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线运动元件能实现零维修吗?(论文文献综述)
申雄[1](2013)在《模拟深水环境下双机械手协调作业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应用于作业级水下机器人之上的深水双机械手作业系统,在海洋油气开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水下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和油气开发中的效率。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深水油气开发双机械手相关的作业任务分析、水动力学、协调作业规划、协调作用控制器及综合仿真实验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对水下机械手和双机械手系统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描述,通过调研并分步骤分析了水下机械手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处置中用途,分析了水下双机械手作业面临的难点。厘清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其次,以华中科技大学设计的“华海6H”为对象,对其机器人运动学、约束条件下作业空间的快速计算方法,以及水动力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相关的理论建立了华海6H水下机械手运动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混合奇异曲面法和数值法的快速计算作业空间方法。针对水流环境,建立了机械手系统在收到水流环境干扰的情况下,其综合的动力学模型。并且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仿真分析了浮力和恒定水流对机械手动力学的影响,提出在“华海6H”的动力学问题中,需要充分考虑浮力因素。之后,以两台“华海6H”水下机械手为对象,研究了针对其在搬运同一物体作业时(闭链协调问题)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并建立了其闭链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优化的距离函数避障方法,并用于其作业的协调轨迹规划。该方法为一种选取双机械手杆件和关节上若干点为特征点,建立特征点间距离函数。并以之为最优特征函数,通过梯度投影法获得双机械手协调作业的各自轨迹规划。再后,针对双深水机械手协调搬运问题,对传统滑模控制器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对主机械手、从机械手设计了增益自适应模糊调节的滑模控制器,控制器利用了前面建立的系统水动力学模型知识但不对其精确性有要求。最后,针对目前实际情况,建立综合的双水下机械手协调搬运仿真模型,在半实物仿真平台上通过全数字仿真实验的形式分析全文研究内容的有效性。
郑小平[2](2011)在《两相流隔膜泵虚拟样机研究》文中认为固-液两相流隔膜泵属于往复泵的范畴(以下简称隔膜泵),其推进液的关键部件采用橡胶隔膜,因此与其它往复式泵相比较除有结构简单特点外还兼有耐磨、耐腐蚀等特点,是输送高磨蚀介质的新一代往复泵。隔膜泵是所在工艺系统的心脏设备,因此,对其性能的可靠性也有很高要求。现在隔膜泵在流量、压力、温度、耐磨蚀性等都得到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在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产中隔膜泵需要根据用户的使用工况条件来定制设计,但是不同型号和类型的隔膜泵许多零件形状是相近的。因此,将隔膜泵的设计系列化和模块化对提高设计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虚拟样机技术在隔膜泵设计中不断应用有助于隔膜泵进一步发展。本文选择以额定流量为100m3/11,额定排出压力8MPa的三缸单作用泵作为设计对象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双缸双作用和三缸单作用隔膜泵的运动机理,之后利用Pro/e软件完成对三缸单作用隔膜泵机械部分,包括动力端、液力端、拖动端的建模和装配,对三缸单作用隔膜泵动力端重要的传动部件如曲轴、连杆进行较为细致的受力和运动分析,并利用MATLAB软件绘出了相关的仿真曲线为ANSYS分析提供相关依据,利用ADAMS软件对三缸单作用泵动力端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对设计的物理模型进行校验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由于隔膜泵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发生疲劳破损或断裂等意外,而影响到正常的使用寿命。本文利用ANSYS软件对隔膜泵曲轴进行分析,为更真实反映曲轴实际工作中的受载情况,分析中考虑惯性力,并对载荷边界条件不进行简化处理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利用ANSYS软件隔膜泵的隔膜进行了非线性的分析,并完成了对隔膜的优化设计,为隔膜设计提供参考。
陈庆朋[3](2009)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试点已经进行了4年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教材在设计方面也突出了实验探究的地位,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探究实验,这对高中物理实验仪器的配置、教师的实验技能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了解我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的现状,找出物理实验教学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的差距,弄清影响物理实验教学开展的因素也就成为亟需解决问题。作者通过对5个省份的22所学校的实验员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对8所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3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访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细致的分析,研究不局限于整体情况的描述,还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并调查了物理课程标准和三套新课程教材中的实验个数和实验特点,以及这些实验对实验教学仪器的需求,发现学生分组实验变化不大,原有仪器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新课程教材中实验的需要,但使用新课程教材也需要一些新的仪器。2.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校都有专用的实验室和仪器室,从教育部制定的实验室配置标准看,有超过1/3的学校没有达到实验室配备标准的要求。但由于各省有不同的标准,既没达到教育部标准也没达到本省标准的学校占22.7%。从实验室需求反馈情况看,认为“很不够用”的学校只占9.1%。3.实验仪器配置情况:(1)从所调查的学校整体情况看,实验仪器平均配备率达75.4%,但分组实验仪器配置情况明显好于演示实验仪器配置情况,如果考虑到分组实验仪器中至少有5种选配仪器,可知城市高中分组实验仪器种类达到教育部仪器配置目录的标准;(2)比较可知,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城市中学平均看来仪器配置基本相似,差别不明显。但是同一省份不同类型学校间物理实验教学仪器配置情况差别却很大,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之间;(3)从调查结果比较可知,实验区和非实验区同类学校仪器配备差别不大。但对于新课程教材需要增补的仪器,课改实验区的配备情况明显好于非课改实验区;(4)不同配置方案中的仪器配置情况不同,教育部仪器配备目录中的必配仪器配置情况最好,省级增补目录中的仪器配置情况最差。4.从实验开设情况看:(1)实验平均开设率较高,在所调查的49个实验中,平均开设率是78.2%,20个分组实验平均开设率是83.5%;(2)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间实验开设情况差别较大,主要表现在分组实验方面,城市中学平均开设率达91.5%,实验个数超过省级考试大纲的要求,与全国考试大纲的要求接近,但农村中学平均开设率只有39%;(3)课改实验区和非课改实验区开设分组实验的情况存在差别,非课改实验区的城市中学平均每个学校开设19.3个分组实验,超过全国考试大纲的要求,课改实验区的12所城市中学平均开设17.8个分组实验,非实验区实验开设个数反而比实验区的开设个数多。分析可知,这主要是实验区有2个模块可以不修,每个选修模块至少有一个分组实验,没选修的模块其实验也就不做了;(4)在调查的49个实验中,课改实验区的12所城市中学平均开设率是80%,非课改实验区平均开设率是78.8%,课改实验区稍高于非课改实验区;(5)东部城市中学、中部城市中学和西部城市中学三者间实验开设情况没有明显差别;(6)实验没开设的2个主要原因是缺少仪器和教材没要求。5.从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看:(1)实验室的开放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绝大多数学校只有上实验课时才开放实验室,因此这些学校的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的机会很少;(2)绝大多数学校实验教学仪器的利用情况较好,闲置仪器较少,其闲置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内容与教材无关或仪器陈旧损坏;(3)实验过程基本上是按教材提供的步骤进行,教师对实验过程和教学仪器的研究和改进较少;(4)很多教师不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学生很少写实验报告;(5)教师对探究性实验的意义已有认识,但还没形成自觉行动。通过比较发现,教师对探究实验性教学的认识以及探究性实验开展情况,课改实验区整体情况好于非课改实验区,这说明课改实验区的的学校教师更好地认识到了探究性实验的意义。6.从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反馈看:(1)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还是物理学内容本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不是最重要因素。学生最不喜欢的实验是实验现象难以观察的实验;(2)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空间较小;(3)在规定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实验,多数学生能与同学交流实验结果;(4)探究性实验的开设数量较少,即使是探究性实验,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也较少;(5)课改实验区与非课改实验区比较,在做过的实验数量、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探究性实验开设比例、学生的实验态度四个方面课改实验区稍好于非课改实验区,其他方面没有规律性的差别。
金忠庆[4](2006)在《钢丝绳精密传动机构的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性能光电稳定跟踪平台要求平台机械系统精度高、动态性能好,采用钢丝绳精密传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钢丝绳精密传动具有低噪声、无空回、高刚度、小惯量、传动平稳和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它在工业、商业、航空、军事、医疗和研究的应用上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钢丝绳精密传动的关键技术问题。论文研究了钢丝绳精密传动不同的结构形式,提出了钢丝绳精密传动的设计方案,分析了钢丝绳在不同绳槽上的受力、运动情况和绳槽之间的匹配关系,得出有效传动的条件。对钢丝绳精密传动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求解出实际传动比、滑移角、传动系统各部分的刚度和总的扭转刚度。运用计算机仿真分析出系统各部分刚度和负载之间的关系、系统总刚度相对于系统中各参数改变的规律和灵敏度。设计了测试钢丝绳精密传动特性的试验台,验证了钢丝绳精密传动的精度,测试了传动系统的动态性能。本文为开发基于钢丝绳精密传动的高性能光电稳定平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Riedel,萧瑞华[5](1999)在《直线运动元件能实现零维修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对机械零维修及相关的直线运动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零维修是指在机械的规定使用寿命期限内,用户不必对它进行预防性的维护修理。这个目标现在肯定是可以实现的,当然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然而,把它们开发出来是十分必要的。
二、直线运动元件能实现零维修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线运动元件能实现零维修吗?(论文提纲范文)
(1)模拟深水环境下双机械手协调作业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油气开发水下机械手任务 |
1.4 水下双机械手作业系统面临的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2 深水机械手系统建模 |
2.1 引言 |
2.2 水下机械手运动学 |
2.3 机械手作业空间 |
2.4 机械手水动力建模 |
2.5 水动力学干扰影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双机械手协调操作分析 |
3.1 引言 |
3.2 双机械手闭链协调操作建模 |
3.3 双机械手协调规划和避碰规划 |
3.4 双机械手协调仿真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深水机械手系统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双机械手协调控制方法 |
4.3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4 深水机械手控制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深水双机械手协调作业仿真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协调作业仿真实验平台 |
5.3 综合协调作业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两相流隔膜泵虚拟样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隔膜泵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隔膜泵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隔膜泵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目的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隔膜泵原理分析与虚拟样机的建立 |
2.1 隔膜泵的原理及特点分析 |
2.1.1 隔膜泵与其它往复泵的比较 |
2.1.2 隔膜泵的分类及原理 |
2.2 隔膜泵主要技术参数 |
2.2.1 隔膜泵的理论平均输出流量 |
2.2.2 隔膜泵的瞬时输出流量 |
2.2.3 隔膜泵的压力 |
2.3 三缸单作用隔膜泵虚拟样机的建立 |
2.3.1 隔膜泵液力端 |
2.3.2 隔膜泵动力端 |
2.3.3 隔膜泵电机减速器部装 |
2.3.4 隔膜泵的总装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隔膜泵动力端动态仿真 |
3.1 动力学分析理论依据 |
3.1.1 MATLAB软件简介 |
3.1.2 ADAMS软件简介 |
3.1.3 ADAMS动力学分析理论 |
3.2 隔膜泵动力端动态特性分析 |
3.2.1 ADAMS中施加约束 |
3.3 各项仿真参数的设置 |
3.3.1 转速的设置 |
3.3.2 计算活塞受液体介质的压力 |
3.3.3 计算往复惯性力 |
3.3.4 计算旋转惯性力 |
3.3.5 设置综合活塞力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1 活塞和十字头的位移 |
3.4.2 活塞的速度和加速度 |
3.4.3 曲轴的受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隔膜泵曲轴的静动态特性分析 |
4.1 曲轴的有限元分析 |
4.1.1 有限元法简介 |
4.1.2 ANSYS软件简介 |
4.2 曲轴的结构静力分析 |
4.2.1 曲轴模型的分析及建立 |
4.2.2 曲轴的网格划分 |
4.2.3 曲轴有限元模型施加边界条件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1 三拐两支撑曲轴结构分析结果 |
4.3.2 三拐四支撑曲轴结构分析结果 |
4.3.3 曲轴的疲劳强度校核 |
4.4 曲轴的模态分析 |
4.4.1 动力学分析简介 |
4.4.2 三拐四支撑曲轴的模态分析 |
4.4.3 结论及改进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隔膜泵橡胶隔膜的有限元分析 |
5.1 橡胶隔膜简介 |
5.1.1 隔膜的分类及特点 |
5.1.2 隔膜材料 |
5.1.3 超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
5.2 隔膜的有限元分析 |
5.2.1 ANSYS中的接触问题 |
5.2.2 隔膜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3 创建接触及分网 |
5.3 分析结果与讨论 |
5.3.1 隔膜的分析结果 |
5.3.2 隔膜结构的优化 |
5.3.3 结论及改进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中物理实验条件 |
1.2.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 |
1.2.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理论探索 |
1.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 |
2.1 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
2.1.1 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
2.1.2 强调探究过程与方法 |
2.1.3 倡导交流与合作 |
2.1.4 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中 |
2.1.5 要求实验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
2.2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
2.2.1 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 |
2.2.2 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
2.2.3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
第3章 物理实验教学条件的调查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仪器的配置要求 |
3.4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5 调查的实施 |
3.6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和总结 |
3.6.1 实验室配置情况 |
3.6.2 实验教学仪器配置情况 |
3.7 实验室实地考察和实验员访谈 |
3.7.1 实验室实地考察 |
3.7.2 实验员访谈 |
第4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调查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高中物理实验的开设要求 |
4.4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和总结 |
4.5.1 实验开设个数 |
4.5.2 实验教学实施过程 |
4.6 教师访谈 |
4.7 听课记录 |
第5章 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问卷编制 |
5.4 调查结果分析和总结 |
5.5 学生访谈 |
第6章 调查总结和建议 |
6.1 实验教学条件情况总结 |
6.2 实验教学条件改进建议 |
6.3 实验教学实施过程情况总结 |
6.4 实验教学建议 |
6.5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钢丝绳精密传动机构的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钢丝绳精密传动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技术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二章 钢丝绳精密传动设计方案分析 |
2.1 钢丝绳精密传动结构形式的分析 |
2.1.1 “Rot-Lok”型结构 |
2.1.2 多转向轮传动 |
2.1.3 类似“锥齿轮”的结构形式 |
2.1.4 类似“齿轮齿条”的结构形式 |
2.2 钢丝绳的选择与使用 |
2.2.1 钢丝绳的缠绕和预紧 |
2.2.2 端部固定方式 |
2.2.3 钢丝绳精密传动设计计算方法 |
2.2.4 钢丝绳的选择 |
2.3 绳槽的设计 |
2.3.1 钢丝绳在绳槽上的运动及受力分析 |
2.3.2 绳槽之间的匹配 |
2.3.3 绳槽合理配合时的有效传动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丝绳精密传动精度分析 |
3.1 钢丝绳精密传动的机械加工误差分析 |
3.2 钢丝绳传动过程的滑移分析 |
3.2.1 滑移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3.2.2 滑移角度的求解 |
3.3 钢丝绳精密传动的刚度计算 |
3.3.1 滑移段刚度的求解 |
3.3.2 自由段刚度的求解 |
3.3.3 传动系统的总刚度求解 |
3.4 精度设计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动系统刚度与参数关系的研究 |
4.1 钢丝绳刚度模量G的确定 |
4.2 系统各部分刚度随负载的变化情况 |
4.3 系统总刚度相对于各参数的敏感度 |
4.3.1 预紧力F_p对系统扭转刚度K_T的影响 |
4.3.2 负载力F_T对系统扭转刚度K_T的影响 |
4.3.3 传动中心角θ对系统刚度K_T的影响 |
4.3.4 钢丝绳与传动轮的摩擦系数μ对系统刚度K_T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丝绳精密传动的特性测试 |
5.1 钢丝绳传动试验与方案设计 |
5.1.1 试验原理 |
5.1.2 方案确定 |
5.1.3 方案实现 |
5.2 试验过程与结果 |
5.2.1 传动轮绳槽的比对试验 |
5.2.2 测试准备工作 |
5.2.3 传动精度测试 |
5.2.4 系统动态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表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动态测试数据 |
四、直线运动元件能实现零维修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模拟深水环境下双机械手协调作业关键技术研究[D]. 申雄.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2]两相流隔膜泵虚拟样机研究[D]. 郑小平. 东北大学, 2011(05)
-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D]. 陈庆朋. 西南大学, 2009(01)
- [4]钢丝绳精密传动机构的分析与实验研究[D]. 金忠庆.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5]直线运动元件能实现零维修吗?[J]. Riedel,萧瑞华. 机电信息, 199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