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利用南方松制浆造纸的技术经验和成就(论文文献综述)
王雄波[1](1994)在《湿地松制浆造纸的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松制浆造纸的研究王雄波广州造纸厂510281广州造纸厂是以南方马尾松木材为原料的大型新闻纸生产厂,年产量新闻纸13万吨,每年约消耗原木35万m3。由于资源短缺,不得不进口部分浆板和旧报纸掺配于新闻纸生产。从长远来看,必须开发并采用新的木材资源。广...
王金林[2](1982)在《美国利用南方松制浆造纸的技术经验和成就》文中提出 一、引言美国南部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造纸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和硫酸盐纸浆以及牛皮箱板纸的生产中心,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美国南部拥有资源雄厚、生长迅速的南方松。美国南部的森林复盖率约为60%,而森林面积中,有40%属于用材林(美国全国平均为17%)。美
李海龙[3](2009)在《碱法制浆过程中结垢离子的生成规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蒸发器钙结垢是制浆造纸碱回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它制约着碱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此,研究者对控制和减少蒸发器钙结垢的产生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如何除垢以及结垢的形成。关于在制浆过程中形成蒸发器钙结垢的草酸根、碳酸根和溶解钙产生规律的研究报道甚少。而对制浆过程中草酸根和碳酸根来源的研究更为鲜见。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通过新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碱法制浆过程中草酸根、碳酸根和钙离子的生成规律及其来源,目的在于通过对制浆过程中碳酸根、草酸根和钙离子生成规律的研究有效地控制制浆废液中容易引起蒸发器钙结垢物质的产生。这对于深化蒸发器钙结垢问题的认识,控制和减少蒸发器的钙结垢程度,提高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围绕上述研究目的,本论文采用典型的碱法制浆工艺条件,以南方松和相思木为原料,结合本论文建立的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制浆废液中草酸根的新方法,揭示了碱法制浆过程中草酸根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相思木中草酸根的含量高于南方松,约为南方松的67倍。在碱法制浆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是随着蒸煮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增加的。在碱法蒸煮的早期阶段草酸根随时间增加的生成速率较快。初始有效碱的浓度越高,蒸煮初期形成的草酸根的量越多。相思木与南方松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碱法蒸煮,相思木所产生的草酸根的量高于南方松。研究了主要工艺参数(如时间、H因子、用碱量和硫化度等)对碱法制浆过程中草酸根生成的影响。从而建立描述碱法制浆过程黑液中草酸根生成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将该数学模型应用于南方松和相思木碱法制浆过程,其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1和0.963,这表明其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还揭示了碱法制浆过程中草酸根的来源,明确了碱法蒸煮过程中除了原料本身会释放溶出一部分草酸根外,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也可以产生草酸根。通过对碱法制浆过程中碳酸根的研究发现,在碱法制浆过程中碳酸根的形成随着蒸煮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增加。相思木与南方松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碱法蒸煮,相思木所产生的碳酸根的量高于南方松。根据碳酸根的形成与H-因子和初始有效碱浓度的关系,建立了碱法蒸煮南方松和相思木过程中碳酸根产生的动力学数学模型。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测得值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证明该数学模型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碱法蒸煮过程中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都可以产生碳酸根。通过对不同蒸煮过程中溶解钙的研究揭示了其生成规律,阐述了蒸煮时间、溶解木素、草酸根和碳酸根等对溶解钙离子生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溶解钙离子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在碱法蒸煮的早期阶段溶解钙随时间增加的速率较快。硫酸盐法蒸煮黑液中溶解性钙离子的浓度大于烧碱法。黑液中溶解钙的含量是与溶出木素的含量成正比与碳酸根和草酸根的含量成反比关系。溶解木素与钙离子的络合稳定常数为102。当黑液中的碳酸根和草酸根总浓度大于0.3mol/L时,可有效地控制黑液中溶解钙的含量。同时,揭示了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的生成规律,探讨了氧脱木素工艺条件对草酸根生成的影响。研究得出:在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的生成与时间呈线性关系,随着氧脱木素过程的进行草酸根的含量逐渐增加。氧脱木素的温度对草酸根形成有显著的影响,提高温度会增加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碱量由2.5%增加至3.5%时,氧脱木素废液中草酸根的含量也有所增加。而氧压对草酸根的形成影响不大。研究了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的形成与溶解木素和卡伯值的关系。根据草酸根的形成与卡伯值的关系,建立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生成的动力学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预测值和测定值的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69,可以将其用于给定纸浆的氧脱木素废液中草酸根含量的预测。此外,还揭示了热水和碱预抽提过程中草酸根和碳酸根的生成规律,探讨了热水和碱预抽提对蒸煮过程中草酸根和碳酸根的形成、黑液性质和纸浆性能的影响。得出:热水和碱预抽提可以减少南方松和相思木碱法制浆黑液中碳酸根和草酸根的含量。通过预抽提可以提高蒸煮过程中有效碱的作用效率,增加木素的溶出,减少制浆过程中甲醇的产生。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改进制浆工艺,建立结合生物质精炼的制浆新模式和控制钙结垢物质的产生,还有利于深化对产生蒸发器钙结垢物质来源的认识,为控制蒸发器钙结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新的途径。
曹邦威[4](2007)在《美国对制浆造纸工业关于产业模式的新思考》文中指出由于竞争加剧,使纸浆价格持续下跌。为保持活力,北美制浆造纸工业除生产浆纸产品外,需要通过生产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来增加收入。这可以藉将硫酸盐浆厂转变为综合林业生物精炼厂而实现。
张安龙,李红来,周军锋[5](2006)在《生物质提炼为工业界提供重大转型的经营模式》文中研究指明
吴福骞[6](2000)在《加强林业建设 增加造纸用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出了一些加强林业建设 ,增加造纸用材的建议 :包括促进林纸结合 ,增加造纸用材比例 ;充分利用林区砍伐剩余物 ;培育和发展速生材以及扩大纸厂自营林场等 ,以促进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
许娜[7](2021)在《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经历了20世纪前期的迅猛发展,1950年后发展趋于缓慢,但其产量和规模仍在不断增长。20世纪中期纸浆造纸工业一直是美国的污染大户,在纸浆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时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进入1970年代后,纸浆造纸工业在经营规模、地理位置、行业整合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发生的同时,环境管制也进入了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中。1970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成立后,相继颁布了《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纸浆造纸工业的制浆和漂白过程中不仅会排放大量的废水而且也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于是美国环境保护署根据《清洁水法》和《清洁空气法》为纸浆造纸工业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制法规。1974年通过颁布目前可用的最适宜控制技术排放标准(BPT)、可实现的最佳可用控制技术排放标准(BAT)、新源执行标准(NSPS)和新污染源预处理标准(PSNS),开始对该行业的废水排放进行限制。1978年颁布了新源执行标准(NSPS),以限制硫酸盐纸浆厂颗粒物(PM)和总还原硫(TRS)的排放。由于过于严格的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支出高额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更新的成本,以遵守环境管制法规。这使得许多企业的运营成本负担加重,财务绩效下降,发展受阻。在环境管制法规颁布初期受到了许多企业的抵制与反对。1980年代初期,大多数纸浆造纸企业基本完成了技术升级,以遵守环境管制法规。且在80年代也并没有颁布对纸浆造纸工业具有重大影响的法规。1982年和1986年虽然对纸浆造纸工业的废水排放法规进行了修订,管制的类别更加详细与全面,但在企业的反对声中其管制标准变得更加的宽松。1985年和1986年还给予了欧文斯伊利诺斯股份有限公司(Owens Illinois Incorporated,O-I)创新技术豁免权等等。这种放松管制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末,1998年环境保护署整合并颁布了针对纸浆造纸工业环境管制条例的《综合规章》(Cluster Rules),该合集中包括了纸浆造纸工业的《废水排放管制法规》以及新颁布的《有害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相较于1970-80年代企业对于环境管制的反对,进入90年代后,环境管制的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对于环境管制的态度发生转变,企业开始与政府共同寻求环境管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修订的环境管制法规包含了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激励计划,其更加注重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希望企业自愿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环境管制在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造成了短期高额的污染治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使得许多企业破产、工厂关闭和失业率增长,但长期来看,其给予了企业无法衡量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了该行业结构的调整。
季天祜[8](1985)在《关于福建省造纸用材林树种结构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一) 1981年,福建省作出了建立100万亩造纸用材林基地的决定。三年来,青州、南平、福州三个纸厂已与九个县(市)林业部门和乡镇合作造林19.72万亩,计划于1990年以前完成全部100万亩造林任务;树种以马尾松为主。另据全省造纸工业发展规划,拟在“七五”末期建立和发展造纸用材林总面积485万亩,其中木材基地达450万亩。
周亮[9](2008)在《人工林杨树正常木和应拉木材性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及其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正常生长和偏心生长欧美杨107杨(简称为107杨)木材为研究材料,首先研究两种生长状态部分木材材质指标的的径向变异模式和整体趋势;其次,分别对正常生长杨树中的正常木和偏心生长中的应拉木进行化学组成和制浆造纸性能研究,分析了其化学组成、制浆性能和纸张性能的径向变异模式和整体趋势,并对正常木和应拉木进行了全面比较,再次,以正常木和应拉木的材性和制浆造纸性能径向变异为基础,分析材性与制浆性能和纸张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此外,通过对两种生长状态下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和内部残余轴向应变的研究,分析了生长应变的不同高度、不同周向位置、不同径向位置的变异模式和整体趋势,并结合生长性状和木材性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结果具体如下:1.人工林杨树正常木木材材性研究从木材解剖特性来看,欧美杨107杨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制浆造纸原料。径向变异研究得出:木射线比量从髓心向外缓慢上升;导管比量从髓心向外略有下降;纤维比量从髓心向外开始保持不变,到第4年轮后开始迅速下降;纤维长度、纤维宽度、长宽比、胞腔径的径向变异整体趋势是从髓心向外开始迅速增长到一定位置后速度开始放缓;壁腔比的整体径向变异趋势是从髓心缓慢下降,达到第4年轮后开始迅速攀升到树皮;微纤丝角的整体径向变异趋势如开口下乡的抛物线,顶点在第4年轮。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单株、不同年轮之间纤维形态各指标的变异都较大,并且这种影响程度在各指标之间不一致。年轮对导管比量和纤维比量影响显著,对木射线比量影响不显著。从木材化学组成来看,欧美杨107杨同样也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制浆造纸原料。其径向变异研究得出:纤维素含量和a-纤维素含量径向变异整体趋势是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在第6年轮处曲线趋于平稳;综纤维素含量和1%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整体趋势都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顶点也都在第5年轮处;苯醇抽提物含量从髓心向外迅速降低;相对结晶度整体径向变异趋势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顶点在第5年轮和第6年轮之间。方差分析表明化学组成在不同单株和不同年轮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欧美杨107杨的基本密度偏低,有利于制浆造纸。欧美杨107杨正常木基本密度径向变异的整体趋势线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方差分析表明木材基本密度在不同单株和不同年轮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欧美杨107杨生长应变研究显示: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力在树干外围的不同周向位置之间比较的差异不显著,但在不同高度中差异显著。生长拉应力值越大,纤维双壁厚越小,此外随着生长拉应力的增加,轴向的全干干缩率下降。欧美杨107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的整体趋势图如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顶点在髓心位置处。2.人工林杨树应拉木木材性质研究应拉木在各单株、各年轮之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不均匀性。应拉木纤维长度、纤维宽度、长宽比以及木射线比量与正常木之间差异不明显,而微纤丝角度、导管比量要低于正常木,双壁厚、壁腔比要高于正常,且差异在不同水平上显著。偏心生长的欧美杨107杨应拉木区和对应木区木材解剖特性径向变异研究得出:应拉木区木射线整体径向变异模式是从髓心向外以一定速度下降;导管比量从髓心向外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纤维比量在第1(2)年轮和第4年轮之间基本保持不变,随后才有微弱的下降。应拉木区中和对应木区中的纤维长度径向上整体基本为持续增长的趋势;纤维宽度、壁腔比、双壁厚从髓心开始保持较缓速度增长;腔径在第1(2)年轮和第4年轮之间基本保持不变,随后开始缓慢上升;长宽比径向变异的整体趋势如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顶点位置在第5年轮处;应拉木区中的微纤丝角径从髓心向外逐渐降低;对应木区的微纤丝角度整体径向变异趋势如开口向下抛物线,且第4年轮是抛物线的顶点。各解剖特性在不同单株和不同年轮比较中得出的结果存在不同点,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微纤丝角、胞腔径均显示出较大差异性,而长宽比却没有差异。木材组织比量中只有应拉木区中的纤维比量在不同单株和不同年轮中差异显著。应拉木的纤维素含量和a-纤维素含量远高于正常木得到的数值,木材相对结晶度略高于正常木,因此木素含量和1%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相对应的较低,而综纤维素含量基本没有变化。不同单株和不同年轮之间的化学组成和相对结晶度都存在较大差异性。应拉木区密度要高于正常木木材基本密度。应拉木区基本密度的整体径向变异趋势为:从髓心向外保持平稳,从第4年轮后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一直到树皮。不同单株和不同年轮对应拉木区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显著。偏心生长立木生长应力周向变化趋势为,整个树干外围主要生长应力形式主要以拉应力为主,并且倾斜树干最上部或弯曲树干最凸处的生长应力为拉应力的最大值,倾斜最下部或弯曲树干最凹处的生长应力为拉应力最小值或部分单株出现了压应力。不同单株、不同周向位置之间的生长应变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单株不同高度之间差异不明显。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木材材质之间关系研究得出,生长应力拉应力越大,双壁厚、壁腔比、轴向全干干缩率、径向全干干缩率、弦向全干干缩率均显著增加,纤维宽度和腔径显著减少。偏心生长木材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的径向变异整体模式如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顶点在髓心处,从散点图来看,应拉木区树干外围若干年轮的应变值要小于对应木区相对应的年轮,说明应拉木区树干外围的生长拉应力大于对应木区相对对应的位置。3人工林杨树正常木和应拉木制浆造纸性能研究在正常木制浆条件实验中,欧美杨107杨的制浆性能处于中等水平,制浆得率从髓心向外迅速增加,到第6年轮后是出现微弱下降。卡泊值整体趋势是如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卡泊值从髓心向外开始逐渐降低,到第4年轮时出现最低值,随后逐渐上升。根据制浆性能关系相关木材性质和制浆造纸性能的径向变异模式和整体趋势,本文欧美杨107杨纸浆林的轮伐期要长于6年。不同单株对制浆得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卡泊值的影响显著;年轮对制浆得率的影响显著,而对卡泊值的影响不显著。抗张指数的径向变异整体变化趋势为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到第5年轮后开缓慢下降;撕裂指数在生长轮初期主要还是保持一个较为平稳的缓慢上升的状态,到第4、5年轮之间保持基本不变,随后在第6年轮后迅速攀升;耐破指数的径向变异整体趋势与抗张指数较为类似,从髓心向外迅速增加至第5年轮,随后开始缓慢下降。本文认为如果以纸张性能最大化目标,欧美杨107杨纸浆林最佳轮伐期要不能超过5年。因此,综合制浆性能和纸张性能的径向变异结果,木文认为欧美杨107杨纸浆林的最佳轮伐期应该6-7年。不同年轮之间和不同单株之间各纸张性能指标均差异显著。与正常木相比可以明显看出,应拉木制浆得率较高,纸浆卡泊值较低。不同单株之间制浆得率和卡泊值的差异不显著;年轮对制浆得率的影响显著,而对卡泊值的影响不显著。从应拉木纸张性能检测性能可以看出,应拉木制作的纸张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较正常木来说要差的多,但是撕裂指数差别不大。不同年轮之间应拉木各纸张性能指标除耐破指数外均差异显著,应拉木单株之间的各项纸张性能指标均差异显著。随着打浆转数的提高,应拉木纸浆打浆度开始迅速提高;随着打浆转数的提高,应拉木纸张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首先增加迅速,随后速度趋于平缓;应拉木纸张撕裂指数随着打浆转数的提高先是出现微弱的提高,然后撕裂指数开始下降。12000转后,应拉木纸张抗战指数和耐破指数已经被提高到与正常木较为相同的水平,但是整体上看仍然会低于正常木纸张,此外,打浆转数的增加对应拉木纸张性能提高具有一定的上限,过高的打浆转数对纸张性能有所损耗。4.人工林杨树正常木和应拉木木材性质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及模型研究在正常木木材性质与制浆性能相互关系得出:木材化学组成的综纤维素含量(Χ1)、纤维素含量(Χ3)、a-纤维素含量(Χ4)、木材相对结晶度(Χ8)、1%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Χ6)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苯醇抽提物含量(Χ7)和木材基本密度(Χ9)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或负偏相关关系(年轮数为控制变量,下同),与半纤维素含量(Χ2)、木射线比量(Χ10)之间关系不显著。卡泊值与木素含量(Χ5)、木材基本密度、导管比量(Χ1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纤维比量(Χ12)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显著。在应拉木木材性质与制浆性能相互关系得出:制浆得率与纤维素含量、a-纤维素含量、综纤维素含量、木材结晶度、木材密度、纤维比量、年轮数、含胶质纤维比例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1%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木素含量、苯醇抽提物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卡泊值与a-纤维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其余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所有与制浆性能相关材性指标的主成分,再利用主成分对分别对正常木、应拉木和整体木材制浆得率和卡泊值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得到材质指标对制浆得率和卡泊值的经验回归模型。正常木材性与制浆性能线性回归模型:制浆得率(%)=0.615χ1-0.583χ2+1.23χ3+1.203χ4-0.380χ5+1.380χ6-0.357χ7+0.790χ8-0.050χ9-0.231χ10+0.139χ11+0.074χ12+140.438(**)卡伯值=0.146χ1-0.292χ2 +0.095χ3 +0.114χ4 +0.620χ5 -0.398χ6 -0.106χ7 +0.017χ8+0.070χ9-0.022χ10+0.890χ11-0.670χ12+17.962 (ns)应拉木木材性与制浆性能线性回归模型:制浆得率=0.1924χ1-0.5096χ2 +2.5002χ3 +4.2296χ4 -0.7326χ5 +1.0323χ6 -.01054χ7+1.8616χ8+0.021χ9-0.1664χ10-08759χ11+1.0424χ12+163.9981(***)卡泊值=1.2136χ1 +0.0784χ2-1.2501χ3 -2.5502χ4 +0.4884χ5 +0.2997χ6-0.062χ7-1.074χ8-0.008χ9+0.1976χ10+0.5968χ11-0.7923χ12+23.1694 (ns)材性与制浆性能整体线性回归模型制浆得率=2.703χ1-1.880χ2+5.846χ3 +5.085χ4-2.3912χ5 -0.108χ6-0.632χ7 +3.177χ8-0.019χ9 -0.191χ10+2.415χ11+0.678χ12-100.4062(***)卡泊值=-0.5456χ1+3.3528χ2-3.7χ3 -3.1188χ4+2.2736χ5+1.3283χ6+0.144χ7-1.9228χ8-0.016χ9-0.371χ10+1.6744χ11-1.1951χ12-100.4062(***)在正常木木材性质与制浆性能相互关系得出:抗张强度与纤维长度(Χ1)、纤维宽度(Χ2)、纤维长宽比(Χ3)、胞腔径(Χ4)、纤维比量(Χ10)、木材结晶度(Χ11)之间存在正的显著相关性或偏相关性,与木材基本密度(Χ12)、双壁厚(Χ5)、壁腔比(Χ6)、导管比量(Χ9)之间的负相关系数或偏相关系数均显著,与微纤丝角(Χ7)、木射线比量(Χ8)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耐破指数与纤维宽度,胞腔径显著正相关;与双壁厚和壁腔比之间的显著负偏相关。撕裂指数与双壁厚、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壁腔比、木材基本密度的正相关关系显著。由于应拉木木材性质与纸张性能受到了应拉木存在的不均匀性影响,无法得出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也未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材质指标对制浆得率和卡泊值的经验回归模型为:正常木材性与纸张性能线性回归模型:抗张指数=340.524χ1 +2.037χ2 +10.627χ3+1.714χ4 +0.109χ5 -0.011χ6-0.311χ7+2.794χ8-3.864χ9+3.993χ10+1.260χ11-0.0313χ12+2288.786(**)撕裂指数=57.962χ1 +0.244χ2 +1.837χ3 -0.071χ4 +0.258χ5 +0.018χ6 -1.246χ7+0.121χ8-0.222χ9+0.099χ10+0.034χ11+0.913χ12+355.325(**)耐破指数=1359.080χ1+8.259χ2+41.131χ3+8.366χ4-0.707χ5-0.158χ6+11.176χ7-4.422χ8-7.256χ9+11.061χ10+7.039χ11-0.136χ12+8643.946(ns)材性与纸张性能整体线性回归模型:抗张指数=0.184χ1 +0.056χ2 +0.122χ3 +0.257χ4 -0.212χ5 -0.218χ6+0.054χ7 -0.067χ8 -0.080χ9 +0.097χ10 -0.154χ11 -0.099χ12 +74.046(***)撕裂指数=0.140χ1+0.097χ2+0.105χ3 -0.004χ4 +0.079χ5 +0.039χ6 +0.034χ7+0.060χ8+0.024χ9-0.213χ10+0.055χ11+0.014χ12+10.987(*)耐破指数=0.100χ1 -0159χ2 +0.042χ3 +0.238χ4 -0.202χ5 -0.210χ6+0.073χ7-0.042χ8-0.046χ9 +0.057χ10 -0.156χ11 -0.139χ12 +451.240(***)
吴远征[10](2009)在《国内外林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纸和纸板的消费水平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高速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纸的用途越来越广,对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造纸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造纸工业可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与国外近百年的林纸一体化发展历程相比较,我国林纸一体化发展虽已取得很大成就,但是进展依旧缓慢。在我国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借鉴国外林纸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对于我国林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加速发展意义深远。本文是在占有大量国内外造纸企业和速生丰产林发展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比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对国内外林纸一体化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林纸产业宏观层面,从林纸一体化集群化产业带开发、原料林基地和林纸企业布局以及保障林纸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林纸企业微观层面,从原料林基地规模效应、生产方式、企业投资水平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林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林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美国利用南方松制浆造纸的技术经验和成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利用南方松制浆造纸的技术经验和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3)碱法制浆过程中结垢离子的生成规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前言 |
1.1 蒸发器结垢 |
1.2 钙结垢的组成及其来源 |
1.2.1 钙离子 |
1.2.2 碳酸根 |
1.2.3 草酸根 |
1.3 钙结垢的分类及形成 |
1.4 影响钙结垢形成的因素 |
1.5 钙结垢形成的机理 |
1.6 钙结垢的危害 |
1.7 结垢控制方法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8.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制浆废液及预抽提液快速分析新方法的建立 |
2.1 制浆废液中甲醇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2.1.1 实验 |
2.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1.3 小结 |
2.2 制浆黑液中草酸根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2.2.1 实验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3 小结 |
2.2.4 其它制浆废液中草酸根的测定方法 |
2.3 抽提液中糖含量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2.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3 小结 |
2.4 发酵液中乙醇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2.4.1 实验部分 |
2.4.2 结果与讨论 |
2.4.3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碱法制浆过程中草酸根的生成规律及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1.3 蒸煮实验 |
3.1.4 黑液中草酸根含量的测定 |
3.1.5 溶解木素含量的测定 |
3.1.6 黑液中残碱含量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原料中草酸根含量的分析 |
3.2.2 碱法制浆过程中草酸根生成与蒸煮时间以及H-因子的关系 |
3.2.3 蒸煮液中初始有效碱浓度对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3.2.4 碱法蒸煮过程中草酸根形成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
3.2.5 碱法蒸煮过程中木素对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3.2.6 碱法蒸煮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对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3.2.7 碱法制浆过程中草酸钙的行为 |
3.2.8 碱法制浆过程中添加碳酸根对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碱法制浆过程中碳酸根的生成规律及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 |
4.1.2 实验仪器与药品 |
4.1.3 蒸煮试验 |
4.1.4 黑液中碳酸根含量的测定 |
4.1.5 溶解木素含量的测定 |
4.1.6 黑液中残碱含量的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碱法蒸煮过程中碳酸根生成与蒸煮时间以及H-因子的关系 |
4.2.2 蒸煮液中初始有效碱浓度对碳酸根生成的影响 |
4.2.3 碱法蒸煮过程中碳酸根形成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
4.2.4 碱法蒸煮过程中碳酸根的生成与消耗的有效碱的关系 |
4.2.5 溶解木素对碳酸根生成的影响 |
4.2.6 碳水化合物对碳酸根生成的影响 |
4.2.7 碱法蒸煮过程中木素和碳水化合物与碳酸根生成的关系 |
4.2.8 碱法蒸煮过程中草酸根对碳酸根生成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碱法制浆过程中溶解钙的变化规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料 |
5.1.2 实验仪器与药品 |
5.1.3 蒸煮试验 |
5.1.4 黑液中草酸根含量的测定 |
5.1.5 黑液中碳酸根含量的测定 |
5.1.6 溶解木素含量的测定 |
5.1.7 黑液中溶解钙离子含量的测定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黑液中溶解钙的形成与蒸煮时间的关系 |
5.2.2 碳酸根和草酸根对黑液溶解钙形成的影响 |
5.2.3 溶解钙和溶解木素的关系 |
5.2.4 溶解钙生成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5.2.5 蒸煮过程中添加碳酸根对溶解钙生成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氧脱木素过程中草酸根的生成规律及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6.1 实验部分 |
6.1.1 原料 |
6.1.2 氧脱木素试验 |
6.1.3 氧脱木素废液分析 |
6.1.4 纸浆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氧脱木素工艺条件对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6.2.2 草酸根的生成与溶解木素的关系 |
6.2.3 草酸根的生成与卡伯值的关系 |
6.2.4 草酸根生成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6.2.5 草酸根与碳酸根的关系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合生物质精炼的制浆新模式(热水预抽提)中草酸根和碳酸根生成规律的研究 |
前言 |
7.1 实验部分 |
7.1.1 原料 |
7.1.2 化学药品与仪器 |
7.1.3 水抽提 |
7.1.4 蒸煮 |
7.1.5 水抽提液的分析 |
7.1.6 蒸煮废液的分析 |
7.1.7 纸浆性质的检测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热水抽提过程中抽提液固形物含量的变化规律 |
7.2.2 热水抽提条件对原料抽提损失率的影响 |
7.2.3 热水预抽提过程中抽提液pH 值的变化规律 |
7.2.4 热水预抽提过程中草酸根变化规律的研究 |
7.2.5 热水抽提过程中糖类物质和糠醛变化规律的研究 |
7.2.6 热水预抽提对蒸煮过程中碳酸根和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7.2.7 热水预抽提对蒸煮废液性质的影响 |
7.2.8 热水预抽提对纸浆性质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合生物质精炼的制浆新模式(碱预抽提)中草酸根和碳酸根生成规律的研究 |
前言 |
8.1 实验部分 |
8.1.1 实验原料 |
8.1.2 化学药品与仪器 |
8.1.3 碱预抽提 |
8.1.4 蒸煮 |
8.1.5 碱预抽提液的分析 |
8.1.6 蒸煮黑液的分析 |
8.1.7 纸浆性质的检测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碱预抽提过程中抽提液固形物含量的变化规律 |
8.2.2 碱预抽提过程中抽提液中溶解木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
8.2.3 碱预抽提过程中草酸根和碳酸根生成规律的研究 |
8.2.4 碱预抽提过程中甲醇生成规律的研究 |
8.2.5 碱预抽提温度和用碱量对抽提结果的影响 |
8.2.6 碱预抽提对蒸煮过程中草酸根生成的影响 |
8.2.7 碱预抽提对蒸煮黑液性质的影响 |
8.2.8 碱预抽提对纸浆性质的影响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美国对制浆造纸工业关于产业模式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制浆造纸工业遇到的问题 |
2 转转向林业生物精炼厂的主要原因 |
3 转I F B R的产品及其可获得的效益 |
3.1 在在制浆前先从木片中抽提出半纤维素, 再转化成乙醇和糖基聚合物 |
3.2 在将黑液和树皮废料等生物质进行气化以提供能源 (电力、蒸汽) 和可制造燃液的合成气 |
3.3 在黑液沉析出的无硫木素制取木素基聚合物、聚氨酯或合成气 |
3.4 在仍然保留生产漂白木浆 |
4 综I F B R综合研究计划的启动 |
5 综给我们的启示 |
(5)生物质提炼为工业界提供重大转型的经营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由“鼎盛”到困难时期 |
2 提炼工业的经营模式 |
3 将梦想变成现实 |
4 竞争经济学例证 |
(6)加强林业建设 增加造纸用材(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
2 利用林区和制材剩余物, 增加木片产量 |
3 营造人工林, 纸厂建立原料基地 |
3.1 国外经验 |
3.1.1 造纸发达国家重视发展人工林 |
3.1.2 营造速生人工林, 发展造纸业 |
3.1.3 从以草为主, 到以木为主 |
3.2 我国人工林现状及展望 |
3.2.1 人工林概况 |
3.2.2 纸厂原料基地 |
(7)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学术价值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原始资料 |
(二)环境管制的政策法规 |
(三)国外研究概述 |
(四)国内研究概况 |
三、研究思路和问题意识 |
(一)研究思路 |
(二)问题意识 |
四、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污染概况 |
一、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 |
(一)20 世纪60-70 年代初规模扩张期 |
(二)20 世纪70-80 年产业结构转型期 |
(三)20 世纪90 年代产业资本并购期 |
二、纸浆造纸工业的污染概况及其环境影响 |
(一)纸浆造纸工业的工厂分类及产品 |
(二)纸浆造纸工业的污染概况及环境影响 |
第二章 20 世纪70-90 年代《清洁水法》对纸浆和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应对 |
一、20 世纪7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
(一)1974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
(二)1977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 |
二、20 世纪8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
(一)1982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
(二)1986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
三、20 世纪9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
(一)纸浆造纸工业子类别的重新整合 |
(二)1998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
第三章 20 世纪70-90 年代《清洁空气法》对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应对 |
一、20 世纪7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
(一)硫酸盐纸浆厂新源执行标准 |
(二)纸浆及造纸厂使用的锅炉污染物排放限制标准 |
二、20 世纪80 年代环境管制法规的演变 |
(一)硫酸盐纸浆厂新源执行标准的修订 |
(二)纸浆及造纸厂使用的锅炉污染物排放限制标准修订 |
三、20 世纪90 年代环境管制法规的演变 |
(一)1998 年有害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颁布 |
(二)1998 年纸浆厂回收燃烧排放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提议标准 |
(三)1998 年自主技术创新激励计划漂白系统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 |
第四章 20 世纪70-90 年代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业的影响,以惠好纸业公司为例 |
一、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业的影响 |
(一)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资本投资和工业成本的影响 |
(二)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业市场的影响 |
(三)环境管制对技术创新的推动 |
(四)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厂存亡及劳动力的影响 |
二、美国惠好纸业公司(Weyerhaeuser Paper Co.)个例分析 |
(一)环境管制下美国惠好纸业公司的应对措施 |
(二)环境管制下惠好纸业公司的经营状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人工林杨树正常木和应拉木材性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及其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人工纸浆林发展背景、现状、建设目标和主要问题 |
1.2.1 我国木材资源现状 |
1.2.2 我国纸浆产业和纸浆原料资源现状 |
1.2.3 "林纸一体化"发展战略 |
1.2.4 我国人工纸浆林建设现状、目标及主要问题 |
1.3 木材制浆造纸和木材性质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 |
1.3.1 我国木材制浆造纸现状 |
1.3.2 木材制浆造纸方法 |
1.3.3 我国木材原料制浆造纸性能研究现状 |
1.3.4 木材性质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 |
1.3.4.1 木材化学组成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 |
1.3.4.2 木材纤维性能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 |
1.3.4.3 木材其它性质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 |
1.3.4.4 木材性质与制浆造纸性能之间的数理关系研究 |
1.3.5 木材原料制浆造纸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 我国杨树资源和人工林杨树培育以及加工利用现状 |
1.4.1 我国杨树资源 |
1.4.2 我国主要杨树人工林品系简介 |
1.4.3 我国人工林杨树木材制浆造纸性能研究 |
1.4.4 我国人工林杨树木材人造板加工利用 |
1.5 应拉木木材性质及加工利用研究 |
1.5.1 应拉木的存在 |
1.5.2 应拉木与正常木木材性质比较 |
1.5.3 应拉木对木材加工利用的影响 |
1.6 生长应力及其与木材性质之间的关系 |
1.6.1 生长应力的存在及其形成机理 |
1.6.2 生长应力的分布 |
1.6.3 生长应力与木材性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木材加工利用的影响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1.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人工林杨树正常木木材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材采集和划分 |
2.2.1.1 试材采集 |
2.2.1.2 试材划分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测试方法 |
2.2.2.2 伐倒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测试方法 |
2.2.2.3 应拉木与非应拉木区分方法 |
2.2.2.4 木材解剖特性测试方法 |
2.2.2.5 木材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
2.2.2.6 木材主要化学组成的测定 |
2.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正常木与应拉木区分及应拉木剔除 |
2.3.2 正常木木材解剖特性研究 |
2.3.2.1 正常木木材构造分子组织比量及其径向变异研究 |
2.3.2.2 正常木木材纤维形态特性及其径向变异研究 |
2.3.3 正常木材化学组成研究 |
2.3.3.1 正常木木材化学组成均值 |
2.3.3.2 各单株正常木木材化学组成径向变异模式 |
2.3.3.3 正常木木材化学组成径向变异整体趋势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
2.3.3.4 不同单株、不同年轮各化学组成双因素方差分析 |
2.3.4 正常木材物理性质研究 |
2.3.6 正常木材生长应变的研究 |
2.3.6.1 正常木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研究 |
2.3.6.2 正常木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生长形状、木材性质之间的关系 |
2.3.6.3 正常木伐倒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研究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人工林杨树应拉木木材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材采集和划分 |
3.2.1.1 试材采集 |
3.2.1.2 试材划分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测试方法 |
3.2.2.2 伐倒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测试方法 |
3.2.2.3 应拉木与非应拉木区分方法 |
3.2.2.4 木材解剖特性测试方法 |
3.2.2.5 木材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
3.2.2.6 木材主要化学组成的测定 |
3.2.2.7 木材相对结晶度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
3.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偏心生长木材中应拉木区分效果 |
3.3.2 偏心生长木材解剖特性研究 |
3.3.2.1 应拉木区中木材构造分子组织比量及其径向变异研究 |
3.3.2.2 偏心生长木材中木材纤维形态及其径向变异研究 |
3.3.2.3 应拉木区应拉木存在比例与木材解剖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
3.3.3 偏心生长应拉木区木材基本密度及其径向变异研究 |
3.3.4 应拉木化学组成和相对结晶度研究 |
3.3.5 偏心生长木材生长应变研究 |
3.3.5.1 偏心生长木材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研究 |
3.3.5.2 偏心生长木材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相关木材材性之间的关系 |
3.3.5.3 偏心生长木材伐倒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及其径向分布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人工林杨树正常木和应拉木制浆造纸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制浆蒸煮及制浆性能测定方法 |
4.2.2.2 打浆方法及打浆度测定 |
4.2.2.3 手抄纸制作 |
4.2.2.4 纸张性能检测 |
4.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正常木制浆造纸性能研究 |
4.3.1.1 正常木制浆条件正交实验结果 |
4.3.1.2 正常木制浆性能及其径向变异研究 |
4.3.1.3 正常木纸张性能及其径向变异研究 |
4.3.2 应拉木制浆造纸性能研究 |
4.3.2.1 应拉木制浆条件正交实验结果 |
4.3.2.2 应拉木制浆性能及其径向变异研究 |
4.3.2.3 应拉木纸张性能及其径向变异研究 |
4.3.2.4 不同打浆条件对应拉木纸张性能的影响及其原因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人工林杨树正常木和应拉木木材性质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及其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正常木材性指标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及其模型 |
5.3.1.1 正常木材性指标与制浆性能关系及其模型 |
5.3.1.2 正常木材性指标与纸张性能关系及其模型 |
5.3.2 应拉木材性指标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及其模型 |
5.3.2.1 应拉木材性指标与制浆性能关系及其模型 |
5.3.2.2 应拉木材性指标与纸张性能关系及其模型 |
5.3.3 107杨木材材性指标与制浆造纸性能整体关系模型研究 |
5.3.3.1 木材材性指标与制浆性能关系模型 |
5.3.3.2 木材材性指标与纸张性能关系模型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论 |
6.1 人工林杨树正常木木材性质研究 |
6.2 人工林杨树应拉木木材性质研究 |
6.3 人工林杨树正常木和应拉木制浆造纸性能研究 |
6.4 人工林杨树正常木和应拉木木材性质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及模型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研究论文列表 |
在读期间主持、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10)国内外林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林纸一体化发展动态 |
1.3.2 国内林纸一体化发展动态 |
1.3.3 国内外林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动态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主要思路 |
1.4.2 主要内容 |
1.4.3 本文技术路线 |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林纸一体化发展态势 |
2.1 国外林纸一体化发展态势 |
2.1.1 国外林纸一体化的发展历史 |
2.1.2 国外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2.2 国内林纸一体化发展态势 |
2.2.1 国内林纸一体化的发展历史 |
2.2.2 国内林纸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影响林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因素比较 |
3.1 产业经营模式比较 |
3.1.1 集群化产业带开发 |
3.1.2 国外林纸产业经营模式分析 |
3.1.3 国内林纸产业经营模式分析 |
3.1.4 国内外林纸产业产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
3.2 林纸产业发展布局比较 |
3.2.1 产业布局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3.2.2 造纸原料林基地布局分析 |
3.2.3 造纸企业布局分析 |
3.2.4 国内外林纸产业布局比较分析 |
3.3 林纸产业扶持政策比较 |
3.3.1 财政补贴政策 |
3.3.2 低息贷款政策 |
3.3.3 林业税收政策 |
3.3.4 国内外林纸产业扶持政策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林纸一体化发展的企业因素比较 |
4.1 林纸企业规模及效益比较 |
4.1.1 林纸发达国家规模化经营获得较高效益 |
4.1.2 国内粗放扩张效益较差 |
4.1.3 国内外林纸企业规模效益比较分析 |
4.2 原料林培育方式比较 |
4.2.1 集约经营 |
4.2.2 定向培育 |
4.2.3 无性系造林 |
4.2.4 国内外原料林培育方式比较分析 |
4.3 投资水平比较 |
4.3.1 林纸一体化资金投入的特点 |
4.3.2 林纸一体化的投入机制 |
4.3.3 林纸一体化的投资效益 |
4.3.4 国内外林纸企业投资水平比较分析 |
第五章 国内外比较对促进我国林纸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
5.1 国内外林纸一体化发展总结 |
5.1.1 国外林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
5.1.2 林纸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我国林纸发展的启示 |
5.2 加快我国林纸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
5.2.1 调整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发展区域 |
5.2.2 加大林纸一体化科技投入水平 |
5.2.3 提高林纸一体化产业集群水平 |
5.2.4 拓宽林纸一体化建设的融资渠道 |
5.2.5 加快林纸一体化税费制度改革 |
5.2.6 完善林纸一体化建设配套政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美国利用南方松制浆造纸的技术经验和成就(论文参考文献)
- [1]湿地松制浆造纸的研究[J]. 王雄波. 北方造纸, 1994(04)
- [2]美国利用南方松制浆造纸的技术经验和成就[J]. 王金林. 国际造纸, 1982(12)
- [3]碱法制浆过程中结垢离子的生成规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D]. 李海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09(10)
- [4]美国对制浆造纸工业关于产业模式的新思考[J]. 曹邦威. 中华纸业, 2007(07)
- [5]生物质提炼为工业界提供重大转型的经营模式[J]. 张安龙,李红来,周军锋. 国际造纸, 2006(04)
- [6]加强林业建设 增加造纸用材[J]. 吴福骞. 中国造纸, 2000(02)
- [7]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影响[D]. 许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关于福建省造纸用材林树种结构的探讨[J]. 季天祜. 中国造纸, 1985(03)
- [9]人工林杨树正常木和应拉木材性与制浆造纸性能关系及其模型研究[D]. 周亮.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3)
- [10]国内外林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D]. 吴远征.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