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

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

一、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卉[1](2011)在《穴位艾灸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的题目是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机制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从白细胞减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药物机制和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方面进行了论述。综合分析,化疗药物常常导致正常骨髓造血细胞受到抑制,从而出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是影响着化疗顺利进行和延续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了疗效及生存。西医治疗主要基于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粒细胞释放,应用于临床较成熟的药物主要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并有相对系统的应用规范及并发症的应对方式,但价格昂贵,作用时间短,停药后易反复。中医药治疗以整体论治的优势、辨证施治的特色和灵活多样的治疗手段补充了西医治疗的不足,达到多重治疗目的,但作用较慢,缺乏大样本的研究,同时缺乏针对白细胞减少的病机探讨。临床研究部分,通过分析白细胞减少特有的生理特点、临床症状和治疗规律,发现与中医“卫阳”理论的相关性,观察了应用艾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穴的方法,升发卫阳,抗御外邪,升高白细胞水平的疗效。目的:观察艾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穴治疗化疗引起的Ⅰ度-Ⅱ度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化疗后Ⅰ、Ⅱ度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选取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每个穴位灸30分钟,每日1次,连续艾灸7天。对照组20例口服生血丸,一次5g,一日3次,连续服用7天。监测开始治疗的第3天、7天、10天、14天的白细胞计数,及治疗前后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统计感染发生率。疗效标准:治疗后白细胞>4.O×109/L,并在疗程中能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显着减轻或消失为显效;治疗后白细胞<4.0×109/L,但较治疗前上升(0.5-1.0)×109/L,并在疗程中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好转为有效;治疗后白细胞上升<0.5×109/L,临床症状无好转为无效。结果:治疗组20例患者中治疗后白细胞>4.0×109/L,并在疗程中能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显着减轻或消失者17人,显效率85%(17/20),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4.0×109/L,但较治疗前上升(0.5-1.0)×109/L,并在疗程中维持疗效直至停药后1周,临床症状好转者3人,有效率15%(3/20),总有效率100%,感染发生率为0%,生活质量较前提高。结论:艾灸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能明显改善化疗引起的Ⅰ度-Ⅱ度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白细胞水平,起效迅速,疗效稳定,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黄裕芳[2](2018)在《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与动物、细胞实验研究探讨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保护作用。方法:1.动物实验方法:8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参芪固本方实验组、1/2实验剂量组、1/4实验剂量组,每组16只,用苦味酸进行标记。除空白组外,其余组按100mg/kg·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天,空白组按同等剂量换算为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灌胃生理盐水,各实验组予灌服相应剂量的参芪固本方,每天按1ml·10g-1灌胃,连续7天。观察指标:体重、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2.细胞实验方法:制备不同浓度(0.1mg/ml、0.2mg/ml、0.3mg/ml、0.4mg/ml、0.5mg/ml)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作用于人肺腺癌A5449细胞模型,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观察指标:每孔光密度(optical density,0D)值。3.临床研究方法:纳入40例肺癌患者,已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予化疗2程,方案为:DP(多西他赛+顺铂)或AP(培美曲塞+顺铂)。患者随机分为2组,化疗同时口服参芪固本方: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30g,冲服,bid),28dX2;参芪固本方传统饮片(120g/剂,水煎服,bid),28d×2。录入并比较相关指标:患者的体力状况及相关体征;化疗前后的骨髓抑制发生情况;免疫指标包括CD4+、CD8+、CD4+/CD8+。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体重: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各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均有升高(P<0.05)。血常规: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可升高骨髓抑制模型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P<0.05),其中,1/2及1/4实验剂量组则未见升高血红蛋白作用(P>0.05)。T淋巴细胞亚群: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可降低CD8+、升高CD4+、升高CD4+/CD8+比值(P<0.05),其中,1/2及1/4实验剂量组的破壁饮片未见升高CD4+及CD4+/CD8+比值(p>0.05)。2.细胞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除24h组中0.1mg/ml、0.2mg/ml对A549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外(P>0.05),其余时间组浓度对A549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P<0.05)。与24h组比较,各浓度的48h、72h的OD值均明显下降(P<0.05)。3.临床研究结果:外周血:WBC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PLT、HGB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外周血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4+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CD8+、CD4+/CD8+比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比值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医症状评分:症状如神疲乏力、食欲减退治疗后较治疗前分数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症状治疗前后均无改善(P>0.05)。两组间中医症状分数的改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动物试验部分: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各剂量组均可增加骨髓抑制模型小鼠体重。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可升高骨髓抑制模型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可降低CD8+、升高CD4+、升高CD4+/CD8+比值。2.细胞实验部分: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能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3.临床研究部分: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及传统饮片均可明显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症状如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对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无明显改善,且两种剂型效果相当。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及传统饮片均可升高外周血中白细胞的数量,改善患者骨髓抑制情况,且两种剂型效果相当。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及传统饮片均可升高CD4+淋巴细胞百分比,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且两种剂型效果相当。破壁饮片在剂量只有传统饮片剂量一半的前提下,两种剂型效果相当,表明破壁饮片量效关系优于传统饮片。

徐文慧[3](2016)在《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核能的发展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受到人工电离辐射的机会越来越多。急性辐射损伤(ARI)发病急骤、病情险恶,射线照后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未能恢复与重建,引发机体严重的炎症反应和出血,是ARI患者死亡的原因。因此,免疫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升高白细胞是ARI救治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研究发现,TLR4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发生时参与其中,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辐射致白细胞减少药物疗效不甚满意,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品的应用效果较好,但药品价格高昂。故研制一种经济、高效、无毒的辐射防护中药尤为重要。目的用文献整理的方法,总结中医药防治辐射导致白细胞减少的用药规律。通过实验考查自拟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TLR4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理论研究方面,检索CNKⅠ、万方、维普数据库中中药复方内服汤剂治疗辐射所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文献,对中药复方所含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药性分析。实验研究方面,首先,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5 Gy的60CoY射线照射,照后3天,观察指标,复制Balb/c小、鼠急性辐射损伤模型。其次,初步考察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5 Gy射线照射小鼠后其白细胞下降严重,故调整照射剂量、取材时间及中药复方,自拟出方一和方二,两方均能凉血解毒、益气活血、滋阴,其中方一兼能补肾,方二兼能清热。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小檗胺组、方一组、方二组。正常和模型组灌胃去离子水,其他各组灌胃相应药物,14天后以3.5 Gy 60Coγ射线照射,照后第7天检测指标,实验检测指标,包括WBC、LYMPH、外周血CD4+/CD8+比值;体重、免疫器官脏器指数及脾脏病理切片;骨髓病理切片、骨髓的CD 34+细胞、骨髓细胞周期、骨髓细胞凋亡。最后,考察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方一具有一定的防护效果,但在升白细胞上还存在不足。本课题组用中医理论组成新方即方三,方三功能补气生血,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滋阴清热。同时改进药物制剂工艺,调整取材时间,实验方法同上,照后第4天检测指标,除上述指标外,检测脾脏TLR4、Myd88、NF-κB、TNF-αmRNA水平,以及血清TNF-α含量。结果1、理论研究显示,纳入文献54篇,涉及处方54首,共计101味中药、582频次。治疗辐射致白细胞减少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等17味;涉及16类中药,有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等;中药四气分类前3位为温、平、微温;中药五味频次前3位为甘、苦、辛;归经频次前3位为脾、肝、肾经。2、Balb/c小鼠辐射致损伤模型复制成功,5 Gy照射后小鼠体重、WBC、LYMPH、脾脏和胸腺指数显着降低,外周血CD 4+/CD 8+比值显着上升,脾脏萎缩,淋巴细胞减少,骨髓干细胞减少、脂肪化,TLR4、TNF-α的mRNA表达上升。3、Balb/c小鼠在受到3.5 Gy的照射7d后病理改变与上述实验基本一致,骨髓CD34+细胞下降,骨髓细胞周期阻滞,凋亡率升高。小檗胺能提高小鼠WBC、LYMPH,降低CD 4+/CD 8+比值,恢复小鼠体重及胸腺指数,能保护脾脏淋巴细胞,保护骨髓,升高CD34+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凋亡。方一能够降低CD 4+/CD 8+比值,较好地恢复小鼠体重,保护脾脏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降低骨髓细胞凋亡率。方二能减缓小鼠体重降低,升高脾脏指数,保护脾脏淋巴细胞、骨髓细胞。综合考虑方一优于方二,下一步实验继续考察方一。4、照后4 d,方一组能够降低CD 4+/CD 8+T淋巴细胞比值;恢复小鼠体重及胸腺指数,保护脾脏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降低TLR4、MyD88、NF-κB表达作用趋势,尤其明显降低TNF-α表达水平,降低外周血TNF-α浓度。方三组能明显升高外周WBC、LYMPH,促进小鼠体重恢复,保护脾脏和骨髓细胞,降低TLR4、MyD88、NF-κB、TNF-α作用趋势,降低外周血TNF-α浓度。结论1、通过文献整理,发现治疗辐射损伤白细胞减少药物以味甘性温的补虚药为主,辅助以活血化瘀药、理气药,以达到调畅气血的目的,其核心药物是黄芪、当归。以方测证,可以判断辐射致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辨证多为气血两虚、脾肾不足,并兼瘀血内阻,治疗以补气生血、健脾益肾为主,兼以活血滋阴。2、本实验急性辐射损伤模型复制成功,方一和方三均对辐射损伤后小鼠有防护效果,其中方三对照后白细胞的防护效果较好,方三药物温凉并用补气生血,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滋阴清热,与理论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应用中医理论组方治疗辐射导致白细胞减少的良好效果。

储真真[4](2007)在《补肾生血方减轻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肿瘤化疗方案应用进展,化疗已成为肿瘤临床综合治疗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所造成血细胞减少严重影响化疗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临床疗效降低。化疗后血象明显减少的出现,不但降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影响抗肿瘤疗效和预后。本论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化疗血细胞减少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综述了近10年来西医关于造血调控与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以及中药促进骨髓造血研究进展;采用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客观地评估了补肾生血方防治化疗药物导致血象减少临床疗效。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收集36例患者,72个化疗病例。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选用中药(补肾生血方)加化疗,B组单纯化疗。按随机数字方法,确定每个入选病例治疗方案,即为先A组,后B组;或先B组,后A组。试验组(A组)于化疗周期前1周开始口服补肾生血方,2次/日,连续用药3周,至化疗后1周停药。两组若白细胞低于3.0×109/L,开始予以G-CSF75ug,皮下注射,连续注射3~7天后停药。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医症状总评分,试验组痊愈10例,占27.78%;显效16例,占44.44%;有效8例,占22.22%;无效者2例,占5.56%;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和94.44%。对照组痊愈3例,占8.33%;显效7例,占19.44%;有效8例,占22.22%;无效18例,占50%;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7.78%和50%。经Wilcoxon非参数检验,试验组中医症状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②中医主要单项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食欲减退、食后腹胀、五心烦热、面色无华,试验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头晕耳鸣、夜尿频多症状比治疗前有所好转,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象变化,化疗后两组WBC和GRAN均值比较,试验组WBC和GRAN在化疗后第7天、第10天、第15天的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WBC和GRAN在化疗后第7天、第10天数值分别与化疗前数值差值比较,试验组WBC和GRAN数值在第7天、第10天的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b、PLT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KP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化疗后中位KPS评分分别为80分(试验组)和60分(对照组)。试验组KPS评分改善25例(69.44%),稳定6例(16.67%),下降5例(13.89%),有效率达69.44%;对照组改善10例(27.78%),稳定10例(27.78%),下降16例(44.44%),有效率为27.78%,经秩和检验,试验组人体功能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⑤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分度比较,试验组未发生血液学毒性反应者11例(30.56%),发生血液学毒性反应者共25例(69.44%),其中Ⅰ度者22例,占88%;Ⅱ度者3例,占12%,无1例发生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反应;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率69.44%。对照组未发生血液学毒性反应者4例(11.11%),发生血液学毒性反应者共32例(88.89%),其中Ⅰ度者20例,占62.5%;Ⅱ度者8例,占25%;Ⅲ度者4例,占11.11%;Ⅳ度者0例;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率88.89%,经秩和检验,试验组血液学毒性反应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⑥化疗后副反应,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两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因子分析显示,两组均以神疲乏力、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头晕耳鸣、面色无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结合舌脉分布情况提示,脾肾亏虚,瘀血阻滞是化疗后血细胞减少病机关键。⑧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与TNM分期和曾否接受过放化疗呈线性正相关,其中TNM分期对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影响较大。结论:①补肾生血方能预防化疗白细胞减少发生,减轻化疗白细胞降低程度;②补肾生血方能缓解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能状态,提高生存质量。③补肾生血方具有较好临床安全性,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海伟[5](2016)在《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黏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化疗做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最大的不良反应之一就是导致骨髓造血及骨髓造血微环境损害,引起骨髓抑制、外周血白细胞降低,继而机体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骨髓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实质细胞的定居、增殖、分化、发育、成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造血微环境主要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造血生长因子组成。骨髓基质细胞(B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产生分泌细胞粘附分子、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而调节和发挥作用。本研究围绕针灸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修复和调节作用,以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为切入点,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变化;运用光镜观察骨髓病理切片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的形态学变化;并运用RT-q 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的SCF、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以此来研究探讨针灸对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调控作用以及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作用。同时,为针灸改善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提升白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SPF级雄性昆明种(KM)小鼠120只,体重18±2g,在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60%左右的清洁级实验室中,自由喂养3天后,进行造模。各小鼠依次称重后,运用随机分层分组的方法,将小鼠分为1d组、3d组、5d组,每组40只,再依次将1d组、3d组、5d组小鼠依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具体造模方法依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着的《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采用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建立小鼠骨髓抑制模型,按照100mg/kg/d剂量,连续应用3天。依据环磷酰胺(CTX)药物代谢动力学,用药4小时后即失去药物活性,即模型建立成功(具体造模依据:中山医学院等编着.基础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42)。空白组依据0.02ml/g的用药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建立成功后4小时,进行治疗。空白组、模型组陪同固定,不做任何治疗。针刺组先将小鼠固定于自制的鼠板上,选用特制的华佗牌美容毫针,具体规格为:0.19×10mm,针柄长20mm,依次针刺小鼠大椎、膈腧、肾俞、足三里,进针3mm,留针6min,每日治疗1次,其中1d组小鼠治疗1次、3d组小鼠治疗3次、5d组小鼠治疗5次。艾灸组将小鼠固定于自制的鼠板上,选用特制的美容细艾条,艾条规格为:0.4×25cm,将艾条点燃后施灸小鼠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距离小鼠皮肤高度2cm,每穴3min,每天治疗1次,其中1d组小鼠治疗1次、3d组小鼠治疗3次、5d组小鼠治疗5次。1d组、3d组、5d组治疗结束后,观察针灸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规律,并应用光镜观察小鼠骨髓病理切片中骨髓红细胞系、粒细胞系的形态学改变,再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的变化,然后应用RT-q 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的SCF、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通过观察针灸后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变化,从骨髓造血微环境方面探讨针灸改善化疗后修复和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提升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机制。实验整个过程严格依据由国家科技部颁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中相关规定执行。结果:1.“实验一”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1d组模型组、针刺、艾灸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逐渐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3d组针刺组、艾灸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均开始升高,针刺组疗效优于艾灸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d组针刺组、艾灸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均升高,已达到正常值。2.“实验二”结果显示:应用光镜观察小鼠1d组、3d组、5d组骨髓瑞氏-吉姆萨染色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红细胞系数目增加,粒细胞系数目增加,有核细胞系数目增加,脂肪细胞减少,血窦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变化更为明显。3.“实验三”结果显示: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d组、3d组、5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G1期、S期、G2期细胞百分率变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的3d组(P<0.05)与5d组(P<0.01)BMSC的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中1d组(P<0.05)BMSC的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的1d组(P<0.05)与3d组、5d组(P<0.01)BMSC的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的1d组、3d组(P<0.05)与5d组(P<0.01)BMSC的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可以降低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G1期细胞含量,其中3d组、5d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艾灸可以提高3d组BMSC的S期细胞含量,针刺和艾灸可以降低5d组BMSC的S期细胞含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艾灸可以提高1d组、3d组、5d组BMSC的G2期细胞含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中的5d组(P<0.05)BMSC的G1期、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3d组(P<0.05)BMSC的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四”结果显示:运用RT-q PCR法对1d组、3d组、5d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SCF、TGF-β1的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1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 m RNA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 m RNA表达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针刺、艾灸后VCAM-1、SCFm RNA表达均上调,ICAM-1、TGF-β1 m RNA表达均下调,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3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 m RNA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 m RNA表达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VCAM-1、SCFm RNA表达均上调,针刺组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虽然针刺组和艾灸组ICAM-1、TGF-β1 m RNA表达均下调,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 m RNA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 m RNA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VCAM-1、SCFm RNA表达均上调,无显着性差异(P>0.05);虽然针刺组和艾灸组ICAM-1、TGF-β1 m RNA表达均下调,针刺组具有显着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五”结果显示:运用Western-Blot法对1d组、3d组、5d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和造血因子SCF、TGF-β1的蛋白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1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蛋白含量下降,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表较,针刺组VCAM-1、SCF蛋白升高,且VCAM-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下降,且TGF-β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1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升高,且VCAM-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下降,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蛋白含量下降,且VCAM-1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蛋白含量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无显着性差异。针灸治疗3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VCAM-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d组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CAM-1、SCF蛋白含量下降,且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TGF-β1蛋白含量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SCF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且TGF-β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5天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具TGF-β1蛋白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VCAM-1、SCF蛋白含量升高、ICAM-1、TGF-β1蛋白含量减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灸具有减轻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骨髓抑制,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作用,3d组开始回升,5d组达到正常值。2.针刺和艾灸可以影响骨髓形态学改变,可以促进红细胞系、有核细胞系的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减少粒细胞的数量。3.烷化剂CTX破坏了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规律,产生骨髓抑制,严重影响骨髓造血功能,针刺和艾灸可以促进CTX化疗后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修复,加速骨髓基质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转化,增强骨髓基质细胞DNA的合成,延长G2期,同时利用细胞G2期阻滞的时机,尽快修复DNA,加速细胞有丝分裂,进入增殖状态,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修复能力,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4.针灸可以减轻环磷酰胺(CTX)化疗引起的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针灸能够上调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和造血正调控因子SCF基因和蛋白表达量,能够下调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ICAM-1和造血负调控因子TGF-β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发挥针灸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作用。5.通过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和造血因子的调节,可能是针灸修复和保护化疗后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提升白细胞,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的主要作用途径之一。

梁梅华[6](2020)在《肺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TP方案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肺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紫杉醇+顺铂(TP)方案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IN)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肺腺癌患者在TP方案化疗期间易出现CIN及严重CIN的主要证型。方法:选取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01月-2019年12月期间住院并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73例肺腺癌患者,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手术史、TNM分期、骨转移情况、有无糖尿病及高血压、化疗前中医证型及第一周期TP方案化疗后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最低值等资料。对以上信息整理核对,录入数据库。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化疗后是否发生CIN及CIN分级的相关性;分析患者中医证型与其年龄、吸烟史、手术史、TNM分期、骨转移及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等临床基本情况是否有相关性。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数据及资料的分析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中Spearman秩相关及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P值<0.05则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肺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TP方案化疗后是否发生CIN具有相关性(P值<0.05),与CIN分级亦相关(P值<0.05)。其中肺脾气虚证更易出现CIN及程度较重的CIN(P值<0.05)。气滞血瘀证则相对不易出现CIN(P值<0.05)。在患者临床基本情况与证型的关系方面,曾行手术治疗肺癌的患者更易成为肺脾气虚证(P值<0.05)。而患者的年龄、吸烟史、TNM分期、骨转移情况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等情况则与中医证型无明显关系。结论:中医证型与TP方案化疗后是否发生CIN及CIN分级相关,其中肺脾气虚证更易出现CIN及程度较重的CIN。气滞血瘀证则相对不易出现CIN。曾行手术治疗肺癌的患者更易成为肺脾气虚证。

李波,梁博文,赵丽萍,黄金昶[7](2017)在《针灸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检索了近年来有关针灸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的文献,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针灸能有效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尤其是提升白细胞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生集落刺激因子、改善造血微环境、调控骨髓细胞中相关蛋白及notch信号的表达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但针灸改善骨髓抑制的机制仍然比较模糊,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吴勇俊[8](2019)在《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杞萸六君汤在防治卵巢上皮癌患者使用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在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提供理论参考及临床依据。方法:选取首次化疗的卵巢上皮癌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与中药组,两组均使用TC方案化疗(紫杉醇135mg/㎡ivgtt d1、卡铂AUC=5 ivgtt d1),化疗组单独使用TC方案化疗,中药组在化疗组的基础上联合杞萸六君汤治疗(首次化疗前1天开始服用,以21天为1疗程),每位研究对象以21天为1个周期,共观察1个周期。分别于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5天、10天、15天、20天采血比较两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计数水平,观察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病例数,记录骨髓抑制的程度,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等级、KPS评分及后续化疗接受率,进行组内与组间对比。通过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设定P值<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所纳入患者经基线对比两组的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手术情况、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中医证候等级及KP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主要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包括化疗前后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1)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两组白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极显着(P<0.01)。(2)组间比较: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中药组所测得的白细胞均值明显高于化疗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3)组间白细胞计数减少例数情况:对比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出现ⅠⅣ度白细胞计数下降的病例数,中药组较化疗组少,但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均极显着(P<0.01)。(2)组间比较: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中药组测得的中性粒细胞均值均明显高于化疗组,化疗后第5天、15天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化疗后第10天、20天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3)组间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例数比较:化疗后第10天中药组出现ⅠⅣ度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的病例数少于化疗组,两组间对比差异性显着(P<0.05),化疗后第5天、15天、20天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血红蛋白量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显着(P<0.01)。(2)组间比较:两组血红蛋白量在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相差不大,差异均不显着(P>0.05)。(3)组间血红蛋白量减少例数情况:化疗后两组间出现ⅠⅣ度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病例数在四次随访期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4)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中药组下降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显着(P<0.05)。(2)组间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四次随访期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3)组间血小板计数减少例数情况:在化疗后四次随访中,两组出现ⅠⅣ度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数差别不大,差异不显着(P>0.05)。2.次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等级变化、KPS评分变化及后续化疗接受率。(1)中医证候等级变化:(1)组内比较:两组化疗前后出现中医证候等级的病例数较化疗前明显增多,中医证候等级水平明显提高,中药组化疗前后差异性显着(P<0.05),化疗组化疗前后差异性极显着(P<0.01),说明化疗会显着影响患者的中医证候。(2)组间比较:化疗后第20天化疗组出现中医证候的病例数明显比中药组多,差异性显着(P<0.05),中药组与化疗组相比能明显减少气血亏虚导致的气短懒言、倦怠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的发生。(2)KPS变化:(1)组内比较:化疗后第20天与化疗前1天相比,两组KPS评分均有所下降,中药组下降程度不显着(P>0.05),化疗组下降程度显着(P<0.05)。(2)组间比较:两组在化疗前1天与化疗后第20天对比KPS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3)后续化疗接受率:中药组后续化疗的接受率为96.9%,化疗组后续化疗的接受率为93.8%,两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指标变化:两组化疗前后ALT、AST、AST/ALT、Cr、BUN、小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心电图结果差异均不显着(P>0.05),提示杞萸六君汤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结论:杞萸六君汤能减少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减少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病例数,有效的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其中对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治疗作用最为显着。同时该方可减少气血亏虚等中医证候的出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安全性评价杞萸六君汤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夏思[9](2019)在《养阴生血膏方治疗恶性淋巴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恶性淋巴瘤发病率的升高,化学治疗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而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的不断阐明,骨髓抑制作为化疗最严重的毒副作用,因其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而受到关注。近代学者将其归类为中医“虚劳”、“血虚”等范畴,主要病机为脾肾虚损,治疗方面应以养阴补肾、健脾生血为法。膏方的现代研究证实,可以多方面、多靶点降低化疗药对骨髓的毒性作用,增加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影响疾病的预后。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来观察养阴生血膏方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改善情况及安全性,及其配合化疗治疗的疗效性,进而为膏方加入化疗治疗来达到增效减毒目的提供临床依据,以期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来改善化疗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和病房就诊或住院,并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06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养阴生血膏方配合中药路径汤剂,对照组予单纯中药路径汤剂口服,21天构成1个疗程。两组均予西医标准化疗方案化疗治疗。观察两组化疗后1周的骨髓抑制情况,患者治疗前、化疗后1周、化疗后3周的血象(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化疗期间肝肾功能,输血,升白针使用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卡氏评分。结果:1.化疗后1周治疗组发生Ⅲ-Ⅳ度骨髓抑制的频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化疗后2周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化疗后3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三系细胞水平明显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患者,治疗组在改善化疗患者的脾肾亏虚诸症如: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纳呆食少和腰膝酸软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变化进行比较,两组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人体功能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养阴生血膏方对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的骨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骨髓抑制的发生及程度。2.养阴生血膏方配合化疗可以促进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恢复,促进了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细胞的回升,缩短了患者骨髓抑制的时间,进而使得患者的化疗得以顺利进行。3.在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患者各种不适症状上,如: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和腰膝酸软等,养阴生血膏方后均有较好的效果,治疗过程的生存质量得到较好的提高。4.养阴生血膏方的口感良好,携带方便,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未发现相关的毒副作用,安全性及实用性良好。5.本实验的观察结果,探索出了以养阴补肾,健脾生血为法的膏方改善恶性淋巴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思路,验证了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化疗过程中配合养阴生血膏方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观察效果收益良好。

李波[10](2016)在《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中性粒细胞减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同时也是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肿瘤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感染率,使死亡率和治疗费用明显上升。现代医学对于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已经取得飞速的进展,尤其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起效迅速,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已经广泛应运于临床,但其不良反应多,改善症状不明显,使用时仍有一定限制。中医药在防治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治疗方法多样,涉及中药、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等单独或联合使用,总体来说疗效持久稳定,但升粒速度太慢,难以满足临床需求。通过前期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循经刮痧疗法不仅升粒幅度较大,疗效持久稳定,而且升粒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将中性粒细胞上升到正常范围,顺利的帮助患者完成本周期化疗,有显着的临床意义。为了进一步探索循经刮痧的升粒机制以及疗效维持时间,我们采用临床常用的升粒西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吉粒芬)作为试验的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升粒幅度、速度、维持时间、安全性以及症状改善等方面的情况。研究目的:观察循经刮痧疗法对化疗后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将49例化疗后出现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实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刮痧组25例和西药组24例。刮痧组依次对督脉→两旁膀胱经→两侧胁肋部→两侧髂骨区采用相应的手法进行刮拭,以出现疲点痧包为度,共治疗一次;西药组给予吉粒芬75ug,皮下注射,治疗1-2次。观察两组治疗前1日或当日、治疗后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的血常规、症状变化、感染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1日或当日与治疗后第一周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研究结果:1.疗效①白细胞变化:两组治疗后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的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性粒细胞变化:两组治疗后第一天、第一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二周时刮痧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仍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第二周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只有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上升,刮痧组/西药组上升比例分别为:第一天(84.0%/96.0%)、第一周(92.0%/87.5%)、第二周(68.0%/75.0%);刮痧组中性粒细胞上升、下降幅度变化区间分别为(3.2%,431.0%)、(-64.1%,-0.5%);西药组中性粒细胞上升、下降幅度变化区间分别为(9.1%,1348.7%)、(-92.3%,-1.1%)。④血液稀释问题:刮痧治疗后RBC、HGB、PLT值均出现轻度下降,并且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后第一天RBC、HGB值出现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值上升或下降,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西药在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幅度和速度上优于刮痧治疗,但变化幅度大,维持时间较短;刮痧能在短时间内而且是血液稀释的情况下升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持续上升,并且稳定在正常范围以内,升粒持久稳定有效。2.安全性⑤感染率:两组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感染发生率为0%。⑥肝肾功能:刮痧组治疗后肝肾功能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在生理浓度范围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值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他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西药组对肝肾功能各指标影响不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常见不良反应的包括骨痛、治疗部位疼痛、心悸、发热、疲乏等。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I-II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快速、安全、有效,相对西药治疗,经济简便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能帮助肿瘤患者顺利完成本周期化疗,值得临床推广。

二、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艾灸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机制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骨髓抑制的机制
        1.1 病理机制
        1.2 放疗导致骨髓抑制的机理
        1.3 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机理
    2.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
        2.1 化疗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2.1.1 药物种类和剂量影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特点
        2.1.1.1 不同种化疗药物,抑制程度不同
        2.1.1.2 不同种化疗药物,发生时间不同
        2.1.1.3 药物剂量不同,抑制程度不同
        2.1.1.4 多次用药后,抑制程度加重
        2.1.2 各种抗肿瘤药物骨髓抑制的程度和发生时间
        2.1.2.1 烷化剂
        2.1.2.2 抗代谢药
        2.1.2.3 抗肿瘤抗生素
        2.1.2.4 抗肿瘤植物药
        2.1.2.5 铂类
        2.1.2.6 靶向抗肿瘤药物
        2.1.2.7 抗肿瘤激素
        2.1.2.8 其他抗肿瘤药物
        2.2 其他相关危险因素
    3.升高白细胞的药物与机理
        3.1 传统口服药物
        3.2 骨髓生长因子
        3.2.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3.2.2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3.3 氨磷汀
        3.4 新型升白药物
    4. 粒细胞减少的应对策略
        4.1 化疗药物的剂量调整
        4.2 骨髓生长因子的应用
        4.2.1 Ⅰ度粒细胞减少
        4.2.2 Ⅱ度粒细胞减少
        4.2.3 Ⅲ和Ⅳ度粒细胞减少
        4.2.4 预防性应用
        4.3 合并感染的治疗与预防
        4.3.1 治疗前危险程度评估
        4.3.2 积极追查,明确有无感染
        4.3.3 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4.3.3.1 抗生素用药指征
        4.3.3.2 药物选择与应用
        4.3.3.3 疗程与停药指征
        4.3.4 支持治疗
        4.3.5 保护隔离和无菌病房的使用
        4.4 造血干细胞移植
    5.中医学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认识与治疗
        5.1 中国古代的认识
        5.2 现代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5.2.1 脏腑辨证
        5.2.2 气血阴阳辨证
        5.3 辨证拟方内治
        5.3.1 从肾论治
        5.3.2 从脾肾论治
        5.3.3 从气血阴阳论治
        5.3.4 从脾肾和气血阴阳论治
        5.3.5 从血瘀论治
        5.4 单方、验方内治
        5.5 针灸治疗
        5.5.1 针刺疗法
        5.5.2 艾灸疗法
        5.5.3 电针疗法
        5.5.4 针刺艾灸并用
        5.5.5 灸法配合耳穴法
        5.5.6 穴位注射
        5.5.7 药物穴位敷灸
        5.6 中医治法的实验研究
        5.6.1 保护外周血象
        5.6.1.1 升高白细胞作用
        5.6.1.2 对多系血细胞的保护作用
        5.6.2 保护骨髓造血组织
        5.6.2.1 对骨髓造血组织形态的影响
        5.6.2.2 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5.6.2.3 对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5.6.2.4 对造血因子的影响
        5.6.2.5 对骨髓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
        5.6.2.6 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5.6.2.7 对骨髓外造血组织的影响
        5.6.3 双向调节作用
    6.中西医治疗的利弊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穴位艾灸治疗化疗引起的Ⅰ度-Ⅱ度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观察
    1.前言
    2.临床资料
        2.1 病例纳入标准
        2.2 病例排除标准
    3.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2.1 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
        3.2.2 感染发生率
        3.2.3 症状改善情况
        3.2.4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3.2.5 有效率
        3.2.6 安全性
        3.2.7 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化疗方案
        4.3 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
        4.4 感染发生率
        4.5 症状改善情况
        4.6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4.7 有效率
        4.8 安全性
    5.讨论
        5.1 升白治疗现况
        5.2 从中医角度重新认识白细胞减少症
        5.3 穴位艾灸的具体思路
        5.4 穴位艾灸升白的疗效分析
        5.5 穴位艾灸升白可能的机制
        5.6 穴位艾灸升白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探讨
        (一) 病因病机
        (二) 中医治疗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探讨
        (一) 骨髓抑制
        (二) 骨髓抑制的现代医学治疗
        (三) 免疫系统
    三、参芪固本方及中药饮片的发展
        (一) 参芪固本方各组分的现代研究
        (二) 中药饮片的发展
第二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动物实验
        一、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药物及试剂
        (三) 实验设备
        (四) 实验药物配制
        二、实验步骤
        (一) 实验动物及分组
        (二) 取血检查
        (三)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三、统计分析
        四、结果
        (一) 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分析
        (二) 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第二节 细胞实验
        一、材料
        (一) 细胞株
        (二) 实验药物及试剂
        (三) 实验设备
        (四) 实验药物配制
        二、实验步骤
        (一) 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二) MTT比色法检测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三、统计分析
        (一) 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对A549细胞增殖影响
第三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
        (三) 治疗方案
        (四) 观察指标
        (五) 数据整理及分析
    二、结果
        (一) 基线资料比较
        (二)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三) 骨髓抑制发生情况比较
        (四) T淋巴细胞亚群
第四章 讨论
    一、参芪固本方的效用
    二、破壁饮片
    三、结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 白细胞的生理
        2 辐射致白细胞减少
        3 TLR4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4 辐射所致白细胞减少的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对辐射致白细胞减少的防护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射线的认识
        2 中医对辐射致白细胞减少的认识
        3 中医药对白细胞减少的防护及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正文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中药煎剂治疗辐射致白细胞减少的用药规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制Balb/c小鼠急性辐射损伤模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防护作用研究初探
        一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二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三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白细胞生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中药复方对辖射损伤小鼠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二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三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白细胞生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四 中药复方对辐射损伤小鼠防护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个人简历

(4)补肾生血方减轻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英汉对照
前言
研究方案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与数据管理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情况
    3 治疗结果
讨论
    1 抗肿瘤药物对骨髓细胞杀伤机制探讨
    2 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3 化疗血细胞减少的危害
    4 中医血生化探讨
    5 化疗血细胞减少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6 化疗血细胞减少临床证候探讨
    7 化疗血细胞减少治则治法探讨
    8 补肾生血方用药特色及方药解析
    9 治疗结果分析
    10 主要结论和对临床指导意义
    11 存在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造血调控与化疗骨髓抑制机理研究概况
综述二: 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附表1
致谢
个人简历

(5)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黏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实验一 针灸对CTX化疗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动物模型复制与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实验取材及检测方法
    2.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针灸对 1d组CTX化疗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3.2 针灸对 3d组CTX化疗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3.3 针灸对 3d组CTX化疗小鼠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二 针灸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1.3 建立模型
        1.4 固定小鼠
        1.5 具体治疗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2. 结果
        2.1 光镜下观察 1 d组C T X化疗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2.2 光镜下观察 3 d组C T X化疗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2.3 光镜下观察 5 d组C T X化疗小鼠骨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3. 讨论
实验三 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BMSC)细胞周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实验仪器
        1.3 建立模型
        1.4 固定小鼠的方法
        1.5 具体治疗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1.7 流氏细胞仪检测
        1.8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G1期细胞百分率比较
        2.2 各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S期细胞百分率比较
        2.3 各组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G2期细胞百分率比较
    3. 讨论
实验四 RT-q PCR法检测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VCAM-1、ICAM-1 及造血因子SCF、TGF-β1m RNA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流程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针灸对CTX化疗 1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基因表 达的影响
        3.2 针灸对CTX化疗 3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针灸对CTX化疗 5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实验五 Western-blot法检测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 及造血因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针灸对CTX化疗 1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蛋白量的影响
        3.2 针灸对CTX化疗 3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蛋白量的影响
        3.3 针灸对CTX化疗 5d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粘附分子及造血因子蛋白量的影响
    4. 讨论
讨论
    1.中医学对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白细胞减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虚劳治疗的认识
        1.3 中医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概况
    2. 现代医学对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症)及骨髓造血微环境的认识
    3. 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模型小鼠的建立
        3.2 穴位的选取
        3.3 结果
    4. 本研究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RT-q PCR 操作部分实验图片
附录三 瑞氏-吉姆萨染色病理切片制作部分实验图片
附录四 Western-Blot 操作部分实验图片
附录五 RT-q PCR 部分典型图片
附录六 Western-Blot 部分典型图片
在校期间学术成绩
致谢

(6)肺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TP方案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病例选择
    2.硏究方法
        2.1 收集病例及记录信息
        2.2 分析方法
    3.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2.各证型CIN分析
        2.1 中医证型与是否发生CIN相关性
        2.2 中医证型与CIN分级相关性
    3.中医证型与患者基本情况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 讨论
    1.西医对肺癌及肺癌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的认识及治疗
        1.1 西医对肺癌的认识
        1.2 西医对肺癌化疗及CIN的认识及治疗
    2.中医对肺癌及CIN的认识
    3.肺癌的中医证型
    4.中医证型与TP方案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性
        4.1 肺脾气虚证易出现CIN
        4.2 气滞血瘀相对不易出现CIN
    5.患者基础情况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6.基于本次研究结果对中医治未病的思考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粒细胞减少症的综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 肺癌TNM分期
    附2 CTCAE第四版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分度
    附3 Karnofsky(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附4 病例信息采集表
    附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7)针灸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1.1 针灸治疗粒细胞减少
        1.1.1 足三里穴位注射
        1.1.2 艾灸
        1.1.3 刮痧
        1.1.4 针灸配合
        1.1.5 针药配合
    1.2 针灸治疗化疗后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1.2.1 化疗后贫血
        1.2.2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
2 实验研究
    2.1 对骨髓抑制产生的认识
    2.2 针灸改善骨髓抑制的机制研究
        2.2.1 骨髓细胞计数及动态变化
        2.2.2 造血生长因子的观察
        2.2.3 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研究
        2.2.4 基因水平的研究
        2.2.5 分子水平的研究
3 问题和展望

(8)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剔除标准
        1.1.5 脱落标准
        1.1.6 中止标准
    1.2 诊断标准
        1.2.1 卵巢癌诊断标准
        1.2.2 骨髓抑制分级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方法
        1.3.2 治疗方法
    1.4 合并用药
        1.4.1 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
        1.4.2 血红蛋白量下降
        1.4.3 血小板计数下降
    1.5 观察方法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观察指标
        1.6.2 安全性观察指标
    1.7 疗效评价标准
        1.7.1 白细胞疗效
        1.7.2 中性粒细胞疗效
        1.7.3 血红蛋白疗效
        1.7.4 血小板疗效
        1.7.5 中医证候疗效
        1.7.6 KPS疗效
        1.7.7 后续化疗接受率
    1.8 安全性评价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临床资料分析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2 两组患者基线白细胞计数比较
    2.3 两组患者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2.4 两组患者基线血红蛋白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基线血小板计数比较
    2.6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7 两组患者临床分期比较
    2.8 两组患者病理类型比较
    2.9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等级比较
    2.10 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白细胞化疗前后对比
        3.1.1 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组内比较
        3.1.2 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
        3.1.3 化疗前后白细胞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3.2 中性粒细胞化疗前后对比
        3.2.1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组内比较
        3.2.2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组间比较
        3.2.3 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3.3 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对比
        3.3.1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组内比较
        3.3.2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组间比较
        3.3.3 化疗前后血红蛋白量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3.4 血小板化疗前后对比
        3.4.1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组内比较
        3.4.2 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
        3.4.3 化疗前后血小板减少病例数组间比较
    3.5 化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等级比较
        3.5.1 两组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等级及舌脉组内比较
        3.5.2 两组化疗后中医证候等级及舌脉组间比较
    3.6 化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情况
        3.6.1 化疗前后组内KPS评分变化情况
        3.6.2 化疗前后组间KPS评分变化情况
    3.7 后续化疗接受率
    3.8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分析讨论
    4.1 疗效分析与评价
        4.1.1 基线结果分析
        4.1.2 对骨髓抑制的疗效分析
        4.1.3 对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4.1.4 改善KPS评分分析
        4.1.5 后续化疗接受率分析
        4.1.6 安全性分析
    4.2 讨论
        4.2.1 中医对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病机理的认识
        4.2.2 杞萸六君汤的立法依据和组方分析
        4.2.3 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中医药防治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现代医学治疗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卵巢癌FIGO分期系统
    附录2 :AJCC第7 版卵巢和原发性腹膜癌TNM分期系统
    附录3 :中医证候分级标准
    附录4 :KPS评分标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养阴生血膏方治疗恶性淋巴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淋巴瘤的概述
    1.2 化疗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副作用
        1.2.1 烷化剂
        1.2.2 抗代谢药
        1.2.3 抗肿瘤抗生素
        1.2.4 抗肿瘤植物药
        1.2.5 铂类
        1.2.6 抗肿瘤激素
        1.2.7 靶向抗肿瘤药物[9]
    1.3 西医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
        1.3.1 化疗药物骨髓抑制的机制
        1.3.2 骨髓抑制的血液学变化
        1.3.3 骨髓抑制的病理变化
        1.3.4 目前骨髓抑制的西医治疗及预防
        1.3.5 骨髓抑制的临床预防措施
    1.4 淋巴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1.5 中医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认识及现代研究
    1.6 膏方的发展及优势
        1.6.1 膏方发展简史
        1.6.2 膏方的特点
        1.6.3 膏方的现代药理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中止研究标准
    2.8 研究方法与步骤
    2.9 观察指标
    2.10 疗效评定标准
    2.11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化疗前血象变化情况
        3.2.2 化疗后1周两组血象及骨髓抑制程度比较
        3.2.3 化疗后2周两组血象情况比较
        3.2.4 化疗前及化疗后3周两组血象情况比较
        3.2.5 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3.2.6 卡式评分的变化情况
        3.2.7 肿瘤负荷指标的比较
        3.2.8 安全性指标的对比
        3.2.9 不良反应及输血情况比较
        3.2.10 升白针使用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养阴生血膏方拟方原则及理论基础
    4.2 养阴生血法立法依据的探讨
    4.3 养阴生血膏方方药组成及功效分析
    4.4 膏方用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4.5 疗效分析
    4.6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防治进展
        1.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2.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及危害
        3.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5.G-CSF应用的局限性
        6.G-CSF怎样应用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进展
        1.中医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
        2.中医药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
        2.1.单药
        2.2.成药制剂
        2.2.1.化疗期间配合口服中成药与单纯化疗比较
        2.2.2.中成药对比西药
        2.3.注射制剂
        2.4.汤药
        2.4.1.化疗期间配合口服汤药与单纯化疗比较
        2.4.2.汤药对比西药
        2.5.针灸
        2.5.1.足三里穴位注射
        2.5.2.艾灸
        2.5.3.刮痧
        2.5.4.针灸配合
        2.6.综合治疗
        2.6.1.针药
        2.6.2.中成药与西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
    前言
    1.临床资料
        1.1.纳入病例标准
        1.2.排除病例标准
        1.3.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1.4.脱落病例标准
    2.研究内容及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刮痧操作及次数
        2.1.2.吉粒芬皮下注射及次数
        2.2.检测指标
        2.2.1.疗效评价指标
        2.2.2.安全性评价指标
        2.3.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一般资料
        3.2.疗效
        3.2.1.刮痧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
        3.2.2.西药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
        3.3.两组中性粒细胞差值变化
        3.3.1.两组中性粒细胞差值变化情况
        3.3.2.两组中性粒细胞变化幅度情况
        3.4.两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趋势对比
        3.5.两组对血液黏稠度的影响
        3.6.感染率
        3.7.安全性及症状改善情况
        3.7.1.心电图
        3.7.2.肝肾功能
        3.7.3.常见不良症状比较
    4.讨论
        4.1.西医的“中性粒细胞”与中医的“卫阳”
        4.2.刮痧升粒的作用机制
        4.2.1.刮痧升粒的中医机制
        4.2.2.刮痧升粒的可能西医机制
        4.3.疗效分析
        4.3.1.刮痧升粒快且疗效持久平稳
        4.3.2.影响刮痧升粒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4.3.3.刮痧后血液稀释问题
        4.3.4.刮痧使血清胆红素在生理浓度范围内升高
        4.3.5.刮痧使血清碱性磷酸酶值降低
        4.3.6.不良反应
    5.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艾灸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 王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2]参芪固本方破壁饮片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黄裕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中药复方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文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补肾生血方减轻化疗血液学毒性反应临床研究[D]. 储真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针灸对CTX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黏附分子及造血因子的影响[D]. 刘海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肺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TP方案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性研究[D]. 梁梅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针灸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 李波,梁博文,赵丽萍,黄金昶. 针灸临床杂志, 2017(11)
  • [8]杞萸六君汤防治卵巢癌TC方案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 吴勇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养阴生血膏方治疗恶性淋巴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观察[D]. 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循经刮痧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初步观察[D]. 李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