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汉字发音复杂多变

日语汉字发音复杂多变

一、日语汉字读音复杂多变(论文文献综述)

孙娜[1](2019)在《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文中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性,都是一个有着完整系统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固有存在形态也就是这种语言的民族性。本研究以语言接触理论和语言相对论为理论指导,以日本文化厅发布的常用汉字表、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为基本材料,利用专门的统计程序进行整体量化分析,并结合对日语混种词的分析以及个别词汇史的具体研究,最后加以综合、归纳,探讨汉日语言接触视野下,语言民族性在两种语言结构互相匹配过程中的体现。汉字词是汉日语言接触研究的关键所在,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给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带来了影响。论文主体分为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音的影响、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的影响共计四个部分。通过考察中日古代交流的方式和日本文字的产生,辅以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等证据,证明了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并且通过汉日核心词的比较,分析了汉日语言接触的深度。语音方面。中古汉语入声韵在日语汉字音中得到了体现;中古汉语的介音、复合韵母、入声、阳声韵的韵尾音等伴随着日语对汉字的借用,带来了日语特殊音节(长音、拗音、促音、拨音)的产生。并且汉语的浊声母汉字和以“1”音开头的汉字的传入,打破了日语ラ行音和浊音不做词头的规则,使原有的语音系统得到了扩充和发展。但是,日语固有的开音节结构、固有词汇音等没有受到影响,这些源于汉字词的语音变化,结果也基本应用于借用到日语里面的具有上述特点的汉字词。词汇方面。基于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利用其短单位词汇表,按词类属性讨论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从借用角度来看,词汇方面除了直接借用的汉字词,还有间接借用的汉字词即混种词中的汉字词。在排除掉固有名词和记号等条件下,最终统计出来的日语汉字词占日语词汇量的48%以上,多于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而且,通过对各词类混种词里面的汉字词与日语词或日语成分结合情况的分析发现,日语所有词类都借用或曾经借用过汉字词,但借用方式各不相同,总体来看,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要以能够实现日语该词类的语法功能为前提,从而对借用的汉字词进行必要的形式上的改造。语法方面。结合个别词汇史的考察,发现汉日语言的接触对日语语法产生的影响仅限于构词法方面。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历史上日语的汉文训读体现出来的。综合来看,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方面的影响是有限的。最后是结果与分析部分。日语对汉字词的借用既有广度和深度,又具有局限性;既对日语语言民族性造成了冲击,又受到日语语言民族性的制约。所有自然语言都具有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与人类经验的潜能,而一种语言只能拥有有限的结构形式。日语中大量汉字词的借用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借用,而语言基本结构没有改变,被称为语言内部机制的思维方式也就没有改变。汉日语言接触具有不可重现的历史因素,在这种非自然接触下,两种语言相互协调、形成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的确在日语汉字词方面有明显体现,但是涉及到日语固有结构、或者核心词以及助词和助动词等能体现语法功能的特殊词类方面,日语依然努力坚守着语言接触发生之前的固有样态,依然保留着日语固有的民族性特征。

王梦柳[2](2016)在《中日同形汉字的对比及其对日汉语教学 ——以多音多义字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现代汉语与现代日语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汉字。对于日本学习者来说,同形的汉字看似是他们学习的优势,实则不然。首先,这些汉字虽然字形相同,但是在字音和字义上存在差异,日本学习者往往容易将日语中的读音或意义,泛化到同形的汉语汉字中去。其次,现代汉语里还存在多音多义字。多音多义字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本就是一个难点,更何况是学习汉语的日本学习者。再加上大部分日语汉字也有两个以上的读音或意义,而读音又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因而,分析中日同形汉字的发音和意义情况也就更加复杂。本文分四章。第一章是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研究中日同形字词的现状,针对现在中日同形字词研究的情况,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第二章是对中日同形汉字的概述。包括了中日同形汉字的由来和内涵。同时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多音字学习手册》、《同义近义反义词多音多义字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常用汉字表》中收录的同形汉字进行统计,总共是167个。第三章是以汉语多音多义字为例对中日同形汉字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读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中日同形汉字的异同点。第四章是在第三章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对日汉语多音字的教学。同形汉字在中日语中的相异之处就是日本学习者学习的劣势,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有差异的地方;而同形汉字在中日语中相同的地方就是日本学习者学习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日本学习者的优势。最后还以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成功之路1:起步篇》为例,就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做了一个教学设计。

金香梅[3](2013)在《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以朝鲜近代杂志《少年》为例》文中认为地处东亚的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之间具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史。语言与文字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随着文化交流在不同国度之间逐渐形成密切的语言接触与交流。因此,汉、朝、日三种语言之间不仅具有历史悠久、关系密切的交流,还在语言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各方面带来各种变化。其中,在词汇方面,汉、朝、日之间形成大量的同形词。同形异义汉字词作为同形词的一部分,在它自身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历史、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语言系统内部的影响。虽然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接触语言学研究、汉字词对比研究、语言习得与应用研究等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通过对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的分类与分布及其特点、词义关系演变的原因与规律、词义关系演变中接触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汉、朝、日三种语言在密切的语言接触与交流中所形成的的深层关系。本文在全面、系统了解汉、朝、日词汇交流中的历史背景、词汇交流的主要形式与特点、汉、朝、日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与特点等的前提下,主要围绕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朝、日词汇交流中形成的词义关系的变化与特点、词义关系演变中接触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以朝鲜近代最早发行的综合性杂志《少年》为例,从中选敢423条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并建立数据库,从共时层面对比分析词义关系的分类、分布情况及其特点,从历时层面对比分析词义关系演变的特点、词义关系演变的原因与规律、词义关系演变的过程中接触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从而探讨汉、朝、日三种语言在语言接触与交流中的深层关系。全文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主要介绍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等作了扼要的介绍和说明。第一章结合汉、朝、日词汇交流史,概述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及其特点。本章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中词汇交流与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发展;第二部分是早期西学东渐与汉、朝、日词汇交流;第三部分是近代汉语词汇交流与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新发展。第二章是以朝鲜近代杂志《少年》为研究材料,展开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的部分。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少年》汉字词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少年》在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中的重要性等;第二部分是介绍《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数据库的建立、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分布特点等。第三章是《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的词义关系与词义演变的对比研究。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共时层面,将从《少年》中选取的423个同形异义汉字词,根据词义关系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型,并探讨词义关系分类的特点、词义关系分布情况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是从历时层面对比分析《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词义关系演变的原因、词义关系演变中汉、朝、日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等。第四章结合接触语言学理论,主要从双向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探讨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中汉、朝、日之间的相互影响、三种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还讨论了同形异义词的掌握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同形异义词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中的意义。第五章结论。总结全文内容,并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杜慧中[4](1982)在《日语汉字读音复杂多变》文中提出 中国人初学日语,总觉得容易。之所以有这样的概念,是因为日语里有许多汉字。有些人认为,只要看懂汉字就明白其意。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必然一开始学习就受到影响。还有的人认为,只要看懂平假名、片假名和动词、助动词,日语就不难掌握,混个毕业证不成问题等等。我认为这种想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黎力[5](2013)在《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字问题在文化史研究领域属于一个相对比较冷门但实则颇具研究价值的主题。其主要原因是文字问题容易给人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印象,似乎与史学关系不甚明显,但本文则试图打破这种误区,将文字问题放在文化史研究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开展一项以史学为基础,结合语言文字学的交叉性研究。本文的写作内容和角度不是从文字本身的结构和特征那样的“就事论事”的角度来进行,而是将文字政策和其他有关文字的社会动态作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其文字政策的产生、制定、实施的前因后果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具有较为丰富的史学性研究内容和内涵。日本近代化的标志明治维新及其导致的近代化、西洋化历程对以汉字为中心的日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和冲击,同时也成为塑造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国家的近代文字政策的开始,对于当世和后世的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字政策的诞生有着其独特而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官方和和民间的各种推动因素,并留下了伴随日本至今的文字文化遗产。如果说明治时代开创了日本官方汉字政策的先河,那么其留下的理念、制度原型及其衍生体则一直存在于之后的各个时代,带来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影响及时代意义。作为语言文字现象的汉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认识、功用上的变化来源于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也必定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一切都显著而具体地体现于明治以来的日本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中。日本汉字问题的辗转沉浮对日本社会文化具有众多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日本明治时代以来围绕日语中的汉字的地位和功用这一问题的官方政策、民间意见等变迁的史实,阐明其缘由、变化过程和结果,论述其历史意义社会文化影响。通过研究日语的核心组成部分汉字的使用变化对日本社会和文化带来变化的结果和产生的各种影响,为近代日本语言文字及其与社会文化状况的互动关系这一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做出一些建设性的有益的探讨。本文的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先行研究的回顾、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介绍日本汉字的来源及其主要特征,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从近世到明治、大正、昭和至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日本汉字问题的状态和动向,分析论述民间和政府的对于汉字问题的观点、政策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结论部分总结正文的主要内容,归纳并阐释了从明治时代到当代日本各个阶段汉字问题的产生、形成和结果,分析论述汉字问题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为探究日本文字与社会文化的有机联系和互动作用以及理解其对日本国家文教事业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一个全面而新颖的视角。本文的主要收获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围绕一个中心论题进行跨越时代的、全面的、系统性的梳理和议论,属于“专题文化通史”类别的研究。作为对近代以来日本文字文化的总论性研究,在国内历史学界,本文尚属首例,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长期以来,日本学界对汉字问题和汉字政策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多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对近代以来的贯通性研究比较罕见。此外日方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汉字自身的构造或者汉字政策的形成演变,对其社会文化影响的论述尚不多见。中方的研究状况与其相似,更多的是集中于汉字本身,对汉字政策的研究还很不足,更谈不上对其社会文化影响层面的涉及。第二、研究日本近代以来的汉字问题和文字改革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的文字教育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中日两国都属于“汉字、儒教文化圈”,共同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具有漫长的文化交流经历。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的内容比如简化字方面与日本有着不少共通之处,中国人的母语观和外语学习观和日本人也具有不少相似性。在全球化和英语强势的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了解和认识日本的国语国字政策和相关改革及其产生的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后果有助于中国在面对维护汉字和传统文化及应对英语和外来文化这一重要而复杂的课题时采取更加理智和健全的态度和作法。第三,区别于传统的文化史研究,本文还具有连贯性、综合性和适时性的特点。连贯性是指时间(纵轴)意义上从明治时代到战后130年以上的跨度对一个主题内容即汉字问题及其衍生现象的跟踪研究;综合性是指在同一时期内的主题内容(横轴)上不但具有对汉字政策、汉字使用特征的论述,还涵盖上述政策及实践对于学校教育、大众文化、社会风尚、青少年心理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适时性是就研究对象的汉字问题引导并重点指向当代日本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学习、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重要课题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时代性意义和相应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晓雪[7](2009)在《声母为g、k、h的汉字在汉语与日语中发音状况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两者读音变化关系,有助于对这两种语言音韵学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本文从汉语声母和日语音读对比出发,以《常用汉字表》为基础,将现代汉语中声母为g、k、h的汉字找出对应在日语汉字中的音读,在总结其发音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同汉语声母的变化历程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同时观察汉语声母对日语音读的影响因素,找出日语音读发音变化的根源。

王峥凤[8](2015)在《中日同形动词对比及教学建议 ——以《成功之路》(初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成功之路》(起步篇2册、顺利篇2册、进步篇3册,共7册)初级教材中的388个二字同形动词作为考察对象。主要从中日同形动词的数量统计、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等三个方面入手,根据相关理论、前人研究经验以及实际使用情况,通过词形、词义、语用、搭配的对比分析和对诸多偏误分析,考察中日同形动词的异同及实际用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对以后的对日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共分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中,研究现状包含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对中日同形词研究领域内,从中日同形词对比分析研究、中日同形词的偏误分析研究、中日同形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总式的分析论述。第二章,主要进行中日同形词的界定分类和《成功之路》(初级)中同形动词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中日同形词按词义分成3大类:一是同形同义动词,即词形、词义基本一致的词。例如:研究/研究、练习/練習。二是同形近义词,即词形相同,词义相近的词。例如:辅助/铺助、结婚/結婚。三是同形异义词,即词形相同,词义完全不同的词。例如:试验/試験、约束/約束等。第三章,主要对教材生词中的二字中日同形动词进行对比分析。本章借助《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日词典第二版》《新明解国语词典(第七版)》《广辞苑(第六版)》等工具书将所有二字同形动词按词义分成同形同义词、同形近义词和同形异义词三类。分别从字形、词义、词性、搭配和语用等几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中日同形近义动词和同形异义动词的异同。第四章,对日本留学生学习中日同形动词的偏误分析,通过调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发现,日本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分别从词形偏误、词性偏误、搭配偏误、词义偏误、语用偏误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较为深入的分析了产生偏误原因。第五章,通过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结合《成功之路》教材的案例分析,以中日同形动词为例提出对日汉语教学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让能帮助日本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中日同形词的异同。

吴芳玲[9](2013)在《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文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承载了文化,也参与了文化的建构,因此要深刻理解汉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深刻了解其语言及其特点。但对特点的了解需要通过对比,因为一切特性都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得以凸显,“没有比较就没有特点”(朱德熙,1983)。对比的对象可以是迥异于汉语的西方语言,也可以是与汉语看似“同文同种”的其他东方语言,譬如日语。本文选择了后者。因为“似是而非”更容易导致误解。因此本文以同为东方语言的汉、日语言对比为手段,尝试性地探讨了汉语的民族文化特性,认为:相对于日语关注个体内心情感真实表达的情感内向性而言,汉语注重对人物事件作社会价值评判的文化特性可以称作“社会外向性”。但“社会外向性”只是汉语对比对生性的一个表现,而注重在相互参照、相互对比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在语言表达中追求匀称相对、相承相生的对比对生性才是汉语的本质性民族文化特性。因为它不仅广泛表现于汉语(如汉字、成语、谚语、惯用语、传统诗歌、对联等)中,而且还广泛表现于汉民族精神活动的方方面面(如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和道教对世界的把握等)。而其所以形成,或是缘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对关系的重视和对和谐关系的追求。

董芳芳[10](2010)在《初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字偏误调查分析》文中指出中亚留学生在来疆留学生中占据主体,中亚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质量决定着新疆汉推工作的进展。在汉语学习中,由于中亚留学生拼音文字背景的影响,以及教学体系中系统化汉字教学的缺失,他们汉字书写能力的发展总是滞后于听说能力,汉字学习成为汉语学习的瓶颈。中亚留学生的汉字偏误出现频繁、表现多样,该文采用偏误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研究了这些汉字偏误在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种类、分布特征,通过对比法揭示两个阶段偏误的共性及发展趋势。该文从历时的角度对初、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的汉字偏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汉字偏误随着阶段升高呈现以下几个趋势:错字比例下降,别字比例上升;字音因素对汉字学习的影响逐渐增强;笔画层面的偏误呈明显减少趋势,而部件层面的偏误有略微增加的趋势;笔画变形和笔画组合偏误呈减少趋势,而笔画增减偏误略呈增加趋势;中亚留学生部件组合偏误呈减少趋势,部件替换和部件增减偏误呈增加趋势。从共时角度分析初中级阶段各类偏误的分布特征,总结了初中级阶段偏误分布的共性:错字比例远高于别字,形近别字多于音近别字,相似字形的干扰大于相似字音;笔画偏误比例高于部件偏误比例,笔画增减偏误最常出现,其次是笔画组合偏误和笔画变形偏误;部件替换类偏误是中亚留学生最常出现的偏误,中亚留学生错误替换与错误增减最多的部件是表意部件。该文针对以上特点提出教学建议:改变只重视字形教学的情况,结合语境建立汉字形、音、义相联接的三维教学,初级阶段开始形近字教学;中级阶段大力增加同音字教学,开展声符、形符等部件教学,培养中亚留学生的字感,引导他们利用部件合理、高效地分解整字和记忆字形;对初级阶段的中亚留学生展开系统的笔画教学,抓住笔形、笔顺、笔画数、笔画组合关系四方面重点展开,安排充足的课时量和课后作业,扎实掌握笔画;初级阶段加强形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其表示的意类,围绕相同形符展开字族教学;对于相似部件,从书写差异及表意差异上区分,这在中级阶段尤其重要;从初级阶段开始讲授部件的布局图式、构意功能,及汉字字符的拓扑性质和正字法。

二、日语汉字读音复杂多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语汉字读音复杂多变(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学上对汉日语言接触的研究
        1.2.2 人类学对语言民族性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4.1 研究目标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材料与方法
        1.5.1 研究材料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日语言的非自然接触关系
    2.1 日本列岛的人和语言
        2.1.1 日语的起源假说及谱系分类
        2.1.2 日语的演变源流与日本人群混合历史的关系
    2.2 汉日语言接触类型的判定
        2.2.1 古代中日交流与语言接触
        2.2.2 日本文字的产生
        2.2.3 汉日语言的接触类型
    2.3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深度和局限性
        2.3.1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深度
        2.3.2 汉日语言非自然接触的局限性
    2.4 小结
第3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音的影响
    3.1 日语语音结构特点
    3.2 日语汉字音的现状分析
        3.2.1 日本人对日语中汉字的态度
        3.2.2 日本常用汉字音的现状
        3.2.3 日语常用汉字音的分层
    3.3 汉字音与日语音的匹配
        3.3.1 日语对入声汉字音的保留
        3.3.2 日语特殊音节的产生
        3.3.3 日语语音学上“拍”的产生与汉字音的关系
        3.3.4 汉字音带来的同音异义现象
    3.4 小结
第4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
    4.1 日语中汉字词的数量及分布特点
    4.2 各种词类中的汉字词及混种词中的汉字词
        4.2.1 有词尾变化的词类
        4.2.2 无词尾变化的词类
        4.2.3 接辞
        4.2.4 拟声词和拟态词
    4.3 日语词汇的结构特点以及汉字词引发的改变
        4.3.1 日语固有词汇的特点
        4.3.2 汉字词对日语词汇体系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语法的影响
    5.1 汉日语言接触视野下的汉文训读
    5.2 汉文训读对日语语法的影响
    5.3 汉文训读带来的具体语言现象的考证
        5.3.1 沿用至今的“ゃむをぇす”
        5.3.2 曾经使用过的“ざるべかちず”
    5.4 其他来自于汉语的语法现象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6.1.1 主要内容
        6.1.2 创新点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文维基百科和日文维基百科的日语核心词对照表
附录二: 日语名词中混种词的具体分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中日同形汉字的对比及其对日汉语教学 ——以多音多义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2 中日同形汉字的概述
    2.1 中日同形汉字的内涵
    2.2 中日同形汉字的由来
        2.2.1 日语吸收汉语汉字
        2.2.2 汉语从日语中吸收过来的借词
3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的对比分析
    3.1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语音方面的对比分析
        3.1.1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在汉语中的读音情况
        3.1.2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情况
        3.1.2.1 日语中汉字的读音概述
        3.1.2.2 日语中汉字的音节
        3.1.2.3 日语汉字字音的元音与辅音
        3.1.2.4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分析
        3.1.3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读音的对比分析
        3.1.3.1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读音数量的对比
        3.1.3.2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读音具体情况的对比
    3.2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字形方面的对比分析
        3.2.1 字形完全相同的汉字
        3.2.2 字形大致相同的汉字
        3.2.3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字形差异分析
    3.3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字义方面的对比分析
        3.3.1 字义基本相同的汉字
        3.3.2 字义部分相同的汉字
        3.3.2.1 日语义项多于汉语义项
        3.3.2.2 汉语义项多于日语义项
        3.3.2.3 汉语义项与日语义项有交叉
        3.3.3 字义完全不同的汉字
4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教学探析
    4.1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教学优势与劣势
        4.1.1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教学优势
        4.1.2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教学劣势
    4.2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教学的总体对策
    4.3《成功之路 1:起步篇》中多音多义字的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以朝鲜近代杂志《少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0.2 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朝、日词汇交流史与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发展
    第一节 东亚汉字文化圈与汉、朝、日词汇交流
        1.1.1 朝鲜语汉字词与汉、朝词汇交流
        1.1.2 汉语对日语词汇的影响
        1.1.3 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形成与特点
    第二节 早期西学东渐与汉、朝、日词汇交流
        1.2.1 中国近代汉语新词与早期西方文化的传递
        1.2.2 早期朝鲜语、日语、欧洲语言接触与汉语、欧洲语言接触之异同
        1.2.3 早期东亚与欧洲语言接触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近代汉语词汇交流与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新发展
        1.3.1 日本的近代汉字新词创制与传播
        1.3.2 汉语对近代汉语词的受容
        1.3.3 朝鲜语近代汉字词的发展与特点
        1.3.4 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新发展与变化
第二章 《少年》与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第一节 《少年》介绍及其在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中的价值
        2.1.1 《少年》与出版者崔南善
        2.1.2 《少年》中汉字词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
        2.1.3 《少年》在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中的价值
    第二节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数据库
        2.2.1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数据库的建立
        2.2.2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的分布与归纳
        2.2.3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第三章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的共时对比研究
        3.1.1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的词义关系类型与特点
        3.1.2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类型的分布与特点
    第二节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的历时对比研究
        3.2.1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的变化与表现
        3.2.2 《少年》同形异义汉字词词义关系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接触语言学理论与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第一节 语言接触与影响在同形异义汉字词发展史中的作用与表现
        4.1.1 语言接触与影响的双向性及其表现
        4.1.2 语言接触与影响的层次性及其表现
    第二节 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与实践意义的联系
        4.2.1 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掌握与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2.2 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对实践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课题的确立及其意义
    二、先行研究的回顾和问题点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语中汉字的来源及其主要特征
    第一节 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经纬
        1.1.1 日本最初的汉字
        1.1.2 汉字传入日本后的蛰伏期
        1.1.3 汉字文化的确立和日本汉文的诞生
    第二节 日语文字的构成及特点
        1.2.1 日语中的汉字及其作用
        1.2.2 日语中的假名及其作用
        1.2.3 日语文字的总体特点
    第三节 汉字的优势和特长
        1.3.1 简洁生动,直观明了
        1.3.2 表意文字特有的美感
        1.3.3 强烈的表现力、冲击力
        1.3.4 造语能力和聚字能力
第二章 近世至明治时期的汉字相关诸问题
    第一节 本土文化成熟期的繁盛一"作为明治时代孕育期的江户时代
        2.1.1 江户时代汉字尊崇的文化地位
        2.1.2 汉字的影响和作用在江户时期的体现
        2.1.3 汉字对明治维新的促进作用和功效
        2.1.4 “国字”与新造翻译词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节 批判与质疑的风暴与转机一明治时期的汉字问题及其动态
        2.2.1 社会文化的大驚荡——明治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2.2.2 废汉字运动的风起云涌——汉字问题的官方政策及民间动态
        2.2.2.1 直击汉字地位的社会文化动因
        2.2.2.2 大鸣大放的讨论和政策体现的端悅——汉字问题的民间及官方动向
        2.2.3 汉字使用的鲜明特征及划时代的影响
        2.2.3.1 和制汉语词的旋风
        2.2.3.2 在矛盾与创新中生成的巨大推动力——同时期汉字使用的特点、时代意义和影响
        2.2.4 限制理念与丰硕成果并行不惊——明治时期小结
第三章 大正时期及昭和前期的汉字问题及其动态
    第一节 汉字限制与改革的继续——大正时代和昭和初期
        3.1.1 斑斓多彩的社会文化背景
        3.1.2 革新与传统的角力——同时期汉字问题的民间动态及官方政策
        3.1.2.1 浮华时代中汉字意识的变迁
        3.1.2.2 限制与反限制,政策与抗争——汉字问题的民间动向或官方政策
        3.1.3 大众传媒的繁荣化——大正时期及昭和初期汉字使用的特征及影响
        3.1.3.1 报纸的汉字使用
        3.1.3.2 承前启后的时代的汉字观——本时期汉字问题的文化特征
        3.1.4 限制政策的快速生成期——大正时代和昭和初期小结
    第二节 汉字限制运动的艰难与挣扎——战中的昭和时代
        3.2.1 军国主义和高压统治的足音
        3.2.2 反英美狂潮引发的汉字维护——汉字问题的民间动态及官方政策
        3.2.2.1 国粹主义的狂舞与喧嚣
        3.2.2.2 汉字限制的式微和战时的特殊因素——有关汉字问题的民间动向或官方政策
        3.2.3 汉字的压倒性优势和强势——战时汉字使用的特征及影响
        3.2.3.1 浓烈的战争色彩
        3.2.3.2 成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战时汉字问题的社会文化表征
        3.2.4 被后世忽略的4寺殊历史时期——战中的昭和时代小结
第四章 昭和后期至今的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民主化运动和旧体制清算——战后汉字问题所处的社会文化体制
        4.1.1 社会文化环境的剧变
        4.1.2 汉字的危急存亡之秋——战后汉字问题和有关政策变迁的动因及其表现
        4.1.2.1 美国占领当局的战略考虑
        4.1.2.2 日本官方和民间团体的策应
    第二节 表音文字派主导下的限制汉字风潮——战后汉字政策动向及其效应
        4.2.1 文字和国语问题的新形势
        4.2.2 限制汉字政策的成功制定和全面推行
        4.2.2.1 《当用汉字表》及相关法令的制定
        4.2.2.2 《常用汉字表》的制定
        4.2.3 传统维护派旳抵抗与绝地反击——汉字改革法案带来的后果、批评与反思
        4.2.3.1 《当用汉字表》及整体批判
        4.2.3.2 《当用汉字字体表》批判
        4.2.3.3 音训及振假名问题
        4.2.3.4 “教育汉字”概念批判
        4.2.3.5 汉字改革的根本理念上的谬误及反省
    第三节 战后汉字使用上具体问题的表象及其直接后果
        4.3.1 总量减少,总体削弱
        4.3.2 假名取代汉字表记实词
        4.3.3 错别字泛滥成灾
        4.3.4 假名汉字混居一词的现象
        4.3.5 代替字问题
        4.3.6 “禁忌语”问题
        4.3.7 外来语片假名问题
        4.3.8 人名用汉字问题
    第四节 战后汉字政策对社会文化的长远影响
        4.4.1 对日语本身的劣化作用
        4.4.2 对国语教育和教育整体的弊害
        4.4.3 对社会道德和人生观的腐蚀
        4.4.4 对传统价值观的损害
        4.4.5 对民族文化意识的削弱
    第五节 对汉字政策及其长远影响与弊害的反省、改革和展望
        4.5.1 对汉字问题的多层面反思与改进
        4.5.1.1 政府的举措——新《常用汉字表》
        4.5.1.2 民间的推动——“汉字热”现象
        4.5.1.3 大众舆论对汉字问题的积极关注
        4.5.1.4 大学生群体对汉字问题的认识
        4.5.2 对国语教育及教育整体的反思与改革
        4.5.3 汉字改革的不足、问题和建议
    第六节 汉字限制政策的盛衰和文化惯性——战后时期小结
结语
    一、问题的提起——各个时期文化、政治背景对汉字问题的诉求
    二、问题的形成——文化、政策因素对汉字问题的构建及其表征
    三、问题的结果——汉字问题对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反作用
    四、明治以来汉字问题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7)声母为g、k、h的汉字在汉语与日语中发音状况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汉语声母g、k、h的演变
三、以g、k、h为声母的汉字在日语中的发音
    1. 以g为声母的汉字。
    2. 以k为声母的汉字。
    3. 以h为声母的汉字。
四、由上面的比较,就见、溪、群、晓、匣五母在日语音韵音读中的发音
    1. 牙音见、溪、群。
    2. 喉音晓、匣。
五、结语

(8)中日同形动词对比及教学建议 ——以《成功之路》(初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中日同形词对比分析研究现状
        1.2.2 中日同形词偏误分析研究现状
        1.2.3 中日同形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成功之路》(初级)同形动词数量统计
    2.1 同形词的界定
    2.2 同形词的分类
        2.2.1 按字形分类
        2.2.2 按读音分类
        2.2.3 按词义分类
    2.3 同形动词数量统计
        2.3.1 同形同义动词数量统计
        2.3.2 同形近义动词数量统计
        2.3.3 同形异义动词数量统计
第3章 《成功之路》(初级)中日同形动词对比分析
    3.1 中日同形同义动词的比较
        3.1.1 同形同义词的界定
        3.1.2 字形对比分析
        3.1.3 词性对比分析
        3.1.4 小结
    3.2 中日同形近义动词的比较
        3.2.1 同形近义词的界定与分类
        3.2.2 同形近义动词义项对比分析
        3.2.3 同形近义动词词性、语用的差别
        3.2.4 小结
    3.3 中日同形异义动词的比较
        3.3.1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界定
        3.3.2 中日同形异义词形成的原因
        3.3.3 词义、词性和语用的差别
        3.3.4 小结
第4章 日本留学生学习中日同形动词的偏误分析
    4.1 偏误类型分析
        4.1.1 词形偏误分析
        4.1.2 词性偏误分析
        4.1.3 搭配偏误分析
        4.1.4 词义偏误分析
        4.1.5 语用偏误分析
    4.2 偏误产生的原因
        4.2.1 母语迁移影响
        4.2.2 教材、工具书的影响
        4.2.3 学习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
        4.2.4 教授者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结构欠缺
第5章 以中日同形动词为例阐述对日汉语教学建议
    5.1 同中求异法
    5.2 趣味教学法
    5.3 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
    5.4 因材施教
    5.5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核心概念解释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汉语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语言文化研究的可能性——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 工具论
        2. 载体论
        3. 参与建构论
        二、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三、汉语民族文化性研究的意义
        1. 世界语境下汉语民族文化性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再认识汉语民族文化性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
        一、特点的发现——比较
        二、语言学的定性、定量分析
        三、文化学的阐释
    第三节 比较的对象——看似“同文同种”的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研究
        一、中国文化的研究
        二、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
    第二节 汉语的语言文化学研究
        一、相关著作
        1. 汉语的语言文化学研究
        2. 比较与交叉学科研究
        二、相关论文
    第三节 日语的语言文化学研究
        一、日本文化的研究
        二、日语的语言文化学研究
第二章 汉语关注社会评判的社会外向性
    第一节 日语关注内心情感真实表达的情感内向性
        一、日语中的民族文化传统
        二、日语关注内心情感真实表达的情感内向性
    第二节 汉语关注社会评判的社会外向性——以《三国演义》的日译为例
        一、社会外向性于信息不等量传递中的流失
        1 名词
        2 动词
        3 形容词
        二、社会外向性于信息等量传递中的保留
        1 汉语的借用
        2 以词组等其他方法译出
        三、社会外向性在中、日文学中的表现
        1 社会外向性于日本文学中的缺位
        2 社会外向性于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第三章 汉语的对比对生性
    第一节 汉语社会评判性中的对比对生性
        一、何谓“对比对生性”
        二、汉语社会评判性中的对比对生性
    第二节 汉语成语形式表现上的对比对生性
        一、四言定位——对比对生性于汉语成语形式上的表现
        二、两两相对——对比对生性于汉语成语结构上的表现
    第三节 汉语成语意义表达上的对比对生性
        一、相承相生——对比对生性于汉语成语意义表达上的体现
        二、对比对生——对比对生性于汉语成语事物把握上的体现
    第四节 汉语的对比对生性
第四章 汉语对比对生性的成因
    第一节 汉语对关系描述的重视
    第二节 汉语对事件叙述的重视
    第三节 汉语对比对生性的形成原因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初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字偏误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汉字偏误调查因素说明及整体情况分析
    2.1 汉字偏误调查因素说明
    2.2 初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字偏误整体状况
    2.3 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字偏误整体状况
3 初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错字偏误分析
    3.1 笔画偏误(C1)分析
    3.2 部件偏误(C2)分析
4 初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别字偏误分析
    4.1 别字偏误整体情况
    4.2 形近别字分析
    4.3 音近别字分析
    4.4 形音别字分析
结语
    1 共性
    2 差异及趋势
    3 建议
    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1 初级阶段错字
    2 中级阶段错字
后记

四、日语汉字读音复杂多变(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 ——以日语汉字词为研究中心[D]. 孙娜. 厦门大学, 2019(07)
  • [2]中日同形汉字的对比及其对日汉语教学 ——以多音多义字为中心[D]. 王梦柳.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以朝鲜近代杂志《少年》为例[D]. 金香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4]日语汉字读音复杂多变[J]. 杜慧中. 外语教学, 1982(04)
  • [5]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 黎力. 南开大学, 2013(07)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声母为g、k、h的汉字在汉语与日语中发音状况的对比[J]. 李晓雪. 考试周刊, 2009(38)
  • [8]中日同形动词对比及教学建议 ——以《成功之路》(初级)为例[D]. 王峥凤.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9]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D]. 吴芳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10]初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汉字偏误调查分析[D]. 董芳芳. 新疆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日语汉字发音复杂多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