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药物与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一、药物加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苏鑫[1](2021)在《舒筋缓痉汤熏蒸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采用舒筋缓痉汤对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进行熏蒸治疗,以观察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差异,探讨舒筋缓痉汤熏蒸治疗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丰富中药熏蒸疗法在临床康复的应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予卒中后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予舒筋缓痉汤熏蒸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标准化评定量表分别对两组受试者的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康复评定,记录数据,并用SPSS23.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2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后组内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受试者在痉挛程度(MAS)、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MBI)方面均有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均差异显着,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痉挛程度(MAS)、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MBI)方面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整个研究过程中,未有受试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舒筋缓痉汤熏蒸是一种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可缓解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帮助卒中患者重建运动模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

唐安琪[2](2021)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探索针灸治疗本病的合理方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本课题纳入标准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选入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基础神经内科临床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针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的方法,均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2周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3、观察指标:以简易Fugl-Meyer评分(Fug1-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进行效果评价,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由一名独立受过训练的针灸科医师进行客观评价。4、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认为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试验期间,最终60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1、患者基本资料对比: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疾病类型进行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评分量表对比: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在治疗前的FMA、CSI、MBI、MAS量表评分的数据数据对比,两组之间的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两组评分量表对比: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FMA、CSI、MAS以及MBI量表评分均显着提高,且治疗组的各项评分提高程度均优于对照组。4、以MAS痉挛分级评分作为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与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均能够显着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降低肢体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2、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要优于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且能显着提高患肢的活动能力,降低痉挛程度以及肌张力,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3、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本病的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易于推广,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提出新的治疗方案。

李宇霄[3](2021)在《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Meta分析来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头体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旨在探索临床行之有效的中医针刺康复方案。方法研究一: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收集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并核对结果,采用Risk of Bias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纳入为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诊者,符合入组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头体针联合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个时点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偏瘫下肢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简化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功能性步行功能分级(FAC)、Tinettigait assessment(TGA)、改良Barthe1指数(MBI),以评估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痉挛程度、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步行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结果研究一:经严格筛选后纳入17篇文献,纳入受试者1279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有效率[rr:0.16,95%CI:(0.12,0.21),P<0.00001];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MD:9.35,95%CI:(6.65,12.05),P<0.00001];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MD:12.99,95%CI:(7.21,18.77),P<0.0001];改善患者偏瘫侧下肢痉挛程度[MD:-0.62,95%CI:(-0.93,-0.31),P<0.0001]。研究二:本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对照组为回顾性病例,既往于就诊东方医院康复科,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共30例,治疗组1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神经功能:治疗4周后,两组NDS评分交治疗前相比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DS评分无显着下降(P<0.05)。2.肢体痉挛程度:治疗4周后,两组CSI总分与治疗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肌张力与治疗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腱反射、阵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SI总分降低(P<0.05),治疗组肌张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腱反射、阵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活动能力:治疗4周后,两组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MBI评分无显着提高(P>0.05)。4.肢体运动功能:治疗4周后,两组FMA-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MA-L评分无显着提高(P>0.05)。5.步行能力:治疗4周后,两组FAC分级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AC分级显着提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TG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GA评分显着提高(P<0.05),在步态与平衡功能上显着改变(P<0.05)。6.治疗有效率:以MAS分级为标准,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4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1.5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结论1.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与单纯康复训练相当。2.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痉挛程度,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主要体现在降低肌张力方面,而对腱反射、阵挛无显着。3.头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主要体现在步态和平衡功能上。

李红培[4](2021)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肢痉挛的康复是其中的治疗难点和重点,及时解除痉挛,恢复上肢功能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医康复手段疗效较单一有限,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仅会削弱患者治疗意愿,还会影响病情预后。而中医针灸“简、便、验、廉”,已为更多人所选择,其中体针“调形”治疗已十分成熟,头针则可从“脑”调神以治形,然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于头体针并用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Meta分析入手,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优势所在,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可行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偏瘫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评估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思路。方法Meta分析:根据相关检索词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策略,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日的所有与“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流程和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评判,最后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持续时间、结局指标、脱落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研究:干预措施为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康复、针刺(头穴为顶中线、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针刺时活动肢体;体穴为患侧肩髃、曲池、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经穴行提插补法,阴经穴行提插泻法),干预周期为一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8篇文献(1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793例样本量(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偏瘫痉挛程度方面: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runnstrom分期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自治疗第4周起,观察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综合评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活质量方面:自治疗第2周起,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19例脑梗死后合并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予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干预1个月,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和剔除,结果示: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简化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与常规康复手段相比,针灸在帮助患者尽早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临床观察证明,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确有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李婉莹[5](2021)在《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 运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以下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 Med、Cochrane。每个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开始,截至2020年10月,筛选出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偏倚评价表对纳入文献的风险进行评估,使用Revman5.3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同时制作森林图和漏斗图。结果⑴本次研究共纳入18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含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402名。治疗组的干预措施均为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包括常规针刺结合康复、单纯康复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⑵Meta分析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比较,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4.65,95%Cl(3.10,7.0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比较,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的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MD=10.28,95%Cl(7.78,12.77),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比较,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的MAS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MD=-0.49,95%Cl(-0.62,-0.35),P<0.00001],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⑶在定性分析中,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的brunnstrom评分、berg评分、GQOL-74评分、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CSI评分等指标都优于对照组,但由于这部分文献数量各仅有一篇,因此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结论本次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单纯康复及药物治疗,且在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痉挛上都有明显的疗效。但本次纳入的文献大多质量不高,整体样本量偏小,今后若需要进一步研究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尚需更多大样本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且应增加随访观察以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的远期疗效。

金伟林[6](2021)在《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和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在中风后下肢痉挛性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探索及评价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在中风后下肢痉挛性足下垂患者的下肢痉挛状态及其运动能力改善情况,为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实践运用和全面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文选取60例痉挛性足下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患者随机均等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个小组各30例)。两组中的患者都接受中风康复期的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每周3次,2周一疗程,治疗持续6个疗程。而治疗组则给予小腿三头肌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每周3次,2周一疗程,治疗持续6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对以下几项指标进行全面和精准的分析评估,分别是下肢改良Ashworth分级(MAS)、下肢FMA功能、踝关节背屈角度ROM值。将观察的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综合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疗程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MAS评分、下肢FMA功能评分、踝关节背屈角度ROM值及各项评价积分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治疗效果比对分析:治疗3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7.7%,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加显着(P<0.05),说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及传统针刺均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但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的疗效更佳。3、运动功能评价:1.两组患者接受3个月的治疗后都出现了MAS分值减小的情况;并且治疗组减小的幅度更大(P<0.05)。2.两组患者接受3个月的治疗后都出现了下肢FMA分值增大的情况,并且治疗组FMA分值的增大更加显着(P<0.05)。3.两组患者接受3个月的治疗后都出现了踝关节背屈ROM分值增大的情况,并且治疗组ROM分值的增大更加显着(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传统针刺均可以有效促进患者中风后下肢痉挛的康复,与传统针刺相比,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疗效更佳,具有明显差异,可有效促进患者足下垂状态的缓解与康复,疗效稳定。

顾玮青[7](2021)在《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药线点灸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等级、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ADL评分的变化情况,探讨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扩宽治疗思路。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0.12020.12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头针和体针,头针取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的上1/5段、中2/5段,顶旁2线;体针取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及井穴;治疗组头针治疗同对照组,体针治疗改为药线点灸,取穴同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治疗6天休息1天,治疗4周。分别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MAS等级、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ADL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性质及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在MAS等级、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AS等级、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在MAS等级、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上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FMA评分(上肢部分)、ADL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治疗后显效5人,有效14人,改善10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后显效3人,有效8人,改善15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药线点灸和针刺均能有效降低痉挛等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药线点灸在降低痉挛等级,提高上肢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上的临床疗效比针刺更好。2.药线点灸是一种操作便捷,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的治疗手段,更适应基层推广应用。

王雪男[8](2020)在《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为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0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针康病区住院部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腹针疗法。观察周期为4周,这期间两组患者每天接受1次治疗,每周6天。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以下4个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改良巴氏指数(MBI),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肩部疼痛减轻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灵活性、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脱落病患。经过数据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肩痛部位以及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中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通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FMA、PROM以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蕊[9](2020)在《针刺拮抗肌相关腧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相关腧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予常规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患者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arthel指数(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MAS评级、BI指数及FMA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相关腧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在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吕巧弟[10](2020)在《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救治技术的大幅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治疗疾病逐渐转变为“治未病”,也就是对未知的疾病进行预防,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健康,社会健康和国家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成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脑卒中的发病对患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一蹶不振,社交活动无能为力,不但破坏了个人的生存能力,而且对家庭以及社会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虽然在临床上有很多关于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但是各种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疗效。如埋针法是中医外治技术中的一种针刺疗法,历经数百年的不断实践证明,其针法安全可靠、疗效显着、无副作用,广大患者容易接受。目前中医学界对单独的埋针治疗脑卒中的探究尚无先例,需要后期不断地探索。本课题研究的是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作用,对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对全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为我国循证医学数据库补充关于综合干预脑卒中治疗的实践案例,以便于给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在甘肃省中医院经过严格的筛选,本研究总共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30名脑卒中患者,运用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5名,对照组15名。实验组在以甘肃省中医院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上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7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天进行第2个疗程,共计两个疗程。对照组以甘肃省中医院治疗方案为准。在实验开始前对两组患者进行病情的记录,在实验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病情进行记录,在实验第二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记录,两组患者分别共记录三次。本课题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ND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FAM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来进行客观的康复评定情况。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运用秩和检验。实验组采用埋针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取相应的点和区。一侧腕部为6个进针点,其选区位置在腕横纹上2寸处,环绕手腕一圈。起于掌面内侧(尺侧),止于掌面外后侧(桡侧),分别为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和上6区。同腕部,一侧踝部有6个进针点,大约在踝部最高点3寸处,几乎与三阴交平行一圈处,起于内侧跟腱旋转止于外侧跟腱处,分别是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以及下6区,埋针治疗每天1次,7天为一个疗程,休息两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实验组推拿方法:根据不同部位进行取穴,头面部取穴、上肢部位取穴、躯干部位取穴、下肢部位取穴。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采用按法、点法、揉法、拿法、滚法等相关手法进行推拿,推拿时间30分钟,一天1次,7天一疗程,休息两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2个疗程。实验组的康复训练,针对患者不同肌力分级,分为三种康复训练方案:完全被动训练(0级)、被动-助力训练(1-2级)、主动-助力训练(3-4级),每次训练时间为1小时,一天1次,7天一疗程,休息两天进行第二个疗程,共2个疗程。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实验前对性别、年龄、病程经过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在接受实验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在实验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2.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VAS疼痛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无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的活动疼痛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且效果优于对照组。3.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可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起到改善作用,且实验组好于对照组。4.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的恢复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能起到改善作用,且实验组好于对照组。5.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患者的简化Fugl-Meyer(FAM)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简化Fugl-Meyer(FAM)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能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且实验组好于对照组。6.就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疗效。研究结论:1.埋针、推拿、康复训练均能够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以及运动能力。2.埋针作为祖国传统的外治方法与推拿、康复训练三者相结合,能够使脑卒中患者的疼痛明显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益改善、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运动能力大大增强。3.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三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是一种值得选用和推广的方法。

二、药物加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加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舒筋缓痉汤熏蒸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临床资料
    3.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病例收集情况
    2.一般基础资料分析
    3.治疗前疗效指标分析
    4.治疗后疗效指标分析
    5.安全性指标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相关研究
    2.祖国医学对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相关研究
    3.简析舒筋缓痉汤
    4.浅述相关量表
    5.创新点
    6.不足与展望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材料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的评估、处理和记录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西医学对脑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机制的研究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3 立题理论依据
    4 临床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1.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西医认识
        2.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治疗现状
        2.1 药物治疗
        2.2 非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进展
        1.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现状
        1.1 中药内服
        1.2 中药外用
        1.3 针刺疗法
        1.4 灸法
        1.5 推拿手法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 针刺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干预措施
        1.4 主要结局指标
        1.5 文献排除标准
        1.6 文献检索
        1.7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8 偏倚风险评价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2.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3.1 局限性
        3.2 展望
        4. 结论
    研究二 头体针联合对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1. 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案
        1.7 观察与评价指标
        1.8 数据整理与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疗效指标统计分析
        3. 讨论
        3.1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认识
        3.2 立题依据
        3.3 选穴依据
        3.4 结果分析
        3.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和成果

(4)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偏倚性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2.7 依从性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1 病例采集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情况
        7.2 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7.3 临床疗效
    8 讨论与结论
        8.1 立题依据
        8.2 干预策略
        8.3 评价手段选择
        8.4 结论
        8.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干预措施
        1.5 结局指标
    2 排除标准
    3 检索策略
        3.1 文献来源
        3.2 检索策略
    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5 文献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
    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结论
    1 结果
        1.1 文献检索结果及流程图
        1.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1.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1.4 Meta分析结果
        1.5 定性分析
        1.6 发表性偏倚
    2 结论
        2.1 文献质量
        2.2 疗效总结
        2.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西医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1.1 中医认识及拮抗肌理论
        1.2 现代康复医学理论
    2 针刺与康复治疗的结合
        2.1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涵义与关系
        2.2 针刺拮抗肌与康复疗法的临床实践
    3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4 对未来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刺与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1 针刺疗法
    2 针刺与康复结合疗法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一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认识
        1 概述
        2 发病机制
        3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治疗
    二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认识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指标分析
    3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基于经筋理论的触发点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可行性分析
    2 基于经筋理论的触发点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机理探讨
    3 肌筋膜触发点与中医针灸理论比较
    4 经筋理论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中的指导意义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的研究
        1.1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1.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因病机
        1.3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的治疗现状
    3 对药线灸的认识
        3.1 药线灸疗法概述
        3.2 药线灸临床运用与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周期及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完成情况
        3.2 治疗前比较
        3.3 治疗前后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药线灸选择依据
    2 选穴依据
        2.1 头针的选择依据
        2.2 上肢穴位选择依据
        2.3 井穴的选择依据
    3 方法作用机理推测
    4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收集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治疗方案
        2.2.1 基础治疗
        2.2.2 对照组
        2.2.3 观察组
        2.2.4 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3.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2.3.3 被动关节活动度评分法(PROM)
        2.3.4 改良巴氏指数(MBI)
        2.3.5 有效率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FMA、MBI以及PROM评分比较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OM评分比较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3.2.6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认识
        1.1 中医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起源
        1.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病因病机
        1.3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1.3.1 中药治疗
        1.3.2 针刺治疗
        1.3.3 推拿治疗
        1.3.4 其他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
        2.1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2.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评估
        2.3 肩关节的结构解剖
        2.4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
        2.4.1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2.4.2 软组织损伤
        2.4.3 肩关节半脱位
        2.4.4 肌张力异常因素
        2.4.5 中枢神经因素
        2.4.6 外周神经因素
        2.4.7 误用综合征
        2.4.8 其他因素
        2.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2.5.1 良肢摆放
        2.5.2 运动疗法
        2.5.3 物理因子疗法
        2.5.4 药物治疗
        2.5.5 手术治疗
        2.5.6 其他疗法
        2.6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预后
    3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进展
        3.1 腹针疗法的起源和作用机理
        3.2 腹针疗法的特点
        3.3 腹针疗法的针刺要求
        3.4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4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作用
        4.1 Bobath疗法的起源及概念
        4.2 Bobath疗法的技术要点
        4.2.1 RIP反抑制模式
        4.2.2 控制关键点
        4.2.3 Bobath握手
        4.3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临床疗效分析
        1.2.1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痛症状
        1.2.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
        1.2.3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价肩关节活动度
        1.2.4 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1.2.5 有效率分析
    2 腹针选穴分析
    3 Bobath疗法联合腹针疗法的目的
    4 安全性问题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针刺拮抗肌相关腧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大政方针指引和对中医药日益重视
        1.1.2 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迫切需求
        1.1.3 医疗方法手段要不断探索及创新的需要
        1.1.4 中医外治法具备无毒副作用的鲜明特色
        1.1.5 占死因首位脑卒中患者呈现的多发趋势
        1.1.6 埋针推拿康复训练首次组合治疗脑卒中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埋针
        2.1.2 推拿
        2.1.3 康复
        2.1.4 脑卒中
        2.1.5 康复训练
    2.2 脑卒中形成的病因
        2.2.1 脑卒中的诱发因素
        2.2.2 脑卒中的直接因素
    2.3 脑卒中中医外治技术治疗方法研究
        2.3.1 针灸治疗脑卒中
        2.3.2 推拿治疗脑卒中
        2.3.3 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
        2.3.4 其他针法治疗脑卒中
        2.3.5 中医其他特种治疗方法
        2.3.6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脑卒中
        2.3.7 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脑卒中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设计
        3.3.1 诊断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3 分期标准
        3.3.4 排除标准
        3.3.5 退出脱落标准
        3.3.6 疗效评定标准
    3.4 研究内容
        3.4.1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3.4.2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DL)
        3.4.3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
        3.4.4 脑卒中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
    3.5 分组方法
    3.6 实施方案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4.6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4.7 两组患者回访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分析
        5.1.1 实验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5.1.2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
        5.1.3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
        5.1.4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
        5.1.5 实验前后两组患者简化Fugl-Meyer(FAM)评分
        5.1.6 实验后两组患者的疗效与回访
    5.2 讨论
        5.2.1 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
        5.2.2 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自然疗法的特色
        5.2.3 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的机理及作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Doll,s 临床病例随机表
附录三 治疗记录
附录四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附录五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
附录六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标准
附录七 简化 Fugl~Meyer(FAM)评分表
附录八 实验仪器
附录九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药物加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舒筋缓痉汤熏蒸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D]. 赵苏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温针灸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D]. 唐安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D]. 李宇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李红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系统评价[D]. 李婉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观察[D]. 金伟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顾玮青.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D]. 王雪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针刺拮抗肌相关腧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D]. 王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埋针推拿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D]. 吕巧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药物与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