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人血原卟啉和锌卟啉的测定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廖媛[1](2021)在《辅酶Q10对青蒿素抗肿瘤活性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青蒿素(ART)是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大量研究发现ART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中对结肠癌的抑瘤效果较好。ART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多种因素的激活,其中与细胞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辅酶Q10(CoQ10)可参与和修复线粒体的重要功能。本研究以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为研究对象,探讨CoQ10增敏ART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小鼠移植性肿瘤肉瘤S180为模型,评价该方案在体内的抑瘤效果。通过检测ART联用CoQ10对HCT-116细胞存活率、凋亡、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细胞内活性氧(ROS)、相关mRNA和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该方案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 法]1、采用MTT法检测ART、CoQ10单用及联合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以ART联合血红素合成的前体5-氨基乙酰丙酸(ALA)作用HCT-116为对照。2、以小鼠移植性肿瘤肉瘤S180为模型,以抑瘤率(%)为指标,评价ART单用及联合CoQ10后对动物瘤生长的抑制作用。3、基于Sinclair实验方法测量CoQ10和ALA分别对HCT-116和HT-29细胞内血红素含量的影响。4、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凋亡检测试剂盒染色后的ART单用及联合CoQ10对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5、FCM检测罗丹明123染色后的ART单用及联合CoQ10对HCT-116细胞ΔΨm的影响。6、FCM检测DCFH-DA染色后的ART单用及联合CoQ10对HCT-116细胞内ROS的影响。7、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RT单用及联合CoQ10在不同剂量下对MAP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 果]1、MTT检测结果显示,在HCT-116细胞中,单用ART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联用CoQ10(200μM)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大于联用ALA(1mM),ART单用及联用ALA(1mM)或CoQ10(200μM)在48 h后的IC50分别为335.75±2.46μM、68.75±2.38μM、47.65±4.94μM。2、体内结果显示,ART 单用及联合CoQ10对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随联用CoQ10剂量的增加,抑瘤率增大(p<0.05)。3、CoQ10促进HCT-116细胞内血红素合成的效果比ALA更明显。4、ART联用CoQ10比单用显示出更强的诱导HCT-116细胞凋亡的能力,随着CoQ10的给药浓度增加,凋亡率逐渐增高(p<0.05)。5、ART 联用 CoQ10 作用 1h,明显降低 HCT-116 细胞内ΔΨm(p<0.05)。6、ART单用及联合CoQ10,可浓度依赖性地增加HCT-116细胞内的ROS(p<0.05)。7、ART单用可降低HCT-116细胞ERK 1和ERK 2的转录水平,联合CoQ10后较低浓度CoQ10呈现出增加转录水平,较高浓度CoQ10显着降低ERK 1和ERK2转录水平的结果,但仍高于ART单用组;而JNK、p38、p53、Caspase 9和Caspase 3的转录水平可在联用CoQ10后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p<0.05)。8、在Western blot结果中,ART单用及联合CoQ10对ERK 1/2、JNK、p38总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联用CoQ10后却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了其磷酸化形式p-ERK 1/2、p-JNK、p-p38的水平,并增强了下游促凋亡因子p53、Caspase 9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增强了 Caspase 9和Caspase3的激活,即增加了断裂形式Cleaved caspase 9 和 Cleaved caspase 3 的水平(p<0.05)。[结 论]1、CoQ10显着增强ART对结肠癌HCT-116的抑制活性;2、CoQ10增强ART抑制结肠癌HCT-116的作用与以下机制有关:(1)CoQ10可增加HCT-116细胞内血红素含量,激活ART发挥抗肿瘤作用;(2)ART联用CoQ10可分布至线粒体,并迅速产生对线粒体的损伤作用,进而促进细胞内ROS含量增加,而ROS的产生是细胞死亡的重要起始事件;(3)ART联用CoQ10可激活细胞MAPK信号通路,并进一步激活下游p53,导致凋亡途径相关因子Caspase 9和Caspase 3的过表达及活化形式Cleaved caspase 9和Cleaved caspase 3水平的增加,导致细胞死亡。
万嘉璐[2](2020)在《杭州市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杭州市铅作业人员的血铅水平,探讨铅接触与否以及不同的血铅水平对工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特别是接触低浓度铅对健康的影响,以及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评估铅作业危害及铅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调取2017年度在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铅作业人员相关资料,资料包含有职业史及相关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以及血铅检测结果。分别按照铅接触与否、不同的铅接触水平对各体检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利用SPSS 20.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接触组共1157人,血铅中位数为173.20(92.35-246.75)μg/L;对照组共421人,血铅中位数为26.30(15.65-36.55)μg/L,经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接触组血铅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所有1578名工人中,血铅最大值为392.8μg/L,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均属于低浓度铅接触。2、1157名铅作业人员中,血铅处于理想水平的有302人,占26.1%,处于限下高值的有855人,占73.9%。3、就总人群而言,低浓度铅接触会导致血常规WBC、RDW-CV、HCT升高,MCH、MCHC、PLT 下降;肝功能 ALT、GGT 升高,TP、ALB、A/G、TBIL 下降以及血压升高。男工血常规RDW-CV升高,MCH、MCHC、Hb、PLT下降;肝功能ALT、GGT升高,TP、ALB、A/G、TBIL下降以及血压升高。女工血常规HCT升高;肝功能ALT升高,ALB、TBIL下降以及血压升高。以上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且低浓度铅接触对健康影响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WBC 异常(OR=1.839)、HCT 异常(OR=1.348)、TP异常(OR=2.749)、ALB异常(OR=5.386)、血压异常(OR=2.208)有统计学关联。4、就总人群而言,血铅水平升高会使血常规WBC、RBC、MCV、HCT升高,MCHC、PLT下降;肝功能ALT、GGT升高,TP、ALB、TBIL下降;心率加快以及血压升高。男工血常规WBC、RDW-CV升高,MCH、MCHC、Hb、PLT下降;肝功能ALT、GGT升高,TP、ALB、TBIL下降以及血压升高。女工血常规WBC、RBC、HCT升高,PLT下降;肝功能ALT升高,ALB、TBIL下降;心率加快以及血压升高。以上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且铅接触水平对健康影响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显示:WBC 异常(OR=1.553)、HCT 异常(OR=1.822)、TP异常(OR=5.253)、ALB 异常(OR=2.471)、ALT 异常(OR=1.633)、GGT 异常(OR=1.731)、血压异常(OR=2.019)有统计学关联。5、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3.539)、机械加工类(OR=15.496)、传统电源类(OR=241.230)、接铅工龄为5~10年(OR=2.928)、年龄为 30~(OR=2.077)、年龄为 40~(OR=5.412)、年龄为 50~(OR=6.231)与血铅水平有统计学关联。结论:1、本次研究的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普遍较低,血铅最大值为392.8μg/L,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均属于低浓度铅接触。2、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血铅理想值,铅作业人员的血铅限下高值人数有855人,占 73.9%。3、低浓度铅接触可使血常规、肝功能各项指标和血压值发生不利于健康的显着改变,是导致血常规WBC、HCT,肝功能TP、ALB等相关指标以及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且异常率增大。4、低浓度铅接触水平的不断升高,使血常规、肝功能各项指标,心率和血压值向着不利于健康的方向逐渐发展,是造成血常规WBC、HCT,肝功能TP、ALB、ALT、GGT等相关指标以及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且异常率随之增大。5、男性,企业类型中的机械加工类和传统电源类,接铅工龄中的5~10年,年龄超过30岁均是血铅限下高值的危险因素。
张璎[3](2020)在《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原卟啉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原卟啉(PPⅨ)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明确血清PPⅨ能否作为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的早期预警及病情评估的敏感参数。方法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11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50例,肝硬化(HC)患者40例,肝癌(HCC)患者20例,于同期在本院体检科征募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PPⅨ,常规方法检测肝功、凝血等实验室指标,比较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血清PPⅨ;评价PPⅨ对HBV相关慢性肝病的诊断效能;分析PPⅨ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1)肝病组与对照组血清PPⅨ比较:CHB、HC、HCC三个肝病组血清PPⅨ显着高于对照组,44.29(25.99,85.36)、72.73(48.28,90.43)、91.79(68.34,121.52)vs15.43(10.87,20.16)n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组虽较CHB组PPⅨ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较CHB、HC组PPⅨ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HB与HC患者组内血清PPⅨ比较:CHB患者进一步分为静止期与活动期,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与代偿期HC患者相比,失代偿期HC患者血清PPⅨ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B患者活动期与静止期PPI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患者代偿期与CHB患者静止期、HC患者失代偿期与CHB患者活动期PP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患者失代偿期较CHB患者静止期血清PPⅨ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OC曲线显示,PPⅨ诊断CHB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利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为20.325 ng/dl,其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77.5%;诊断HC的AUC为0.748,临界值为33.695 ng/dl,其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61.1%;诊断HCC的AUC为0.812,临界值为65.26 ng/dl,其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9.2%。3.(1)不同肝病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HCC组AFP显着高于CHB和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与H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HB组相比,HC组和HCC组TBIL、GGT、PT显着升高,PLT、CHE、ALB、PT%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ALT、ALP在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B静止期和健康对照组的PPⅨ及肝功指标比较:CHB患者静止期PPⅨ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指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仅CHE稍升高,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PPⅨ与各指标的相关性:CHB患者PPⅨ与各指标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HC患者PPⅨ与年龄、AFP、TBIL、AST呈正相关(P<0.05),与PLT、CHE、ALB呈负相关(P<0.05),仅与TBIL呈中等正相关(rs=0.587,P<0.05),与ALB呈中等负相关(rs=-0.408,P<0.05),其余均为弱相关(rs<0.4,P<0.05);HCC患者PPⅨ与TBIL呈中等正相关(rs=0.470,P<0.05),与CHE呈中等负相关(rs=-0.459,P<0.05)。结论1.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PⅨ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慢性肝病进展呈活动依赖性。2.血清PPⅨ可作为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肝损害的早期预警及病情评估的敏感参数。
郭蕊[4](2020)在《血清原卟啉Ⅸ测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样本血清原卟啉Ⅸ,及抗病毒干预后血清原卟啉Ⅸ,探讨血清原卟啉Ⅸ在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及抗病毒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乙肝肝硬化患者51例并抗病毒治疗、健康人群40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原卟啉Ⅸ水平,统计分析结果。结果1.治疗前肝硬化患者血清PPⅨ为66.51(49.26,90.52)ng/dl、健康对照组为15.43(10.87,20.16)n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C级PPⅨ水平分别为42.45(25.75,63.28)(n=124)、90.52(69.99,100.57)(n=21)、73.54(64.59,156.47)(n=8)ng/dl。Child-Pugh A、B、C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A级与B、C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B、C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PⅨ和实验室指标对肝硬化Child-Pugh评分的诊断效能行ROC曲线分析,分为>7分和<7分两组,>7分组PPⅨ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P<0.05),临界值62.05ng/dl,灵敏度86.2%,特异度75%,95%可信区间0.781-0.952;TBIL的AUC为0.869(P<0.05),临界值29.99ng/dl,灵敏度75.9%,特异度91.1%,95%可信区间0.775-0.962;AST的AUC为0.800(P<0.05),临界值39.85ng/dl,灵敏度75.9%,特异度21.8%,95%可信区间0.710-0.891;ALT的AUC为0.675(P<0.05),临界值40.9U/L,灵敏度65.5%,特异度31.5%,95%可信区间0.567-0.783。PPⅨ较TBIL在Child-Pugh评分敏感性高、特异性低。4.对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行Child-Pugh评分、APRI评分、FIB-4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PPⅨ与Child-Pugh评分、APRI评分、FIB-4评分、TBIL、AST、ALT、ALB、PLT、PT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HBV-DNA、ALP、GGT无相关性(P>0.05)。PPⅨ与Child-Pugh评分、TBIL呈中等正相关,与ALB呈中等负相关,rs值分别为0.497、0.453、-0.429。5.实验组行标准剂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血清PPⅨ、TBIL呈时间依赖性下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AST、ALT、ALB、PT在治疗0w与12、24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ALP、GG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原卟啉Ⅸ可作为乙肝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评估及预警因子,也可作为抗病毒疗效的评估因子。
郭蕊,张璎,段一超,刘凯歌[5](2019)在《卟啉代谢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文中认为乙肝感染为世界性流行疾病,我国是乙肝中度流行区,目前处于乙型肝炎慢性病程阶段的患者数量巨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宿主后在细胞浆内合成的乙肝病毒X蛋白(HBx)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上,引起线粒体功能破坏,进而使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障碍。卟啉是肝脏合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等成分的主要原料。卟啉合成的关键步骤发生在肝细胞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后导致卟啉代谢障碍,卟啉及卟啉前体蓄积可能再次造成线粒体损害,导致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因此我们认为卟啉代谢异常可能是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并且可以通过干预卟啉代谢进行治疗。
赵师贤[6](2019)在《气液双信号肺癌标志物检测系统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癌是发病率与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统计发现绝大多数患者直至肺癌晚期才被确诊,这也是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对患者大规模的早期肺癌筛查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患者呼出气体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种类与含量异于正常人群,且与肺癌病灶组织有密切关系,已被众多研究人员作为肺癌气体标志物。与此同时血液与组织中的肺癌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有望应用于临床肺癌诊断。相比于医学影像学与穿刺活检,肺癌气液标志物的检测具有低成本、无创、快速等优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率,但总体可用于大规模人群的早期肺癌筛查。然而目前对呼出气体检测多以大型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作为金标准,肿瘤标志物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其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往往离不开专业实验室,更不便于即时便携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虽然一些针对性的光电传感器,生物DNA传感器具有广谱性强,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但这些传感器往往因为信号成分单一(只有电信号,可见光信号,或者荧光信号等其中一个),以及体系单一(气体或液体),导致检测结果误判度较高。因此本文立足于实现肺癌患者筛查,综合分析现有筛查技术的不足,提出一套基于双信号双体系的新型肺癌标志物筛查检测系统,对肺癌呼出气体以及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快速、定性与定量检测,同时建立一套双信号特征提取算法以配合系统检测,为肺癌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构建一套完整的新型双信号双体系肺癌标志物检测系统首先从交叉响应与特异性靶向识别机制出发,根据功能型需求分析构建检测系统,并以模块化思想为指导规划出气、液、光、机、电五大子系统,同时解决构建系统时所涉及到的五大关键性技术难题。在建立子系统时,涉及到传感气室的设计,气液传感阵列的设计,气路设计,光源设计等,并通过3D结构建模,数字模型仿真,流体力学分析、分时复用、数学模型计算、误差评估等多种数学工具与技术手段验证设计的可靠性以及配置其最优化参数,以完成系统集成。最后,将各个子系统有机整合,配合编写上下位机软件程序完成系统的调试,为后面双信号特征提取算法的设计以及气液标志物的检测提供依托平台。2)提出一套可见光信号特征提取算法从特征提取理论出发,分析可见光信号产生机制及其信号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信号预处理、形态学图像滤波、基于网格划分的图像分割、传感点颜色信息的提取与编码,以及最后的色彩空间转换,获取了标志物的“指纹图谱”以及HSI特征数据矩阵,为后续模式识别与计量分析提供基础。3)提出一套荧光信号特征提取算法对于荧光信号,同样根据特征提取思想,分析荧光信号产生机制与信号特点,运用光谱预处理、时频域特征提取、小波分析与分形维度等理论提取其荧光差谱的宏观与局部微观特征,并进行荧光差谱特征编码,以此算法获取的特征与数据可用于后续模式识别与计量分析。4)以交叉响应与特异性识别机制对肺癌气液标志物检测,以测试所构建的系统与算法性能。对于气体标志物,根据传感器双信号特点以及获取的数据特征矩阵,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等模式识别理论对目标气体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到标志物对应的“指纹图谱”与“指纹光谱”,其中,对模式识别分析时出现的误判结果以及两种信号结果的比较分析,确定了以可见光信号进行定性以荧光信号进行定量的思路。同时分析误判来源,以设计新型传感阵列实现对醛类的检测;对于液体标志物,则采用适配体技术,结合Ag纳米团簇构建荧光探针,配合氧化石墨烯组成“荧光开断”体系以实现对液体标志物的定性与定量。最后通过大量实验测试,得到对肺癌标志性气体100%的定性识别率,以及低浓度下半定量区间(50ppb,200ppb,350ppb,500ppb)划分,整体区间划分误差小于10%;对醛类的100%准确识别以及对甲醛低浓度下具有40ppb3ppm的线性范围,最低检测限达到10.2ppb,以及91.2%110.4%较好的系统回收率;对CEA检测,探针具有靶向识别特异性,得到5.3 ng/ml14.7μg/ml的线性范围以及4.72ng/ml的检测限,综合验证了检测系统与算法的可行性。有望为临床筛查诊断提供新方法与新设备。
池振兴,王东麟,凌嘉佳,宋雪梅,王明静[7](2017)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在离体人红细胞内的分布和含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PAE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可沿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在离体人红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红细胞在310 nm、490 nm和609nm处各具有一个荧光特征峰,其来源分别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膜脂;锌卟啉和原卟啉。DMP染毒后,310 nm处的荧光峰出现明显下降,其原因为进入红细胞内的DMP与蛋白发生了结合;490 nm和609 nm处的荧光峰变化很小。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验结果表明,DMP能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其进入量随暴露量增加而增加,进入量和暴露量的比值随暴露量增加而减少。上述研究成果能加深对PAEs在血液运输过程中与红细胞毒性作用的理解,可为PAEs的危险性评估和相关疾病预防提供数据参考。
何月涵,马波,吕亚娜,陈丽娜[8](2012)在《通过血液自体荧光光谱分析探讨黄芪多糖的抑癌作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血液自体荧光光谱分析探讨黄芪多糖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将H22荷瘤小鼠随机分为肿瘤组、5-氟尿嘧啶(5-Fu)组和黄芪多糖(APS)组,采用970CRT荧光分光光度计,以312 nm和405 nm波长的光激发,检测其血清自体荧光光谱和红细胞中卟啉自体荧光光谱,分别测量波峰的位置、形态、荧光强度并分析。结果血清自体荧光实验中3组均在380 nm和460 nm出现峰值,5-Fu和APS组相对荧光强度强于肿瘤组(P﹤0.05);红细胞卟啉自体荧光实验中,肿瘤组的锌卟啉峰值与原卟啉峰值比大于1,而两用药组均小于1(P﹤0.05)。结论 APS可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和一些特定蛋白质的含量产生抑癌作用。
邸亚男,潘卫,徐国宾[9](2011)在《血液荧光测定仪性能评价及其在IDA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进口AVIV206D型血液荧光测定仪性能,并探讨血液锌原卟啉(ZPP)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ZPP在住院病人缺铁性贫血(ID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进口AVIV206D型血液荧光测定仪的精密度及静脉血样本ZPP稳定性进行评价;收集1 908名健康体检者和100名住院病人静脉血,测定其ZPP水平,同时收集其血常规和生化常规结果。结果本仪器测定ZPP低、中、高水平的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6.9%、9.4%、4.3%,批间精密度(CV%)分别为9.8%、5.4%、2.7%;样本置于室温保存24 h、48 h,4℃保存7 d和14 d后测定,结果与立即测定结果间无显着性差异;ZPP在健康成人中呈非正态分布,且存在性别差异(t=12.106,P<0.000 1),其中男性较女性低;健康成人和住院贫血病人ZPP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t=12.342,P<0.000 1);在贫血病人和健康人群中,ZPP与Hb均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6(P<0.000 1)和-0.306(P<0.000 1);分别以TIBC、MCV、SI和ZPP为IDA诊断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各指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2、0.812、0.750、0.629。结论 AVIV 206D型血液荧光测定仪性能较好,在健康人群IDA筛查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应注意ZPP用于住院病人IDA诊断时存在一些干扰因素。
闫兴菊[10](2010)在《利用系列羟基卟啉检测三聚氰胺、重金属铅、汞离子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活动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同时大量的农药、难分解物、重金属离子等也被排放到土壤、水层之中,环境污染正一步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2008年中国三鹿奶粉事件风靡全球;而重金属离子也是一类对人类有害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都是在含量很低时就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对三聚氰胺、重金属离子建立痕量检测水平分析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利于回收、检测限低等优点,是常用的痕量分析手段之一。卟啉是一类有着优良光电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近代化学研究中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特别在光化学分析中,卟啉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首先以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新蒸吡咯等为原料,利用Alder一步合成法合成了组成相似而结构和功能不同的meso位系列羟基卟啉。并用柱层析成功分离了不同数目的羟基卟啉,探索并找到了合适的洗脱剂配比。通过紫外、红外、核磁、元素分析等对系列羟基卟啉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探索有机合成的机理和分离方法。在成功合成并分离系列羟基卟啉后,我们利用系列羟基卟啉为显色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三聚氰胺、重金属铅、汞离子做了痕量检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显色剂、温度以及时间等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找到了各自的最低检测限,建立了良好的线性关系。对比分析数据,找出各自的检测范围和检测效果最好的卟啉显色剂。紫外检测具有操作简便、利于回收、数据重复性好等优点,实验为其他农药残留、重金属检测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二、正常人血原卟啉和锌卟啉的测定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人血原卟啉和锌卟啉的测定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辅酶Q10对青蒿素抗肿瘤活性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激活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杭州市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职业史及相关人口学特征调查 |
2.2.2 职业健康体检 |
2.2.3 血铅检测 |
2.3 研究因素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2.3.1 血铅的职业接触限值与分类 |
2.3.2 一般体格检查 |
2.3.3 神经系统检查 |
2.3.4 血常规检测项目及诊断标准 |
2.3.5 肝功能生化检测项目及诊断标准 |
2.3.6 尿常规检测 |
2.3.7 心电图 |
2.3.8 血压 |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2.4.1 统计描述 |
2.4.2 单因素分析 |
2.4.3 多因素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铅接触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
3.1.1 铅接触与血常规的关系 |
3.1.2 铅接触与肝功能的关系 |
3.1.3 铅接触与尿常规的关系 |
3.1.4 铅接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1.5 铅接触对健康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2 血铅水平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
3.2.1 血铅水平与血常规的关系 |
3.2.2 血铅水平与肝功能的关系 |
3.2.3 血铅水平与尿常规的关系 |
3.2.4 血铅水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2.5 血铅水平对健康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3 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单因素分析 |
3.3.2 血铅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血铅水平 |
4.2 铅对健康状况的影响 |
4.2.1 铅对血常规的影响 |
4.2.2 铅对肝功能的影响 |
4.2.3 铅对尿常规的影响 |
4.2.4 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3 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铅的污染现况及其危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致谢 |
(3)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原卟啉Ⅸ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HBX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 |
1.1 概述 |
1.2 HBx蛋白 |
1.3 HBx致线粒体损害 |
1.3.1 参与线粒体氧化应激 |
1.3.2 调节胞浆Ca2+信号转导 |
1.3.3 引发线粒体自噬 |
1.3.4 促进细胞凋亡 |
1.4 展望 |
2 卟啉及血红素合成与代谢 |
2.1 卟啉及卟啉类化合物 |
2.2 血红素及其合成途径 |
2.3 血红素合成关键酶 |
2.3.1 ALAS |
2.3.2 FECH |
2.4 卟啉转运蛋白 |
2.5 原卟啉(PPⅨ) |
2.6 卟啉代谢异常相关疾病 |
3 卟啉代谢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3.1 卟啉代谢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3.2 卟啉代谢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3.3 卟啉代谢与肝硬化 |
3.4 卟啉代谢与肝细胞癌 |
3.5 慢性肝病卟啉代谢异常的治疗 |
3.6 展望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病例组 |
1.2.2 对照组 |
1.3 主要仪器试剂 |
1.3.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2 主要实验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4.1 一般资料收集 |
1.4.2 血清样品采集及保存 |
1.4.3 常规实验室检测 |
1.4.4 影像学检查 |
1.4.5 血清PPⅨ浓度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肝病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比较 |
2.2 血清PPⅨ检测结果 |
2.3 PPⅨ诊断HBV相关慢性肝病的效能 |
2.4 不同肝病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 |
2.5 CHB患者静止期与健康对照组PPⅨ及肝功比较 |
2.6 不同患者PPⅨ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PPⅨ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
3.2 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PⅨ的表达及意义 |
3.3 PPⅨ诊断HBV相关慢性肝病的效能 |
3.4 PPⅨ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血清原卟啉Ⅸ测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观察指标 |
2.1 一般资料 |
2.2 人血清学样本收集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常规检测与检查 |
2.3.2 原卟啉Ⅸ检测 |
结果 |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实验组Child-Pugh分级间血清PPⅨ水平 |
3.血清PPⅨ与肝功能指标评估Child-Pugh评分 |
4.血清PPⅨ与纤维化评分、实验室检查相关性分析 |
5.抗病毒干预血清PPⅨ水平 |
讨论 |
1.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PPⅨ升高 |
2.血清PPⅨ对肝硬化肝功能损伤评估 |
3.抗病毒干预血清PPⅨ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5)卟啉代谢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乙肝病毒感染机制 |
2 卟啉介绍 |
3 肝病患者的卟啉代谢异常 |
4 丙肝患者卟啉代谢 |
(6)气液双信号肺癌标志物检测系统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肺癌危害与现状 |
1.1.2 肺癌常规诊断技术现状 |
1.2 肺癌标志物检测 |
1.2.1 肺癌呼出气体标志物检测 |
1.2.2 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目的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气液双信号检测系统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气液双信号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检测系统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
2.2.2 检测系统总体架构 |
2.3 气路传感子系统 |
2.3.1 基于交叉响应双信号传感阵列构建 |
2.3.2 气路循环设计 |
2.3.3 基于COMSOL软件的磁盘反应室结构优化设计 |
2.4 液路检测子系统 |
2.4.1 流体力学建模 |
2.4.2 芯片结构设计 |
2.5 光信号探测子系统 |
2.5.1 可见光模块设计 |
2.5.2 荧光模块设计 |
2.6 机械传动子系统 |
2.6.1 传动导轨设计 |
2.6.2 定位误差评估 |
2.7 电路控制子系统 |
2.7.1 硬件平台搭建 |
2.7.2 系统工作流程建立 |
2.8 小结 |
3 可见光信号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可见光信号预处理 |
3.3 基于形态学图像滤波操作 |
3.4 敏感点特征指标提取 |
3.4.1 基于投影的旋转网格划分 |
3.4.2 局部图像分割 |
3.4.3 图像分割算法评测 |
3.5 敏感点颜色信息提取与编码 |
3.5.1 敏感点中心与半径的确定 |
3.5.2 加权比例半径确定提取区域 |
3.5.3 颜色信息差值编码 |
3.6 色彩空间转换 |
3.7 小结 |
4 荧光信号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荧光信号理论与差值光谱 |
4.3 光谱信号预处理 |
4.4 宏观特征指标提取 |
4.5 荧光分形特征提取 |
4.6 微观特征指标提取 |
4.6.1 小波变换 |
4.6.2 信息熵 |
4.7 荧光光谱信号特征编码 |
4.8 小结 |
5 检测系统对气液体标志物识别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式识别 |
5.2.1 层次聚类分析 |
5.2.2 主成分分析 |
5.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特征向量识别 |
5.3 对气体标志物的检测 |
5.3.1 标志性VOCs选取与制备 |
5.3.2 对标志性VOCs的检测识别 |
5.4 对醛类的检测识别 |
5.5 对液体标志物的检测 |
5.6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本文主要工作 |
6.1.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论文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科竞赛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在离体人红细胞内的分布和含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研究DMP对红细胞影响的荧光光谱实验 |
1.2.2 分析染毒红细胞内DMP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实验 |
2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2.1 DMP对红细胞影响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
2.1.1 红细胞荧光峰的分析 |
2.1.2 红细胞浓度对其荧光峰的影响 |
2.1.3 DMP对红细胞荧光峰的影响 |
2.2 染毒红细胞内DMP含量的HPLC分析 |
(8)通过血液自体荧光光谱分析探讨黄芪多糖的抑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及瘤株: |
1.1.2 药品及试剂: |
1.1.3 设备与仪器: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血液荧光测定仪性能评价及其在IDA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ZPP测定方法 |
1.2.2 血液荧光测定仪检测稳定性评价 |
1.2.3 健康成人及住院贫血病人ZPP检测 |
1.3 统计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ZPP血液荧光测定仪评价 |
2.2 ZPP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 |
2.3 健康人群和贫血人群ZPP水平比较 |
2.4 ZPP与Hb的相关性分析 |
2.5 ZPP在住院贫血病人ID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3 讨论 |
(10)利用系列羟基卟啉检测三聚氰胺、重金属铅、汞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卟啉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简介 |
1.1.1 卟啉化合物的结构 |
1.1.2 卟啉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
1.1.3 卟啉化合物的光谱性质 |
1.2 卟啉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
1.2.1 Rothemund 法 |
1.2.2 Adler 法 |
1.2.3 Lindesy 法 |
1.2.4 微波激励法 |
1.2.5 固相合成法 |
1.2.6 [2+2]法 |
1.3 卟啉化合物在近代化学中的应用 |
1.3.1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1.3.2 在化学合成方面的催化应用 |
1.3.3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1.3.4 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
1.4 卟啉化合物在分析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
1.4.1 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
1.4.2 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1.4.3 对分子识别的分析检测 |
1.4.4 卟啉分子探针在分析检测中的作用 |
1.5 本课题的提出 |
2 系列羟基卟啉的合成、分离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及器材 |
2.1.2 系列羟基卟啉的合成 |
2.2 系列羟基卟啉的分离 |
2.2.1 柱色谱的分离原理 |
2.2.2 柱色谱的分类 |
2.2.3 系列羟基卟啉的分离 |
2.3 列羟基卟啉的表征 |
2.3.1 羟基卟啉的表征 |
2.3.2 硅胶薄层析 |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2.3.4 核磁共振光谱 |
2.3.5 红外光谱 |
2.3.6 元素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合成系列羟基卟啉过程中问题讨论 |
2.4.2 分离过程中问题讨论 |
3 利用系列羟基卟啉对三聚氰胺的检测 |
3.1 三聚氰胺的结构和性质 |
3.2 三聚氰胺的检测 |
3.2.1 传统的检测方法 |
3.2.2 现代检测方法 |
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原理 |
3.3.1 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
3.3.2 分光光度法的工作原理 |
3.3.3 显色剂显色原理及影响因素 |
3.3.4 利用良好的显色剂作检测 |
3.4 实验部分 |
3.4.1 实验和仪器 |
3.4.2 标准液的配置 |
3.4.3 结果与讨论 |
3.4.4 紫外光谱图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
3.5 结论 |
4 利用系列羟基卟啉对重金属铅离子的检测 |
4.1 重金属的危害 |
4.2 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
4.2.1 原子荧光光度法(AFS) |
4.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2.3 酶抑制法 |
4.2.4 免疫分析法 |
4.2.5 生物传感器法 |
4.3 卟啉类化合物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 |
4.3.1 在分光光度分析中的应用 |
4.3.2 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 |
4.3.3 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
4.4 实验部分 |
4.4.1 实验和仪器 |
4.4.2 TPP 和系列羟基卟啉标准液的配置 |
4.4.3 铅标准液的配置 |
4.4.4 NaOH 标准溶液的配置 |
4.4.5 实验方法 |
4.4.6 结果讨论 |
4.4.6 光谱图和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4.4.7 样品分析 |
4.5 结论 |
5 利用系列羟基卟啉对重金属汞离子的检测 |
5.1 引言 |
5.2 汞的检测方法 |
5.2.1 高灵敏度显色剂的合成 |
5.2.2 多元配合显色体系的应用 |
5.3 实验部分 |
5.3.1 试剂和仪器 |
5.3.2 标准液的配置 |
5.4 实验方法 |
5.5 结果讨论 |
5.5.1 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的影响 |
5.5.2 显色剂用量的影响 |
5.5.3 PH 值对反应的影响 |
5.5.4 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
5.5.5 紫外可见光谱图标准曲线的绘制 |
5.6 样品分析 |
5.7 结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四、正常人血原卟啉和锌卟啉的测定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辅酶Q10对青蒿素抗肿瘤活性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D]. 廖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杭州市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 万嘉璐. 苏州大学, 2020(02)
- [3]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原卟啉Ⅸ检测的临床意义[D]. 张璎.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血清原卟啉Ⅸ测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D]. 郭蕊.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卟啉代谢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J]. 郭蕊,张璎,段一超,刘凯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9)
- [6]气液双信号肺癌标志物检测系统构建及性能研究[D]. 赵师贤. 重庆大学, 2019
- [7]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在离体人红细胞内的分布和含量研究[J]. 池振兴,王东麟,凌嘉佳,宋雪梅,王明静.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3)
- [8]通过血液自体荧光光谱分析探讨黄芪多糖的抑癌作用[J]. 何月涵,马波,吕亚娜,陈丽娜.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2(04)
- [9]血液荧光测定仪性能评价及其在IDA诊断中的应用[J]. 邸亚男,潘卫,徐国宾.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06)
- [10]利用系列羟基卟啉检测三聚氰胺、重金属铅、汞离子的研究[D]. 闫兴菊. 重庆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