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实验中τdy随温度变化的变化

第二组实验中τdy随温度变化的变化

一、温度变化第二组试验τdy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安钢[1](2021)在《工业烟丝干燥过程建模与先进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干燥是一项能源密集型的过程,大多数工业干燥过程的能源效率及质量性能偏低。在不断上升的能源成本和愈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干燥过程的能源消耗和质量性能必须得到改善。研究者往往更多地研究干燥过程的机理和模拟仿真,而对干燥过程的操作控制研究甚少。干燥过程的主要成本并不是在初期的投资(设计和装配),而是在日常运行的干燥过程优化。控制策略对于提高能源效率和获得理想的干燥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改善的方法和策略是建立合理的干燥模型和使用有效的控制策略优化干燥过程。在工业干燥过程中,大多数优化控制策略都是基于模型设计的,在控制调节问题中,模型的预测值被用来产生最优控制动作;在估计问题中,基于模型的预测值与工业实际测量数据协调来产生系统最优状态和参数估计。系统模型不仅有助于了解系统内部机理行为,而且是整个控制系统协同优化的基础,因此干燥过程建模是控制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干燥模型研究从工艺角度来建立,主要的作用是模拟干燥过程以及了解干燥过程各物理变量的变化规律,模型非常复杂且很多涉及到高维度偏微分动态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干燥过程实时控制策略比较困难。作为控制策略研究者更关注模型对后续的控制策略实施的影响,线性模型过于简化并不能精确描述复杂的干燥过程,变量之间的耦合性考虑很少。基于第一原理/机理(能量、质量和动量平衡)的非线性模型不仅能准确地描述干燥过程的复杂动态特性,而且在其他干燥过程/条件下容易移植和扩展这些模型的使用。为了得到干燥过程的最优干燥条件、更好的质量性能以及更高的能源效率,通常基于第一原理模型的优化控制策略是首选。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实际干燥过程(烟丝干燥过程)的相关变量因素客观分析、干燥过程数据主成分分析以及干燥过程机理分析建立起四阶非线性第一原理模型。第一原理模型具有一般性,不仅对于其他干燥过程具有很强的模型移植性和扩展性,而且能够建立起高度复杂且精确的系统模型。其次,针对工业干燥过程存在不可测量或难以测量的状态变量及物理参数,通过能够处理非线性模型及约束的滚动时域估计算法进行估计,避免花费大量精力去测量验证干燥过程中一些难以测量的物理量,以及为后续优化控制提供精确的模型。最后,针对工业干燥过程模型存在自由度不足的控制难题,设计出三种控制策略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如下:(1)设计了烟丝干燥过程的非线性滚动时域估计策略。由于烟丝干燥过程为非线性模型且存在难以测量的未知参数和状态变量以及系统约束,常规的时域估计策略很难处理非线性问题及系统约束,并且不能同时估计出干燥过程模型的未知参数和状态变量。本文设计的非线性滚动时域估计策略(L1-Norm Moving Horizon Estimation,L1-Norm MHE)能显式处理系统非线性及各类约束。基于滚动时域窗口,优化策略只利用最邻近的时域窗口数据同时估计出系统状态变量及未知参数,与全信息时域估计策略相比,该策略不仅有精确的估计结果,而且减少了优化计算负载及计算时间。通过实例仿真对比,发现L1-Norm MHE估计策略在面对复杂工况(数据异常值、噪声、数据漂移)时,更能抑制异常工况,鲁棒性及精确性优于其他算法。该估计策略为后续工业干燥过程的优化控制层提供实时的状态和未知参数估计,改进干燥过程的优化控制效果。(2)提出了烟丝干燥过程的区域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针对烟丝干燥系统为多变量非方模型(模型的操作变量数目小于输出变量数目),存在控制自由度不足的问题。常规模型预测控制往往会导致输出变量存在稳态误差,控制精度及产品质量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本文提出的区域模型预测控制(Zon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ZMPC)将烟丝出口水分w无偏差地控制在设定值上。其他被控输出变量不需要严格控制在设定值上,放松其他输出变量的控制要求,只要其在给定的设定区域内即可。放松设定值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控制自由度,满足系统关键输出变量的控制要求,消除了输出变量的稳态误差。区域模型预测控制独特特点是采用区域参考轨迹,只有当模型的预测值超过这个区域参考轨迹时,优化器才会改变操作变量。与传统的设定点跟踪模型预测控制相比,区域模型预测控制(ZMPC)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能以及控制器最小动作的经济特性,关键是让烟丝出口水分跟踪设定值无任何稳态误差。(3)研究了烟丝干燥过程的优先级多目标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针对非线性多变量模型的烟丝干燥过程,系统的被控输出变量间存在相互耦合竞争的矛盾。再加上干燥过程是一个自由度不足的非方模型,如何在有限的操作变量下优先满足系统最为关键的被控输出变量是非方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将优先级多目标优化策略引入到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框架上,利用优先级多目标优化是处理系统目标间存在相互竞争的最佳解决策略。对干燥过程被控输出变量进行优先级升序排序依次优化,优先满足优先级高的被控输出变量的工艺要求。针对被控输出变量可能额外受到不同的目标约束,在确定具体被控输出变量的优先级后,对此变量的目标约束进行优先级降序划分,先放松优先级低的目标约束,一旦优化可行时,停止放松其他优先级高的目标约束,最终使系统被控输出变量沿最佳目标轨迹运动。通过控制策略仿真验证,优先级多目标控制策略优先满足烟丝出口水分的目标要求下,降低其他三个输出变量控制目标,以达到干燥过程最优控制效果。与区域模型预测控制比较,设计的控制策略更多地反映工业操作者对干燥过程的主观意愿的要求。(4)开发了烟丝干燥过程的双层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对烟丝干燥过程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系统输入输出稳态值的相容性和唯一性都是由于上层优化(Real Time Optimization,RTO)不合理的设定值及模型自由度不足造成的,导致输入输出稳态关系无法求解。系统输出变量存在稳态误差的根本原因是被控输出变量的设定值不合理。针对这一根本原因,本文在上层优化(RTO)和控制层之间增加一个稳态目标优化层(Steady State Objective Optimization,SSTO),结合当前阶段工艺过程重新优化输出变量的设定值,从而开发出双层模型预测控制(Steady State Objective Optimization-Model Predictive Control,SSTO-MPC)策略。通过控制策略验证,SSTO-MPC控制策略比传统模型预测控制具有更好的跟踪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与区域模型预测控制及优先级多目标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相比,SSTO-MPC控制策略具有更严格的理论优化操作设定值,实施更科学合理。

常超[2](2021)在《装载机动力换档离合器摩擦片的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装载机动力换挡变速箱主要通过控制湿式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以实现动力换挡。当湿式离合器摩擦片分离间距不均匀,摩擦片间距过小时,会导致离合器带排扭矩会急剧增大,并产生大量的摩擦热,致使离合器热失效。该问题严重影响到动力换挡传动系统的平稳性、可靠性。本文以五组改进型湿式离合器摩擦副为研究对象,针对摩擦片分离间距不均匀的情况,建立改进型湿式离合器摩擦片动力学模型,对摩擦片分离过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与计算,实现对摩擦片间距的控制,为湿式离合器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传统带排扭矩模型提取关键参数。明确了摩擦片间距是影响带排扭矩的重要因素,间距越小对带排扭矩的影响越大,间距越大时,则相对转速对带排扭矩的影响较大。其次,通过改进型湿式离合器摩擦片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可变动设计因素,得出摩擦片质量、片间回位弹簧刚度和外部接合压力可能是摩擦片的分离间距的影响因素。为了研究摩擦片分离过程中所受阻尼力,通过流体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建立了摩擦副间隙冷却润滑油模型,对摩擦片分离过程进行流体动力学计算,结合ORIGIN软件通过多项式拟合方法对计算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出了摩擦片分离过程时的阻尼系数随分离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的关系。最后,基于改进型湿式离合器动力学模型,利用AMESim软件对摩擦片的分离间距性能进行计算,分析了摩擦片质量、片间回位弹簧刚度和外部接合压力对摩擦片分离间距的影响,得出摩擦片质量逐级变化对摩擦副分离间距的影响较小,但会增加摩擦片的分离时间,其中摩擦片质量逐级递增会显着增加分离时间;对偶钢片质量逐级变化则对摩擦副分离间距和分离时间的影响较小。弹簧刚度变化时离合器的分离时间相近,对分离时间影响较小,摩擦片分离间距随弹簧刚度逐级增大而逐级减小,随弹簧刚度逐级增大而减小。摩擦片的分离间距大小与接合压力的大小呈正相关性;接合压力的卸载方式对摩擦片和对偶钢片的分离间距与时间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接合压力线性下降使离合器片的分离间距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同时其分离完成时间也更短。

马鹏辉[3](2020)在《黄土地质灾害链链生演化特征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独特的力学特征(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大孔隙等),导致黄土地质灾害的发生多与水有关,再加上国家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在黄土高原陆续实施和进行,黄土地质灾害以单体灾害存在形式越来越少,一种黄土灾害发生后,往往会引起其他类型黄土地质灾害相继或滞后发生,形成了复杂的黄土地质灾害链,呈现着随机性、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其链生效应导致黄土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强。黄土地质灾害链是当前黄土地质灾害研究的热点新命题。本论文选题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黄土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理论”,首先,基于大量的黄土地质灾害链实例调研,建立黄土地质灾害链的科学框架。其次,水源型黄土地质灾害链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地质灾害链,因此以水作用(灌溉、降雨)→黄土湿陷→地面沉降→黄土地裂缝→黄土塌陷→崩塌滑坡→黄土泥流为切入线索,以文献收集-野外调研与监测-土工试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数据分析-机理探索为研究方法,对黄土地质灾害链生演化特征及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土地质灾害链演化过程伴随着三过程四阶段五状态。三过程指黄土结构面的扩张、分离、解体。四阶段指孕灾阶段、激发阶段、成灾阶段、衰退阶段。五状态指连续固体、变形体、破碎体、散体、流体。(2)分别从因果关系、成因、灾变机制上对黄土地质灾害链进行了分类。从因果关系上可以分为伴生黄土地质灾害链,派生黄土地质灾害链。从成因上可以分为内动力黄土地质灾害链、外动力黄土地质灾害链、人为黄土地质灾害链、复杂动力黄土地质灾害链。从灾变机制上可以分为水源型黄土地质灾害链,力-水源型黄土地质灾害链、震源型黄土地质灾害链。(3)连续固体→变形体可以概述为四个过程:1.水沿结构面入渗阶段;2.水-结构面作用阶段;3.结构面松动阶段;4.湿陷沉降阶段。(4)变形体→破碎体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1.水-结构面作用下形成黄土地裂缝、黄土洞穴等灾害过程;2.坡体整体变形过程。第一个过程经历三个阶段:(1)填充物冲刷阶段;(2)黄土地裂缝形成阶段;(3)黄土洞穴形成阶段。第二个过程中坡体变形分布情况分为三个区:湿陷拉裂区、压裂区、剪切破坏区。(5)破碎体→散体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1.黄土崩滑启动脱离边坡母体的过程;2.土体脱离斜坡母体后形成散体过程及散体的运动过程。在转化过程中散体在运动过程中伴随有常见的四大特点:1.结构面放大效应;2.双液化效应;3.散体与基底相互作用效应—逆冲推覆现象;4.多级次滑动。进而导致散体形成六种类型:拉裂破坏型、反倾破坏型、直立错落型、高位抛出型、错落平铺型、基底剪出型。(6)根据黄土地质灾害链的时效性,将散体→流体过程的宏观链生模式分为两种:直接转化型、间接转化型。地质条件、物源条件、水力条件、土体条件四大因素共同控制着散体向流体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其运动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大特点:1.流动距离远;2.流动速度大;3.铲刮效应和加积效应;4.放大效应。(7)散体→流体外在灾种表现实质是黄土滑坡转化泥流。通过模型试验得出:黄土滑坡转化泥流的关键是高孔隙水压力能否的持续保持。散体→流体是库伦失稳和液化两种破坏形式共存,坡度和视摩擦角共同影响着堆积体的稳定性,视摩擦角同时影响着其破坏形式,直接导致堆积体从库伦失稳转化为任意失稳状态。而坡度则影响着滑坡转化泥流的规模和程度。由坡面冲刷型为主导逐渐转化为深部液化型泥流占主导。

段敏克[4](2020)在《真三轴采动影响下结构异性煤岩多场耦合响应机制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差异大,地质构造复杂,煤岩内部结构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和强度的不断增加,伴随多场耦合作用的开采扰动效应更加明显,在构造应力与采动应力综合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真三轴采动应力状态(σ1>σ2>σ3),即外部应力也呈现各向异性特征。煤岩渗透率的各向异性是由煤岩内部结构和外部应力双重异性耦合的结果,研究煤岩渗透率和力学行为的各向异性特征是煤层瓦斯安全高效精准抽采的关键。本文运用重庆大学自主研制的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实验系统,循序渐进的进行了不同真三轴采动应力路径下、不同层理倾角煤岩的力学行为及渗流特征实验,分析了不同真三轴采动应力路径或应力状态、主应力、层理结构或倾角及瓦斯流动方向等因素,对煤岩力学行为和渗透特性的影响;基于真三轴应力条件下含层理煤岩的渗流实验结果,结合平板裂隙流理论,将煤岩简化为立方体模型,构建了基于层理效应的真三轴动态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将煤岩看作双孔介质模型,由真三轴动态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及动态孔隙率模型、应力平衡方程、基质和裂隙内瓦斯质量守恒方程,构建了煤岩多场耦合数学模型;运用数值模拟平台进行了各向异性渗透率煤层多场耦合作用下的瓦斯抽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结果以期为瓦斯抽采钻孔精准布置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真三轴简单应力路径下,对正交层理煤岩开展了不同真三轴应力状态、不同气体流向的渗透特性研究。探讨了σ2、层理与主应力或瓦斯流动方向对煤岩渗透率和变形的影响。随σ2的增加,煤岩渗透率逐渐减小。本实验中平行层理方向的渗透率约为垂直层理方向渗透率的2倍,而两平行层理方向的渗透率总体相差不大。当气体渗流方向平行煤岩层理面时,σ3垂直层理面时的渗透率最大,σ2次之,σ1最小。渗透率各向异性比随应力的变化而动态变化,随着σ2的增加,渗透率各向异性比减小。(2)在真三轴采动应力路径下,对不同层理角度煤岩在不同应力状态下进行了真三轴加卸载渗流实验,探讨了不同层理角度与真三轴应力状态耦合作用对煤岩变形、渗透率、能量及破坏形态的影响。随着层理角度的增大,煤岩的峰值强度降低,破坏失稳前耗散能增加,弹性应变能减小,渗透率也增加。真三轴应力状态A组的ε2出现反转效应,而B组破坏后出现ε2<ε3的现象。真三轴应力状态A组的峰值强度明显比B组的要低,而耗散能恰恰相反。(3)在真三轴循环扰动作用下,循环主应力方向对应的主应变为主导变形,其变形量相对较大。分级循环σ1与σ3过程中,ε2都相对较小,且产生的残余应变变化趋势相同,即随分级循环σ1与σ3载荷幅度的增加,累积残余最大主应变和最小主应变分别呈指数型、二次抛物线型函数增加,相对残余最大主应变与最小主应变分别呈U型、∩型先减小后增加,而累积及相对残余中间主应变的变化量都较小。分级循环加或卸载σ2都可能引起煤岩的失稳破坏,且产生的残余中间主应变明显增加,临界破坏急剧增大。随着分级循环载荷幅度的增加,煤岩的总耗散能呈指数函数增加,损伤变量也呈“S”型增加。(4)基于立方体模型及平板裂隙流理论,构建了各向异性单元体渗流模型,定义了煤岩初始结构各向异性系数,推导了考虑煤岩自身结构和应力变化的真三轴动态各向异性(D-A)渗透率模型,用真三轴实验数据和经典渗透率模型W-Z(各向异性)、C-B和S-D渗透率模型对基于层理效应的真三轴动态各向异性(D-A)渗透率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基于层理效应真三轴动态各向异性(D-A)渗透率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优越性。(5)将煤岩视为双孔介质模型,基于真三轴应力场控制方程和瓦斯流动场控制方程,再结合真三轴动态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及动态孔隙率模型,构建了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结构异性煤层多场耦合数学模型,此模型考虑了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的有效应力、煤岩结构各向异性特征、煤岩动态渗透率各向异性特征、扩散系数动态变化特性、基质收缩和层理效应等多重因素交叉耦合影响。开展了各向异性煤层单孔干式瓦斯抽采的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多抽采钻孔群优化布置方案。

陈浩,林震,刘成诚,张斌,刘洪[5](2020)在《基于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的真空羽流不确定量化研究》文中指出真实流动环境下的真空羽流必然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那么确定性输入条件的数值模拟必然会存在偏差,因此需进一步研究不确定性对羽流流动特征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洛(DSMC)方法,对不确定性输入的羽流流场进行模拟;采用稀疏的概率配置点方法对来流、壁面及模型参数等输入不确定量进行描述,对不确定性的传播和输出目标的平均值、方差及不确定度进行计算。研究表明,流场不确定性沿流线传播至流速最大处之后迅速增强,并在声速线前出现骤减的现象;传播至声速线之后,挡板壁面输入不确定性的影响凸显。其中最为显着的是,压力不确定度在挡板驻点位置达到全场最大值,约为输入不确定量(3.54%)的2.1倍。此外,温度跳跃不确定度受到壁面温度不确定性输入的限制而近似保持为一个恒定值,约为输入不确定度的0.8倍。进而,壁面热流不确定度(5.54%)比壁面正应力不确定度(6.25%)略小,切应力不确定度最小(5.07%)。Sobol’全局敏度分析表明,喉道速度和喉道压力的输入不确定性对气动力/热不确定度的贡献是最大的,且远远超过了壁面温度和模拟分子直径不确定性输入的贡献。

白冬晓[6](2019)在《孔板管道流动加速腐蚀受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厂汽水管道的运行中,流动加速腐蚀普遍存在且威胁着管道系统。它是一种在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碳钢溶解、减薄的机制。流动加速腐蚀过程很复杂,它会使电厂的管道系统等失效,造成安全威胁和财产损失,所以对流动加速腐蚀的研究很是必要。研究流动加速腐蚀的实验不仅需要性能优良的设备,还需要严格的环境条件,相比于实验研究的复杂及费时费力,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结合已成为研究流动加速腐蚀的有效方法。在国内外学者对于流动加速腐蚀机理、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及预测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前人在数值模拟方面对于温度这一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欠缺,忽视了工质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这一重要现象。为很好的预测电厂管道发生流动加速腐蚀的部位及速率,本文基于电厂管道实际工况,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根据温度变化相应地调整工质的物性参数,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模拟了孔板管道下的流场,观察速度及湍流动能在孔口下游整体及竖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溶解度、速度、湍流动能、壁面剪切力及传质系数的变化,并结合流动加速腐蚀预测模型更精确地分析了温度对流动加速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工质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的方法模拟孔板管道中心轴线速度及静压分布结果与前人实验结果相符合;随距离孔口越远竖直方向上的速度、湍流动能的转折点越靠近轴心,中心轴线上的速度、湍流动能、壁面剪切力、传质系数、流动加速腐蚀的最值整体随温度的升高而向孔口靠近;模拟得到的速度、湍流动能及壁面剪切力与计算得到的传质系数、流动加速腐蚀速率整体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壁面剪切力、传质系数及流动加速腐蚀速率随温度变化出现第一、二峰值及最小值的位置相同,流动加速腐蚀速率在孔板下游0.7-1.0D(D为管道内径)之间达到峰值,在3.8-4.3D之间出现第二峰,这两处为孔板管道高危腐蚀区域;传质系数与溶解度均受温度影响,在150℃以下,温度对流动加速腐蚀速率的影响效果显着且主要是通过传质系数实现的。

孙丽[7](2019)在《基于随机过程的退化失效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具有高可靠、长寿命特征的弹药,传统的寿命及可靠性评估主要依赖于加速寿命试验,但是随着我国制造水平的日益提升以及更多新材料、新技术被用于弹药系统中,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足够的加速寿命数据用于常应力条件下的弹药贮存寿命评估,因此基于退化数据或加速退化数据建立退化模型成为可靠性和寿命评估领域的趋势。Wiener过程模型是一种随机过程模型,既可以用于具有单调退化特征的产品,又适用于非单调退化的情形,且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具有退化特征的弹药零部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加速退化试验获得其在加速应力条件下的加速退化数据,并且收集了其在自然贮存条件下的退化数据,从而建立退化模型并开展弹药贮存寿命评估。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所示:(1)采用基于时间尺度转换的非线性Wiener过程对弹药参数退化过程进行建模,提出了转换时间尺度下加速因子的概念,并基于弹药加速退化试验失效机理不变原则推导了漂移系数和扩散系数与加速应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基于退化参数构建t统计量用来检验两个加速应力下的失效机理是否发生变化,分析了弹药零部件个体差异对失效寿命分布及其寿命特征参数的影响,进一步将考虑个体差异性的随机效应模型推广到加速退化场合。分别对弹药恒定应力加速退化过程和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过程进行建模,并给出了模型中未知参数的估计方法。最后通过某水声干扰子弹起爆电容器应用实例和仿真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2)变环境应力下等效理论研究。在库房自然贮存环境下,弹药所承受的温度应力会随着气候和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针对具有非线性退化特征的弹药退化参数,基于退化量均值等效原则提出了一般等效温度模型,同时对影响等效温度的参数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某火箭弹用O型橡胶密封圈库房自然贮存环境等效温度的确定上。相对于主要适用于具有线性退化特征产品的经验等效温度模型和常用的平均温度模型,提出的一般等效温度模型扩展了等效温度模型的适用范围。在弹药库房自然贮存条件下,除温度应力以外,湿度应力也会对弹药寿命产生影响,通过建立自然贮存条件下温湿度载荷谱从而选择合适的随机分布对随机温湿度应力进行描述,进而构建弹药可靠性预测模型。除此之外,对具有遍历性特征的随机应力,采用泰勒公式和It(?)公式对随机环境应力下的弹药退化量均值和方差进行近似,从而建立了基于变应力的等效退化模型,对探索变环境应力下弹药等效退化过程起到了推动作用。(3)融合加速退化试验数据和库房自然贮存环境下退化数据的弹药剩余寿命预测理论研究。通过加速退化试验获得的加速退化试验数据可以对弹药失效寿命进行快速评估,并且在库房自然贮存环境下也可以对弹药退化数据进行测量与收集。然而加速退化试验应力和库房自然贮存环境应力既具有相关性又具有差异性,通过引入了一个修正因子描述加速应力和自然贮存环境应力之间的差异性,利用正态-逆Gamma共轭先验分布描述弹药样本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证明了加速应力条件下和常应力条件下的分布参数和时间转换尺度下的加速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在均值意义下退化模型依然满足失效机理不变原则。采用最大期望算法对退化参数的先验分布进行估计,基于贝叶斯方法对退化参数进行更新,继而推导了弹药剩余寿命概率密度函数的解析表达式。最后,采用仿真数据和某火箭弹用O型橡胶密封圈试验数据对退化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4)基于一般非线性Wiener过程的弹药加速退化模型研究。以往基于Wiener过程对弹药加速退化数据进行拟合时往往假定漂移系数与加速应力相关,而扩散系数是与加速应力无关的常数,对于线性Wiener过程和基于时间尺度转换的非线性Wiener过程,此假定不符合弹药加速退化试验失效机理不变原则。对于一般非线性Wiener过程,很难得到其失效寿命分布函数的封闭解析式,从而基于反证法证明其漂移系数和扩散系数皆是加速应力的函数,建立了基于一般非线性Wiener过程的弹药加速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弹药样本差异造成的随机性引入模型中。因此提出了考虑加速应力与扩散系数相关性的弹药加速退化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某水声干扰子弹起爆电容器和加速度计在常应力条件下的贮存寿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考虑扩散系数与加速应力相关性的模型对弹药加速退化数据的拟合效果更好,并对弹药加速退化模型误指定问题进行了分析。(5)考虑测量误差的弹药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测量误差广泛存在于弹药退化数据的采集中,在基于一般非线性Wiener过程的弹药加速退化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正态分布描述测量误差的随机性,建立了考虑测量误差的弹药加速退化模型,并对弹药总体的剩余寿命进行评估。对于常应力下的弹药退化数据,通过加速退化试验数据或常应力条件下的退化试验数据得到退化参数的先验值,采用贝叶斯方法及Kalman滤波方法分别对个体的漂移系数进行更新,其中Kalman滤波方法还更新了退化量的预测值,最后推导了弹药剩余寿命的解析表达式。综上所述,本论文提出的针对非线性退化过程的建模方法和寿命预测理论可以对具有退化特征的弹药健康状态预测和剩余寿命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陈勇[8](2019)在《稀土掺杂磷酸盐玻璃和纳米玻璃陶瓷的制备、发光性能及光学测温研究》文中认为稀土掺杂发光材料以其优异的光学特性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光学通信、太阳能电池、白光LED、光学测温、荧光显示器、生物医学中的光治疗技术、荧光生物标记、生物成像、军事国防事业的激光武器、3D成像和储能材料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稀土发光玻璃和玻璃陶瓷材料由于其制备工艺简单、高透明和优异的发光性能,使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开展稀土掺杂发光玻璃及玻璃陶瓷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熔融淬冷法成功制备了Na-Ca-P-B-Zr、Na-Zn-P-B和K-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并通过后续可控析晶制备出系列磷酸盐纳米晶玻璃陶瓷材料。采用XRD、TEM、FT-IR、DSC等表征手段对玻璃及玻璃陶瓷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分析;采用透射光谱、上/下转换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衰减光谱、Inokuti-Hirayama模型、色坐标及色温计算研究了玻璃及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制;利用荧光强度比(FIR)技术对Na-Zn-P-B体系和K-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进行了光学测温特性的研究。其主要的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玻璃结构分析证实,所有玻璃样品均表现出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非晶结构,其中玻璃的网络结构主要由[PO4]、[BO4]和[BO3]三种网络基团构成无序的网络结构。热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玻璃均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不过,当稀土掺杂到玻璃基质中后,玻璃的析晶活化能变大,这说明掺杂稀土抑制了玻璃的析晶。2.1.0 Tm3+/2.0 Tb3+/1.0 Eu3+(mol%)掺杂的Na-Ca-P-B-Zr体系玻璃在362 nm激发下可实现白光发射,其色坐标为(0.3418,0.3272),色温为5055.95 K;0.4 Tm3+/0.6Dy3+(mol%)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在354nm激发下也可实现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3471,0.3374),色温为4866.21 K。这一结果与标准白光照明的色坐标(0.3333,0.3333)和色温5454.12 K非常接近。因此,所制备的发光玻璃材料在固态照明和显示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应用价值。3.利用荧光衰减光谱和Inokuti-Hirayama模型理论得出:Tm3+/Dy3+和Tb3+/Eu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中Dy3+→Tm3+的能量传递主要是以电四极子-电四极子相互作用的无辐射跃迁形式进行能量传递;Tb3+→Eu3+的能量传递形式是以电偶极子-电偶极子相互作用的无辐射跃迁能量传递。4.Tb3+/Eu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在378 nm近紫外激发下,在303-753 K温度范围内的绝对灵敏度为1.00×10-2K-1,最大相对灵敏度为1.17%K-1;Yb3+/Er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在980 nm激发下,在303-753 K温度范围内的最大绝对灵敏度为4.94×10-33 K-1,最大相对灵敏度为1.22%K-1;Yb3+/Er3+共掺K-Zn-P-B体系玻璃在980nm激发下,在298-748 K温度范围内的最大绝对灵敏度为7.46×10-3K-1,最大相对灵敏度为1.43%K-1;Yb3+/Tb3+/Ho3+三掺K-Zn-P-B体系玻璃在980 nm激发下,在298-598K温度范围内的绝对灵敏为3.10×10-33 K-1,最大相对灵敏度为0.21%K-1;5.Yb3+/Er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陶瓷在303-753 K温度范围内的最大绝对灵敏度为5.73×10-3 K-1,最大相对灵敏度为1.33%K-1;Yb3+/Er3+共掺K-Zn-P-B体系玻璃陶瓷在298-798 K温度范围内的最大绝对灵敏度为4.59×10-3 K-1,最大相对灵敏度为1.67%K-1;Yb3+/Tb3+/Ho3+三掺K-Zn-P-B体系玻璃陶瓷在298-648 K温度范围内的绝对灵敏度为5.40×10-3 K-1,最大相对灵敏度为0.18%K-1。

杜文刚[9](2019)在《扭动微动应力数值模拟》文中指出扭动微动是由法向力和较小扭矩在接触体上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在球阀、人体关节以及扭动结构件等的结合部位广泛存在。扭动微动磨损会导致机构的最终失效,是一种难以察觉但危害极大的损伤形式。对于微动摩擦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切向微动方面,而扭动微动的研究又大多采用试验的方式,对于扭动微动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本文对扭动微动运行过程中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取得如下成果:(1)建立起球体接触模型,研究了扭矩幅值M0、扭转角幅值β0分别与粘着区半径c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扭矩加载和卸载时,表面切向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并得到了扭矩M和扭转角β之间的迟滞曲线。(2)分析了扭矩加载时的应力分布。法向力P单独作用下,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接触中心的正下方;在纯扭矩M作用下,分析了不同粘着区半径c时,切向应力分量变化规律及其最值点的特点;在合力共同作用下,应力分布的特点具体普遍性,应力的极值点有两处:一处是在接触中心正下方的位置,另一处是在接触表面。(3)在扭矩卸载的过程中,表面切向应力的表达式非常复杂,用传统的解析法不能推导出卸载时的亚表面切向应力。为此引入了半解析法,首先利用该方法求解出加载时的亚表面应力分布,并与解析法求得加载时的亚表面应力分布进行对比,然后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最终利用半解析法求出卸载时的亚表面应力分布。(4)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卸载时应力分布的影响。扭矩M和摩擦系数f效果相同,随着参数的增大,整体应力不断增大,最大应力也增大,最大应力点从亚表面移动到接触表面。而粘着区半径c减小时的效果相同,但其影响范围有限,只在亚表面层较浅的深度范围内,应力值发生相对明显的变化。(5)加卸载循环中,分析了M-β迟滞曲线上最大应力点的位置。表明摩擦系数f越大,粘着区半径c越小时,最大应力点出现在接触体的表面比例越高或亚表面比越低。同时可以看出,在曲线两端,即扭矩M较大时,最大应力点更易出现在表面。在曲线中心位置,即扭矩M较小时,最大应力点更易出现在亚表面。研究结果对扭动微动应力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秦志[10](2018)在《基于AMESim的柴油机润滑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润滑系统作为柴油机的重要系统之一,其工作性能的好坏对于柴油机的性能及油耗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卡特彼勒3504C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利用一维机械液压仿真软件AMESim对柴油机的润滑系统建立仿真模型,在对模型进行校核与修正后,研究分析了该柴油机在额定工况下润滑系统的流场分布以及在不同工况(转速)、轴承间隙、轴承温度对柴油机润滑系统的影响规律。首先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涉及柴油机润滑系统部分的流体力学理论基础,为后续的模拟分析奠定理论知识。其次介绍了柴油机润滑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工作原理,通过建立润滑系统主要元件的数学模型并利用AMESim软件建立柴油机润滑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主要元件的参数进行了设置与校核。最后根据仿真度的结果分析了柴油机润滑系统在额定工况下的流场分布,以及在不同工况(转速)、轴承间隙、轴承温度对柴油机润滑系统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柴油机润滑系统的仿真结果发现,在额定工况下,润滑系统各关键结构处的润滑状况良好,柴油机润滑油的压力从机油泵出口处到主油道末端,润滑油的压力逐渐减小,通过对机油泵出口处到主油道末端的压力差的比较,可以得出在机油滤清器处的压力损失较大。发动机转速在01600 r/min,随着转速升高,主轴承、连杆轴承和凸轮轴轴承的入口机油压力、流量及最小油膜厚度都有显着的升高,转速在1600 r/min后,机油压力与流量随着转速的升高而趋于稳定且继续增大转速会增大柴油机油耗与磨损;随着轴承间隙的增大,主轴承、连杆轴承和凸轮轴轴承的入口机油压力逐渐下降,流量逐渐增大,对最小油膜厚度的提高并不明显,且配合间隙过大造成轴承的泄油量增大,增加了机油泵的功率,加大了发动机的油耗;随着轴承温度的升高,轴承间隙增大,温度升高也会使轴承偏心率减小并最终导致轴承间隙的增大,增大了柴油机油耗。

二、温度变化第二组试验τdy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度变化第二组试验τdy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烟丝干燥过程建模与先进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工业干燥过程建模及先进控制策略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工业干燥过程建模及先进控制策略研究的现状分析
        1.3.1 工业干燥过程的研究现状
        1.3.2 工业干燥过程建模的研究现状
        1.3.3 工业干燥过程先进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4 工业干燥过程建模及先进控制策略相关研究之不足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1.5 符号说明
第2章 工业烟丝干燥过程机理数学建模
    2.1 引言
    2.2 工业烟丝干燥过程建模相关研究概况
    2.3 工业干燥过程建模理论方法
        2.3.1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2.3.2 工业过程主要建模法
    2.4 工业烟丝干燥过程
        2.4.1 烟丝干燥过程工艺描述
        2.4.2 烟丝干燥设备结构及工艺要求
        2.4.3 工业烟丝干燥过程建模
        2.4.4 烟丝干燥过程控制方案
    2.5 系统控制周期内层级间协同优化
        2.5.1 有限元正交配置法
        2.5.2 非线性约束优化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非线性滚动时域估计器的状态和参数估计
    3.1 引言
    3.2 状态估计方法相关概述
    3.3 滚动时域估计(MHE)相关概述
    3.4 全信息估计策略(FIE)
    3.5 有限滚动时域估计(MHE)
    3.6 状态及参数的滚动时域估计
    3.7 工业干燥过程估计算法鲁棒性对比
        3.7.1 基于线性模型的各类状态估计策略对比
        3.7.2 基于非线性模型的L1-Norm 估计器和L2-Norm 估计器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丝干燥过程的区域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4.1 引言
    4.2 干燥过程系统及控制策略相关概述
    4.3 非方多变量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策略
    4.4 区域模型预测控制策略
    4.5 干燥过程控制策略结果分析
        4.5.1 负载跟踪能力测试的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丝干燥过程的优先级多目标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5.1 引言
    5.2 多目标MPC优化算法结构
    5.3 多目标MPC可行性判定及软约束调整
    5.4 多目标优先级及目标约束优先级调整
    5.5 多目标MPC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5.5.1 单变量系统的多目标控制策略验证
        5.5.2 多变量系统的多目标控制策略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烟丝干燥过程的双层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6.1 引言
    6.2 烟丝干燥系统及性能指标概述
    6.3 非线性滚动时域估计与实时优化
        6.3.1 非线性滚动时域估计(NMHE)
        6.3.2 实时优化设计(RTO)
    6.4 子层稳态目标优化设计(SSTO)
        6.4.1 SSTO可行性判断
        6.4.2 SSTO目标跟踪
        6.4.3 SSTO经济优化
        6.4.4 SSTO可行性与经济优化的协调
    6.5 集成SSTO的 MPC
    6.6 控制策略验证
        6.6.1 系统参数和约束
        6.6.2 SSTO和 RTO的优化设定值
        6.6.3 最优操作设定值跟踪能力测试的结果
        6.6.4 非方系统的控制策略对比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致谢

(2)装载机动力换档离合器摩擦片的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动力换挡变速箱简介
    1.3 湿式离合器摩擦特性的研究
        1.3.1 带排特性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3.2 湿式离合器流场研究
        1.3.3 湿式离合器动态接合特性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湿式离合器空载特性理论
    2.1 引言
    2.2 湿式离合器工作原理
    2.3 湿式离合器技术特征
    2.4 湿式离合器带排扭矩理论研究
        2.4.1 牛顿内摩擦定理
        2.4.2 带排扭矩计算模型
    2.5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5.1 连续性方程
        2.5.2 动量守恒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式离合器分离过程特性理论
    3.1 引言
    3.2 离合器分离过程动力学模型
        3.2.1 离合器分离过程分析
        3.2.2 离合器分离过程动力学模型
    3.3 离合器冷却润滑油流场分析
        3.3.1 分离阶段理论分析
        3.3.2 冷却润滑油压力模型
        3.3.3 摩擦副局部模型分析
    3.4 摩擦副间油膜模型计算与分析
        3.4.1 摩擦副间油膜建模与参数设置
        3.4.2 摩擦副阻尼系数曲线拟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式离合器分离过程摩擦片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AMESim湿式离合器摩擦副建模
    4.3 摩擦片间距性能的计算分析
        4.3.1 质量对摩擦片间距性能的计算分析
        4.3.2 弹簧刚度对摩擦片间距性能的计算分析
        4.3.3 接合压力对间距性能的计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黄土地质灾害链链生演化特征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灾害链研究
        1.2.2 灾害链研究方法
        1.2.3 地质灾害链研究现状
        1.2.4 黄土地质灾害链转化机制研究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黄土地质灾害链类型及特性
    2.1 黄土地质灾害链分类
        2.1.1 黄土高原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2.1.2 黄土地质灾害链的分类
    2.2 黄土地质灾害链的主要特征
        2.2.1 复杂变化性
        2.2.2 周期性和时效性
        2.2.3 水作用明显
        2.2.4 放大效应与衰减效应
    2.3 黄土地质灾害链的演化过程
        2.3.1 黄土地质灾害链的链式结构
        2.3.2 常见的黄土地质灾害链的链式结构
        2.3.3 结构面与黄土地质灾害链的互馈过程
        2.3.4 黄土地质灾害链中土体状态变化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固体→变形体演变特性及机理
    3.1 黄土入渗规律
        3.1.1 降雨入渗规律
        3.1.2 灌溉入渗规律
        3.1.3 降雨和灌溉入渗的比较
    3.2 水-结构面相互作用下黄土湿陷沉降过程
        3.2.1 试验所需设备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结果分析
    3.3 连续固体→变形体链生演化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形体→破碎体演变特性及机理
    4.1 水土互馈作用
        4.1.1 冲蚀作用
        4.1.2 静动水压力
        4.1.3 崩解作用
        4.1.4 溶滤潜蚀作用
        4.1.5 湿陷作用
    4.2 变形体→破碎体转化过程
        4.2.1 水-结构面作用下边形成黄土地裂缝、黄土洞穴等灾害过程
        4.2.2 坡体整体变形过程
    4.3 变形体→破碎体灾种转化形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碎体→散体演变特性及机理
    5.1 破碎体→散体的特征和链生模式
        5.1.1 控制因素
        5.1.2 散体主要类型
    5.2 链生演化过程
        5.2.1 第一阶段:黄土崩滑启动脱离边坡母体过程
        5.2.2 第二阶段:土体脱离斜坡母体后形成散体过程及散体运动过程
    5.3 散体运动特征
        5.3.1 结构面放大效应
        5.3.2 双液化效应
        5.3.3 散体与基底相互作用效应—逆冲推覆现象
        5.3.4 多级次滑动
    5.4 案例分析—泾阳南塬“5.26”黄土滑坡
        5.4.1 滑坡特征
        5.4.2 滑坡诱发因素
        5.4.3 破碎体→散体链生演化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散体→流体链生演变特性及机理
    6.1 散体→流体的特征和链生模式
        6.1.1 链生模式
        6.1.2 控制因素
        6.1.3 运动特征
    6.2 散体→流体的转化机制
        6.2.1 模型试验
        6.2.2 黄土滑坡转化泥流机制
    6.3 散体→流体典型案例分析
        6.3.1 沟谷型黄土泥流—大沟滑坡-泥流
        6.3.2 坡面型黄土泥流—陕西泾阳“3.8”蒋刘黄土滑坡-泥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真三轴采动影响下结构异性煤岩多场耦合响应机制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岩采动应力场-裂隙场-渗流场研究现状
        1.2.2 含瓦斯煤岩渗透率模型及多场耦合模型研究现状
        1.2.3 煤岩结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现状
        1.2.4 真三轴应力下煤岩力学及渗流特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正交层理煤岩变形及渗流特征研究
    2.1 概述
    2.2 煤样参数测定及制备
        2.2.1 煤层地质及煤岩基本特征
        2.2.2 煤岩孔裂隙结构特征
        2.2.3 正交层理煤样制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实验系统
        2.3.2 实验方案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真三轴应力作用下正交层理煤岩变形各向异性特征
        2.4.2 真三轴应力作用下正交层理煤岩渗透率各向异性特征
        2.4.3 真三轴应力作用下正交层理煤岩渗透率各向异性比
    2.5 本章小结
3 真三轴采动应力下结构异性煤岩力学及渗流特性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煤样制备
        3.1.2 实验方案设计
        3.1.3 真三轴加卸载路径
    3.2 真三轴采动应力下结构异性煤岩应力-应变-渗透率特征分析
        3.2.1 真三轴采动应力下煤岩应力-应变-渗透率对应演化特征
        3.2.2 真三轴采动应力状态对中间和最小主应变的影响分析
        3.2.3 层理角度和真三轴采动应力状态对煤样渗透率及强度影响分析
    3.3 真三轴采动应力下结构异性煤岩能量演化特征分析
        3.3.1 真三轴采动应力条件下含瓦斯煤岩能量计算原理
        3.3.2 真三轴采动应力下结构异性煤岩应力-应变-能量演化特征
        3.3.3 层理角度与真三轴采动应力状态对煤岩能量演化的影响
    3.4 真三轴采动应力下结构异性煤岩破坏形态及受力原理分析
        3.4.1 层理角度和真三轴采动应力状态对煤岩破坏形态的影响
        3.4.2 不同层理角度煤岩破坏滑移面特征分析
        3.4.3 应力状态A和B组的受力原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真三轴循环扰动作用下煤岩力学及损伤特性研究
    4.1 概述
    4.2 真三轴循环扰动实验方案
        4.2.1 煤样制备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案及循环路径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真三轴分级循环载荷下煤岩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4.3.2 真三轴分级循环载荷下煤岩残余应变特征
        4.3.3 真三轴分级循环载荷下煤岩能耗及损伤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煤岩动态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建立
    5.1 概述
    5.2 煤岩渗透率模型研究现状
        5.2.1 煤岩经典渗透率模型概述
        5.2.2 煤岩各向同性渗透率模型
        5.2.3 煤岩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
    5.3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煤岩动态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建立
        5.3.1 真三轴应力条件下动态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推导
        5.3.2 基于层理效应的真三轴应力条件下动态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
    5.4 基于层理效应的煤岩真三轴动态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验证
        5.4.1 模型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5.4.2 动态各向异性渗透率模型与经典渗透率模型对比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真三维结构异性煤层多场耦合数学模型建立及应用
    6.1 概述
    6.2 真三维结构异性煤层多场耦合数学模型构建
        6.2.1 煤岩体简化物理模型及模型基本假设
        6.2.2 煤层应力场(或变形场)控制方程
        6.2.3 煤基质瓦斯运移场控制方程
        6.2.4 煤裂隙瓦斯渗流场控制方程
        6.2.5 煤层多场耦合数学模型控制方程组
    6.3 真三维结构异性煤层多场耦合数学模型应用
        6.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6.3.2 数值模拟工程背景介绍
        6.3.3 单孔顺层渗透各向异性煤层瓦斯抽采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3.4 渗透率各向异性煤层多抽采孔优化布置探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B.作为共同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C.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奖励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基于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的真空羽流不确定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值方法
    2.1 DSMC方法
    2.2 PCM方法
    2.3 稀疏网格
    2.4 计算说明
        2.4.1 物理模型
        2.4.2 PCM方法的实施流程
        2.4.3 DSMC方法误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流场不确定量化
    3.2 气动特性不确定度分析
4 结论

(6)孔板管道流动加速腐蚀受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电厂的发展现状
        1.1.2 流动加速腐蚀研究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动加速腐蚀的机理研究
        1.2.2 流动加速腐蚀的影响因素
        1.2.3 流动加速腐蚀的数值模拟
        1.2.4 流动加速腐蚀的预测模型
        1.2.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章小结
2 FAC预测模型
    2.1 基础FAC模型的建立
    2.2 传质系数的计算
    2.3 溶解度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
    3.1 管型的选择
    3.2 数学描述
        3.2.1 控制方程的通用表达式
        3.2.2 湍流方程
    3.3 数值模拟基本设置
        3.3.1 物理模型
        3.3.2 网格划分
        3.3.3 材料选择
        3.3.4 边界条件
        3.3.5 计算方法及求解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结果验证及分析
    4.1 结果验证
    4.2 流场
        4.2.1 速度
        4.2.2 湍流动能
    4.3 温度对流动加速腐蚀的影响
        4.3.1 温度对速度的影响
        4.3.2 温度对湍流动能的影响
        4.3.3 温度对壁面剪切力的影响
        4.3.4 温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4.3.5 温度对流动加速腐蚀速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随机过程的退化失效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弹药寿命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常见的加速模型
        1.2.1 弹药寿命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加速模型
    1.3 基于退化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与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1.3.1 退化轨迹模型
        1.3.2 基于Gamma过程的退化失效建模
        1.3.3 基于逆高斯过程的退化失效建模
        1.3.4 基于Wiener过程的退化失效建模
        1.3.5 其他随机过程模型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基于时间尺度转换非线性Wiener过程的弹药加速退化数据建模
    2.1 基于时间尺度转换的非线性Wiener退化过程
        2.1.1 模型描述
        2.1.2 弹药加速退化试验失效机理不变原则及其检验
        2.1.3 弹药退化参数的加速模型
        2.1.4 考虑随机效应的弹药加速退化模型
    2.2 基于Wiener过程的弹药恒定应力加速退化过程建模
        2.2.1 弹药恒定应力加速退化过程
        2.2.2 恒定应力加速退化试验未知参数估计
        2.2.3 应用实例分析
    2.3 基于Wiener过程的弹药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过程建模
        2.3.1 弹药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过程
        2.3.2 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未知参数估计
        2.3.3 基于步进应力加速退化仿真数据的寿命及可靠性预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Wiener过程的变环境应力下弹药退化过程建模
    3.1 基于退化量均值相等的一般等效温度模型
        3.1.1 等效温度模型
        3.1.2 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参数估计
        3.1.3 参数敏感性分析
        3.1.4 某火箭弹用O型橡胶密封圈库房自然贮存条件下的等效温度
    3.2 基于弹药库房温湿度应力分布的退化数据建模
        3.2.1 建立弹药库房自然贮存环境下的温湿度载荷谱
        3.2.2 基于弹药库房温湿度载荷谱的可靠性模型
    3.3 变环境应力下弹药等效退化模型
        3.3.1 变环境应力下弹药退化过程建模
        3.3.2 变环境应力下弹药退化量均值与方差的推导
        3.3.3 变环境应力下弹药失效寿命的概率密度函数及可靠度函数
        3.3.4 应用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融合ADT和DT的弹药剩余寿命评估模型
    4.1 弹药库房自然贮存环境下的退化过程建模
        4.1.1 数据来源及其形式分析
        4.1.2 库房自然贮存环境下的弹药退化模型
        4.1.3 弹药退化参数多样性
    4.2 基于最大期望算法的未知参数估计以及弹药剩余寿命预测
        4.2.1 加速因子估计及退化数据折算
        4.2.2 弹药退化参数先验分布估计
        4.2.3 个体退化参数的实时更新
        4.2.4 基于贝叶斯更新的弹药剩余寿命预测
    4.3 弹药剩余寿命评估模型对比分析
        4.3.1 基于仿真退化数据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3.2 某火箭弹用O型橡胶密封圈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加速应力与扩散系数相关性的弹药加速退化模型
    5.1 非线性Wiener退化过程
        5.1.1 基于非线性漂移的Wiener退化过程
        5.1.2 一般非线性Wiener退化过程
    5.2 加速应力下的弹药非线性Wiener退化过程
        5.2.1 考虑加速应力对扩散系数影响的弹药非线性Wiener退化过程
        5.2.2 基于一般非线性Wiener过程的弹药加速退化模型未知参数估计
        5.2.3 应用实例分析
    5.3 弹药加速退化模型误指定分析
        5.3.1 退化模型误指定定量分析
        5.3.2 基于数值仿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考虑测量误差的弹药剩余寿命预测
    6.1 考虑测量误差的弹药寿命评估
        6.1.1 考虑测量误差的弹药非线性Wiener退化过程
        6.1.2 考虑测量误差的弹药加速退化模型未知参数估计
        6.1.3 应用实例分析
    6.2 基于贝叶斯更新的弹药剩余寿命预测
        6.2.1 弹药剩余寿命概率密度函数的推导
        6.2.2 个体退化参数的贝叶斯更新
        6.2.3 基于贝叶斯更新的仿真数据分析
    6.3 基于Kalman滤波的弹药剩余寿命预测
        6.3.1 考虑测量误差和个体差异的弹药退化状态空间模型
        6.3.2 基于Kalman滤波的仿真数据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8)稀土掺杂磷酸盐玻璃和纳米玻璃陶瓷的制备、发光性能及光学测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元素的光学特性
        §1.2.1 稀土元素简介
        §1.2.2 稀土元素的发光机制
        §1.2.3 稀土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1.3 稀土元素掺杂的白光LED应用
        §1.3.1 白光LED的研究意义
        §1.3.2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4 稀土元素掺杂上转换发光
        §1.4.1 稀土元素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意义
        §1.4.2 上转换发光过程与发光机制
        §1.4.3 影响上转换发光效率的因素
    §1.5 荧光温度传感
        §1.5.1 荧光温度传感的研究意义
        §1.5.2 荧光温度传感器的分类
        §1.5.3 基于FIR技术的测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6 发光玻璃与玻璃陶瓷
        §1.6.1 发光玻璃材料
        §1.6.2 发光玻璃陶瓷材料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7.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制备方法、试剂与分析测试仪器简介
    §2.1 引言
    §2.2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
        §2.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3 实验样品的制备及工艺流程
        §2.3.1 发光玻璃的制备
        §2.3.2 发光玻璃陶瓷的制备
        §2.3.3 玻璃及玻璃陶瓷样品的加工
    §2.4 样品测试与性能表征
        §2.4.1 差热分析(DSC/DTA)
        §2.4.2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5 透过率光谱分析
        §2.4.6 荧光光谱分析
        §2.4.7 荧光衰减时间(FDT)分析
        §2.4.8 变温荧光光谱分析
        §2.4.9 样品密度测试
        §2.4.10 色温(CCT)和色坐标(CIE)分析
第三章 Tm~(3+)/Tb~(3+)/Eu~(3+)掺杂Na-Ca-P-B-Zr体系玻璃的研究
    §3.1 引言
    §3.2 Tm~(3+)/Tb~(3+)/Eu~(3+)掺杂Na-Ca-P-B-Zr体系硼磷酸盐玻璃
        §3.2.1 Tm~(3+)/Tb~(3+)/Eu~(3+)掺杂Na-Ca-P-B-Zr体系硼磷酸盐玻璃的制备
        §3.2.2 Tm~(3+)/Tb~(3+)/Eu~(3+)掺杂Na-Ca-P-B-Zr体系硼磷酸盐玻璃的结构研究
        §3.2.3 Tm~(3+)/Tb~(3+)/Eu~(3+)掺杂Na-Ca-P-B-Zr体系硼磷酸盐玻璃的热分析研究
        §3.2.4 Tm~(3+)/Tb~(3+)/Eu~(3+)掺杂Na-Ca-P-B-Zr体系硼磷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稀土元素掺杂Na-Zn-P-B体系玻璃与玻璃陶瓷
    §4.1 前言
    §4.2 Tm~(3+)/Dy~(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
        §4.2.1 Tm~(3+)/Dy~(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的制备
        §4.2.2 Tm~(3+)/Dy~(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的结构研究
        §4.2.3 Tm~(3+)/Dy~(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的热分析研究
        §4.2.4 Tm~(3+)/Dy~(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
        §4.2.5 Tm~(3+)/Dy~(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的能量传递及Inokuti-Hirayama模型分析
    §4.3 Tb~(3+)/Eu~(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
        §4.3.1 Tb~(3+)/Eu~(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的制备
        §4.3.2 Tb~(3+)/Eu~(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的结构研究
        §4.3.3 Tb~(3+)/Eu~(3+)共掺Na-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的发光及能量传递研究
        §4.3.4 Tb~(3+)/Eu~(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的Inokuti-Hirayama模型分析
        §4.3.5 Tb~(3+)/Eu~(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的光学测温研究
    §4.4 Yb~(3+)/Er~(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与玻璃陶瓷
        §4.4.1 Yb~(3+)/Er~(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与玻璃陶瓷的制备
        §4.4.2 Yb~(3+)/Er~(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的结构研究
        §4.4.3 Yb~(3+)/Er~(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的上转换发光研究
        §4.4.4 Yb~(3+)/Er~(3+)共掺Na-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的光学测温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稀土元素掺杂K-Zn-P-B体系玻璃与玻璃陶瓷
    §5.1 前言
    §5.2 Yb~(3+)/Er~(3+)共掺K-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
        §5.2.1 Yb~(3+)/Er~(3+)共掺K-Zn-P-B体系玻璃与玻璃陶瓷的制备
        §5.2.2 Yb~(3+)/Er~(3+)共掺K-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的结构研究
        §5.2.3 Yb~(3+)/Er~(3+)共掺K-Zn-P-B体系磷酸盐玻璃的热分析研究
        §5.2.4 Yb~(3+)/Er~(3+)共掺K-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的上转换发光研究
        §5.2.5 Yb~(3+)/Er~(3+)共掺K-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的光学测温研究
    §5.3 Yb~(3+)/Tb~(3+)/Ho~(3+)三掺K-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
        §5.3.1 Yb~(3+)/Tb~(3+)/Ho~(3+)三掺K-Zn-P-B体系玻璃与玻璃陶瓷的制备
        §5.3.2 Yb~(3+)/Tb~(3+)/Ho~(3+)三掺K-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的结构研究
        §5.3.3 Yb~(3+)/Tb~(3+)/Ho~(3+)三掺K-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的上转换发光
        §5.3.4 Yb~(3+)/Tb~(3+)/Ho~(3+)三掺K-Zn-P-B体系玻璃及玻璃陶瓷的光学测温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扭动微动应力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动摩擦学的基本概念
        1.1.1 微动的基本概念
        1.1.2 微动的运动模式
        1.1.3 微动的影响因素
        1.1.4 微动的判断依据
    1.2 扭动微动的实例
        1.2.1 人体关节
        1.2.2 轨道车辆心盘
        1.2.3 汽车球窝接头
        1.2.4 球阀
    1.3 扭动微动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扭动微动的研究
        1.3.2 国内对扭动微动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研究内容
2 扭动微动的力学基础
    2.1 Hertz接触
    2.2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2.2.1 几何方程
        2.2.2 平衡方程
        2.2.3 本构方程
    2.3 扭动微动相关解法
        2.3.1 Lubkin解法
        2.3.2 Johnson解法
        2.3.3 J?ger解法
    2.4 本章小结
3 扭动微动的球体接触
    3.1 球体接触模型
        3.1.1 模型的建立
        3.1.2 参数的选择
        3.1.3 参数间的联系
    3.2 表面切向应力
        3.2.1 加载时的表面切向应力
        3.2.2 卸载时的表面切向应力
        3.2.3 扭矩与扭转角的关系
    3.3 解析法求解加载时的亚表面应力
        3.3.1 法向力单独作用
        3.3.2 加载扭矩单独作用
        3.3.3 合力共同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扭动微动的半解析法
    4.1 半解析法基本理论
        4.1.1 基本步骤
        4.1.2 应力求解公式
    4.2 数学依据
        4.2.1 离散化叠加原理和卷积的关系
        4.2.2 离散卷积和傅里叶变换
        4.2.3 矩阵的补零和循环移位
    4.3 半解析法验证
        4.3.1 加载时的表面应力分布
        4.3.2 加载时的亚表面应力
        4.3.3 加载时的应力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加卸载循环中扭动微动的力学特性
    5.1 半解析法求解卸载时的亚表面应力
        5.1.1 卸载时的表面应力分布
        5.1.2 卸载时的亚表面应力
        5.1.3 卸载时的应力分布
    5.2 不同参数对卸载时应力分布的影响
        5.2.1 扭矩M对卸载时应力分布的影响
        5.2.2 摩擦系数f对卸载时应力分布的影响
        5.2.3 粘着区半径c对卸载时应力分布的影响
    5.3 加卸载循环中的最大应力点位置
        5.3.1 摩擦系数f对最大应力点位置的影响
        5.3.2 粘着区半径c对最大应力点位置的影响
    5.4 形貌与轮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加载扭矩M单独作用下的表面切向应力分量
附录C:扭动微动中半解析法的具体计算过程

(10)基于AMESim的柴油机润滑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柴油机润滑系统应具备的性能
        1.2.1 供油量与供油压力
        1.2.2 机油温度
        1.2.3 机油的滤清
    1.3 柴油机润滑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流体力学的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基本方程
    2.3 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
    2.4 粘性流体的G-S方程
    2.5 粘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油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1 概述
        3.1.1 柴油机润滑系统的组成
        3.1.2 柴油机润滑方式
        3.1.3 柴油机润滑油路循环系统
    3.2 柴油机润滑原理
        3.2.1 轴的转动
        3.2.2 机件的直线运动
    3.3 机油泵总成
        3.3.1 机油泵的结构
        3.3.2 机油泵的工作原理
    3.4 机油滤清器总成
        3.4.1 卡特彼勒3054C型柴油机滤清器分类
    3.5 油底壳
    3.6 机油散热器总成
        3.6.1 机油散热器结构
        3.6.2 机油散热器冷却原理
    3.7 润滑系统附加装置
        3.7.1 加油和排油装置
        3.7.2 检视装置
        3.7.3 旁通阀
    3.8 曲轴箱通风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立柴油机润滑系统的数学及仿真模型
    4.1 概述
    4.2 机油泵主体的数学模型
    4.3 机油散热器主体的数学模型
    4.4 管道数学模型
        4.4.1 直管模型
        4.4.2 弯管模型
    4.5 轴承模型
    4.6 液压系统数值模拟仿真软件AMESim简介
    4.7 建立柴油机润滑系统的仿真模型
        4.7.1 机油的属性
        4.7.2 机油泵模型
        4.7.3 机油滤清器、油道模型
        4.7.4 活塞冷却喷嘴模型
        4.7.5 轴承模型
        4.7.6 润滑系统温度的设定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油机润滑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1 柴油机机油泵的性能分析
    5.2 额定工况下润滑系统的流场分布
        5.2.1 机油泵出口到主油道入口处的流场分布
        5.2.2 主轴承润滑状况
        5.2.3 连杆轴承润滑状况
        5.2.4 凸轮轴轴承润滑状况
    5.3 转速对润滑系统流场分布的影响
        5.3.1 转速对主轴承润滑状况的影响
        5.3.2 转速对连杆轴承润滑状况的影响
        5.3.3 转速对凸轮轴轴承润滑状况的影响
    5.4 轴承间隙对润滑系统流场分布的影响
        5.4.1 轴承间隙对主轴承润滑状况的影响
        5.4.2 轴承间隙对连杆轴承润滑状况的影响
        5.4.3 轴承间隙对凸轮轴轴承润滑状况的影响
    5.5 温度对轴承几何参数的影响
        5.5.1 温度对轴径几何参数的影响
        5.5.2 温度对轴承偏心率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温度变化第二组试验τdy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烟丝干燥过程建模与先进控制策略研究[D]. 陈安钢. 东华大学, 2021(01)
  • [2]装载机动力换档离合器摩擦片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 常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3]黄土地质灾害链链生演化特征及机制研究[D]. 马鹏辉. 长安大学, 2020(06)
  • [4]真三轴采动影响下结构异性煤岩多场耦合响应机制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D]. 段敏克. 重庆大学, 2020
  • [5]基于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方法的真空羽流不确定量化研究[J]. 陈浩,林震,刘成诚,张斌,刘洪. 推进技术, 2020(01)
  • [6]孔板管道流动加速腐蚀受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D]. 白冬晓.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7]基于随机过程的退化失效建模理论与方法研究[D]. 孙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19
  • [8]稀土掺杂磷酸盐玻璃和纳米玻璃陶瓷的制备、发光性能及光学测温研究[D]. 陈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扭动微动应力数值模拟[D]. 杜文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基于AMESim的柴油机润滑系统仿真研究[D]. 秦志. 长安大学, 2018(01)

标签:;  ;  

第二组实验中τdy随温度变化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