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hidinium carterae (Pianoflagellate) 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

Amphidinium carterae (Pianoflagellate) 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

一、前环藻(Amphidinium carterae)(涡鞭毛虫)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云鹤,周瑆良,芶世康,乔以炯,李靖炎[1](1983)在《前环藻(Amphidinium carterae)(涡鞭毛虫)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用甲醇固定、细胞匀浆、0.3NHCl抽提及丙酮沉降的四步法提取了属于典型涡鞭毛虫类的前环藻(Amphidinium carterae)之染色质碱性蛋白及作为对照的小牛胸腺组蛋白,并以酸尿素系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蛋白作了对比检查。结果小牛胸腺的总组蛋白被分离成H1、H3、H2A、H2B及H4五条电泳带;前环藻的蛋白样品在组蛋白电泳区唯一出现了一条电泳带,其电泳迁移率相当于小牛胸腺组蛋白H4。根据本结果和另外一些作者对其他一些涡鞭毛虫类的生化和细胞化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往主要根据经典的细胞化学研究之结果而认为涡鞭毛虫类的细胞核或染色体不含组蛋白或碱性蛋白作为其一重要特征,是并不全面和可靠的。包括本研究在内的几个生化研究结果也暗示了涡鞭毛虫类的染色质主要含一种电泳迁移率类似于组蛋白H4的碱性蛋白可能是一普遍现象。

文建凡,李靖炎[2](1995)在《典型涡鞭毛虫(Zooxanthella microadriatica)含有多种染色质碱性蛋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往的研究都表明涡鞭毛虫类不含真核细胞普遍具有的组蛋白,而仅含1—2种分子量较小、含量较低和碱性较弱的染色质碱性蛋白。但我们采用自己建立的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从典型涡鞭毛虫Zooxanthella microadriatica获得了多种碱性蛋白成分。经SDS-PAGE分析,其中有六条带的迁移率分别十分接近地对应着小牛胸腺的五种组蛋白(H1有两条亚带)。另外迁移率在H1与H3之间的三条互相靠近的电泳带,据其分子量(17—19KDa)分析极可能来自于此细胞中含量极为丰富的叶绿体类核体的染色质,由于碱性性质相似而被一同提取出来。既然我们利用先固定后抽提的方法提取小牛胸腺组蛋白和提取涡鞭毛虫(Crypthecodinium cohnii)的染色质碱性蛋白获得了良好的提取效果和很好地重复了前人的结果,我们认为本工作首次报道了在典型涡鞭毛虫类中也有含有多种染色质碱性蛋白并且很相似于组蛋白(至少在分子量上)的情形,为揭示和澄清组蛋白的起源进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文建凡[3](1998)在《涡鞭毛虫类的染色质碱性蛋白研究及其进化地位的重新认识》文中提出通过对涡鞭毛虫这一特殊生物类群的染色质碱性蛋白研究的综述 ,并结合自己近来的工作和国际上有关的最新进展 ,对这类生物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进行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对这类生物进化地位及系统发育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染色质碱性蛋白不应是组蛋白的祖先蛋白 ,相反 ,它们是一些由于次生的原因而替代了组蛋白的碱性蛋白 ,并由于替代蛋白的不同而形成了它们的次生多样性 ;其染色质的特性即是由此而形成的与真细菌类核体的趋同相似性 ;其进化地位并非以前所认为的位于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过渡环节 ,这类生物应是在真核细胞的基础上由于次生原因而形成的特殊类群 ;其系统发育也正是这一次生物进化过程的反映

陈云鹤,周瑆良[4](1983)在《以微量电泳方法检查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的细胞核碱性蛋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微量电泳方法在细胞水平上检查了属涡鞭毛虫(亦称甲藻)类的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营养体细胞核的碱性蛋白。为此而提出的单个细胞核的分离、匀浆及其碱性蛋白的提取和电泳分析方法,表明是有效而可靠的。夜光虫的核碱性蛋白提取物及作对照的小牛胸腺组蛋白在100微米口径的毛细凝胶管中的对比电泳检测中,发现夜光虫细胞核的碱性蛋白只出现单独的一条蛋白带,其电泳迁移率与组蛋白H4组份的相当。这一碱性蛋白在一个营养体夜光虫细胞核中的含量,估计约为60微微克。实验结果说明,夜光虫的细胞核虽然根据细胞学的研究是比典型的涡鞭毛虫类高等而更接近于典型的真核生物,但是它们并不含有典型真核生物普遍所含的五种组蛋白成份。在这一点上看来,它是又跟典型的涡鞭虫类相似的。

李靖炎[5](1996)在《双滴虫与细胞核起源问题的探索──庆祝潘清华老师八十寿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可能用作研究原始性细胞核的模型的涡鞭毛虫与双滴虫核,发现实际上只有后者是适用的。以蓝氏贾第虫(Giaridialamblia)作为双滴虫类的代表,对其核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发现其核中确实还没有核仁;核被膜上有天然的缺口;但核内已经有了核骨架及5种组蛋白。比较的免疫印迹检查表明,在检查到的各种原生生物中,蓝氏贾第虫的着丝粒/动粒蛋白最接近于原细菌的相应蛋白。有人怀疑蓝氏贾第虫缺少线粒体及典型高尔基氏器等原始性特征实际上不过是由于过寄生生活所致。本文针对这种怀疑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其实所有过自由生活的双滴虫类都没有线粒体及典型高尔基氏器,看来也全都没有核仁,核被膜全都有缺口。依据上述的发现,对真核细胞发生之初原始性细胞核的特性进行了推断,进而对细胞核的整个起源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真核细胞的原细菌祖先体内就已经有了核骨架;多个类核体的DNA结合在其上而构成了核区。我们关于组蛋白的分子进化研究表明,核小体组蛋白的共同祖先在极早的时候就已经分化成了4种。因此可以相信,真核细胞的原细菌祖先很早就有了4种核小体组蛋白和核小体。本文着重分析了染色体的起源过程并进一步发展了过去已经提出的核被膜起源于原始性内质网的学说(?

方志林,吴传芬,李靖炎[6](1993)在《前环藻细胞核骨架及其真实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细胞成份的选择性抽提方法,结合常规电镜和DGD(Diethylene Glycol Distearate)包埋一去包埋电镜技术制备典型涡鞭毛虫前环藻的细胞核骨架,结果表明其核内存在一个蛋白性质的纤维网状结构,并且通过核纤层与中等纤维发生联系形成一个贯穿核质的骨架体系。即使在未经任何抽提处理的情况下,前环藻细胞的染色体之间仍然存在骨架结构。根据典型涡鞭毛虫的特点及细胞核骨架的定义,可以肯定其中包含了核骨架部分,这一实验结果排除了核骨架是因抽提处理造成结构假象的可能性;另外,在制备核骨架时,于选择性抽提液CSK液中加入1%巯基乙醇抑制二硫键的形成,结果同样观察到核内有一个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并且与选择性抽提制备的核骨架相似,这也说明核骨架结构并不是由于蛋白质分子间二硫键的交联而造成的结构假象。以上结果都证明核骨架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

方志林[7](1994)在《前环藻与尖尾藻染色体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常规电镜切片技术,对前环藻和尖尾藻染色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前环藻的染色体大小规则,上有环带结构,村金属螯合剂neoproine较为敏感;而尖尾藻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一,没有环带结构,且能抗neo-proine处理。这反应出两者在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及维持机制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与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方面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一致,支持关于重新确定尖尾藻分类地位的设想。

沈锡祺,邓国栋,李红杰[8](1996)在《盐生杜氏藻碱性蛋白的研究》文中提出以一种单细胞的盐生杜氏藻为实验材料,利用化学和机械的方法破碎细胞,然后梯度分离细胞核,用盐酸抽提细胞核蛋白质,并与小牛胸腺组蛋白相比较。用SDS-PAGE分析测定所得的碱性蛋白发现盐生杜氏藻核中有三条碱性蛋白带,两条蛋白带与H3和H4相对应,另一条分子量很小。这三条带的表观分于量为14,800,11,700和7.000道尔顿。结果表明盐生杜氏藻的核不具备哺乳动物细胞的五种组蛋白。

沈琦,沈锡祺,侯连生,张作人[9](1991)在《海洋游仆虫细胞核染色质组分和组蛋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收集海洋游仆虫(Euplotes vannus)的细胞,制备其染色质。稀酸抽提染色质得到的组蛋白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等电点聚焦和氨基酸分析等方法测定,其核染色质中组蛋白占核总蛋白的69.6%;DNA:RNA:组蛋白:非组蛋白为1∶0.022∶1.1∶0.047。染色质的全组蛋白由16种氨基酸组成,碱性氨基酸与酸性氨基酸之比为1.06∶1,是一种弱碱性蛋白质。等电点为pH8.1—9.15,分子量为10,500—22,000道尔顿。

文建凡[10](2001)在《小眼虫的核骨架研究》文中指出小眼虫细胞经轻度超声处理、选择性抽提后,利用DGD包埋-去包埋剂电镜技术及Westernblot分析技术对其核骨架、核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细胞核内存在一个不被DNase所降解和热三氯醋酸所去除的纤维蛋白性网架结构;核的周围有一层明显的核纤层结构;Westernblot分析表明其核纤层有两种阳性蛋白成分,一为相当于高等真核细胞核纤层蛋白 lamin B的强阳性成分,另一为相当于 laminA的弱阳性成分,但无相当于lamin C的成分。本文认为小眼虫这种低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已具有了核骨架、核纤层结构,其核纤层的蛋白组成应该代表了核纤层进化历程中早期的一个阶段。

二、前环藻(Amphidinium carterae)(涡鞭毛虫)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环藻(Amphidinium carterae)(涡鞭毛虫)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涡鞭毛虫类的染色质碱性蛋白研究及其进化地位的重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涡鞭毛虫类染色质碱性蛋白研究概述
2 涡鞭毛虫染色质碱性蛋白的多样性
3 涡鞭毛虫类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发生问题

(9)海洋游仆虫细胞核染色质组分和组蛋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前环藻(Amphidinium carterae)(涡鞭毛虫)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前环藻(Amphidinium carterae)(涡鞭毛虫)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J]. 陈云鹤,周瑆良,芶世康,乔以炯,李靖炎. 动物学研究, 1983(04)
  • [2]典型涡鞭毛虫(Zooxanthella microadriatica)含有多种染色质碱性蛋白[J]. 文建凡,李靖炎. 实验生物学报, 1995(03)
  • [3]涡鞭毛虫类的染色质碱性蛋白研究及其进化地位的重新认识[J]. 文建凡. 科学通报, 1998(15)
  • [4]以微量电泳方法检查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的细胞核碱性蛋白[J]. 陈云鹤,周瑆良. 实验生物学报, 1983(03)
  • [5]双滴虫与细胞核起源问题的探索──庆祝潘清华老师八十寿辰[J]. 李靖炎. 动物学研究, 1996(03)
  • [6]前环藻细胞核骨架及其真实性的研究[J]. 方志林,吴传芬,李靖炎. 动物学研究, 1993(01)
  • [7]前环藻与尖尾藻染色体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J]. 方志林.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2)
  • [8]盐生杜氏藻碱性蛋白的研究[J]. 沈锡祺,邓国栋,李红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3)
  • [9]海洋游仆虫细胞核染色质组分和组蛋白的初步研究[J]. 沈琦,沈锡祺,侯连生,张作人. 动物学报, 1991(02)
  • [10]小眼虫的核骨架研究[J]. 文建凡. 水生生物学报, 2001(06)

标签:;  ;  ;  ;  

Amphidinium carterae (Pianoflagellate) 染色质碱性蛋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