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坎门镇充分发挥消防联防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台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台政发[2021]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台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2021年6月25日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倪博月[2](2021)在《重庆Y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许入丹[3](2021)在《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开始,基于中央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以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陕西省考虑全省省情,展开了重点示范镇建设,旨在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并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探索经验与提供示范。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城乡融合成为当前阶段的重点,陕西省针对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相关战略目标也围绕新的国家要求进行了一定调整,以促进实现城乡融合为当前阶段的核心目标,本质上也是对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实践。经过多年的政策扶持,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城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取得初步阶段性成就,但其实际建设发展成效如何,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预定目标,程度如何,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客观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与发展目标研究、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构建以及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三部分。首先,基于重点示范镇这一特定类型的研究对象,从陕西省相关政策层面梳理出政府的施政目标,即公共政策的预定目标,包括直接建设目标和综合发展目标两大层次,并通过理论研究和目标分解的方式分别对公共政策目标进行学理转译和解译,以明确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体系,进一步构建出本次评价的评价标准。其次,基于双层次的预定目标导向双层次的评价内容,并围绕公共政策作用于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的机理确定评价技术路线,提出从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两个维度建立综合评价的评价逻辑,展开双层次评价,创新评价模式。接着,从动态增量和静态衡量的要求创新因子形式,同时对相关的指标因子类型进行研究,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类评价方法进行比选,选择符合本文研究目的和评价过程的评价方法,最终构建出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的综合评价模型。继而,通过对评价所需的各项因子信息的收集、处理、计算,对不同重点示范镇分别展开评价。基于调查分析和综合比较的方式对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结果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城镇多年来建设成效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可以得出不同重点示范镇的建设发展状态,从实践效果进一步反馈到认识论,推导出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从直接建设成效来看,重点示范镇的建设空间格局基本明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但各单项系统成效普遍不均衡,政策落实不稳定性高。且各镇总体评价结果指数表明,目前公共政策投入重点示范镇的效能呈现出一定规律,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镇在接受相同的政策投入后建设成效一般更加明显,政策投入的效能更高;从综合发展成效来看,要素集聚、服务品质、生态宜居方面成效较好,但部分镇仍存在“人”“地”集聚不均衡、镇村融合不深、就业效能不高、体制机制改革不充分和城镇建设发展依赖性较大等问题;总体来看,公共政策对城镇建设实施层面的引导效果更明显而镇村协同促进城乡一体的效能还需加强。通过评价研究的结果反馈,可以检验陕西省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相关公共政策的实施成效,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准确把握当前阶段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特征,为十四五时期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陕西省整体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科学引导。
周秀秀[4](2021)在《类型学下明清闽浙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因海防需要,曾于沿海设立众多海防卫所聚落,这些聚落具有强烈的人为规划色彩,与自然生成渐进演化的一般聚落有着明显差异性。近年来线性遗产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由于卫所的军事特质沿海卫所聚落多数仍留有遗存,且沿国家海岸线呈现线状分布,具备线性遗产的潜质。研究海防卫所聚落的地理格局、空间形态等因素,是揭示该类军事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的基石。海防卫所聚落因出于人为规划,在短期内快速建设而成,可看作是同一化倾向十分显着的军事防御聚落,然其微观表征仍富有个性。本文选取浙江和福建的海防卫所为研究对象,探索该类线性遗产的空间特质,得出闽浙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规律。类型学关注事物的内在深层结构与法则,在此方法论指导下,以文献史料结合实际调研为依据,采用建筑学、类型学、地理学相关学科方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察、历史地图的解读和现场的走访调研,对闽浙卫所聚落空间形态展开深入研究。在梳理闽浙海防卫所建置沿革的背景下,从山水格局、平面形态、重要节点、街巷结构、重点建筑五个方面,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分层解析,对比闽浙海防卫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其背后存在的规律,揭示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为海防聚落的针对性保护提供理论坚实的依据,同时为卫所聚落的未来发展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郑惠丹[5](2021)在《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巨项目施工现场的合理布置是开展施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布置受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消防安全、文明施工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在实际布置过程中应全盘考虑。在巨项目施工现场内,由于施工过程中参建单位复杂、消防设施配备不齐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给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巨项目施工现场建设单元和临时用房数量较多,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由于“多米诺效应”,其后果会急剧增加,从而造成严重的施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因此对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进行选址优化研究,是巨项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为提高巨项目施工现场消防救援能力,针对施工现场区内微型消防站的选址优化问题,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城市消防站选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火灾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和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特点,从众多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中筛选出能够客观反映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风险状况的评估方法:Fine Kinney方法,从而评估出施工现场内各建设单元和临时用房的火灾风险等级结果。然后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选用集合覆盖模型,并结合影响微型消防站选址的距离因素、时间因素、经济因素和覆盖率因素,建立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最小化消防站的建设费用、运营费用和区域内总的事故损失费用确定消防站的数目,结合Fine Kinney方法计算的火灾风险等级结果,考虑不同风险级别的需求点具有不同的响应时间和响应距离。其次选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智能优化算法求解该模型,得到一组从Pareto最优解。最后基于三角模糊数的TOPSIS法从Pareto系列解中选出最佳选址方案。该模型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并将Fine Kinney火灾风险评估和影响消防站选址的因素结合,优化了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的选址研究,完善施工现场内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对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优化选址的可行性和优化性。
陆之瑶[6](2021)在《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社会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使得公共卫生危机发生频率不断上升,由于公共卫生危机传播速度快,处理难度大,危害社会经济和安定,需要积极预防,妥善处置,有效善后。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地方政府是管理者,也是直接主体。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为保障区域内生活秩序,也为保护人民利益,政府必须能发挥较强的处置能力。牡丹江地处东北高寒地区,疏于对公共卫生安全法制和机制的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特殊,毗邻俄罗斯边境,近年间,俄罗斯远东地区爆发了诸如甲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情,其形势直逼我国对俄边境更是将当地的公共卫生安全推到了悬崖边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迫切需要完善牡丹江市政府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举措。本文基于危机管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选择牡丹江市为研究对象,梳理牡丹江市在2020年初至今的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利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就其所用到的应急处置措施展开深入研究,找出在处理这些公共卫生事件时牡丹江市曾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深究其原因,参考云南边界和北京新发地在遇到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制定的处理措施,借鉴其经验,帮助牡丹江市建立最优应急处置机制进而使其在今后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发现牡丹江市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公共卫生治理薄弱、应急储备力不足、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缺失、多方联动缺乏有效衔接、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有难度、各主体参与协同治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就牡丹江市当前在公共卫生危机处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改良其应急处置框架着手,建议将主动预防型作为第一治理理念,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开展城市应急空间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出构建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以及调度指挥系统性优先化管理,同时争取尽快搭建好系统大数据平台,构建有效互动以尽早实现多元治理。以此为基础制定囊括从能力到策略、从制度到监测期间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措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应急处置。
谭思晓[7](2020)在《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活动也广泛兴起,北到延安、南到井冈山,革命遗产遍布中华大地。而这些红色遗产也带来了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在领略祖国山水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并且在观看革命旧址展览的同时还能够学习爱国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目前全国有大量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工作还不到位,对于革命旧址展示设计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还不够完善。该文正是基于现存的革命旧址展示利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革命旧址的阐释与展示利用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并根据展陈设计的需要提出革命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布展要求,以及如何重新构思和提升旧址的展示陈列效果。因此本文着重对革命旧址如何进行博物馆展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论文绪论章节是主要对论文题目的背景、研究现状等进行分析梳理,并对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说明。论文第二章作为文章的基础概念章节,主要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作用和保护利用原则,最后对我国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历史建设情况及历史发展情况作出总结。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工作系统性流程。主要对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作出探讨,第一明确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原理、第二对展陈现状作出系统性地分析、第三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做全过程论述、第四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作理论性研究、第五对革命旧址展示陈列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论文第四章是主要分析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条件的理论性研究章节。主要包括:整体情况、历史沿革、价值分析等。整体论述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的展示利用条件,并着重分析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的主题阐释、展示策略和展陈特点。论文第五章是展陈设计实践章节,在该章节主要探究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的具体设计问题,包括其展示利用结构、展陈设计方案等。最后还对新民学会旧址和平江起义旧址这两个相关实践案例做对比性分析。
陈进[8](2020)在《福建省莆田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镇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镇政府作为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关键执行者,要坚持发挥主导作用,从思路上、规划上把好方向。①首先,本文的研究从对乡镇政府、乡村振兴战略、政府行为等概念明确定义,以政府职能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公共管理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从政策制定与落实、提供公共产品、监督评价三方面对莆田市乡镇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次,走访村居乡镇一线开展访谈调查,探讨分析乡镇政府行为存在问题及原因,针对乡镇政府行为从政策制定和落实、提供公共产品、监督评价三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乡镇政府政策制定与落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制定落实存在机械性、政策制定落实与群众需求不对等;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不平衡、供给效率低下;乡镇政府在监督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完成上级的考评外,没有立足本镇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增设考评选项,缺乏群众参与评价机制、政策执行和政策监督均由政府同一主体开展实施等问题。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乡镇政府职能界定不清、乡镇政府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农民群众思想观念滞后性、财政投入不足、监督评价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最后,在总结借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两个国内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完善莆田市乡镇政府行为的建议对策:一是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来强化政策制定与落实的保障,二是从完善财政供给保障机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等方面优化乡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质量,从优化政府决策机制、优化考核指标体系两方面来优化乡镇政府监督考核机制。
谭凤[9](2019)在《以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 ——基于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的案例考察》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调整变化致使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和农民利益观念多元化,并产生了诸多危机,使乡村发展面临新的困境,这种情况下,急切需要一种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协商民主在这种情况下的应势而生,为当下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协商民主自21世纪被置于乡村治理体系以来,在推进我国乡村发展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但与此同时,以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例如协商程序不够规范、村民参与热情不高、政府持续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以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为案例,在肯定成效的同时,探讨在现行协商民主体制高度依赖于地方治理体制的整合能力和推进程度的条件下,如何使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过程能持久、有效地运行,发挥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并通过总结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立足于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剖析“如何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推进我国的乡村治理”,为我国乡村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赵旭辉,王龙[10](2018)在《当前火灾事故重大风险分析与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火灾事故易发多发,主要存在三类重大风险:一是"一高一低、一大一化"四种特殊场所火灾防控难度大;二是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大;三是消防基础薄弱部位小火亡人事故多。打好防范化解火灾事故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提高火灾事故风险防控的理论自觉与自警自省,而且要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全面提升火灾防控水平;分类施策,突出重点,精准防控火灾事故风险;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多管齐下推动治理创新。
二、坎门镇充分发挥消防联防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坎门镇充分发挥消防联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3)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概念释义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1.2.1 重点示范镇建设情况 |
1.2.2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小城镇相关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城镇评价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陕西省小城镇的相关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与发展目标研究 |
2.1 城镇概况 |
2.2 相关政策分析与预定目标解读 |
2.2.1 预定目标 |
2.2.2 实施机制 |
2.2.3 考核内容 |
2.2.4 激励机制 |
2.3 政策目标的理论内涵解析 |
2.3.1 空间与人口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3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4 环境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5 创新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6 各系统相互作用下的城乡关系 |
2.4 目标体系搭建与评价标准构建 |
2.4.1 构建思路 |
2.4.2 目标体系 |
2.4.3 评价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构建 |
3.1 评价机制与评价逻辑 |
3.1.1 评价机制 |
3.1.2 评价逻辑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指标构成思考 |
3.2.2 指标选取原则 |
3.2.3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
3.2.4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
3.2.5 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
3.3 评价模型构建 |
3.3.1 评价方法选择 |
3.3.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3.3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权系数 |
3.3.4 基于多因素加权综合计分法评价直接建设成效 |
3.3.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综合发展成效 |
3.4 本章小结 |
4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 |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4.1.1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整理 |
4.1.2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整理 |
4.2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 |
4.2.1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 |
4.2.2 确定因子权系数 |
4.2.3 评价计算与结果 |
4.2.4 评价结果分析 |
4.3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 |
4.3.1 评价因素 |
4.3.2 评语等级 |
4.3.3 确定因子权系数 |
4.3.4 计算隶属度 |
4.3.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6 一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4.3.7 二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4.4 双层次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4.4.1 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 |
4.4.2 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更新政策扶持机制,统筹安排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 |
5.2.2 统筹镇域镇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
5.2.3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发挥城镇的就业承载作用 |
5.2.4 以人口集聚为核心,深化城镇综合承载和服务效能 |
5.2.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城镇实现高效能治理 |
5.2.6 完善政策实施保障,切实增强政策落地的有效执行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表一: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因子信息数据汇总表 |
附表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因子信息数据汇总表(2018 年) |
附表三: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数据处理记录表 |
附表四: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各镇指标隶属度 |
附表五: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历年政策文件梳理 |
致谢 |
(4)类型学下明清闽浙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建筑类型学相关研究 |
1.2.2 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概述 |
1.2.3 海防卫所研究概述 |
1.2.4 综合评述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明清海防卫所制度及空间特质 |
2.1 明清卫所制度建立 |
2.1.1 明代海防建置背景 |
2.1.2 明清卫所制度发展 |
2.1.3 海防聚落体系构成 |
2.2 海防卫所空间特质 |
2.2.1 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 |
2.2.2 军事移民防御性城郭 |
2.2.3 衍生的多元文化特质 |
2.2.4 阶段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
2.3 小结 |
第3章 闽浙海防卫所空间分布研究 |
3.1 闽浙海防卫所建置概况 |
3.1.1 浙江海防卫所建置 |
3.1.2 福建海防卫所建置 |
3.2 闽浙卫所空间分布差异 |
3.2.1 卫所数量之差 |
3.2.2 去海距离之差 |
3.2.3 组团分布之差 |
3.3 小结 |
第4章 类型学下闽浙海防卫所空间形态研究 |
4.1 类型学方法启发 |
4.1.1 类型学概念与方法 |
4.1.2 卫所聚落的类型提取 |
4.2 山水格局 |
4.2.1 选址因素: 山 |
4.2.2 选址因素: 海 |
4.2.3 山海关系 |
4.3 平面形态 |
4.3.1 轮廓界定 |
4.3.2 平面类型 |
4.3.3 平面规模 |
4.4 重要节点 |
4.4.1 城门 |
4.4.2 护城河 |
4.4.3 中心标志物 |
4.5 街巷结构 |
4.6 重点建筑 |
4.7 比较视野下的闽浙卫所实例 |
4.8 小结 |
第5章 闽浙海防卫所空间特征及保护研究 |
5.1 闽浙海防卫所空间形态特征 |
5.2 闽浙区域文化差异 |
5.2.1 浙江越海文化 |
5.2.2 福建闽海文化 |
5.3 海防卫所现状与困境 |
5.3.1 空间形态的消亡 |
5.3.2 保留与需求的矛盾 |
5.3.3 盲目保护脱离历史 |
5.4 基于空间形态的保护策略初探 |
5.4.1 定位——基础研究与空间转译 |
5.4.2 评估——保存现状和保护层级 |
5.4.3 修复——尊重历史的原真性 |
5.4.4 留存——空置保护后转变功能 |
5.4.5 物象——观物取象感性认知 |
5.5 小结 |
第6章 福全所空间形态解读及保护应用 |
6.1 福全所基本概况 |
6.1.1 建置沿革 |
6.1.2 文化背景 |
6.2 福全所空间形态解读 |
6.2.1 山水格局 |
6.2.2 城池规模 |
6.2.3 平面形态及布局 |
6.2.4 街巷结构及功能 |
6.2.5 建筑类型及特征 |
6.3 福全所保护应用 |
6.3.1 基本原则 |
6.3.2 空间保护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5)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巨项目研究现状 |
1.2.2 火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消防站选址研究现状 |
1.2.4 多目标优化在选址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路线 |
1.6 创新点 |
2 论文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 |
2.1.1 巨项目 |
2.1.2 微型消防站 |
2.1.3 火灾风险评估 |
2.2 论文研究相关理论方法 |
2.2.1 定位-配给模型 |
2.2.2 多目标优化理论及其相关概念 |
2.2.3 基于三角模糊数TOPSIS法基本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3 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分析及风险评估 |
3.1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分析 |
3.1.1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火灾事故致因分析 |
3.1.2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发生区域分析 |
3.2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火灾特点分析 |
3.2.1 在建工程自身状况呈现出的火灾特点 |
3.2.2 在建工程消防管理现状呈现出的火灾特点 |
3.2.3 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特点分析 |
3.3 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
3.4 巨项目施工现场火灾风险评估理论框架 |
3.4.1 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准则分析 |
3.4.2 基于Dematel方法的暴露度准则分析 |
3.4.3 火灾灾害后果准则分析 |
3.5 火灾风险评估步骤 |
3.5.1 评估火灾发生可能性的权重取值 |
3.5.2 评估火灾环境暴露度的权重与取值 |
3.5.3 评估火灾的灾害后果取值 |
3.5.4 计算火灾风险评估值 |
3.6 火灾风险等级表示 |
3.7 本章小结 |
4 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4.1 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模型构建原则 |
4.2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模型假设 |
4.3 微型消防站选址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4.3.1 微型消防站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
4.3.2 微型消防站多目标选址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的选址模型求解 |
5.1 传统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 |
5.2 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 |
5.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5.3.1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概述 |
5.3.2 全部与局部最优位置的选取 |
5.3.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更新策略 |
5.3.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
5.4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 |
5.5 从Pareto最优解中选取最佳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6 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实例应用 |
6.1 某巨项目施工现场概况 |
6.1.1 项目概况 |
6.1.2 建立直角坐标系 |
6.2 案例多目标优化选址过程 |
6.2.1 各需求点火灾风险等级确认 |
6.2.2 确定微型消防站数目 |
6.2.3 实例算法中的数据分析 |
6.2.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求解过程 |
6.3 基于三角模糊数TOPSIS法的选址方案评价 |
6.4 最佳选址方案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运用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 |
(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
(三)应急管理支撑系统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应急管理的概念研究 |
(二)应急管理的三大阶段 |
(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四)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
(五)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
(一)基本概念 |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
(三)特征 |
(四)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特征 |
二、应急管理与应急处置 |
(一)应急管理 |
(二)应急处置 |
(三)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应用 |
一、危机管理理论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第二章 牡丹江市新冠疫情应急处置与实际情况 |
第一节 牡丹江基本情况及行动轨迹 |
第二节 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制度规范 |
一、法规预案及条例 |
二、应急处置机制 |
三、现行制度规范评价 |
第三节 牡丹江新冠肺炎疫情实际应对情况 |
一、先期处置——通告确认疫情 |
二、第二阶段——阻击本土病毒,下沉社区 |
三、第三阶段——阻击境外输入病毒,严守国门 |
四、实际应急处置措施评价 |
第三章 牡丹江市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来自问卷和访谈的信息 |
一、应急处置能力较弱 |
(一)联防联控力度不强 |
(二)职能衔接不对称 |
(三)信息透明度较低 |
二、日常应急体系不健全影响应急处置能力 |
(一)缺乏储备理念 |
(二)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落后 |
第二节 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治理短板 |
一、区域联防联控力度不强 |
二、职能衔接不对称,信息不对等 |
三、未发挥多元化治理主体作用 |
(一)“孤岛”问题 |
(二)口岸问题 |
四、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准备不足 |
(一)法律法规精细化不足 |
(二)缺乏储备理念 |
(三)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落后 |
第三节 应急处置治理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
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缺失 |
二、多方联动缺乏有效衔接 |
三、各主体参与协作治理意识薄弱 |
四、日常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不佳 |
(一)公共卫生治理薄弱 |
(二)应急储备力不足 |
(三)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有难度 |
第四章 北京新发地及云南边境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北京及云南疫情应急处置 |
一、北京新发地疫情应急处置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具体举措 |
二、云南省边境线防疫处置举措 |
(一)基本情况 |
(二)具体举措 |
第二节 经验及启示 |
第五章 完善牡丹江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疫情期间应急处置能力 |
一、构建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
二、职能系统性优先化,信息公开透明化 |
三、建立多元治理有机体系 |
第二节 加强日常应急管理建设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
一、确立主动预防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念 |
二、开展城市应急空间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
三、加快公共卫生系统大数据平台构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问题 |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二、实地访谈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问题 |
(三)访谈内容 |
致谢 |
(7)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相关政策研究情况 |
1.3.2 相关专着研究情况 |
1.3.3 相关论文研究情况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相关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革命文物概念界定 |
2.1.2 革命旧址概念界定 |
2.1.3 革命旧址博物馆定义 |
2.1.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特征 |
2.2 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原则 |
2.2.1 革命旧址的保护原则 |
2.2.2 革命旧址的利用原则 |
2.2.3 革命旧址的阐释原则 |
2.3 革命类博物馆的功能类型 |
2.3.1 展览纪念功能 |
2.3.2 保护研究功能 |
2.3.3 宣传教育功能 |
2.4 革命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情况 |
2.4.1 革命类博物馆建设类型 |
2.4.2 革命类博物馆发展历程 |
第三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分析 |
3.1 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 |
3.1.1 整体情况分析 |
3.1.2 价值研究分析 |
3.1.3 相关文件分析 |
3.2 革命旧址的展陈现状分析 |
3.2.1 原址保护现状分析 |
3.2.2 展陈利用情况分析 |
3.2.3 文物保护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评估 |
3.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分析 |
3.3.1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过程 |
3.3.2 展陈文本策划思路研究 |
3.3.3 旧址群的展示总体策划 |
3.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 |
3.4.1 形式设计者对展陈背景资料的解读工作 |
3.4.2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形式设计相关要求 |
3.4.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施工与展陈布置 |
3.5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陈列方式 |
3.5.1 原状陈列 |
3.5.2 辅助陈列 |
3.5.3 场景复原 |
3.5.4 环境展示 |
第四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研究 |
4.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背景分析 |
4.1.1 旧址群整体情况20 |
4.1.2 旧址群历史沿革 |
4.1.3 旧址群历史意义 |
4.1.4 旧址群价值分析 |
4.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现状分析 |
4.2.1 旧址现状情况 |
4.2.2 展陈现状情况 |
4.2.3 整体环境评估 |
4.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分析 |
4.3.1 琼海革命文物展示的必要性 |
4.3.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阐释主题 |
4.3.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理念及策略 |
4.4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特点分析 |
4.4.1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陈设计特征 |
4.4.2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品陈列方法 |
第五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实践 |
5.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结构 |
5.1.1 展示功能分区 |
5.1.2 展示路线结构 |
5.1.3 展陈大纲简述 |
5.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方案 |
5.2.1 王文明故居旧址展陈设计 |
5.2.2 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
5.2.3 中共琼崖地委宝墩紧急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
5.2.4 红色娘子军练操场旧址展陈设计 |
5.3 其它相关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案例 |
5.3.1 新民学会旧址展陈方案 |
5.3.2 平江起义旧址展陈方案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福建省莆田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镇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一) 乡村建设内涵界定及影响因素 |
(二) 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
(三) 乡村建设乡镇政府行为实践研究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一)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界定 |
(二)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
(三) “美丽乡村”建设乡镇政府行为实践研究 |
(四)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研究 |
(五) 乡村振兴战略与政府行为研究 |
(六) 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作用的研究 |
三、 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
(一) 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乡镇政府相关概念 |
二、 乡村振兴战略 |
三、 政府行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政府职能理论 |
二、 公共产品理论 |
第三章 莆田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乡镇政府行为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一节 莆田市乡村发展战略演变历程 |
一、 新农村建设 |
二、 美丽乡村建设 |
三、 乡村振兴战略 |
第二节 莆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行为现状 |
一、 乡镇政府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小组 |
二、 莆田市乡镇政府的政策制定落实行为现状 |
(一)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
(二) 打造宜居乡村 |
(三) 加强村级精神文明建设 |
(四) 多措并举确保农村有效治理 |
(五) 全面提升农民保障 |
三、 莆田市乡镇政府的提供公共产品行为现状 |
(一) 产业兴旺方面乡镇政府的提供公共产品行为 |
(二) 生态宜居方面乡镇政府的提供公共产品行为 |
(三) 乡风文明方面乡镇政府的提供公共产品行为 |
(四) 治理有效方面乡镇政府的提供公共产品行为 |
(五) 生活富裕方面乡镇政府的提供公共产品行为 |
四、 莆田市乡镇政府的评价监督行为现状 |
(一) 产业兴旺方面乡镇政府的评价监督行为 |
(二) 生态宜居方面乡镇政府的评价监督行为 |
(三) 乡风文明方面乡镇政府的评价监督行为 |
(四) 治理有效方面乡镇政府的评价监督行为 |
(五) 生活富裕方面乡镇政府的评价监督行为 |
第四章 莆田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镇政府行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莆田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镇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 乡镇政府政策制定与落实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制定落实存在机械性 |
(二) 政策制定落实与群众需求不对等 |
二、 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 乡镇政府在监督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莆田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镇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乡镇政府职能界定不清 |
二、 乡镇政府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
三、 政府宣传引导力度不够 |
四、 财政投入不足 |
五、 监督评价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五章 国内参考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国内案例做法 |
一、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 |
二、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 |
第二节 经验借鉴 |
第六章 莆田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乡镇政府行为的完善建议 |
第一节 强化政策制定和落实保障 |
一、 完善政府运行机制 |
二、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
第二节 优化乡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
一、 完善财政供给保障机制 |
二、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 |
第三节 优化监督考核机制 |
一、 优化政府决策机制 |
二、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以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 ——基于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的案例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辩证分析方法 |
1.4.4 系统分析方法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1.6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协商民主理论概述 |
2.1.1 协商民主理论产生背景 |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3 协商民主内涵 |
2.1.4 协商民主特征 |
2.2 治理理论概述 |
2.2.1 乡村治理理论的提出 |
2.2.2 乡村治理理论的内涵 |
2.2.3 乡村治理模式—官治模式与自治模式 |
2.3 以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的研究 |
2.3.1 理论研究 |
2.3.2 实践研究 |
3 乡村治理中开展协商民主的前提与实践经验 |
3.1 乡村治理中开展协商民主的前提条件 |
3.1.1 政治性动力 |
3.1.2 物质基础 |
3.1.3 社会发展动力 |
3.1.4 思想文化的制导性 |
3.2 以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的实践形式 |
3.2.1 民主恳谈 |
3.2.2 民主议事会 |
3.2.3 市民旁听制度 |
3.2.4 网络参与议政 |
3.3 协商民主在推动乡村治理过程中获得经验 |
3.3.1 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经济实力支撑 |
3.3.2 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锐意创新的领导人推动 |
3.3.3 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利用好乡镇人大平台 |
3.3.4 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与村民打好交道 |
3.3.5 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选择“权威”性议事代表 |
3.3.6 协商民主的发展需要及时公示议事结果 |
4 以协商民主推动乡村治理—以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为例 |
4.1 文昌市简介 |
4.2 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产生背景 |
4.3 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发展历程 |
4.3.1 起步阶段:制度先行,确保村务民主协商工作规范开展 |
4.3.2 发展阶段:跟踪指导到位,全面搭建村级议事新平台 |
4.3.3 落实阶段:汇聚乡贤智慧,群策群力共谋乡村新发展 |
4.3.4 实践探索阶段:真正实现村中事务“由民做主” |
4.4 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运行机制 |
4.4.1 村务民主协商会成员构成 |
4.4.2 会议议题选择依据 |
4.4.3 召集方式及考勤 |
4.4.4 协商运行机制 |
4.4.5 协商结果运用方式及监督 |
4.5 协商民主是否推动乡村治理: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实地分析 |
4.5.1 潭牛镇 |
4.5.2 重兴镇 |
4.5.3 抱罗镇 |
4.6 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存在问题 |
4.6.1 村级组织行政化压缩基层协商民主空间 |
4.6.2 参与协商的人员代表性不足 |
4.6.3 民主意识淡薄 |
4.6.4 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够完善 |
4.6.5 协商方法不灵活 |
4.6.6 基层领导缺乏持续推进协商民主的动力 |
5 以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及其完善途径 |
5.1 协商民主能推动乡村治理 |
5.1.1 协商民族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民主治理的广度与深度 |
5.1.2 协商民主能推动乡村治理由行政管治向协商共治转变 |
5.1.3 培育广大农村民主、平等、合作的政治文化 |
5.2 协商民主推动乡村治理中急需解决困境 |
5.2.1 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的持续推力不足 |
5.2.2 协商主体的理性认知及参政能力有待提升 |
5.2.3 农村基层协商实践形式因循守旧 |
5.2.4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亟需完善 |
5.2.5 村干部对协商民主的认知程度不够 |
5.3 以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的基本路径 |
5.3.1 推动农村经济纵深协调发展 |
5.3.2 培养协商主体的现代民主政治素养与能力 |
5.3.3 拓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 |
5.3.4 打造和谐包容的农村政治文化环境 |
5.3.5 完善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
5.3.6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基层干部推进动力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关于试点实施村务协商制度的通知 |
附件2: 关于在“两节”期间加快推进村务民主协商工作的通知 |
附件3: 村务民主协商会议事规则 |
附件4: 村务民主协商会方案 |
附件5: 昌发村委会民主协商会议程 |
附件6: 昌发村委会民主协商会议事表决票 |
附件7: “椰乡党旗红工程”民情收集处理工作流程图 |
附件8: 镇村(居)民主协商议事提案表 |
附件9: 重兴镇跃进村民主协商议事提案表 |
附件10: 协商事项公示表 |
附件11: 协商议题办理进展情况公示表 |
附件12: 跃进村村务民主协商会会议内容纪要 |
致谢 |
(10)当前火灾事故重大风险分析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火灾事故风险防控的理论自觉与自警自省 |
(一) 大概率事件之警示:看到未来火场上的“灰犀牛”。 |
(二) 小概率事件之警示:不要小看“墨菲定律”。 |
二、认清火灾事故重大风险及其成因 |
一是“一高一低、一大一化”四种特殊场所火灾防控难度大。 |
二是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大。 |
三是老旧居民住宅、出租屋、群租房、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农村地区、古建筑消防基础薄弱。 |
三、防控火灾事故重大风险的对策 |
(一) 提高认识, 落实责任, 全面提升火灾防控水平。 |
(二) 分类施策, 突出重点, 精准防控火灾事故风险 |
(三) 积极探索, 攻坚克难, 多管齐下推动治理创新。 |
四、坎门镇充分发挥消防联防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6)
- [2]重庆Y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倪博月.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1
- [3]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D]. 许入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类型学下明清闽浙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比较研究[D]. 周秀秀. 华东理工大学, 2021
- [5]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巨项目施工现场微型消防站选址优化研究[D]. 郑惠丹. 西华大学, 2021
- [6]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陆之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D]. 谭思晓.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8]福建省莆田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镇政府行为研究[D]. 陈进. 华侨大学, 2020(01)
- [9]以协商民主推进乡村治理 ——基于文昌市村务民主协商会的案例考察[D]. 谭凤. 海南大学, 2019(01)
- [10]当前火灾事故重大风险分析与防控对策[J]. 赵旭辉,王龙.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