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PCR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PCR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吉采灵,程兴,谈洁,袁荃[1](2021)在《功能化核酸适体的筛选及分子识别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核酸适体是从寡核苷酸文库中筛选获得的一段单链寡核苷酸.由于能与多种靶标分子高特异性结合,核酸适体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分子识别工具,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天然核酸文库有限的化学组成限制了核酸适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限制了其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功能化核酸适体通过引入特定的化学官能团使核酸序列具有更丰富的构象和功能,增强其分子识别能力.然而,功能化核酸很难与核酸扩增方法兼容,因而难以使用传统筛选方法进行功能化核酸的筛选.因此,优化筛选方法对于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化核酸适体至关重要.本综述总结了功能化核酸适体的筛选方法,并介绍了其作为分子识别工具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王璐[2](2021)在《载他克莫司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改性的钛支架通过FAK/ERK信号通路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文中认为骨骼对人体起着运动和支撑的作用,还可以连接成腔保护内部的重要组织器官,骨骼健康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由于炎症、肿瘤、外伤、骨质疏松等造成的骨吸收及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牵张成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等。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骨愈合,但是仍有各自的局限性,如免疫排斥、感染或应力中断导致的植入物的松动、供体不足、费用昂贵等。基于上述原因,同时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界面相容性及结构相容性的纳米复合材料成为骨组织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中,我们构建了中空结构的载药聚多巴胺纳米粒子并将其用于3D打印钛支架的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钛支架进一步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本论文重点对其体内外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促成骨能力及机制进行了探究。第二章中,我们通过配位竞争诱导聚合法(CCIP),以金属有机框架结构ZIF-8为模板制备了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HPDA NPs)。HPDA NPs为中空正十二面体结构,其大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都有利于药物的负载。四种具有促成骨功能的药物,阿司匹林、抗坏血酸、他克莫司和辛伐他汀,都可以被负载在HPDA NPs中,构筑成为载药纳米粒子,载药前后纳米粒子的形貌没有明显变化。并且被负载的药物可以在体外实现长达30天的持续释放。细胞实验中,由于药物的缓释和药效的发挥,与四种载药纳米粒子共培养的rBMSCs中,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sp-7,Col I和BMP2的表达均明显上调,ALP活性明显提高,钙结节含量明显增加,细胞矿化能力增强。第三章中,我们以第二章中构筑的不同种类的载药纳米粒子为基础,将其局部植入大鼠拔牙窝中。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研究其在大鼠拔牙窝骨缺损模型中的体内促骨形成作用,并对实验的安全性进行了探究。术后不同时间点的Micro CT影像中,各载药纳米粒子组的拔牙窝中新生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下颌骨的H&E染色同样显示载药纳米粒子组中更多的新生骨组织。四种载药纳米粒子都能够有效促进大鼠拔牙窝中的骨再生。实验结束后,大鼠的肝肾功能正常,主要器官的组织学形态和结构正常,说明实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这种在骨缺损部位局部植入载药纳米粒子的方法可以缩短骨再生时间,提高骨再生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Tacrolimus@HPDA NPs在四种载药纳米粒子中效果最佳,值得进一步应用。第四章中,我们利用聚多巴胺的粘性,将Tacrolimus@HPDA NPs沉积在了3D打印的多孔钛支架表面,制备出了表面改性的多孔钛金属复合支架材料(Ti/Tacrolimus@HPDA NPs)。Tacrolimus@HPDA NPs对多孔钛支架表面的改性显着提升了支架表面的亲水性。亲水性的提升以及支架表面纳米级的粗糙结构均有利于促进rBMSCs的黏附和增殖。支架中载药纳米粒子实现的他克莫司的缓释显着上调了rBMSCs成骨相关基因Runx2,Col I和OCN的表达,提高了ALP活性及细胞的基质矿化能力。在兔下颌骨缺损模型中,Ti/Tacrolimus@HPDA NPs支架有效地促进了骨缺损的修复,支架材料的体内促骨形成能力强,并且生物安全性较好。Ti/Tacrolimus@HPDA NPs支架材料为传统钛支架材料的表面改性和骨修复复合生物材料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五章中,我们对Tacrolimus@HPDA NPs促进rBMSCs成骨分化的相关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Tacrolimus@HPDA NPs能够有效促进rBMSCs中p-FAK及p-ERK的表达。引入FAK抑制剂后,rBMSCs中p-ERK的表达降低。引入ERK抑制剂后,rBMSCs中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ALP的活性及细胞基质矿化的能力同样明显降低。FAK/ERK信号通路在介导他克莫司促进r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acrolimus@HPDA NPs是通过激活FAK/ERK信号通路实现的促成骨分化。

马康[3](2021)在《金磁纳米微粒表面修饰和形貌对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磁纳米复合颗粒是由金和氧化铁组分形成的复合材料,兼具纳米金和纳米磁性微粒二者的特性,在多模成像、药物载体、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血管内皮细胞是位于血管腔内侧的扁平细胞,遍布全身血管各处,在生物体中具有形成血管屏障、参与炎症反应、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管新生与修复、调节平滑肌细胞生长等一系列重要功能。金磁纳米复合颗粒与血管内皮细胞接触后会引起内皮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不同形貌、不同电荷、不同聚合物修饰的金磁纳米颗粒可能会使内皮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因此,以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3O4-NPs)作为参照,本课题研究了核壳金磁(core-shell Au/Fe3O4 composite nanoparticles,CSNPs)、聚苯乙烯磺酸盐(PSS)修饰的核壳金磁(CSNPs-PSS)、聚丙烯酸(PAA)修饰的核壳金磁(CSNPs-PAA)、花瓣金磁(flower-like Au/Fe3O4 composite nanoparticles,FLNPs)等不同修饰、不同电荷、不同形貌的金磁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首先,本研究制备了FLNPs,并将其与CSNPs、CSNPs-PSS、CSNPs-PAA、Fe3O4-NPs一起进行表征,以确定后续实验中对细胞功能造成影响的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随后对磁性纳米颗粒表面蛋白冠的形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含有10%血清的培养基中孵育,Fe3O4-NPs表面吸附的蛋白质最多,其后依次为FLNPs、CSNPs、CSNPs-PSS、CSNPs-PAA;在仅含有细胞分泌蛋白质的培养基中孵育时,CSNPs-PAA吸附的蛋白质较多,其后依次为CSNPs、CSNPs-PSS、Fe3O4-NPs、FLNPs。该结果表明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的修饰物影响磁性纳米颗粒表面蛋白冠的形成,同时蛋白冠的形成还受环境中蛋白质种类的影响。随后研究了不同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首先检测了磁性纳米材料对内皮细胞的活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五种磁性纳米颗粒浓度在高达200μg/m L时对细胞没有毒性产生,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普鲁士蓝染色实验研究内皮细胞对纳米颗粒的吸附与内吞。内皮细胞对纳米材料的吸附实验证明在有血清的培养基下培养时b End.3细胞对CSNPs-PAA的吸附最多,其次为Fe3O4-NPs与FLNPs,对CSNPs与CSNPs-PSS的吸附最弱。结果表明纳米材料表面的不同修饰会影响内皮细胞对纳米材料的吸附。无血清培养下细胞对所有磁性颗粒的吸附作用均有增强。表明环境中的蛋白质会与磁性纳米颗粒结合形成蛋白冠,影响内皮细胞对磁性纳米颗粒的吸附,并且来自于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与磁性纳米颗粒结合形成蛋白冠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对磁性纳米材料的吸附作用。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影响实验表明CSNPs-PAA与Fe3O4-NPs在200μg/ml浓度时会抑制内皮细胞迁移。该结果与吸附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内皮细胞对磁性纳米颗粒的吸附抑制了内皮细胞的迁移。进一步研究了五种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炎症因子与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FLNPs、Fe3O4-NPs、CSNPs-PAA能够不同程度的引起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表达上升,并降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的表达,CSNPs与CSNPs-PSS对这些蛋白表达没有影响。该结果表明,磁性纳米材料的结构与修饰影响内皮细胞炎症因子与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结合文献报导,MCP-1的高表达会引起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被抑制,影响内皮细胞层的通透性。通过ELISA进一步验证FLNPs能够显着促进内皮细胞MCP-1的表达,其次为Fe3O4-NPs与CSNPs-PAA。结合文献可推测,FLNPs、Fe3O4-NPs与CSNPs-PAA能够促进细胞MCP-1的表达,抑制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加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冯攀[4](2021)在《微腔式芯片数字PCR体系构建及在肺癌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肺癌基因突变的检测与精准定量在肺癌的诊断及靶向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数字PCR(Digital PCR,dPCR)以其直接绝对定量、高灵敏特异和无需标准曲线及校准品等特点,在背景复杂的样本中鉴定稀有突变及微小丰度差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商业化的dPCR系统存在依赖精密昂贵仪器、检测成本高、芯片工艺复杂等缺点,还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操作较为简易、费用低廉、结果判定简单的基因突变检测新方法。最近,课题组与重庆大学合作研发了一种低挥发“自分配”的d PCR芯片,该芯片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为材料,具有成本低、制作简单的特点,能很好地完成绝对定量分析的检测目标。但前期研发的芯片仍存在依赖于商用d PCR试剂组分、微腔室数目较少、进样时间较长和油密封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本研究拟构建一个自主经济的PCR扩增体系组分,并结合最近研发的新型十万目六边形微腔芯片(Novel 100,000 Hexagonal Microchamber Chip,NHMC)建立一种用于肺癌基因突变绝对定量的NHMC-dPCR平台,旨在为肺癌患者个性化治疗的用药指导、动态监测和非适用患者的排查提供更加简易、快速、经济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研究目的】构建可用于基因突变绝对定量分析的简易、经济、快速的微腔式芯片d PCR平台,为临床肿瘤患者基因突变检测提供新方法。【研究方法】1.肺癌EGFR基因突变扩增体系组分的设计和验证(1)根据EGFR G719S野生型和突变型序列设计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 PCR)引物,并构建以p UC57为载体的含有目的序列的野生型质粒(p UC57-G719S W)和突变型质粒(p UC57-G719S M)。(2)采用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和MGB双添加的Taq Man探针法根据EGFR G719S野生型和突变型序列筛选并合成相应的探针及引物;根据文献及前期实验基础在构建EGFR G719S突变扩增体系组分中添加适量比例的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溶液,并分析所构建的野生型和突变型体系在芯片外进行q PCR的特异性、扩增效率、灵敏度及重复性。(3)以p UC57-G719S W和p UC57-G719S M为模板进行q PCR反应,优化其最佳参数,如退火温度、引物及探针的浓度。2.NHMC-d PCR平台的建立及在肺癌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初步应用(1)结合前期芯片研究基础设计NHMC的图形化PDMS核心结构层的立体结构,并在NHMC的制备过程中添加适量比例的Triton X-100;将优化的EGFR G719S突变扩增体系组分应用于NHMC构建NHMC-d PCR检测平台,并在同等条件下与商用试剂进行比较。(2)根据L858R突变(EGFR突变)、KRAS codon12突变(KRAS密码子突变)和H19突变(长链非编码RNA突变)序列设计并合成相应的q PCR引物,并分别构建以p UC57为载体的含有以上目的序列的突变型质粒,作为待检测的干扰物质。(3)通过检测不同浓度梯度的EGFR G719S突变质粒、白蛋白标准液(血清主要物质)、L858R突变质粒、KRAS codon12突变质粒、H19突变质粒和以上物质的混合物,初步评估NHMC-d PCR平台的线性范围、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4)用NHMC-d PCR、DNA测序和液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 PCR)三种方法分别检测6例含有EGFR G719X突变(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测出)的肺癌组织标本,比较三种方法在临床样本检测中的一致性。【研究结果】1.肺癌EGFR基因突变扩增体系组分的设计和验证(1)根据EGFR G719S野生型和突变型序列设计合成了q PCR引物,并构建了p UC57-G719S W和p UC57-G719S M。(2)采用LNA和MGB双添加的Taq Man探针法设计的EGFR G719S野生型和突变型扩增体系组分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在野生型体系中,p UC57-G719S W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为97%,而p UC57-G719S M为阴性;在突变型体系中,p UC57-G719S M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为94.18%,而p UC57-G719S W为阴性;构建的EGFR G719S扩增体系在芯片外进行q PCR的灵敏度为11 copies/μL。(3)EGFR G719S突变扩增体系优化后的最佳参数为:退火温度为56℃,引物及探针的浓度分别为0.9μmol/L和0.5μmol/L。2.NHMC-d PCR平台的建立及在肺癌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初步应用(1)六棱柱空腔的设计使腔室数量提高至113 137,进样时间减少至5~30 s;除去制作芯片的时间,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5 h左右。并且进样管道设计的改变解决了由于PDMS真空作用不够导致的油密封不充分的问题。(2)在扩增体系组分中增添合适体积BSA同时在NHMC的配制过程中添加适当比例Triton X-100后,自主构建的EGFR G719S突变扩增体系在NHMC中的应用取得了与商用试剂在NHMC中扩增的同等效果,降低了试剂成本。(3)构建并鉴定了含有目的序列的L858R突变型质粒、KRAS codon12突变型质粒及H19突变质粒。(4)NHMC-d PCR检测EGFR G719S突变的线性范围为3.01×100~3.01×107copies/μL;检测值与期望值的线性方程为Y=0.725X-0.581,线性相关性R2=0.984。NHMC-d PCR检测白蛋白标准液、L858R突变质粒、KRAS codon12突变质粒和H19突变质粒4种干扰物均未发现阳性拷贝,检测G719S突变和其与4种干扰物混合的结果分别为23 194.4 copies和22 095.7 copies。(5)NHMC-d PCR、dd PCR和DNA测序三种方法检测6例临床样本的定性结果符合率为100%,其中2例由NHMC-d PCR定量的结果为1 822.4 copies和451.7 copies,其对应由dd PCR定量的结果为1 581.8 copies和218.3 copies。【结论】本研究建立的NHMC-d PCR平台在EGFR G719S突变检测中具有成本低、检测时间较短、操作简单、特异性好等优点,可用于肺癌基因突变的绝对定量分析。

苏畅[5](2021)在《功能角蛋白制备用酶在Bacillus subtilis中的高效表达与改造》文中提出角蛋白(Keratin)作为一种天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在组织工程材料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角蛋白酶(Keratinase)因具备独特的高效降解角蛋白纤维的特性,可有效提取毛发中的可溶性功能角蛋白,在角蛋白质资源的生物降解与角蛋白生物材料制备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潜力。鉴于角蛋白酶的产量低和稳定性差是限制其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以高效生产角蛋白酶及改善其热稳定性为目标,首先通过前导肽工程和启动子工程改造策略实现角蛋白酶的高效表达,进而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子进化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角蛋白酶的热稳定性;并以该角蛋白酶为催化剂,探索羊毛角蛋白的生物制备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前导肽工程改造提高角蛋白酶的活性前导肽作为分子内伴侣,能够有效指导成熟酶的正确折叠以及活性构象的形成。本研究通过对重组Bacillus subtilis角蛋白酶Ker Bp的前导肽区域进行逐段截短,证明前导肽全长对成熟酶的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前导肽切割位点(P1)的氨基酸进行替换,发现芳香族疏水氨基酸苯丙氨酸有利于前导肽的切割,突变体Y(P1)F使角蛋白酶活性提升了1.7倍。另外,基于同源序列比对,对前导肽序列中非保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获得6个酶活性显着提升的突变体,其中I(62)K突变体使角蛋白酶活性提高约2.2倍。进一步对上述6个位点构建饱和突变体文库,经过3轮有效筛选获得15个活性超过800 U·m L-1的突变体,其中突变体M7的酶活可达到1114 U·m L-1,较野生型提高6倍。(2)通过启动子元件改造调控宿主细胞生长与产酶过程研究发现随着活性和产量的提升,角蛋白酶对菌体内源性蛋白表现出降解能力,影响了B.subtilis宿主细胞正常的生长过程,导致菌体及产酶量的减少。本研究采用启动子元件改造调控宿主细胞生长与产酶过程,发现通过菌体密度依赖型启动子Papr E代替组成型启动子PHpa II,使产酶生物量获得提升,最高菌浓(OD600 nm)从8提高到10;酶活最高可达到2300 U·m L-1,是使用组成型启动子的2倍。通过对启动子的拷贝数进行优化,获得了重组菌角蛋白酶活性最高的二串联体启动子Papr E-Papr E,酶活可达3080U·m L-1。将启动子的-10区和-35区序列突变为σ因子识别的保守序列,进一步使酶活提高到3500 U·m L-1。另外,对培养基的碳源进行优化,促进了菌体的生长与积累,结果表明添加2%的葡萄糖能够延长菌体的生长时间,最大菌浓可达到15.6。同时产酶量也随着菌体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培养84 h后达到峰值4200 U·m L-1。(3)借助计算机辅助策略改造关键Loop区域提高角蛋白酶热稳定性角蛋白酶的热稳定性是其在高温下高效降解羊毛纤维等角蛋白质资源的先决条件,本研究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蛋白质工程改造相结合,提升角蛋白酶Ker Bp的热稳定性。通过计算机辅助计算与分析,预测了角蛋白酶Ker Bp的3段高柔性Loop以及一个与钙离子结合相关的Loop,并定位了其中对稳定性贡献较小的氨基酸残基。另外,基于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将Ker Bp序列中出现的“低频氨基酸”残基替换为同源序列中该位点的“高频氨基酸”。共构建了65个单点突变体,采取虚实结合的筛选策略,在保持酶活的基础上,获得了6个热稳定性提升的突变体,进一步通过组合突变构建获得6个位点的协同改造突变体,使角蛋白酶在60℃下的失活半衰期从17.3 min提高至66.1 min,并且最适反应温度从40℃提高至60℃。(4)利用角蛋白酶对羊毛纤维的可控降解制备大分子功能角蛋白角蛋白是性能卓越、极具应用潜力的生物材料,但由于天然的角蛋白结构紧密、可溶性差,难以直接作为生物材料进行应用。而采用化学法制备角蛋白通常会破坏分子上的活性基团,因此探索大分子、可溶性角蛋白的酶法制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角蛋白酶水解废弃羊毛,制备出主要分子量约为45 k Da和28 k Da的可溶性角蛋白,其羊毛溶解率达68.1%,角蛋白提取率为33.7%。详细考察了羊毛的酶解过程,发现角蛋白酶能够从羊毛纤维的鳞片层进行逐层水解,最终实现羊毛复杂结构的破坏及溶解,通过对过程条件的控制,能够提取获得大片段可溶性羊毛角蛋白。体外评价结果显示,该角蛋白提取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现出明显的促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为探索角蛋白提取物在生物组织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利用角蛋白自组装特性制备获得水凝胶;小鼠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该角蛋白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细胞生长的支架材料。小鼠体内伤口促愈实验探究表明其能够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长和迁移以及加速形成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达到促进伤口修复的效果,证明该角蛋白水凝胶是一种优良的伤口敷料。

胡海峰[6](202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囊泡中microRNA-335通过Vapb和Wnt/β-catenin通路促进骨折恢复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骨折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大约10%的骨折病例中会出现骨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等并发症。临床上对于此类并发症早有治疗手段,但是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很大。自体和血管化骨移植已被用于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以及骨不连,但是治疗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并且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同时这类治疗方式恢复时间长、治疗成本高也是其临床广泛应用受限的因素。目前,骨组织修复及自愈的机制尚未得到完全的揭示,越来越多的研究重点转向有促进组织修复及再生能力的干细胞来源的囊泡上,囊泡是细胞内储存、运输以及消化产物及代谢废物的中间体,其中的miRNA作为一种良好的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进展及疾病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的目的首先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其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动物构建骨折模型用于后续研究,然后探讨骨折动物模型在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囊泡(bone extracellular vesicles,B-EVs)刺激下差异表达的miRNA,并对其在骨折中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以期为骨折的愈合及治疗提供更多帮助。方法:一、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的分离鉴定及骨折小鼠模型的构建:1.研究使用C57BL/6小鼠以及实验室改造完成并正常繁育饲养的C57BL/6 CD9-/-遗传型小鼠进行构建骨折模型;所用细胞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2.从培养4-6代的BMSCs中提取B-EVs,通过透射电镜、Western Blot以及纳米粒径分析仪鉴定E-BVs的形态、特异性蛋白(CD11b、CD 45、CD29以及CD90)的表达情况以及粒径大小;3.野生型(wild type,WT)和CD9-/-C57BL/6小鼠中使用C形工具施加三点弯曲产生横向股骨干骨折,在建模结束后的0、1、2、3、4周,对小鼠骨折模型骨愈合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高分辨SKYSCAN进行活体显微影像学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骨密度等进行分析,验证小鼠骨折模型。二、EVs干预下骨折小鼠模型中差异miRNA的鉴定:1.分组:使用第一章构建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对小鼠进行进一步的分组,分别为WT+NC组(GW4869干预后,EV-NC注射的WT小鼠)、WT+EVs组(注射B-EVs的WT小鼠)、WT+EVs-Mock组(注射B-EVs的WT小鼠预先转染miR-335抑制剂NC)、WT+EVs-Inhibitor组(WT小鼠注射B-EVs预先转染miR-335 Inhibitor);CD9-/-小鼠分别分为:CD9-/-+NC组(CD9-/-小鼠注射GW4869干预后的EV-NC)、CD9-/-+B-EVs组(CD9-/-小鼠注射B-EVs)、CD9-/-+EVs-Mock组(CD9-/-小鼠注射B-EVs预先转染miR-335 Inhibitor NC)、CD9-/-+EVs-Inhibitor组(CD9-/-小鼠注射B-EVs前转染miR-335抑制剂)。2.EVs的注射时间及剂量:各组小鼠均于骨折后第1天和第8天在骨折部位注射EVs 100μL或外泌体抑制剂GW4869作用下的EV-NC 100μL;3.使用p CDH质粒通过慢病毒转染建立过表达miR-335-inhibtor和EVs-Inhibitor的稳定骨细胞系;4.骨折建模后2周切取WT小鼠和CD9-/-小鼠股骨,将组织在4%缓冲多聚甲醛中固定48 h,随后用缓冲EDTA进行脱钙处理。5.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6.RT-q PCR检测差异表达miRNA的表达水平;7.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分析提取总蛋白;8.微阵列检测差异表达3只WT+PBS治疗的小鼠和3只WT+B-EV治疗的小鼠miRNA;9.通过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Kolmogorov—Smirnov检验数据是否呈正态分布。测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多组采用单因素或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ANOVA分析后成对比较采用Tukey多重比较检验。三、microRNA-335通过囊泡相关膜蛋白(Vesicle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Vapb)和典型Wnt/β-catenin通路(Canonical Wnt/β-catenin pathway,Wnt/β-catenin)促进骨折恢复:1.MTT检测成骨细胞样细胞MC3T3和MG63的活力;2.Tunel及Alizarin red检测成骨细胞样细胞MC3T3和MG63细胞凋亡,未分化的ADSCs(无细胞外钙沉积)呈微红色,而ADSC来源的成骨细胞(有细胞外沉积)呈亮橙红色;3.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培养小鼠骨细胞,使用AP染色液进行染色,使用光学显微镜对红染细胞集落与无色集落进行计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4.依据Lipofectamine 2000的说明书,将质粒分别与mimic NC或mimic miR-335共转染HEK293T细胞。使用Dual-Glo?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验证miR-335和Vapb之间的结合关系;5.RNA pull down检测蛋白作用关系,使用识别RBP的一抗来检测目标RBP与适当的第二抗体一起孵育以识别第一抗体,并使用增强型化学发光检测信号;结果:一、EV的分离鉴定及骨折小鼠模型的构建:1.首先我们对购买的鼠BMSCs细胞进行鉴定,荧光显微镜分析成骨细胞标志酶及流式细胞分析特异性抗体均证实了细胞的正确性;2.BM-MSCs细胞中提取EVs,通过纳米粒径分析、透射电镜分析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证明分离得到的B-EVs的正确性,可以用于本研究;3.两组小鼠在建模前即可检测时,野生型小鼠的体重和骨密度无显着差异,CD9-/-小鼠胫骨生长板的宽度显着减少,野生型小鼠在骨折后2周通过骨痂形成表现出软骨内骨化,3周时骨愈合明显,与野生型小鼠相比,CD9-/-小鼠表现出骨折愈合的显着延迟。骨折后3周CD9-/-小鼠骨愈合率为25%,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表明与野生型小鼠相比,CD9-/-小鼠的愈合能力下降;二、EVs干预下骨折小鼠模型中差异miRNA的鉴定:1.HE染色显示B-EV处理促进了骨组织的形成,甲苯胺蓝染色显示B-EV处理增加了软骨组织,BMP2免疫组化显示B-EV处理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分化和骨折的恢复;EVs对CD9-/-小鼠的治疗作用明显低于WT小鼠;2.与WT小鼠相比,EV处理后的CD9-/-小鼠软骨组织中73个miRNA下调,104个miRNA上调,挑选差异表达最显着的miR-335、miR-136、miR-125a、miR-217、miR-487a、miR-339、miR-298和miR-133a进行后续实验;3.EvimiRNA在线预测网站上分析miR-335的分布,结果发现,miR-335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含量丰富,我们推测miR-335可能在骨折的修复中发挥作用。4.外泌体抑制剂GW4869对B-EVs的分泌无明显影响;5.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BMP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EV中miR-335对小鼠骨折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三、microRNA-335通过Vapb和Wnt/β-catenin通路促进骨折恢复:1.MTT方法检测了成骨细胞MC3T3和MG63细胞的增殖率,结果发现EVs的处理促进了细胞增殖。TUNEL染色结果显示,EV处理可抑制细胞凋亡;2.F-actin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了MC3T3和MG63细胞的细胞粘附,发现B-EV处理对细胞粘附无明显影响;3.人I型胶原蛋白(Human type I collagen,ColⅠ)的免疫荧光染色证明B-EVs促进ColⅠ表达,与茜素红染色结果一致。RT-q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验证B-EV处理可增加α-SMA、OCN、GDF-10和FGF-2的水平;4.RT-q PCR显示EVs-Inhibitor处理后miR-335表达明显下降,并伴有细胞增殖率的下降和细胞凋亡的增加。而且,ALP、茜素红和ColⅠ免疫荧光染色发现,B-EVs携带的miR-335的干预部分抵消了B-EVs对MC3T3和MG63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5.囊泡相关膜蛋白(Vesicle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Vapb)能促进破骨细胞的生长,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Vapb,HEK293T细胞中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miR-335可以靶向Vapb;6.RT-q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小鼠和细胞中Vapb水平。结果显示,EV处理抑制了Vapb水平,而miR-335抑制可以缓解Vapb的抑制;7.miRwalk、Target Scan、EvimcrRNA和Starbase的网站上预测并筛选了miR-335的7个靶基因(SMARCA2、Vapb、NAA25、KLHL28、NUCKS1、RCC2和RBFOX2),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囊泡相关膜蛋白(Vesicle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Vapb)能促进破骨细胞的生长。使用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过表达Vapb细胞的构建情况,RT-q PCR显示,转染后细胞中Vapb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使用western blot在蛋白中观测到了相似结果;MTT检测细胞活力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表明,过表达Vapb细胞的细胞伴有细胞增殖率的下降和细胞凋亡的增加,表明Vapb过表达诱导细胞凋亡;Vapb过表达部分抵消了B-EVs对MC3T3和MG63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8.过表达Vapb可逆转EVs对Wnt和β-catenin蛋白表达的促进。提示EVs中靶向Vapb的miR-335可能与Wnt和β-catenin通路有关。结论:1.本研究成功的构建野生型小鼠及CD-9-小鼠骨折模型并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功分离得到囊泡,其有助于小鼠骨折的愈合。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囊泡中miR-335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骨组织生成。3.miR-335靶向Vapb,囊泡干预组的细胞中过表达Vapb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减弱了囊泡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作用。4.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囊泡中的miR-335通过Vapb和Wnt/β-catenin通路促进骨折愈合。本研究可能为骨折治疗提供见解。

范昭璇[7](2021)在《喷墨打印技术与微流控技术的液滴生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液滴对生物和化学应用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然而,从技术层面来看,液滴的生成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开发快速,便捷和高通量的液滴生成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微流控技术作为液滴生成的主流平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但其复杂的制作过程,高额的加工费用及对周围环境的苛刻要求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喷墨打印技术因其简单、灵活、性价比高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采用。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喷墨打印技术和微流控技术来生成微液滴,并将生成的液滴应用于材料合成和核酸检测。包括:(1)基于喷墨打印的超小MnO2纳米片合成用于检测谷胱甘肽。(2)基于喷墨打印的液滴数字LAMP检测人乳头瘤病毒16型。(3)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液滴数字PCR检测循环肿瘤DNA。主要内容如下:(1)小尺寸的二氧化锰(MnO2)纳米片可以胜任传感应用,但其合成一般采用模板法或合成方式复杂。喷墨打印技术由于其稳定性、灵活性、经济性等优点,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打印工具。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喷墨打印方法生成液滴,并在液滴内快速合成超小型MnO2纳米片的方法。结果表明了喷墨打印法合成MnO2纳米片的可行性,并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等优点。此外,在谷胱甘肽(GSH)的检测中,超小型MnO2纳米片的检测限(LOD)为0.26 μM,比典型的MnO2纳米片的灵敏度高40%左右。我们建立了一种喷墨打印方法,无需复杂的制造工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超小MnO2纳米片的方法。所提出的喷墨打印方法将促进超小MnO2纳米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这种简便的方法可能为超小或超细纳米材料的合成开辟新的途径。(2)鉴于全球女性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最近宫颈癌疫苗的推出,预计HPV检测的采用率将提高。技术层面的进步推动了快速,廉价的HPV检测诊断工具的开发。然而,很少有研究使用喷墨打印和微流控结合的分子检测方法。这项工作中,我们开发了一种方法,将喷墨打印与微流控技术结合,以低成本且实用的形式执行液滴数字LAMP用于HPV16的检测。喷墨打印技术,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产生从皮升到纳升的可控制体积的单分散液滴。微流控芯片作为喷墨打印系统的液滴收集室,用于LAMP反应。我们相信,这种简单且低成本的液滴数字LAMP方法为快速定量其他HPV亚型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并可以推广到细菌等其他病原体。(3)近年来微流控技术快速发展,并被用于开发分子诊断平台,其中数字PCR是目前最灵敏的核酸定量检测方法之一。在此,我们将微流控技术与液滴数字PCR(ddPCR)结合在一个一体化的集成微流控芯片上,该一体化的集成微流控芯片能够以流线的形式进行液滴产生、液滴孵育和结果检测三个步骤。该芯片采用流动聚焦几何设计,可以快速地产生直径为~30 μm的液滴,并能够在芯片内执行PCR反应。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量化循环肿瘤DNA(ctDNA)KRAS G13D,但它可以进一步扩展到任何其他癌症生物标志物。该一体化的集成微流控芯片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分子诊断工具。我们推测这个一体化的集成微流控芯片可以进一步扩展到POCT(point-of-care-test)相关应用,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地区。

杨露[8](2021)在《Ce3+及CeO2-x纳米颗粒调控活性氧对成骨前体和破骨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近年来,基于Ce的无机材料最近几十年来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生物医学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Ce容易获取,Ce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稀土元素,其开采和提炼比其它稀土元素更容易;二是Ce原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Ce原子具有Ce3+和Ce4+两种价态,且两种价态之间容易实现相互转换,这使Ce的氧化物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近年来,CeO2-x纳米颗粒(Ceria nanoparticles,CNPs)在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快速推进,其中CN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最为引人关注。最近的研究表明,CNPs可模拟一些天然酶的催化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氧化酶、磷酸酶等,其中SOD酶活性对推动CN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关键作用。已有大量研究显示,CNPs可利用其SOD酶活性清除细胞的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从而防止细胞受氧化应激损伤。骨是一类代谢活跃的组织,骨组织通过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骨生成,实现动态平衡,该平衡如受到破坏会对骨稳态造成严重破坏。ROS在骨稳态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OS不仅能调控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还能调控成骨细胞的信号转导。因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考察了Ce3+离子调控ROS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然后研究了CNPs调控ROS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最后初步探索了CNPs辅助成骨前体细胞应对氧化应激的可行性。方法:(1)Ce3+离子调控ROS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用Ce(NO3)3和Ce Cl3作为Ce3+来源,通过TRAP染色、FAK染色和PCR检测,评估Ce3+离子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用体外和体内噬骨实验考察Ce3+离子对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用DCFH-DA试剂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变化,考察Ce3+离子对破骨细胞ROS水平的影响。用PCR和WB定量检测Nox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用JC-1试剂评价Ce3+离子对破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rotein,MMP)的影响。(2)CNPs调控ROS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用高温热分解法合成粒径约为42.8 nm的球形CNPs,通过CCK8、TRAP染色、FAK染色和PCR检测评估CNPs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CNPs进入细胞的情况,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测定CNPs进入细胞的速率和机制。用DCFH-DA试剂盒检测胞内总ROS水平;用Mito SOX Red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变化,定性和定量检测CNPs对破骨细胞线粒体ROS水平的影响;用JC-1试剂盒检测对MMP进行测试,用Mito Tracher Green FM荧光染料检测线粒体的总量。通过上述研究,综合评价CNPs通过线粒体途径,对破骨细胞ROS水平的影响,以及ROS水平变化对其分化的影响。(3)CNPs调控ROS对成骨前体细胞抗氧化应激的影响。用微乳液法和高温热分解法合成两组组内尺寸大小相近且各参数不同的CNPs。采用CCK8检测其细胞毒性。用百草枯构建间成骨前体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再通过CCK8检测评估CNPs能否通过抑制ROS,保护MSCs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通过上述研究,初步评估CNPs调控MSCs的ROS水平,对该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1)Ce3+离子可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并能增强破骨细胞的噬骨功能,且不受铈盐中阴离子的干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e3+离子诱导Nox1高表达,进而升高了胞内ROS水平,是其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的主要原因。(2)CNPs可促进破骨细胞分化。CNPs通过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共同介导的内吞进入细胞,但CNPs并未通过其SOD活性抑制胞内ROS生成,与之相反CNPs的存在使破骨细胞ROS水平明显升高,原因可能在于破骨细胞的酸性环境使CNPs在细胞内释放出了大量Ce3+/Ce4+离子,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胞内ROS水平升高,进而导致破骨细胞分化加速。(3)CNPs可防止氧化应激对成骨前体细胞造成损伤。百草枯能够诱导MSCs细胞内ROS水平升高,对细胞产生毒性。CNPs可通过其SOD酶活性降低MSCs细胞内ROS水平,对MSCs对抗氧化应激产生促进作用。而结晶度对CNPs的SOD酶活性有重要影响,结晶度越低CNPs酶学活性越强,对MSCs的保护效果也更好。结论:本文研究了Ce3+和CNPs对成骨前体细胞和破骨细胞ROS水平的影响,并得到以下具体结论:(1)Ce3+离子可诱导破骨细胞高表达Nox1,使细胞内ROS水平升高,进而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其噬骨功能也相应增强。(2)CNPs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破骨细胞,并在其酸性环境中释放Ce3+/Ce4+离子,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使胞内ROS水平升高促进破骨细胞分化。(3)CNPs可在成骨前体细胞内发挥SOD酶活性,并通过SOD酶活性降低细胞内ROS的水平,达到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上述研究结论显示,CNPs在破骨细胞和成骨前体细胞中,分别表现出升高和降低ROS水平的功能。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与两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关系,破骨细胞的褶皱缘酸性环境容易使CNPs释放Ce3+离子,造成细胞内ROS水平升高。成骨前体细胞内没有类似于破骨细胞褶皱缘这种大面积酸性环境,因此CNPs在成骨前体细胞中发挥SOD酶活性,并由此使细胞内ROS水平降低。本文所得研究结论可为Ce离子和CNPs今后在骨修复材料,或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龙威[9](2021)在《抗肿瘤纳米药物递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癌症的治疗已成为全世界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已有的癌症治疗手段,包括化疗与放疗,具有普遍的细胞毒性,治疗的同时往往会对正常组织和细胞带来较为严重的毒副作用,因而如何能在传输足够剂量到病变组织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就需要特定的药物传输系统。阿霉素虽然是临床中已经应用的广普抗癌药,但其自身溶解性较差,带有心脏毒性且具有较多的副作用一直是困扰其应用的难题。另一方面,一些纳米材料粒子因具有独特的尺寸和表面结构特点使其能够装载药物并将药物转运到癌症、靶向治疗中,纳米微粒的尺寸也常常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血球还要小,这就为药物结合纳米材料形成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了契机。而在用纳米材料装载表阿霉素后,纳米药物载体可有效减小药物粒径,从而增加其溶解度和溶出度,提高药物的溶解性提高治疗效果。另外,纳米载体提供了封闭包覆环境,使得药物能在到达作用部位之前尽量保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有效减轻或避免毒副反应,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维持较高的生物活性。基于纳米材料技术的药物和传感器已经应用到实际的医学应用中,并且能够得到理想的治疗和诊断结果。在本研究中,我们选用溶解度较好的盐酸阿霉素作为抗癌基础药物,将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特定的表面功能化,增加其盐酸阿霉素负载的能力和靶向释放的功能,使其在肿瘤周围的弱酸性环境下获得更多的药物释放,为一体化修饰载带表阿霉素以及靶向性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1.基于纳米金刚石负载盐酸阿霉素的新型抗癌纳米药物的构建及体外评价纳米金刚石(ND)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被广泛研究,有望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巯基点击反应在ND表面引入了酯基官能团,在与水合肼进行酰肼化反应后,成功地制备了具有p H响应腙键的功能化ND基载体材料。另一方面,将自主合成的醛基聚乙二醇(CHOPEG)和盐酸阿霉素(DOX)通过形成化学键腙键连接在了载体上,提高了载体的水分散性和载药量。采用不同的仪器对ND载体的结构、热稳定性、表面形貌和粒径进行了验证性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化学反应成功地制备了这些功能化ND。酸性环境下DOX的释放速率明显大于正常生理环境下的释放速率。更重要的是,细胞活性和光学成像结果表明,ND基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治疗效果,能够成功地将DOX转运到Hep G2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这种新型的ND载体将成为细胞内药物控释和肿瘤治疗的候选载体。2.基于二硫化钼负载盐酸阿霉素的新型抗癌纳米药物的构建及体外评价二硫化钼(MoS2)是继氧化石墨烯之后最有前途的二维材料之一。它具有体积小、独特的二维形貌和光热转换能力,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缺乏特殊的表面官能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它们的表面修饰和药物的载药和控释。与纳米金刚石的修饰方法类似,本研究采用液相剥离后的酰肼化MoS2片材作为载体,使其与CHO-PEG和盐酸阿霉素(DOX)形成动态腙键,构建聚乙二醇化MoS2纳米载药系统。采用不同的仪器对MoS2相关材料的结构、热稳定性、表面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动态键的形成,成功地制备了这些功能化MoS2(MS-CO-NH)载体材料。另一方面,负载CHOPEG和DOX的MS-P-D纳米药物的释放表现出p H响应行为,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更重要的是,细胞活力和内化结果表明MS-CO-NH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S-P-D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能将DOX转运到Hep G2细胞中,并缓慢释放到细胞核中杀死癌细胞。鉴于这些结果,这种基于MoS2的新载体有望成为控制细胞内药物释放和癌症治疗的候选载体。3.基于纤维素纳米晶负载盐酸阿霉素的新型纳米药物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生物质材料是一种直接从可再生资源中提取,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加工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在这类材料中,纤维素纳米晶(CNCs)因其良好的结晶性、机械能、小尺寸和相对高比表面积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NCs主要是通过进一步酸水解MCC来去除纤维素纤维的无序部分而形成的。其性质除了具有纤维素材料优异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可再生性外,还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这无疑为其在药物递送领域药物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拔氢酯化反应在功能化纳米纤维素(CNCs)和含醛基聚乙二醇(CHO-PEG)/抗癌药物阿霉素(DOX)之间形成腙键来实现纳米纤维素(CNCs)表面功能化和载药的新策略。结果表明,PEG化CNCs负载DOX的能力较强,DOX可以从P-CNCs-D纳米药物中释放出来,具有p H依赖性。体外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药物载体(CNCs-EBO-NH)呈阴性细胞毒性,而DOX可以转运到细胞内,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在基于纤维素纳米晶与盐酸阿霉素构建新型纳米药物的研究基础上,选用了各项性能最优秀的纤维素纳米晶负载盐酸阿霉素的新型纳米药物作为体内评价的实验对象。体内评价实验分为药物体内分布和体内药效实验,其表现都很良好。与其他方法相比,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简单有效,可以同时进行表面功能化和一锅法载药。这项工作将为基于其他碳水化合物聚合物或材料的多功能纳米药物的制备开辟新的途径,并探索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赵思语[10](2021)在《光响应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氧化锌(Zinc Oxide,ZnO)的光响应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抗菌、光热治疗、药物递送、植入材料、生物检测和医学成像等领域中。目前用于口腔领域的ZnO光催化材料由于能带间隙较宽,其激发光多为短波长光源如紫外光或蓝紫光,长期过量作用于人体会导致皮肤粘膜等组织损伤。如何利用可见光乃至红外光能量,是确保ZnO生物安全性的同时开展口腔医学实际应用的先决条件。本文合成了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窄能带间隙的银耳状ZnO,并构建了一系列基于银耳状ZnO的光响应型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它们的理化性质以及它们在一些口腔常见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水热法和微波法制备了具有光响应特性的银耳状ZnO(Tremellalike ZnO,简写为Tre ZnO),并系统探讨了其理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常规柱状ZnO相比,Tre ZnO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赋予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和蛋白等物质;同时还具有更窄的能带间隙(2.125 eV),使其能在低强度长波长的黄光激发下对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写为S.aureus)和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写为E.coli)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此外,Tre ZnO在近红外(Near infrared,简写为NIR)光的照射下具有光热转换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光热治疗材料。(2)利用Tre ZnO吸附一型胶原(Tre ZnO@Col-I,简写为ZC)构建了一种具有光控广谱抗菌和成骨性能的复合体系,并探讨了ZC用作钛(Titanium,简写为Ti)金属表面涂层在种植体周围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了该系统在黄光照射下具有良好的光催化作用,可以实现广谱抗菌,包括对口腔特异菌群—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简写为S.mutans)也显示出一定的抗菌效力。此外,由于ZC具有稳定的光热转换性质,可以在NIR光激发下产生有益于成骨的局部高热微环境,结合Ti表面亲水性的提高以及Col-I的作用,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基因表达。同时,通过体内Ti植入实验,进一步验证了ZC涂层结合黄光可有效对抗局部细菌感染,在NIR光的协同作用下能够显着促进Ti周围的新骨形成。(3)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Tre ZnO-氟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聚二甲基硅氧烷(Tre ZnO-FSNs-PDMS,简写为ZFP)的可喷涂式牙齿保护剂用于日常牙齿护理。该保护剂可通过喷涂的方式在牙齿表面形成超疏水涂层,能够抵御外来细菌、色素及蛋白质等的黏附,并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同时,我们发现保护剂中的纳米二氧化硅可以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形成“混凝土”样保护层,有效防护牙齿抵御外界酸性环境;此外,保护剂中的Tre ZnO结合黄光后能够对口腔主要致龋菌之一(变异链球菌,S.mutans)显示出优异的抗菌性,这有利于维持口腔健康。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的结果均证实ZFP保护剂对细胞和组织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牙齿防护措施。

二、PCR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R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化核酸适体的筛选及分子识别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化核酸适体的筛选
    1.1 扩增兼容的功能化核酸适体筛选
    1.2 扩增不兼容的功能化核酸适体筛选
        1.2.1 设计新的聚合酶
        1.2.2 替换PCR
2 功能化核酸适体的分子识别应用
    2.1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检测
    2.2 肿瘤治疗药物识别与开发
3 总结与展望

(2)载他克莫司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改性的钛支架通过FAK/ERK信号通路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颌骨缺损修复
        1.1.1 聚合物修复材料
        1.1.2 无机非金属修复材料
        1.1.3 金属修复材料
    1.2 金属修复材料加工方法
        1.2.1 金属铸造技术
        1.2.2 CAD/CAM切削技术
        1.2.3 3D打印技术
    1.3 促进骨整合的钛表面改性
        1.3.1 提高钛植入体的表面粗糙度
        1.3.2 提高钛植入体的耐磨损性及耐腐蚀性
        1.3.3 提高钛植入体的生物活性
    1.4 纳米级药物载体
        1.4.1 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
        1.4.2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
        1.4.3 无机纳米药物载体
    1.5 促骨形成药物
        1.5.1 小分子药物
        1.5.2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
        1.5.3 基因药物
    1.6 本文设计及选题思路
第二章 载药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促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制备
        2.3.2 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表征
        2.3.3 载药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制备
        2.3.4 载药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表征
        2.3.5 不同药物的载药率和包封率的测定
        2.3.6 体外药物缓释实验
        2.3.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及培养
        2.3.8 载药纳米粒子对rBMSCs增殖的影响
        2.3.9 载药纳米粒子对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2.3.10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HPDA NPs的形貌和结构
        2.4.2 HPDA NPs中的药物负载
        2.4.3 体外药物缓释
        2.4.4 载药纳米粒子的毒性
        2.4.5 载药纳米粒子体外促进r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药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促骨形成的体内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分组
        3.3.2 大鼠拔牙窝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3.3.3 大鼠拔牙窝骨缺损模型的治疗
        3.3.4 体内安全性研究
        3.3.5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载药纳米粒子促进拔牙创中骨形成的体内研究
        3.4.2 体内安全性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acrolimus@HPDA NPs改性钛支架促骨形成的体内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Ti/Tacrolimus@HPDA NPs的制备
        4.3.2 Ti/Tacrolimus@HPDA NPs的表征
        4.3.3 Ti/Tacrolimus@HPDA NPs对rBMSCs增殖及粘附作用的影响
        4.3.4 Ti/Tacrolimus@HPDA NPs对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4.3.5 动物实验分组
        4.3.6 体内毒性研究
        4.3.7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Ti/Tacrolimus@HPDA NPs的表征
        4.4.2 亲水性检测
        4.4.3 Ti/Tacrolimus@HPDA NPs对rBMSCs增殖和粘附的影响
        4.4.4 Ti/Tacrolimus@HPDA NPs对r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4.4.5 Ti/Tacrolimus@HPDA NPs对兔下颌骨缺损修复
        4.4.6 Ti/Tacrolimus@HPDA NPs的体内安全性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acrolimus@HPDA NPs通过FAK/ERK信号通路促骨缺损修复的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变化
        5.3.2 qRT-PCR检测ERK抑制剂PD98059对rB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3.3 ALP半定量检测ERK抑制剂PD98059对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5.3.4 茜素红染色检测ERK抑制剂PD98059对rBMSCs矿化能力的影响
        5.3.5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变化
        5.4.2 PD98059对r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金磁纳米微粒表面修饰和形貌对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与生物学效应
        1.1.1 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1.1.2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
    1.2 纳米材料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1.2.1 血管内皮细胞
        1.2.2 纳米材料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1.3 金磁纳米复合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3.1 金磁纳米复合微粒用于多模成像
        1.3.2 金磁纳米复合材料作为药物载体
        1.3.3 金磁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用于肿瘤的光热疗
        1.3.4 金磁纳米复合材料的其他应用
    1.4 论文立题依据及主要工作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磁性纳米颗粒制备
    2.3 磁性纳米颗粒表征分析
        2.3.1 动态光散射仪(DLS)分析
        2.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2.3.3 透射电镜(TEM)分析
    2.4 磁性纳米颗粒表面蛋白冠初步分析
    2.5 细胞培养
    2.6 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的活性检测
    2.7 内皮细胞对磁性纳米颗粒的吸附检测
    2.8 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
    2.9 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炎症及细胞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2.9.1 qPCR检测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炎症及细胞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2.9.2 ELISA检测内皮细胞MCP-1 蛋白表达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磁性纳米复合微粒的表征
    3.2 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吸附蛋白质的研究
    3.3 磁性纳米复合颗粒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3.4 内皮细胞对不同磁性纳米材料的吸附作用
    3.5 磁性纳米颗粒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
    3.6 磁性纳米颗粒影响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及细胞间连接蛋白的表达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论文结论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微腔式芯片数字PCR体系构建及在肺癌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肺癌EGFR基因突变扩增体系组分的设计和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NHMC-dPCR平台的建立及其在肺癌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数字PCR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功能角蛋白制备用酶在Bacillus subtilis中的高效表达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角蛋白概述
        1.1.1 角蛋白的结构
        1.1.2 角蛋白的性质
        1.1.3 角蛋白的应用
        1.1.4 角蛋白的提取
    1.2 角蛋白酶概述
        1.2.1 角蛋白酶的来源和理化性质
        1.2.2 角蛋白酶的降解机制和水解特异性
    1.3 角蛋白酶的应用
        1.3.1 角蛋白的生物降解
        1.3.2 化妆品和药品
        1.3.3 其他应用
    1.4 角蛋白酶的克隆表达
        1.4.1 角蛋白酶序列
        1.4.2 异源表达体系
    1.5 角蛋白酶的分子改造
        1.5.1 角蛋白酶结构
        1.5.2 分子改造策略
    1.6 立项依据和研究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前导肽改造提升角蛋白酶活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基因、菌株和质粒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2.4 引物
        2.2.5 角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2.6 同源模型的构建
        2.2.7 前导肽工程改造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截短突变验证前导肽的功能
        2.3.2 前导肽切割位点氨基酸替换对角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2.3.3 前导肽区域定点突变
        2.3.4 多位点组合饱和突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启动子元件改造调控宿主细胞生长与产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3.2.4 引物
        3.2.5 角蛋白酶对菌体生长的影响探究
        3.2.6 启动子工程改造策略与方法
        3.2.7 角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3.2.8 碳源补充优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角蛋白酶的表达对宿主细胞生长的影响
        3.3.2 菌体密度依赖型启动子替换组成型启动子
        3.3.3 利用串联apr E启动子提高角蛋白酶产量
        3.3.4 启动子核心区域序列优化提高启动子活性
        3.3.5 补充碳源提高菌体前期积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oop结构的设计与改造提升角蛋白酶热稳定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和质粒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4.2.4 引物
        4.2.5 不稳定Loop区域的预测与分析
        4.2.6 突变位点的选择与分析
        4.2.7 钙离子结合位点的预测与分析
        4.2.8 序列趋同性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的确定
        4.2.9 突变体重组质粒构建及转化
        4.2.10 角蛋白酶活性测定
        4.2.11 突变体筛选及热稳定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计算机辅助分析的不稳定Loop区域预测
        4.3.2 基于B-Factor与 RMSF的突变位点选择
        4.3.3 基于ΔΔG的突变氨基酸选择
        4.3.4 突变体重组菌的活性测定与筛选
        4.3.5 钙离子结合相关Loop改造策略的热稳定性提升
        4.3.6 基于序列一致性突变策略的热稳定性提升
        4.3.7 优势位点的组合突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角蛋白酶对羊毛的可控降解及功能角蛋白的表征与应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
        5.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3 可溶性角蛋白的酶法制备
        5.2.4 可溶性角蛋白生物相容性评价
        5.2.5 角蛋白自组装凝胶的制备
        5.2.6 角蛋白凝胶用于细胞的体外培养
        5.2.7 角蛋白凝胶促创伤愈合的小鼠体内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角蛋白酶提取羊毛角蛋白
        5.3.2 可溶性羊毛角蛋白提取物的结构表征
        5.3.3 .可溶性羊毛角蛋白提取物的性能表征
        5.3.4 角蛋白自组装凝胶的制备
        5.3.5 角蛋白凝胶冻干海绵用于细胞体外培养
        5.3.6 角蛋白凝胶促进小鼠创伤愈合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囊泡中microRNA-335通过Vapb和Wnt/β-catenin通路促进骨折恢复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EV的分离鉴定及骨折小鼠模型的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动物及饲养
        1.2 研究材料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鼠BMSCs的鉴定
        2.2 EVs的鉴定
        2.3 野生型和CD9-/-小鼠的骨折愈合情况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囊泡干预下骨折小鼠模型中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B-EV促进骨折小鼠的恢复
        2.2 微阵列分析差异表达miRNA
        2.3 筛选差异表达miRNA
        2.4 miR-355 的分布预测
        2.5 miR-355 在EV中的表达分析
        2.6 沉默miR-335 可部分降低B-EVs对骨折恢复的促进作用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microRNA-335 通过Vapb和 Wnt/β-catenin通路促进骨折恢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MTT检测细胞活力
        1.2.2 TUNEL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
        1.2.3 Alizarin red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1.2.4 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
        1.2.5 免疫荧光染色
        1.2.6 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miR-355与Vapb之间的结合位点
        1.2.7 RNA pull down检测
        1.2.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B-EV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
        2.2 B-EV对成骨细胞粘附无作用
        2.3 B-EV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2.4 沉默miR-335 可逆转B-EVs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
        2.5 miR-335 靶向作用基因的筛选
        2.6 miR-335 靶向作用Vapb
        2.7 Vapb过表达可逆转B-EVs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
        2.8 携带B-EVs的 miR-335 靶向Vapb激活Wnt/β-catenin通路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主要结果与结论
第五部分 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囊泡来源microRNA在骨折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胞外囊泡在骨再生中的调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与骨骼再生
    MiRNA 在骨折中的作用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一、基本情况
    二、学习工作经历(从大学起)
    三、研究成果
        (一)科研项目
        (二)发表文章
        第一作者文章

(7)喷墨打印技术与微流控技术的液滴生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液滴技术
    2.2 微液滴生成的被动方式
        2.2.1 微流控技术
        2.2.2 微流控技术生成液滴
    2.3 微液滴生成的主动方式
    2.4 液滴的应用
        2.4.1 核酸检测
        2.4.2 材料合成
        2.4.3 蛋白质结晶
        2.4.4 细胞研究
3 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超小MnO_2纳米片的合成用于检测谷胱甘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设备仪器
        3.2.3 喷墨打印微芯片的预处理
        3.2.4 MnO_2纳米片的制备
        3.2.5 碳量子点的制备
        3.2.6 谷胱甘肽的荧光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喷墨打印法合成超小MnO_2纳米片
        3.3.2 谷胱甘肽的荧光检测
        3.3.3 谷胱甘肽检测的选择性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喷墨打印的液滴数字LAMP检测人乳头瘤病毒16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设备
        4.2.2 DNA提取
        4.2.3 微流控芯片的制造
        4.2.4 LAMP引物
        4.2.5 喷墨打印芯片的预处理与组装
        4.2.6 液滴数字LAMP
        4.2.7 LAMP反应的可行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喷墨打印离散液滴
        4.3.2 影响液滴尺寸的因素
        4.3.3 LAMP反应的可行性
        4.3.4 HPV 16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液滴数字PCR检测循环肿瘤DNA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造
        5.2.2 液滴数字PCR的准备
        5.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tDNA
        5.2.4 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5.2.5 液滴的产生和液滴数字PCR
        5.2.6 液滴数字PCR热循环装置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集成微流控芯片的表征
        5.3.2 集成微流控芯片的液滴生成
        5.3.3 影响液滴生成的因素
        5.3.4 液滴数字PCR结果
        5.3.5 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Ce3+及CeO2-x纳米颗粒调控活性氧对成骨前体和破骨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Ce~(3+)调控活性氧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CeO_(2-x)纳米颗粒调控活性氧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CeO_(2-x)纳米颗粒调控活性氧影响成骨前体细胞的初步探索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氧化铈纳米颗粒在骨科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抗肿瘤纳米药物递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基于纳米金刚石的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的构建及评价
    1 实验仪器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设计示意图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ND-SO和 ND-SO-NH的制备
        2.2 CHO-PEG的合成
        2.3 ND-SO-NH 的载药和表面功能化
        2.4 DOX在 ND-P-D中的体外释放行为
        2.5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2.6 细胞内化成像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体材料表征
        3.2 载药和释放
        3.3 细胞活力与细胞内化研究
    4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基于二硫化钼的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的构建及评价
    1 实验仪器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设计示意图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少层MoS2 纳米片的制备
        2.2 MS-CO和 MS-CO-NH的制备
        2.3 CHO-PEG的合成
        2.4 MS-CO-NH的载药和表面功能化
        2.5 DOX在 MS-P-D中的体外释放行为
        2.6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2.7 细胞内化成像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体材料表征
        3.2 载药和释放
        3.3 细胞活力与细胞内化研究
    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纤维素纳米晶的新型抗癌纳米药物的构建及评价
    1 实验仪器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设计示意图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CNCs-EBO和 CNCs-EBO-NH的制备
        2.2 CHO-PEG的合成
        2.3 CNCs-EBO-NH的载药及表面功能化
        2.4 P-CNCs-D中 DOX的体外释放行为
        2.5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2.6 细胞内化成像
        2.7 肿瘤模型小鼠体内药物分布实验
        2.8 小鼠体内抗肿瘤药效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体材料表征
        3.2 药物装载和释放
        3.3 细胞活力与细胞内化研究
        3.4 基于肿瘤模型小鼠的药物体内评价
    4 本章总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10)光响应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刺激响应材料
        1.1.1 内源性刺激响应材料
        1.1.2 外源性刺激响应材料
    1.2 光响应材料的分类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1.3 ZnO的光响应性能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银耳状ZnO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银耳状ZnO的表征
        2.3.2 银耳状ZnO的吸附性
        2.3.3 银耳状ZnO的光热转换能力
        2.3.4 银耳状ZnO结合黄光的光催化性
        2.3.5 银耳状ZnO结合黄光的抗菌性能
        2.3.6 银耳状ZnO的细胞相容性
        2.3.7 黄光的生物安全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耳状ZnO-一型胶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钛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Ti-ZC的合成与表征
        3.3.2 Ti-ZC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3.3.3 Ti-ZC的体外细胞相容性评价
        3.3.4 Ti-ZC的体外成骨性能评价
        3.3.5 Ti-ZC样品结合黄光的体内抗炎作用
        3.3.6 Ti-ZC样品结合NIR光的体内成骨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ZnO-FSNs-PDM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牙齿保护膜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
        4.3.1 ZFP的合成与表征
        4.3.2 ZFP的疏水性和稳定性
        4.3.3 ZFP的机械性和耐酸性
        4.3.4 ZFP结合黄光的光催化性能
        4.3.5 ZFP结合黄光的抗菌性
        4.3.6 ZFP对抗色素沉着的能力
        4.3.7 ZFP的细菌/蛋白/细胞黏附性
        4.3.8 ZFP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4.3.9 ZFP的体内应用及生物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钛种植体表面改性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PCR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化核酸适体的筛选及分子识别应用[J]. 吉采灵,程兴,谈洁,袁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1(11)
  • [2]载他克莫司中空聚多巴胺纳米粒子改性的钛支架通过FAK/ERK信号通路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D]. 王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3]金磁纳米微粒表面修饰和形貌对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 马康. 西北大学, 2021(12)
  • [4]微腔式芯片数字PCR体系构建及在肺癌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初步应用[D]. 冯攀.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功能角蛋白制备用酶在Bacillus subtilis中的高效表达与改造[D]. 苏畅. 江南大学, 2021(01)
  • [6]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囊泡中microRNA-335通过Vapb和Wnt/β-catenin通路促进骨折恢复作用机制研究[D]. 胡海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喷墨打印技术与微流控技术的液滴生成及应用[D]. 范昭璇.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8]Ce3+及CeO2-x纳米颗粒调控活性氧对成骨前体和破骨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杨露.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9]抗肿瘤纳米药物递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D]. 龙威.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光响应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D]. 赵思语. 南昌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PCR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