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词性转换现象及其翻译

科技英语词性转换现象及其翻译

一、科技英语及其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唐革亮[1](201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语篇主要涉及国家或政党的方针政策与态度立场,是政治话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政治语篇的对外翻译直接影响到对外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汉语政治语篇的翻译研究以中央重要政治文献的英译为主,资深译员、外宣工作者、翻译研究者围绕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体会、原则目标和策略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多种层面和维度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往往以宏观论述或个案分析为主,描述性和解释性不足,对汉英语言的结构差异关注较多,忽视了翻译中的选择对目标语语篇意义的建构作用。名词化具有重新识解经验的概念功能,能够将由动词识解的过程意义、形容词识解的属性意义等重新识解为事物,是主要的语法隐喻资源,在科技语篇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alliday,1994;1998a)。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同样存在大量名词化表达,如“现代化”modernization、“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党的建设”Party building等。然而,学界对于此类语篇中名词化表达的翻译方法及语篇建构功能却鲜有系统研究,一些翻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答,诸如如何翻译源语语篇中的名词化,如何翻译为目标语语篇中的名词化,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动因与功能等。鉴于此,研究政治语篇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具有一定必要性,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名词化的使用情况和翻译方法,还可以揭示名词化对政治语篇及政治话语的建构作用。本研究主要在观察名词化分布的基础之上总结并概括政治语篇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发现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探究其背后的理据,阐释其在意义及社会层面的建构功能,从而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表达具有何种分布与特征?呈现何种翻译模式和规律?(2)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如何翻译?(3)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探究,本研究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及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提出的“对等-转移”渐变体思想(Matthiessen,2014)为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建立了描写框架。此外,本研究还以“翻译再实例化”(de Souza,2010;Yang,2015)模型为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阐释框架。对名词化翻译实例的观察,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方法,对名词化的分布及翻译策略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本研究自建的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由47篇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党政文献及其官方译文组成,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环境等多种话题,平行语料库总容量接近100万字词。本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1)名词化现象在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大量分布。从频数来看,英语译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高于汉语原文,但使用频率相当,说明目标语语篇与源语语篇的隐喻度在整体上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文体风格的对等。此外,汉英不同名词化类型在语篇中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汉语以转类型名词化为主,英语则以派生型名词化居多,主要受汉英语言的类型因素影响。其中,政治语篇英译文中,派生词缀-tion/-sion、-ment、-ance/-ence、-ty、-ing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汉语原文中能产性较高的词缀为“-性”、“-率”、“-力”、“-化”、“-主义”,与英语的接触以及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汉语派生名词化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汉语政治语篇中的高频转类词为“发展”、“建设”、“工作”、“改革”和“安全”,高频转类名词化结构为“NP+VP”结构,在没有形式标记的限制下,汉语存在大量兼类及活用的转类名词化。英语转类型名词化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居多,政治语篇英译文中出现的高频转类词为reform、work、support、use、control,这些词以名词性用法为主,表明其在共时层面的隐喻性有所削弱。短语层面的名词化结构“NP的VP”和“V-ing of”在整体上具有名词性,结构的组成成分具有一定临场性,且相对词汇层面的名词化保留了更多过程意义。(2)名词化翻译策略可概括为对等翻译和转移翻译两种,对等翻译还原了原文的名词化表达式,而转移翻译则改变了原文的识解方式,对目标语语篇意义进行重新建构。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将汉语名词化结构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比例达到47.7%,一方面说明了汉英名词化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政治语篇时倾向于保留原文中隐喻式表达,以实现语篇在意义识解方式上的对等。本研究发现名词化对等翻译包括“系统型”和“实例型”两种具体类型,前者为两种语言之间高度对应的名词化,如“重要性”importance、“全球化”globalization,后者为译者根据语境选择的临时性对等,如“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但是,并非所有的汉语名词化表达都适宜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例如“化”字格和数式短语等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有时并不具备系统型对等项或不宜进行异化翻译,译者则需要采用转移翻译策略。基于名词化自身的概念功能,本研究认为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在对外政治话语建构中具有凝练中国概念、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表述的作用。(3)转移翻译策略还可进一步分为隐喻化转移和去隐喻化转移两种具体类型。隐喻化转移翻译将原文中的非名词化表达翻译为译文中的名词化,去隐喻化转移翻译则将原文中的名词化表达翻译为其他非隐喻化结构,两者可以通过与同级其他词组转换、升级为小句、降级为零对应的翻译方法实现。其中,隐喻化转移翻译在政治语篇翻译中更为常见,比例约为去隐喻化转移翻译的三倍,说明英语的名词化选择更加丰富,在政治语篇建构中发挥了更多积极作用。对具体译例的质化分析表明语言系统因素、语篇类型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和文化语境因素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对译者的选择产生主要影响,译者通过识解方式的转换使目标语语篇符合目标语语言系统的表达规范,顺应目标语语境,从而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在政治语篇翻译中起到了重构原文信息和结构、简化译文表达、概括原文及译文上下文语义内容、释义原文复杂语义的功能,增加了目标语语篇的可读性,从而有助于对外政治话语能见度的提升。本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体裁选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名词化翻译研究,发现了政治语篇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并从更深的意义层面阐释了其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建构功能。本研究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能够提高译者的建构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时还从语言使用层面揭示了对外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与方法,为话语体系研究作以补充。

程晓燕[2](2018)在《法律文本中抽象名词、动词-ing短语和复杂被动句的翻译 ——《阿拉伯地区妇女地位报告》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的翻译实践选材是《阿拉伯地区妇女地位报告》(第1-3章),选材属于法律类英语研究报告文本,是一份关于阿拉伯地区妇女司法权的研究报告,文体正式、逻辑严谨,多用名词和被动句。根据翻译和审校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笔者在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探讨了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三大翻译难点:名词的翻译、动词-ing短语和复杂被动句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首先,笔者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抽象名词的翻译进行了灵活处理,过程中采用了词性转换、增译、添加主语等方法,使译文符合法律汉语的表达习惯。其次,针对动词-ing短语翻译,根据其在句中所处位置的不同,需要视情况变词成句,或者进行适当的句式转换。同时,法律英语另外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被动句,而且文中被动句多为复杂句,译者将其分为有施事者的被动句和无施事者的被动句,实践中可翻译为具有被动句语法标记的表达式或无被动句语法标记的表达式。本次翻译实践选材具有法律类和文化类研究报告的特点,译者所探讨的问题均是法律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希望为同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李鸿雁[3](1998)在《科技英语及其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现象》文中认为

张敏[4](2020)在《《高分子绿色阻燃剂》(第一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建筑、纺织和运输等行业,能提高聚合材料的防火性能,降低火灾风险,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以推广阻燃剂学科领域研究和发展的科技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报告撰写基于节选Polymer Green Flame Retardants(第一章)翻译实践,该部分源于希腊两位学者完成的研究成果——“可燃聚合物”。源语文本具有专业术语和长难句较多、结构复杂等科技英语的典型特征。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以目的论为指导,以达到译入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充分而非等值的翻译评价标准,实现科技英语信息传播的预期目标及功能。本报告以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从词法、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探讨了科技文本翻译采用的方法和技巧。词法层面,从专业术语和动词名词化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专业术语翻译遵循目的和忠实原则,采用零翻译、逐词翻译等翻译技巧;动词名词化结构的翻译遵循目的和连贯原则,运用词类转换技巧。句法层面,重点讨论无从句(单纯多重修饰成分叠加)长难句和含从句长难句的翻译,综合运用目的论三原则,采用顺译、逆译、拆译、合译和重组等方法。语篇层面,以目的原则为统领,在忠实的基础上再现源文本的语义、逻辑和文体连贯,采用顺译、拆译、合译、重组和意义重构等方法。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翻译目的论和科技翻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合理运用有了更直接的认识,这对今后从事该类文本的翻译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黎先勇[5](2017)在《功能目的论视域下体育新闻汉译研究 ——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体育双语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实用翻译的一种,体育新闻汉译的首要目的是传递体育信息,达到预期的功能效果。功能主义目的论认为,翻译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客户要求和目标受众等因素进行取舍后,使译文达到预期功能的目的性行为。因此,功能目的论能有效地指导英语体育新闻汉译研究。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引入功能目的论“三大原则”对所选的2016年里约奥运会体育双语新闻语料展开研究和探讨。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作为翻译的参考标准下,结合2016年里约奥运会体育新闻汉译文本,本文研究功能目的论在指导英语体育新闻汉译中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同时探究可行的翻译策略,如增译、省略、改译、词性转换和语序调整等。本文旨在为英语体育新闻汉译提供合理的指导理论和翻译策略,这对于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完善译学建设,尤其是实用翻译理论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葛薇[6](2021)在《Values in Climate Policy(Chapter 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材料选自由罗曼与利特菲尔德国际出版公司(Rowman&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出版的社科类着作Values in Climate Policy(《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价值观分析》),译者选了第二章经济方向的选段作为源文本。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本翻译实践报告重点在于解决在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译者在句子层面将直译与意译加以结合,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总结文本中的重点及难点,另外对翻译策略及技巧加以分析,译者在进行英译汉过程中运用了词类转换、增译、分译等翻译技巧,对此举例说明,提高了译者的翻译及分析能力,对后续相关领域译者提供相关信息,以供参考。

杨士焯[7](2012)在《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1.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翻译理论研究历经语文学、语言学、阐释学、交际学、哲学、美学、文化学、意识形态、女性主义等研究阶段,不但实现了从语言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也从“原着中心论”向“译文中心论”发展(王宏志,1999:12)。这是一种从内部研究向外部研究的跨越,它扩大了翻译的研究范围,深化了翻译研究的理论建设。从学科的性质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主要关注何谓译、可否译、如何译、为何译、译什么这五大基本问题,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则属于“译介学”领域,它研究的是翻译在社会、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这两种理论具有不同的功能,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而是并驾齐驱,共同促进翻译理论研究的进步。本课题在肯定译介学的贡献的同时,把主要兴趣点放在如何促进“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在笔者看来,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多重功能,除了它的认识功能外,其本质功能始终不能忽略:即,指导翻译实践的功能,因此翻译研究是一门具有强烈实践色彩的理论研究。王宏印指出:“翻译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而非理论性的”(2009:37)。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援,使学习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做好翻译工作的本领。然而,“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虽然有传统的注重翻译实践的翻译研究的支撑,还是显得散漫无系统。所谓“传统的注重翻译实践的翻译研究”历来被人认为只是专注于纯粹的翻译技巧,盘旋在词、句转换之间,不能上升到系统的认识高度。因此,要建立“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内向型本体翻译研究”),就要努力寻找支撑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如果我们审视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就会发现,决定一篇译文成败的关键无疑是正确的理解和娴熟的表达。翻译人人会做,妙在传情达意的功力有高低之分。为了强调对翻译中的写作能力的探索,我们将本研究称为翻译写作学。这样,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探讨翻译技巧、探讨发挥译文语言优势的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本体研究)就有了自己的专有名称,这是“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专业化的一大尝试,能更好地为翻译实践服务。2.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翻译写作学”的构想和名称最早见于拙着《英汉翻译教程》(2006;2011),随后拙文“简论翻译写作学的建构”(《写作》,2008/3)概述了翻译写作学的建构体系。经数据资料检索,未发现之前有以“翻译写作学”作为名称或关键词而展开的论述。但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还是可以发现的。思果提出“翻译为重写”(2001:1)。他认为,中文都写不通,翻译还能通吗?不能写作的人最好不要学翻译。余光中认为:“翻译,也是一种创作,一种‘有限的创作’。译者不必兼为作家,但是心中不能不了然于创作的某些原理,手中也不能没有一枝作家的笔”(余光中,2002:40)。这道出了翻译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和相似性。王丹阳的《文学翻译中的创作论》(2009)涉及了文学翻译里的创作问题。而“翻译写作学”关注的不仅是文学翻译,还包括非文学翻译的写作能力,诚如李长栓指出:“写作是翻译的基础”(2004:13)、“翻译就是写作,只是参照物不同。所以,写作时应遵循的原则,翻译时也应遵循”(2004:158)。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德利尔提出:“翻译是基于写作技巧上的一种重新表达的艺术”,这和我们“翻译写作学”的理念十分吻合。2009年在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召开“论译者为作者”的翻译大会,其会议议题是要大家牢记译者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是写作的能力。但是上述这些研究的不足是没有系统的翻译写作学认识,甚至把翻译与写作相混淆,或者在写作的名义下违背翻译基本原则而任意改写、扩写。翻译写作学追求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尊重翻译标准,发挥译文优势,把译者的翻译写作能力发挥到极致。3.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翻译写作学意在运用写作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特别是释意学理论)和中国传统译论,加以整合、扬弃。其创新点在于采纳并运用写作学的“感知-运思-表述-检视”基本原理,探讨翻译行为中的写作力发挥,从而明确翻译写作新过程,完善翻译写作学的基本建构。本文引用写作学,尤其是汉语写作学的理论来研究翻译,目的是探索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表述阶段,探讨如何写出优秀的译文,丰富和发展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翻译写作学有别于写作学的关键在于翻译写作学是在研究翻译的框架下研究译文写作,而非研究纯写作或西方意识形态翻译理论下的“改写”理论。4.本论文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翻译写作学是个全新的课题,我们需要寻找各种支撑学说,建构一个科学而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1)翻译写作学是作者的创新思维,是在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的提炼和提高。但由于“翻译”与“写作”并用,容易被人理解为脱离翻译范畴的自由写作或是翻译文化学派所认为的“改写”(rewriting),因此我们必须辨明“写作”、“创作”、“改写”和“翻译写作”等诸对关系。2)如何为翻译写作学寻找语言学翻译理论基础和中国传统译论理据,需要非常熟悉中西方各种学说和理论。3)如何解决欧化汉语和低俗汉语对翻译写作的恶劣影响,也是本课题的关注点。4)论证翻译写作学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程编写与翻译教学的作用地位,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寻找实践与理论支持。5.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课题最早的研究思路来自拙着《英汉翻译教程》(北大出版社,2006;2011)的第八章“翻译写作篇”。在这一章,我们正式提出“翻译写作学”概念,并论述了翻译写作学的一些特征。我们借鉴了国内《写作学高级教程》(1989)里的“感知、运思、表述”写作概念,并将之发展为翻译写作学的支持理论之一,真正从写作学角度来研究翻译。作者另一篇论文“简论翻译写作学的建构”(《写作》,2008/3)描述了翻译写作学的建构体系。我们的研究方法就是:定题(翻译写作学建构)→立论(认为翻译就是除创作以外的另一种写作体现)→比对(翻译与写作、翻译与创作、写作与改写、翻译与翻译写作等)→求证(运用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释意派理论、中国古代译论、高健语性论)→举证(运用优秀译文证明译者写作能力是译作成功的根本)→创立(翻译写作学是指导翻译实践的知识必备)。“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在“翻译写作学”的旗号下名正言顺地成为“翻译学”的分支,并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译介学)分别履行好各自的职责。6.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创建“翻译写作学”概念和内容;2)将写作学原理引入翻译研究中;3)将直译意译、异化归化整合成“直译、意译与归译”,尤其对“意译”有新解;4)以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为依据,将各家翻译流派的观点加以整合、归结;5)以高健“语性说”为依据,发现一条与古代译论相一致的现当代中国传统译论走向;6)将传统翻译研究中极少涉及的目标语写作规范纳入其中,实现翻译与写作的真正结合;7)将翻译教学纳入翻译写作学框架下,使翻译教材编写与翻译教学法融入其中;8)全文至少有17处对各种翻译言论或译文做出批判,其中包括:①对“意译”错误定义的批判;②对恶性欧化和伪劣汉语的批判;③对董乐山反对发挥译文优势的批判;④对冯亦代四字格言论的批判。

刘文婧[8](2016)在《E-Business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应用电子及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商务形式相比,电子商务可以极大地提高经营效率,大大降低商务成本。电子商务自上世纪90年代源自于美国而后在全世界得到大力发展和普及。但是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多侧重于电子商务理论和互联网技术路线研究,很少谈及电子商务管理,且相关英文资料的翻译研究也不多。因此,有关电子商务英文文本的翻译非常重要。此次翻译项目的目的是为电子商务行业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提供丰富的文本参考和翻译经验借鉴,希望从专业的角度,加大电子商务内涵的认知,拓宽电子商务管理领域的视野,促进电子商务策略在国内的发展。同时,通过对电子商务英语翻译实践,验证相关的翻译理论在其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提高自身处理翻译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本次翻译实践源自美国奎尼皮亚克大学会计系施耐德教授的着作EBusiness中的第四章“网络销售”中的18600字的内容。本报告对翻译过程中的译前准备,译中与译后事项以及案例分析环节进行了详细阐述。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应用文本类型理论和文本分析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重点分析了影响翻译的文内和文外因素。总结了电子商务英语用词专业性强、名词性连用现象普遍以及翻译语言要力求真实,忠于原文的特点。译者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源语文本实例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和意译法,增译法和省译法,拆句法,词性转换法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原文中包含了大量的电子商务术语且涉及到市场营销、网络广告、互联网等行业知识。并且根据我国电子商务英语文本翻译现状,提出了翻译过程中,译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总结了译前准备的重要意义,译语的仔细揣摩过程和其它方面的不足。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为电子商务英语汉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从应用角度助力于我国电子商务策略的国际化、普及化。

周楚[9](2018)在《英语教学类文本中状语从句的翻译分析 ——以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第三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所选用的翻译材料选自澳大利亚学者Roby Marlina 2017年9月出版的书籍Teaching English as anInternational Language中的第三章,本章中主要是对新修订的EIL课程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做详细介绍,是一篇教育教学类的文本。基于这篇一万多字的翻译材料,本篇翻译报告题目为英语教学类文本中状语从句的翻译分析——以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第三章)为例,主体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本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教育教学类状语从句的研究现状以及状语从句的翻译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状语从句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状语从句的位置不同,状语从句的连接词多样,状语从句的结构复杂。第四部分结合翻译文本材料,对文中状语从句的翻译采用顺译法、换序法、转换法和分译法几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以及得出的启示和经验。原文文本目前还没有汉语的译文,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可以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同时,通过此次翻译,笔者的翻译素养和翻译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李丽[10](2019)在《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文化缺失研究》文中认为综观中国期刊网,有关《红楼梦》文化翻译的论文虽不胜枚举,但这个论题仍存在可研究的空间,已发表文章在底本选择和研究方法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也未能突出“文化”研究。为此,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中的典型文化元素的缺失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翻译理论分析文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并从主客观方面对造成文化缺失的原因及补偿策略进行探讨。本文选取中国文化特有的尊谦称谓、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俗语和极具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为案例,从整体分析这些文化缺失现象的主客观原因。本文由绪论、理论框架、论文主体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一章包括《红楼梦》的英译本介绍,目前有关《红楼梦》文化翻译研究现状以及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相关介绍。第二章是论文主体,介绍了文化翻译的概念和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运用文化翻译理论对杨戴译本中尊谦称谓、富有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宗教文化进行分析。第三章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造成文化缺失的原因及补偿策略。

二、科技英语及其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英语及其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意义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名词化研究回顾
        2.1.1 名词化的本体研究
        2.1.2 名词化的应用及实用研究
    2.2 政治语篇翻译研究回顾
        2.2.1 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与批评
        2.2.2 政治语篇翻译的原则与目标
        2.2.3 政治语篇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2.3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回顾
        2.3.1 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核心问题的阐释
        2.3.2 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功能语言学的意义观
        3.1.1 功能观
        3.1.2 建构观
        3.1.3 进化观
        3.1.4 社会符号观
    3.2 功能视角下名词化的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2.1 名词化对经验的重新识解
        3.2.2 种族发生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再实例化模型
        3.2.3 翻译对等与转移的语法隐喻理据
        3.2.4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1.1 分析模式与步骤
        4.1.2 名词化的界定与识别
    4.2 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4.2.1 平行语料库的发展与应用
        4.2.2 语料库的构成
        4.2.3 语料的预处理
        4.2.4 语料的检索与抽样
    4.3 本研究使用的参照语料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的分布与类型
    5.1 汉英名词化及其翻译策略分布
        5.1.1 汉英名词化的分布特征
        5.1.2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
    5.2 汉英派生型名词化
        5.2.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派生名词化
        5.2.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派生名词化
    5.3 汉英转类型名词化
        5.3.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转类名词化
        5.3.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转类名词化
    5.4 汉英短语型名词化
        5.4.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NP的VP”结构
        5.4.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V-ingof”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
    6.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的类型
        6.1.1 系统型对等
        6.1.2 实例型对等
    6.2 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的翻译
        6.2.1 汉语“化”字格的翻译
        6.2.2 汉语数式短语的翻译
    6.3 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6.3.1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概念表述
        6.3.2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道路表述
        6.3.3 名词化所凝练的核心价值表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
    7.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类型
        7.1.1 隐喻化转移
        7.1.2 去隐喻化转移
    7.2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7.2.1 语言系统因素
        7.2.2 语篇类型因素
        7.2.3 情景语境因素
        7.2.4 文化语境因素
    7.3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功能
        7.3.1 重构功能
        7.3.2 简化功能
        7.3.3 概括功能
        7.3.4 释义功能
    7.4 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贡献及创新点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法律文本中抽象名词、动词-ing短语和复杂被动句的翻译 ——《阿拉伯地区妇女地位报告》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要求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抽象名词的翻译
    3.2 动词-ing短语的翻译
        3.2.1 动词-ing短语做主语或宾语的翻译
        3.2.2 动词-ing短语做伴随状语的翻译
    3.3 被动句的翻译
        3.3.1 有施事者的复杂被动句的翻译
        3.3.2 没有施事者的复杂被动句的翻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想
    4.2 本次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原文与译文
致谢

(4)《高分子绿色阻燃剂》(第一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任务分析
    1.3 任务要求
    1.4 实践意义
2 任务流程
    2.1 译前准备
        2.1.1 项目分工与计划安排
        2.1.2 文本阅读和文献查询
        2.1.3 术语表和翻译辅助工具
        2.1.4 理论选择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审
3 案例分析
    3.1 词法层面
        3.1.1 术语、表达式和外来词
        3.1.2 动词名词化结构
    3.2 句法层面
        3.2.1 无从句长难句
        3.2.2 含从句长难句
    3.3 语篇层面
        3.3.1 语义连贯
        3.3.2 逻辑连贯
        3.3.3 文体连贯
4 实践总结
    4.1 技巧和方法
    4.2 译后心得
    4.3 前景规划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翻译材料原文
附录二 翻译材料译文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功能目的论视域下体育新闻汉译研究 ——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体育双语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功能目的论在国内外研究
    第二节 体育新闻汉译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功能目的论与体育新闻汉译
    第一节 功能目的论概述
        一、功能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目的论“三大原则”
    第二节 英语体育新闻的特征
        一、结构特点
        二、语法特点
        三、词汇特点
        四、语言风格
    第三节 功能目的论对体育新闻汉译的指导性意义
第四章 目的论在体育新闻汉译中的体现和策略分析——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体育双语新闻为例
    第一节 语料来源
    第二节 目的论在体育新闻汉译中之体现
        一、目的原则之体现
        二、连贯原则之体现
        三、忠实原则之体现
    第三节 目的论指导下体育新闻汉译策略分析
        一、增译
        二、省略
        三、改译
        四、词性转换
        五、语序调整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Values in Climate Policy(Chapter 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文献述评
        二、国内外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的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语的翻译
        一、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二、词类转换
    第二节 句子的翻译
        一、语序转换
        二、合译分译转换
    第三节 语篇层面翻译
        一、信息调节
        二、回指现象的翻译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翻译写作学的缘起
    0.2 何为翻译写作学
        0.2.1 国内对翻译中写作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0.2.2 西方对翻译中写作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0.2.2.1 纽马克、贝尔、霍克斯等论翻译中的写作问题
        0.2.2.2 “论译者为作者”——翻译与写作研究的国外最新进展
    0.3 翻译写作学抑或写作翻译学
    0.4 绪论小结
第一章 创作、写作、改写、重写与翻译写作
    1.1 写作与创作二者定义的比较
        1.1.1 写作的定义
        1.1.2 创作的定义
        1.1.3 写作与创作的对比分析
    1.2 “改写”与“重写”的对比分析
    1.3 “改写”与“翻译写作”的对比分析
        1.3.1 理论的性质不同
        1.3.2 理论的基础不同
        1.3.3 研究的任务不同
    1.4 写作与翻译的异性
        1.4.1 写作尚独立、翻译必所依
        1.4.2 写作多直接经验、翻译主间接经验
        1.4.3 读者对象不同
        1.4.4 写作自由驰骋、翻译戴脚镣跳舞
        1.4.5 写作重创新、翻译重再现
    1.5 写作与翻译的共性
        1.5.1 阅读为写作积累
        1.5.2 实践为本质要求
        1.5.3 作者与译者皆为主导
        1.5.4 写作过程与翻译过程相似
        1.5.5 写作与翻译的层面相似
        1.5.6 写作笔法与翻译笔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翻译写作学的写作机制研究
    2.1 翻译写作学的写作学基础
    2.2 从写作的感知、运思、表述到翻译的感知、运思、表述
        2.2.1 感知
        2.2.1.1 写作的感知
        2.2.1.1.1 情感感知
        2.2.1.1.2 理性感知
        2.2.1.1.3 直接感知
        2.2.1.1.4 间接感知
        2.2.1.2 翻译的感知
        2.2.1.2.1 对原文作品体裁和结构的感知
        2.2.1.2.2 对原文写作风格的感知
        2.2.1.2.3 对原文内容的感知
        2.2.1.2.4 目标语文化环境的感知移情
        2.2.2 运思
        2.2.2.1 写作的运思
        2.2.2.1.1 整体运思
        2.2.2.1.2 局部运思
        2.2.2.2 翻译的运思
        2.2.3 表述
        2.2.3.1 写作的表述
        2.2.3.1.1 确定并协调视角
        2.2.3.1.2 贯通文气
        2.2.3.1.3 控制偏好
        2.2.3.1.4 彰显个性
        2.2.3.1.5 力求文采
        2.2.3.2 翻译的表述
    2.3 从思维过程的角度研究写作与翻译
        2.3.1 写作思维过程
        2.3.2 翻译思维过程
        2.3.2.1 感知
        2.3.2.2 运思
        2.3.2.2.1 形象思维
        2.3.2.2.2 抽象思维
        2.3.2.2.3 灵感思维
        2.3.2.3 表述
    2.4 翻译写作思维模式
    2.5 海耶斯-弗劳尔写作模式
        2.5.1 写作的任务环境
        2.5.2 作者的长时记忆
        2.5.3 写作过程
        2.5.3.1 计划(运思)
        2.5.3.2 传译(表述)
        2.5.3.3 检视
        2.5.3.4 翻译的检视
    2.6 翻译写作过程初步模式图
    2.7 海耶斯的写作新模式
    2.8 翻译写作思维新模式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翻译写作学的西方翻译理论基础
    3.1 奈达翻译过程模式
    3.2 贝尔翻译过程中的写作论述
        3.2.1 贝尔的翻译过程
        3.2.2 贝尔的语篇写作过程
    3.3 释意派翻译理论模式
        3.3.1 塞莱丝柯维奇与勒代雷的释意派翻译理论观点
        3.3.2 德利尔的释意派翻译理论观点
        3.3.2.1 德利尔的翻译定义
        3.3.2.2 德利尔的翻译过程
        3.3.2.2.1 理解阶段
        3.3.2.2.2 重新表达
        3.3.2.2.3 证实
        3.3.2.3 德利尔翻译与写作、译者与作者的关系论述
    3.4 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的多层面“重写”模式
        3.4.1 词语的翻译:译意
        3.4.2 短语的翻译:替代
        3.4.3 句子的翻译:重构
        3.4.4 段落的翻译:重组
        3.4.5 章的翻译:重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翻译写作学的中国传统译论基础
    4.1 中国传统译论对翻译写作学的贡献
    4.2 继承中国传统,精通翻译笔法
    4.3 英汉语言差异概述
        4.3.1 聚集与流散
        4.3.2 形合与意合
        4.3.3 繁复与简短
    4.4 高健的“语性说”
        4.4.1 语性的由来
        4.4.2 汉英语性对比
        4.4.2.1 求雅性
        4.4.2.2 对称性
        4.4.2.3 四字格
        4.4.2.3.1 四字格的汉语语性积淀
        4.4.2.3.2 四字结构的篇章表现
        4.4.2.4 文白交融
    4.5 语性与林语堂“特殊翻译”
    4.6 语性说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4.7 一脉相承的现代中国译论传统
        4.7.1 张谷若“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
        4.7.2 翁显良“因汉语之宜,用汉语之长”
        4.7.3 劳陇“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
        4.7.4 许渊冲“优势论”和“竞赛论”
        4.7.6 辜正坤“归化还原增色─减色翻译对策”
        4.7.7 毛荣贵“翻译美学”论
    4.8 语性与归化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翻译写作学的笔法梳理——兼论翻译研究术语的互通与归结
    5.1 “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
        5.1.1 “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定义之辨
        5.1.2 对“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的批判整合
        5.1.3 “直译、意译、归译”的应用范围
    5.2 卡特福德的有限翻译/奈达的异质同构/科勒的形式对等 语言学派翻译研究术语的互通与归结
        5.2.1 谐音翻译
        5.2.2 双关语翻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翻译写作学的目标语写作规范篇
    6.1 汉语欧化问题
        6.1.1 汉语欧化之因果
        6.1.2 英语对汉语的干扰
        6.1.2.1 词汇层面
        6.1.2.1.1 外来词定义
        6.1.2.1.2 借词类型
        6.1.2.2 语法层面
        6.1.2.2.1 动词欧化
        6.1.2.2.2 介词欧化
        6.1.2.2.3 名词欧化
        6.1.2.2.4 助词欧化
        6.1.2.2.5 连词欧化
        6.1.2.2.6 被动式
        6.1.2.2.7 语序欧化
        6.1.3 欧化语句翻译举凡
    6.2 伪劣汉语问题——拙劣汉语表达与混乱思想
    6.3 文言对肃清恶性欧化和伪劣汉语的作用
        6.3.1 文言之语法特征
        6.3.2 文言之风格特点
        6.3.3 文言章法举凡
        6.3.4 文言在翻译中的应用
        6.3.4.1 巧用古代诗文典籍词语
        6.3.4.2 巧用古文笔法
        6.3.4.3 巧用古文篇章
        6.3.4.4 冯亦代论四字格 理论与实践批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翻译写作学的教学模式
    7.1 西方最新翻译教学模式
    7.2 中国特色翻译教学模式
        7.2.1 马建忠翻译人才培养构想
        7.2.2 读文写白——提高中文水平
        7.2.3 译学无疆,译才不器
    7.3 翻译教材编写新思维与翻译写作教学法实施
        7.3.1 翻译教材编写新思维
        7.3.1.1 提出翻译写作学新概念
        7.3.1.2 重新界定翻译方法
        7.3.1.3 注重翻译中语言基本功训练
        7.3.1.3.1 相似句
        7.3.1.3.2 修饰结构疑难句
        7.3.1.3.3 指代不清疑难句
        7.3.1.4 重新编排翻译技巧
        7.3.1.5 注重翻译的文采
        7.3.1.5.1 巧用中国古代诗文典籍词语、句法、章法
        7.3.1.5.2 巧用汉语四字格词语
        7.3.1.5.3 炼词用字
        7.3.1.5.4 巧译英语意美、音美、形美
        7.3.2 翻译写作课的实施
        7.3.2.1 译前的译文语言写作训练
        7.3.2.1.1 广泛阅读涉猎
        7.3.2.1.2 经常写作练笔
        7.3.2.2 译中的译文词句、语篇写作训练
        7.3.2.3 译后的译文词句修改(检视)训练
        7.3.2.3.1 推敲语言
        7.3.2.3.2 检查文面
        7. 3.2.3.3 文章修改的符号
        7.3.3 翻译写作课的实践创新
        7.3.3.1 强调学生课前研习
        7.3.3.2 鼓励学生自主讲评
        7.3.3.3 拓展课堂空间
        7.3.3.4 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7.3.3.5 改进翻译测试方法
    7.4 翻译专业学生的多方面知识培养
        7.4.1 语言知识
        7.4.2 文学知识
        7.4.3 一般知识
        7.4.4 专业知识
        7.4.5 体裁知识
    7.5 本章小结
结语
    全文回顾与总结
    本文的不足和局限及有待深入发展的地方
参考文献

(8)E-Business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E-Business翻译项目描述
    2.1 文本背景介绍
    2.2 文本主要内容
    2.3 文本选择目的
    2.4 文本翻译的性质
第3章 E-Business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平行文本准备
        3.1.2 专业术语准备
        3.1.3 背景知识准备
        3.1.4 文本特点分析
    3.2 翻译流程
        3.2.1 翻译辅助工具的选择
        3.2.2 翻译计划的制定
        3.2.3 翻译流程设计
    3.3 译后事项
        3.3.1 自我审校
        3.3.2 同行互审
        3.3.3 专业审校
        3.3.4 应急预案
    3.4 小结
第4章 E-Business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
    4.1 文本类型理论
    4.2 文本分析理论
        4.2.1 文内因素
        4.2.2 文外因素
    4.3 翻译方法
        4.3.1 直译法和意译法
        4.3.2 增译法和省译法
        4.3.3 拆句法
        4.3.4 词类转换法
        4.3.5 被动语态转换法
    4.4 译文修改举例
    4.5 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5.1 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5.2 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4.6 小结
第5章 E-Business翻译实践总结
    5.1 译员的职业素养
    5.2 翻译经验
    5.3 翻译教训
    5.4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原文
    附录 2:译文
    附录 3:术语表
致谢

(9)英语教学类文本中状语从句的翻译分析 ——以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第三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文本背景
    1.2 研究目的
二、以往研究文献综述
    2.1 英语教育教学类文本的翻译研究现状
    2.2 状语从句的翻译研究现状
三、英汉对比视角下英语状语从句的翻译分析
    3.1 英汉状语的位置不同
    3.2 英语状语的连接词多样
    3.3 英语状语从句的结构复杂
四、状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4.1 顺译法
    4.2 换序法
    4.3 转换法
    4.4 分译法
五、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致谢

(10)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文化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方法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一章 《红楼梦》英译情况
    第一节 《红楼梦》的英译情况
    第二节 《红楼梦》文化翻译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第三节 杨宪益戴乃迭与《红楼梦》翻译
第二章 杨戴译本文化翻译研究
    第一节 文化翻译与文化缺失
    第二节 称谓文化翻译
    第三节 俗语文化翻译
    第四节 宗教文化翻译
第三章 文化缺失的原因与补偿策略
    第一节 文化缺失的原因与补偿策略
    第二节 杨戴译本文化缺失的原因
    第三节 杨戴译本的翻译补偿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科技英语及其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D]. 唐革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2]法律文本中抽象名词、动词-ing短语和复杂被动句的翻译 ——《阿拉伯地区妇女地位报告》的翻译实践报告[D]. 程晓燕.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8(10)
  • [3]科技英语及其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现象[J]. 李鸿雁. 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
  • [4]《高分子绿色阻燃剂》(第一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敏.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功能目的论视域下体育新闻汉译研究 ——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体育双语新闻为例[D]. 黎先勇.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6]Values in Climate Policy(Chapter 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葛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D]. 杨士焯.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8]E-Business翻译实践报告[D]. 刘文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3)
  • [9]英语教学类文本中状语从句的翻译分析 ——以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第三章)为例[D]. 周楚.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文化缺失研究[D]. 李丽. 温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科技英语词性转换现象及其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