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文、英文因明书目(论文文献综述)
乐恒[1](2021)在《从“西学”中寻找东方经典:新见严复与夏曾佑数件信函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整理并考释1903年间严复致夏曾佑的数件信函。这些信函围绕19世纪着名东方学家缪勒所着《韦陀讲义》一书的閲读与翻译展开,再现了严复从发现价值到选定翻译,求索参考书并确定翻译原则,最後却因故暂缓翻译的一个完整的閲读与翻译流程。在考证严复所读的具体书目以及夏曾佑所提供的西文与日文参考书目基础上,本文揭示出严复与夏曾佑因各自不同的学术兴趣与閲读偏好,在寻找吠陀经典的过程中殊途同归,其最终目的都是爲了在"西学"中寻找中国救亡图存的出路。本文爲了解严复的翻译理念与流程、严复与夏曾佑之间的学谊交往、清末民初梵学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黄德海[2](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说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曹政[3](2021)在《商羯罗吠檀多不二论思想研究 ——以《梵经注》为核心》文中指出以商羯罗(Sankara)为代表的吠檀多不二论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至今仍广泛影响着当今印度主流社会和生命实践,随着瑜伽这一世界性运动的盛行,其思想再次进入世界,并逐步影响我国学术界和瑜伽界。澄清商羯罗吠檀多思想形态,哲学逻辑架构及实践要义,厘清“梵我不二”、“梵我一如”等核心思想内涵,阐述他“分辨”的实践径路,尤其是“无感知”分辨的冥想应用,对弥补学界理论某种程度的空白、为瑜伽中国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的双重价值。本文以商羯罗最重要的《梵经注》为分析文本,辅以商羯罗诸奥义书等重要注疏等文本资料,综合利用文献分析及哲学对比研究方法,以“人”为关切,紧扣“生命”这一核心,分别从生命的本质、意识的造物、生命的异化、目的和实践等主题出发,分析剖解“阿特曼(atman)”、“梵(brahman)”、“个我(jiva)”、“摩耶(maya)”、“无知(avidya)”、“三德(triguna)”、“分辨(viveka)”,“无感知(anupalabdhi)”等概念,深入《梵经》梵文文本,以经注经,结合中外学者已有学术成果,揭示商羯罗吠檀多不二论的思想形态、核心概念、哲学逻辑结构,还原其思想本原。商羯罗的全部思想体系和实践规范都以“阿特曼”与“梵”这两个概念为核心。这两个重要概念,均可分为两个层次。对于阿特曼,分为“个我”与“大我”两层次;对于梵,分为“有德之梵(saguna brahman)”与“无德之梵(nirguna brahman)”两层次。“无德之梵”在“有德之梵”基础上,但超越三德的萨埵属性而达致无极、无限,被视为是宇宙唯一的终极实在。而为了达成“梵我合一”这一生命最崇高的目标,商羯罗规范了分辨“(无德之)梵”的两条进路,一是从三德(摩耶)出发,到有德之梵,也即经“经验现实”,最终到达无德之梵;二是从个我开始到大我,最终直接领悟梵。第二条进路,更加强调可通过冥想、三摩地等瑜伽修行方法,利用“无感知”等,分辨个我、大我与梵之间的关系,觉悟梵的觉知层面即大我、即世界的推动者,而摩耶所显化的经验则是世界的构成因,从而觉悟到本体动力与质料合二为一,即成为终极之“梵”。本文还在考察商羯罗思想逻辑基础上,以“分辨”为实践核心,结合新吠檀多倡导者辨喜的“胜王瑜伽”等瑜伽理念,以“生命”为要,尝试创新,提出“你我不二”思想,强调“无感知”这一分辨之方法的应用实践,建立了基于吠檀多“不二”核心理念的包容性生命管理架构,为回应当代瑜伽中国化实践的现实需求提供理论支持。
丁斯甘[4](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研究指明《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冯明曼[5](2020)在《论吕澂的因明研究》文中指出吕澂是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佛学大师之一,他的佛学研究包罗万象、涉及范围甚广。其中,先生对于因明的研究在近现代因明研究大潮中更是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本文力求对吕澂先生的因明研究做一个全面、细致地梳理与分析,更清晰地凸显吕澂先生因明研究的特点,探究其因明研究的影响与价值。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吕澂因明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分析了吕澂因明研究所受到的民国时期唯识学复兴以及日本、西方因明研究的影响,并明确了吕澂因明研究的文献来源和思想基础,探明了其以玄奘所传的陈那因明为核心的研究脉落。第二部分梳理了吕澂的因明研究历程,对他的因明着作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大致分为通论、译介、对勘和专题研究四类。第三部分阐述了吕澂的因明研究内容,包括“因明史研究”、“因明论式研究”以及“量论的研究”三大部分:因明史的研究主要涉及因明溯源、古今异说、汉藏因明的发展等方面;因明论式的研究覆盖了汉传因明逻辑学部分的全部内容,即对“宗”、“因”、“喻”三支的解释和勘误;量论的研究主要是吕先生对汉传因明认识论的探讨,着重于“现量”、“比量”、“真唯识量”的研究和评析。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吕澂先生因明研究的影响,一方面吕澂先生有着语言上得天独厚的优势,精于因明原典的对勘与整理,他奠定了多语言对勘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吕先生在因明研究内容上多有创见,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并影响深远。另外,吕澂先生致力于发挥因明的实用性,力图将因明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从而推动了因明研究的进程。吕澂的因明研究既是对因明学文本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因明研究方法及发展方向的探索。吕澂先生是汉地最早着眼于藏、梵因明典籍的学者,不仅为后人研习因明提供了大量精确的文本资料,同时也弘扬了对勘的研习方法,清晰的勾勒出汉传因明的轮廓与细节,为现今学者如何研究因明提供了范例。
侯玉清[6](2020)在《唐前期佛教文献研究(618-762)》文中认为佛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在唐前期佛教发展尤为昌盛。此时佛教文献数量可观,且体裁多样,包括经录、记传、注疏、纂集等各类文献。同时这些佛教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佛学理论,这些佛教思想、佛学理论弥漫当时整个社会。据《大正藏》以及《万续藏》记载,流传至今的唐前期佛教文献不论在数量,还是体裁方面较之于其他时期,均有很大优势。这些佛教文献蕴含丰富的史料价值,一方面是研究佛教史的专门资料,同时又是研究其它专门史的补充资料。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唐前期佛教文献的整理与流传、以及作者身份特征、文献的分类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主要目的是对唐前期佛教文献有较为整体的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整体梳理唐前期佛教文献。此时的佛教文献不论在佛经翻译、还是东土着述上,较之于唐之前都有很大提高。同时在体裁方面,既继承发展了唐之前的文献体例,又奠定了唐之后历代佛经撰写的体例。其次探讨唐前期佛教文献作者的身份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地域分布上,本土僧人籍贯多以北方为主,北方中又以长安、太原、河南为主,海外僧人大多来源于新罗。在身份特点上,大多数唐前期佛教文献作者有多元化思想,或是儒释兼具、或是儒道兼有、亦或儒释道兼存,但最终趋于佛教。这既与儒家思想占主流的封建社会有关,更离不开佛教思想对人的熏陶。在着述目的上,大多数僧人的根本目的在于护教弘法,维护佛教高于儒道二教的独尊地位,宣扬宗派意识。最后考察唐前期佛教文献分类以及特点。唐前期佛教文献整体上分为经录、注疏、史传、纂集四大类,同时对每一类的重要书籍进行文献学研究,探讨其作者、成书年代、版本、着录情况等。同时这些佛教文献中含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与文献学价值,史料价值主要表现为补充正史之不足,丰富佛教史的发展,文献学价值表现为促进辑佚与训诂的发展。
赵建永[7](2019)在《汤用彤南开时期讲义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汤用彤在主持南开大学哲学系期间为南开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讲过南开哲学系几乎所有课程,现知有哲学史、佛学史等12门。在西南联大他新开讲10门课程,又与南开师生一起精诚合作,培养出一大批学术骨干,为南开大学各项学科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授课体系横跨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从中可以看到汤用彤作为"西哲东渐的宗师",在引介西学和建设中国哲学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其讲稿充分显示出他会通东西文化的哲学识见,此类遗稿的整理研究将会使学界对作为哲学教育大家的汤用彤有更全面的认识。
赵东明[8](2018)在《探析与反思鸠摩罗什汉译《中论颂》里龙树的两个“两难论证”与“一切皆空”之论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运用理性思辩与哲学反思的方法,探析与反思关于鸠摩罗什汉译的《中论颂》里,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的几个论证。对此,笔者将仔细探研与反思龙树的两个"两难论证",即考察龙树《中论颂》第二章《观去来品》鸠摩罗什汉译关于"不去"的论证、第十八章《观法品》中龙树破除"(神)我"的论证,以及鸠摩罗什汉译的龙树《中论颂·观四谛品》第二十四章中关于"一切皆空"之论证。本文希冀能通过理性思辩与论证,仔细地进行探析及反思商榷。但需要注意的是理性思辩与信仰教说之间的张力,无论笔者考察龙树这些理性的论证是否值得进一步仔细探析与商榷讨论,我们或许都应该体认到龙树进行这些精彩的理性论证的目的,即要驳斥他的论敌或外道的主张,并且支持与拥护佛陀的教说,为佛陀的教说进行理性的论证与辩护。
谢敏[9](2018)在《法称《正理滴论》日汉文本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逻辑作为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其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毋庸置疑。从足目初作《正理经》,经过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人的发展,最后到以陈那、法称为代表的新因明的产生,印度逻辑自有其严密的体系。而《正理滴论》作为法称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之于整个逻辑学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先后传入了俄国、奥地利、日本等多个国家,同时还在我国的西藏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学习思潮,独树一帜。近年来,汉传量论因明迅速发展,对《正理滴论》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重大反响。从《正理滴论》问世至今,已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译本、注释以及复注,但是对许多读者而言,《正理滴论》依然是深奥而晦涩的。本文对《正理滴论》的源流及其逻辑结构进行探讨,同时将日本学者木村俊彦的日文译本进行翻译并对勘,尽可能以直白的白话文形式将整篇文本整理翻译,并将其与几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逐个分析其中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探讨《正理滴论》的相关翻译问题及其内在义理,以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义理。
郑伟宏[10](2018)在《论玄奘因明研究的历史地位》文中研究说明唐代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后期,他的因明思想不仅代表了那烂陀寺的最高水平,而且达到了全印度的最高水平。他本人成为印度首屈一指的因明家。自那时以来,对印度佛教逻辑第一个高峰陈那(Dignāga)因明体系的理解,唯一的正解便出自玄奘法师。由于不懂得玄奘的因明思想,国际上最着名的因明家例如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舍尔巴茨基(F.T h.Stcherbatsky)和印度逻辑史家威提布萨那(S.C.Vidyabhusana)都有重大失误。国内的因明研究者尽管大多认为玄奘对印度因明有伟大贡献,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玄奘因明成就究竟如何伟大。玄奘对印度陈那因明的弘扬,是全方位的,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陈那前期代表作中立破(论辩逻辑)学说的译传和阐发。中国古代没有开辩论会的传统,玄奘深知把一门新鲜的学问传回大唐,必须把该理论产生和运用的背景介绍清楚。避免循环论证是陈那论辩逻辑隐而不显的灵魂,具体表现就是强调两个初始概念同品、异品必须除宗有法。玄奘最重要的因明遗训也体现于此。懂不懂这个道理,成为衡量玄奘因明研究正确与否、准确与否的分水岭。百年来的玄奘因明研究学术史中,多数人都继承了玄奘的遗训,但是因为受到近代以来国外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的错误影响而未能坚持到底,最终偏离了正道。本文也勾画了当代汉传因明研究的宏伟蓝图。
二、梵文、英文因明书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梵文、英文因明书目(论文提纲范文)
(2)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3)商羯罗吠檀多不二论思想研究 ——以《梵经注》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吠檀多的文本基础 |
第三节 吠檀多的不同支派 |
1.3.1 商羯罗:“不二一元论”(Advaita) |
1.3.2 罗摩奴阇:制限不二论(Visista-advaita) |
1.3.3 摩陀婆:二元论(Dvaita) |
1.3.4 其他吠檀多支派 |
第四节 吠檀多不二论(Advaita Vedanta) |
1.4.1 乔荼波陀 |
1.4.2 商羯罗 |
1.4.3 新吠檀多 |
第二章 商羯罗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一节 商羯罗作品研究 |
2.1.1 商羯罗作品概述 |
2.1.2 商羯罗的《梵经注》 |
第二节 商羯罗思想研究现状 |
2.2.1 国际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2.3.1 本研究的意义 |
2.3.2 研究的目的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 |
2.4.1 研究方法 |
2.4.2 创新之处 |
第三章 生命的本质:作为动力因的梵/阿特曼 |
第一节 《梵经》中的“我” |
3.1.1 《梵经》文本中的(?)tman |
3.1.2 《梵经》中个我与大我的关系 |
第二节 我为大梵(aham brahm(?)smi) |
第三节 作为本体的梵 |
3.3.1 《梵经》文本中的brahman |
3.3.2 《梵经》中未言说的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意识的造物:作为质料的摩耶 |
第一节 生命的质料:摩耶(mava) |
4.1.1 摩耶与未显:《梵经注》中的摩耶 |
4.1.2 摩耶之力:《分辨宝鬘》中的摩耶 |
第二节 质料的细分:自性和三德 |
4.2.1 自性:数论的物质原则 |
4.2.2 三德:物质原则的细分 |
第三节 意识的先在:不二一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命的异化:无明 |
第一节 异化:叠置(adhv(?)sa)与无明(avidv(?)) |
5.1.1 《梵经注》中的叠置与无明 |
5.1.2 《梵经注》对无明的使用 |
第二节 自由:知识(pram(?)) |
5.2.1 获取知识的六种方式 |
第三节 梵与摩耶:我与镜像 |
5.3.1 瓶空与绳蛇的重析 |
5.3.2 幻生的镜像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命的目的、实践与管理 |
第一节 生命的目的:分辨 |
6.1.1 奥义书对遮遣法的使用 |
6.1.2 实践分辨的人生 |
6.1.3 《梵经注》中的两条实践之路 |
第二节 生命的实践:冥想 |
6.2.1 商羯罗思想中关于觉悟的三步骤 |
6.2.2 吠檀多中的瑜伽实践 |
第三节 生命实践范本:新吠檀多的胜王瑜伽 |
6.3.1 对瑜伽派实践手段的吸收与应用 |
6.3.2 三摩地 |
6.3.3 胜王瑜伽中的新吠檀多思想 |
第四节 重构《梵经注》中的实践:生命管理方案框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7.1.1 商羯罗吠檀多不二论 |
7.1.2 吠檀多生命管理方案框架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无我与合梵:老子之道和商羯罗之梵的对话 |
附录2:《梵经》(Brahma S(?)tra)新译 |
索引 |
作者简历 |
(4)《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通报》概况 |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
第二节 《通报》概况 |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
一、《通报》目录索引 |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
一、语言比较研究 |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
一、“Tibet”文章分类 |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
四、《通报》的影响力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论吕澂的因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吕澂因明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
一、时代背景 |
二、思想渊源 |
第二章 吕澂因明论着 |
一、通论性研究 |
二、译介研究 |
三、对勘研究 |
四、专题研究 |
第三章 吕澂因明研究的内容 |
一、因明史研究 |
(一)对因明源头的考证 |
(二)对古今异说的辨析 |
(三)对汉、藏因明发展的梳理 |
二、因明论式研究 |
(一)对宗的研究 |
(二)对因的研究 |
(三)对喻的研究 |
三、对量论的研究 |
(一)现量与比量、似现量与似比量 |
(二)真唯识量 |
第四章 吕澂因明研究的影响 |
一、研究方法的影响 |
二、对因明若干问题的解答 |
三、对因明实用性的发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唐前期佛教文献研究(618-76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唐代佛教发展概况研究 |
二、唐前期佛教文献作者研究 |
三、唐前期佛教文献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一章 唐前期佛教文献概况 |
第一节 佛经翻译情况 |
一、唐之前翻译情况 |
二、唐前期翻译情况 |
三、唐之前与唐前期佛经翻译异同 |
第二节 东土着述情况 |
一、唐之前着述情况 |
二、唐前期着述情况 |
三、唐之前与唐前期东土着述异同 |
第二章 唐前期佛教文献作者研究 |
第一节 作者地域概况 |
第二节 作者身份特点 |
第三节 作者着述目的 |
第三章 唐前期佛教文献类型及其特点 |
第一节 经录类 |
一、译经录 |
二、通录 |
三、入藏录 |
四、图纪 |
第二节 注疏类 |
一、词义类 |
二、音义类 |
第三节 史传类 |
一、传记 |
二、论着 |
三、地志 |
四、杂记 |
第四节 纂集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2唐前期佛教文献翻译情况 |
附表1-3现存唐之前经典注疏类佛教文献 |
附表1-5 |
现存唐前期佛教文献(一) |
现存唐前期佛教文献(二) |
附表:已佚唐前期佛教文献 |
后记 |
(7)汤用彤南开时期讲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哲学类讲义——西哲东渐的早期珍贵文献 |
二、印度学和佛教类讲义——我国印度学和佛教学科的奠基 |
三、汤用彤教学研究特色——“熔铸今古,会通中西” |
(8)探析与反思鸠摩罗什汉译《中论颂》里龙树的两个“两难论证”与“一切皆空”之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探析与反思鸠摩罗什汉译《中论颂》里龙树的两个“两难论证” |
(一) 以《中论颂·观去来品》论证“不去”为例 |
1. 龙树使用相同语词存在“歧义”以质疑论敌 |
2. 龙树似乎对“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区分存在不同标准 |
3. 西方学界对龙树《中论颂·观去来品》的论证的讨论 |
(二) 以《中论颂·观法品》破除“ (神) 我”的论证为例 |
1. 龙树自己认许的语词, 其辩论的对手不一定能认同 |
2. 论敌或外道可以选择不回答龙树的两难质疑 |
三、探析与反思龙树关于“一切皆空”的论证 |
(一) 龙树的论证其实是一种“套套逻辑” |
(二) “一切皆空”是一个“全称命题”吗? |
1. 龙树可能犯了“全称性”指称的错误 |
2. 龙树的“空”是任何世俗上约定俗成的语词概念吗? |
四、结语 |
(9)法称《正理滴论》日汉文本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综述 |
2 研究方法与视野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章 《正理滴论》文本源流 |
1.1 《正理滴论》的产生 |
1.2 《正理滴论》的地位及意义 |
第2章 《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 |
2.1 《正理滴论》文本逻辑结构 |
2.2 法称体系之逻辑结构 |
第3章 《正理滴论》日汉对勘 |
3.1 现量品 |
3.2 自义比量品 |
3.3 他义比量品 |
第4章 《正理滴论》日汉文本对比义疏 |
4.1 “现量品”译文对比义疏 |
4.2 “自义比量品”译文对比义疏 |
4.3 “他义比量品”译文对比义疏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期间的成果 |
(10)论玄奘因明研究的历史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玄奘最重要的因明遗训是什么? |
二、玄奘因明研究学术史回顾 |
三、玄奘因明研究前瞻 |
四、梵文、英文因明书目(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西学”中寻找东方经典:新见严复与夏曾佑数件信函考[J]. 乐恒. 中国文化, 2021(02)
- [2]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3]商羯罗吠檀多不二论思想研究 ——以《梵经注》为核心[D]. 曹政. 浙江大学, 2021
- [4]《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5]论吕澂的因明研究[D]. 冯明曼.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唐前期佛教文献研究(618-762)[D]. 侯玉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汤用彤南开时期讲义初探[J]. 赵建永.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8]探析与反思鸠摩罗什汉译《中论颂》里龙树的两个“两难论证”与“一切皆空”之论证[J]. 赵东明. 现代哲学, 2018(05)
- [9]法称《正理滴论》日汉文本对比研究[D]. 谢敏. 贵州大学, 2018(01)
- [10]论玄奘因明研究的历史地位[J].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