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学通报2004年关键词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王从[1](2017)在《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尺度下的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0)收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伴随着大气CO2浓度和温度的逐步升高,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C、N循环的影响不断凸显,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风险。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是我国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之一,研究其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的响应规律,对我国有效开展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农田温室气体增汇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的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响应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田间试验部分,主要依托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的稻麦轮作生态系统试验观测平台(T-FACE平台),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CH4和N2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同步观测,探讨CO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部分,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库建立,采用数据整合分析方法,探讨大气C02浓度升高对稻麦生产以及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C02浓度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显着增加。C0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和小麦的生物量分别增加9.66%和11.26%,产量分别增加5.64%和5.7%,C02浓度升高导致作物的根冠比显着增加。温度升高显着降低水稻和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温度升高使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着降低21.O9%和31.6%,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降低17.97%和17.68%。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生物量和产量均无显着交互作用;CO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条件下,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分别降低13.46%和26.05%,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降低8.71%和10.31%。(2)稻麦产量对CO2浓度升高响应的整合分析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导致稻麦产量分别显着增加19.8%和17.6%。促进稻麦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稻麦籽粒数量、千粒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在C02浓度升高条件下的显着增加。CO2浓度升高使稻麦总生物量分别显着增加24.0%和15.4%。其中,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显着增加27.9%和41.9%;小麦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显着增加18.4%和17.3%。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差异,导致水稻根冠比显着增加,但CO2浓度升高并未对小麦根冠比产生显着影响。C02浓度升高条件下,稻麦光饱和点光合速率(Asat)、叶面积指数(LAI)、净同化速率(NA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不同程度增加,但C02浓度升高导致稻麦气孔导度(gs)均显着下降。C02浓度升高条件下,三种水稻类型——粳稻(Japanica)、籼稻(Indica)和杂交稻(Hybrid rice)的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C02浓度升高条件下,籼稻的穗粒数、收获指数和Asat增幅最大;杂交稻的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和株高增幅最大;粳稻在C02浓度升高条件下的分蘖数增幅显着高于籼稻和杂交稻。CO2浓度升高使水稻的N吸收量显着增加,但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小麦的N吸收量却具有下降的趋势。此外,CO2浓度升高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稻麦植株的N含量。不同CO2浓度升高处理方式对稻麦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趋势表现为封闭式CO2浓度升高处理效应高于开放式CO2浓度升高处理效应。(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显着增加了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SOM)的含量;温度升高显着增加了水稻季稻田SOM的含量,但未改变小麦季土壤的SOM含量。CO2浓度升高未改变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土壤中无机氮的浓度;温度升高显着增加了水稻季土壤NO3--N的浓度,但未改变稻田NH4+-N的浓度。(4)田间CH4原位观测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CH4排放呈现显着的加和效应。从CH4排放的源和汇效应方面看,CO2浓度和温度升高都显着增加水稻季CH4排放量;CO2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对小麦季CH4源汇效应的影响较弱,总体上未改变小麦田CH4吸收汇的属性;水稻植株参与对稻田CH4排放具有促进作用,与无作物参与的对照土壤相比,水稻植株的存在显着增加了稻田CH4的排放。(5)田间N2O原位观测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均显着影响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2O排放,但未改变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2O的季节排放动态。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季和小麦季N2O排放平均分别增加15.25%和39.92%,其中后者达显着水平;温度升高未显着影响水稻季N2O排放,但显着增加小麦季N2O排放20.47%;CO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对水稻季N2O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但总体上有促进N20排放的趋势;CO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导致三年小麦季N2O排放平均增加45.99%,并达极显着水平。对稻麦轮作不同阶段的N2O排放进行分析后表明,水稻季N2O排放主要受灌溉方式影响。在稻田长期淹水条件下,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较小,而非淹水期(烤田期+湿润灌溉期)N2O排放对CO2浓度和温度处理较为敏感;小麦季N20排放与小麦生物量密切相关,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小麦季N20排放与小麦田下部生物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6)两个完整稻麦轮作周年的田间原位观测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和两者的协同作用导致稻麦轮作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引起的综合温室效应分别显着增加52.14%、33.29%和68.85%。从不同轮作阶段来看,C02浓度升高条件下,CH4累积排放量的增加是水稻季GWP增加的主要因素;N2O累积排放量的增加是导致小麦季GWP增加的主要因素。从不同处理因素来看,CO2浓度升高条件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ΔGWP由水稻季CH4和小麦季N2O累积排放的增量所共同决定;温度升高条件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ΔGWP主要由水稻季CH4累积排放量的响应所产生;CO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条件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ΔGWP由CH4和N2O累计排放量的响应所共同决定,但与单纯CO2浓度升高处理相比,水稻季CH4累积排放量的响应对CO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条件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ΔGWP的贡献率显着增加。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以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均显着增加稻麦单位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其中,CO2浓度升高处理使水稻和小麦的GHGI分别增加46.43%和43.59%;温度升高处理使水稻和小麦GHGI分别增加98.21%和66.67%;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交互处理使水稻和小麦GHGI分别增加137.47%和87.18%。(7)对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整合分析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量显着增加24%,水稻田和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CH4排放分别显着增加34%和12%,并且还导致旱地土壤作为CH4吸收汇的效应下降了 3.8%。此外,CO2浓度升高也导致土壤的N2O排放量增加4.6%,土壤有机C、N库的含量分别增加4.3%和2.5%。CO2浓度升高导致的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增量,可分别抵消土壤碳库增加产生的减排效应的78.5%(1.90/2.42 Pg CO2-eq yr-1),或抵消生态系统净生产量(NEP)增加所带来的减排效应的47.6%(1.90/3.99 Pg CO2-eq yr-1)。综上所述,CO2浓度升高可显着增加稻麦的生物量和产量;温度升高使稻麦生物量和产量均显着下降;CO2浓度升高对稻麦生物量和产量的正效应,不足以抵消由于温度升高所产生的负效应,在CO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条件下,稻麦生物量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大气CO2浓度升高可通过增加作物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输入量,进而显着增加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土壤SOM的含量;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SOM含量与作物地下部生物量的增加呈显着正相关关系。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的作用表现为加和效应,两者均显着增加稻田CH4的排放;水稻植株是稻田CH4排放的重要通道,与无植株稻田土壤相比,水稻植株参与下的稻田CH4排放显着增加。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导致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2O排放显着增加。温度升高显着增加小麦季N2O排放,但未改变水稻季N2O排放。CO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显着增加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2O排放,但与单纯C02浓度升高处理相比,两者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20的影响无显着差异。CO2浓度升高可显着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库和NEP,但同时CO2浓度升高也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CH4和N2O的排放量;CH4和N2O排放量的增加部分抵消土壤C库和NEP增加带来的温室气体增汇减排效应。
魏民[2](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闫白洋[3](2007)在《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理解高中生物科技活动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高中生物科技活动课程开展方式的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具体的实践,实证研究设计了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方式体系,经过实践应用,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得12个奖项。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方式包括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检索收集课题的相关资料、实验研究、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论文的撰写、研究论文的答辩交流六个步骤,也是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基本步骤。研究课题的选择要遵守科学性、创新性、兴趣性、自主性、可行性原则,其来源主要有结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推荐项目选择课题、结合高中生物学课堂学习选择课题、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选择课题等途径;利用文献检索收集课题的相关资料,最重要的文献是图书和电子类资料,要科学利用搜索引擎和中国期刊数据库的检索方式进行文献收集;课题的实验研究是开展模式的重要实践环节,在课题研究之前,一定要对整个研究过程制定一个详尽、完善的实施方案或研究计划,在实施时要严格按照开题报告中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践研究,要保证实验过程科学性和可重复性;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收集资料要保证资料真实、可靠、典型和有价值,并通过方差分析、直线回归和相关分析来揭露出课题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中最后一个重要步骤,论文的撰写要对社会实践有指导、推广价值,要掌握科学的论文撰写方法;在研究论文的答辩交流中要掌握技巧,向评委和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注重实用性,实践性,经实践检验本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主体性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和具体落实有积极的意义。
樊良新[4](2004)在《基于GIS的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评价及其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林业立地的分析与评价是林业生产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实现科学造林。育林和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实现科学地黄土高原小流域林业立地的分析、评价与管理需要抓住以下两点,黄土高原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在主导限制性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模拟。本文在以上两点的指导上进行以下工作。1 土壤水分含量的分析—黄土高原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62][2] 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立地类型的差异集中反映在水分条件上,而水分条件正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而对于一个十几平方公里的小流域来说,引起其土壤含水率时空分异性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地貌、土壤等局部因子。基于这个观点,以土壤含水率作为划分该流域林业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再运用数量化Ⅰ理论,解决地形、地貌、土壤等定性因子与含水率之间的量化关系。科学合理地划分林业立地等级。2 小流域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在林业小流域的立地的分析与评价研究中涉及到大量的空间数据处理、分析。而 GIS具有强大的地理数据空间分析功能与制图功能,并能提供灵活的应用模型,成为林业立地分析与评价不可替代的工具[82]。本文运用 GIS 强大的空间分析技术顺利地将土壤水分含量与流域的实际地形、地貌和土壤等空间信息关联起来,将图形库和属性数据库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方便而有效地解决小流域林业立地的各种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3 流域林业立地管理系统的集成 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采用基于组件程序设计的思想,应用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语言 Delphi6.0 及 MapInfo 公司提供的 ActiveX 控件产品 MapX 4.0 进行开发[64][114]、设计了小流域林业立地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由文件管理、图层操作、数据操作、数据的图表分析、专题图应用、系统维护、帮助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运行,增强了系统的独立性,便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同时它们又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本系统可以进行林业立地信息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查询、浏览显示、统计分析、输出及图形信息的查询分析、立地类型专题图的生成,立地类型评价等各种操作。系统具有界面友好,实用性强、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
王静[5](2004)在《期刊数据库版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期刊数据库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由于覆盖学科范围广,学术性高,内容稳定,文章收录全,出版规律,它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也给各数据库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的期刊数据库行业近年来繁荣发展,出现了清华同方、重庆维普、万方三家大型的期刊数据库生产企业。然而,版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随着权利人着作权意识的提高,有关期刊数据库的版权诉讼开始出现。 本文以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和期刊数据库工作的实践为基础,针对期刊数据库版权问题的特殊性,对其版权关系逐层分析,提出了在期刊数据库建设各阶段中有效可行的版权策略,并探讨了着作权使用费的利益分配问题。最后,从用户角度讨论了签订期刊数据库使用合同以及使用期刊数据库时的注意事项。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1.解决期刊数据库版权问题的理论基础与立场。该部分提出了期刊数据库是汇编作品的汇编这样一个基本论点,对期刊数据库版权关系进行了层次分析,并在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解决我国的期刊数据库版权问题应该注意各方利益的平衡并坚持程序节约的原则。 2.期刊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版权问题。通过逐一分析期刊社与作者、数据库商与期刊社、数据库商与原文作者的版权关系提出了在期刊数据库建设各阶段中有效可行的版权策略,并探讨了着作权使用费的利益分配问题。 3.期刊数据库许可使用过程中的版权问题。本章主要从用户角度讨论在购买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应如何与数据库商签订合同,以及如何采取措施避免数据库使用中的侵权。 4.结论。本章对全文进行简单回顾,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我国的期刊数据库着作权立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能给期刊数据库生产者和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植物学通报2004年关键词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学通报2004年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全球CO_2浓度和温度变化模拟研究技术的发展 |
1.2.2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系统中作物生理和发育的影响 |
1.2.3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CH_4排放的影响 |
1.2.4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田间试验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2.1.2 田间试验设计 |
2.1.3 生物及环境要素记录 |
2.1.4 气样采集、分析与排放通量计算 |
2.2 整合分析研究方法 |
2.2.1 CO_2浓度与温度升高及N肥施用对稻麦产量影响的整合分析研究 |
2.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整合分析研究 |
第三章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
3.1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和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
3.2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
3.3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土壤C、N的影响 |
3.3.1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土壤C的影响 |
3.3.2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系统土壤无机N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产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
4.1 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1.1 水稻生长和产量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4.1.2 小麦生长和产量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4.2 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水稻类型产量的响应 |
4.3 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植株N吸收量与植株N含量的影响 |
4.3.1 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植株N吸收量与植株N含量的影响 |
4.3.2 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植株N吸收量与植株N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CO_2升高处理浓度和熏蒸方式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
4.4.1 不同CO_2升高处理浓度和熏蒸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4.4.2 不同CO_2升高处理浓度和熏蒸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4.5 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和不同施N水平的协同作用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
4.5.1 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和不同施N水平的协同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4.5.2 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和不同施N水平的协同作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影响的观测研究 |
5.1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 |
5.2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
5.3 稻麦轮作周年N_2O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 |
5.4 小结 |
第六章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CH_4排放影响的观测研究 |
6.1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田生态系统CH_4排放的影响 |
6.1.1 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
6.1.2 温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
6.1.3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交互作用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
6.1.4 稻田CH_4排放变化原因分析 |
6.2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小麦田CH_4源汇效应的影响 |
6.3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作物因素对稻麦轮作系统CH_4排放的影响 |
6.4 其他环境因素对稻麦轮作系统CH_4排放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引起的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综合温室效应变化 |
7.1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CH_4和N_2O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 |
7.2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
7.3 小结 |
第八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整合分析 |
8.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C库的影响 |
8.2 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8.3 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C库和N库的影响 |
8.4 分析结果在全球尺度下的拓展 |
8.5 其他潜在因素对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8.6 小结 |
第九章 全文讨论 |
9.1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发育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9.1.1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发育的影响 |
9.1.2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9.2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
9.3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1.1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0.1.2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10.1.3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10.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10.2.1 研究特色 |
10.2.2 创新点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
(2)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刊物调研 |
1.3.2 办刊情况 |
1.3.3 典型案例分析 |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1.4.1 电话咨询 |
1.4.2 问卷调查 |
1.4.3 去杂志社访谈 |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
1.4.5 会议座谈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专家咨询法 |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
4.5 典型案例分析 |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
(3)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课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二部分 概述 |
一、生物科技活动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
第三部分 文献法研究——国内外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的现状 |
一、国外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的现状 |
二、国内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的现状 |
第四部分 行动参与研究——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的设计 |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
二、文献检索收集课题相关资料 |
三、课题的实验研究 |
四、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分析 |
五、研究论文的撰写 |
六、研究论文的答辩交流 |
第五部分 个案分析研究——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的案例研究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时间、地点和辅导对象 |
三、研究过程的表述 |
四、开展过程的分析 |
第六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七部分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GIS的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评价及其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地理信息系统与 3S 技术 |
1.2.1.1 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及其发展动态 |
1.2.1.2 3S 技术的综合 |
1.2.2 地理信息系统的仿真模拟 |
1.2.3 森林立地的研究 |
1.2.3.1 森林立地相关定义 |
1.2.3.2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指标的原则 |
1.2.3.3 森林立地质量的划分与评价方法 |
1.2.3.4 3S 技术在森林立地分类评价中的应用 |
1.3 本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本论文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2.2 研究区域的植被概况 |
2.3 研究区域立地概况 |
第三章 流域林地利用等级划分 |
3.1 王家沟流域土壤水分状况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
3.2 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因子资料的收集及其基准变量的确定 |
3.3 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的土壤水分数量化分析 |
3.3.1 编制原始数据反应表 |
3.3.2 土壤水分预测方程的建立 |
3.3.3 土壤水分预测与检验 |
3.3.4 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等级的划分 |
第四章 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状况评价 |
4.1 王家沟流域立地评价地块划分标准 |
4.2 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等级图的生成 |
4.3 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状况分析 |
4.4 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规划 |
第五章 系统设计平台 |
5.1 ComGIS(组件式 GIS) |
5.1.1 组件式 GIS(ComGIS)的概念 |
5.1.2 组件式 GIS 的特点 |
5.1.3 ComGIS 的设计与展望 |
5.2 组件式 GIS -MAPX |
5.2.1 MAPX 的功能特点 |
5.2.2 MAP 组件的模型结构 |
5.3 DELPHI 语言 COM 编程 |
5.3.1 COM 与 DCOM |
5.3.2 ActiveX 与 ActiveX 控件 |
第六章 小流域林业立地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
6.1 小流域林业立地管理系统数据库的编码及其数据结构 |
6.2 小流域林业立地管理系统的主要结构 |
6.3 小流域林业立地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
6.4 小流域林业立地管理系统运行结果 |
6.4.1 系统启动登录界面 |
6.4.2 主界面 |
6.4.3 属性数据操作 |
6.4.4 分析图表的输出 |
6.4.5 数据报表的输出 |
6.4.6 专题图的处理 |
6.4.7 帮助 |
第七章 结论与探讨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期刊数据库版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0 引言 |
0.1 论文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0.3 论文研究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内容 |
0.4 论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 解决期刊数据库版权问题的理论基础与立场 |
1.1 国内外有关期刊数据库建设法律性质的观点 |
1.2 期刊数据库是汇编作品的汇编 |
1.2.1 汇编的含义 |
1.2.2 期刊是汇编作品 |
1.2.3 期刊数据库是汇编作品的汇编 |
1.3 期刊数据库版权关系的层次分析 |
1.4 几个案例的启示 |
1.4.1 TASINI诉纽约时报案的启示 |
1.4.2 维普公司侵犯着作权和版式设计专有使用权案的启示 |
1.4.3 清华同方被诉侵权案的启示 |
1.5 解决期刊数据库版权问题应坚持的立场 |
1.5.1 国际上的主要立场 |
1.5.2 注意各方利益的平衡 |
1.5.3 程序节约 |
2 期刊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版权问题 |
2.1 作者、期刊社、数据库商之间的版权关系 |
2.1.1 期刊社与作者 |
2.1.2 数据库商与期刊社 |
2.1.3 数据库商与原文作者 |
2.2 关于着作权使用费的利益分配 |
2.2.1 数据库商--期刊社之间的利益分配 |
2.2.2 期刊社之间的利益分配 |
2.2.3 期刊社-作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
2.3 期刊数据库授权问题的效率分析 |
2.3.1 征得期刊社授权 |
2.3.2 征得作者授权 |
3 期刊数据库许可使用过程中的版权问题 |
3.1 期刊数据库的用户类型 |
3.1.1 按照用户性质规模来分 |
3.1.2 按照付费方式来分 |
3.2 期刊数据库许可使用合同的制定 |
3.2.1 期刊数据库许可使用合同主要条款的制定 |
3.2.2 合理主张用户的合法权益 |
3.3 期刊数据库使用中的版权注意事项 |
3.3.1 一般用户使用的注意事项 |
3.3.2 机构用户使用的注意事项 |
4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中国物理》论文版权转让和保密证明函 |
附录2: 《科技与法律》加入有关期刊数据库的声明 |
附录3: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协议 |
附录4: 重庆维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收录通告 |
附录5: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版权转让协议 |
附录6: 电子期刊标准许可协议样本 |
附件7: 武汉大学电子资源使用公告(严禁恶意下载的通知) |
附录8: 北京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网页上的版权声明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植物学通报2004年关键词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研究[D]. 王从.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2]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
- [3]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方式的实证研究[D]. 闫白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4]基于GIS的王家沟流域林业立地评价及其管理系统的研究[D]. 樊良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5]期刊数据库版权问题研究[D]. 王静. 武汉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