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族女作家陈玉霞小说创作简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娟[1](2022)在《百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建构机制与历程》文中研究指明百年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建构与百年中国社会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互动、联动关系,深刻地反映着、建构着现代的中华文化,成为人们理解现代中国、现代中国女性、现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少数民族文学实际上参与了中国文学史的建构过程,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建构亦体现少数民族女性解放的过程。综观百年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的变迁,可以看到她们不仅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内涵转变而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轨迹,而且表现出精神突围的重要意义。从启蒙现代性、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到革命话语叙事,从现代性的建构、解构以至于重构,民族国家叙事始终贯穿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始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影响着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使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精神内涵。
马竹[2](2018)在《新时期回族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国家民族认同》文中研究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民族政策的落实、创作环境的变化、文化多元化等都促使回族作家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方面,作为回回民族中的一员,回族作家们从小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他们创作时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书写母族文化,展现民族特点;另一方面,生长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他们又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到了新时期,全球化也使他们受到冲击,这一系列因素,都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他们的作品紧紧紧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书写时代变化,描绘社会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翻阅研究新时期回族文学作品的文章,笔者发现这些文章大多是分析回族作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特征与审美特征,研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并探寻形成该性格多种原因。从国家民族理论角度对回族作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是如何通过作品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国族认同的研究论文则相对较少,针对整个新时期阶段,较为系统地对新时期回族作家的创作进行梳理的文章也比较少。基于此,笔者试图以新时期回族作家创作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时期阶段回族作家创作的小说的研究来展现作者在创作时和作品中如何既凸显自己所属族群的民族性又确认自己国族身份、展现自己的国家认同的,由此来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笔者将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细读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文本进行细读,借鉴现代国家民族理论阐释新时期回族族作家小说中出现的创作共性,分析出现这种创作共性的原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与之相关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对文章中涉及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同时大致梳理回族的发展历史与回族文学发展概况、新时期回族作家的创作概况。正文部分共有三章,结语部分主要是探讨新时期回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价值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主要围绕新时期回族作家小说创作中具有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身份意识的自觉两方面内容来展开,通过对新时期回族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少数民族身份展现以及文学制度中的文艺政策、评奖制度以及后殖民主义思潮对其创作的影响等几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回族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让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统筹于国族身份之下,使二者达到一种和谐不冲突的状态。第二章主要探讨回族作家的国家立场与民族性表达,通过对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和建构国家形象时的国家意识的分析,展现他们的国家立场;此外还简要阐释了伊斯兰文化对回族作家作品中民族性表达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是对回族作家小说中的历史书写、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回族作家创作立场:立足民族,反映时代特色,不偏执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兼顾国家意识与民族性,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时代价值。
罗莹钰[3](2017)在《回族女性书写中的生命意识与文化传承 ——以获“骏马奖”的回族女作家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回族最早的先民来自阿拉伯地区,但回族作为一个族群却成型于中国,其文化集合了中国文化与域外带来的伊斯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男尊女卑”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以及回族文化传统中对女性的规定,回族女性承受着沉重的性别负担和生存压力,回族女性是沉默的,被遮蔽的。尽管生存被挤压,但回族女性内心仍然充盈着对生命,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新时期的社会变革使回族女性不再拘囿于过往被男性遮蔽的沉默中,而新时期开放的文学浪潮也使得她们得以用书写给回族女性及回族女性文学带来了更多可能。事实也证明了她们的创作实力,她们的作品接连斩获得了国内外各大文学奖项。对获国内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最高奖项“骏马奖”的回族女作家作品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回族女性文学中蕴含着浓重的生命意识,简言之即为对个体外在现实生存和内在生命价值取向的关怀和思考,这在她们作品中对女性、个体生存以及民族国家文化历史的深情书写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这种生命意识,来源于回族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来源于她们对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虽然回族女性的这种生命书写在前进途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多民族文化的混血身份也使得她们常常夹杂在“汉”与“非汉”间难以为继,但她们仍然以自我去努力获取与结合二者共生的优秀之处,她们试图用对生命的关怀与书写来打破这种不同性别、族群、文化、心理场之间的壁垒,并试图将之沟通和联结。可以说这种书写对女性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乃至中国文学都有着文学史、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的意义贡献。同时这也为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发展寻找一个可能的,更好的发展方向有着借鉴意义。
李沁锴[4](2016)在《21世纪彝族回族文学研究状况及比较》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的文学呈现出更加积极活跃的状态,而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增多,学者们不再将研究的领域限制在“主流文学”、“精英文学”的范围中,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曾一度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本文从众多少数民族中选取了彝、回两族,对21世纪下两个民族文学研究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希望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重新审视和整理,为我国的多民族文学建设提供新经验、新材料。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1)将彝族与回族文学研究现状作比较的必要性以及在比较中可能获得的启示;(2)新世纪以前彝族文学研究的状况和进入新世纪后彝族文学研究在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地域研究、综合研究四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及其特点;(3)21世纪之前回族文学研究回顾及新世纪后回族文学研究文献分类与研究状态的特点;(4)彝、回两个民族在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里文学研究状态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而这些异同对于未来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或是中国的多民族文学研究的走向又有何意义。结合以上问题的研究,本论文相应地分为四个章节,每一章节对应一个研究问题。本文所做的研究,并不是对两个民族的文学作品进行的简单比较,而是从两个民族的文学研究文献出发,认真观察当今彝族与回族文学研究的状况和水平后做出的比较分析,是一次对“研究”所做的“再研究”。
白崇人,杨玉梅,石彦伟[5](2015)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回顾与思考》文中指出站在新中国成立66周年的金秋回望历史,满目壮丽辉煌,令人感慨万端——这是极不平凡的伟大历程。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而言,这是大发展、大变化、大创新、大繁荣的66年,群星荟萃,精彩纷呈,意蕴悠长。对少数民族文学走过的历程及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十分必要,却并非易事。这需要勇气和激情,更需冷静。本文力图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辉煌中找出内在的要点和规律,归纳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作出的贡献,抛砖引玉,以期引出更多专家学者
马慧茹[6](2015)在《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认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时期以来回族作家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及关注和反映回族生活现实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主题研究和审美文化批评为主,以文化认同研究作为重要理论依据,探讨民族个体话语与民族、国家、身份等话语之间的内隐或外显关系,试图对多元文化背景中回族作家多重文化身份的形成、矛盾及调适等问题进行纵深发掘。当代回族作家文学是回族作家从艺术与审美的高度观照回族生活进行的表意实践,展现出明显的文化认同、自觉意识,同时又通过这种文学创作活动和具体文本,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机制。因此本论文并非是对于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一次全景式扫描、概括与梳理,而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本,尤其是兼具民族性、文化性、审美性的作家及其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做一些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通过从文本中获得回族作家进行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分析作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理念,并同时考察作家多重文化身份建构中,创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景观的方式和途径。而且,文本中流露出在文化认同中的文学乡愁,引发作家的怀旧与追忆,在怀旧与身份建构的双向交织中,作家的文学创作实现了审美超越,获得丰腴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从而推动了回族作家文化认同的步伐,确认了回族作家的文化身份与发展方向。回族作家以开放的心态超越个人、民族界限的阻隔,通过审美性的情感超越意指多元并包的审美共通性。他们很自然地运用文学创作在永恒命题方面寻找民族的根源,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中进行艺术的审美表达与创新。当代回族作家的文学表达也因此能够在审美的高度与他者文化进行平等对话。本文的研究基础是细读阐释大量回族作家作品文本,围绕文学与文化的内在紧密联系,运用文学—文化批评方式,结合宗教、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理论,对当代回族作家作品进行文化与美学的研究: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缘由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并提出选题研究将要解决的问题,即问题意识的表述;其次,阐述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分别在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方面体现;再次就选题的研究现状,重点是对论文写作中运用的核心理论,即文化认同及其内涵的国际、国内着作、文献及理论进行介绍和梳理,并详述从文化研究及文化理论对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创作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最后,交待论文写作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独创性。第一章重在从当代回族作家及其创作所面临的文化语境——全球化时代出发,认为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回族作家既在多重文化碰撞中感受到利于身份意识强化和发展空间的机遇,又拓展了展示本民族文化“差异性”“独特性”的创作空间。但是在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中,回族作家也面临新的挑战——同质化的可能。所以当代回族作家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出对文化认同问题的焦虑、重视和重建文化传统的愿望。因此本章的第二节是对“文化认同”进行学理分析,并认为“文化认同危机”中的异质感和危机感成为激发回族作家进行文化书写的正能量,因为这使得回族作家表现出明显的自觉与强化身份的意识,并积极进行身份认同的探索。第二章以当代回族作家作品中的文化书写为切入点,探究回族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进行文化身份建构,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作家身份的形成来源于个人成长中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形成过程;受到伊斯兰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对个人和民族文化的吸收转化中,还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同构”思想,希望在中国多民族一体发展中获得身份认同的强大力量支持。“民族性”、“家国同构”、“多民族文化”的内涵表现是此章选取和论述的重心。第三章旨在探讨当代回族作家基于文化认同建构之上的文学表达特点和方式。由于回族作家吸收转化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品格和艺术风格,因此在面对当代文化普遍“同质化”带来的“家园失落感”;而“差异化”又促使他们的文学表达走向对民族文化和家园情感的回顾;于是在“寻根”情结主导下,其表达策略从语言到叙述都显示出一种重建传统、恢复家园情感的强烈探求。所以用文学建构了一个异于日常空间的文学景观世界,以多种主题展开分析和反思。第四章一方面开掘当代回族作家作品中的“文学乡愁”,这是从文化身份焦虑感中衍生出的潜在情绪,并同时连接着作家对当下文化多重性的各种反应;一方面阐释作家用怀旧追忆的写作手法重建文化传统的意图和目的,这是作家通过文学文本本身所自然形成的情感线索和现代价值;最后,将回族作家作品经由文化认同后提升到的审美取向进行凝练提取,从“审美超越”到反映具有普世性的人类终极关怀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本章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审美批评与价值定位,又提升了本选题的研究价值。结语部分对全文予以总结,并对当代回族作家的在现实中的展望,在坚守中的反思,等问题予以补充阐释,并对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创作提出一定合理的建议与批评。
王冰冰[7](2012)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女性书写》文中认为本文以新时期至今的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汉语小说创作及部分译作为研究对象,以主题研究及社会文化批评为主,以性别研究作为重要理论依据,探讨性别话语与民族、国家、身份等话语之间或隐秘或外显的联合、博弈甚或耦合,试图对多元话语中多重主体位置的形成、分裂及弥合等问题进行纵深发掘。因此本论文并非是对于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女作家创作的一次全景式扫描、概括与整理,而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本,同时关注文学生产机制的研究,考察当下文化语境中,多元文化、多重身份对于构建多元文化景观的综合性作用。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考察少数民族女作家创作中体现出的女性经验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复杂关联。对于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实践而言,女性话语与民族国家叙事及民族话语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其间构成的张力,值得进一步考察与探究。虽然民族国家叙事并不是少数民族女作家广泛涉猎的主题,但也出现了一些内蕴复杂的优秀之作,如蒙古族女作家乌兰、韩静慧的一系列反侵略战争题材的中短篇作品及回族女作家白山的长篇小说《冷月》等等。其间乌兰、韩静慧的写作,尤为鲜明地体现出面对主流及宏大叙事之时,女性话语及经验的某种游离特征,因此本文选择这两个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作为本章重点分析对象。比之民族国家话语,在面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集体叙事之时,女性意识、性别话语与民族意识及身份认同的关联则更为隐晦繁复。梅卓(藏族)、黄薇(蒙古族)、庞天舒与白玉芳(满族)、霍达(回族)这些执着于民族历史叙事的女作家,她们那些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民间传说作为题材的作品,其间女性经验与民族记忆的复杂交缠,使文本一定程度上成为多重叙事动力穿透的空间,成为多重话语与主体位置对话、交流的场所。并且她们作品的复杂之处在于,虽然体现出对于民族历史及文化的认同、协商而非疏离,但其间某些独立的、未曾融入的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体性却以更为微妙隐晦的方式存在,反而使这些文本成为女性意识与民族意识间不断协商的场域,也更具分析与考察的价值。第二章在现代/传统、全球/本土这一组坐标系内,通过对多元文化语境内,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历史记忆如何融入当下,从而产生现代、传统、性别之间的冲突这一问题的探究,考察当下多元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经验的转移与冲突。景宜(白族)、杜梅(鄂温克族)、董秀英(佤族)、叶梅(土家族),黄雁(哈尼族),杨金焕(拉祜族),这些优秀的、从上世界80年代就开始了她们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女作家,在她们以民族传统为书写对象的作品中,启蒙意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怀旧想象与女性立场、经验的复杂交织,传达出对传统与现代这组命题的更为深刻的思考与质询,对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应采取的文化立场及文化策略也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因此本章选择她们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分析与细读,她们对于传统与现代这两套话语的敏锐洞察,为看似整一、宏大的现代性历史进程提供了流动的、多层次的、充满了弥合与断裂的叙述。其文本内部多重语码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构成内在意义的多义与丰窗的同时,印证着现代性及全球化进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繁复多元与歧义丛生。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女作家的身份认同愈加混杂,多重身份及主体位置之间的交叉互渗日益频繁,身份认同的紧张与焦虑导致文本世界内部的分裂。虽然文本世界的分裂渗透着作家作为现代个体的紧张感与缺乏归属感,但却未必没有益处。身份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疆界的拓展与重构,对于民族文化之间对话场域的形成,协同对话局面的出现不无裨益。第三章便着重探讨追少数民族女作家创作中体现出的对于他者文化的宽容与理解,探讨她们的女性经验与边缘立场如何打破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而使一种建立在主体间性之上的平等交流成为可能。蒙古族女作家黄薇、达斡尔族女作家萨娜、藏族女作家央珍、永基卓玛、格央等在一些具备鲜明的民族色彩的作品中,用自己的方式与尝试与汉族写作者展开对话,在她们的文本中尝试建构或想象一种更为合理、健康、平等的主体间的文化交流行为与模式。证明了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不存在矛盾与冲突之处。相反自我与他者之间界限的僭越与消融,可以为一种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文化交流模式的建立开启有效的路径。而对全球化语境中日益混杂的经验,各民族如何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重新界定并重构文化疆界,如何在与他者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不断消解、重建、拓展自我文化的边界,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当下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实践,她们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作为民族主体的书写行为,一定程度上为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互补融合,提供了某种可行的、且更具想象力的途径。第四章则以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淡化民族色彩的女性化、个人化写作潮流为分析对象,尝试对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女性写作做一次检视与梳理。当下少数民族女作家开始更为关注自己作为现代女性及都市知识分子的身份,作为后现代社会的孤独个体的某些更为私人化的感受。这使她们的创作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她们以个人的女性经验对民族记忆的某种渗透与改写。这是在全球化时代日益多元混杂的文化语境之中,民族身份认同呈现多元化趋势的表征,也是少数民族女作家女性意识日益鲜明的体现。少数民族女作家作为民族主体与性别主体在文本中所呈现的不同视界,应均被纳入研究视线,以期为少数民族女性写作的检视、研究与推进,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研究基础。
马丽娅[8](2012)在《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回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回族民间故事塑造了许多具有独特民族意识、思想情感、伦理道德观、及爱情观、审美观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具有独特个性特点的回族女性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她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真实、具体的反映了回族民众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与理想愿望。近十几年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不断引进新理论、应用新方法,获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其中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出版了诸多研究成果。回族民间文学研究确不能在新起点上起步,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回族民间故事的研究与整体的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相比也略显薄弱。尤其对于回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至今未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从社会历史环境、民族文化心理、观念的深层意识中挖掘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以此来进一步推进回族民间故事研究及回族民间文学研究,既必要又紧迫。本文分为四部分。各部分分别从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的分类、特点、成因探究及文本分析等方面逐一进行阐述,试图对回族女性形象作一个整体观照。绪论部分立足于对研究现状的考察,通过比较分析近五六十年来学界对于回族民间故事和回族女性的研究角度与方法,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去审视回族女性形象,对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第一章主要对回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这一章通过对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四类故事中女性形象的归纳和分类奠定后两章进一步研究的基础。首先,在幻想故事中,将女性形象归纳为反映回族女性和自然关系女性形象、反映阶级关系的女性形象和表现伦理道德观念的女性形象三类;其次,在生活故事中,将女性形象归纳为智斗昏君、恶霸的女性形象、“巧女”的女性形象和机智女性形象三类;在民间寓言和笑话故事中,分别将女性形象归纳为人物寓言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和嘲笑人民内部矛盾女性形象两类。第二章总结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这一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纵向深入,探究总结这些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通过分析回族女性在妻性和母性中的原初生命力、“孝”与“非孝”的伦理道德、“善”与“恶”的人性冲突、“顺从”与“觉醒”主体意识中的矛盾和挣扎,在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交融中去展示人物,呈现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矛盾的共性。第三章探究形成女性形象共性的原因。这一章结合前两章的分析,思考回族女性矛盾形象产生的根源。在历史发展过程、现实社会制度、宗教文化特色、回族女性文化中更深层次挖掘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矛盾共性的成因,展现回族女性的自我欲求和存在价值。
杨春燕[9](2012)在《回族女性与回族文化 ——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文中研究说明夏晓虹老师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一书的导言<重构晚清图景>里写道“虽然本书的构思是以重新认识晚清社会为依归,进入的途径却选择了女性研究,理由无他,女子在社会现实中的处境远较男子复杂,遭遇的困扰也远较男性繁多”,本文选取回族女性作为对回族文化研究的窗口,正是取其意。回族研究从最初的回族文学史建构起步,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承担着回族历史文化的追踪溯源以及回族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其中回族伊斯兰文化、社会发展与回族妇女、回族人口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主要的课题研究,密切关注着回族社会内部的现实问题。回族女性研究作为回族妇女问题研究的一个方面,在各个学科有所涉及,其研究成果显着,为解决回族妇女问题提供了依据和方案。文学领域对回族妇女的研究,始于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回族作家笔下的回族妇女形象的研究和关注。但大多笔触只停留在作家作品研究和对回族文化、习俗的审美关注上,从回族文学的角度去深刻体察回族文化的并不多。笔者正是基于此薄弱环节,从回族文学的角度分析和解读回族作家笔下的回族妇女形象以及她们在社会、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探讨回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及其渊源,力求文史贯通,客观阐释回族文化。
马燕[10](2008)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回族女性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回族女性研究是回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研究相比,无论从理论上、方法上,还是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上都显得较为薄弱。近几年来,回族女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以历史为线索,回顾回族女性研究的曲折道路,在追溯中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反思其存在的不足,在反思中探索回族女性研究的新方法、新视野。
二、回族女作家陈玉霞小说创作简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族女作家陈玉霞小说创作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建构机制与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末变革思想的萌发与旗人平民女性形象 |
二、现代性启蒙机制与革命话语交融下的革命女性形象 |
三、民族团结话语的“询唤”机制与时代女建设者 |
四、中华文化认同机制与多元化女性形象 |
五、结语 |
(2)新时期回族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国家民族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现状 |
2.选题意义及价值 |
3.相关概念界定 |
4.回族历史与回族文学概述 |
5.新时期回族作家创作概述 |
一、新时期文艺生态与回族作家的国家意识 |
(一)新时期多民族文学观的建构与回族作家身份的多重性 |
1.“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意识 |
2.新时期回族作家创作中身份的建构 |
(二)新时期中国文学制度与回族作家的国家民族认同 |
1.新时期国家文艺政策与回族作家文学创作 |
2.新时期评奖制度与回族作家创作 |
(三)后殖民主义思潮对回族作家国家民族认同的影响 |
1.张承志与“抗战文学” |
2.后殖民视野中的回族作家小说创作 |
二、新时期回族作家文学叙事中的国家视角与民族性 |
(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与中国公民的担当 |
1.苦难与希望同在 |
2.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
3.对受世俗侵袭的现实社会的焦虑 |
(二)国家主体文化价值下的宗教文化的文学表达 |
1.作为回族内核的伊斯兰文化 |
2.回族作家小说中的“清洁观” |
三、新时期回族作家小说中的国家形象与回族个体形象 |
(一)民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融合的历史书写 |
(二)国家时代形象的建构 |
(三)具有国家使命感的回族个体形象 |
1.阿訇形象 |
2.现代回族知识分子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3)回族女性书写中的生命意识与文化传承 ——以获“骏马奖”的回族女作家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综述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论题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思路 |
第一章 个体与群体的生命意识展现 |
第一节 女性自我生存的关注 |
第二节 “人”的个体生存注视 |
第三节 族群生存的思考 |
第二章 “以血为墨”的生命意识之源 |
第一节 女性自觉的生命律动 |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传承 |
第三节 民族身份的选择与坚守 |
第三章 回族女性生命意识书写的意义探究 |
第一节 性别的“在场” |
第二节 民族的“在场” |
第三节 主流话语的参与和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21世纪彝族回族文学研究状况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探索 |
(一) 研究综述 |
(二) 研究重点和难点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彝族与回族文学研究状况比较的重要价值 |
一、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研究状况及问题的产生 |
二、两个民族文学研究比较的必要性 |
三、民族间文学研究之比较可能获得的启示 |
第二章 21世纪的彝族文学研究 |
一、彝族文学研究历史回顾 |
二、21世纪彝族文学研究现状 |
(一) 作家研究 |
(二) 作品研究 |
(三) 地域研究 |
(四) 综合研究 |
三、21世纪的彝族文学研究特点 |
(一) “边缘”处境的审视 |
(二) “多元化”下的热切关注——以吉狄马加、阿库乌雾研究为例 |
(三) 古代文论方面的启发 |
第三章 21世纪的回族文学研究 |
一、回族文学研究历史回顾 |
二、21世纪回族文学研究现状 |
(一) 作家研究 |
(二) 作品研究 |
(三) 地域研究 |
(四) 综合研究 |
三、21世纪的回族文学研究特点 |
(一) 在思考中前进 |
(二) 对“经典”的不断发掘——以张承志、霍达研究为例 |
(三) 无法割舍的宗教血脉 |
第四章 21世纪彝、回两族文学研究的相同点与不同走向 |
一、新世纪彝族与回族文学研究的相同之处 |
(一) “文化自觉”的认知 |
(二) 传统、民间元素的有意突显 |
(三) 重视比较研究 |
二、新世纪彝族与回族文学研究的不同之处 |
(一) 研究体裁的侧重 |
(二) 影视文学的相关研究 |
三、反思与启示 |
(一) 坚持“多元一体”的导向 |
(二) 紧跟时代,发现更具意味的新作品 |
(三) 努力促进“研究之研究”的开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 |
二、改革开放——90年代中后期 |
三、90年代中后期至今 |
(一)基本实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多元一体新格局 |
(二)丰富中国文学内涵,拓展中国文学版图 |
(三)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活力,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
(四)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贡献 |
(五)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贡献 |
(6)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价值述略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关于文化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
二、关于当代回族作家及其文化认同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独创性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独创性 |
第一章 当代回族作家与文化认同 |
第一节 当代回族作家文化认同的多重语境 |
一、多民族文化:多元共生 |
二、回族文化:熔铸历史 |
第二节 文化认同:回族作家创作的精神走向 |
一、关于“文化认同” |
二、文化认同危机:异质感与危机感 |
三、文化认同的自觉与强化 |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当代回族作家的身份建构 |
一、作家身份认同与时代主题 |
二、作家身份认同与民族担当 |
第二章 当代回族作家文化认同的三重视阈 |
第一节 作家身份与个人认同 |
一、成长经历:个体蜕变 |
二、主体意识:身份觉醒 |
第二节 回族文化与民族认同 |
一、伊斯兰文化与回族作家身份认同 |
二、地域文化与回族作家的文化认同 |
三、民俗文化与回族作家的文化认同 |
第三节 多民族文化与家国同构 |
一、家国同构:回族文化传统 |
二、民族性与国家认同 |
第三章 当代回族作家的文化认同与文学想象 |
第一节 寻根意识下的表达策略 |
一、差异感:痛惜“家园失落” |
二、多种语言的写作策略 |
三、从单边到多边的叙述策略 |
第二节 家园意识中的空间化写作 |
一、空间化写作的现代意义 |
二、书写记忆中的文学景观 |
三、空间化写作的主题与反思 |
第四章 当代回族作家的文化认同与审美超越 |
第一节 怀旧与追忆中建构身份 |
一、文学乡愁与身份认同 |
二、怀旧追忆与重建传统 |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与审美超越 |
一、朴素的现实主义追求 |
二、生命意识下的叙事伦理 |
三、推崇洁净而崇高的精神信仰 |
四、展现真善美的心灵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女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研究现状 |
二 研究方法与问题意识 |
三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概述 |
(一) 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民族历史叙事 |
(二)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本土 |
(三) 现代语境中的民族传统 |
(四) 少数民族女作家的生态关怀 |
(五) 痛苦的现实主义: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底层写作” |
(六) 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女性写作” |
第一章 女性与民族国家:多重话语的冲突与耦合 |
第一节 女性作为“中间地带”:消解民族国家叙事的“语法” |
一 打破民族国家叙事的界限:草原母亲的力量 |
二 战争中的民族女性:宏大叙事的“剩余” |
第二节 弥合与分裂:民族叙事与女性话语 |
一 从女人心事到民族史诗:藏民族历史叙事的弥合之路 |
二 蒙古女性的“寻根”之旅 |
第三节 “女神”故事:女性话语与民族认同 |
一 白山黑水间的“女神”:介入民族历史的女性 |
二 流动的女性身份:身份认同的多元与混杂 |
三 “战争神话”:还原民族战争中的女性生存 |
第四节 “穆斯林的葬礼”与“失去的记忆”:协商多重身份 |
一 《穆斯林的葬礼》:民族身份、女性意识与“新启蒙”叙事 |
二 “是谁失去了记忆”:全球化时代的丽江女性 |
第二章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本土写作 |
第一节 讲故事的女人:女性与民族传统/记忆 |
一 讲故事的女人:鄂温克女人的记忆 |
二 “现代”与“乡愁”:白族“新女性”与民族传统 |
第二节 “边城”女性:对现代性的质询与反思 |
一 遭遇现代的乡土与湘西世界:土家龙船寨的命运 |
二 蛊女、“红妖”与边地小镇:女性与民族传统 |
三 “回看”现代—城市的女人:民族女性的力量 |
第三节 红尘拉萨:全球化时代的本土空间 |
一.拉萨与上海:全球化魅影 |
第四节 延吉与首尔:朝鲜族底层/女性的跨国之旅 |
一 朝鲜族女性底层劳动力的跨国之旅:第一/第三世界的性政治 |
二 可见的女性与不可见的劳动:阶级还是性别? |
三 首尔与延吉:前世与今生? |
第三章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交流 |
第一节 阅读他者:从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谈起 |
一 “自然化”的文化他者:从“汉写民”现象谈起 |
二 被叙事“穿透”的他者:不同的“藏婚”故事 |
第二节 自我/他者之间:消融的界限与开放的历史想象 |
一 自我与他者的位移:跨越民族与阶级的认同 |
二 消融的自我界限与开放的历史视野 |
第三节 走向主体间性的文化交流与民族写作 |
一 良性文化交流模式的建立 |
二 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身份认同与民族写作 |
第四章 全球化时代的女性话语:少数民族作家的女性写作 |
第一节 女性系谱:女性记忆与经验的生产 |
一 “红肚兜”与“盘瑟俚”:女性技艺—记忆史 |
二 爱情、“耗费”与写作 |
三 双重镜像与自恋主体:另一种记忆—写作—生产 |
第二节 反控制叙述:女性写作的策略 |
一 反控制叙事之一:凝视的倒错 |
二 反控制叙述之二:精神分析与女性话语 |
第三节 表象时代的女性写作 |
一 现实?幻像? |
二 “地下电影”:界限的消失与现实主义的介入 |
结语:全球化时代女性意识与民族经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当代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8)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
第一节 回族民间幻想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回族民间生活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三节 回族民间寓言故事和民间笑话中的女性形象 |
第二章 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特征 |
第一节 原初生命力的象征 |
第二节 “孝”与“非孝”的挣扎和徘徊 |
第三节 “善”与“恶”的冲突和审视 |
第四节 “顺从”与“觉醒”的矛盾和痛苦 |
第三章 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成因探究 |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的多面写照 |
第二节 中国本土文化的隐喻体系 |
第三节 民族生命与文化的载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回族女性与回族文化 ——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回族文学建构及回族女性研究综述 |
二 回族文学及回族女性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一节 天真活泼的女儿 |
第二节 谨小慎微的儿媳 |
第三节 忍辱负重的母亲 |
第四节 修成正果的婆婆 |
第二章 回族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探源 |
第一节 回族女性与儒家文化 |
第二节 回族女性与《古兰经》文化 |
第三章 回族文学与女性形象塑造 |
第一节 回族作家队伍构成与女性形象塑造 |
第二节 回族文学题材与女性形象塑造 |
结语 |
附录 |
宁夏地区回族作家、学者一览表 |
宁夏主要回族学者(含作家)简介 |
石舒清创作年表 |
马金莲创作年表 |
李进祥创作年表 |
于秀兰创作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回族女性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族女性研究回眸 |
1. 综合研究 |
2. 回族女童教育研究 |
3. 宗教与回族女性研究 |
4. 社会发展与回族女性研究 |
5. 婚姻制度与回族女性研究 |
6. 文学与回族女性研究 |
7. 其他 |
二、回族女性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1. 回族女性研究应关注不同地区回族, 做好关于女性的民族志 |
2. 关注不同的研究领域 |
3. 引入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 |
4. 致力于回族妇女理论的建设 |
四、回族女作家陈玉霞小说创作简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女性形象建构机制与历程[J]. 黄晓娟. 江汉论坛, 2022(01)
- [2]新时期回族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国家民族认同[D]. 马竹. 西南大学, 2018(01)
- [3]回族女性书写中的生命意识与文化传承 ——以获“骏马奖”的回族女作家作品为例[D]. 罗莹钰.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4]21世纪彝族回族文学研究状况及比较[D]. 李沁锴. 云南大学, 2016(02)
- [5]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回顾与思考[J]. 白崇人,杨玉梅,石彦伟. 民族文学, 2015(10)
- [6]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认同[D]. 马慧茹.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4)
- [7]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女性书写[D]. 王冰冰.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8]回族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研究[D]. 马丽娅.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9]回族女性与回族文化 ——回族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D]. 杨春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回族女性研究述评[J]. 马燕. 妇女研究论丛,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