 本节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创新点 |
6.2 主要结论 |
6.2.1 中药防治肺癌药效物质基础筛选体系的初步成功建立 |
6.2.2 夏枯草防治肺癌的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的阐述 |
6.3 工作展望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9)山药及其麸炒品多糖成分的化学及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山药的研究进展 |
第一小节 山药饮片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 |
1 炮制目的 |
2 古代炮制方法 |
3 现代炮制方法 |
第二小节 山药的资源分布、鉴定及临床应用研究 |
1 山药的资源分布 |
2 山药的鉴定 |
3 山药的临床应用 |
第三小节 山药的化学及药效研究 |
1 山药的化学研究 |
2 山药的药效研究 |
第二节 多糖成分的化学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一小节 多糖的化学研究 |
第二小节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化学研究 |
第一节 山药粗多糖的制备与含量测定 |
第一小节 山药粗多糖的制备与总糖含量测定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小节 山药粗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山药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一小节 Cellulose DEAE-52分离纯化多糖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小节 山药精多糖含量测定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三小节 Sephadex G-100分离纯化精制多糖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山药多糖的组成分析及结构测定 |
第一小节 山药粗多糖及精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小节 山药精制多糖的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三小节 山药精制多糖的结构测定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山药粗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一小节 山药粗多糖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第二小节 山药粗多糖对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三小节 山药粗多糖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四小节 山药粗多糖对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山药粗多糖对脾虚小鼠胃肠功能影响的初步探讨 |
第一小节 山药粗多糖对脾虚小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小节 山药粗多糖对脾虚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体外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山药多糖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影响 |
第一小节 山药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小节 山药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周期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三小节 山药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SOD及MDA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四小节 山药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NO及IL-1β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山药多糖对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附录: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用宿主防御指数预测脾虚证及脾虚程度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D]. 桑小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重症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D]. 骆秋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3]刺络泻血疗法对肝纤维化大鼠HA、LN的影响[D]. 田年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4]补中益气汤合四妙丸加减联合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宫颈HPV感染的疗效观察[D]. 吴赵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5]平溃散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研究[D]. 王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6]参脉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D]. 余盛龙. 广州医学院, 2012(08)
- [7]双黄花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阻肺(卫)兼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 贺海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8)
- [8]夏枯草防治肺癌物质基础筛选体系的研究[D]. 封亮. 江苏大学, 2009(08)
- [9]山药及其麸炒品多糖成分的化学及药效研究[D]. 傅紫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8)
- [10]证与治则的实验研究(八)[J]. 田在善,吴咸中. 天津中医, 1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