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铁路上的小巴

西德铁路上的小巴

一、西德鉄路的轻型客车(论文文献综述)

周澎[1](2020)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提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退二进三”的目标升级,对高科技的技术进行开发和引用,城市的类型也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城市”向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城市”转化,进而带来城市中旧工业难以生存的情况,传统工业逐渐衰败,面对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如何在遵循原真性的原则下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本文以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手法研究为核心,结合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实例为主体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追溯与建构,第二部分梳理西安工业建筑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并展开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具体实例现状调研与分析,第三部分总结具体改造设计方法。第一部分由前两章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构成,第一章首先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工业建筑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梳理相关宪章与理论的发展,确定选题依据与目标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整体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则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再利用动因,分析其改造由“静态”保护理念向多层级的保护与利用理念的转变,在遵循改造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同旧工业建筑改造类型与方式。第二部分为全文核心部分,其中第三章梳理了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旧工业建筑遗存的分布,结合现状遗存整体分布情况,重点研究三个典型片区的具体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而分类总结了西安旧工业建筑空间现状类型特征与相应改造再利用设计模式。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展开两个具体旧工业建筑片区空间改造实证研究,分别从区位背景,建筑群体外部环境,单体建筑三个层面论述其空间特征,结合现状改造措施,以此为重点,分别提出相应的整体与单体改造策略,针对设计策略的基础研究,从整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改造再利用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为总结和思考部分,以西安具体旧工业建筑实例改造策略与设计手法为基础,结合经典案例,探讨有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操作语汇。

施州[2](2019)在《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总体战争,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凭借其强大国力和武装力量领导同盟国赢得最终胜利。其胜利的原因,除了正义战争之性质这一主因之外,离不开战时国家意志的凝聚,更离不开战时人民力量(包括大规模战争物资生产)的动员。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积极开动国家宣传机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报刊、广播、海报等媒介进行战时动员,其中尤以海报为重要宣传工具。海报宣传发挥强大效果,深刻影响了战争进程。同时,二战还对传播学产生巨大影响,传播学几位奠基人都参与战时宣传研究,开创重要理论体系,为传播学奠定理论基础。二战是近代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输出强有力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时至今日世界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格局依然深受二战影响,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的意义深远。本研究以战时宣传理论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个案分析。本研究挖掘了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有关海报宣传的重要文献,收集整理了651张政府海报样本,以宣传研究方法论为基础,结合经典传播学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建构历史语境,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法对海报样本作整体规律分析,用定性符号学文本分析法对单张海报进行意义解读。本研究分别从政府海报的“宣传组织运作机制”、“宣传渠道和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的流变”、“国家精神宣扬”、“战争逻辑建构”、“军事神话塑造”、“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输出”互为有机关联的八个方面对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活动进行全面透彻的解析。本研究发现,战时宣传组织并不一定是官方垄断式,也可以采用官民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进行创作、发布,并通过事件配合、媒体联动等方式,共同营造媒介景观。战时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要避免抽象说教,而要具象化、通俗化。战时宣传的内容可以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宣扬国家精神和爱国主义;建构战争的性质和目标;塑造正义之师和强大武装力量的形象;促进国民身份认同,缓解社会矛盾;输出本国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本研究继承了传播学先驱的研究传统,是对战时宣传理论的延续和补充。本研究认为战时宣传研究首先要关注宣传组织,同时要分析宣传渠道、媒介事件、媒介景观、宣传策略、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具体宣传内容分析不仅要从国家、战争和军事层面,也要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切入。本研究为后续战时宣传研究供了新的框架和思路。同时,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加以凝聚国家意志、团结民心、动员全民参与;在重大历史转折期对内对外加以宣传国家精神、军队形象、国家软实力等重大问题供极其鲜活的典例和范式。

史煜[3](2019)在《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文中提出自鸦片战争遭遇西方武力冲击,中国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从沿海至内陆城市渐次发生近现代化演变。西安作为中国内陆传统城市典型代表与华夏文化生发繁荣之地,经历了20世纪来持续变革求新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因明城区大片历史街区建筑消失与城市记忆难以承续的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从经济指标“量”的扩张转向历史文化与环境生态“质”的彰显之际,学界对西安都城时代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城市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研究。鉴于建筑是城市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本文选择以20世纪来西安明城区不同时段所生发新建筑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产物,以西安从传统向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影像文本“客观纪实性”功能再现建筑形态特征,呈现与解析明城区建筑演进历程,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再塑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探索实践提供借鉴。首先,立足影像与建筑文化研究方向,将建筑影像与历史文本相结合作为还原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在以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所形成的城市记忆框架中,以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历史为线索,搜集整合20世纪来(1900-2010)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建筑影像文本,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期、分类及演变研究。其次,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在西安城市建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将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与共和国(1949-2010)三个典型时期建筑影像文本进行分类对比,以“图文”互证方式还原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借助图像学与现象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解读,揭示演变特征、规律及综合动因。再次,利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作为体验与认知城市的一种方法,对应分析20世纪不同时段西安城市代表性建筑,尝试还原与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记忆。近现代西安传统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从“模仿搬用”到“选择吸收”西方先进建筑形式与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主体审美与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传统建筑体系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做出权衡与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城市记忆的“整体性、时代性、延续性与建构性”为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建筑状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1)“体用”原则上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延续性在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转型历程中,城市发展渐从传统社会的闭守走向近现代的开放,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体”对西方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因素“用”的基础上,传统建筑主体地位逐步被削弱而日趋式微。是在政治与军事因素主导下,从清末“洋风”模仿建筑到民国以不同程度的中西“折衷”特征为主、兼有少量几何形式特征工业化建筑,经历共和国初期“苏化”因素影响,又从单一国家性建筑逐步走向现代化探索与多元化发展历程,建筑是“自上而下”非自然发展路径,以“局部-整体-简化-创新”不同程度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渐变为其发展规律。(2)传统建筑文化承续及创新的矛盾性与表面性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北区域重镇与传统内陆城市,近代“洋风”模仿、中西“折衷”建筑到建国10周年经典的“传统”复兴建筑,在改革开放后1990-201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以房地产商业开发与以旧城拆迁改造为手段的城市化建设,带来明城区商业化、功能化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在明城墙内外无序耸立,因其与西安历史文化缺乏关联而影响古城整体建筑风貌。近年来,西安明城区依旧以在建筑上附加传统元素与佩戴仿古头饰屋顶作为体现古都风貌的手法,令人深感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层面缺乏文化关联呈现出的矛盾心态与形式的表面性。(3)城市建筑演变缺乏历史文化承续性与整体观伴随20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筑特征近现代化演变历程,西安明城区多数历史街区风貌逐步被科技文明所打造的功能化、商业化与符号化的新建筑所替代与消解,建筑景观的汰换更新导致历史特色被抹除失去城市记忆载体,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加速城市记忆的缺失,不利于获得古城西安作为精神家园应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城市记忆与建筑影像的互动同构关系再现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历程,省察急躁功利的赶超式与风貌式城市建设行为,汲取东西方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正反经验,以期在健全城市建设评估与民众参与的监督管控机制,重拾城市文化自信、再塑城市历史风貌,将西安建成生态宜居的家园,肩负起“国家文化形象”的城市职能与使命。

杜之利[4](2018)在《中国城市汽车能源消费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汽车部门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2016年,中国汽车生产和销售都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汽车生产制造量达到了 2811.9万辆,而销售量也同样超过了 2800万辆,比2015年增长超过14%,产销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汽车部门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费量。2015年中国汽车部门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耗的9.4%,并且石油消费比重已经超过50%。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汽车部门仍将以传统汽柴油车为主,因此抑制汽车行业的能源消费可以有效的减少石油消费量,缓解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也在逐步扩大,未来中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是不可逆的趋势,如何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情形下,减小排放带来的环境负效应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在预测汽车保有量的基础上,核算了中国汽车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并将这一计算方法和结果应用于后文的研究当中。在此基础上,本文把视角放在了私人交通方面,并在环境与能源安全的双重约束下分析了未来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路径。进一步的,本文从微观角度入手,讨论了油价变动对汽车消费者使用和购买到底有何影响。接着本文探讨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能源问题,分别讨论了轨道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效率对私人汽车能源消费的影响。本选题的主要贡献在于现有文献研究缺少对汽车部门能源问题的经济学探讨,尤其是在中国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仍然鲜有文献从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分析如何控制汽车保有量局部激增以及汽车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问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贡献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第一,本研究将重新核算汽车部门以及整个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弥补现有统计数据以及核算方法的不足。第二,现有的新能源汽车规划缺乏科学依据,并且也少有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追溯到发展电动汽车的本源意义,即从环境和能源安全角度,探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弥补了现有规划和研究的不足。第三,本研究从微观角度研究油价变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也是目前文献较少涉及的方向。第四,目前对于轨道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轨道交通修建对周边土地及附加值影响,以及对环境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目前对于轨道交通修建对汽车能耗关系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轨道交通修建能否起到抑制汽车能源消费的作用也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在这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贡献意义。第五,目前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效率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改进方向,一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地区,缺少多区域效率的横向比较,另一方面是方法上集中在基础的DEA模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测算了不同城市道路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本研究加入了拥堵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丰富了之前效率指标的内涵和维度。而在汽车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方面,目前还缺少对公共交通效率与私人汽车能源消费关系的讨论,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冯东喆[5](2018)在《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结构参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铁路货运速度的提高和重载技术的日益完善,我国重载货车载重量已逐渐提高到80t的级别,新建货运列车以达70t级别,其走行部均采用装有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的三大件转向架。楔块减振器因其结构简单,易于检修,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铁路货车,是货车转向架的重要部件之一,但是目前对于楔块的动力学研究尚且不多见。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现行的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的主摩擦面摩擦角β以零度为主,这与现有的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研究清楚,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的参数变化所能引起的减振器特性变化,以及整车性能的变化,实现针对性的系统的分析摩擦减振器性能。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楔块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以及仿真分析,为研制大轴重转向架楔块减振器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针对这一问题,首先从位移关系、力学关系和作功关系三个角度做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推导了相关表达式,指出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的主摩擦角β在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时,分别对应了三种不同的力学关系,并指出三种情况下所对应的锁死区间,同时对每种关系中,上、下行摩擦力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考察了主、副摩擦角的变化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应用SIMPACK动力学软件,建立了某货车车辆动力学模型,对主、副摩擦角的变化与摩擦力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利用所建模型,考虑满载和空载两种工况,分析了在轨道不平顺的作用下楔块减振器参数(包括:主摩擦角β、副摩擦角α、主摩擦面摩擦系数μ和楔块减振弹簧刚度K)对车辆垂向和横向平稳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β等于0°,μ取0.25,α取值大于75.96°时,下行工况发生摩擦锁死,现行楔块角β等于0°,α等于58°处于安全运行区间。从改善车辆运行稳定性角度出发,建议α在48~58°的区间内取值,建议β在0~1°之间取值,μ在0.15~0.45区间的取值越小越有利于车辆的平稳运行,K在250~350N/mm区间内取值。

刘东[6](2018)在《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1945-1970)—重建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二战对于英国航空工业既是一种光辉的转折,也是一种重新探索的开始。英国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一霸主,汇聚了所有的工业生产资源,进行工业化生产,“英国制造”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所向往拥有的,“英国制造”也是人们对于工业品的最高期待,但是这一切随着进入20世纪英国逐渐走向衰落,直到二战结束英国最终失去霸主地位,“英国制造”的地位受到动摇,人们开始青睐“美国制造”。战后,当硝烟从欧洲大陆最终褪去,英国人开始重建这个在战争中被法西斯打的支离破碎的国家时,英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航空工业这个制造业部门在未来的地位,因此决定将它视为未来英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本文的研究时间段从1945年战争结束开始到1970年欧洲第一家联合航空研制生产企业——空中客车公司成立,以英国航空工业在这25年时间里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一方面系统论述航空工业二战后开始重建到1970年走上欧洲联合的这一过程,同时探讨政府决策对航空工业的影响,以及主要能力要素对它的促进,最终勾勒出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在国际国内环境中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将航空工业发展的过程与二战后同时期其他主要国家进行比较,勾画出英国航空工业在世界航空工业中的地位。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最后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教训,借鉴其中优秀部分,吸取英国发展中所犯下的错误教训,走出自己的航空工业道路。文章除绪论内容外,分别是:第一章论述的内容主要是20世纪早期到二战英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状况。英国虽然是世界上比较早建立起航空工业的国家之一,但是英国的航空工业从20世纪早期到二战时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走向繁荣的过程,从一战开始认识到航空工业在未来的重要作用,到两战期间的重整军备,再到二战航空工业达到顶峰状态,奠定了英国航空工业在英国国家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内容主要论述的是二战后到70年代初航空工业在政府影响下的坎坷发展。二战后到7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是航空工业重建和探索的重要时期,经历了短暂辉煌,国防政策的震荡以及重新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航空工业终于走向了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专业化道路。第三章内容主要论述了航空工业中起主要作用的几大能力要素。主要有国家对行业的资本支持、行业内的从业人数变化、航空工业的设计研制水平以及行业的创新变革举措。这几部分要素既是航空工业实现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也反映了国家和航空工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章内容主要是世界航空工业中的主要国家航空工业水平及英国航空工业地位。本部分叙述了美国、苏联和欧洲的航空水平,这也是世界航空工业的总体水平体现;同时本章对英国航空工业水平做了一个简要说明,以及相对竞争者英国的不足;最终分析了英国航空工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所在。全文以英国航空工业战后探索发展为线索,将成就和失败同时展现出来,也展现出航空工业和政府、航空公司、海外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它的主要能力要素,实现从独立到合作的观念转变,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重新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实现英国航空工业在全球化时代下的重新起航。

曾丹凤[7](201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厘清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相关概念和关系,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思维方式及其演进动力和阶级因素的相关论述,揭示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趋势和动力以及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不同境遇和作为对中西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影响;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力量的分析,更是揭示了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演进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具有了理论基础。以自然科学在技术发明和工业生产中的自觉应用为界限,把技术思维方式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类型;把握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一般趋势和态势,并以此为参照系,对比明清至民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在中西方演进的不同态势以及1949年以后它在中国的演进态势,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问题由此得以凸显,即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在1949年以后呈现出了不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演进态势。其根源在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技思想体系(思想领导)、领导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技术活动主体开展技术实践活动(组织领导),从而推动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不断地向前演进。其中,1949—1976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首个形态在中国形成后继续发展为第二个形态。尽管期间经历了曲折,而且第三个形态在中国的兴起也受到了阻碍,但1977—1988年,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第三个形态开始在中国的兴起。1989—2012年,在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第三个形态在中国形成后快速发展为第四个形态,而且还具有了伦理意蕴。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推动下,第四个形态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孕育着新的形态,伦理意蕴日益浓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技术活动主体推动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演进的六十多年里,前三十年,历史性突破与不足并存,后三十多年,实现历史性转折后取得了重大跨越。同时,这一演进进程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的发展和融合以及中国技术发展态势的转变,助推中国跻身第四个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潮头以及创新型强国前列,还有助于“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实现。

王钗[8](2017)在《一种高速铁路抢修梁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文中指出高速铁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安全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逐渐占据骨干地位。中国是目前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针对高铁桥梁的抢修技术和抢修器材储备,研究一种适应高铁桥梁抢修需要的梁部抢修结构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可转换为永久桥梁结构的高铁抢修梁技术方案,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进一步考察高铁列车通过抢修梁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抢修梁的振动性能,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和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对高铁抢修梁进行了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介绍了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利用SIMPACK软件建立了列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轮轨作用关系和轨道激励方式,计算了高铁列车的线性临界速度和非线性临界速度。确定了车辆和桥梁两个相对独立子系统的动力学评判指标。针对临时通车和正常运营两种工作状态,利用ANSYS有限元子结构分析技术分别建立了抢修梁的动力分析模型,对抢修梁进行子结构分析和模态分析,获得抢修梁的自振特性。将桥梁和车辆两个子系统在轮轨接触面离散的信息点上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了车桥耦合振动仿真分析。临时通车状态抢修梁的车桥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当车辆速度在10 km/h130km/h范围内时,车辆安全性指标在容许范围内,车辆舒适度等级为“优”,桥梁振动性能良好,抢修梁临时通车速度可以确定为120 km/h,和预期通车速度相符合。正常运营状态抢修梁的车桥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当车辆以350 km/h的速度通过抢修梁时,车辆安全性指标在容许范围内,车辆舒适度等级为“优”,桥梁振动性能良好。通过加厚抢修梁外侧腹板,可有效加大抢修梁的横向刚度,进而减小横桥向动位移,优化后的永久抢修梁结构和原有双线整孔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车桥耦合振动性能大致相当,可以替代损毁的旧梁正常运营。

杜彦品[9](2017)在《基于铁路客车碳钢车体的轻量化提升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铁路客车的快速发展,车辆轻量化已成为铁路客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车辆轻量化的需求更加迫切。车辆轻量化意义如下: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节约能源;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提高车辆启动加速度和制动减速度;减少车辆对线路的冲击,减轻线路维护的工作量。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车辆轻量化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阐述了车体轻量化的必要性,以25T型硬座车为例,提出了三种轻量化方案并进行对比,为碳钢车体的轻量化方法提供了工程参考价值。建立了 25T型硬座车原型车体有限元力学模型,计算了钢结构以及整备状态下车体的强度、刚度、模态和稳定性。采用OPTISTRUCT软件对车体钢结构进行了优化,以车体各部件板厚为设计变量,以车体的强度、刚度、模态和稳定性为性能约束,以设计变量的上下限为边界约束,以7种静强度工况、刚度、模态和稳定性作为优化设计的载荷工况,对25T型硬座车原型车体结构进行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强度、刚度裕量较大的零部件的板厚进行调整,结合生产实际工艺水平和板材的耐腐蚀性确定零件的最终板厚做为第一方案。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将侧梁型钢改为压型件,在梁柱上开减重孔,取消车体结构强度多余的零件。方案三在方案二的基础上改变车顶结构,将中顶板由平板改为波纹板,弯梁断面变小,间距缩小,纵梁取消。根据有限元分析,对三种轻量化车体与25T原型车体进行对比,并进行了车体疲劳强度分析。从轻量化的角度考虑,方案三优于方案二;从制造成本的角度考虑,方案二较优。所以选用哪种轻量化方案,需要根据考虑价值工程系数及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由车体钢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可知,25T型硬座车无论从强度、刚度、模态和稳定性角度上讲都有轻量化的空间。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相比25T原型车车体钢结构分别减重1480kg、1856kg、2348kg,实现了车体轻量化目标1500kg的要求。本文研究的车体轻量化的方法及方案可为碳钢车体的轻量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TAO VAN CHIEN(曹文战)[10](2016)在《C0-C0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车轮磨耗及影响参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车车辆轴重的不断增加,轮轨磨耗日益严重,轮轨磨耗会直接影响机车系统动力学性能和轮轨作用力,对车轮的使用寿命、机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带来很大的影响,且增加机车运营的维护保养成本。因此对机车车轮磨耗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为研究轮轨磨耗规律,本文以在越南铁路运行的Co-Co型内燃机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机车系统动力学模型、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结合车轮磨耗模型展开机车车轮磨耗仿真研究,并分析了线路、机车主要参数以及运营条件对机车车轮磨耗的影响,以期为减轻机车车轮磨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首先根据C0-Co型机车的基本结构,建立了机车-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模型中对各运动部件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振动运动方程。采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建立了机车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机车的一系、二系悬挂系统,以及各部件间的连接关系。在动力学计算模型中轮轨滚动接触是机车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中的重要部分。从法向接触和切向接触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滚动接触的相关理论,以接触斑面积和最大接触应力为基础,对赫兹、半赫兹接触模型与CONTACT程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半赫兹接触模型较赫兹接触模型更接近于CONTACT程序的结果。因此,法向接触问题和切向接触问题选用半赫兹接触理论和基于半赫兹的FASTSIM算法为轮轨接触计算模型。详细叙述Zobory、Braghin两种磨耗模型,根据Zobory和Braghin两种磨耗模型进行机车车轮磨耗仿真。采用FFT低通滤波平滑方法对车轮磨耗数据进行平滑,并对其的平滑效果进行评价,该平滑方法能较好反映原始数据的分布情况。采用车轮磨耗深度为0.1mm作为车轮踏面磨耗更新的条件。将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Zobory和Braghin磨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相比均有一定的误差,但Zobory模型更能接近实测数据,故选用Zobory模型作为计算研究的依据。为了使仿真结果更加精确,对Zobory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采用修正后的模型和相应的数值程序对机车车轮磨耗深度和分布规律进行仿真,并预测了车轮磨耗到限的运行里程。为了验证修正后的磨耗仿真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数理统计理论并结合实测车轮磨耗数据,提出了一种机车车轮镟修周期预测模型,并编制相应计算程序。在不同的可靠度下,采用该模型预测出机车车轮磨耗到限的运行里程,与磨耗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车轮磨耗仿真模型与基于实测数据的车轮镟修周期预测模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所以修正后的车轮磨耗仿真模型能够反映车轮磨耗的实际情况。应用修正后的磨耗仿真模型研究轨道系统参数、机车系统参数以及运营条件对车轮磨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磨耗深度随曲线半径减小而增大。提高线路等级能降低车轮磨耗。在一定程度上轨距增加有利于减轻车轮磨耗。当ML20踏面与P43钢轨相匹配时,从减小车轮磨耗的角度考虑,轨底坡应设置为1/40。使用P50钢轨比P43钢轨能够有效减小车轮磨耗。车轮磨耗深度、磨耗分布范围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轴重的增大,车轮磨耗深度明显增加。随车轮直径的增大,车轮磨耗深度有减小趋势。转向架轴距的适当减小可使得车轮磨耗有一定降低。对D20E型机车转向架,车轮磨耗受一系悬挂垂向刚度的影响很小,而受一系悬挂纵向刚度和横向刚度的影响较大。适当减小摩擦系数有利于降低轮轨磨耗,摩擦系数为0.1时车轮磨耗降低较明显。

二、西德鉄路的轻型客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德鉄路的轻型客车(论文提纲范文)

(1)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更新下的“增量”转“存量”
        1.1.2 城市工业遗产的亟待保护
        1.1.3 后工业时代消费空间观念转变
    1.2 旧工业建筑概念界定与特征
        1.2.1 旧工业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1.2.2 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历程
        1.4.2 相关纲领文献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
    2.1 工业建筑发展背景
        2.1.1 工业建筑兴起与发展
        2.1.2 工业建筑与现代主义
        2.1.3 工业建筑艺术化与遗产化时期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动因
        2.2.1 改造与再利用概念辨析
        2.2.2 城市旧工业区空间结构调整
        2.2.3 旧工业产业调整与置换
        2.2.4 实践主体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2.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理念
        2.3.1 静态保护修复理念
        2.3.2 动态再循环理念
        2.3.3 分级保护与再利用理念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
        2.4.1 尊重历史本体的真实性原则
        2.4.2 强调新旧共生的整体性原则
        2.4.3 基于建筑更新的动态性原则
    2.5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实践
        2.5.1 城市事件策动类型
        2.5.2 创意产业导入类型
        2.5.3 文化教育综合类型
        2.5.4 商业消费嫁接类型
        2.5.5 居住生活开发类型
        2.5.6 工业景观再生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西安旧工业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3.1 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3.1.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1869—1934)
        3.1.2 近代工业起步发展时期(1835—1948)
        3.1.3 社会主义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2)
        3.1.4 现代工业曲折发展时期(1963—1978)
    3.2 西安近现代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历程
        3.2.1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工业格局雏形初构
        3.2.2 “一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奠基
        3.2.3 “二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混乱
        3.2.4 “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成型
    3.3 西安重要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1 韩森寨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2 大庆路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3 纺织城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4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及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4.1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3.4.2 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4.1 西安大华纱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4.1.1 区位背景
        4.1.2 历史沿革
    4.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4.2.1 基于保护修缮的空间谨慎加减——密度疏解
        4.2.2 边界的介入与渗透——城市街区的形成
        4.2.3 历史工业建筑转向商业消费空间——“符号的象征”
    4.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4.3.1 功能业态构成
        4.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4.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空间——事件”:边界介入与组织的空间序列
    4.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4.5.1 增补叠加式屋顶标识空间——一期生产厂房
        4.5.2 并置开放式柔性廊空间——二期生产厂房
        4.5.3 织补围合式院空间——老南门办公区及动力用房
        4.5.4 扩张包容式庭空间——厂区锅炉房
        4.5.5 折叠嵌入式体空间——新布厂车间
    4.6 本章小结
5 陕钢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5.1 陕钢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5.1.1 区位背景
        5.1.2 历史沿革
    5.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5.2.1 面向产业的恢复与安置
        5.2.2 面向大学校园的改造
        5.2.3 面向房地产项目的推到重建
        5.2.4 面向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的整体改造
    5.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5.3.1 功能业态构成
        5.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5.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多米诺”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相似结构单元下的空间拓扑与界面异质拼贴
    5.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5.5.1 外部相邻异质体量扩建与内部多重空间重组型——产业园7.8号楼
        5.5.2 外部界面消解与内部盒体嵌入——1.2号教学楼
        5.5.3 外部基本保留原状与内庭空间围合——产业园 11 号楼
        5.5.4 外部体量局部加减与内部多层级空间叠置——产业园12号楼
    5.6 本章小结
6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语汇
    6.1 基于外部整体环境的空间再利用操作
        6.1.1 外部整体环境肌理拆分与整合
        6.1.2 外部整体环境界面连续与引导
        6.1.3 外部整体环境公共空间介入与渗透
    6.2 基于建筑外部空间体量的介入与共生操作
        6.2.1 空间体量的介入
        6.2.2 空间体量的并置
        6.2.3 空间体量的叠加
    6.3 基于建筑界面的整合与重塑操作
        6.3.1 界面的自性整合
        6.3.2 界面的片段(废墟)处理
        6.3.3 界面的消解渗透
        6.3.4 界面的拼贴异质
    6.4 基于建筑内部空间秩序重构操作
        6.4.1 拆分与重组——空间的自由与流动
        6.4.2 叠合与渗透——空间的层析与透明
        6.4.3 嵌入与加建——空间的体积与扩展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表录
    图录
致谢

(2)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与成果综述
        一、中外文献综述
        二、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理论辨析与概念界定
        一、宣传理论问题辨析
        二、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基本框架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公共协作机制
    第一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组织机构流变
        一、政府海报的主要需求方
        二、政府海报官方主导机构的流变
        三、官方与民间机构合作机制
    第二节 政府海报的创作与采购模式
        一、明星海报回购模式(1941-1945年)
        二、海报大赛征集模式(1941-1942年)
        三、协调机构原创模式(1942-1945年)
        四、专家协同创作模式(1943-1945年)
    第三节 政府海报印刷和媒体投放模式
        一、政府海报的指定印刷方
        二、民间公司组织捐赠和分发
        三、基层志愿者分发和张贴
    小结
第二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媒介景观营造
    第一节 海报分发渠道策略和趋势
        一、海报渠道系统设计
        二、海报分发与张贴技巧
        三、海报数量与年份趋势
    第二节 海报在各类生活场景的运用
        一、海报在户外场景
        二、海报在工厂场景
        三、海报在校园场景
        四、海报在社区场景
    第三节 海报相关媒介事件与媒介景观
        一、杂志国旗封面运动
        二、海报与视觉艺术大赛
        三、海报与战时宣传展览
        四、海报与真人宣传活动
        五、海报与战时宣传电影
    小结
第三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策略流变
    第一节 二战前海报宣传的历史演变
        一、二战前海报宣传简史
        二、一战中美国政府海报宣传
        三、一战与二战海报宣传策略对比
    第二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理念博弈
        一、政治艺术派的理想主义
        二、商业广告派的专业主义
        三、政府海报的商业化趋势
    第三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内容流变
        一、美国政府总体宣传策略
        二、政府海报宣传主题分析
        三、从抽象爱国到说服行动
    第四节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宣传技巧嬗变
        一、正反两面理诉求
        二、温和的恐惧诉求
        三、大众视觉艺术
        四、人物情感共鸣
        五、乐观主义基调
    小结
第四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宣扬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精神溯源
        一、独立宣言中的自由精神
        二、开国元勋的精神图腾
        三、四大自由的对外传播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国家精神的战时表述
        一、国内外民主统一战线
        二、外交关系的政治宣言
    第三节 政府海报的爱国主义图形符号象征
        一、国旗的爱国主义象征
        二、国旗的爱国主义背书
        三、国旗的爱国主义隐喻
    第四节 政府海报的国家精神图像符号象征
        一、国家精神的人格符号象征
        二、国家精神的物化符号象征
    小结
第五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战争逻辑建构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定性
        一、敌方谬论的批判
        二、屠杀行为的揭露
        三、难民问题的态度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场景
        一、我方军事装备的损失
        二、我方军事人员的伤亡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争目标
        一、敌方的图形符号象征
        二、敌方的人物符号建构
    小结
第六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军事神话塑造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事武装力量
        一、武装力量霸权主义
        二、军需补给强力威慑
        三、出征场景仪式渲染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队集体人格
        一、乐观主义的军营纪实
        二、实用主义的战地纪实
        三、英雄主义的战场奇观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英雄神话塑造
        一、平民式真人英雄
        二、古典式战斗英雄
        三、人道主义式光环
    小结
第七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社会身份认同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军民统一战线
        一、全民认同和集体主义
        二、前后方工作的同一性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性别身份认同
        一、战时女工与女权主义
        二、家政事务与爱国主义
        三、巾帼英雄的国家认同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种族平等意识
        一、少数裔形象的缺席
        二、刻意凸显的平等幻象
    小结
第八章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的文化价值输出
    第一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家传统价值观
        一、国土情怀与乡民情结
        二、血缘情愫与情感需求
        三、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第二节 政府海报中的国民战时价值观
        一、为国牺牲精神
        二、勤劳奋斗信念
        三、公平与诚信观
        四、节俭与环保意识
    第三节 政府海报中的战后和平憧憬
        一、安全感的获得
        二、丰衣足食的乐土
        三、乌托邦式的幸福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海报量化内容分析法详细步骤说明
附件二:本研究所有海报样本清单
附录三 :本文各章节所有图表清单
附录四 :二战时期美国着名艺术家和插画师
附录五 :重要历史海报文献及来源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演发
        1.1.2 近代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现状
        1.3.1 近现代西安城市建筑研究
        1.3.2 近现代西安城市及建筑影像
        1.3.3 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时间界定:1900-2010年
        1.4.2 研究空间界定:以西安明城区为空间界限
        1.4.3 研究对象界定:20 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所生发新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逻辑关联
    2.1 建筑影像:城市记忆的载体
        2.1.1 影像的内涵及其特征
        2.1.2 影像文本的阐释
        2.1.3 影像文本的选择
        2.1.4 影像文本的价值
    2.2 城市意象:显现的城市记忆
        2.2.1 意象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意象要素的应用
        2.2.3 城市意象理论的探索
        2.2.4 城市意象理论的借鉴
    2.3 城市记忆:内化的城市意象
        2.3.1 记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城市记忆三要素及其建构
        2.3.3 城市记忆的所指及特征
        2.3.4 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延续
    2.4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互动生成结构
    2.5 小结
3 清末西安“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1900-1911)
    3.1 西北重镇的历史机遇
        3.1.1 “两宫西狩”与清末新政发布之地
        3.1.2 清末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3.1.3 欧美及日本人眼中的西安
    3.2 “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
        3.2.1 教会建筑“洋风”的先导
        3.2.2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立
        3.2.3 城墙城门建筑与行宫内的“洋风”
    3.3 内陆传统城市地域风貌
        3.3.1 坚固的城防体系
        3.3.2 严整的空间布局
        3.3.3 延续的建筑风貌
    3.4 公共建筑近代化萌芽
        3.4.1 近代城市功能的增加
        3.4.2 近代文教建筑的创设
        3.4.3 近代寺观建筑的衰落
    3.5 小结
4 民国西安“中西折衷”建筑的创发(1912-1949)
    4.1 国内外战争期间:短暂而有限的城市发展
        4.1.1 持续的战火饥荒与“陪都”西京建设
        4.1.2 城市生活与建筑影像的丰富
        4.1.3 “洋风”模仿到“中西折衷”建筑
    4.2 北洋政府时期:持续的灾乱致使城市发展滞缓(1912-1926)
        4.2.1 战争对城市的影响
        4.2.2 公共建筑的初创
        4.2.3 医疗建筑的建立
        4.2.4 文教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3 南京政府时期:“陪都”西京建设促进经济繁荣(1927-1945)
        4.3.1 开发西北与“西京”建设
        4.3.2 市政交通建筑的发展
        4.3.3 军工商业建筑的初创
        4.3.4 文教建筑持续发展
    4.4 国内外战争频发:动荡变局导致城市发展衰败(1945-1949)
        4.4.1 抗战时期城市遭受重创
        4.4.2 战后城市发展快速萧条
        4.4.3 建筑行业发展走向衰落
    4.5 小结
5 共和国西安建筑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949-2010)
    5.1 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环境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风貌
        5.1.2 城市建筑的阶段性发展
        5.1.3 影像文本从政治化到多元
    5.2 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型”城市建筑的发展(1949-1978)
        5.2.1 经济恢复期与“一五”期间的建筑成就(1949-1957)
        5.2.2 大调整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58-1966)
        5.2.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停滞(1966-1978)
    5.3 市场经济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筑增长(1978-1999)
        5.3.1 改革开放时期建筑渐趋起步(1978-1989)
        5.3.2 “旧城拆迁改造”时期建筑的突变(1990-1999)
        5.3.3 城市化加速时期明城区建筑的杂糅(2000-2010)
    5.4 小结
6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化演进分析(1900-2010)
    6.1 农业经济背景下建筑近代化的布局与特征
        6.1.1 “洋风”模仿搬用时期的建筑(1900-1911)
        6.1.2 “传统”革新求变时期的建筑(1912-1931)
        6.1.3 “现代”初创繁荣时期的建筑(1932-1945)
        6.1.4 战争导致发展停滞时期的建筑(1945-1949)
    6.2 建筑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2.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2.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动因
    6.3 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筑现代化的布局与特征(1949-1978)
        6.3.1 “苏化”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1949-1957)
        6.3.2 大调整时期“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1958-1966)
        6.3.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1966-1978)
    6.4 市场化与“旧城改造”背景下建筑的布局与特征(1978-2010)
        6.4.1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复苏的建筑(1978-1989)
        6.4.2 经济转型时期去旧布新的建筑(1990-1999)
        6.4.3 城建加速时期国际化多元化建筑(2000-2010)
    6.5 建筑现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5.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5.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社会动因
        6.5.3 新建筑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小结
7 20 世纪西安城市建筑演进的文化反思
    7.1 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探索历程
        7.1.1 政治军事因素的主导
        7.1.2 地域交通因素的制约
        7.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7.1.4 文化观念因素的转变
        7.1.5 城市建设管控与监督机制的不力
    7.2 近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省视
        7.2.1 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景观的异化
        7.2.2 国际化大都市与再塑国家文化形象
        7.2.3 对21 世纪城市发展的展望
    7.3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国城市汽车能源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主要贡献
第2章 中国汽车部门能源消费的核算
    2.1 引言
    2.2 中国汽车保有量的预测
        2.2.1 方法及数据
        2.2.2 中国汽车保有量预测结果
    2.3 汽车部门能源消费核算
        2.3.1 现有统计数据的缺陷
        2.3.2 汽车部门能源消费核算
    2.4 中国交通部门能源消费核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能源消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动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3.2.1 基础模型构建
        3.2.2 数据说明
    3.3 实证结果
        3.3.1 实证检验及结果
        3.3.2 门限回归
    3.4 区域差异的讨论
        3.4.1 分析方法
        3.4.2 收敛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
    4.1 引言
    4.2 约束条件下电动汽车发展路径
        4.2.1 约束条件下汽车石油消费
        4.2.2 双重约束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3 多情景下新能源汽车需求
        4.3.1 电动重型货车的发展
        4.3.2 燃油效率技术进步
        4.3.3 约束下电动汽车发展的路径设计
    4.4 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价变动如何影响私人汽车的使用和购买
    5.1 引言
    5.2 方法和数据描述
        5.2.1 数据
        5.2.2 问卷的设计
        5.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4 研究方法
    5.3 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轨道交通能否有效抑制汽车能源消费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3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6.3.1 研究方法
        6.3.2 数据说明
    6.4 模型结果
        6.4.1 二元选择模型
        6.4.2 倍差法
        6.4.3 稳定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效率与私人汽车能源消费变动
    7.1 引言
    7.2 文献综述
        7.2.1 城市公共交通效率
        7.2.2 汽车能源消费
    7.3 城市道路公交效率的测算
        7.3.1 研究方法
        7.3.2 指标选择与数据
        7.3.3 效率测算结果
    7.4 城市道路公交效率对私人汽车能源消费的影响
        7.4.1 模型设定和数据选取
        7.4.2 模型结果与内生性的讨论
    7.5 收入效应的进一步讨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一、科研成果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三、获奖及荣誉
致谢

(5)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结构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路货车发展概况
    1.2 摩擦减振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楔块式摩擦减振器参数分析
    2.1 摩擦减振器的主要形式
        2.1.1 常摩擦减振器
        2.1.2 变摩擦减振器
    2.2 楔块的主要尺寸与关键参数
    2.3 变摩擦楔块减振器性能分析
        2.3.1 摩擦副的位移关系
        2.3.2 摩擦副的力学关系
        2.3.3 摩擦副的作功关系
        2.3.4 摩擦力稳定性
        2.3.5 副摩擦角对摩擦力的影响
        2.3.6 主摩擦角对摩擦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
    3.1 多体系统动力学及SIMPACK软件介绍
    3.2 模型的简化处理
    3.3 模型中的非线性
    3.4 模型关键部位的处理
    3.5 轨道不平顺及轨道谱
    3.6 车辆动力学建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
    4.1 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性能仿真分析
    4.2 动力学性能评价
    4.3 楔块参数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副摩擦角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4.3.2 主摩擦角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4.3.3 主摩擦面摩擦系数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4.3.4 楔块减振弹簧刚度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1945-1970)—重建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畴说明
        1、研究方法
        2、研究范畴说明
第一章 20世纪前半期英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一战前后英国航空工业的形成动力及发展
        一、航空工业发展动力
        二、军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重整军备与二战对航空工业的推进
        一、重整军备对航空工业的影响
        二、二战对航空工业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的变化历程
    第一节 “布拉巴赞”委员会和二战后航空工业的重建
        一、“布拉巴赞”委员会和战后航空工业的关系
        二、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期的短暂辉煌与问题
    第二节 1957年国防白皮书与航空工业合理化运动
        一、1957年桑迪斯国防白皮书
        二、航空工业的合理化
    第三节 1965年《普洛登报告》和国际合作的联系
        一、1965年《普洛登报告》
        二、60年代英国航空工业的重大转折——走向国际合作
        三、英国航空工业国际合作的范例——“协和”超音速飞机
第三章 二战后航空工业的主要发展要素
    第一节 航空工业内的财政及人员变化
        一、政府对航空工业的资金支持
        二、从业人员变化与航空工业的关系:
    第二节 英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
        一、飞机研制能力
        二、喷气发动机的发展
    第三节 航空工业的创制能力
        一、理念转变
        二、制造能力
第四章 英国航空工业在世界航空工业中的地位及评价
    第一节 二战后世界各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一、美国航空工业
        二、苏联航空工业
        三、欧洲航空工业
        四、世界航空工业中的英国
    第二节 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
        二、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关于思维方式概念和形态的研究
        2、关于技术思维的研究
        3、关于技术思维方式的研究
        4、关于中国思维方式演进的研究
    (三)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相关概念与关系的厘清
        1、技术的涵义及其与科学和工程的关系
        2、技术与思维的内在逻辑关系
        3、技术思维方式及其要素和形态的时代性
        4、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1、马克思对近代机械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2、马克思对大工业初期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3、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思维方式未来走向的预言
    (二)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1、马克思对18世纪末以前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2、马克思恩格斯对18世纪末以后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3、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国家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阶级因素分析
        1、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产阶级作用的分析与启示
        2、马克思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困境的剖析与启示
        3、恩格斯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革命力量的分析与启示
    小结
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逻辑关系
    (一)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演进的一般态势
        1、中西方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依据
        2、传统与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界限
        3、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一般态势:首个形态形成后持续演进
    (二)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百年困局与破局
        1、明末清初: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在西方孕育和成长
        2、清末民国:首个形态在西方形成后持续演进
        3、明清至民国的困局:各要素在中国有萌芽但未整合成形
        4、困局之源:中国资产阶级无力整合和推动
        5、破局之本: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负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新演进态势的内在关系
        1、1949 年以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总体上持续演进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演进态势的根本保证
        3、新演进态势: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演进的领导方式与作用
        1、发达国家的政府行为对改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影响及启示
        2、中国共产党的三种基本领导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3、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政治领导及作用
        4、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思想领导及作用
        5、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组织领导及作用
    小结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曲折发展(1949—1976)
    (一)1949—1976 年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及时代背景
        1、大科学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第二个形态快速形成
        2、思维工具的革新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新旧时代成功转换
        3、新技术浪潮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第三形态的兴起
        4、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推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三个形态在中国兴起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思想领导
        1、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方式:发展毛泽东技术思想
        2、毛泽东技术思想的早期建构(1937 年)
        3、1949—1965 年毛泽东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政治领导
        1、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方式:领导制定两个科技发展规划
        2、《1956—1967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3、《1963—1973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4、两个科技发展规划的演变:追赶战略和措施的演变
    (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实践基础的组织领导
        1、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世界前沿和高尖端技术研制
        2、中国共产党对技术实践活动的早期探索(1937-1949)
        3、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4、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两弹一星”的研制
    (五)1949—1966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1、1949—1958:现代技术思维方式首个形态在中国形成
        2、1959-1965:首个形态在中国发展为第二个形态
    (六)1957—1976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遭遇的曲折及其根源
        1、首个形态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曲折及其根源
        2、第三个形态在中国的兴起受阻及其根源
    小结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转折(1977—1988)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历史转折的思想领导
        1、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前提
        2、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根本
        3、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转折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两个科技规划
        1、《1978—1985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其基本内容
        2、《1986—2000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及其基本内容
        3、两个科技规划的制定:技术创新意识从无到有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环境的改善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历史地位的尊重和科学定位
        2、中国共产党对科教机构及其工作的恢复和调整
        3、中国共产党科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对规律的尊重
        4、中国共产党启动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
    (四)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新形态的兴起
        1、邓小平将中国技术实践活动引到创新的方向上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系列科技计划的启动实施
    小结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持续发展(1989—2012)
    (一)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的思想领导:建构和发展科技思想体系
        1、科技创新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2、科技伦理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3、工程科技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三个科技发展规划
        1、《1991-2000 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2、《中国科技发展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3、《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4、三个科技发展规划的意义: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演变
    (三)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之人才基础的培育与聚合
        1、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三大主体
        2、对技术研发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3、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4、对宏观调控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5、对三大主体的聚合
    (四)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之实践基础的组织领导
        1、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信息和高铁技术创新
        2、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信息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3、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高铁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五)1989—2012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以创新为内核持续发展
        1、江泽民“创新思维”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技术领域的应用
        2、1989—2002:第三个形态的形成及伦理倾向的呈现
        3、2003—2012:向第四个形态快速发展及其伦理意蕴
    小结
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展望与评价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新发展与展望
        1、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的思想领导:完善科技思想体系
        2、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体系化的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3、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之实践基础的领导:组织领导智能制造活动的推进
        4、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要素与形态的新发展
        5、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要素和形态发展的展望
    (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历程的评价
        1、1949—1976:历史性突破与不足并存
        2、1977—1988:实现历史性转折
        3、1989—2017: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意义的评价
        1、促进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想理论的发展与融合
        2、助推中国技术发展态势的转变
        3、助力中国跻身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潮头
        4、助力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5、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一种高速铁路抢修梁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抢修钢梁研究现状
        1.2.2 车桥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铁抢修梁的技术方案及动力模型的建立
    2.1 高铁抢修梁的技术方案
        2.1.1 临时通车状态下抢修梁的结构体系
        2.1.2 正常运营状态下抢修梁的结构体系
    2.2 桥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2.1 桥梁结构动力学方程
        2.2.2 桥梁动力子结构分析
        2.2.3 桥梁自振特性
        2.2.4 桥梁动力响应数值积分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和车辆模型的建立
    3.1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3.1.1 多体动力学建模的基本概念
        3.1.2 SIMPACK中多体系统建模理论
    3.2 动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
        3.2.1 车辆基本结构及参数
    3.3 轮轨作用关系
        3.3.1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3.3.2 轮轨接触相互作用力
    3.4 轨道激励
    3.5 动车模型的验证及临界速度
        3.5.1 动车模型的验证
        3.5.2 动车模型的临界速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时通车状态下抢修梁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4.1 车-桥耦合分析在SIMPACK中的实现
    4.2 车辆及桥梁响应评价标准
        4.2.1 动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
        4.2.2 桥梁动力响应评价指标
    4.3 抢修梁的动力学模型及自振特性分析
    4.4 不同通车速度下抢修梁的车桥耦合振动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常运营状态下永久桥梁结构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5.1 永久梁的动力学模型及自振特性分析
    5.2 永久梁计算工况的设定
    5.3 不同通车速度下永久梁的车桥耦合振动性能分析
    5.4 永久梁和整孔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车桥耦合振动性能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铁路客车碳钢车体的轻量化提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车体轻量化原则
    1.4 车体轻量化难点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有限元法步骤
    2.3 有限元法的特点
第3章 25T原型车车体结构
    3.1 车辆主要技术参数
    3.2 车体钢结构简介
    3.3 车体结构有限元分析
        3.3.1 车体结构有限元模型
        3.3.2 计算依据
        3.3.3 各工况载荷及约束
        3.3.4 车体静强度计算结果
        3.3.5 垂向弯曲刚度计算结果
        3.3.6 扭转刚度计算结果
        3.3.7 模态分析结果
        3.3.8 稳定性分析结果
        3.3.9 小结
第4章 轻量化车体设计
    4.1 车体轻量化方案一
    4.2 车体轻量化方案二
    4.3 车体轻量化方案三
    4.4 轻量化车体结构有限元分析
        4.4.1 车体静强度计算结果
        4.4.2 垂向弯曲刚度计算结果
        4.4.3 扭转刚度计算结果
        4.4.4 模态分析结果
        4.4.5 稳定性分析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车体结构轻量化前后对比
    5.1 车体重量对比
    5.2 车体静强度对比
    5.3 刚度对比
    5.4 模态对比
    5.5 稳定性对比
    5.6 小结
第6章 车体疲劳强度分析
    6.1 计算依据
    6.2 疲劳强度计算工况
    6.3 车体疲劳强度分析计算结果
    6.4 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C0-C0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车轮磨耗及影响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内燃机车发展概况
        1.1.2 中国内燃机车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1.1.3 越南铁路及内燃机车发展现状与展望
        1.1.4 论文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铁路轮轨磨耗研究现状
        1.2.1 国外轮轨磨耗研究现状
        1.2.2 中国铁路轮轨磨耗研究的现状
        1.2.3 越南铁路轮轨磨耗研究的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机车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
    2.1 C_0-C_0机车-轨道动力学模型
        2.1.1 机车模型的受力分析
        2.1.2 机车悬挂作用力
        2.1.3 机车运动微分方程
        2.1.4 轨道结构振动模型与运动微分方程
    2.2 基于SIMPACK的C_0-C_0机车动力学模型研究
        2.2.1 D20E型内燃机车总体结构与主要参数
        2.2.2 机车建模的自由度及拓扑结构
        2.2.3 机车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2.2.4 轨道不平顺
        2.2.5 机车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轮轨滚动接触问题的计算方法
    3.1 法向接触问题
        3.1.1 赫兹接触理论
        3.1.2 半赫兹滚动接触理论
        3.1.3 Kalker三维非赫兹接触理论
    3.2 轮轨切向接触问题
        3.2.1 Carter的轮轨接触理论
        3.2.2 Johnson-Vermeulen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3.2.3 Kalker滚动接触线性理论
        3.2.4 Kalker滚动接触简化理论
        3.2.5 Shen-Hedrick-Elkins接触理论
        3.2.6 基于Polach算法的蠕滑力计算
    3.3 刚性滑动和弹性滑动速度
    3.4 轮轨滚动接触模型对比分析
    3.5 轮轨接触几何模型
        3.5.1 轮轨系统坐标系
        3.5.2 轮轨接触参数和接触几何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轮磨耗预测模型及仿真分析
    4.1 车轮磨耗预测数值模型
        4.1.1 Zobory磨耗预测模型
        4.1.2 Braghin磨耗预测模型
    4.2 车轮磨耗计算模型与程序的功能
    4.3 车轮磨耗的平滑方式
        4.3.1 滑动平均法平滑
        4.3.2 FFT低通滤波平滑
        4.3.3 小波滤波平滑方法
    4.4 车轮踏面更新策略
    4.5 岘港-西贡线路条件及机车车轮磨耗统计结果
        4.5.1 岘港-西贡线路条件
        4.5.2 机车车轮磨耗统计结果
    4.6 岘港-西贡线路上机车车轮磨耗仿真
        4.6.1 Zobory模型预测车轮磨耗的演变
        4.6.2 Braghin模型预测车轮磨耗的演变
        4.6.3 踏面圆周处磨耗深度对比分析
        4.6.4 Zobory磨耗模型的修正
    4.7 机车车轮磨耗仿真与镟修周期预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磨耗统计数据处理方法与车轮镟修周期预测
    5.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5.2 分布的假设检验
    5.3 可靠性特征量
    5.4 可靠性在机车车轮磨耗研究中的应用
        5.4.1 基于磨耗深度或运行里程的可靠度特征量计算
        5.4.2 可靠度与磨耗速率的关系
    5.5 随机变量统计数据处理方法与建模
    5.6 机车车轮磨耗统计数据处理与镟修周期预测
        5.6.1 D20E型机车车轮磨耗数据处理与镟修周期预测
        5.6.2 D13E型机车车轮磨耗数据处理与镟修周期预测
    5.7 统计数据处理方法的结果与修正后仿真模型的结果对比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影响机车车轮磨耗的参数研究
    6.1 轨道参数对车轮磨耗影响的仿真计算与分析
        6.1.1 曲线半径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1.2 轨距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1.3 轨道不平顺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1.4 钢轨轨底坡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1.5 钢轨类型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 机车参数对车轮磨耗影响的计算与分析
        6.2.1 机车速度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2 车轮直径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3 轴重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4 转向架轴距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2.5 一系悬挂刚度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3 轮轨摩擦系数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

四、西德鉄路的轻型客车(论文参考文献)

  • [1]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D]. 周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海报宣传研究[D]. 施州. 上海大学, 2019(03)
  • [3]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 史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中国城市汽车能源消费研究[D]. 杜之利. 厦门大学, 2018(06)
  • [5]变摩擦楔块式减振器结构参数分析[D]. 冯东喆.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4)
  • [6]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1945-1970)—重建与探索[D]. 刘东.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D]. 曾丹凤.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8]一种高速铁路抢修梁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D]. 王钗.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1)
  • [9]基于铁路客车碳钢车体的轻量化提升与应用[D]. 杜彦品.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10]C0-C0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车轮磨耗及影响参数研究[D]. TAO VAN CHIEN(曹文战).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标签:;  

西德铁路上的小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