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补偿直埋供热管道的应力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松[1](2020)在《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现有沈阳城区供热方式为研究基础,以多热源联网优化达到节能减排、降低运行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供热安全性稳定性等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现有热源形式、热网敷设情况并结合未来热负荷发展预测,将沈阳城区供热分为5个供热区域;13个供热片区,满足供热城区近期、中期及远期的发展规划。首先对沈阳地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了解现有负荷及热源热网情况结合热负荷发展预测及论文提出项目实施的具体目标及措施。其次具体研究多热源联网方案区域划分情况。通过了解5个供热区域现状热负荷、规划热负荷及热源热网情况制定出2019年、2020~2025、2026~2030年各阶段热源热网新建或拆除联网方案,满足城区供热各阶段发展负荷需求的同时结合现有区域特点对热源及热网情况进行改造;通过各实施阶段对沈阳城区供热形成总体改造后再对各片区进行各自供热区域的调节,包括质调节、量调节及运行调节等,调节各片区在相应的室外环境温度下进行的调节措施。再次探讨了片区运行调节方案,包括质量调节及运行调节等,制定了各片区在整个供暖期各阶段随着室外环境温度下进行的调节措施。本文最后对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改造投资概算进行编制并对项目的节能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及理论探索,总结出多热源联网对城区规划发展有很大提升作用。
樊磊[2](2018)在《电预热技术在直埋供热管道上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电预热技术在直埋供热管道上应用的各种补偿器和预热补偿的优劣,重点阐述了电预热的施工原理和施工方法,并结合工程实测数据、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等方式对电预热的各项参数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得到了管道预热温度与时间关系曲线,管道伸长量与时间关系曲线,电预热设备电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管道长度与管道伸长量的关系。对直埋供热管道在工作时受到的一次应力、二次应力进行了验算,对峰值应力提出了提高补偿量的方法。还对直埋供热管道在电预热时产生的轴向推力与土壤的静摩擦力进行了比较,确定了两者受力平衡的状态。通过对电预热技术在呼和浩特市地区集中供热工程中的应用,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管道预加热后降温再升温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分析管道预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管道伸长量与时间的关系、电热设备电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可知提前进行电预热减小了管道的伸长量,使安装更加方便。(2)当室外温度为10度时,预热到65度,然后放置到需要安装位置填土,管道回缩量为伸长量的10%-15%。管道上覆周围土体压力对管道降温回缩产生限制作用,当上部覆土在管道顶部500mm以上时,可有效限制管道回缩。(3)室外温度变化对管道回缩量有一定的影响,室外温度越低,管道回缩量越大;管道回缩完成后,进入正式运行阶段,温度慢慢升高过程中,逐渐伸长,在升温到预热时近似伸长到原来预热结束后的伸长量,继续升温过程中,伸长率逐渐变大,管道与土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最终伸长量为总长的0.025%左右,符合规范要求。
徐钱[3](2018)在《多场耦合作用下无补偿大口径直埋热力管网的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直埋敷设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网地下敷设方式,随着我国供热区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国内的一些直埋管网工作压力已达到2.5MPa;管径高达DN1400mm。目前直埋管网应力计算方法主要依据《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 81-98),但该规程明确规定只适用于小于或等于DN500mm的直埋管道的应力计算,规程中管道应力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有局限性,并且规程中不包括折角、变径、三通等关键部件的应力计算方法。随着直埋敷设技术的不断发展,2013年进行改版的《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 81-2013)虽然补充了大口径管道相关的技术参数,但并没有进行具体实验验证,管件在实际运行中所受综合应力,实际的运行参数并不知,缺少功能完善的大口径直埋供热管道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要求设计者采用更为合理、全面的受力设计方法。本文结合经典土压力理论与板壳理论,将大口径直埋热水管道简化成薄壁壳进行分析研究,确立更切合理论实际受力的管道承载覆土压力及管底土反力模型,建立直埋热水管道流动与传热过程水力、热力、流动场耦合作用数学计算模型。进而以“L”型管网为例,考虑管件受土压、内压、受热以及管件内有介质流动的综合工况,对比不同的敷设方式(直埋敷设、地沟敷设),利用弹塑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等理论建立完善的管网系统介质流动与传热过程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数值计算模型,并确定相应的定解条件进行多载荷加载计算。其次结合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考虑管土之间相互作用,管内高温高压热质流固热耦合作用,以及管件保温层管壁之间热膨胀等现象,探究流场、温度场、应力场等多场条件下的耦合关系。深入研究不同敷设条件下,各载荷单独加载、共同加载等不同工况下,管网整体及局部关键部件的应力分布及结构变形分布特性。着重对比管网处于锚固段以及不同端侧位移释放工况下,端侧位移载荷对管网的影响特性。同时建立功能完善的大口径直埋供热管道受力分析综合实验平台,进行大口径直埋供热管道的热力过程测试,获得直埋供热管道热力过程的力学参数和热力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本研究为大口径供热管网设计及实际工程施工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范辉,王飞,王国伟,雷勇刚,张建伟,李海东[4](2017)在《供热热水管道管廊敷设方式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热水管道传统敷设方式现状,对管廊热水管道的现行敷设方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依据热水管道有补偿直埋敷设向无补偿冷安装直埋敷设的研究进展,提出管廊热水管道无补偿架空敷设方式,取消补偿器的设置,增加管网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管廊热水管道无补偿架空敷设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管廊热水管道无补偿敷设的理论与工程设想解决方案.
胡月月[5](2017)在《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及其应力分布》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得城市地下市政工程管线的种类繁多,规模越来越大,构成情况越来越复杂,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便提出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这一概念。在北方城市热力管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市政管线,将其纳入到综合管廊之中会带来诸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目前已实施的关于城镇热力管道方面的技术规范中,并没有涉及到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住建部于2016年1月编制了《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该设计体系中所包括的《综合管廊热力管道敷设与安装》还处于计划新编状态。因此,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及其应力分布值得探讨,以下所讨论的热力管道内部介质为热水。本文首先对综合管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现有城镇室外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及其优缺点,根据综合管廊和热力管道的特点,提出了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其次对管径为DN800,管长为96m的热力管道,进行了架空状态下有无局部外加力的测试,初步验证了通过在热力管道某些局部位置处施加外力的做法来减少管道轴向受热伸长量的可行性。最后依据测试结果,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模型,对管径为DN600、DN800和DN1000的架空热力管道在不同压力(1.0M Pa、1.6MPa和2.5MPa)下施加不同大小局部外力后的情况进行了仿真模拟。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架空热力管道在无局部外加力时,测试的轴向受热伸长量小于其理论轴向受热伸长量,但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2)架空热力管道在有局部外加力情况下其单位温度轴向受热伸长量小于无外加力情况下的单位温度轴向受热伸长量。(3)温差和管径相同的热力管道,压力越大,轴向受热伸长量越小。(4)热力管道上所施加的局部轴向外力与轴向受热伸长量呈一次线性关系。线性关系的斜率只和管径有关,与压力温差无关,截距为热力管道在架空时无外加力状态下的轴向受热伸长量。(5)热力管道轴向受热伸长量只和在管道上所施加的总外力大小有关,与管道上可施加局部外力的位置数量无关。
李皎泽[6](2016)在《无补偿冷安装供热管道在综合管廊中的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7号)的发布,国内许多城市新建项目开始大量新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供热管道在综合管廊中敷设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而我国在2015年6月正式实施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供热管道在综合管廊中的具体做法及敷设方式,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在供热管道无补偿冷安装直埋可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无补偿冷安装供热管道在综合管廊中敷设的稳定性。本论文首先对供热管道在自由状态和在施加一定约束状态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出了管道在架空和埋地状态伸长量与两端施加轴向外力大小的关系式。例如在自由状态下96m长DN800供热管道,温差为50℃,在管道上施加小于管道自身内力的一定外力,管道一端伸长量减小1mm所需两端施加外力增量为195k N。其次,通过对地下综合管廊中供热管道进行应力验算,其结果符合规范要求。最后,应用三角形相似法进行了供热管道在自由状态和在施加一定约束时的伸长量测试。通过实验可知,对于96m长的DN800保温钢管,管道在自由状态和在受到约束状态的实验测量值都小于理论值。在自由状态下,实验温差为48.5℃时,管道伸长量测量值比理论值减小19.15mm。在温差为56℃时,施加约束时的伸长量测量值比自由状态下测量值减小8.42mm,说明对管道施加约束的方法的确是限制了管道的伸长。在综合管廊中供热管道采用无补偿时,最理想的状态是对管道所施加的约束力等于同等条件下管道埋地时土壤对它的最大摩擦力。
王西伟[7](2016)在《无补偿直埋敷设中预制螺旋钢管受热膨胀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最近几年预制螺旋钢管无补偿直埋供热技术在设计及施工当中发展极快,我国的东北地区是应用最早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在新建、改建以及扩建的供热管道系统工程当中很多都采用了直埋的敷设方式。而且近年来,已经有一部分地区城市的供热采用了无补偿冷安装直埋供热方式,从这年来的使用效果来看,实用效果很好,可是,在推广该供热方式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不少专家以及高校的教授老师对该方式存在一定的疑虑,所以就需要供热行业的相关研究人员,做更多的研究,完善此供热方式的理论。本论文提出了利用激光三角形放大原理对预制螺旋直埋管道微小位移的测量方法,此测量方法简单实用而且精确度很高,对今后实地测量微小位移实验提供了合理方法。本论文从理论上对无补偿直埋供热方式进行理论分析计算,从理论方面得到其是可靠的。实验首先测量单根预制螺旋钢管和无保温螺旋钢管受热伸长量,计算线膨胀系数及弹性模量并得出保温层束缚力。然后进行实际施工埋地测量实验并验证了第一个实验所得结论。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可知供热管道在供热时,发生了伸长,其伸长量相对于整个管网来说是很小的。最后本论文得出结论,在进行实际设计及施工中线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不能直接采用钢材的参数,作为一个整体预制螺旋钢管的实际参数应该通过测量得出,并且保温层束缚力很大应通过实验计算得出加入计算公式中。
姚红[8](2016)在《大口径供热直埋Z形和π形补偿弯管的有限元研究》文中提出集中供热是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活必备的基础设施,直埋敷设作为供热管道敷设的主要方式,发展越来越快。无论是无补偿还是有补偿直埋敷设方式,都不可避免的会用到一些补偿器以补偿管道的热伸长,减小作用在管道的应力和作用在固定墩或阀件上的推力。Z形、π形直埋补偿弯管与其它类型的补偿器相比,制造简单,安装方便,初投资少,免运行维护、使用寿命长,热损失小,应优先使用。此外在供热直埋管道实际工程中,当管位变化、管线位置出现障碍物时都要用到Z形和π形弯管。现行《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2013中规定Z形补偿弯管补偿臂长应大于或等于两倍的弯头变形段长度,π形补偿弯管补偿臂长应大于或等于弯头变形段长度。注意到大口径Z形和π形补偿弯管的弯头变形段长度较长,达十几米,而实际工程管位变化受到规划路由的限制,所以该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口径z形和π形补偿弯管的使用。目前对于大口径短补偿臂的z形和π形补偿弯管的研究少之又少,大多数的研究只是针对管径较小或补偿臂较长的z形和π形补偿弯管。因此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管径为DN600~DN1200,弯头曲率半径为1.5DN、3DN和6DN,补偿臂长从两弯头直接连接到两倍弯头变形段长度的大口径供热直埋水平对称Z形和π形补偿弯管进行模拟分析,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前人Z形补偿弯管的模型进行改进,对网格进行加密,优化了土弹簧的施加,通过比较改进后的几种模型,最后得到了优化后的z形补偿弯管的模型,提高了模拟的精度。(2)分析了补偿臂长和弯头曲率半径对Z形补偿弯管弯头应力的影响,相同条件下,Z形补偿弯管弯头应力值随补偿臂长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弯头曲率半径的增加总体趋势是减小的。(3)得到了各种补偿臂长的大口径Z形补偿弯管的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可以直接用于供热直埋管道工程设计,填补了规程中各种补偿臂长的大口径Z形补偿弯管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的空白。(4)分析了管径、补偿臂长和弯头曲率半径对Z形补偿弯管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的影响,相同条件下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随管径的增加而增大,随补偿臂长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相同管径和补偿臂长的Z形补偿弯管并不是弯头曲率半径越大越好,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5)在Z形补偿弯管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了π形补偿弯管的模型,分析了补偿臂长和弯头曲率半径对π形补偿弯管弯头应力的影响;相同条件下,π形补偿弯管弯头应力值随补偿臂长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弯头曲率半径的增加而减小。(6)得到了各种补偿臂长的大口径π形补偿弯管的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可以直接用于供热直埋管道工程设计,填补了规程中π形补偿弯管在各种补偿臂长下的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的空白。(7)分析了管径、补偿臂长和弯头曲率半径对π形补偿弯管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的影响,相同条件下,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随管径的增加而增大,随补偿臂长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相同管径和补偿臂长的π形补偿弯管并不是弯头曲率半径越大越好,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8)提出了 Z形和π形补偿弯管不满足弯头强度验算时的工程处理方法。
郭婷婷[9](2016)在《供热直埋管道40°90°折角水平弯管的应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活动环境,国内集中供热事业蓬勃发展,集中供热管道直埋敷设以其显着优势被广泛应用。不同于架空敷设和地沟敷设,供热直埋管道的受力独具特色。供热直埋弯管,作为管道的一个重要附件,承担着管道转向、躲避障碍、引出分线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土壤的作用,直埋弯管的受力状况非常复杂,至今缺乏较为成熟的应力分析方法,特别是针对40°~90°折角的水平弯管的应力分析很少,几乎属于空白。鉴于此,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40°~90°折角的水平弯管的应力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根据模拟结果绘制了不同曲线图,为直埋管道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论文对于提高供热直埋弯管的设计技术、减少用来保护折角的固定墩、补偿器数量,降低工程初投资,减少管网维护,总体提高直埋管道的安全性、供热可靠性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针对大口径供热直埋40°~90°折角的水平直埋弯管,论文做了如下工作:1、对供热直埋热水管道进行受力分析,将作用在管道上的各种荷载进行分类,阐述各种荷载的作用、特点及应用场合。对塑性流动、循环塑性变形、疲劳破坏、整体不稳定和局部不稳定这五种极限状态进行分析,指出弯管的失效形式。2、分别介绍了现行《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及《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中关于供热直埋弯管的应力计算方法,同时,通过以上两种算法的公式对水平弯管的应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些不仅为后续的有限元模拟提供了参考,还将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3、简单介绍了有限元法和ANSYS有限元软件,详细说明了本文有限元模拟中材料参数的设定、所用单元的特性,建立水平弯管的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并进行网格独立性考核,根据不同研究内容的需要对模型施加荷载以及定义合适的边界条件,随后进行有限元求解。4、选取不同臂长组合的弯管进行模拟,提取弯管中性线外表面附近和内弧内表面这两处的当量应力最大值进行比较,确定了在40°~90°折角范围内直埋水平弯管当量应力最大值位于中性线外表面附近。得出当弯管两直臂采用任意长度组合时,只要两臂长的总和相等,则40°~90°折角弯头的最大当量应力值不变。5、分工况进行模拟。得出不同管径、不同折角角度、不同曲率半径、不同壁厚、不同循环工作温差下的折角弯管当量应力最大值,用Origin软件将计算结果绘制成不同影响因素与弯管最大当量应力值曲线图,发现随折角弯管折角角度、曲率半径及壁厚的增加,弯管当量应力最大值呈递减趋势;随着循环工作温差的增加,弯管当量应力最大值逐渐增大。6、对弯管两侧同时设置固定墩的情况进行模拟,求解其最大限制臂长Lmax,a,发现40°~90°折角弯管随着折角角度φ的增加,最大限制臂长Lmax,a逐渐增大。同时,随着弧长长度的增加,最大限制臂长Lmax,a逐渐增大,而且随着弯管折角角度的增大,Lmax,a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
张冰[10](2015)在《无补偿冷安装直埋敦设供热管道的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规模不断的扩大,城镇热水供热管道直埋敷设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其中,无补偿冷安装直埋敷设供热管道施工难度小,成本低,是值得推广的敷设方式。对于无补偿冷安装直埋敷设管道的安全性,没有相关的大量文献可供参考,但是从一些采用了无补偿冷安装直埋敷设方式的城市案例来看,使用效果良好。本文据此展开研究。首先,对直埋供热管道的发展背景、敷设方式以及应力分析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其次,采用安定性分析方法对无补偿冷安装直埋敷设方式进行受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验证其理论可行性;最后,针对热力公司反映的实际问题——供热管道在供热时热伸长不明显,采用模拟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模拟并用实际测量数据进行验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体系。最后得出主要结论:由于焊接时,焊接面存在的微小角度折角,导致供热管道的热伸长量减小;随着微小角度折角的逐渐增大,管道的热伸长量逐渐变小;随着土壤埋设深度的增加,管道的热伸长量逐渐减小,管道的应力逐渐变大;随着管道直径的增大,管道的热伸长量逐渐变小,趋于稳定;对多折角管道的热伸长量分析可知,角度的选取突破了《规程》中对折角的最大取值角度的限制范围。
二、无补偿直埋供热管道的应力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补偿直埋供热管道的应力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集中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外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主要热源形式和热网直埋敷设及节能环保 |
2.1 主要热源型式 |
2.1.1 热电厂 |
2.1.2 区域锅炉房 |
2.1.3 热泵 |
2.1.4 其他热源型式 |
2.2 热网的直埋敷设 |
2.2.1 热网直埋敷设理论基础 |
2.2.2 管道材料及连接 |
2.2.3 管网保温材料及厚度计算 |
2.3 直埋敷设技术标准 |
2.3.1 试压标准 |
2.3.2 质量验收标准 |
2.4 热网节能 |
2.4.1 热网节能措施 |
2.4.2 热网节能指标 |
2.5 热网环境保护措施 |
第三章 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可行性分析 |
3.1 沈阳地区自然条件 |
3.1.1 气候条件 |
3.1.2 水文条件 |
3.1.3 地质特征 |
3.2 采暖热负荷现状 |
3.3 沈阳城区热源现状 |
3.3.1 热电厂 |
3.3.2 热源厂、锅炉房 |
3.3.3 清洁能源供热 |
3.4 沈阳城区热网现状 |
3.4.1 热网敷设 |
3.4.2 供热能耗状况 |
3.4.3 存在问题 |
3.5 热负荷发展预测及规划 |
3.5.1 供热区域划分 |
3.5.2 热指标的采用 |
3.5.3 规划热负荷及采暖耗热量 |
3.6 沈阳城区供热系统联网规划方案 |
3.6.1 联网 |
3.6.2 基本原则 |
3.6.3 工作任务 |
第四章 沈阳地区多热源联网区划改造 |
4.1 联网区划 |
4.2 中部区域 |
4.2.1 供热区域划分 |
4.2.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
4.3 东部区域 |
4.3.1 供热区域划分 |
4.3.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
4.4 南部区域 |
4.4.1 供热区域划分 |
4.4.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
4.5 西部区域 |
4.5.1 供热区域划分 |
4.5.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
4.6 北部区域 |
4.6.1 供热区域划分 |
4.6.2 供热管网建设方案 |
4.7 联网的运行调节方案 |
4.7.1 热网质--量调节 |
4.7.2 分片区运行调节 |
第五章 沈阳地区多热源联网改造效益分析 |
5.1 改造工程投资概算 |
5.2 节能效益分析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5.4 环境效益分析 |
5.5 社会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电预热技术在直埋供热管道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集中供热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国外集中供热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集中供热研究现状 |
1.3 无补偿与有补偿安装对比 |
1.3.1 有补偿安装 |
1.3.2 无补偿安装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电预热安装技术概述 |
2.1 电预热的应用领域 |
2.2 电预热的工作原理 |
2.3 管道电预热安装与其它预热安装方式的比较 |
2.3.1 施工条件要求 |
2.3.2 热量消耗 |
2.3.3 预热时间的比较 |
2.3.4 电预热的其他优势 |
2.4 电预热设备的特点 |
2.5 电预热段之间的连接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预热技术在呼和浩特集中供热工程中的应用 |
3.1 工程概况 |
3.2 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
3.2.1 施工前准备 |
3.2.2 挖土工程 |
3.2.3 预热段划分方案 |
3.2.4 泡沫垫的设置 |
3.3 电预热技术应用 |
3.3.1 设计预热温度的确定 |
3.3.2 预热段的划分 |
3.3.3 管道预热设计伸长量的确定 |
3.3.4 管道预热温度与时间关系曲线 |
3.3.5 电预热设备电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
3.3.6 管道伸长量与时间关系曲线 |
3.3.7 管道供水伸长量与回水伸长量的比较 |
3.3.8 管道长度与管道伸长量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埋热力管道无补偿敷设应力分析 |
4.1 直埋无补偿技术理论简介 |
4.2 直埋无补偿技术的应用概况 |
4.3 管道应力的计算 |
4.3.1 管道壁厚的确定 |
4.3.2 管道的应力计算 |
4.3.3 管道摩擦力的计算 |
4.4 管道的热膨胀及热应力计算 |
4.4.1 管道的热膨胀计算 |
4.4.2 管道的热应力计算 |
4.4.3 管道的推力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直埋热力管道的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法介绍 |
5.2 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5.2.1 ANSYS结构分析功能 |
5.2.2 有限元建模方法 |
5.2.3 有限元单元类型 |
5.2.4 有限元网格划分 |
5.2.5 建立实体模型 |
5.3 管道的有限元分析 |
5.3.1 有限元验证 |
5.3.2 管道伸长量变化 |
5.3.3 管道应力变化 |
5.3.4 运行时管道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多场耦合作用下无补偿大口径直埋热力管网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直埋供热管道的发展 |
2.1.1 国内直埋供热管道的发展 |
2.1.2 国外直埋供热管道的发展 |
2.2 国内外对直埋供热管网的研究 |
2.2.1 国内对直埋供热管网的研究 |
2.2.2 国外对直埋供热管网的研究 |
2.3 直埋热力管道的特性分析 |
2.3.1 直埋管道的基本结构及材料性能 |
2.3.2 供热管道的敷设方式 |
2.3.3 直埋管网所受载荷分析 |
2.3.4 直埋管网应力分类及验算方法 |
2.3.5 直埋管道的破坏方式 |
2.3.6 直埋管道的安装方式 |
2.4 直埋管道受力设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2.5 本文研究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2.5.1 研究内容 |
2.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3 直埋管网载荷分类及关键部件受力分析 |
3.1 直埋管道主要荷载 |
3.2 直埋管道直管的受力计算方法 |
3.3 直埋管道水平弯头的受力计算方法 |
3.4 直埋管道纵向弯头的受力计算方法 |
3.5 直埋管道折角受力计算方法 |
3.6 直埋管道三通受力计算方法 |
3.7 直埋管道变径受力计算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4 “L”型直埋管网流固热耦合模型的建立 |
4.1 物理模型 |
4.2 数学模型 |
4.2.1 假设条件 |
4.2.2 控制方程 |
4.2.3 边界条件 |
4.3 求解计算 |
4.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1 实验参数对比-模型验证 |
4.4.2 流体域压力场、温度场分析 |
4.4.3 固体域温度场、结构应力、变形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载荷耦合作用对直埋管网及弯管部件的影响 |
5.1 载荷耦合作用对管网等效应力的影响 |
5.1.1 载荷单独及共同作用管网等效应力的对比 |
5.1.2 载荷耦合与非耦合作用对管网等效应力的影响 |
5.2 载荷耦合作用对管网结构变形的影响 |
5.2.1 载荷单独及共同作用管网结构变形的对比 |
5.2.2 载荷耦合与非耦合作用对管网结构变形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地沟敷设管网系统特性分析 |
6.1 地沟敷设系统结构等效应力分析 |
6.1.1 载荷单独及共同作用对管网等效应力的影响 |
6.1.2 载荷耦合作用对管网等效应力的影响 |
6.2 固体域结构变形分析 |
6.2.1 载荷单独及共同作用管网变形的对比 |
6.2.2 载荷耦合与非耦合作用对管网结构变形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 端侧位移载荷对管网等效应力及结构变形的影响 |
7.1 端侧位移对直埋管网应力水平及结构变形影响 |
7.1.1 端侧等位移载荷对直埋管网的影响 |
7.1.2 端侧不等位移载荷对直埋管网的影响 |
7.2 端侧位移对地沟管网应力水平及结构变形影响 |
7.2.1 端侧等位移载荷对地沟管网的影响 |
7.2.2 端侧不等位移载荷对地沟管网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8 弯头弯曲半径对“L”型管网特性的影响 |
8.1 直埋敷设中弯曲半径对管网的影响 |
8.1.1 弯曲半径对管网等效应力的影响 |
8.1.2 弯曲半径对管网结构变形的影响 |
8.2 直埋敷设中弯曲半径对载荷耦合作用的影响趋势 |
8.2.1 弯曲半径对管网应力水平的耦合影响 |
8.2.2 弯曲半径对管网结构变形的耦合影响 |
8.3 地沟敷设中弯曲半径对管网的影响 |
8.3.1 不同弯曲半径管网的应力及变形分布 |
8.3.2 弯曲半径对管网应力及结构变形的影响趋势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主要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供热热水管道管廊敷设方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热水管道敷设方式 |
1.1 热水管道传统敷设方式 |
1.2 传统敷设方式的弊端与管廊热水管道敷设方式 |
2 管廊热水管道的敷设设计 |
2.1 管廊热水管道现行敷设方式存在的问题 |
2.2 管道应力计算依据 |
2.2.1 我国管道应力计算的依据 |
2.2.2 国外管道应力计算依据 |
2.3 管廊热水管道无补偿敷设技术条件 |
3 管廊热水管道无补偿敷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管道应力的计算 |
3.1.1 轴向应力的计算 |
3.1.2 热应力的计算 |
3.1.3 内压轴向应力 |
3.2 稳定性验算 |
3.2.1 整体稳定性验算 |
3.2.2 局部稳定性验算 |
4 主要技术问题解决途径设想 |
4.1 管廊热水管道敷设理论体系构建设想 |
4.2 管廊热水管道敷设工程设想 |
4.2.1 管廊结构能够承受热膨胀力作用 |
4.2.2 管廊结构不能承受热膨胀力作用 |
5 结束语 |
(5)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及其应力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综合管廊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综合管廊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综合管廊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热力管道的敷设现状 |
1.3.1 国外热力管道的敷设现状 |
1.3.2 国内热力管道的敷设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综合管廊概述 |
2.1 综合管廊分类 |
2.1.1 干线综合管廊 |
2.1.2 支线综合管廊 |
2.1.3 缆线综合管廊 |
2.1.4 混合综合管廊 |
2.2 综合管廊收容的管线 |
2.2.1 收容管道种类分析 |
2.2.2 管道布置原则 |
2.3 综合管廊的断面类型 |
2.4 综合管廊的附属设施 |
2.4.1 消防系统 |
2.4.2 通风系统 |
2.4.3 供电系统 |
2.4.4 照明系统 |
2.4.5 排水系统 |
2.4.6 监控与报警系统 |
2.4.7 标识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3 室外热力管道敷设 |
3.1 室外热力管道布置基本原则 |
3.1.1 热力管道布置形式 |
3.1.2 室外热力管道定线原则 |
3.2 室外热力管道敷设方式 |
3.2.1 地上敷设 |
3.2.2 地下敷设 |
3.3 不同敷设方式的优缺点 |
3.3.1 地上敷设 |
3.3.2 地沟敷设 |
3.3.3 直埋敷设 |
3.4 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 |
3.4.1 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的布置 |
3.4.2 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4 热力管道敷设方式的测试研究 |
4.1 测试目的 |
4.2 架空热力管道在无外加力情况下的测试 |
4.2.1 测试一简介 |
4.2.2 测试一现场布置图 |
4.2.3 测试一结果 |
4.3 架空热力管道在有外加力情况下的测试 |
4.3.1 测试二简介 |
4.3.2 测试二现场布置图 |
4.3.3 测试二结果 |
4.4 测试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热力管道敷设方式的模拟研究 |
5.1 ABAQUS软件介绍 |
5.2 ABAQUS分析流程 |
5.3 热力管道敷设方式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1 模拟的目的和内容 |
5.3.2 模型建立与验证 |
5.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6)无补偿冷安装供热管道在综合管廊中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综合管廊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综述 |
1.2.2 国内发展综述 |
1.3 国内外供热管道敷设的研究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4 研究无补偿冷安装综合管廊供热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问题的提出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及管线布置固定 |
2.1 室外供热管道的布置及敷设 |
2.1.1 室外供热管道的布置 |
2.1.2 室外供热管道的敷设 |
2.2 综合管廊的规划及总体设计 |
2.2.1 综合管廊的规划布局 |
2.2.2 综合管廊的总体设计 |
2.3 综合管廊中管线布置原则 |
2.4 供热管道的固定方式 |
2.5 无补偿冷安装综合管廊供热 |
2.6 本章小结 |
3 综合管廊供热管道应力分析准则 |
3.1 综合管廊供热管道的应力分析验算 |
3.1.1 供热管道的应力分类 |
3.1.2 管道的强度验算方法 |
3.1.3 管道的应力验算方法 |
3.1.4 综合管廊供热管道受力特性 |
3.2 综合管廊供热管道的安定性理论分析 |
3.3 综合管廊供热管道的失效方式 |
3.3.1 供热管道的强度失效 |
3.3.2 供热管道的稳定性失效 |
3.4 本章小结 |
4 无补偿冷安装综合管廊供热管道的理论计算 |
4.1 供热管道为架空预制保温螺旋钢管 |
4.2 供热管道为埋地预制保温螺旋钢管 |
4.3 实例计算 |
4.3.1 供热管道为架空时伸长量计算 |
4.3.2 供热管道为埋地时伸长量计算 |
4.3.3 供热管道为架空时加力分析计算 |
4.3.4 供热管道为埋地时加力分析计算 |
4.3.5 结合理论计算进行实验预测 |
4.4 综合管廊供热管道的安全性分析计算 |
4.4.1 供热管道壁厚计算 |
4.4.2 供热管道屈服温差计算 |
4.4.3 供热管道内轴向力计算 |
4.4.4 供热管道直管段内当量应力计算 |
4.5 综合管廊供热管道的应力验算 |
4.5.1 供热管道在内压下的应力验算 |
4.5.2 供热管道在持续荷载下的应力验算 |
4.5.3 力矩和截面抗弯矩的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5 无补偿冷安装综合管廊供热管道的实验研究 |
5.1 无补偿冷安装综合管廊供热管道实验研究目的 |
5.2 实验测量方案 |
5.2.1 测量原理 |
5.2.2 实验方案原理图 |
5.3 预制供热管道自由状态下伸长实验 |
5.3.1 实验方案 |
5.3.2 实验方案图 |
5.3.3 实验器材 |
5.3.4 实验步骤 |
5.3.5 实验现场布置图 |
5.3.6 实验测量数据 |
5.3.7 实验数据分析 |
5.4 预制供热管道受约束状态下伸长实验 |
5.4.1 实验方案 |
5.4.2 实验方案图 |
5.4.3 实验器材 |
5.4.4 实验步骤 |
5.4.5 实验现场布置图 |
5.4.6 实验测量数据 |
5.4.7 实验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无补偿直埋敷设中预制螺旋钢管受热膨胀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外直埋预制螺旋供热管道技术的研究 |
1.3 国内直埋预制螺旋供热管道技术的研究 |
1.4 国内采用无补偿安装方式的发展及研究 |
1.5 论文问题的提出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室外预制螺旋供热管道的敷设 |
2.1 供热管道布置原则 |
2.2 供热管道敷设分类 |
2.2.1 地上敷设 |
2.2.2 地下敷设 |
2.3 不同敷设方式的优缺点 |
2.3.1 架空敷设 |
2.3.2 地沟敷设 |
2.3.3 直埋敷设 |
2.4 研究预制螺旋钢管无补偿直埋供热的目的和意义 |
3 预制螺旋钢管供热直埋敷设应力分析准则 |
3.1 预制螺旋供热管道破裂因素简单分析 |
3.1.1 管道自身特性 |
3.1.2 流体特性 |
3.1.3 土壤对直埋供热管道的影响 |
3.2 预制螺旋钢管直埋供热的受力分析 |
3.2.1 供热管道的荷载 |
3.2.2 供热管道应力分类 |
3.2.3 直埋供热管道应力特性 |
3.3 直埋供热管道的失效方式 |
3.3.1 直埋供热管道强度失效 |
3.3.2 供热管道的稳定性失效 |
3.4 管道的安定性理论分析 |
3.5 强度验算方法 |
3.6 应力验算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4 预制螺旋钢管微小位移量的测量方案 |
4.1 测量原理 |
4.2 测量方案原理图 |
4.3 误差分析 |
4.4 模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单根预制螺旋管道直埋供热实验研究 |
5.1 实验总述 |
5.2 实验步骤 |
5.3 实验布置概图 |
5.4 实验实物图 |
5.5 实验测量数据整理 |
5.6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
5.6.1 实验数据说明 |
5.6.2 实验数据处理对比 |
5.7 实验理论分析及结论 |
5.7.1 钢材主要参数 |
5.7.2 实验公式推导 |
5.7.3 本次实验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6 多根预制螺旋管道直埋供热实验研究 |
6.1 实验总述 |
6.2 实验步骤 |
6.3 实验布置及现场图 |
6.4 实验测量数据整理 |
6.4.1 埋土前实验测量数据整理 |
6.4.2 埋土后实验测量数据整理 |
6.5 实验理论分析 |
6.5.1 各管段数据整理对比 |
6.5.2 各直角弯处位移变化整理 |
6.5.3 各测点处位移变化量 |
6.5.4 实验公式推导 |
6.5.5 实验数据验算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口径供热直埋Z形和π形补偿弯管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城市集中供热 |
1.1.2 供热管道敷设技术的发展历程 |
1.1.3 Z形和π形补偿弯管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采用的方法 |
第二章 供热直埋Z形和π形补偿弯管的受力分析理论 |
2.1 直埋管道荷载分析 |
2.1.1 力荷载 |
2.1.2 位移荷载 |
2.1.3 力—位移载荷 |
2.2 供热直埋管道应力分类法 |
2.3 供热直埋弯管应力验算 |
2.3.1 水平转角管段的过渡段长度 |
2.3.2 水平转角管段弯头弯矩变化范围 |
2.3.3 水平转角管段弯头的升温轴向力 |
2.3.4 弯头工作管的强度验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形补偿弯管有限元模型的改进 |
3.1 有限元法发展概况 |
3.2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
3.3 Z形补偿弯管有限元模型 |
3.3.1 建模的假设条件 |
3.3.2 模型的物理参数和几何参数 |
3.3.3 管道单元类型的选取 |
3.3.4 管土模型的选择 |
3.3.5 网格的划分 |
3.3.6 荷载的施加 |
3.3.7 模型的改进与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平对称Z形补偿弯管的有限元分析 |
4.1 Z形补偿弯管的概述 |
4.2 Z形补偿弯管的类型 |
4.3 水平对称Z形补偿弯管的数值模拟 |
4.3.1 Z形补偿弯管的有限元模型 |
4.3.2 Z形补偿弯管弯头应力分布规律 |
4.3.3 弯头应力的影响因素 |
4.3.4 Z形补偿弯管的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π形补偿弯管的有限元分析 |
5.1 π形补偿弯管的概述 |
5.2 π形补偿弯管的制作和安装 |
5.3 π形补偿弯管的类型 |
5.4 水平对称π形补偿弯管的数值模拟 |
5.4.1 π形补偿弯管的有限元模型 |
5.4.2 π形补偿弯管弯头应力分布规律 |
5.4.3 弯头应力的影响因素 |
5.4.4 π形补偿弯管的最大允许被补偿臂长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Z形补偿弯管的工程实例 |
6.1 有限元分析 |
6.2 工程处理方法 |
6.2.1 改变弯头曲率半径 |
6.2.2 加固定墩 |
6.2.3 加补偿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成果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9)供热直埋管道40°90°折角水平弯管的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城市集中供热现状 |
1.1.2 直埋管道工程设计方法发展历程 |
1.1.3 直埋管道弯管设计方法发展历程 |
1.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管道荷载及失效方式 |
2.1 管道荷载 |
2.1.1 力荷载 |
2.1.2 位移荷载 |
2.1.3 力——位移荷载 |
2.2 管道应力及失效方式 |
2.2.1 应力分类 |
2.2.2 失效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热直埋管道水平弯管的理论分析 |
3.1 弹性抗弯铰理论受力分析 |
3.1.1 弹性抗弯铰理论的基本假定 |
3.1.2 弹性抗弯铰理论对弯管臂长的要求 |
3.1.3 水平转角管段过渡段的计算 |
3.1.4 水平转角管段弯头弯矩变化范围计算 |
3.1.5 水平转角弯管强度验算 |
3.2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中的应力分析 |
3.2.1 弯管壁厚的确定 |
3.2.2 应力验算 |
3.3 影响水平弯管应力大小的几个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40°~90°折角水平弯管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单元法概述 |
4.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 |
4.1.2 有限元法历史 |
4.2 ANSYS概述 |
4.2.1 ANSYS的发展 |
4.2.3 ANSYS的分析过程 |
4.3 水平弯管的有限元模拟 |
4.3.1 水平弯管有限元模型假设及材料属性说明 |
4.3.2 单元类型的选择 |
4.3.3 水平弯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4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考验 |
4.3.5 荷载施加 |
4.4 水平弯管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
4.4.1 水平弯管不同臂长组合分析 |
4.4.2 弯管曲率半径对弯管应力最大值的影响 |
4.4.3 弯管壁厚对弯管应力最大值的影响 |
4.4.4 循环工作温差对弯管应力最大值的影响 |
4.5 设置固定墩时,弯管的最大允许臂长L_(max,a) |
4.5.1 计算L_(max,a)的有限元模型 |
4.5.2 L_(max,a)的有限元求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无补偿冷安装直埋敦设供热管道的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直埋敷设供热管道技术发展现状 |
1.3 国外直埋敷设供热管道技术发展现状 |
1.4 国内无补偿冷安装方式的发展现状 |
1.5 研究无补偿冷安装直埋供热的目的和意义 |
1.6 论文问题的提出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2 供热管道的布置原则和敷设方式 |
2.1 供热管道布置原则 |
2.1.1 供热管道布置形式 |
2.1.2 供热管道平面布置 |
2.2 供热管道敷设方式 |
2.2.1 地上敷设 |
2.2.2 地下敷设 |
2.3 直埋敷设方式的优缺点 |
2.3.1 直埋敷设的优点 |
2.3.2 直埋敷设的缺点 |
2.4 直埋供热管道破裂因素分析 |
2.4.1 管道自身特性 |
2.4.2 流体特性 |
2.5 土壤对直埋供热管道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供热直埋敷设管道应力分析准则 |
3.1 直埋供热管道的受力分析 |
3.1.1 供热管道的荷载 |
3.1.2 供热管道应力分类 |
3.1.3 直埋供热管道应力特性 |
3.2 直埋供热管道的失效方式 |
3.2.1 直埋供热管道强度失效 |
3.2.2 供热管道的稳定性失效 |
3.3 管道的安定性理论分析 |
3.4 强度验算方法 |
3.5 应力验算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无补偿冷安装直埋供热管道的受力计算与稳定性验算 |
4.1 无补偿冷安装直埋供热的概念 |
4.2 直埋热水管道无补偿冷安装方式的理论依据 |
4.3 应力计算原则 |
4.4 管道一次应力计算 |
4.4.1 管道壁厚值计算 |
4.4.2 一次应力计算 |
4.5 直埋供热管直管段的轴向力和热伸长 |
4.5.1 管道的屈服温差计算 |
4.5.2 管道摩擦力计算 |
4.5.3 直管段过渡段长度计算 |
4.5.4 过渡段最大热伸长量 |
4.5.5 最大轴向力计算 |
4.6 允许无补偿管段存在的最大循环温差 |
4.7 直埋供热管道转角管段弹性抗弯铰解析计算法 |
4.8 直管段的局部稳定性验算 |
4.9 供热管道竖向稳定性验算 |
4.10 本章小结 |
5 预制直埋供热管道的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 |
5.1 ABAQUS模拟软件简介 |
5.2 有限元分析法简介 |
5.3 ABAQUS有限元分析过程 |
5.4 研究目的和方法 |
5.4.1 主要内容和目的 |
5.4.2 物理模型及物理参数 |
5.4.3 实验介绍 |
5.4.4 模型验证 |
5.4.5 模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无补偿直埋供热管道的应力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城区多热源联网方案优化分析[D]. 张雪松.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电预热技术在直埋供热管道上的应用[D]. 樊磊.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3]多场耦合作用下无补偿大口径直埋热力管网的特性研究[D]. 徐钱.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 [4]供热热水管道管廊敷设方式研究进展[J]. 范辉,王飞,王国伟,雷勇刚,张建伟,李海东.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5]综合管廊中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及其应力分布[D]. 胡月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6]无补偿冷安装供热管道在综合管廊中的稳定性研究[D]. 李皎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7]无补偿直埋敷设中预制螺旋钢管受热膨胀规律的研究[D]. 王西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8]大口径供热直埋Z形和π形补偿弯管的有限元研究[D]. 姚红.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6)
- [9]供热直埋管道40°90°折角水平弯管的应力分析[D]. 郭婷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6)
- [10]无补偿冷安装直埋敦设供热管道的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D]. 张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