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代硫酸盐提金代亚硫酸盐的探讨

硫代硫酸盐提金代亚硫酸盐的探讨

一、硫代硫酸盐提金过程中硫酸盐代替亚硫酸盐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翔,王永良,韩培伟,闫敬民,叶树峰[1](2021)在《硫代硫酸盐法浸出某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金》文中研究说明国外某微细浸染型金矿中金的品位为2.58g/t,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以及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对原矿矿相组成以及性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硫代硫酸钠—铜氨络合体系直接搅拌浸出工艺进行浸金试验。考察了硫代硫酸钠、硫酸铜和氨水浓度、液固比、pH值以及搅拌速度对浸金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两种稳定剂Na2SO3和(NH4)2SO4对减少硫代硫酸盐消耗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磨矿细度-0.05mm粒级占90%、Na2S2O3·5H2O浓度0.15mol/L、CuSO4浓度0.035mol/L、氨浓度0.3mol/L、(NH4)2SO4浓度0.1mol/L、Na2SO3浓度0.005mol/L、液固比4∶1、pH值10.5、搅拌速度为300r/min、浸出3h的条件下,金的浸出率可达到73.26%;Na2S2O3用量对金的浸出率有着决定性影响,硫代硫酸盐浓度越高,金的浸出效果越好;适宜浓度的铜和氨对金的浸出具有催化效果,过量则会使金的浸出效果变差;(NH4)2SO4和Na2SO3可以作为Na2S2O3的稳定剂,降低硫代硫酸盐的消耗量,(NH4)2SO4可与氨水形成缓冲体系,稳定浸出液pH值,降低Na2S2O3的分解,适量的Na2SO3有利于重新转化生成Na2S2O3,过量的Na2SO3则会恶化金的浸出。

张晓亮[2](2021)在《微波作用下载金硫化物中单质硫的释放及其浸金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黄金的提取仍以氰化法为主,但氰化物的剧毒性给黄金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压力。碱性含硫试剂被认为是一类最具希望替代氰化物的环保型浸金药剂,它可通过将单质硫溶于碱性溶液来制备。针对传统氰化浸金工艺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载金硫化物微波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单质硫来实现非氰自浸金的新思路。考察了载金硫化物释放单质硫的热力学条件和黄铁矿原位加热过程中物相转变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了微波作用下载金硫化物热分解过程中单质硫的释放规律与生成机理,探讨了微波辐射对黄铁矿热分解过程中硫元素转化的促进作用机理;利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原位研究了热分解生成的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浸金的作用机制,完善了金精矿微波热分解-自浸出的基础理论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载金硫化物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单质硫主要来源于黄铁矿。在氮气气氛下,黄铁矿原位加热过程中的相变温度区间为500~600℃,提高温度对黄铁矿中S-S键伸缩振动的影响更为显着。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铁矿晶格发生线性热膨胀,平均体膨胀系数为5.64×10-3 K-1,热分解生成的磁黄铁矿沿着z轴方向的热膨胀明显更快。高硫金精矿的微波吸收性能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先增强后减弱,在频率为2.45 GHz的室温下物料复介电常数的虚部值为9.99,当温度达到700℃时,虚部值增大为原来的4.76倍,继续升温至900℃时,虚部值反而减小为27.76,但仍然高于500℃时复介电常数的虚部值11.40。在微波辐射温度为450℃时,黄铁矿热分解产物中已经有磁黄铁矿产生,温度达到900℃时的硫元素转化率为46%。黄铁矿微波热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不同晶体结构的磁黄铁矿相,矿物晶体由等轴晶系逐渐转变为六方晶系;硫元素化学形态首先从黄铁矿中的S22-向Sn2-转化,随着温度的升高Sn2-将进一步转化为S2-,该过程中Sn2-的出现表明样品中存在S0。在微波辐射作用下,高硫金精矿中的黄铁矿热分解后颗粒内部产生大量空洞和孔道结构,生成了纳米级磁黄铁矿多晶聚合体,晶体结构的对称性降低;在700℃下保温30 min后,物料孔隙率从32.9%增大到48.9%,总孔面积增大为原来的2.16倍,这使得原本被硫化矿物包裹的金裸露出来,增加了金与浸出试剂的接触机会。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微波辐射加热降低了黄铁矿热分解过程中的物相转变温度,促进了黄铁矿热分解过程中硫的形态转化,使黄铁矿热分解反应活化能降低了 27.14 kJ·mol-1,提高了单质硫的生成量。黄铁矿在热分解过程中Fe-S键更容易发生断裂,但在高温下S-S键也会出现断裂,[FeS6]八面体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解体,释放出气态的单质硫。外加电场使黄铁矿晶格中原子电子云发生微小位移,削弱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且外加磁场对黄铁矿热分解的化学反应也具有促进作用。利用载金硫化物微波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浸出其自身热分解产物中的金,浸出率可以达到90%以上。借助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原位研究了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浸金的作用机制,发现微波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单质硫与升华硫在碱性溶液中的浸金性能几乎相同,金的溶出速率分别为0.59ng·cm-2·s-1和0.68 ng·cm-2·s-1;铜氨络离子可以消除含硫浸金试剂在金表面的吸附过程,从而显着提高金的溶出速率。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后形成的含硫组分在金表面发生粘弹性吸附,浓度越高吸附层的柔性越强,金表面钝化越严重,在金与浸出溶液界面发生含硫试剂的浸金反应生成了Au-S配合物并溶出。

何朴强[3](2021)在《改性活性炭及改性壳聚糖用于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硫代硫酸盐提金方法具有浸出试剂无毒、对环境友好、试剂价格低廉、浸出速率快、浸出率高且对复杂金矿能有效浸出等优点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但与氰化物法相比较,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的金很难被有效地回收,使其工业化应用受到阻碍。本文研究从硫代硫酸盐提金液中有效回收金的方法可推动该提金方法的工业化应用。本文合成了改性活性炭(AC-SH)与改性壳聚糖(CTS-SCN)两种吸附剂并用于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的金。对AC-SH与CTS-SCN的合成条件进行了探索,当2-巯基苯并恶唑(MBO)与活性炭(AC)的质量比为1:10时,在160℃下加热3 h合成的AC-SH能达到较好的吸附效果;当硫氰酸铵(SCN)与壳聚糖(CTS)的质量比为3:10时,在120℃下加热8 h合成的CTS-SCN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对影响AC-SH、CTS-SCN的吸附性能的因素如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初始p H、硫代硫酸盐浓度、溶液初始Au(Ⅰ)浓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AC-SH、CTS-SCN分别吸附24 h、10 min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AC-SH吸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AC-SH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的金是一个吸热过程,而CTS-SCN吸附回收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是一个放热过程;AC-SH、CTS-SCN分别在溶液p H为9、6时吸附效果较佳;AC-SH、CTS-SCN对[Au(S2O3)2]3-的吸附率随硫代硫酸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金初始浓度的升高,AC-SH及CTS-SCN的金负载量均增大。利用FT-ⅠR、SEM-EDS、BET及XPS等方法对改性及吸附前后的AC-SH、CTS-SCN进行表征。结果显示,MBO是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附着在活性炭表面,NH4SCN与壳聚糖表面的氨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N—C(=S)—NH2基团;SEM-EDS分析表明AC-SH及CTS-SCN吸附后出现了金的元素峰,说明AC-SH及CTS-SCN均能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的金;BET结果表明AC-SH及CTS-SCN属于介孔材料;XPS谱图分析表明AC-SH是通过其上S—S官能团与金络合吸附金,吸附后Au(Ⅰ)的价态未发生改变,CTS-SCN则先吸附[Au(S2O3)2]3-络离子,然后其上的氨基将Au(Ⅰ)还原为Au(0)。Langmuir等温模型能很好的描述AC-SH和CTS-SCN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过程,说明吸附是均匀的单层吸附过程,金的吸附回收率取决于吸附位点的数量和AC-SH的材料性质。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的描述AC-SH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过程,说明AC-SH吸附是一个化学吸附过程。热力学测试表明AC-SH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金的ΔGθ<0、ΔHθ=33.46 k J/mol和ΔSθ=120 J/(mol·K),说明反应能自发进行,且是一个吸热和熵增的过程。研究了杂质(如Cu2+、NH3、en、Cu2+-NH3、Cu2+-en等物质)对AC-SH吸附Au(Ⅰ)的影响。发现Cu2+对AC-SH的金吸附性能具有抑制作用,而NH3和en对AC-SH吸附金的速率具有促进作用,且能抑制Cu2+的负面影响。分别探讨了载金AC-SH、CTS-SCN的解吸方法,发现较高浓度的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溶液能将载金AC-SH、CTS-SCN上的大部分金解吸下来,对AC-SH吸附-解吸-吸附循环(解吸后未对AC-SH进行任何再生处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五次吸附-解吸循环后AC-SH仍然具有67%的金回收率。以上研究结果,为硫代硫酸盐提金工艺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参考。

蔡鑫[4](2021)在《锌置换无氨硫代硫酸盐贵液中银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锌从氨性硫代硫酸盐浸出贵液中置换贵金属,具有操作便捷,置换速率快,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受溶液中铜氨络合离子的影响,锌用量较高。锌从无氨硫代硫酸盐浸出贵液中置换银,避免了铜氨络合离子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锌的用量。锌粉置换取得了良好的回收效果,但其反应机理还不分清楚,因此,研究其置换历程及解释置换机理,对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分重要。本文以锌为置换剂,通过研究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和硫代硫酸铜的动力学,结合热力学计算、电化学测试、置换产物形貌和成分分析,推导锌置换无氨硫代硫酸盐浸出贵液中银的反应机理,构建反应模型。无氨硫代硫酸盐浸银贵液中的银和铜主要以硫代硫酸盐络离子形态存在,热力学计算表明,锌能自发地从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置换银和铜。动力学研究表明,锌从无氨硫代硫酸盐浸贵液中置换银铜,置换过程均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硫代硫酸银络合离子的置换分两个阶段,硫代硫酸铜络合离子的置换分三个阶段,硫代硫酸铜络合离子被置换的速率更快。被锌置换出的单质铜可作为置换剂协同锌置换贵液中的硫代硫酸银,从而提高银的沉积速率。硫代硫酸根、硫酸根、亚硫酸根和连四硫酸根等硫氧离子的存在会引起锌的微量溶解,锌粉表面附着微量的氧化锌、硫化锌,硫代硫酸银和硫代硫酸铜离子也会与之反应形成少量银和铜的氧化物及硫化物,但并不会对置换产生明显的影响。置换最终产物为单质银和单质铜。锌置换硫代硫酸银络合离子,银以单质的形态沉积出来。锌置换硫代硫酸铜络合离子,铜首先形成铜锌合金,与硫代硫酸铜进一步作用,最终转变为单质铜。沉积的铜、银布满锌的表面后可从锌的表面脱落,裸露出新的表面继续发生置换反应。本论文通过对锌从无氨硫代硫酸盐贵液中置换银的机理研究,对从硫代硫酸盐贵液中回收贵金属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秦雪聪[5](2021)在《黄铁矿及砷镍铅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与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易处理金矿储量的持续减少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研发无毒、环境友好、适宜于复杂矿石的提金技术势在必行。硫代硫酸盐提金法因无毒、高效、环境友好、适宜处理复杂矿石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产业化应用前景的绿色提金技术。试剂耗量大、金回收困难、金的钝化严重制约了该提金工艺的产业化。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构建的“Cu2+-en-S2O32-”浸金体系,大幅降低了试剂消耗。但伴生矿物及金属杂质对该体系影响机制尚不明了,难以实现有效调控。本文针对“Cu2+-en-S2O32-”体系,研究了分别含有砷、镍、铅单一杂质组分的黄铁矿以及杂质元素镍、铅对该浸金体系溶金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用水热法合成了结晶度好、纯度高的纯相黄铁矿、含镍黄铁矿和含铅黄铁矿,并探讨其吸收光谱、禁带宽度及光催化性能。结果发现纯相黄铁矿的吸收光谱和禁带宽度都与天然含砷黄铁矿相差不大,其半导体性能相近,含镍黄铁矿和含铅黄铁矿随着杂质含量的增加禁带宽度减小,光吸收性能和光催化性能增强。通过金箔浸出试验研究了天然含砷黄铁矿和纯相黄铁矿在“Cu2+-en-S2O32-”浸金体系中对金溶解的“钝化作用”和硫代硫酸盐降解的催化作用。探讨了天然含砷黄铁矿的粒度对浸金过程的影响和Au(S2O3)23-的吸附作用,以及体系的充氧量、光照等因素对含黄铁矿的浸金体系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0.106 mm至+0.074mm粒级的黄铁矿对金溶出的“钝化”作用和Au(S2O3)23-的吸附作用最小;在持续通氧或光照条件下,天然含砷黄铁矿会加速硫代硫酸盐的分解并且抑制金的溶解。在研究镍黄铁矿和含铅黄铁矿中杂质对其光吸收性质、光催化降解性质影响的基础上,考察这两种黄铁矿对于金的溶解、硫代硫酸盐的氧化分解以及Au(S2O3)23-的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黄铁矿中镍或铅杂质含量的增加,对金溶解的抑制作用、硫代硫酸盐降解的催化作用和Au(S2O3)23-的吸附能力都会增加。其中含镍黄铁矿会随着镍掺杂量的增加禁带宽度逐渐减小,导致含镍黄铁矿表面产生更多的电子-空穴对,促进了硫代硫酸盐的大量分解,光催化降解速率也随之增大,证明了硫代硫酸盐的催化降解与黄铁矿的半导体性质尤其是光致催化作用有关。研究了镍、铅离子对“Cu2+-en-S2O32-”体系浸金的影响及含砷黄铁矿存在下对金的溶出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添加镍离子会抑制金的溶解并增加硫代硫酸盐耗量。主要原因是镍离子可与en络合形成稳定的Ni(en)22+,促进Cu(II)转化为Cu(Ⅰ);但镍离子可有效消除含砷黄铁矿对金溶解的钝化作用,促进金的溶解,在34小时内,浸液中金的浓度达到22.5mg/L。通过XPS、SEM表征发现浸液中的镍离子可使得含铜硫化层大多吸附在了黄铁矿表面,可减弱甚至消除其对金表面“钝化”,促进了金的溶解;在“Cu2+-en-S2O32-”体系添加适当浓度的铅离子会在金箔表面形成二氧化铅斑点,与周围裸露的金形成Pb O2/Au微电池,加速金的溶解,并能降低硫代硫酸盐的消耗;在含有天然含砷黄铁矿的该体系中添加铅离子,亦可有效消除含砷黄铁矿对金溶解的钝化作用,在34小时内使金的浓度提高到21.75mg/L,但也加大了硫代硫酸盐耗量。最后探讨了以空穴-电子清除剂抑制含砷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催化分解作用的可行性,发现氯化钾、乙酸钾、氯化钾、草酸钠和甲醇等能够有效降低含砷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的催化分解作用并加速体系中金的溶出,使硫代硫酸盐耗量减少10%-15%,金浓度增加到18-21mg/L。上述研究结果为伴生黄铁矿存在下,“Cu2+-en-S2O32-”提金过程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方法参考,对推进该浸金体系的产业化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陈树梁[6](2021)在《表面修饰硅胶和氧化铝及其对Au(S2O3)23-的吸附性能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硫代硫酸盐提金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非氰提金工艺,是湿法冶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硫代硫酸盐提金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的溶出机理、浸出工艺的改进以及浸液中金的回收三方面。其中,缺乏行之有效且成本低廉的浸液中金的回收方法,是限制该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金的回收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吸附法回收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的金,制备出了能对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金产生吸附的修饰硅胶(SG-SH)和修饰氧化铝(Al2O3-SH)材料,分析了材料表面修饰过程中的键合机理与模式,探讨了修饰硅胶和氧化铝对硫代硫酸盐溶液中对金的吸附性能,阐明了浸金体系中各物种成分影响金吸附的作用机制,并对载金硅胶或氧化铝的解吸-再生及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表面修饰可以改变硅胶和氧化铝的表面性质,增强硅胶和氧化铝对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金的吸附能力,其中以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S)为改性剂时,效果最为明显。所制得的修饰硅胶和修饰氧化铝巯基含量分别为1.1 mmol/g和0.34 mmol/g,载金量分别为13.51 kg/t和13.41 kg/t。硅胶的表面修饰为一个化学键合的过程,改性剂能与硅胶表面的硅羟基发生缩合反应,在界面处形成Si-O-Si-C键,并且释放出甲醇,每个巯基底端对应形成1-3个新的Si-O-Si-C键。在硫代硫酸盐溶液中,体系p H值对修饰材料吸附金的影响较大,吸附过程中会释放出H+,弱碱性条件有利于金的吸附;硫代硫酸根在吸附过程中起到抑制作用,并且金的吸附为一个吸热过程。修饰硅胶和氧化铝对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金的吸附为配体交换过程,溶液中的Au(I)吸附在材料表面,材料表面的巯基发生去质子化作用与Au(I)形成金的硫醇盐络合物。吸附液中的浸金试剂会影响修饰硅胶对金的吸附,Cu(II)对金的吸附存在抑制作用,NH3或en(乙二胺)会促进修饰硅胶对溶液中金的吸附,Cu(II)与NH3或en络合形成的Cu(NH3)42+或Cu(en)22+络合物是影响修饰硅胶吸附金的主要物种,修饰硅胶表面的巯基被其氧化成二硫键,使得修饰硅胶对溶液中金的吸附能力下降。在对载金硅胶和载金氧化铝的解吸-再生工艺研究中,发现酸性硫脲溶液和硫代硫酸钠溶液可用于载金硅胶和载金氧化铝的解吸,解吸后的材料可直接用于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金的再吸附,循环性能良好。论文还研究了修饰硅胶和修饰氧化铝在实际浸金液中的吸附性能,发现经多段吸附后,修饰硅胶和修饰氧化铝可以实现对Cu(II)-NH3-S2O32-体系和Cu(II)-en-S2O32-体系浸金液中金的回收。最后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对Au(S2O3)23-络合物的结构性质和材料表面金的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Au(S2O3)23-络合物中的S2O32-是一种亚稳定的配体,在与Au(I)进行配位时,形成的Au-S键的键长为2.42A,S-Au-S键的键角为176.02°,Au(S2O3)23-络合物的结合能为-0.44 hartree,S2O32-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Au(I)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主要是由S2O32-中配位S原子的3s和3p轨道向Au(I)的6s轨道上转移。修饰材料能吸附硫代硫酸盐浸液中金的原因在于表面的巯基和硫醇阴离子与Au(I)的相互作用强于S2O32-,并且硫醇阴离子对Au(I)的结合能力比巯基的结合能力更强,所形成的络合物更稳定,材料表面的巯基在吸附过程中会转换成硫醇盐,释放出H+,使得溶液的p H值下降,Au(I)吸附在材料表面时,Au(I)的6s空轨道会与配体S之间形成σ健,硫原子在吸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论文为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金的回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为硫代硫酸盐提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邱洋,黄成戈,唐道文,管桂超,许才武[7](2021)在《硫代硫酸钠浸出贵州卡林型金矿》文中提出研究了用硫代硫酸钠从贵州卡林型金矿中浸出金,考察了Na2S2O3浓度、乙二胺浓度、Cu2+浓度、Na2SO3浓度和溶液pH值等不同因素对金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a2S2O3浓度为0.35 mol/L,乙二胺浓度为0.1 mol/L,Cu2+浓度为0.075 mol/L,Na2SO3浓度为0.1 mol/L,溶液pH值为9.5,室温(25℃)浸出4 h为较优浸出条件,金的浸出率最高可达75.56%。3组优化扩大试验的结果和浸出前后矿样的XRD图谱分析结果,均证明了硫代硫酸盐对贵州卡林型金矿具有一定的浸出效果,且浸出过程反应迅速、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宋翔宇,张振,王君玉,李荣改[8](2020)在《含金硫化矿碱性氧化提金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从热力学、浸出动力学和电化学等方面,对碱法提金过程中硫化物和金的氧化溶出与钝化机理以及工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结合自身研究情况,提出自配位同步溶出硫化矿中金和硫的技术思路,即通过充分利用含金硫化矿物中的硫,在碱性体系中直接生成具有氧化和配位能力的多硫化物及硫代硫酸盐来浸出金;在分析推测含金硫化矿地质成因的基础上,指出硫离子很可能是取代氰根浸金的有效途径;对该研究方向尚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碱性氧化体系中硫化物氧化转变为多硫化物溶金离子以及金硫配合物保持稳定的调控机制是该技术需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该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流程短和成本低等优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吴浩[9](2021)在《含砷难浸金矿碱性加压自浸金机理及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含砷难处理金矿常需采用焙烧氧化、微生物氧化、化学氧化、加压氧化等手段进行预处理,直接进行氰化浸金很难达到理想的浸出效果。在碱性氧气氛围溶液中,含金硫化矿中黄铁矿、砷黄铁矿可被氧化生成具有浸金效应的产物-硫代硫酸盐。因此,在硫化矿碱性加压氧化预处理释放包裹金的同时,利用硫化矿氧化产生的硫代硫酸盐实现金矿溶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含砷难处理浮选金精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压氧化过程中硫化矿的氧化产物完成自浸金过程,开展了碱性加压自浸金机理及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加压条件下黄铁矿可被氧气氧化生成硫酸根、硫代硫酸根及亚硫酸根。生成的氧化渣主要为氧化铁、氧化亚铁、水合铁氧化物及氢氧化铁胶体。铁以二价和三价两种价态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矿物表面,形成絮状或海绵状钝化层。通过加入碳酸钠可提高黄铁矿氧化过程中铁的溶解度,去除黄铁矿表面铁氧化物钝化层,形成可溶性碳酸铁络合物,增加黄铁矿新鲜面暴露面积,从而促进黄铁矿氧化。同时,碳酸钠作为pH缓冲剂,调节自浸金体系的pH值,减缓硫代硫酸根氧化分解,有效提高硫代硫酸根的生成量与黄铁矿的氧化率。碱性条件下,常规氧化剂氧气易于将砷黄铁矿氧化为硫代硫酸盐、一硫代砷酸盐、砷酸盐及中间产物亚硫酸盐、亚砷酸盐。生成的氧化渣主要为未反应的砷黄铁矿以及氧化铁、氧化亚铁、水合铁氧化物针铁矿等铁氧化物,并含有少量结晶程度差的无定形氢氧化铁胶体。通过硫代硫酸盐无铜、铵溶金电化学研究发现,硫代硫酸盐溶金体系中若存在黄铁矿,可形成腐蚀电偶效应,发生潜在的电流相互作用。在温度热能的影响下,半导体黄铁矿会产生温差电动势电子-空穴对(热电效应)。电荷电子-空穴对的定向移动有助于金氧化过程中的电子转移,使氧气在低电位黄铁矿表面更有效被还原,提高金的溶解速率。黄铁矿的存在促使金电极腐蚀电位负移,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增强了阳极金电极的腐蚀。同时,对比发现在碱性一硫代砷酸盐溶液中金的溶解速率远大于硫代硫酸盐溶液。浸出24 h,一硫代砷酸盐溶液中金溶解量为16 mg/L,而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金溶解量为6.3 mg/L,砷黄铁矿氧化产物一硫代砷酸盐可对金进行有效浸出溶解。优化含砷难浸金矿碱性加压自浸金工艺,在搅拌强度600 rpm,氧气压力0.5 MPa,NaOH用量0.6 M,液固质量比5:1,CMC用量0.1 g/L,浸金温度35℃,碳酸钠用量0.3 M条件下浸出18 h,金的浸出率可达90%以上。碱性加压氧化自浸金工艺具有环境友好、无烟气污染等特点。将预处理、浸出两个阶段合二为一,浸出流程短。利用硫化物自身氧化产物浸金,无需外加浸出剂,可有效降低成本。为含砷难处理金矿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王洪君[10](2021)在《含钒碳质金矿氯化焙烧提取钒和金的基础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质金矿在我国金矿储量中占有重要比例,矿石中除含有较高的碳外,钒、钙、铅、砷、钾、镓、磷、硫、铊、钡等伴生元素的含量也相对较高。当碳质金矿中伴生有价金属时,采用常规氰化浸工艺出无法实现金及伴生有价金属的同步回收。此外,预处理后采用氰化、硫代硫酸盐以及硫脲等提金方法,虽可实现金的提取,但很难同时实现伴生金属的回收。本论文以含钒的碳质金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氯化焙烧方法,通过固体氯化剂的添加实现钒和金的同步提取。在此过程中,利用氯化剂中的金属元素以及氯元素,使金以氯化金的形式挥发,钒转化为相应的可溶性钒酸盐,通过浸出-萃取使钒富集和回收。热力学研究表明,矿物组分的氯化优先顺序为ZnS>FeS2>ZnO>Au>Fe2O3>V2O3>V2O5,相较于氯化反应,FeS2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O2及相应的铁氧化物。仅在O2参与下,固体氯化剂无法直接热解析出Cl2,同时也无法与金直接进行反应,金的氯化过程需要固体氯化剂与矿石中的物料组分进行造氯反应生成Cl2。矿石中的硫化物、钒氧化物均可促进氯化剂的分解,生成相对应的硫酸盐、钒酸盐以及氯气。研究表明金氯化挥发机理:在低温焙烧(低于600℃)阶段,硫化矿与NaCl的造氯反应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与NaCl反应生成Cl2;二是硫化矿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中间产物SO2,SO2与NaCl反应生成Cl2,二者生成的Cl2与金发生氯化反应。在此温度内,云母晶体结构未被破坏,赋存在其中的钒无法与NaCl接触参与反应。在高温焙烧(高于600℃)阶段,云母晶体结构受到破坏,钒及NaCl被氧化,高价钒与钠结合转化为可溶于水的钒酸钠盐,生成Cl2与完成氯化反应。通过对不同氯化剂(NaCl、CaCl2)的优化工艺对比,确定了以NaCl为添加剂的氯化焙烧-水浸提取金、钒的工艺。氯化焙烧的最优条件NaCl用量10wt%、焙烧温度为800℃、焙烧时间为4h和空气流量为1 L/min。水浸最优条件液固比10:1、搅拌转速500r/min、浸出温度80℃和浸出时间4h,金的挥发率和钒的浸出率分别为92.01%和85.34%。金氯化挥发动力学研究表明,金氯化挥发受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40.61 kJ/mol;氯化焙烧可实现锌、金的同步挥发。钒浸出动力学研究表明,钒浸出过程为固膜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5.74kJ/mol。通过不同萃取剂的优化工艺对比试验,确定了采用混合萃取剂(P507-N235)协同萃取钒的最优工艺。在萃取温度为25℃、萃取时间为8 min、pH=2、萃取剂浓度为20%(v/v)、N235:P507=1:2(v/v)和O/A比为2:1的最优条件下,经过三段逆流萃取得到负载钒(V)有机相。在H2SO4用量为2mol/L和O/A相比为2:1的条件下,对负载钒(V)有机相进行三段逆流萃取,可以实现98.56%钒(V)的萃取。P507-N235混合萃取剂的最大协同萃取系数R为2.21,即混合萃取剂对钒有协同萃取作用。通过工艺对比和优化条件试验,最终确定了以NaCl为添加剂、P507-N235为混合萃取剂的氯化焙烧提金-水浸-协同萃取提取钒的工艺,有效地实现了金和钒的分离和提取,金的挥发率为92.01%,钒的回收率为84.11%。氯化焙烧法能够克服常规氰化浸出以及硫脲法、硫代硫酸盐法、碳氯法等提金工艺,只能单独提取金的缺点。该法能够在提金的同时实现多金属的综合回收,且能够综合利用氯化剂中的阴、阳离子,相较于氰化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氯化焙烧提取含钒碳质金矿中钒和金的工艺,为此类矿物资源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参考。

二、硫代硫酸盐提金过程中硫酸盐代替亚硫酸盐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代硫酸盐提金过程中硫酸盐代替亚硫酸盐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硫代硫酸盐法浸出某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金(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石性质
2 试验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硫代硫酸钠浓度对金浸出的影响
    3.2 硫酸铜浓度对金浸出的影响
    3.3 氨水浓度对金浸出的影响
    3.4 硫酸铵浓度对金浸出的影响
    3.5 亚硫酸钠浓度对金浸出的影响
    3.6 溶液pH值对金浸出的影响
    3.7 搅拌速度对金浸出的影响
    3.8 液固比对金浸出的影响
    3.9 综合性验证试验
4 结论

(2)微波作用下载金硫化物中单质硫的释放及其浸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2.1.1 黄金资源储量分布
        2.1.2 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2.2 非氰浸金技术的研究进展
        2.2.1 含硫试剂浸金的研究现状
        2.2.2 金精矿预处理方法的概述
    2.3 黄铁矿高温相变的研究进展
    2.4 微波在湿法冶金领域的应用
        2.4.1 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及优势
        2.4.2 微波焙烧强化浸出研究现状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试验研究方法
        3.4.2 分析检测方法
    3.5 试验原料、药剂与设备
        3.5.1 试验原料及性质
        3.5.2 试验药剂与设备
4 载金硫化物热分解的热力学及原位相变过程
    4.1 单质硫生成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4.2 载金硫化物的热分解特性研究
    4.3 黄铁矿热分解相变的原位研究
        4.3.1 高温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
        4.3.2 高温原位Raman光谱分析
        4.3.3 表面微观形貌的演变过程
    4.4 小结
5 微波场中载金硫化物的介电响应及失重行为
    5.1 微波作用下黄铁矿升温行为研究
    5.2 微波场中载金硫化物的介电响应
    5.3 微波场中黄铁矿热分解失重行为
        5.3.1 单因素条件试验研究
        5.3.2 多因素响应曲面研究
    5.4 小结
6 微波作用下单质硫的释放机理及其浸金机制
    6.1 载金黄铁矿微波热分解的相变行为研究
        6.1.1 不同辐射时间下的物相转变规律
        6.1.2 不同加热温度下的物相转变规律
        6.1.3 硫元素赋存状态的变化规律
        6.1.4 微波作用下晶体结构的演变
    6.2 微波热分解对金嵌布特征的影响
    6.3 单质硫的表征及其浸出性能研究
        6.3.1 单质硫晶体结构的表征研究
        6.3.2 单质硫浸金性能的验证试验
    6.4 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浸金作用机制研究
        6.4.1 含硫试剂浓度对金溶出的影响
        6.4.2 加热温度对金溶出过程的影响
        6.4.3 铜氨配合物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6.4.4 单质硫来源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6.5 小结
7 微波辐射对硫元素转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理
    7.1 微波辐射与常规加热下相变过程的对比研究
        7.1.1 加热方式对物相转变行为的影响
        7.1.2 加热方式对产物中硫含量的影响
        7.1.3 加热方式对硫形态转化的影响
        7.1.4 加热方式对颗粒结构形貌的影响
    7.2 微波辐射与常规加热下反应动力学对比研究
    7.3 黄铁矿热分解过程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7.4 外加电场对黄铁矿电子结构的影响
    7.5 外加磁场对黄铁矿分解反应的影响
    7.6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改性活性炭及改性壳聚糖用于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金的性质及用途介绍
        1.1.1 金的物理性质
        1.1.2 金的化学性质
        1.1.3 金的应用
    1.2 黄金储量
        1.2.1 黄金的地球储量
        1.2.2 黄金的地上存量
    1.3 提金技术的介绍
        1.3.1 混汞法提金
        1.3.2 氰化法提金
        1.3.3 硫脲浸出法提金
        1.3.4 卤素法提金
        1.3.5 多硫化物法提金
        1.3.6 生物制剂法提金
        1.3.7 硫代硫酸盐法提金
    1.4 浸出液中金的回收方法
        1.4.1 金属置换法
        1.4.2 溶剂萃取法
        1.4.3 电沉积法
        1.4.4 吸附法
    1.5 课题的提出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吸附溶液Au(S_2O_3)_2~(3-)的制备
        2.2.1 金储备液的制备
        2.2.2 吸附溶液Au(S_2O_3)_2~(3-)的制备
    2.3 AC-SH与 CTS-SCN的制备
        2.3.1 AC-SH的制备
        2.3.2 CTS-SCN的制备
    2.4 吸附剂吸附性能实验
        2.4.1 吸附剂吸附金的实验
        2.4.2 AC-SH在含不同离子的溶液中的吸附性能
    2.5 样品分析方法
        2.5.1 吸附液样品的处理及金浓度的测定
        2.5.2 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溶液样品中的金浓度
        2.5.3 生物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第三章 AC-SH 的合成及其对金吸附性能研究
    3.1 AC-SH的合成条件探索
        3.1.1 改性前后活性炭吸附性能比较
        3.1.2 沉积温度对 AC-SH 吸附性能的影响
        3.1.3 合成时间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3.1.4 MBO与 AC的质量比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3.2 吸附条件对AC-SH吸附[Au(S_2O_3)_2]~(3-)性能影响
        3.2.1 吸附时间对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2 溶液初始p H对 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3 温度对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4 S_2O_3~(2-)浓度对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5 Au(Ⅰ)初始浓度对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6 吸附动力学模型
        3.2.7 吸附等温模型
        3.2.8 吸附热力学
    3.3 材料的表征与结果分析
        3.3.1 FT-IR表征及结果分析
        3.3.2 SEM-EDS表征及结果分析
        3.3.3 N_2吸附(脱附)测试及结果分析
        3.3.4 XPS 表征结果
        3.3.5 AC-SH 吸附 Au(Ⅰ)的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TS-SCN的制备及其对金吸附性能研究
    4.1 CTS-SCN合成条件的探索
        4.1.1 改性前后 CTS 的金吸附性能比较
        4.1.2 合成温度对CTS-SCN吸附性能的影响
        4.1.3 SCN用量对CTS-SCN吸附性能的影响
        4.1.4 合成时间对CTS-SCN吸附性能的影响
    4.2 吸附条件对CTS-SCN吸附[Au(S_2O_3)_2]~(3-)性能影响
        4.2.1 吸附时间对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2 溶液初始p H对 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3 温度对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4 S_2O_3~(2-)浓度对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5 Au(Ⅰ)初始浓度对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6 吸附等温模型
    4.3 材料的表征与结果分析
        4.3.1 FT-IR表征及结果分析
        4.3.2 SEM-EDS表征及结果分析
        4.3.3 N_2吸附(脱附)测试及结果分析
        4.3.4 TGA表征及结果分析
        4.3.5 XPS表征结果及CTS-SCN吸附Au(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氨(胺)体系中AC-SH吸附金的性能研究
    5.1 Cu~(2+)浓度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2 NH_3浓度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3 en浓度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4 Cu~(2+)-NH_3浓度比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5 Cu~(2+)-en浓度比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载金AC-SH和 CTS-SCN的解吸-循环方法
    6.1 载金AC-SH的解吸-循环方法研究
        6.1.1 解吸试剂的选择
        6.1.2 硫代硫酸钠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6.1.3 载金AC-SH吸附-解吸-循环使用研究
    6.2 载金CTS-SCN的解吸方法研究
        6.2.1 解吸试剂的选择
        6.2.2 亚硫酸钠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4)锌置换无氨硫代硫酸盐贵液中银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代硫酸盐浸出金银
        1.1.1 硫代硫酸盐法浸出金银的历程
    1.2 硫代硫酸盐浸银的基本原理
        1.2.1 化学反应机理
        1.2.2 电化学反应机理
    1.3 从硫代硫酸盐浸出液中回收银的方法
        1.3.1 有机溶剂萃取法
        1.3.2 活性炭吸附法
        1.3.3 树脂吸附法
        1.3.4 电沉积法
        1.3.5 置换法
    1.4 锌从硫代硫酸盐浸出贵液中置换金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研究方法
        2.1.1 锌片置换试验
        2.1.2 电化学循环伏安曲线和极化曲线试验
        2.1.3 锌粉与硫氧离子作用试验
    2.2 分析方法
        2.2.1 溶液金属离子浓度分析
        2.2.2 碘法滴定硫代硫酸根浓度分析
        2.2.3 扫描电镜分析(SEM-EDS)
        2.2.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 试验试剂与仪器
        2.3.1 试验试剂
        2.3.2 试验仪器
第三章 锌片从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置换银、铜
    3.1 热力学计算
    3.2 动力学计算
    3.3 电化学计算
    3.4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银、铜的反应吉布斯自由能
    3.5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盐溶液的动力学分析
        3.5.1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溶液的动力学分析
        3.5.2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铜溶液的动力学分析
        3.5.3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盐溶液的动力学数据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锌片从模拟浸出溶液中置换银、铜
    4.1 锌片从硫代硫酸盐和模拟浸出溶液中置换银与铜
    4.2 锌片从硫代硫酸盐溶液和模拟浸出溶液中置换Ag、Cu的动力学对比
        4.2.1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溶液与模拟浸出溶液中Ag的速率常数k
        4.2.2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与模拟浸出溶液中Ag的表观活化能E_a
        4.2.3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铜与模拟浸出溶液中Cu的反应速率常数k
        4.2.4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铜与模拟浸出溶液中Cu的表观活化能E_a
    4.3 比较不同溶液中锌片的溶解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置换产物的检测与分析
    5.1 置换产物单质铜的作用机理
    5.2 硫代硫酸银络合离子对铜沉积的影响机理
    5.3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溶液置换产物的检测分析
    5.4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铜溶液置换产物的检测分析
    5.5 锌片置换模拟浸出溶液置换产物的检测分析
    5.6 锌片表面脱落产物的检测分析
    5.7 硫氧离子对锌的影响
        5.7.1 Zn溶解的影响
        5.7.2 锌粉表面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5)黄铁矿及砷镍铅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与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浸金方法概述
        1.1.1 氰化法
        1.1.2 非氰化法
    1.2 硫代硫酸盐浸金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硫代硫酸盐法浸金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2.2 共伴生矿物对硫代硫酸盐法浸金的影响
        1.2.3 金表面的钝化
    1.3 黄铁矿的基本性质及研究现状
        1.3.1 黄铁矿结构
        1.3.2 黄铁矿的半导体性质
        1.3.3 人工合成黄铁矿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试剂与设备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原材料及制备方法
        2.2.1 Au(S_2O_3)_2~(3-)溶液的制备
        2.2.2 纯相黄铁矿的合成
        2.2.3 含铅黄铁矿的合成
        2.2.4 含镍黄铁矿的合成
        2.2.5 Au-PbO_2复合电极的制备
    2.3 实验研究方法
        2.3.1 纯金箔模拟浸出实验
        2.3.2 黄铁矿对Au(S_2O_3)_2~(3-)的吸附实验
        2.3.3 电化学实验
        2.3.4 光催化降解实验
    2.4 分析方法
        2.4.1 浸出液中金浓度的分析
        2.4.2 硫代硫酸盐消耗量的分析
        2.4.3 Cu(en)_2~(2+)配合物浓度的测定
    2.5 表征方法
        2.5.1 X射线衍射分析
        2.5.2 SEM-EDS分析
        2.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5.5 循环伏安法测量
        2.5.6 塔菲尔曲线的测量
        2.5.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三章 含砷黄铁矿和纯相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3.1 纯相黄铁矿的合成与表征
        3.1.1 合成黄铁矿的条件与纯度
        3.1.2 合成黄铁矿的SEM和 TEM分析
    3.2 含砷黄铁矿及纯相黄铁矿对Cu~(2+)-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3.2.1 含砷黄铁矿及纯相黄铁矿对金溶解的影响
        3.2.2 含砷黄铁矿及纯相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分解的影响
    3.3 含砷黄铁矿粒度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3.3.1 含砷黄铁矿粒度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3.3.2 含砷黄铁矿粒度对Au(S_2O_3)_2~(3-)吸附作用的影响
        3.3.3 含砷黄铁矿粒度对Cu~(2+) -en(NH_3)-S_2O_3~(2-)浸金体系中Au(S_2O_3)_2~(3-)的吸附作用
    3.4 光照及充氧条件下含砷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3.4.1 光照及充氧条件下含砷黄铁矿对Cu~(2+) -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3.4.2 光照及充氧条件下纯相黄铁矿对Cu~(2+) -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镍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4.1 镍掺杂含量对于黄铁矿性质的影响
        4.1.1 含镍黄铁矿的物相分析
        4.1.2 镍掺杂量对合成产物半导体性质的影响
        4.1.3 镍含量对合成产物光催化降解性质的影响
    4.2 含镍黄铁矿对Cu~(2+) -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4.2.1 含镍黄铁矿对金浸出速率的影响
        4.2.2 含镍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消耗量的影响
        4.2.3 含镍黄铁矿对 Cu(en)_2~(2+)消耗量的影响
    4.3 含镍黄铁矿对 Cu~(2+)-en-S_2O_3~(2-)浸金的机理分析
        4.3.1 浸出后金箔的XPS分析
        4.3.2 浸出后含镍黄铁矿的XPS分析
        4.3.3 浸出后金箔的SEM分析
        4.3.4 浸出后含镍黄铁矿的 SEM 分析
        4.3.5 Cu~(2+) -en- S_2O_3~(2-)浸金体系中含镍黄铁矿对浸金的作用机理
    4.4 含镍黄铁矿对金的吸附
        4.4.1 含镍黄铁矿对Au(S_2O_3)_2~(3-)的吸附作用
        4.4.2 吸附后含镍黄铁矿的 XPS 表征
        4.4.3 吸附后纯相黄铁矿与含镍黄铁矿表面SEM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铅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5.1 铅掺杂含量对于合成黄铁矿半导体性质的影响
        5.1.1 铅掺杂黄铁矿的物相分析
        5.1.2 铅含量对合成含铅黄铁矿半导体性质的影响
        5.1.3 铅含量对合成产物光催化降解性质的影响
    5.2 含铅黄铁矿对Cu~(2+) -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5.2.1 含铅黄铁矿对金浸出速率的影响
        5.2.2 含铅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消耗量的影响
    5.3 含铅黄铁矿对 Cu~(2+)-en-S_2O_3~(2-)浸金的机理分析
        5.3.1 浸出后金箔的 XPS 表征
        5.3.2 浸出后黄铁矿的 XPS 表征
        5.3.3 浸出后金箔的 SEM 表征
        5.3.4 浸出后含铅黄铁矿的SEM表征
    5.4 含铅黄铁矿对Au(S_2O_3)_2~(3-)的吸附作用
        5.4.1 含铅黄铁矿对Au(S_2O_3)_2~(3-)的吸附
        5.4.2 吸附Au(S_2O_3)_2~(3-)后含铅黄铁矿表面XPS表征
        5.4.3 吸附后含铅黄铁矿表面SEM表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铅、镍离子与含砷黄铁矿对铜-乙二胺-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6.1 铅离子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6.1.1 铅离子对Cu~(2+) -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6.1.2 浸出后金表面形貌及物质的测定
        6.1.3 铅离子影响Cu~(2+) -en- S_2O_3~(2-)体系中金浸出的机理
    6.2 铅离子消除含砷黄铁矿对金钝化机制的研究
        6.2.1 铅离子与含砷黄铁矿对Cu~(2+) -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6.2.2 铅离子消除含砷黄铁矿对金钝化的机理分析
    6.3 镍离子消除天然含砷黄铁矿对金钝化机制的研究
        6.3.1 镍离子对Cu~(2+) -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6.3.2 浸出后金表面形貌及物质的测定
        6.3.3 镍离子影响Cu~(2+) -en- S_2O_3~(2-)体系中金浸出的机理
    6.4 镍离子和含砷黄铁矿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6.4.1 镍离子与天然黄铁矿对Cu~(2+) -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6.4.2 浸出后金箔与黄铁矿的表征
        6.4.3 镍离子消除黄铁矿对Cu~(2+) -en- S_2O_3~(2-)体系中金钝化作用的机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天然含砷黄铁矿催化降解硫代硫酸盐的调控
    7.1 空穴和电子清除剂对含砷黄铁矿催化硫代硫酸盐降解的影响
    7.2 空穴和电子清除剂存在时天然含砷黄铁矿对Cu~(2+) -en(NH_3)-S_2O_3~(2-)浸金的影响
    7.3 经过空穴和电子清除剂预处理后的天然含砷黄铁矿Cu~(2+) -en- S_2O_3~(2-)体系浸金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表面修饰硅胶和氧化铝及其对Au(S2O3)23-的吸附性能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的介绍
        1.1.1 金的性质与用途
        1.1.2 金矿资源的分布
    1.2 硫代硫酸盐提金
        1.2.1 提金方法的叙述
        1.2.2 硫代硫酸根的结构和性质
        1.2.3 硫代硫酸盐提金的发展史
        1.2.4 硫代硫酸盐浸金原理
        1.2.5 硫代硫酸盐提金法的优缺点
    1.3 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金的回收
        1.3.1 置换法
        1.3.2 活性炭吸附法
        1.3.3 树脂吸附法
        1.3.4 硅胶吸附法
        1.3.5 磁性材料吸附法
        1.3.6 溶剂萃取法
        1.3.7 电沉积法
    1.4 硅胶
        1.4.1 硅胶的结构与性质
        1.4.2 硅胶的表面修饰
        1.4.3 修饰硅胶的应用
    1.5 氧化铝
        1.5.1 氧化铝的结构与性质
        1.5.2 氧化铝的修饰
        1.5.3 修饰氧化铝的应用
    1.6 课题的提出
    1.7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原材料及制备方法
        2.2.1 Au(S_2O_3)_2~(3-)溶液的制备
        2.2.2 修饰硅胶和氧化铝的制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吸附实验
        2.3.2 解吸实验
        2.3.3 实际金矿浸出实验
    2.4 分析方法
        2.4.1 吸附液中金含量的分析
        2.4.2 吸附材料巯基含量的测定
    2.5 表征方法
        2.5.1 红外光谱分析
        2.5.2 扫描电镜分析
        2.5.3 X射线衍射分析
        2.5.4 N_2吸附-解吸仪分析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6 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
        2.5.7 气相色谱分析
        2.5.8 拉曼光谱
    2.6 理论计算方法
第三章 硅胶的表面修饰及其对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金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修饰条件的优化实验
        3.1.1 改性试剂的筛选
        3.1.2 改性剂用量对金吸附的影响
        3.1.3 改性温度对金吸附的影响
        3.1.4 改性时间对金吸附的影响
    3.2 修饰硅胶的表征
        3.2.1 FT-IR分析
        3.2.2 SEM-EDS分析
        3.2.3 BET分析
        3.2.4 GC分析
    3.3 修饰硅胶对金的吸附性能
        3.3.1 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3.3.2 p H值的影响
        3.3.3 硫代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3.3.4 初始金浓度的影响
        3.3.5 吸附温度的影响
    3.4 修饰硅胶对溶液中金的吸附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铝的修饰及其对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金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修饰条件的优化实验
        4.1.1 改性时间对金吸附的影响
        4.1.2 改性剂用量对金吸附的影响
        4.1.3 改性温度对金吸附的影响
    4.2 修饰氧化铝的表征
        4.2.1 FT-IR分析
        4.2.2 拉曼光谱分析
        4.2.3 SEM-EDS分析
        4.2.4 BET分析
        4.2.5 XRD分析
    4.3 修饰氧化铝对金的吸附性能
        4.3.1 吸附时间与吸附率关系与改性剂多级吸附性能
        4.3.2 pH值的影响
        4.3.3 硫代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4.3.4 初始金浓度的影响
    4.4 修饰氧化铝对金的吸附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氨(胺)体系中金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Cu(Ⅱ)对金吸附的影响
    5.2 NH_3对金吸附的影响
    5.3 en对金吸附的影响
    5.4 Cu(Ⅱ)在NH_3和en溶液中的物种分布
        5.4.1 Cu(Ⅱ)在不同浓度NH_3中的物种分布
        5.4.2 Cu(Ⅱ)在不同浓度en中的物种分布
    5.5 铜氨络离子对金吸附的影响
    5.6 铜胺络离子对金吸附的影响
    5.7 铜氨比对金吸附的影响
    5.8 铜胺比对金吸附的影响
    5.9 修饰硅胶失活原因分析
        5.9.1 SEM-EDS分析
        5.9.2 拉曼光谱分析
        5.9.3 XPS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载金硅胶和氧化铝的解吸、再生与实际浸液中的吸附
    6.1 载金硅胶和氧化铝的解吸和再生
        6.1.1 硫脲解吸
        6.1.2 硫代硫酸盐解吸
    6.2 实际浸金液中金的吸附性能研究
        6.2.1 Cu(Ⅱ)-NH_3-S_2O_3~(2-)体系浸出液中金的吸附
        6.2.2 Cu(Ⅱ)-en-S_2O_3~(2-)体系浸出液中金的吸附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在修饰硅胶和氧化铝表面吸附的理论计算
    7.1 S_2O_3~(2-)的结构性质
    7.2 Au(S_2O_3)_2~(3-)的结构
    7.3 MPTMS的结构
    7.4 金在吸附材料表面的吸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软硬酸碱分类

(7)硫代硫酸钠浸出贵州卡林型金矿(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试验原料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原理及方法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Na2S2O3浓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2.2 乙二胺浓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2.3 Cu2+浓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2.4 溶液p H值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2.5 Na2SO3对金浸出率和Na2S2O3消耗率的影响
    2.6 优化扩大试验
    2.7 浸出前后矿样的XRD分析
3 结论

(8)含金硫化矿碱性氧化提金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硫化矿碱性氧化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
    1.1 热力学、动力学及电化学研究
    1.2 氧化过程中硫化矿表面钝化机理研究
    1.3 小结
2 硫化矿碱性氧化体系浸金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金溶出的热力学、动力学及电化学研究
    2.2 碱性溶出过程中金的表面钝化研究
    2.3 小结
3 硫化矿碱性氧化浸金的工艺研究
    3.1 硫化矿碱性氧化浸金的工艺研究现状
    3.2 小结
4 思考与展望
    4.1 含金硫化矿地质形成原因推测与金硫自配位溶出的思考
    4.2 含金硫化矿碱性环境金硫自配位溶出工艺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9)含砷难浸金矿碱性加压自浸金机理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含砷金矿资源概述
        2.1.1 难处理金矿资源类型特征
        2.1.2 金矿难处理的原因
        2.1.3 含砷金矿中砷对金浸出的影响
    2.2 含砷金矿回收工艺研究及应用
        2.2.1 含砷金矿预处理技术
        2.2.2 金矿浸出方法研究现状
    2.3 硫代硫酸盐浸金研究现状
        2.3.1 硫代硫酸盐基本性质
        2.3.2 硫代硫酸盐浸金基本原理
        2.3.3 硫代硫酸盐浸金工艺的研究进展
        2.3.4 硫代硫酸盐浸金存在的问题
        2.3.5 硫代硫酸盐在硫化矿氧化过程中的原位生成
    2.4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内容
    3.4 试验原料
        3.4.1 试验矿石
        3.4.2 试验药剂及仪器
    3.5 研究方法
4 黄铁矿加压碱性氧化过程及物质转化规律
    4.1 黄铁矿氧化热力学特征
    4.2 黄铁矿氧化电化学响应特征
    4.3 黄铁矿氧化生成产物分析
    4.4 黄铁矿氧化工艺条件研究
        4.4.1 粒度对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4.4.2 搅拌速率对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4.4.3 液固比对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4.4.4 氧压对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4.4.5 NaOH浓度对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4.4.6 温度对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4.5 碳酸钠添加对黄铁矿氧化反应过程优化
        4.5.1 碳酸钠作用机制
        4.5.2 碳酸钠作用试验研究
    4.6 小结
5 砷黄铁矿加压碱性氧化过程及物质转化规律
    5.1 砷黄铁矿氧化热力学特征
    5.2 砷黄铁矿氧化电化学响应特征
    5.3 砷黄铁矿氧化生成产物分析
    5.4 砷黄铁矿氧化工艺条件研究
        5.4.1 粒度对砷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5.4.2 搅拌转速对砷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5.4.3 液固比对砷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5.4.4 氧压对砷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5.4.5 NaOH浓度对砷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5.4.6 温度对砷黄铁矿氧化及生成产物的影响
    5.5 砷黄铁矿氧化动力学
        5.5.1 氧化动力学方法基础
        5.5.2 砷黄铁矿氧化动力学参数确定
    5.6 砷黄铁矿氧化机理
    5.7 小结
6 碱性加压氧化产物溶金性能研究
    6.1 硫代硫酸盐碱性加压无铜、铵条件下溶金性能
        6.1.1 硫代硫酸盐氧化过程
        6.1.2 硫代硫酸盐稳定性研究
        6.1.3 硫代硫酸盐无铜、铵溶金电化学
        6.1.4 硫代硫酸盐碱性加压无铜、铵溶金性能
        6.1.5 硫代硫酸盐碱性加压无铜、铵溶金机理
    6.2 一硫代砷酸盐碱性溶液溶金性能
        6.2.1 金在一硫代砷酸盐溶液中电化学溶解行为
        6.2.2 金在一硫代砷酸盐溶液中溶解试验
        6.2.3 金在一硫代砷酸盐溶液中溶解机理
    6.3 小结
7 含砷难处理金矿碱性加压氧化自浸金工艺研究
    7.1 碱性加压氧化自浸金工艺
        7.1.1 粒度对含砷金精矿自浸金效率的影响
        7.1.2 液固比对含砷金精矿自浸金效率的影响
        7.1.3 氧气压力对含砷金精矿自浸金效率的影响
        7.1.4 添加剂对含砷金精矿自浸金效率的影响
        7.1.5 温度对含砷金精矿自浸金效率的影响
        7.1.6 碱浓度对含砷金精矿自浸金效率的影响
        7.1.7 碳酸钠对含砷金精矿自浸金效率的影响
    7.2 含砷难处理金矿氧化产物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含钒碳质金矿氯化焙烧提取钒和金的基础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难处理金矿概述
        2.1.1 难处理金矿矿石特征
        2.1.2 金矿难处理的原因
    2.2 碳质金矿特点及处理方法
        2.2.1 碳质金矿主要特点
        2.2.2 氰化法处理碳质金矿
        2.2.3 非氰化法浸出处理碳质金矿
    2.3 氯化焙烧技术
        2.3.1 原理概述
        2.3.2 氯化焙烧技术应用
    2.4 含钒溶液分离净化技术研究现状
        2.4.1 化学沉淀法
        2.4.2 离子交换法
        2.4.3 溶剂萃取法
    2.5 小结
3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标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目标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试验流程
        3.3.2 含钒碳质金矿氯化焙烧试验
        3.3.3 焙烧渣钒浸出试验
        3.3.4 浸出液钒萃取试验
    3.4 分析测试方法
    3.5 试验药剂及仪器
    3.6 试验原料
4 氯化焙烧提取钒和金热力学分析
    4.1 NaCl为添加剂氯化焙烧过程热力学特性
    4.2 CaCl_2为添加剂氯化焙烧过程热力学特性
    4.3 温度对含钒碳质金矿氯化焙烧过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含钒碳质金矿氯化焙烧-浸出工艺研究
    5.1 含钒碳质金矿NaCl焙烧-水浸试验
        5.1.1 不同焙烧条件对钒浸出率和金挥发率的影响
        5.1.2 NaCl焙烧过程中金氯化挥发动力学
        5.1.3 氯化挥金过程中伴生金属锌的挥发行为
        5.1.4 NaCl焙烧渣水浸提钒条件试验
        5.1.5 NaCl焙烧渣钒水浸过程动力学
    5.2 含钒碳质金矿CaCl_2焙烧-酸浸试验
        5.2.1 不同焙烧条件对钒浸出率和金挥发率的影响
        5.2.2 CaCl_2焙烧过程中金氯化挥发动力学
        5.2.3 CaCl_2焙烧渣酸浸提钒条件试验
        5.2.4 CaCl_2焙烧渣钒酸浸过程动力学
    5.3 最优工艺流程的确定
    5.4 小结
6 氯化焙烧过程金的氯化挥发机理研究
    6.1 氯化焙烧固体产物分析
        6.1.1 不同焙烧温度下氯化焙烧渣固体产物分析
        6.1.2 不同焙烧时间下氯化焙烧渣固体产物分析
    6.2 硫、钒对金氯化挥发的影响
    6.3 金的氯化挥发过程
    6.4 小结
7 提钒浸出液萃取法回收钒的研究
    7.1 P507-N235协同萃取钒
        7.1.1 pH值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7.1.2 萃取剂浓度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7.1.3 N235和P507体积比的影响
        7.1.4 O/A相比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7.1.5 钒的萃取等温线
        7.1.6 硫酸浓度对钒反萃率的影响
        7.1.7 钒的反萃等温线
        7.1.8 N235-P507协同系数的确定
        7.1.9 V(V)协同萃取的萃取化学计量数研究
    7.2 P204萃取钒的研究
        7.2.1 pH值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7.2.2 O/A相比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7.2.3 P204浓度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7.2.4 钒萃取等温线
        7.2.5 硫酸浓度对钒反萃取的影响
        7.2.6 钒的反萃等温线
    7.3 最优工艺流程的确定
    7.4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硫代硫酸盐提金过程中硫酸盐代替亚硫酸盐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硫代硫酸盐法浸出某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金[J]. 刘翔,王永良,韩培伟,闫敬民,叶树峰. 矿冶, 2021(03)
  • [2]微波作用下载金硫化物中单质硫的释放及其浸金机制研究[D]. 张晓亮.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改性活性炭及改性壳聚糖用于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性能研究[D]. 何朴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锌置换无氨硫代硫酸盐贵液中银的机理研究[D]. 蔡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黄铁矿及砷镍铅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与调控机制研究[D]. 秦雪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6]表面修饰硅胶和氧化铝及其对Au(S2O3)23-的吸附性能与机制[D]. 陈树梁.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7]硫代硫酸钠浸出贵州卡林型金矿[J]. 邱洋,黄成戈,唐道文,管桂超,许才武.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1(01)
  • [8]含金硫化矿碱性氧化提金研究现状与展望[J]. 宋翔宇,张振,王君玉,李荣改. 黄金科学技术, 2020(06)
  • [9]含砷难浸金矿碱性加压自浸金机理及工艺研究[D]. 吴浩.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10]含钒碳质金矿氯化焙烧提取钒和金的基础及工艺研究[D]. 王洪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  

硫代硫酸盐提金代亚硫酸盐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