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飞的帽子(幼儿木偶剧)(论文文献综述)
熊爽[1](2020)在《面向儿童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研究 ——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对博物馆的研究从博物馆的起源到博物馆的分化,简述了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及科学中心、动物园和植物园。尤其对以人群而划分的儿童博物馆这种特殊的博物馆形态做了详细论述,同样从溯源到举例,列举了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如: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波士顿儿童馆、底特律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馆。由于艺术馆与科技馆中儿童教育意识的崛起,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成为儿童博物馆的展览的新形态。其中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在这方面是为翘楚。文中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对九个不同的展区128件展品做了详细的呈现。展现了国内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上的探索。并对如何如何做更好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提出了制作和评估的方案。
伍燕飞[2](2019)在《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研究都已充分证明了角色游戏对促进儿童的社会性、认知水平、创造性、语言、情感情绪等许多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幼儿园有限的时间里面,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希望提供一种高水平的游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角色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本研究旨在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以美国学者盖伊的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为基础,在发现需求、制定计划、观察等待、调整计划等持续循环的实践历程中,更新和转变当前角色游戏中教师过于强调放手而忽视自身支持作用的片面观念,发现中2班幼儿的游戏困难与需求,探寻促进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适宜的支持框架、具体的支持策略以及策略实施的原则,为一线教师开展角色游戏提供可行的教育建议。本研究通过三个大阶段、六轮中循环,十六次小行动改进发现,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可从时间、空间、材料、情境、经验、方法六个方面提供支架。具体来说,可通过思维导图与平面图导航、亲子空间考察、师幼谈话等策略,来提高幼儿游戏环境创设能力;其次,教师可采用增加半结构材料、提供半结构表征记录单等策略,提高幼儿游戏同伴交往能力;第三,可通过实地参访、开发游戏主题图书等策略,提高幼儿的游戏情节创新能力。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是幼儿园方面,应重视角色游戏支持在提高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质量中的重要价值,赋予教师充分的课程领导权与实施权,同时为教师进行角色游戏支持提供理论、资源、环境、活动保障,并加强与社区、家长的合作;其次是幼儿教师自身应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倾听幼儿的需要,基于幼儿的需要,并秉持行动研究的思路,不断给与适宜的支持,平衡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使之达到良好的平衡。
刘敏[3](2013)在《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选编研究》文中提出如今,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课程资源,童话作为最重要的儿童文学文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上童话以其独特的快乐原则、幻想品格、诗意境界和游戏精神与儿童的精神和心灵相契合,因而深受小读者们的喜爱。童话对儿童审美、教化、认知、娱乐等方面发展的价值被教育者所关注,近年来童话选入教材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但教材编者在编写童话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缺憾,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教材和教学对儿童教育价值的发挥,甚至影响着儿童对童话这种文体的看法和态度。本文以六个版本教材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经验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编情况。一方面对苏教版历年入选的童话状况和现行苏教版童话入选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另一方面将苏教版与人教版、冀教版、长春版等其他五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中揭示苏教版童话选编存在的覆盖面狭窄、鲜明的教育至上倾向、幻想和幽默性缺失、删改对原作的损害、教材体泛滥以及对拟人体童话的错误认知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寻根溯源,挖出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且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文化观、不恰当的儿童观、教育目的观以及“功利主义”的社会心理背景和“唯分是从”的教育选拔制度等等。最后,在认识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选编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对苏教版童话选编在适应儿童特性、遵循教育规律和相应政策指导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包括增加作品的趣味性、情感因素、幻想因素、用稚气的语言代替成人语言、坚持内容的润物细无声、增加反映儿童成长的童话、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等,同时童话的主题应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在相应的政策指导下改变童话选编的不良现状。本研究力求使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童话发挥其最佳的精神熏陶和成长催化作用,使童话的受益者——儿童从中获得最丰富、甜美的收获。
宋贞和[4](2010)在《《西游记》与东亚大众文化》文中指出中国明代小说《西游记》早就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游记》超越时空的奇特幻想性、丰富的喜剧性、深奥的哲理性及宗教性深入东亚各国民众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他们的生命深度。而且对《西游记》的喜爱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仍在继续,成为东亚大众文化中的电视剧、漫画、动画、出版物的各种体裁不断采用的重要素材。本论文以1980年代以后的中国、韩国、日本的电影、电视剧、漫画、动画、出版物为中心对东亚大众文化中出现的《西游记》的接受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从文化角度分析各国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的特征,表明这些差异与各国的文化、民俗有密切的关系。本论文的绪论中概括了中国、韩国、日本现有的《西游记》大众文化的研究现状,整理了相关大众文化的研究资料。在《西游记》的来源国中国,其研究资料相对于韩国、日本丰富,但三国现有的研究仍处在初步阶段。在第一章《<西游记>的现代大众文化要素》中,通过对《西游记》作品本身的分析,分析了《西游记》如今能够得到积极改编的原因,说明了《西游记》所具有的神话、宗教世界观、儿童文学特征、口语性及叙事结构是使《西游记》能够符合现代大众文化的要素。特别指出《西游记》能得到积极改编,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西游记》具有儿童文学的要素。《西游记》人物中的半人半兽、动物的形象与儿童对自然和动物感到熟悉的现代儿童心理相对应。而且《西游记》的儿童文学要素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游戏精神。《西游记》的喜剧角色、俗语等与追求乐趣的儿童心理相符。《西游记》中不断出现的人物之间的竞争和游戏、魔术、魔法、武器、技术、咒语等也符合儿童的游戏精神,使人联想到当今游戏中的各种装备。《西游记》的另一个儿童文学要素就是《西游记》表现了儿童对英雄的憧憬和英雄心理。《西游记》生动的对话、口语化的语气、丰富的叹词等,也是《西游记》能得到大众喜爱的重要要素。而且《西游记》的叙事结构是散和韵的结合结构,散的形式讲述了整体故事,韵对读者产生沟通和感觉效果。这种独特的结构与当今游戏中出现的形象和文字的结合形态相似。第二章《东亚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整理分析了中国、韩国、日本大众文化中与《西游记》相关的作品。系统地整理了中国的电视剧、电影、出版物、网络超文本文学,韩国的漫画、动画、出版物及日本的电视剧、电影、动画、漫画及其他出版物,说明了在东亚地区的《西游记》相关大众文化商品数量十分丰富,其内容也极其多样。第三章《东亚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特征》对中国、韩国、日本制作的《西游记》改编作品的不同特征进行了分析。中国是《西游记》的来源国,因此从比较保护传统的立场上推进《西游记》的现代化作业,坚持在创造新意的同时继承古典传统的立场。同时,在中国,特别是在网络中,《西游记》得到了积极改编,流行了丰富的《西游记》网络小说。在韩国,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以儿童文学为主进行了积极的改编,积极反映韩国本土的文化。日本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具有以下两大特征:首先是三藏法师的女性化,其次是沙悟净被表现为日本的妖怪河童。《西游记》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仍然能重新创造成现代大众文化中的优秀作品,显示出古典作品自身的坚强的生命力。我们在欣赏东亚各国新制作的《西游记》作品时,应该对各国文化相互尊重和理解。如今古典作品已经成为现代大众难懂的符号,因为当初流行时期的语言和文化与当今差距甚远。过去阅读有趣的小说对现代大众来说往往产生隔膜。笔者认为为了消除其时间和认识的差距,有必要重新解读古典的符号并再创造为现代大众文化作品,同时要理解和认可各国文化差异的工作。本论文希望在这样的出发点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冬梅[5](2007)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幼儿园课程方案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课程方案是以文本的形式表达设计者的幼儿园课程理念。本研究认为,一套有代表性的课程方案体现的是现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发面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同的社会发展取向必定导致不同的教育发展取向,从而导致幼儿园课程方案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理念。研究者分别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各选取一套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课程方案,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三地幼儿园教育目标,制定出分析量表,对三地课程方案的目标、内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了三地课程方案中显明的和隐含的价值取向。本研究的结论是:(一)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幼儿园课程方案既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也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二)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幼儿园课程方案理念上的相同之处归因于三地共有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进步共同的要求,不同之处归因于三地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在经济、政治方面的追求存在差异。
陈燕[6](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提出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杜传坤[7](2006)在《荆棘路上的光荣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成人文学领域响起“重写文学史”的口号时,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写作才刚刚开始,迄今为止的二十年间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史着,对儿童文学史写作的研究则几乎无人问津。既有的这几部史着基本属于“史料型”,而且多以“新民主主义论”为其理论框架,并由此设计文学史格局,在选择、阐释、评价儿童文学现象时,也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化标准。这种叙述模式不但有损文学的审美本质,也对儿童文学史的原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遮蔽”。本论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旨在探索儿童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新角度、新方法,建构一种更为客观合理的儿童文学史观,并通过宏观文化语境中微观的文本细读,展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的新图景。本论文以“童年作为一种文化假设”、“儿童文学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一种文化文本”为契合点,首次将“文化研究”的视野引进儿童文学史的写作。藉此不但超越“非文学”研究的政治框架,也超越“纯文学”研究的偏狭模式。同时,探讨了“文化研究”作为文学的“外部研究”,它与文学的“内部研究”的具体结合方式,在不消解或置换儿童文学审美判断的前提下,实现对儿童文学现象更为全面、客观、合理的阐释与价值定位。在梳理了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史写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进而生成本文的儿童文学史观:“儿童文学史就是一部以契合儿童艺术审美的形式表达,表征着儿童观也受制于儿童观发展演变的、在过程与联系中行进的文学之历史。”以儿童观作为价值参照系统,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学与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论文还对这一价值系统观照下的儿童文学史的“历史标准”与“美学标准”进行了“辨正”,指出其在具体运用时的诸多“陷阱”。针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质疑“历史标准”中的“唯一合理性”,赞同在古与今的“视界融合”中保持一种持续的对话关系,尊重已在时代审美心理的相异性,发现儿童文学史可以重组的多种结构和可能性,并对历史的既成样态做出合理解释。同时,思考了“美学标准”与儿童文学的“载道”、“教育性”之间的特殊关系,对儿童文学的“所载何道”、“如何载道”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总之,主张“历史标准”与“美学标准”的有机统一,并在这种统一中坚持一种“经典性”的儿童文学史理想。此外,在对儿童文学现象的分析中,还借鉴了叙事学、儿童接受美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并将其整合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综合分析,从而使研究对象在不同层面、不同高度被“照亮”,最终实现一种新
徐韵[8](2005)在《纯真并快乐着 ——论儿童幽默与儿童发展》文中指出儿童幽默是一个五彩缤纷、充满趣味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主角是儿童。本文从探究儿童幽默,描述儿童幽默的发生发展出发,揭示儿童幽默与儿童发展的密切关系。 本文首先对幽默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儿童幽默。儿童幽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无心生成的幽默”和“有意为之的幽默”。在“无心生成的幽默”中,儿童不是以自觉的心态与对象进行交往,而是凭自己特有的天真、童稚的活动方式,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可笑的幽默情境。“有意为之的幽默”是儿童在幻想中玩笑式地考虑一些明知不可能发生或不大可能发生的事物,正是这种在幻想中对不谐调的玩笑而不是严肃解释,构成了儿童“有意为之的幽默”的本质。在明晰了儿童幽默的两种类型后,本文进一步去解读儿童幽默的发生发展过程,先考察了儿童的微笑和笑,以及儿童的玩笑幻想,认为玩笑幻想是儿童幽默的开始。一旦幻想和假扮活动的能力得到发展后,儿童在其幽默发展过程中就要经历一系列阶段,分别为动作假扮的幽默、言语假扮的幽默、歪曲概念的幽默和多重含义的幽默。虽然每个儿童达到一个特定阶段的年龄各不相同,但是阶段的顺序对所有的儿童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儿童在第一阶段内所显示的幽默早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早于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早于第四阶段。儿童的幽默发展呈现这样的规律是因为儿童在每个特定时期所具备的幽默类型依赖于他(她)所达到的认知发展水平。所以,儿童幽默的发展阶段与认知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 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幽默需要,幽默在帮助儿童摆脱压抑或其它不利的精神束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发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幽默在儿童创造力培养、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家庭、社会应多方位、立体地为儿童营造幽默的环境氛围,培养儿童的幽默意识和幽默感。
孙毅,马二[9](1990)在《会飞的帽子(幼儿木偶剧)》文中提出 人物大大——男孩小小——女孩幕启〔小小津津有味地在翻着一本图画书〕〔大大跑来,也被图画书吸引住了〕大大让我看看!〔说着就抢着要看〕小小不嘛!〔不让大大抢〕〔大大一推,小小被推了一个大跟斗〕〔小小连忙爬起来,想将大大推走,可是怎么也推不动他〕大大哈……
二、会飞的帽子(幼儿木偶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飞的帽子(幼儿木偶剧)(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儿童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研究 ——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不断变化的博物馆 |
1.1 博物馆溯源 |
1.2 博物馆的定义的变化 |
1.3 博物馆的分化 |
1.3.1 艺术博物馆 |
1.3.2 历史博物馆 |
1.3.3 自然历史和人类学博物馆 |
1.3.4 科学博物馆及科技中心 |
1.3.5 植物园和动物园 |
第二章 儿童博物馆 |
2.1 艺术馆与科技馆中儿童教育意识的崛起 |
2.2 儿童博物馆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
2.3 儿童博物馆面对的挑战 |
第三章 动手型展览与儿童的成长 |
3.1 互动型展览背后的教育理念 |
3.2 展览呈现的现实情况例 |
3.3 以旧金山探索馆为例 |
第四章 动手型展览与儿童馆的成长 |
4.1 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概况 |
4.2 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展品介绍 |
4.2.1 人体探秘 |
4.2.2 健康成长 |
4.2.3 角色体验 |
4.2.4 山林王国 |
4.2.5 热闹城市 |
4.2.6 戏水港湾 |
4.2.7 机器伙伴 |
4.2.8 神奇宇宙 |
4.2.9 科学秀场 |
4.3 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的展品分析 |
第五章 如何做更好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 |
5.1 展品开发方式的探索 |
5.2 展品的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源于充分发挥角色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的思考 |
(二)源于对当前教师角色游戏支持行为缺失现象的担忧 |
(三)源于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对角色游戏支持的启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角色游戏 |
(二)角色游戏支持 |
(三)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的角色游戏支持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角色游戏支持的相关研究 |
1.“角色游戏支持”概念的发展脉络 |
2.为何支持——关于角色游戏支持必要性的研究 |
3.支持什么——关于角色游戏支持内容的研究 |
4.何时支持——关于角色游戏支持时机的研究 |
5.如何支持——关于角色游戏支持策略的研究 |
(二)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特点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深入开展角色游戏支持影响因素的研究 |
2.加强开展角色游戏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 |
3.更密切关注国外角色游戏支持研究的新动向 |
五、理论基础: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儿童需要高水平、成熟的游戏 |
(二)高水平游戏中儿童是主体,教师是关键 |
(三)高水平的游戏需要教师有计划地给予支持 |
(四)高水平的游戏能将学习标准整合在其中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现场与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五、研究步骤 |
六、资料编码 |
第三章 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的准备 |
一、开展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2班角色游戏水平现状调查 |
(一)整体情况分析:中2班幼儿角色游戏以简单重复游戏为主 |
(二)具体表现 |
1.幼儿在游戏选址和布局上过于简单、随意 |
2.幼儿在游戏同伴交往范围偏小、水平偏低 |
3.幼儿所玩的游戏情节简单重复多、创新少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1.内部因素 |
2.外部因素 |
二、组建研究团队学习研讨,制定行动研究计划 |
(一)学习发展适宜性游戏的相关理论,转变教师观念 |
(二)研读开展适宜性游戏的具体方法,制定行动方案 |
三、预先确立支架,构建中班角色游戏支持的基本框架 |
(一)材料支架 |
(二)情境支架 |
(三)经验支架 |
(四)方法支架 |
第四章 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的实施 |
一、第一阶段: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支持幼儿游戏环境创设能力提升行动 |
(一)第一阶段行动研究“幼儿游戏环境创设能力”初期情况调查 |
(二)第一轮行动:从完全由幼儿选择游戏地点到师幼共同参与游戏选址 |
1.第一次行动:初步探索借助师幼谈话支持幼儿合理选址 |
2.第二次行动:再次探索借助平面图导航支持幼儿合理选址 |
3.第三次行动:深入探索借助思维导图导航支持幼儿合理选址 |
(三)第二轮行动:从完全由幼儿布局游戏空间到师幼共同商量游戏布局 |
1.第一次行动:初步探索借助亲子环境考察支持幼儿合理布局 |
2.第二次行动:再次探索借助围合经验讨论支持幼儿合理布局 |
3.第三次行动:深入探索借助思维导图导航支持幼儿合理布局 |
(四)第一阶段行动研究总体效果调查与分析 |
二、第二阶段: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支持幼儿游戏同伴交往能力提升行动 |
(一)第二阶段行动研究“幼儿游戏同伴交往能力”初期情况调查 |
(二)第一轮行动:从随意投放材料到增加半结构材料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
1.第一次行动:初步探索减少低结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同伴交往 |
2.第二次行动:再次探索增加投放半结构材料支持幼儿同伴交往 |
3.第三次行动:深入探索利用幼儿的活动作品支持幼儿同伴交往 |
(三)第二轮行动:从忽略同伴交往到开发表征记录单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
1.第一次行动:初步探索借助幼儿自绘表征记录单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
2.第二次行动:再次探索借助半结构化表征记录单支持幼儿同伴交往 |
3.第三次行动:深入探索借助多功能的表征记录单支持幼儿同伴交往 |
(四)第二阶段行动研究总体效果调查与分析 |
三、第三阶段: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支持幼儿游戏情节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
(一)第三阶段行动研究“幼儿游戏情节创新能力”初期情况调查 |
(二)第一轮行动:从忽略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到开展实地参访补充经验 |
1.第一次行动:初步探索开展实地参访活动支持幼儿创新游戏情节 |
(三)第二轮行动:从仅借助实地参访丰富经验到借助自制图书 |
1.第一次行动:初步探索投放教师自制主题图书支持幼儿创新游戏情节 |
2.第二次行动:再次探索收集并改编职业类绘本支持幼儿创新游戏情节 |
3.第三次行动:深入探索借助幼儿制作主题图书支持幼儿创新游戏情节 |
(四)第三阶段行动研究总体效果调查与分析 |
第五章 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的支架、策略与建议 |
一、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的支架建构 |
(一)支架搭建的成功之处 |
1.对幼儿游戏的促进作用 |
2.对教师游戏支持的作用 |
(二)支架搭建的不足之处 |
1.需要完善的支架 |
2.需要增加的支架 |
二、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的具体策略 |
(一)提升幼儿游戏环境创设能力的游戏支持策略 |
1.思维导图和平面图导航策略 |
2.环境考察与谈话讨论支持策略 |
(二)提升幼儿游戏同伴交往能力的游戏支持策略 |
1.增加半结构游戏材料 |
2.提供半结构表征记录单 |
(三)提高幼儿游戏情节创新能力的游戏支持策略 |
1.开展幼儿实地参访活动 |
2.开发与运用游戏主题图书 |
三、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提高教师角色游戏支持能力的建议 |
(一)对幼儿园管理者的建议 |
1.开展游戏支持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
2.组织丰富的园内、外活动,拓展幼儿生活经验 |
3.加强与社区间的合作互动,让幼儿更了解社区 |
4.给教师充分的课程自主权,确保充足游戏时间 |
(二)对幼儿园教师的建议 |
1.有计划地搭建支架,逐步提高支持能力 |
2.指向问题开展谈话,鼓励幼儿充分表达 |
3.以耐心观察为基础,采取适宜支持策略 |
4.以尊重幼儿为原则,小步递进开展支持 |
5.保持行动研究态度,在不断反思中进步 |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
一、相关讨论 |
(一)关于游戏主题图书支持策略的讨论 |
1.游戏主题图书的适用范围 |
2.游戏主题图书投放的争议 |
(二)关于表征记录单支持策略的讨论 |
1.表征记录单的适用范围 |
2.书写工具的配套提供 |
(三)关于半结构材料支持策略的讨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现状观察表 |
附录B 中班角色游戏表征记录单使用情况统计 |
附录C 中班角色游戏主题图书开发与运用情况统计 |
附录D 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之实施实录 |
致谢 |
附件 |
(3)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检索法 |
(二) 经验总结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与儿童教育 |
一、关于童话的理性认识 |
(一) 童话的内涵 |
(二) 童话的特征 |
(三) 童话的分类 |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对儿童教育的价值分析 |
(一) 审美功能 |
(二) 教化功能 |
(三) 认知功能 |
(四) 娱乐(游戏)功能 |
(五) 调节心理的功能 |
三、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的基本特点 |
(一) 现实和幻想的有机结合 |
(二) 拟人、象征、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
(三) 故事情节曲折反复,语言浅显易懂 |
第二章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编分析 |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童话分析 |
(一) 入选苏教版低年级教材的童话情况分析 |
(二) 历年入选苏教版教材的童话情况统计 |
二、对比童话在其他现行五种版本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
(一) 与人教版相比较 |
(二) 与长春版相比较 |
(三) 与S版相比较 |
第三章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选编存在的问题 |
(一) 童话覆盖范围狭窄 |
(二) 鲜明的教育至上倾向 |
(三) 幻想特质和幽默性的缺失 |
(四) 删改对原作的损害 |
(五) 教材体的泛滥 |
(六) 对拟人体童话的错误认知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文化根源 |
(二) 社会现实因素 |
第四章 现行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童话选编的策略思考 |
一、童话选编应适应儿童特性 |
(一) 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幽默性 |
(二) 编织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 |
(三) 让稚气儿语代替成人语言 |
(四) 童话主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二、童话选编应遵循教育规律 |
(一) 坚持童话的润物细无声 |
(二) 增加反映儿童成长的童话 |
(三) 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 |
(四) 童话内容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
三、童话选编应有相应政策指导 |
(一) 儿童教育政策中对童话教育的要求 |
(二) 教材委员会对教材中童话选编的宏观指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西游记》与东亚大众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方法 |
一、研究范围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西游记》大众文化的中韩日研究现状 |
一、中国的研究概况 |
二、韩国的研究情况 |
三、日本的研究概况 |
第一章 《西游记》的现代大众文化的要素 |
第一节 神话、宗教的世界观 |
一、《西游记》的神话、宗教背景 |
二、对奇与幻的把握 |
1、混合体的角色 |
2、身体的解体与扩张 |
三、对生命乌托邦的追求 |
第二节 《西游记》儿童文学的特征 |
一、幻想世界的追求 |
1、半人半兽、动物的形象 |
2、变身 |
二、儿童教育功能 |
三、游戏精神 |
1、戏剧性的人物角色 |
2、比赛与游戏 |
3、魔法、武器、技术、咒语 |
四、英雄心理与反抗心理的表现 |
第三节 《西游记》的语言与叙述结构的现代意义 |
一、口语性与大众性 |
二、成型的叙事结构 |
第二章 东亚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 |
第一节 中国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 |
一、电视剧 |
二、电影 |
三、出版物 |
五、网络文学 |
第二节 韩国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 |
一、漫画 |
二、动画 |
三、出版物 |
第三节 日本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 |
一、电视剧 |
二、电影 |
三、动画 |
四、漫画 |
五、其他出版物 |
第三章 东亚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特征 |
第一节 中国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特征 |
一、继承古典及创造新意 |
二、丰富的喜剧性 |
三、网络文学的盛行 |
第二节 韩国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特征 |
一、儿童文学为主的改编 |
二、韩国本土文化的反映 |
第三节 日本大众文化中的《西游记》 |
一、女性化的唐三藏 |
二、河童化的沙悟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幼儿园课程方案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的幼儿园课程发展概貌 |
一、大陆幼儿园课程发展概貌 |
二、香港幼儿园课程发展概貌 |
三、台湾幼儿园课程发展概貌 |
四、比较 |
第二部分 三套幼儿园课程方案比较 |
一、三套课程方案的简明情况介绍 |
二、大陆版幼儿园课程方案 |
三、香港版幼儿园课程方案 |
四、台湾版幼儿园课程方案 |
五、比较 |
六、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基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角度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
3.1 演出产业 |
3.2 音像产业 |
3.3 影视产业 |
3.4 艺术品业 |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
4.1 文艺体制改革 |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荆棘路上的光荣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晚清民初:草莱初辟中萌生 |
第一节 域外来风:“儿童小说”之译介 |
第二节 小荷初露:“儿童诗歌”之创作 |
第三节 儿童的恩物:寓言和“童话”的编译 |
第四节 “潜文本”:周作人早期的童话儿歌研究 |
第二章 五四时期:最美的童年时代 |
第一节 “开道之骅骝”:儿童文学本位论 |
第二节 《稻草人》:当“美丽童话”遭遇“现实人生” |
第三节 《寄小读者》:“复调”中的童心、母爱、自然美 |
第四节 儿童诗歌:童心中流淌的天籁之音 |
第五节 童话歌舞剧:儿童戏剧的创造性收获 |
第三章 三四十年代:现实的夹缝中成长 |
第一节 儿童科学文艺:以科学常识应对现实危机 |
第二节 儿童小说:平面镜中的典型影像 |
第三节 儿童诗歌:伴着战争号角递嬗行进 |
第四节 儿童戏剧:大时代的小战鼓 |
第五节 童话:以远离现实的方式介入现实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纯真并快乐着 ——论儿童幽默与儿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释说幽默:历史的回顾 |
一、“幽默”词义小考 |
二、幽默的早期历程 |
三、幽默诸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
四、中国幽默文化的历史回顾 |
第二章 儿童幽默 |
一、“有意为之”之幽默与“无心生成”之幽默 |
二、幽默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
第三章 儿童幽默的发生发展 |
一、儿童的微笑与笑 |
二、儿童的玩笑幻想与幽默的开始 |
三、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其幽默发展的影响 |
第一阶段 动作假扮的幽默 |
第二阶段 言语假扮的幽默 |
第三阶段 歪曲概念的幽默 |
第四阶段 多重含义的幽默—迈向成人幽默的第一步 |
四、儿童的个性因素对其幽默发展的影响 |
五、儿童幽默的种类 |
第四章 儿童幽默和它的“伙伴”们 |
一、儿童幽默与儿童游戏 |
二、儿童幽默与儿童艺术 |
第五章 儿童幽默与儿童发展 |
一、幽默与儿童身心健康 |
二、幽默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
三、幽默与儿童创造力培养 |
第六章 “幽默家”的培养 |
一、儿童幽默与家庭教育 |
二、儿童幽默与幼儿园教育 |
三、儿童幽默与社会影响—谈儿童文学的幽默精神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会飞的帽子(幼儿木偶剧)(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儿童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研究 ——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D]. 熊爽.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2]发展适宜性游戏理论视角下中班角色游戏支持的行动研究[D]. 伍燕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3]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选编研究[D]. 刘敏. 扬州大学, 2013(04)
- [4]《西游记》与东亚大众文化[D]. 宋贞和. 复旦大学, 2010(03)
- [5]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幼儿园课程方案之比较[D]. 杨冬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6]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7]荆棘路上的光荣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D]. 杜传坤.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8]纯真并快乐着 ——论儿童幽默与儿童发展[D]. 徐韵.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9]会飞的帽子(幼儿木偶剧)[J]. 孙毅,马二. 幼儿教育, 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