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论文文献综述)
索笑雯,苏昕,陈宇哲[1](2022)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府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府通草画是中国外销画的一种,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历史价值。要以社区教育为基础平台,通过将通草画社区教育课堂、建立社区新媒体教育传承平台、开发通草画相关文创衍生产品,建立完善的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以实现广府通草画的社区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李效杰[2](2021)在《从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流播看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文中研究说明10世纪前后,唐和大食文献均载有一个情节相似的商人与鲸鱼故事,古罗马史籍也有相似记载,古印度同样有一些情节相近的佛本生故事。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源头在印度,原型是商人与摩竭鱼佛本生故事。在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中,这一故事从印度传播到东至东亚、西至欧洲的广大地区,并与接纳之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几个既有雷同情节、又各具特色的商人与鲸鱼航海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互动的基本格局。
魏峻[3](2021)在《考古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文中研究表明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经过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李希·霍芬于1887在《中国亲程旅行记》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他对中国地质学也做出过很大贡献,比如第一个提出黄土高原风成说,第一个指出罗布泊在古代是湖泊所在,第一个将高岭土翻译成拉丁语。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东段"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0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提出丝绸之路有两条,
龚缨晏[4](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术研究的复苏(1978~2000年),主要成就是确立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是泉州。第二个阶段是学术研究的兴起(2001~2013年),主要动力是泉州、广州、宁波等城市提出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外考古学新发现有力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第三个阶段是学术研究的空前繁荣(2014年至今),主要得益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学术界在这四十余年间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此前一个多世纪的总和,而且拓展了研究领域,解决了许多学术难题,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孙光圻[5](2021)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共同的文明丰碑》文中研究指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概指沟通世界东西方的主要海上通道。作为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共同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同文明活动的产物和丰碑。本文结合海上丝绸之路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和变化的文明形态,溯论了东西方在架构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的共同探索和不懈追求。本文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在突破各自区域性海上封闭环境后,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的航海者相互交流和共同推进的文明产物。它不仅对人类海洋事业的共同进步,而且对人类全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刻的影响。质言之,"海上丝绸之路"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文明舞台。
赵云,燕海鸣[6](2021)在《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文化遗产概念的知识生产》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在文化遗产维度的知识生产过程与特点。作为一个仍然处于定义过程中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海上丝绸之路受到历史研究领域丝绸之路概念体系的塑造,并与现实中世界遗产层面的实践操作以及由于地缘背景原因导致的认知差异互相影响。一个文化遗产概念的塑造不仅是一个学术过程,更是文化系统在知识领域构建话语权的过程。"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界定,是国家文化遗产实践者在国际层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表达。海上丝绸之路不应是一个"给定"的概念,其价值在于不断对它进行知识探求乃至对其进行定义和再定义的过程。
汪小洋[7](2021)在《中国海洋考古与宗教美术》文中提出中国海洋考古研究主要在远洋航线和海岸线两个方面展开,目前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直接的考古报告和间接的考古材料两个领域。从材料类型看,有沉船材料、海岸材料和文献材料三个主要类型。中国海洋考古的宗教美术意义非常明确,可以在发掘宗教美术材料、认识宗教活动行为和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空间等方面获得学术张力。
余智雯[8](2021)在《回望百年 继往开来 寻迹海上丝绸之路》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回望这百年发展历程,我国在考古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南海一号"的被发现,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新突破。水下考古是田野考古的分支,与陆上田野考古不同的是,作为水下考古对象的遗址遗物多被淹没于水底,因此发掘工作需要潜水工程、海洋勘探等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
关伟嘉,陈坤,陈建平,马菁[9](2021)在《文化自信下海上丝绸之路与“广船”历史文化长廊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船舶为对象,研究南海依托腹地广东一带的古船型"广船"的演变史,以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前期、五个时期为时间经线,以其时"广船"船型的特点与海上贸易(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为纬线,利用VR技术对5个时期的广船代表船型进行虚拟展现,设计"广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长廊,进一步揭示船型发展对当时海外经济贸易(航海文化)的影响和推进作用。
陈旭[10](2021)在《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口市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由散布在琼州海峡南岸的航海通商遗址、宗教寺庙和石碑遗址、城市建设遗址、海防遗址共同构成。其对海口市聚落的形成与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记录了中国文明与其他地域文化互通互融的过程,见证了海口特有海洋文化的萌芽、蓬勃和传承的历程。其点线面的混合形态与海口市的城区、海岸线在空间分布上相互交融。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为视野,在历史地理背景分析、国内外类项比较、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海口市海上丝绸之路遗址提出保护规划建议。
二、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府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府通草画与海上丝绸之路 |
(一)广府文化源远流长 |
(二)广府通草画的历史 |
(三)广府通草画的艺术特点 |
(四)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府通草画 |
二、广府通草画的现代社区教育传承路径 |
(一)社区教育 |
(二)建立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 |
(三)建设广府通草画微信公众号 |
(四)以短视频、微课的形式建立通草画教育传承平台 |
三、广府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教育的内容 |
(一)从历史入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二)从技能入手,传承通草画的绘制技法 |
1.画前准备 |
2.画中绘制 |
3.画后装裱 |
(三)从生活入手,将通草画融入社区生活 |
四、广府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应用价值 |
(一)广府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教育价值 |
(二)广府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服务价值 |
(三)广府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对推动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 |
结语 |
(2)从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流播看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唐至大食:不同海域的相似故事 |
二、商人与鲸鱼航海故事的历史源头:希腊还是印度? |
三、吸收与变异:商人与鲸鱼航海故事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流播 |
结语 |
(6)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文化遗产概念的知识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知识考古” |
三从历史概念到遗产实践 |
四“海上丝绸之路”之外的类似概念:以印度“季风计划”为例 |
五结论:文化遗产的知识生产与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未来 |
(7)中国海洋考古与宗教美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海洋考古成果梳理 |
二、海洋考古材料的类型 |
三、海洋考古材料的宗教美术意义 |
图片来源: |
(8)回望百年 继往开来 寻迹海上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季风 |
沉船 |
贸易品 |
港口 |
(9)文化自信下海上丝绸之路与“广船”历史文化长廊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符号数字化转化的现实意义 |
二、挖掘“广船”船型历史演进过程与“海上丝绸之路”变迁的历史价值与创新活化 |
三、结语 |
(10)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分析 |
3 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价值分析 |
3.1 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历史与现状 |
3.2 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类型比较 |
3.2.1 世界遗产类项比较 |
3.2.2 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历史名城海上丝绸之路遗址比较 |
3.3 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价值评估 |
4 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保护和规划建议 |
4.1 海口现行相关遗产保护规划评析 |
4.2 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保护和规划探索 |
5 小结 |
四、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府通草画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J]. 索笑雯,苏昕,陈宇哲. 大众文艺, 2022(01)
- [2]从商人与鲸鱼故事的流播看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J]. 李效杰. 国际汉学, 2021(04)
- [3]考古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J]. 魏峻. 晚晴, 2021(12)
- [4]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J]. 龚缨晏. 国家航海, 2021(02)
- [5]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共同的文明丰碑[J]. 孙光圻. 国家航海, 2021(02)
- [6]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文化遗产概念的知识生产[J]. 赵云,燕海鸣.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11)
- [7]中国海洋考古与宗教美术[J]. 汪小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1(06)
- [8]回望百年 继往开来 寻迹海上丝绸之路[J]. 余智雯. 中学科技, 2021(11)
- [9]文化自信下海上丝绸之路与“广船”历史文化长廊构建研究[J]. 关伟嘉,陈坤,陈建平,马菁.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20)
- [10]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海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保护研究[A]. 陈旭.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传保护),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