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论文文献综述)
杜亚茜,虞泓,葛锋,刘迪秋,陈朝银[1](2015)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兰坪被毛孢多糖和D-甘露醇》文中认为以兰坪虫草无性型(兰坪被毛孢)固体发酵产物为材料,以水为提取溶剂,在常温条件下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虫草多糖和D-甘露醇的超声提取综合工艺。在超声常温水提的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进一步考察液固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虫草多糖和D-甘露醇综合提取率的影响,以优化提取工艺。实验得到较优综合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43∶1m L/g,超声时间为50min,超声功率为56W。在该工艺条件下虫草多糖提取率为23.06%,D-甘露醇提取率为2.30%。
吴敬梅,李燕平,瞿亮,王星丽,孙培龙,张安强[2](2016)在《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文中认为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冬虫夏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含量,并检验冬虫夏草菌丝体中存在的果糖是否会对比色法测定甘露醇含量产生影响。方法:冬虫夏草菌丝体样品中的甘露醇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用HPLC法测定提取液中甘露醇、果糖的含量。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甘露醇含量为4.41%,平均回收率为102.41%,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2.521%。实验HPLC条件下,相同浓度的甘露醇和果糖的出峰面积大致相同。而冬虫夏草水提液中的果糖,相对于甘露醇,峰面积极其微小,其含量不到甘露醇含量的3%。结论:HPLC法特异性强,所受干扰少,适合对组成复杂体系中甘露醇含量的测定。HPLC法测定虫草菌丝体中果糖含量结果表明,果糖对甘露醇比色法测定的干扰极其微小。
孙成秀,廖纪录,龙小慧,魏美秀[3](1996)在《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文中研究表明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湖南邵阳市中心医院内三科孙成秀,廖纪录,龙小慧,魏美秀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临床常用于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利尿及防治肾功能衰竭,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已应用30余年。随着对其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综合国内文献资料简述本...
刘辉,王永芝[4](1988)在《廿露醇的临床新用途及其不良反应》文中指出 近年来,甘露醇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临床实用价值及不良反应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临床新用途一、治疗肠梗阻甘露醇口服后很少被肠道吸收,肠内高渗状态可使水肿组织产生脱水,恢复张力,增高胃肠内压,增强胃肠蠕动,有利于疏通
夏碧桦[5](1998)在《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文中指出 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临床常用于降低颅内压、眼压、利尿及防治肾功能衰竭。临床使用已达30多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其作用的深入研究,除上述常规使用外,本文汇集国内文献报道,综述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1 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1.1 病毒性肝炎、顽固性肝硬化腹水、肝癌 20%甘露醇20-40ml每日3次口服,7日为一疗程,一般1-3个疗程。因其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促消化液分泌,加速肠蠕动,从而导泻,使腹水消退或减少肠道内氨物质的产生。另该药还能改善腹腔内脏器微循环作用,减少肝细胞炎症反应,促进病毒及胆红素的排出。加速肝脏转氨酶恢复正常及黄疸的消退。
王春霞,王晓梅,张娟娟,刘海燕,范素琴,解素花[6](2013)在《甘露醇的生产应用进展》文中指出简要介绍甘露醇的结构和性质,重点讲述甘露醇的几种不同的生产方法以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具体应用。甘露醇独特的性质决定它拥有独特的用途,将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精细化工品。
朱朝阳[7](2012)在《松毛虫为基质的冬虫夏草真菌深层发酵及功效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 syn. Cordyceps sinensis)是线虫草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松毛虫是我国重大森林害虫之一,然而松毛虫虫体中营养物质丰富,包括高含量的优质蛋白质、功能油脂、糖类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一类潜在的可食用资源。另外,松毛虫和冬虫夏草真菌的蝙蝠蛾科寄主都属于鳞翅目昆虫且主要营养成分相似,表明冬虫夏草真菌具有发酵转化利用松毛虫营养成分的潜力。本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以松毛虫为基质的冬虫夏草真菌深层发酵技术进行了以下研究:1、研究了鳞翅目昆虫松毛虫幼虫作为冬虫夏草真菌主要氮源基质的深层发酵技术,并对所得虫草菌体进行了安全毒理学评价。结果表明,最适宜冬虫夏草菌株生长的可利用松毛虫基质为松毛虫幼虫冻干粉,补充碳源为玉米粉,补充氮源为(NH4)2SO4,无机盐为KH2PO4。进一步采用均匀设计优化了虫草的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虫草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松毛虫冻干粉13.0g/L、玉米粉38.0g/L、(NH4)2SO43.0g/L、葡萄糖3.0g/L、KH2PO41.4g/L、蛋白胨1.0g/L、MgSO4·7H2O0.75g/L。在此培养基条件下,虫草生物量可达8.678g/L。小鼠经口急性试验法和家兔皮肤刺激试验法均表明,实验所得虫草菌体毒性很低,属于实际无毒级。2、探索了起始pH值、接种量(%)、培养温度(℃)和摇床转速(r/min)等因素对冬虫夏草发酵产虫草糖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冬虫夏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优发酵条件为:起始pH为7.0,接种量为9%,培养温度为24℃,摇床转速为170r/min,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的产量可达0.294g/L3、用微波辅助提取松毛虫为基质的发酵虫草菌丝体多糖,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选取影响因素与水平,然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依据回归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mL/g)6.3:1、微波功率520W、微波时间325S,采用此工艺提取三次,提取率达到6.901%。4、采用水浴提取法从松毛虫为基质发酵虫草菌丝体中提取分离甘露醇。研究了液料比(mL/g)、提取温度(℃)、提取时间(min)对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规律。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出甘露醇提取工艺的最佳参数为:液料比(mL/g)为54.2:1,提取温度为40.3℃,提取时间为40.5min。在此最佳参数组合下提取三次,甘露醇提取率可达6.771%。5、应用响应面法优化以松毛虫为基质的发酵虫草菌丝体中腺苷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考察提取时间(S)、提取温度(℃)、液料比(mL/g)对腺苷得率的影响,并优化腺苷提取条件。最终获得以松毛虫为基质的发酵虫草菌丝体中腺苷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75S,提取温度40.2℃,液料比37.6:1,理论提取率1.375‰,实验三次实际平均提取率为1.36‰,相对误差0.109‰。6、对比分析了野生冬虫夏草、松毛虫为基质的人工虫草菌体中粗纤维、粗脂肪、总糖、多糖、蛋白质、D-甘露醇、腺苷含量。结果表明,野生虫草中粗纤维、总糖、D-甘露醇含量高于松毛虫为基质的虫草菌丝体干粉中含量。但粗脂肪、多糖、蛋白质、腺苷含量则相反。本论文获得了松毛虫为基质的冬虫夏草真菌的深层发酵技术和产物提取的预测模型,为今后虫草菌体和多糖的进一步发酵放大和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李秋霞,谭刚[8](1998)在《甘露醇临床应用现状》文中提出 甘露醇(Mannitolum)为渗透性利尿药。具有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和利尿作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脑水肿、青光眼及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近来年,许多学者对甘露醇作了大量研究和观察,随着对甘露醇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逐渐发现其有许多临床新用途,现摘录如下,以供临床和研究参考之用。
蔡友华,范文霞,刘学铭,徐玉娟,吴娱明,涂国全[9](2008)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巴西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研究了巴西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工艺。首先单因素考察提取时间,微波功率和料液比对虫草酸提取效果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佳的提取工艺:提取时间177 s,提取功率176 W,以及料液比为1∶87。在该提取条件下,巴西虫草菌丝体中虫草酸的含量为120.5 g/L。最后,比较超声-微波协同萃取与水热浸提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在提取时间和提取率等方面都要优于水热浸提。
贾宁[10](2016)在《深层液体发酵冬虫夏草菌粉的研究》文中提出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又名中华虫草、夏草冬虫,简称虫草,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虫草多糖、虫草酸和虫草素是冬虫夏草的主要活性物质。但由于自然界中野生虫草越来越少,而且价格很高,目前偏向于工厂发酵法生产。经多年的临床使用表明,冬虫夏草人工菌丝制品的药理作用与天然冬虫夏草几乎一致,个别有益指标甚至高于天然冬虫夏草,但其价格要远远低于天然虫草。因此通过冬虫夏草深层液态发酵获得菌丝体和代谢产物非常有实际价值。本文以天然冬虫夏草分离培养出的菌株为出发菌种,进行了深层液体发酵生产冬虫夏草菌粉的相关研究工作,通过改变发酵培养条件考察了其在不同的生理环境条件下,菌丝体的形态、结构、质量指标等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为其在规模化生产中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重点研究了培养基中各种碳氮源对菌丝生长过程中的影响,包括不同厂家的鱼胨、肉胨、酵母膏、葡萄糖、液化酶等对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配方中的C/N对生产的产量与质量密切相关。同时也发现,增加碳源可以提高产物甘露醇的合成,但不能保证生产中产量的稳定。在培养基优化的基础上,又对菌丝生长的环境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pH不是影响甘露醇含量的决定性因素,却可能会对菌粉腺苷、残渣等质量指标有影响;研究还发现,控制九天左右的发酵周期,可以有效地防止甘露醇的下降,并能能提高单罐放罐产量;提高罐压并不能很好地提高甘露醇的含量,对菌丝干重的提高也不是很稳定。论文还重点研究了发酵液菌丝生长过程中的补料方式,发现消毒的形式以及补料的次数都会影响生产的产量与质量。生产补料采用葡萄糖分消工艺控制,产量可提高15%左右,并且有利于在提炼过程中对发酵冬虫夏草菌粉颜色的控制。发酵生产上多批次补料对产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要在发酵中后期合成甘露醇时有效保证供养需求,才能不影响质量。
二、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论文提纲范文)
(1)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兰坪被毛孢多糖和D-甘露醇(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与仪器 |
1.2实验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超声提取单因素实验 |
2.1.1液固比对多糖和D-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 |
2.1.2超声功率对多糖和D-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 |
2.1.3超声时间对多糖和D-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 |
2.1.4浸泡时间对多糖和D-甘露醇提取率的影响 |
2.2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2.3验证实验 |
3结论 |
(2)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线性关系 |
2.2 精密度 |
2.3 重复性 |
2.4 稳定性 |
2.5 加样回收率 |
2.6 供试液测定 |
2.7 果糖的干扰 |
3 讨论 |
3.1 检测器的选择 |
3.2 流动相的选择 |
(6)甘露醇的生产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甘露醇的理化性质 |
2 甘露醇的生产方法 |
2.1 海带提取法 |
2.2 糖类异构氢化法 |
2.3 电化学法制甘露醇 |
2.3.1 电解加氢 |
2.3.2 成对电合成 |
2.4 微生物发酵法 |
3 甘露醇的应用 |
3.1 医药领域的应用 |
3.1.1 脱水、利尿作用 |
3.1.2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
3.1.3 急性青光眼 |
3.1.4 治疗胃炎、便秘或导泻作用 |
3.1.5 自由基清除剂 |
3.1.6 制备醒酒药 |
3.1.7 药物填充剂和赋形剂 |
3.2 食品领域的应用 |
3.3 甘露醇在其他领域上的应用 |
4 发展前景 |
4.1 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
4.2 加大下游产品开发力度, 寻求新的用途, 促进市场需求 |
4.3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 |
5 总结 |
(7)松毛虫为基质的冬虫夏草真菌深层发酵及功效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松毛虫的研究现状 |
1.2.1 松毛虫的生物学特征 |
1.2.2 松毛虫的资源量 |
1.2.3 松毛虫的营养价值 |
1.3 药用真菌冬虫夏草的研究现状 |
1.3.1 冬虫夏草发酵技术的研究 |
1.3.2 冬虫夏草菌丝体的活性成分 |
1.3.3 冬虫夏草及其产物免疫调节功能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目的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松毛虫为主要氮源的冬虫夏草深层发酵研究及毒理学评价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冬虫夏草菌种及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虫草培养 |
2.2.2 培养基优化实验设计 |
2.2.3 生物量的测定 |
2.2.4 毒理学评价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松毛虫基质的不同添加方式对虫草生物量的影响 |
2.3.2 松毛虫冻干粉添加量对虫草生物量的影响 |
2.3.3 不同碳源对虫草生物量的影响 |
2.3.4 不同氮源对虫草生物量的影响 |
2.3.5 不同无机盐对虫草生物量的影响 |
2.3.6 均匀设计对虫草发酵培养基优化结果 |
2.3.7 虫草深层发酵优化培养基的验证试验 |
2.3.8 毒理学研究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3 虫草多糖深层发酵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冬虫夏草菌种及培养基 |
3.2 实验方法 |
3.2.1 虫草培养 |
3.2.2 虫草液体深层发酵培养 |
3.2.3 虫草多糖的提取 |
3.2.4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5 虫草多糖的测定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虫草多糖深层发酵参数的研究 |
3.3.2 虫草多糖发酵过程的正交优化结果 |
3.3.3 虫草多糖发酵优化条件的验证试验 |
3.4 小结与讨论 |
4 发酵虫草菌体中虫草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
4.1 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虫草菌体 |
4.2 虫草多糖提取及测定方法 |
4.2.1 水热回流提取法 |
4.2.2 超声波辅助水提法 |
4.2.3 微波辅助水提法 |
4.2.4 超高压辅助水提法 |
4.2.5 虫草多糖的提取及测定 |
4.2.6 虫草多糖微波辅助水提法参数的研究 |
4.2.7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四种提取方法提取率对比 |
4.3.2 虫草多糖微波辅助水提法提取工艺参数的研究 |
4.3.3 虫草多糖微波辅助水提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
4.3.4 虫草多糖微波辅助水提法验证试验 |
4.4 小结与讨论 |
5 发酵虫草菌体中D-甘露醇的提取研究 |
5.1 材料 |
5.1.1 主要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1.3 虫草菌体 |
5.2 虫草D-甘露醇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
5.2.1 虫草菌物产品中D-甘露醇的提取 |
5.2.2 D-甘露醇标准溶液的配制 |
5.2.3 待测样液及标准溶液中D-甘露醇含量的测定 |
5.2.4 D-甘露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5.2.5 D-甘露醇提取率的计算 |
5.2.6 虫草菌物产品中D-甘露醇提取参数的研究 |
5.2.7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虫草D-甘露醇水提法提取工艺参数的研究 |
5.3.2 D-甘露醇水提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
5.3.3 虫草D-甘露醇水提法验证试验 |
5.4 小结与讨论 |
6 发酵虫草菌体中腺苷提取技术研究 |
6.1 材料 |
6.1.1 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虫草菌体 |
6.2 虫草腺苷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
6.2.1 虫草菌物产品中腺苷的提取及样品溶液的处理 |
6.2.2 腺苷标准溶液的配制 |
6.2.3 待测样液及标准品系列浓度溶液中腺苷含量的测定 |
6.2.4 色谱图分析方法 |
6.2.5 腺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
6.2.6 腺苷提取率的计算 |
6.2.7 虫草菌物产品中腺苷提取参数的研究 |
6.2.8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虫草腺苷水提法提取工艺参数的研究 |
6.3.2 腺苷水提法提取工艺的优化 |
6.3.3 虫草腺苷水提法验证试验 |
6.4 小结与讨论 |
7 冬虫夏草菌体与野生冬虫夏草功效成分的对比分析 |
7.1 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
7.1.1 材料 |
7.1.2 试剂 |
7.1.3 主要仪器 |
7.2 实验方法 |
7.2.1 粗纤维含量测定 |
7.2.2 粗脂肪含量测定 |
7.2.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7.2.4 总糖及多糖含量测定 |
7.2.5 D-甘露醇含量测定 |
7.2.6 腺苷含量测定 |
7.3 实验结果 |
7.3.1 粗纤维含量测定实验结果 |
7.3.2 粗脂肪含量测定实验结果 |
7.3.3 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结果 |
7.3.4 总糖及多糖含量测定实验结果 |
7.3.5 D-甘露醇含量测定实验结果 |
7.3.6 腺苷含量测定实验结果 |
7.4 小结与讨论 |
7.4.1 粗纤维含量测定小结与讨论 |
7.4.2 粗脂肪含量测定小结与讨论 |
7.4.3 蛋白质含量测定小结与结论 |
7.4.4 总糖与多糖含量测定小结与讨论 |
7.4.5 D-甘露醇含量测定小结与讨论 |
7.4.6 腺苷含量测定小结与讨论 |
8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巴西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原辅材料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甘露醇测定方法 |
1.3.2 样品制备方法 |
1.3.3 甘露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1.3.4 单因素实验设计 |
1.3.5 Box-Behnken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露醇标准曲线 |
2.2 微波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2.2.1 微波时间对甘露醇含量的影响 |
2.2.2 微波功率对甘露醇含量的影响 |
2.2.3 液料比对甘露醇含量的影响 |
2.3 Box-Bhenken设计与结果分析 |
2.4 超声协同作用和提取次数的考察 |
2.4.1 超声协同作用的考察 |
2.4.2 提取次数的考察 |
3 结 论 |
(10)深层液体发酵冬虫夏草菌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冬虫夏草概述 |
1.2 冬虫夏草的生物学特性 |
1.2.1 冬虫夏草的形态特征 |
1.2.1.1 冬虫夏草的外部特征 |
1.2.1.2 冬虫夏草的无性阶段 |
1.2.2 冬虫夏草菌的生活史 |
1.3 冬虫夏草生态分布 |
1.3.1 地形、地貌和海拔高度 |
1.3.2 气候条件 |
1.3.3 土壤 |
1.3.4 植被 |
1.4 冬虫夏草的分离鉴定研究 |
1.4.1 冬虫夏草的分离 |
1.4.2 冬虫夏草的鉴定 |
1.5 冬虫夏草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
1.5.1 冬虫夏草化学成分 |
1.5.2 冬虫夏草的药理研究 |
1.6 人工栽培冬虫夏草及冬虫夏草发酵培养 |
1.6.1 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 |
1.6.2 冬虫夏草的发酵培养 |
1.6.2.1 固体培养 |
1.6.2.2 深层发酵 |
1.7 冬虫夏草的产品研发 |
1.8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9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9.1 研究思路 |
1.9.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发酵摇瓶实验对虫草生长影响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2.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培养基 |
2.2.2.2 培养方法 |
2.2.2.3 检测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多种酵母膏对摇瓶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2 乙酸铵对摇瓶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3 液化料对摇瓶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3.1 淀粉酶实验 |
2.3.3.2 摇瓶蛋白酶实验 |
2.3.4 摇瓶淀粉酶实验 |
2.3.5 摇瓶影响甘露醇实验 |
2.3.5.1 摇瓶装量实验 |
2.3.5.2 葡萄糖浓度梯度实验 |
2.3.5.3 摇瓶装量、葡萄糖浓度梯度综合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酵罐实验对虫草生长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2.1 主要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培养基 |
3.2.2.2 培养 |
3.2.2.3 检测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H对发酵的影响 |
3.3.2 甘露醇与周期实验 |
3.3.3 发酵罐压力对甘露醇的影响 |
3.3.4 多批次补料实验 |
3.3.5 葡萄糖加量对甘露醇的影响 |
3.3.6 5%葡萄糖实验 |
3.3.7 6%葡萄糖实验 |
3.3.8 硫酸铵、乙酸铵对虫草发酵的影响 |
3.3.9 葡萄糖分消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论文参考文献)
- [1]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兰坪被毛孢多糖和D-甘露醇[J]. 杜亚茜,虞泓,葛锋,刘迪秋,陈朝银. 食品工业科技, 2015(08)
- [2]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 吴敬梅,李燕平,瞿亮,王星丽,孙培龙,张安强. 食药用菌, 2016(06)
- [3]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J]. 孙成秀,廖纪录,龙小慧,魏美秀. 新医学, 1996(01)
- [4]廿露醇的临床新用途及其不良反应[J]. 刘辉,王永芝. 湖北医药导报, 1988(03)
- [5]甘露醇的临床新用途[J]. 夏碧桦.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1998(02)
- [6]甘露醇的生产应用进展[J]. 王春霞,王晓梅,张娟娟,刘海燕,范素琴,解素花. 轻工科技, 2013(08)
- [7]松毛虫为基质的冬虫夏草真菌深层发酵及功效成分分析[D]. 朱朝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1)
- [8]甘露醇临床应用现状[J]. 李秋霞,谭刚. 恩施医专学报, 1998(04)
- [9]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巴西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研究[J]. 蔡友华,范文霞,刘学铭,徐玉娟,吴娱明,涂国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 [10]深层液体发酵冬虫夏草菌粉的研究[D]. 贾宁. 浙江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