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醇的急性肝毒性研究——Ⅰ.氯乙醇中毒和脂质过氧化作用

氯乙醇的急性肝毒性研究——Ⅰ.氯乙醇中毒和脂质过氧化作用

一、氯乙醇急性肝脏毒性研究——Ⅰ.氯乙醇中毒与脂质过氧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周炯亮[1](1998)在《某些肝脏毒物与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相互影响的某些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已知某些肝脏毒物与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MFO)关系密切,同时MFO在外源性化学物代谢中能起的作用文献屡有报道[1],但对其相互影响规律尚缺深入研究。我们就某些肝脏毒物与MFO相互影响的某些规律作一综述。一、MFO对毒物作用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由表1可见...

周炯亮,庄志雄,吴常皓,蔡秀君,庹旌生,陈铁江[2](1997)在《工业毒物与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的相互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工业毒物与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MFO)的相互影响规律,从中寻找对人体影响的监测依据,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结果发现:在各种实验染毒条件下,不同毒物可导致MFO活力的多样化改变:诱导或抑制、单相或双相反应等,毒物毒性可随之改变;MFO还参与多种毒物代谢,与多种肝毒机制有关,如脂质过氧化作用、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变及肝细胞大分子共价结合作用等,其中人体MFO对毒物的反应规律,有望提供肝脏毒物对人体影响的监测指标。

钟沚,周炯亮,庄志雄,陈铁江,周建平,钟小明[3](1992)在《氯乙醇急性肝脏毒性研究——Ⅰ.氯乙醇中毒与脂质过氧化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用大鼠急性经口染毒模型研究了氯乙醇脂质过氧化效应与其肝损害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肝匀浆丙二醛含量随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步上升,至12小时达到高峰。肝脏萄葡糖-6-磷酸酶活性与微粒体丙二醛含量升高呈高度负相关,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则与线粒体丙二醛含量呈高度正相关。血清甘胆酸含量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双相反应。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在染毒1小时后大幅度下降,12小时已恢复正常水平。肝脏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脂肪变性。

二、氯乙醇急性肝脏毒性研究——Ⅰ.氯乙醇中毒与脂质过氧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乙醇急性肝脏毒性研究——Ⅰ.氯乙醇中毒与脂质过氧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四、氯乙醇急性肝脏毒性研究——Ⅰ.氯乙醇中毒与脂质过氧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某些肝脏毒物与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相互影响的某些规律[J]. 周炯亮. 卫生毒理学杂志, 1998(03)
  • [2]工业毒物与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的相互影响[J]. 周炯亮,庄志雄,吴常皓,蔡秀君,庹旌生,陈铁江.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7(02)
  • [3]氯乙醇急性肝脏毒性研究——Ⅰ.氯乙醇中毒与脂质过氧化效应[J]. 钟沚,周炯亮,庄志雄,陈铁江,周建平,钟小明. 卫生毒理学杂志, 1992(04)

标签:;  ;  ;  ;  

氯乙醇的急性肝毒性研究——Ⅰ.氯乙醇中毒和脂质过氧化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