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

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

一、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典[1](2021)在《1978年以来儿童小说中的家庭叙事》文中研究指明

杨雅雪[2](2021)在《李东华儿童小说中的成长困境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子君[3](2021)在《论新世纪长篇儿童成长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文中指出

张怡[4](2021)在《常新港儿童文学创作研究》文中指出

莫云菁[5](2021)在《性别视角下的秦文君小说研究》文中认为秦文君是一位自觉思考性别问题的作家,她作品中所呈现的性别观念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性别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秦文君作品中所塑造的儿童身上体现的性别文化和性别意识将会对现实中的儿童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将会影响他们性别观念的形成以及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因为秦文君的创作已经突破了儿童文学领域,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儿童文学,还包括少部分的青春文学。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性别视角切入,对秦文君的小说进行解读。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探究秦文君性别观念与创作倾向。秦文君多次在访谈或创作谈中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性别观念,她希望在现实中男孩与女孩可以各自遵循其性别特性。换句话说,她倾向于男孩应成长为“小男子汉”,女孩则具备“小淑女”气质,两性之间差异分明、且保持好各自的性别优势。但秦文君性别观念又时常透露出复杂的一面,她明显表现出以传统性别角色划分为基础的性别矫治倾向,这倾向是她在期望儿童性别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所提出来的,有其固守的一面,同时她在作品中表达出对性别角色与性别气质的开放与包容态度,给予儿童更宽松的成长空间。简而言之,秦文君的性别观念影响了她的儿童文学创作倾向。第二部分探究两性互动中的性别觉醒。秦文君性别观念中有开放包容的一面,这让她突破了刻意彰显性别差异的创作倾向。因此小说中的男孩与女孩都是观察者、言说者、思考者,他们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呈现出儿童性别的觉醒与成长。他们在性别认同与相互审视中形成了主体间性的关系,并且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实现了朦胧的性别意识的觉醒。再者,秦文君多次在访谈或文章中提到性别“对抗”,她所强调的性别“对抗”不是男女两性的相互敌对,也不是性别二元对立的不可逆转,而是两性正常的角逐、竞争、互动,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两性交流。儿童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开始了性别意识的建构。第三部分探究少女成长中的性别建构。秦文君作为一位着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创作已经突破了儿童的年龄界限,而将目光长远地放于正逐渐成长的少女身上。虽然秦文君关注着校园中男孩与女孩的互动成长,但是她同时期也更积极地关注少女成长的问题。反映在小说中,她往往会把少女放在现实困境与复杂成长的语境中进行塑造,其笔下的少女面对家庭变故、生活困顿、社会不公没有示弱、退缩,而是在成长中形成坚强、勇敢、自信等可贵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少女在“鉴镜行为”中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同性友伴与异性的积极引领下,完成了性别认同。

山丹[6](2020)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童年书写是儿童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表现童年的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是儿童文学对童年精神的审美创造与诗意追求。童年书写不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策略和创作形式,更是以文学形式构建人类对于自身、他者、社会及历史的一种独特思考方式。本论文以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为研究对象,并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划分为写实型童年书写、经验型童年书写和理想型童年书写,通过梳理三种童年书写范式在主题表现、创作技巧、文体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类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文学图景,归纳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由此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具体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主要对童年理论、童年观和童年书写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对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勾勒,通过探讨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阐释童年书写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意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演变轨迹,聚焦于1917至1999年间的儿童小说历史发展脉络,本论文将其归纳为:新生期、生长期、探索期及繁荣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儿童小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语境的革新和“解放儿童”儿童文学观的确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形成了新的创作格局。通过对儿童小说中童年书写转向的内外成因分析,阐释童年书写的叙事特征和艺术形式。第二章“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探讨写实型童年书写对当下童年个体生命的书写维度。本章从个体童年的身份认同、成长书写、性别书写、青春书写和边缘生命书写的不同维度,梳理了童年书写中的写实型童年书写的创作特征。展现成人作家在将现实儿童作为表现对象时,对童年的生活现状、情感真实和生命尊严的理解与尊重。对写实型童年书写创作范式的探究,能够丰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童年生命书写的内涵和形式,并为儿童文学深入童年精神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三章“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对童年书写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了阐释。经验型童年书写,分为成人作家对自我童年生活书写的白描,及以文学书写方式再现自我童年的心理投射。在对儿童小说中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解读时,主要从童年回忆的诗意书写,童年乡土的多元书写,童年创伤的投射书写和童年缺失的补偿书写等不同维度加以讨论。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中,成人作家试图通过追寻自我童年生命的书写价值,来呈现儿童小说中的童年经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征。第四章“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探讨了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型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和审美意蕴。理想型童年书写作为成人作家对于童年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为当下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指引,并为人类童年提供了直达心底的精神滋养。本章从历史语境、战争语境、人类乡土语境和理想童年精神四个维度,建构了理想型童年的创作范式。理想型童年书写为成人作家提供走出个人化童年私语,面向集体童年精神的途径,其体现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对于人类童年精神的向往。第五章“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主要讨论了童年书写所呈现的审美意旨,与其在创作中所面临的书写困境。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既体现为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在文本层面,以诗性内核把握童年精神品质和以童心力量坚守文学创作之魂,又体现为童年书写对儿童读者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灵净化与情感共鸣。在探究新世纪儿童小说的童年书写所面临的困顿境遇时,本论文分别从童年书写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童年书写中成长体验的错位和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指出了当下儿童小说的创作困境。并重审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系列化”写作模式,桥梁书阅读模式,及“低龄化”写作现象,为童年文化变革中的童年书写提供突破和发展的新方向。结语部分对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通过肯定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指出了随着“童年”元素作为儿童小说书写的日趋繁盛,追求童年审美的文学样式将丰富儿童小说的创作空间。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商业化的童年书写样式对儿童小说发展的阻碍。因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既要对抗符号文化的侵蚀性,又要保有文学审美的生命力。特别是,童年书写需要从儿童生活的真实感出发,表达儿童生命的深广度,展现童年精神的力量性和童年文化的审美力,为儿童文学阅读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审美空间。童年本身能够带给人类的精神力量,引导着儿童小说在立体而饱满的童年书写中,塑造中国童年的独特审美艺术。新世纪儿童小说正是通过不同维度的童年书写诠释着童年精神的生命、历史和文明之歌。

唐靓[7](2020)在《陈丹燕少女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五四期间,思想先驱周作人先生提出了“人的文学”,同时在思想和文学领域发现“妇女”和“儿童”,专门为这两大群体的权利摇旗呐喊。儿童文学之中的母女关系书写正是聚焦于妇女、儿童这两大群体,通过表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呼唤和促进男女平等,探讨和发现女性生存现状,关爱和理解青少年群体,引领少女成长,对“妇女”和“儿童”两大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贡献。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说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展现母女之间多种多样的矛盾关系,分为“牺牲与愧疚”、“控制与反抗”、“冷漠与疏离”和“特殊家庭里的母女关系”四类,并针对每一类的具体表现加以论述。第三部分以女性书写的切入角度,分别就陈丹燕的女性经验与女性意识、母女群体的双向聚焦、“女性视点”的叙事手法加以阐释。第四部分旨在论述陈丹燕少女小说书写蕴含的多重意义,分别就新型少女形象的塑造、少女本位意识的彰显、对少女文学发展的启示来加以论证。陈丹燕的少女小说之中的母女关系书写,是中国儿童文学母女关系书写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到了开创性的引领作用,在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依然生机勃勃,值得借鉴和学习。本论文将对陈丹燕小说中的母女关系进行研究,并努力做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与创新,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陈丹燕少女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书写所折射出的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而体现陈丹燕少女小说之中母女关系的前瞻性、独特性、开创性以及对当代少女文学的启发性。

陈莉[8](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认为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宋雅璇[9](2019)在《论新时期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记忆书写》文中研究说明儿童文学书写儿童和童年,其中作家个体的童年记忆是积极的动力和直接有效的资源。新时期以来儿童小说中书写童年记忆的作品日渐增多,并成为当下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一大写作范式,在展现儿童生命力量,彰显童年精神,和构建“中国式童年”方面意义突出。作品通过书写不同代际作者的个体经验和风格迥异的童年图景,表达了成人作者对于童年、生命的思考和对儿童的美好希冀,展示了较为深远的美学向度。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偏重想象力,轻视记忆力,幻想题材以及校园题材的“喧嚣”气息充斥于儿童文学领域,部分作品甚至缺乏对童年精神的深层追问和呈现。因此,有必要在历史童年的现场中找回儿童文学的“记忆力”,透过不同代际的主体对话抵达儿童内心,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通过选取新时期以来童年记忆书写中典型作家的典型作品进行细读,并整体梳理儿童小说童年记忆书写的发展脉络,从童年记忆书写的美学向度切入,理清记忆之于童年的重要性和理论价值;挖掘童年记忆书写在展现民族文化意蕴、反映历史和生活真实、关注儿童精神成长以及体现童年和儿童本真等方面的主题美学价值,探究成人作家通过自我阅历和情感体验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扩展,以及成人和儿童审美意识形态的双向交流;此外,分析童年记忆书写多重视角融合、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杂糅、灵动丰满的空间形态和深入的浅语化的表达等叙事特点,发掘出童年记忆小说强大的叙事动力;最终阐释童年记忆书写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说明童年记忆书写塑造出了独特的中国童年符码和中国儿童形象,构筑起了厚重的童年书写底蕴,不仅实现了历史童年的现实重塑,也完成了新时期儿童文学对于现实童年的人文关怀和价值重塑,促成儿童文学童年叙事的新发展和突破。本文从回到童年出发,一路探寻童年生命力量,实现与童年的对话,并守望和重塑童年,以此呼唤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回到历史场域,探寻自我记忆书写中的童年文化形态和童年精神,对应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式童年”的现实需要,感动当下的孩子。

郭忠媛[10](2018)在《书写温暖的秦文君—秦文君少女小说研究》文中提出少女小说是以少女读者为主体接受对象,以表现少女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精神生命成长为主体审美内容的特殊小说。随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对“青少年文学”、“成长小说”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作为儿童文学一个重要分支的“少女文学”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学者们对于少女小说的成长主题以及心灵的关注、研究往往涵盖在青少年儿童文学的研究当中。实际上,以程玮、陈丹燕、秦文君、韦伶为代表的作家群她们笔下的“’少女文学’已形成了一个足以廓清自己而独立于少年文学的艺术现象,并基本上以一种稳态表现对应于一种动态表现,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少年文学应对现实的不同艺术处理层次”。①而且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变化,“少女文学”也不断地进行外延和内涵的更新。在叙事体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女作家或以自我的生命经验作为资源,以童年、青少年时期为主要叙事时段的自传体小说中书写强烈的主体意识;或在女孩故事的叙述中,通过女孩的主体性成长、作家与女孩的对话,展现他们共通的生命体验与心灵世界。秦文君是成长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女性作家,她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在近40年的创作中,尝试了多种儿童文学题材的创作,她一方面在书写中祭奠自己的童年及少女时代,另一方面则进入到少女的内心世界,关注少女主体的成长,书写着她们的故事,这些作品或沉郁温婉、或幽默风趣、或温暖清新,都深受读者喜爱。本文以秦文君“少女文学”作品文本细读为基础,以作者坚持和继承“儿童本位”观念为出发点,旨在研究其作品主题精神所在以及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笔者将所述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少女文学”的概念、发展和秦文君少女小说的发展轨迹进行简述,明晰所讨论的课题;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秦文君少女小说的创作成因、主题精神以及艺术特色。秦文君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带着一种女性的主体意识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不仅有少年小说,也有风格各异的少女小说,学者们对秦文君少年小说的研究至今已较为成熟,但对少女小说的研究则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正文部分从秦文君少女小说创作观念入手,重点从“细描少女成长之’痛’”和“反思当代教育之弊”两个角度探究秦文君少女小说的主题精神。第三部分在对秦文君少女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中,笔者将论述重点落在作者坚持“儿童本位”观念上叙述视角和结构上的创新、丰富语言世界的营造,探究秦文君在少女小说写作手法上所作出的贡献和成就。最后结语部分笔者对本文的研究论述进行总结,并重点与同时代少女文学作家陈丹燕进行比较,简述秦文君少女小说写作的价值。

二、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5)性别视角下的秦文君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秦文君创作概况
    (二)研究现状
    (三)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性别观念的变化
    (四)选题价值
一、秦文君的性别观念与创作倾向
    (一)性别矫治倾向与性别差异的凸显
    (二)开放包容理念突破刻板性别印象
二、两性互动中的性别觉醒
    (一)性别审视与主体间性的形成
    (二)性别“对抗”中的觉醒与成长
三、少女成长中的性别建构
    (一)对抗困境中的自强奋进
    (二)复杂成长中的性别认同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童年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概述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四、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转向
    第一节 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历史变迁(1917—1999)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生期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发展期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探索期
        四、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繁荣期
    第二节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小说童年书写
        一、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语境
        二、分化期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格局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创作范式
    第三节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表现形式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学表达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内涵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艺术呈现
第二章 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
    第一节 学校与儿童:写实型童年的身份认同
        一、童年的校园:作为学生的儿童身份塑造
        二、认同的焦虑:儿童身体的压抑与桎梏
        三、认同的内省:校园童年的觉醒与抗争
    第二节 主体的真实:写实型童年的成长镜像
        一、自我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审视
        二、他者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迷思
        三、家庭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再认
    第三节 自觉与超越:写实型童年的性别意识
        一、性别书写:“永远的”男孩和女孩
        二、少女小说: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自觉
        三、超越定式: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重构
    第四节 接纳与指引:写实型童年的青春书写
        一、找寻信念:童年青春书写的姿态与方向
        二、触碰情丝:童年青春书写的勇气与限度
        三、走进现实:童年青春书写的理性与节制
    第五节 观照与隔阂:另类童年的书写边界
        一、无声的呐喊:书写特殊童年的私语
        二、他者的边界:从《我是白痴》到《我是天才》
        三、遥远的银河:“另一种”童年书写
第三章 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
    第一节 记忆碎片:童年回忆书写的追思与重组
        一、真挚与坦诚:童年回忆书写的诗意表达
        二、治愈与省思:童年回忆书写的双重指向
        三、遮蔽与取舍:童年回忆书写的经验治理
    第二节 个人乡土:童年乡土书写的热切与哀伤
        一、记忆重启:个人乡土童年的书写特征
        二、大地之子:个人乡土童年回忆的成长之歌
        三、重拾美好:新乡土童年书写的碰撞与坚守
    第三节 投射机制:创伤性童年书写的精神博弈
        一、悲悯的投射:童年创伤经验的文本再现
        二、受创的儿童:身体的规训与精神的桎梏
        三、童心的抚慰:灾难中的群体性创伤
    第四节 情感补偿:缺失性童年书写的孤独内核
        一、教育的轮回:缺失性童年书写的亲情之思
        二、孤独的延续:缺失性童年书写的生存观照
        三、《金色的手指》:爱的缺失与成长的孤寂
第四章 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
    第一节 想象的儿童:历史与童年的双重建构
        一、历史童年书写:“唯我”的历史文化想象
        二、历史的童年:童年生活的想象与再现
        三、童年的历史:童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
    第二节 战火中的儿童:战争与童年的书写平衡
        一、重返生活: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叙事转向
        二、悲悯情怀:战争童年的书写力量
        三、非暴力书写:战争童年的人性底色
    第三节 人类的乡土:童年生命的精神原乡
        一、人性颂歌:人类童年乡土的诗性咏叹
        二、文化乡土:重返童年的生命之源
        三、《寻找鱼王》:童心与初心的“天人合一”
    第四节 理想的儿童:童年精神的文化确认
        一、童年精神书写的集体性想象
        二、童年精神书写的多重性建构
        三、童年精神书写的革新与超越
第五章 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
    第一节 向阳而生: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
        一、诗性哲思:童年书写的美学景象
        二、守护童心: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涵
        三、救赎之力:童年书写的净化作用
        四、情感共鸣:童年书写的文本价值
    第二节 走出困顿:童年书写的创作反思
        一、从“现实”到“真实”的童年书写距离
        二、童年书写中成长性体验的割裂与缺失
        三、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对“儿童本位”的补充
        四、消费时代下童年书写的改写与重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陈丹燕少女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矛盾交织的母女关系
    (一)控制与反抗
    (二)牺牲与愧疚
    (三)冷漠与疏离
    (四)特殊家庭里的母女关系
二、母女关系观照下的女性书写
    (一)女性经验与女性意识
    (二)对母女群体的双向聚焦
    (三)“女性视点”叙事
三、母女关系书写蕴含的多重意义
    (一)塑造出新型的少女形象
    (二)少女本位意识的彰显
    (三)对少女文学发展的启示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论新时期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记忆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回到童年——童年记忆书写存在探析
    第一节 记忆的理论生成
    第二节 童年记忆何以成为审美要素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儿童小说童年记忆书写的美学实践
第二章 对话童年——童年记忆书写的主题美学
    第一节 历史记忆的文化传承
    第二节 成长主体的自我建构
    第三节 苦难记忆的宣泄补偿
    第四节 复杂沉重的童年暗影
第三章 守望童年——童年记忆书写的叙事美学
    第一节 视角融合
    第二节 时间感知
    第三节 空间建构
    第四节 浅语表达
第四章 重塑童年——童年记忆书写的意义体认
    第一节 回溯自我唤醒集体认同
    第二节 建构童年书写的精神底蕴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回归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书写温暖的秦文君—秦文君少女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秦文君的“少女文学”写作
    第二节 秦文君少女小说研究现状
第一章 秦文君少女小说的创作观念
    第一节 少女本位的创作观念
    第二节 自觉的社会责任担当
第二章 秦文君少女小说的主题精神
    第一节 述少女成长之“痛”
    第二节 反思当代教育之弊
第三章 秦文君少女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双重叙述视角—“少女成长对话”
    第二节 独立的、日常的故事叙述结构
    第三节 丰富的语言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1978年以来儿童小说中的家庭叙事[D]. 王一典.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李东华儿童小说中的成长困境书写研究[D]. 杨雅雪.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论新世纪长篇儿童成长小说中的“成长”主题[D]. 黄子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常新港儿童文学创作研究[D]. 张怡. 安徽大学, 2021
  • [5]性别视角下的秦文君小说研究[D]. 莫云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D]. 山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陈丹燕少女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研究[D]. 唐靓.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9]论新时期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记忆书写[D]. 宋雅璇. 兰州大学, 2019(08)
  • [10]书写温暖的秦文君—秦文君少女小说研究[D]. 郭忠媛.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