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影厂投产一批新片(论文文献综述)
白羽[1](1991)在《青影厂投产一批新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最近,青年电影制片厂在推出张暖忻执导的青春片《北京,你早》之后,又投产一批新片。《奇婚怪事》是一部农村喜剧片,已于九月下旬在浙江富阳开机。该片由江世雄、侯克明联合执导。武打片《江湖八面风》已于九月下旬在四川九寨沟开机拍摄。该片由“第五代”导演中的女将胡玫执导。另一部古装武打片《醉鬼张三》由青影厂与香港齐明电影制片公司联合摄制业已停机。进入后期制作
马婷[2](2015)在《历史风云与创新映像西安电影制片厂影业发展研究(1979-2000)》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电影工业的国有化完成之后,电影制片厂作为国家唯一批准的电影文化制作单位,拥有着独特的权力。可以说,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影片制作与电影人的生存,都与电影厂体制休戚相关。而在新中国大大小小的电影制片厂中,西安电影制片厂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八九十年代的一个独特案例,它所指涉的“西部电影”创作,不仅标明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电影事业发展曾经有过的成功经营模式和文化思潮。因此,本文以西安电影制片厂及其出品影片为切入点,根据史料,从产业体制、文化事件、电影人三个层面对“西影”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将被忽略的历史细节和文化事件进行还原,以期对中国电影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脉络参考和启示。本论题着重从1979年文革后西影恢复电影生产到2000年西部电影集团的成立这一历史时期为主要研究时间跨度,以这一时间段西影厂的改革策略,创作风格,出产影片数量和国内外获奖情况的史实资料为经,折射出一个历史时期西影厂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以这个时期电影创作群体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和特色为纬,展开全面而细致的论述。一方面,详述西影厂二十年电影商业和艺术辉煌的历史,另一方面,以导演个案和类型片为研究,阐述第五代导演在吴天明的帮助之下横空出世的人文背景和历史原因,探讨西影厂出品影片作品的深远影响,并对“西影模式”加以分析。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缘起、研究现状综述以及主要研究方法,在对前人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览的基础上,阐明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并主要论述该论题在重写电影史的价值意义和对当代电影文化研究指向上的深远影响,并说明本文如何结合电影作者论、电影本体论和文化研究三个维度的研究方法,来对“西影”的具体产业经营和艺术作品进行总结。第一章主要是西影厂制片历史发展的概述,以年代划分对其制片经营和艺术事件进行总体上的概说。主要分为早期经营二十年(1958-1978),八十年代勃兴时期(1979-1989),九十年代市场经济转型期(1990-2000)三个时间段,对其创作环境、资本构成、人脉流动、作品获奖、文化交流方面进行宏观性阐述。第二章主要是对西影厂在八十年代最为突出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探究。西影最初是作为省属国有制片厂中的国家电影产业布局的西部区域性定位小厂,在受到钟惦棐先生“西部片”理论的启发之后,在厂长吴天明的领导下,是如何取得艺术和商业上的瞩目成就的。第三章主要是讲第四代导演中的西影力量。这些西影的导演和厂长吴天明是同一创作活跃时期的同龄人,他们也为西影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终生的能量,电影人主要有滕文骥、颜学恕、张子恩,本章将他们的作品还原到当时具体的创作语境中,探讨其个人言志与制片体制、艺术追求和政策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平衡。第四章主要是讲文革后第五代导演与西影厂的渊源。在寻求第五代电影作者共性的同时,也详细阐释了每一位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拍片机缘。导演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西影合作的导演,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另一部分是西影自己培养出来的导演,主要有黄建新、何平、周晓文。与之前的第五代导演研究所不同的是,在影片文本研究细读的基础之上,更倾向于突出导演的创作经历,尤其是突出作为“第五代教父”吴天明在西影厂的平台上给予的创作机会,并对与第五代同时期在编剧、摄影、美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电影人做一概述,主要有芦苇、顾长卫、曹久平等。第五章主要是讲在九十年代西影与第六代导演的合作。从新生代导演的成长经历、新生代导演所面对的社会语境以及西影扶持新人的电影创作传统三个方面对第六代都市题材和西部题材电影进行阐述。西影与第六代导演的“艺玛制作”在九零年代也出品了一系列商业和艺术上共赢的都市影片。主要合作导演有张元、张扬、施润玖、金琛、王全安,另外概述了这一时期与港台地区的合拍片模式,以及二十年发展中类型化探索的历史碎片对于当今影坛格局的影响。结论是站在电影史的维度上对于西影厂制片和电影人的一个综合评价,并结合当时国内电影产业的大环境和其他制片厂的境遇,对西影厂的兴衰做一简要分析。
朱雪黎[3](2010)在《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理论研究述评》文中认为中国儿童电影,一直处于一种尴尬与委屈的境遇之中。相比于不太繁荣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中国儿童电影理论批评则更加贫瘠。中国儿童电影理论批评在当前中国电影理论学科格局中,属于边缘弱小枝干,但独立学科意识愈来愈突出。“基础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门学科所以成立的根本。只有基础理论才能建立起本学科的个性,使其区别、独立于其他学科。”本文以儿童电影理论批评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包括儿童电影有关的研究,如创作研究、定义研究、功能研究、文本个例研究、比较研究等,以“理论”为论述主体。中国儿童电影理论批评集中爆发的新时期,对传统、已存儿童电影理论、批评研究话语资源的整理、继承,是儿童电影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孟犁野[4](2001)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重温中共中央宣传部1948年《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一得》文中研究表明
二、青影厂投产一批新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影厂投产一批新片(论文提纲范文)
(2)历史风云与创新映像西安电影制片厂影业发展研究(197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西影制片历史发展概述 |
第一节 西影早期发展概况(1958-1978) |
一、西影的筹建和首批电影的生产 |
二、西影在六十年代的发展状况 |
三、西影文革后从复苏到变革前的准备 |
第二节 西影腾飞时期(1979-1989) |
一、西影改革的先声(1979-1983) |
二、西影繁荣期(1983-1989) |
第三节、西影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情况(1990-2000) |
一、九零年代初的故事片生产和改革(1990-1992) |
二、以合拍片求发展求效益(1993-1999) |
三、西部电影集团的成立(2000—至今) |
第二章 西影模式倍受瞩目时期的探究(1979—1989) |
第一节、我国的电影制片厂制度和西影的区域定位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电影制片厂制度溯源 |
二、西影厂的西部制作基地定位 |
第二节、钟惦棐“中国西部片”的理论构想和创作指导 |
一、“西部片”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构想 |
二、“西部片”理论的争鸣与辨析 |
第三节、吴天明的“西部片”探索生产模式 |
一、作为导演的吴天明 |
二、作为厂长的吴天明 |
第三章 第四代导演中西部制作力量 |
第一节、滕文骥:持久的艺术生涯和音乐元素的运用 |
一、锐意求新的纪实风格和社会反思 |
二、用音乐诗性的记录生活诠释生活 |
三、深沉的黄土情结与西部情怀 |
第二节、颜学恕:追求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完美统一 |
一、纪实性风格和去戏剧化的意识 |
二、《野山》送审遭遇波折 |
三、《野山》获金鸡奖的政治风波 |
第三节、张子恩:高档娱乐片的追求和实践 |
一、辩证的创作理念 |
二、推崇雅俗共赏的娱乐性 |
三、电影美术成就斐然 |
第四章 第五代导演与西影的“西区故事” |
第一节、西影厂外合作的第五代导演 |
一、陈凯歌:沉重的历史反思与人文情怀 |
二、张艺谋:对父权文化的反叛意识与创新的现代电影意识 |
三、田壮壮:艺术化的探索和脱俗的人文信仰 |
第二节、西影培养的第五代导演 |
一、黄建新:现代都市生活黑色幽默的展现 |
二、何平:另类西部武侠片的开山之作 |
三、周晓文:电影娱乐化的探索和商业操作 |
第三节、第五代同时期优秀创编人才概述 |
第五章 体制内的第六代与港台合拍模式类型 |
第一节、九零年代后与第六代导演的合作 |
一、张元:独立制作体制内发行之路 |
二、张扬、施润玖、金琛:艺玛制作模式和“新主流电影” |
三、王全安:新时期最具西影特色的导演 |
第二节、与港台地区的合拍片和对电影类型的探索 |
一、港台合拍片的模式分类 |
二、西影各种类型片的探索 |
第三节、西影兴盛与衰落原因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电影的基础理论命题阐述 |
1、"儿童电影"定义辨析——儿童电影理论研究第一题 |
1.1 中国儿童电影理论研究的习惯——形式分类 |
1.2 中国儿童电影概念的传统争论焦点——什么是儿童电影 |
2、中国儿童电影的"儿童本位"观 |
2.1 儿童电影"儿童本位"创作理念的中国发展之路 |
2.2 儿童电影标准的选择与评价——对教育功能的执着与反思 |
2.3 儿童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
第二章 中国儿童电影的独特性研究 |
1、中国儿童电影中的儿童形象 |
1.1 "传统性格模式"-个性崛起的儿童形象的塑造过程 |
1.2 导演功课:如何选择和指导儿童演员 |
2、儿童电影"独特"的电影语言 |
3、儿童电影叙事结构也有"特殊性" |
4、儿童电影"独特性"捕捉的是独特的儿童心理 |
第三章 中国儿童电影传统研究方法——题材研究 |
1、新时期题材研究概述 |
1.1 战争题材研究 |
1.2 农村题材研究 |
1.3 科幻题材研究 |
2、不断寄希望于"开拓题材"——题材研究的出路困境 |
第四章 新时期研究的独特风景:儿童电影市场研究 |
1、儿童电影市场困境研究——缺乏经济收益造成的困境 |
2、跟"政策"分不了家的儿童电影市场研究 |
3、产业经济下发展儿童电影的诉求——类型化策略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青影厂投产一批新片(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影厂投产一批新片[J]. 白羽. 电影评介, 1991(01)
- [2]历史风云与创新映像西安电影制片厂影业发展研究(1979-2000)[D]. 马婷. 上海大学, 2015(02)
- [3]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理论研究述评[D]. 朱雪黎. 兰州大学, 2010(11)
- [4]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重温中共中央宣传部1948年《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一得[J]. 孟犁野. 电影艺术,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