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我校信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婷[1](2021)在《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兴起,为满足其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2007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办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河北师范大学于2009年成为第二批设立该专业的39所高校之一。作为国际人才培养关键的课程设置,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调查了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部分学生和一线教师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以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作为角度,探讨了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与不足。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学界有关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教指委两版《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变动情况,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本校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概况。第二章是对问卷和访谈的设计、整理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对自己研究生期间课程设置的真实感受和评价;第二部分通过访谈的形式,一方面了解一线教师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和建议,一方面了解有海外教学经验的志愿者在母校课程设置方面的真实诉求和相关建议。第三章主要根据反馈情况和与其他高校的对比情况,找出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与不足。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汉语本体理论强、师资团队专业、跨文化交际氛围良好、海内外实习机会较多;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门类有待增加,课程内容之间存在重复现象,存在因主客观原因未开课的情况,缺乏学位预备模块课程设置,研究方法类课程不足。第四章主要根据前两章的调查结果,从资源建设、实践建设,完善课程及学制建设三个大的角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吴欣达[2](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中俄两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且辽宁省作为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做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维度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学生交流数量偏少、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普遍存在语言障碍、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境外办学合作匮乏、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教师国际交流方面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等问题。在科研合作中存在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如下: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等对策。最后,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学研究合作需要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等对策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照。
马宁[3](2021)在《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文中指出学习是促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人们对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不足。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一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教师为对象进行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对改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学习,促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增强作为本地重要人力资本的乡村教师对教育脱贫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以马尔科姆·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为视角,将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四个方面作为分析框架,对289份问卷所得数据和约11万字的访谈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强,教师学习环境有所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及其成因为:首先,在学习动机方面,主要存在教师学习的可持续状态较差、教师主动学习的行动力差两个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终身学习意识、教师过度重视学习的工具价值以及外部评价考核机制不合理。其次,在学习内容方面,存在教师忽视理论性知识学习、体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学习内容较少两个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包括:教师追求学习效果的速成性、外部培训对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针对性不强。第三,在学习方式方面,存在教师对外部培训所学内容的转化不够、校本培训学习仍停留于表面、教师自主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外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求、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学习中的工学矛盾突出、外部培训方式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学校的组织力度不够等。最后,在学习环境方面,主要存在教师学习的物质条件保障不足、教师学习的制度条件不健全、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欠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对本地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学校管理不完善、校长未对本校教师学习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以及以筛选为目的的晋升制度存在缺陷。针对以怒江为例的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外部机构应加强引导和支持、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三个层面构建立体化的乡村教师学习优化策略,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沈吉[4](2020)在《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旨在通过探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解决精准扶贫的问题,重点落在如何服务上,而不是某个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或者机制。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精准扶贫战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渡之年。扶贫阶段的推进,伴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地区劳动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阶段的推进,伴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地区劳动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论文第一、二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现有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架构。基于对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的文本分析,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职业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科学化水平,论文除了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对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组成要素进行构建之外,对人才培养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从“是什么what”走向“如何形成how”,从现实案例出发,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为探寻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科学化路径提供现实基础。并以扎根理论三级编码为研究方法,Nvivo12.0软件为研究工具,对“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写作联盟”创办至今的144篇“职教扶贫精选案例”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参考“比较法”、“2R原则”、预留法保障研究的信效度和编码的饱和度。编码结果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检验了第二章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架构,得出的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要素内涵,主要包括“能力本位”的微观协同、“量质并举”的中间协同、“三维协同”的外部协同、“开放共融”的宏观协同四个部分,具体有17个核心要素组成。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以区域性自然、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自身优势,借助科研、政策、平台等力量,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农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制度规范和层次结构,从而达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功能性能力、认知性能力和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现存问题和论文构建的范式,提出以下对策: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纵向上贯通,形成普职成各级相互衔接的培养目标,横向上融通,政企校协协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时空上打破限制,建设全息式教学资源库,更好地适应和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总结了研究结果,分析了存在不足,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理论,最终形成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周媛媛[5](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文中指出在“汉语热”的背景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及汉语言文化传播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且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与就业比例失调、人才培养力度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成为阻碍该专业发展的显着性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反馈,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原则,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本学院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出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与云南师范大学整体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相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第三部分,以就业去向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社会市场、学校教育、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结合本人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思考,针对社会方面的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宣传、职业体系建设;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践管理、就业指导;学生方面的专业的准确认知、知识技能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提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改进建议,并展望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沈园[6](2020)在《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专业研究》文中提出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钢琴调律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成立钢琴调律专门学科的学校,建立于1995年,在我国钢琴调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教学的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出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教学从初期到发展的演变历程。全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梳理了钢琴调律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专业的办学历程,总结归纳其在教学中产生的价值;第二章是对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专业教学实践的探析,力图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方法;第三章是对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的教学特点作进一步的归纳,并对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包括引进高水平教学师资、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及改善课程评价。文章最后,以这三个部分为基础,总结出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教学中获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力求为我国其它高校钢琴调律专业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阳[7](2020)在《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局面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实用专业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教育类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社会需求标准,以就业为目的,其产生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时刻保持着紧密联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教学体制的改革、企业资源的有效结合、毕业生到岗工作的适应度等一系列问题,都与校企合作模式是否成功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合并后的陕西省XX高职学院想要在众多职业院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总结和梳理其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本文以探索合并后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实践道路为出发点,采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以博弈论、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地人才市场动态,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研究学习,有计划的借鉴成功案例的方法及产生的效果,总结该校现阶段校企合作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以问卷调查的真实数据作为论证的基础,根据数据结果分析问题,从教师、企业、校方、政府方面入手分析问题,并探究其原因。通过对问题的梳理与分析,从构建教师团队、完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加强课程设置、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行业对校企合作的指导和成立校企合作研究院六个层面提出建议。使其从根本上提升办学特色,提高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合并后的陕西省XX高职学院是一所中职兼高职的职业院校,面对的问题较为特殊和复杂,通过校企合作现状的问题分析以及原因的探究,阐述该学院如何有效规避合并所带来的风险及如何有效利用合并带来的资源去进行合作创新,进而推动校企合作的纵向发展。其次,本文提出了建议成立校企合作研究院。校企合作研究院的成立,不止于对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模式及方案的研究,更多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创新创业环境,为能够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领域。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问卷的设计仅针对学生群体,对于校企合作现状的有效采集还应面向教师、企业等其他群体,多元化群体的调查与分析可使文章更全面,内容更丰富,机制建设更精准,本人将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研究学习,完善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其次,由于个人研究能力和时间有限,只是将部分外部资源依赖网梳理出来,部分不明显的外部资源依赖可能没有被发现;另外,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文中所提的建议仍有待商榷,在日后的工作中,本人将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深入研究,使其更加完善。文章主要对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外部资源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可以从校方如何运用和整合外部资源来进行研究,使研究更为全面。
戴星媚[8](2019)在《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北海中职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邮轮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充满异域风情的游历体验、国际化的工作团队和比较丰厚的薪酬待遇,“阳光、高薪、体面”的邮轮乘务专业(方向)成为中职学校学生新的就业热门和未来职业发展追求。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国内中职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行者之一,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匮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遇到不少问题与困难。如何科学、规范和系统的进行中职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领域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主要研究方法。从一线岗位能力调研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系统地研究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以北海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方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通过调研分析该校邮轮专业办学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与解决方案:确立“立足内河,放眼海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内容,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产教融合的实训实习平台,不断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企协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河海互通”中职邮轮乘务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为广西乃至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刘畅[9](2019)在《动画教学与美术课程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各大院校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而动画教育也应该跟上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步伐,对于我们这些职业院校而言,动画教育不同于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和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职业院校更应该着重于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实际并具特色的专业教学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广州动画这一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各大综合性院校、艺术类专业院校纷纷成立动画专业,在社会、市场等大的趋势的引领下,我校也在进行不断的摸索、探索,寻找一条符合我校特色的发展之路。美术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与动画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必备基础。在动画教学中,我们就要考虑到动画教学与美术学科的关联性。本文依托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的动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从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为我校动画专业的发展与自我提升,以及为其他职业院校的动画教学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石林叶[10](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基础建设 ——以湖北城市职业学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正逐步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同样伴随着而来的是职业学校的崛起,在早期的中国教育中,人们对于中职学校的印象是,考不上高中的才去选择职业学校,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是人们口中的“坏学生”职业学校的学生接受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都是人们给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标签,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考毕业之后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所中职学校去学习专业技能。习总书记(2014)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国务院针对全国职业教育专门召开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决定》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明确截止2020年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等六部门(2014)共同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该设计从中职到研究生系统的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基于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再仅基于“技术至上”而是更加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人才,2014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S契合普通高中课标要求确定课程名称、总体框架。目前研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新课标在界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同时,将进一步引导职业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艺术课程又是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一环,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美育,提高人才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必须学好这一公共基础课。中职学校音乐课程的开设,激发学生对音乐美的热爱,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培养人格健康完善、情操高尚,文化品味高,且具有审美情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精神丰盈、人文素养高的人才,形成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就业、交往与发展基本需求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忽视公共音乐课程的情况,该课程一度被置于边缘化的状态之中,教学条件落后,匮乏师资,有的时候,音乐课程要为专业课程让步,在音乐课在中职素质教育中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因此,探讨公共音乐基础课程与教学对于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有着指导、借鉴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以黄石市湖北城市职业学校为个案,通过对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当前公共艺术(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学习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二、浅谈我校信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校信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课程设置研究 |
二、国内外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
三、具体课程研究 |
四、某地区某几所高校课程设置的对比或某一所高校课程设置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
第一节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 |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 |
第二节 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简介 |
一、河北师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开设情况 |
二、河北师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 |
第二章 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调查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问卷及访谈调查的设计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访谈调查的设计 |
第二节 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三、志愿者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与不足 |
第一节 河北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对比 |
一、课程门类 |
二、学分设置 |
三、考核方式 |
四、实习方式 |
第二节 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 |
一、注重汉语本体理论知识的传授 |
二、拥有专业化的师资团队 |
三、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氛围 |
四、提供较多的海内外实习机会 |
第三节 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
一、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和门类有待增加 |
二、课程内容之间存在重复现象 |
三、存在因主客观原因而取消开课的情况 |
四、缺乏学位预备模块课程 |
五、研究方法类课程不足 |
第四章 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资源建设方面的建议 |
一、合理借鉴西方相关专业的经验和成果 |
二、整合学校资源,丰富汉硕学生的课程 |
第二节 实践建设方面的建议 |
一、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的门类和比重 |
二、加强海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汉硕学生海外实习创造更多机会 |
第三节 完善课程及学制方面的建议 |
一、开设学位预备课程 |
二、建立弹性学制 |
三、就课程设置问题,定期展开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
附录二 “07 方案”与“09 方案”培养目标对比表 |
附录三 “07 方案”与“09 方案”课程设置对比表 |
致谢 |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二、推拉理论 |
三、知识流理论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
(一)扩大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规模 |
(二)扩大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规模 |
(三)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
(四)推进联合培养项目 |
(五)推进境外办学 |
(六)优化汉语国际传播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
(二)选派教师出国交流 |
三、加强科学研究合作 |
(一)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
(二)联合推进科学研究项目 |
(三)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
(四)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
第四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现状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概述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校际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调查的设计 |
(四)调查的实施 |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问题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学生交流数量偏少,人数增长不稳定 |
(二)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三)学生交流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
(四)中俄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 |
(五)境外办学合作匮乏 |
(六)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 |
(二)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 |
(三)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四)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问题 |
(一)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二)两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 |
(三)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
第六章 优化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对策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
(二)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
(三)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 |
(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 |
(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 |
(六)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 |
(二)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 |
(三)打破以文学学科为主的教师选派,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 |
(四)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 |
(二)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访谈提纲 |
附录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研究问题 |
二、提出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来源与构成 |
二、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
三、乡村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
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
五、相关研究的总体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教师学习 |
二、乡村教师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成人学习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二、成人学习理论的要点 |
三、成人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分析框架 |
第三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工具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四、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
第二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一、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描述性分析 |
二、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差异分析 |
第三节 问卷调查小结 |
一、乡村教师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强 |
二、人口学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学习呈现出显着性差异 |
三、教师学习环境有所改善 |
第四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教师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学习的可持续状态较差 |
二、教师主动学习的行动力差 |
第二节 教师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忽略理论性知识的学习 |
二、体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学习内容较少 |
第三节 教师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外部培训所学内容的转化不够 |
二、校本培训学习仍停留于表面 |
三、教师自主学习方式单一 |
第四节 教师学习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学习的物质条件保障不足 |
二、教师学习的制度条件不健全 |
三、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欠佳 |
第五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学习动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缺乏终身学习意识 |
二、教师过度注重学习的工具价值 |
三、外部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
第二节 教师学习内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追求学习效果的速成性 |
二、外部培训对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针对性不强 |
第三节 教师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求 |
二、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学习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
三、外部培训方式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 |
四、学校的组织力度不够 |
五、教师个人未掌握校本研修的方法 |
六、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
第四节 教师学习环境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政府对本地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
二、学校管理不完善 |
三、校长未对本校教师的学习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
四、以筛选为目的的晋升制度存在缺陷 |
第六章 优化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建议 |
第一节 教育行政部门及外部机构应加强引导和支持 |
一、引导教师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 |
二、加强基于教师学习需求的培训 |
三、完善教师学习环境 |
第二节 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
一、教师群体共同制定校本学习制度 |
二、丰富校本学习内容,帮助教师形成满足本地区需要的知识结构 |
三、落实本地学习 |
四、开发整合现有资源,为教师学习提供环境支持 |
五、调整绩效考核机制,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
第三节 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一、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
二、拓展学习途径,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 B: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访谈提纲 |
附录 C: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访谈实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职业教育 |
1.4.2 精准扶贫 |
第二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
2.1 协同理论基本概念 |
2.2 协同理论基本特性 |
2.3 协同理论基本类型 |
2.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协同架构 |
第三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审视 |
3.1 “理论+实训+实习+就创业”全过程育人模式 |
3.1.1 设置特色理论课程 |
3.1.2 稳步推进项目实训 |
3.1.3 保障顶岗实习质量 |
3.1.4 助力就业创业孵化 |
3.2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四维模式 |
3.2.1 政府+高校,搭建非遗研创基地 |
3.2.2 企业+高校,践行人才双育理念 |
3.2.3 科研机构+高校,科学助力精准扶贫 |
3.3 “文化+思政+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
3.3.1 “思政+红色文化”,开创教育扶贫新思路 |
3.3.2 “产业+生态基地”,找准精准扶贫突破口 |
3.3.3 “文化+产业”,形成区域品牌影响力 |
3.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3.4.1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
3.4.2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
3.4.3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
第四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要素编码过程 |
4.1 研究的对象 |
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4.1.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编码结果检验 |
4.2.1 “比较法”确保信度 |
4.2.2 “2R”原则确保效度 |
4.2.3 预留法确保饱和度 |
4.3 案例材料文本分析 |
4.3.1 一级:开放式编码 |
4.3.2 二级:主轴式编码 |
4.3.3 三级:选择式编码 |
4.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理论构建 |
第五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内涵阐释 |
5.1 “能力本位”的微观协同 |
5.1.1 功能性能力 |
5.1.2 认知性能力 |
5.1.3 内生性元能力 |
5.2 “量质并举”的中间协同 |
5.2.1 “需求导向型”培养目标 |
5.2.2 “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 |
5.2.3 “优势特色型”专业设置 |
5.2.4 “阶梯式”层次结构 |
5.2.5 “双元”师资队伍建设 |
5.2.6 “五位一体”制度规范 |
5.3 “三维协同”的外部协同 |
5.3.1 党建引领聚民意 |
5.3.2 产业发展励民志 |
5.3.3 平台奠基解民忧 |
5.3.4 科研助力扶民智 |
5.3.5 政策支持保民生 |
5.4 “开放共融”的宏观协同 |
5.4.1 自然环境 |
5.4.2 文化环境 |
5.4.3 经济环境 |
第六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
6.1 明确普职成协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
6.1.1 中职塑技:职业明晰+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
6.1.2 高职立志:职业规划+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
6.1.3 成教赋能:职业分析+技能提升+创业信心 |
6.2 构建政企校协协同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
6.2.1 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能 |
6.2.2 企业:产学深度融合,参与人才培养与考核 |
6.2.3 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院校机构教学质量 |
6.2.4 职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就业力 |
6.3 建设国内外协同的人才培养资源库 |
6.3.1 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全球化络平台 |
6.3.2 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农村实践基地 |
6.3.3 依托各界资源,打通产销供应链 |
6.3.4 借力职教联盟,创造国际交流机会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原始文本资料以湖南工艺美术学院为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成果导向教育 |
二、完全学分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
二、成果评述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
第一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去向 |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就业去向分布 |
三、就业地区分布 |
四、就业质量分析 |
第二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分别就业去向 |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三、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四、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五、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市场因素 |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
二、专业宣传不到位 |
三、市场需求不平衡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因素 |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
二、培养力度不到位 |
三、就业指导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个人因素 |
一、对专业了解不够清晰 |
二、对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建议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一、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学科定位 |
二、客观宣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
三、完善汉语国际教育职业体系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以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破除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 |
三、完善选课制度,科学设置课程 |
四、明确教学实践要求,加强实践管理 |
五、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
第三节 学生方面 |
一、认真了解专业,避免盲目报考 |
二、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谋业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Ⅰ |
附录 B 问卷Ⅱ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访谈记录(1) |
附录 E 访谈记录(2) |
附录 F 访谈记录(3) |
附录 G 访谈记录(4) |
附录 H 访谈记录(5) |
附录 I 访谈记录(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专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现状 |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与主要思路 |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以及研究价值 |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与办学历程 |
第一节 钢琴调律学科历史背景 |
一、钢琴调律学科的历史渊源 |
二、钢琴调律在我国的早期发展 |
第二节 雏形期(1995年-2002年) |
一、(中日合办)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钢琴调律专科学校成立 |
二、钢琴调律学科初建 |
(一)师资力量雄厚 |
(二)教学设施先进 |
(三)学生培养情况 |
第三节 发展期(2002年—2012年) |
一、学校改革 |
二、学科蓬勃发展 |
(一)教学设施改善 |
(二)课程逐步完善 |
(三)引进高水平师资 |
(四)完善专业教材 |
(五)培养学生情况 |
第四节 平缓期(2012年—至今) |
一、师资力量减弱 |
二、课程设置趋于完善 |
三、教学设施更加齐全 |
四、学生培养情况 |
第二章 教学实践探析 |
第一节 教学追求 |
一、技术和理论的并轨 |
(一)理论律学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转换 |
(二)律制在钢琴调律中的应用 |
二、基本功的扎实训练 |
(一)操扳的定义与方法 |
(二)粗调中的操扳 |
(三)精调中的操扳 |
(四)各音区的不同操扳 |
三、综合素质的培养 |
(一)专业必修课程 |
(二)钢琴调律方向专业限选课程 |
第二节 教学实践与价值意义 |
一、主要的教研活动 |
(一)教师不断进修学习 |
(二)科研成果 |
二、实践活动和技术交流 |
(一)实践活动的开展 |
(二)中外交流活动 |
(三)其他学术活动 |
三、教学成果与价值意义 |
第三章 教学特点及思考 |
第一节 专业教学特点 |
一、重视实践,校企合作 |
二、启发式教学 |
三、因材施教 |
第二节 专业未来发展思考 |
一、组建高水平高素质师资 |
(一)教师结构的调整 |
(二)教师的选拔 |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 |
二、课程设置合理优化 |
(一)课程合理分配 |
(二)加速教学改革 |
三、改善课程评价 |
(一)重结果,轻过程评价 |
(二)结果性评价不完善 |
(三)评价形式单一 |
结语 |
附录一 2003 年钢琴调律与管乐器修理专业 指导性教学计划 |
附录二 2006 年 音乐学(乐器修造)指导性教学计划表 |
附录三 南京艺术学院乐器修造专业教师任职表(本科) |
附录四 张旺老师访谈录 |
附录五 学生王凯访谈录 |
附录六 教学实践照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校企合作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校企合作的定义 |
2.2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
2.2.1 博弈论 |
2.2.2 资源依赖理论 |
第三章 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现状 |
3.1 陕西省XX高职学院概况及定位 |
3.2 陕西省XX高职学院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 |
3.2.1 订单式合作 |
3.2.2 实习基地共建模式 |
3.3 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状况调查研究 |
3.3.1 陕西省高职院校概况 |
3.3.2 陕西省XX高职学院现有校企合作成果 |
3.4 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果分析 |
3.4.1 问卷的编制过程 |
3.4.2 问卷的数据来源及信度分析 |
3.4.3 效度及因子分析 |
3.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四章 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问题分析 |
4.1 学校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
4.1.1 教师“质量”不达标 |
4.1.2 企业轻培养重结果 |
4.1.3 专业建设不规范 |
4.1.4 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
4.2 学校校企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 |
4.2.1 教师结构不合理 |
4.2.2 校企双方责任分配不明确 |
4.2.3 校方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
4.2.4 政府导向战略不突出 |
4.2.5 行业协会参与度不够 |
第五章 国内外校企合作经验借鉴 |
5.1 国外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类型及特点 |
5.1.1 英国“工读交替制”模式及其特点 |
5.1.2 德国“双元制”合作模式及特点 |
5.1.3 加拿大的CO—OP带薪实习模式及其特点 |
5.2 国内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类型及特点 |
5.2.1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培养模式 |
5.2.2 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订单班”模式——陕五建订单班 |
5.3 国内外经验启示 |
第六章 提升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水平的若干建议 |
6.1 校企双方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 |
6.1.1 健全教师培训监管机制 |
6.1.2 拓展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 |
6.2 完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
6.3 加强课程设置 |
6.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6.4.1 建立奖励机制和优惠政策 |
6.4.2 牵头搭建数据平台 |
6.5 加强行业对校企合作的指导 |
6.5.1 共同协作培养人才 |
6.5.2 参与专业能力培养方案 |
6.6 成立校企合作研究院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与启示 |
7.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A 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满意度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北海中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总体评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实证研究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二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邮轮乘务专业 |
2.人才培养目标 |
3.课程体系 |
4.人才培养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1.能力本位教育 |
2.工作过程导向 |
3.人才培养差异 |
三 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研究 |
(一)中职邮轮乘务专业发展现状 |
(二)邮轮乘务专业岗位调研分析 |
1.国际邮轮岗位调研分析 |
2.国内邮轮岗位调研分析 |
3.中职生邮轮适岗性分析 |
(三)培养目标定位 |
1.岗位能力分析 |
2.培养目标定位 |
(四)课程体系构建 |
1.课程开发理念 |
2.课程体系设计 |
3.实践教学体系 |
4.核心课程大纲 |
(五)师资队伍建设 |
(六)实训实习平台建设 |
(七)专业人才评价方法 |
四 实证研究:北海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一)专业建设现状 |
1.专业招生生源稳定 |
2.课程开发成果初显 |
3.岗位能力定位明确 |
4.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
(二)主要存在问题 |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 |
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
3.实训设备差强人意 |
4.课程体系急需完善 |
5.校企合作内涵不足 |
(三)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优化 |
1.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 |
3.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 |
4.搭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
(四)优化成效与不足 |
1.主要成效 |
2.存在不足 |
(五)改进策略与思考 |
1.多措并举,建设师资队伍 |
2.合纵联横,提升职业素养 |
3.训育结合,增强职业能力 |
4.校企联合,完善课程体系 |
五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和不足 |
1.主要研究结论 |
2.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邮轮乘务岗位调研企业访谈纲要 |
附录2 《北海市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
附录3 《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大纲 |
附录4 《餐饮服务接待综合岗位情境模拟实训》教案设计 |
附录5 北海市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实习学生跟踪调查问卷 |
附录6 北海市中职校邮轮乘务专业企业实习指导老师调查问卷 |
读硕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动画教学与美术课程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
第二章 动画教学现状分析 |
一、学生生源问题 |
二、学生能力不足 |
三、动画教学不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
(一)教学大纲不合理 |
(二)课程设置不当 |
(三)人才培养出现偏差 |
(四)美术基础课环节被忽视 |
(五)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过度不畅 |
(六)师资能力仍有待提高 |
第三章 动画教学实践与探索 |
一、设置多元化的教学 |
(一)项目教学 |
(二)游戏化教学 |
(三)分层教学 |
(四)任务驱动,翻转课堂 |
二、创建工作室、实训室,组织学生社团活动 |
三、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快校企合作步伐 |
四、培养学生原创、原生态的动画创作理念 |
五、做好基础课与专业的衔接与过度 |
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
第四章 动画教学与美术学科融合研究 |
一、动画课程设置与美术学科相融合 |
(一)基础课 |
(二)理论课 |
(三)实践课 |
(四)专业课 |
(五)选修课 |
二、动画教学模式与美术学科相融合 |
(一)三位一体 |
(二)设置作品展示环节 |
(三)以赛促教,赛学相融 |
三、动画教学学习领域与美术学科相融合 |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
四、动画教学内容与美术学科相融合 |
(一)素描课 |
(二)速写课 |
(三)色彩课 |
(四)Maya课 |
(五)写生课 |
(六)人体结构课 |
(七)角色造型课 |
(八)动画场景课 |
(九)动画运动规律课 |
(十)漫画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基础建设 ——以湖北城市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三) 国内外有关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研究综述 |
1、国外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研究综述 |
2、国内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向 |
二、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建设调查与分析 |
1、面向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
2、面向老师的调查与分析 |
(二) 影响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基础课程质量的因素 |
1、学生因素 |
2、教师因素 |
3、课程建设因素 |
(三)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建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
1、宏观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
2、具体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三、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构建 |
(一) 公共艺术音乐课程的课程设计 |
1、社会需求与职业导向 |
2、专业与课程设计 |
3、专业与内容 |
4、职业生涯发展 |
(二)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 |
1、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
2、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3、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四、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校本教材分析 |
(一) 校本教材理论依据 |
(二) 校本教材的编着人员 |
(三) 校本教材的内容分析 |
(四) 校本教材内容分析-以声乐作品《我和你》教学设计为例 |
五、反思与展望 |
(一) 反思 |
1、课程结构的差异性 |
2、学生的整体素质 |
3、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 |
(二) 展望 |
1、合作和交流 |
2、完善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我校信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D]. 刘艳婷.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D]. 吴欣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D]. 马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D]. 沈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D]. 周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专业研究[D]. 王沈园.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7]陕西省XX高职学院校企合作问题研究[D]. 刘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中职邮轮乘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以北海中职校为例[D]. 戴星媚.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9]动画教学与美术课程融合的研究[D]. 刘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3)
- [10]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基础建设 ——以湖北城市职业学校为例[D]. 石林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论文; 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教育硕士论文; 国际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