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部印发《矿山安全卫生检测检验机构资格认证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超[1](2021)在《1979—1999年:以宪为纲 重建安全生产新格局》文中提出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1999年间的一段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历史片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作为广大劳动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最基本的人权。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
宋传永[2](2014)在《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某市建陶生产行业为例》文中指出国家有限干预来源于WTO技术壁垒的规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性规制逐渐加强、经济性规制逐步放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强职业卫生监管,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理论界的共识。早在1997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就曾指出,“职业卫生是一项全球、国际和国家议事日程中的优先任务”。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维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权益,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策,体现了国家与企业的文明化程度和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所具备的竞争潜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我国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入工厂的历史进程过快,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未能同步,使我国轻而易举地摘取了职业病发病人数世界第一的“桂冠”,并一直维持至今。期间,职业卫生监管体制机制虽几经改革,但监管体系至今未完全理顺,政府监管执法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2009年6月,随着张海超极端无奈的维权之举——“开胸验肺”事件曝光,举国震动,似乎是撕开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神秘面纱。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清楚:从多年前群发性职业病事件的偶发到近年来的频发,是否代表了一定的趋势?到底是什么在如此无情地吞噬着工人的健康?又有谁该为这些生命负责?职业卫生监管问题警钟早已敲响,道义上的以人为本、经济上的科学发展、社会上的和谐稳定等问题整体摆到了我们面前。为深入研究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问题,笔者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山东某市建陶生产职业卫生监管问题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现场检测、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监管对象的角度分析了该市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现状,指出了取得的成就,并由此总结了我国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实际和基本生产力水平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借鉴英美日等发达国家职业卫生监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除结语部分外,全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列举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对国内外职业卫生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综述部分主要从职业卫生监管的必要性、监管主体、监管的目标对象、监管的措施、监管的绩效以及基于劳动关系、社会责任和伦理角度的研究进行了述说。第二部分,对职业卫生、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危害、职业性病损、职业病与法定职业病、职业卫生监管等职业卫生工作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说明,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央编办文件规定对各职业卫生监管主体及各监管主体的主要监管内容与监管方式进行了介绍,并以“防、治、保”为主线对各监管主体地位及其职责进行了定位;对本研究用到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简要描述与分析。第三部分,简要分析了加强职业卫生监管的必要性,从我国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变迁和职业卫生法制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对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制度建设进行了回顾,并以政府机构改革中的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划分为节点,对我国职业卫生监管时期尝试性地进行了阶段划分,介绍了近期中央编办对职业卫生监管职责重新分工情况及履职现状;粗略概述了我国职业卫生法制体系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以山东某市建陶生产行业职业卫生工作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座谈沟通、现场检测、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监管对象角度出发,总结分析了该市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现状,指出了该市在职业卫生监管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在该市工业企业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推而问及我国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我国的立法体系尚不完善、行政体制改革滞后、部门利益难以打破、多元社会参与缺位、公民道德建设滑坡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五部分,对主要发达国家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进行了介绍。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例,介绍了他们的职业卫生法制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基本情况,并从法律体系、职能定位、监管力量、监管模式、处罚措施、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参与机制等七个方面总结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我们努力的方向。第六部分,在深入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卫生监管问题对策建议。认为通过全面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增强技术服务支撑、完善强化监管措施、严格执法以促进各方责任落实以及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等对策建议的实施,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严峻局面的稳定好转,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最后,结语部分回顾了关于我国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问题研究的心得,并以较发散的思维对关于在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中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保障农民工等特定群体的职业健康权益问题表达了个人的预期和展望。
孙胤羚[3](2014)在《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快步推进,与之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也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体系,在职业病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力地保护了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目前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职业事故、伤害和疾病过于频繁,经济损失惨重。由于职业危害具有群体性,致死、致残率高,以及难以治愈等特点,造成了家庭伤害和单位、地区的不稳定,甚至引发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由于职业危害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是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与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与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与社会的和谐安定的大局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用工制度的深刻变化,社会多层面对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出现一定的质疑,希望对目前的管理制度进行修正。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国家之一,美国积累了丰富的职业卫生管理经验,尤其是在职业卫生管理的机构建设、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职业病管理、工伤保险及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必要汲取美国先进的职业卫生管理理念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将中、美两国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进行客观比较分析,总结美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优势及经验,寻找出可供我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借鉴的做法;另外,更有必要在对我国职业卫生管理概况进行了解剖析的基础上,调查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具体开展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高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水平提供参考建议。目的与意义(1)探讨中美两国职业卫生管理的特点,在对照中美两国存在差异的基础之上,分析我国职业卫生管理政策;(2)探索建立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便于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客观合理的评定;(3)了解我国职业卫生管理的基本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推动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切实保护广大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多方面了解和把握中美两国在职业卫生管理上的异同,发现我国职业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为我国职业卫生管理提供合理化的改革建议,有利于改革我国职业卫生管理模式,对我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2)构建了职业卫生管理评价模型,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职业卫生管理的现状,有利于对目前的职业卫生管理现状做出综合客观的评价。运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山东省不同行业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根据对不同行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状况进行的综合排序,发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职业卫生工作的改善与提高提供了重要依据。(3)帮助我国实现职业卫生的国际化。通过学习美国职业卫生方面的先进经验,有助于促进我国职业卫生国际化发展,让有关管理部门、企业等从全球视角来认识我国职业卫生中需要改革与发展的问题,顺应职业卫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查阅了中美两国职业卫生管理的文献资料。从多角度总结中美两国职业卫生管理的历程及现况,为本研究结论提供依据。然后根据所查资料,结合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现存问题,确定出职业卫生管理中的热点问题,设计出问卷调查表。比较研究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获得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客观资料,再通过理论研究获得主观质性资料,整理分析上述两类资料,形成中美两国职业卫生管理状况、特点的描述、解释,逐步确定本课题的比较标准、界定比较要素、构建比较框架、开展比较分析。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所需了解的信息及本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设计问卷调查表,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由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现场实地调查,并详细记录现状调查情况,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本文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咨询长期从事职业卫生管理研究和实际工作、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对职业卫生管理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经过几轮咨询后,最终确定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对指标间两两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在上述综合评价指标已筛选确立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依据专家的判定,进行权重系数计算并检验。TOPSIS综合评价法:本研究运用加权TOPSIS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职业卫生管理评价体系,对山东省存在职业病危害的部分企业进行综合排序,发现了职业卫生管理中的问题,以此针对性地提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策略。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中美职业卫生管理的比较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回顾历史,梳理中美两国职业卫生管理的发展状况。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将中、美两国职业卫生管理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职业病管理、工伤保险、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方面加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点,总结分析差异形成原因。第二,职业卫生管理现状的评价研究:对山东省17地市的煤炭、化工、造纸、电力、建材等行业的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8262家企业,就职业卫生管理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各指标进行量化筛选,再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次职业卫生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山东省不同行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研究结果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管理机构:美国有着统一的职业卫生管理系统,OSHA和MSHA都设在劳工部内,是一种更为有效和合理的结构。而中国职能交叉严重,部门协调性弱,监管职责不够清晰,有着比较分散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很难形成有效的统一机制来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对职业卫生监管的整体效益产生不利影响。(2)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美国法律体系完善,美国以《职业安全和健康法》作为主体法构建了健全的法律体系。美国联邦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进行调整,使法律条文日益详细、完整。制定了更具体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有效地保障了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确保政府与企业有效遵循相关法律。立法着重社会性。而我国在法律上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分离立法,有以部门推动为主的特点,还是不够完整与完善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体系。立法着重于经济性,而非社会性。(3)职业病管理:在中国,传统职业病仍然是高发病率,而在美国传统的职业病已被控制。在美国,只是为了预防职业病而提出职业病的分类。然而,在中国,职业病名单仅用于补偿,不是以预防为目的。在职业病监测上,中国比美国存在更多的问题。中国由于存在于农民工中大量未确诊的病例,使得职业病统计数据和严重程度的危害形势被低估。美国所有认证的医生都可以诊断职业病。而在中国,应当有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及诊断资格的医师来集体诊断。美国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而在中国,职业病鉴定实行两级鉴定制,省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为最终鉴定。美国政府机构不拟定职业病诊断标准,但能提供给医师和职业病补偿机构相关的确定职业病的原则及方法。在中国,职业病诊断标准为遭受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工伤职业病残疾等级的评定提供依据。(4)工伤保险:美国的工伤赔偿法律比较完善,都以法案形式规定。而在我国,有关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虽然很多,但是多以试行办法、暂行条例、条例的形式出现,立法层次较低。至今尚未颁布完整的工伤保险法,立法零散而混乱。美国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是以雇佣关系为前提,没有特定的主体,只是规定了一些特殊的企业或行业可以自愿参加或者不参加。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出了参与工伤保险的主体,把参与工伤保险的主体限定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没有正式的个人劳动合同或没有从雇主那里领取工资单而无法证明雇佣关系的工人是不能得到工伤赔偿的。在美国,工伤社会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并存。在我国,参加社会保险是法定义务,而是否参加商业保险,则由各单位白行决定。美国以各种方式来促进工伤预防及职业康复。我国在实际中还是重赔偿轻预防,职业康复水平还比较低。(5)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美国的相关政府机构除了履行监督职责外,还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中国政府机构则更多的是强制性监管,对企业提供服务性的措施不多。另外,美国大力帮扶小规模企业,而中国则相反,大型企业是政府资助的重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调查涉及山东省17个地市的8262家企业。职业病危害人数:本次调查的企业共涉及的实际从业人员有2160185人,其中生产工人共有1630010人,占实际从业人员的75.46%;接触有害因素的生产工人总数有716572人,接触比例为33.17%。在所调查企业涉及到的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行业的职业病危害人数比例较高。在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中,内资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人数比例为32.4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人数比例为40.26%;外商投资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人数比例为36.93%。在不同的企业规模中,小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人数比例为42.68%;中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人数比例为32.42%;大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人数比例为29.22%。职业卫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在文献回顾、专家访问等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职业卫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通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经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分析,第一轮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为96.97%,第二轮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为100%,以自我评价方法获得的专家权威程度为0.8902;通过计算Kendall系数获得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并进行χ2检验,结果P<0.05,专家意见协调性显着,咨询结果可取。接着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通过检验,得出一致性指标CI=0.0598,CR=CI/RI=0.0388<0.10。可以认定筛选评价指标权重系数间无逻辑混乱,即计算得出的各项权重系数可以接受。最终形成完整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以此次职业卫生调查资料为基础,用加权TOPSIS法对山东省不同行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做出综合评价。不同行业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垄断行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最好,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职业卫生管理情况最差。结论与建议结论: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机构间长效协同工作机制尚不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尚不能达到有效控制职业危害的目的;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工伤保险制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作为工业大省的山东,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数量大。垄断行业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较好,中小企业集中分布的一些行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较差。建议:(1)完善立法,借鉴西方职业安全卫生的先进立法模式,制定一部统一的《职业安全卫生法》;(2)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相关机构建设,提高职业安全卫生监管水平;(3)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4)企业作为职业安全卫生的责任主体,必须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5)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安全卫生保障;(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国际化发展。
王山[4](2013)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卫生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级开发区存在粉尘、毒物和噪声等主要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卫生管理刚起步,人员编制较少,本研究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国家级开发区职业卫生管理现状,开展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研究。提出了理想作业场所单一职业危害,既单独存在粉尘、噪声、毒物的分级评价模型。由于实际作业场所比较复杂,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多类型职业危害并存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综合评价分级模型,确定了固有风险水平。提出了影响企业职业危害风险水平的影响因素,分别对接触职业危害人数和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确定了影响权重,建立了企业职业卫生总体风险评估模型。在某开发区对评价模型进行了实际验证,并进行了修正,模型基本反映了实际情况。利用分级评定模型和确定日常监管分级频次,可以确定国家级开发区职业卫生监管人员数量,为政府编制部门进行定编提供依据。该研究完善了国家级开发区职业卫生分级监管的程序,涵盖需求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级、分级监管到企业整改的全过程,能有效指导、提升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论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楠[5](2010)在《6部规章242件涉安文件被废止》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 记者张楠报道 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日前,国家安监总局下发总局令第32号和通知,自2010年8月6日起废止《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37号)、《劳动安全卫生检测检验员认证管理办法》(原劳动部令第6号)等6部规章,自2010年9月1日起废止?
本刊编辑部[6](2010)在《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60年大事记(五)(1990-2000)》文中认为1990年1月18日,劳动部发布《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劳安字[1990]2号)。该规定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16条的要求,为保护女职工身心健康及其子女的正常发育和成
李伯勇[7](2008)在《1993-1998年我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文中研究说明1992年10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在关于"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部分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8](200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处罚项目依据及其实施主体目录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的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区行政处罚项目依据及其实施主体进行了全面清理,根据清理结果拟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处罚项目依据及其实施主体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已于2006年9月8日经自治区十届人民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王端武[9](2005)在《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事故伤亡人数也逐年增加,1991年至2004年,我国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增长4.27%。2004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近14万,每天因各类事故夺走370多人的生命。每年由于生产事故而受伤的人数达70万人。每年近100万个家庭,由于生产事故受到伤害。我国安全生产问题不仅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的国际声誉。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安全生产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原因,有管理落后的原因,有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也有人员素质低的原因。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不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安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尽快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鉴此,本文对国内外安全生产保障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比对研究;对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对安全生产保障的综合构成、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的协同理论。在安全生产保障协同理论基础上,为了科学合理地对各子系统协调和优化配置,并为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与控制提供快捷和科学的决策信息,首次提出采用神经网络模型来反映考虑各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与总的保障体系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安全生产保障协同理论指导下,对国家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构成、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进行了具体设计,提出资源整合、协同规划、协同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可供国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家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借鉴和参考。 本论文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认为我国仍处于事故的高发时期,实现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并依照安全生产协同保障理论,提出了从政府监督管理、法制建设、技术装备保障、信息保障、投入保障、人力
国务院[10](2003)在《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决定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后,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对国务院部门其余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和论证。经研究,国务院决定第二批取消406项行政审批项目,另将82项行政审批项目作改变管理方式处理,移交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做好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后有关后续监管和衔接等工作,防止出现管理脱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电子政务建设、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
二、劳动部印发《矿山安全卫生检测检验机构资格认证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动部印发《矿山安全卫生检测检验机构资格认证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1979—1999年:以宪为纲 重建安全生产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
十三届五中全会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2)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某市建陶生产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1. 职业卫生 |
2. 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 |
3. 职业性病损、职业病与法定职业病 |
4. 职业卫生监管 |
(二) 相关理论概述 |
1. 利益集团理论 |
2. 跨域治理理论 |
3. 无缝隙政府理论 |
二、我国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制度建设回顾 |
(一) 我国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变迁 |
1. 第一阶段:初创与发展期(1949年—1998年) |
2. 第二阶段:建设与规范期(1998年—2003年) |
3. 第三阶段:过渡与磨合期(2003年—至今) |
(二) 我国职业卫生法制体系建设 |
1. 第一层次:《宪法》中的相关规定 |
2. 第二层次:《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 |
3. 第三层次: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的相关规定 |
4. 第四层次: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规定 |
5. 第五层次:相关职业卫生标准 |
三、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现状 |
(一) 山东某市建陶生产职业卫生调查 |
1. 调研方案 |
2. 调研结果 |
(二) 该市职业卫生监管主要工作成绩 |
1. 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初步确立 |
2. 职业卫生宣贯培训有序推进 |
3. 调查摸底梳理建档全面展开 |
4. 监督执法传导压力实效突出 |
5.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成效显现 |
6. 技术服务支撑体系逐步规范 |
(三) 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职业卫生监管体系仍待完善 |
2. 综合监督管理工作仍不到位 |
3. 技术服务支撑建设仍旧滞后 |
4. 职业卫生各方责任仍未落实 |
5. 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仍不健全 |
(四)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立法体制机制存在缺陷 |
2. 行政体制改革痼疾难除 |
3. GDP考核指挥棒仍在转动 |
4. 部门利益难以有效打破 |
5. 社会道德建设全面失序 |
四、主要发达国家职业卫生监管经验及其启示 |
(一) 主要发达国家职业卫生监管的经验 |
1. 英国职业卫生监管的经验 |
2. 美国职业卫生监管的经验 |
3. 日本职业卫生监管的经验 |
(二) 主要发达国家职业卫生监管的启示 |
1.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基础 |
2. 准确的职能定位是前提 |
3. 专业的监管力量是保障 |
4. 高效的监管模式是重点 |
5. 严格的处罚措施是关键 |
6.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是核心 |
7. 成熟的社会参与机制是纽带 |
五、解决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 全面加强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建设 |
1. 梳理修订职业卫生法律体系 |
2. 优化整合职业卫生监管资源 |
3. 构建职业卫生长效协调机制 |
4. 强化职业卫生监管队伍建设 |
5. 细化责任目标考核追究体系 |
(二) 着力强化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措施 |
1. 属地化摸清职业病防治“家底” |
2. 严把预防性监督规范源头治理 |
3. 实施量化分级、重点监管措施 |
4. 强力推进三大基础性引导作用 |
5. 创建推行职业卫生标准化体系 |
(三) 规范增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体系支撑 |
1.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 |
2. 规范技术服务竞争市场秩序 |
3. 完善日常监管引入退出机制 |
4. 扩展基层专家技术支撑作用 |
5. 搭建职业卫生科研实践平台 |
(四) 严格执法促进职业卫生各方责任落实 |
1. 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
2. 促进综合监管责任落实 |
3. 促进各负有监管职责部门责任落实 |
4. 促进技术服务支撑作用全方位发挥 |
5. 建立执法司法联动机制保障职业卫生执法效果 |
(五) 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
1. 正确发挥工会组织职能作用 |
2. 重塑行业管理组织角色定位 |
3. 引导非政府组织多元化发展 |
4. 强力推动监督体系发挥实效 |
5. 建立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机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美国基本情况 |
2.美国的职业卫生法律与标准 |
3.美国的职业卫生监测 |
4.美国的职业病防治 |
5.美国对职业伤害及职业相关疾病的报告与调查 |
6.美国重大职业危害事件及处理案例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概念界定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中国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政策分析——兼与美国比较 |
1. 职业卫生管理的国家相关机构 |
2. 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
3. 职业病管理 |
4. 工伤保险 |
5.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 |
第二部分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研究 |
1 山东省职业卫生工作总体形势 |
2 山东省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结论 |
2. 对策建议 |
第七章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4)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卫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职业卫生政府分级监管状况 |
2.1.1 国内职业卫生分级管理 |
2.1.2 国外职业卫生分级监管 |
2.1.3 国外职业卫生分级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2.2 职业危害分级监管领域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家级开发区职业卫生现状分析 |
3.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
3.1.1 行政区划分布 |
3.1.2 所在城市行政级别 |
3.1.3 所在城市规模 |
3.1.4 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
3.1.5 产业结构 |
3.1.6 安监机构设立情况 |
3.2 政府职业卫生监管情况分析 |
3.2.1 职业卫生监管队伍建立情况 |
3.2.2 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
3.3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情况 |
3.3.1 技术服务机构现状 |
3.3.2 信息服务与装备保障现状 |
3.4 职业卫生监管存在问题 |
3.4.1 监管力量不足 |
3.4.2 法规标准不完善 |
3.4.3 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
3.4.4 职业健康监护困难 |
3.5 对策措施 |
3.5.1 夯实监管队伍 |
3.5.2 完善法规体系 |
3.5.3 建设技术支撑体系 |
3.5.4 强化宣传培训 |
3.5.5 开展新兴职业危害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家级开发企业区职业危害现状分析 |
4.1 国家级开发区现状 |
4.2 职业危害现状调查方法 |
4.2.1 调查方法与方式 |
4.2.2 职业危害因素测量方法 |
4.2.3 统计方法 |
4.3 职业卫生现状分析 |
4.3.1 企业基本情况 |
4.3.2 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
4.3.3 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工作开展情况 |
4.3.4 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情况 |
4.3.5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
4.3.6 个体防护情况 |
4.3.7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分级评价技术研究 |
5.1 单一类型职业危害作业分级 |
5.1.1 粉尘危害分级 |
5.1.2 毒物危害分级 |
5.1.3 噪声危害分级 |
5.2 多种类型职业危害并存作业 |
5.2.1 不同类型职业危害因素权数的设置 |
5.2.2 作业场所并存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综合评价 |
5.3 职业危害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接触人数对职业危害风险的影响 |
5.3.2 管理水平对职业危害风险的影响 |
5.4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的评价 |
5.4.1 职业危害风险的计算 |
5.4.2 职业危害风险计算公式的验证与修正 |
5.5 本章小结 |
6 开发区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分级监管模式研究 |
6.1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分级监管的原则 |
6.2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分级监管的内容 |
6.2.1 职业危害申报分级 |
6.2.2 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分级 |
6.2.3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日常监管分级 |
6.2.4 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发放情况分级 |
6.2.5 职业卫生现状评价分级 |
6.2.6 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分级 |
6.2.7 再次评定周期 |
6.2.8 小结 |
6.3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分级监管的程序 |
6.4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人员数量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7 典型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研究 |
7.1 噪声控制 |
7.1.1 噪声危害现状 |
7.1.2 噪声现场调查及数据采集方法 |
7.1.3 企业试点情况 |
7.2 毒物防控 |
7.2.1 毒物危害现状 |
7.2.2 毒物危害防控方法 |
7.2.3 毒物危害防控计划在企业的应用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工作 |
8.2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录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信息表 |
附录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健康工作调查问卷 |
附录3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职业健康现状调查表 |
(6)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60年大事记(五)(1990-2000)(论文提纲范文)
1990年 |
1991 年 |
1992 年 |
1993 年 |
1994 年 |
1995 年 |
1996 年 |
1997 年 |
1998 年 |
1999 年 |
2000 年 |
(9)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安全生产保障理论的研究是我国安全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2 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全方位综合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
1.2 安全生产保障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系统工程 |
1.2.2 安全经济学 |
1.2.3 行为安全理论 |
1.2.4 声誉管理理论 |
1.2.5 博弈论 |
1.2.6 事故致因理论 |
1.2.7 公共行政理论 |
1.2.8 安全协调学原理 |
1.3 国内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
2 安全生产保障协同理论 |
2.1 协同理论的概述 |
2.2 安全生产保障协同理论基本内容 |
2.3 国家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
2.4 小结 |
3 国家安全生产协同保障体系的神经网络模型 |
3.1 人工神经元网络 |
3.2 神经网络的自学习方法 |
3.3 BP神经网络原理 |
3.4 进化人工神经网络 |
3.5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进化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3.6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进化神经网络模型算例 |
3.7 小结 |
4 技术装备保障体系 |
4.1 技术装备保障体系设计 |
4.2 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 |
4.2.1 国家安全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2 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设计 |
4.3 装备安全性能认证体系 |
4.3.1 我国装备安全性能认证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2 装备安全性能认证体系的设计 |
4.4 安全专家支持体系 |
4.5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4.5.1 国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开展情况 |
4.5.2 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
4.6 安全评价体系及方案设计 |
4.7 小结 |
5 信息网络体系 |
5.1 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的必要性 |
5.2 信息网络体系方案 |
5.2.1 信息网络体系设计思想 |
5.2.2 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的基本构成 |
5.2.3 安全生产信息工作组织体系 |
5.2.4 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运行机制 |
5.2.5 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的保障机制 |
5.3 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设计 |
5.4 小结 |
6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
6.1 我国安全生产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2 安全生产人力资源保障体系设计 |
6.2.1 安全生产人力资源保障体系设计思想 |
6.2.2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 |
6.2.3 安全技术培训体系 |
6.2.4 人员安全资格认证体系 |
6.3 小结 |
7 应急救援体系 |
7.1 应急救援体系的设计原则 |
7.2 应急救援体系的设计 |
7.2.1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
7.2.2 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
7.2.3 地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
7.3 小结 |
8 政策法规体系 |
8.1 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8.1.1 我国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
8.1.2 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8.1.3 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8.1.4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整体框架 |
8.2 国家安全生产经济政策 |
8.2.1 工伤保险制度 |
8.2.2 高危行业尽快建立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 |
8.3 小结 |
9 政府监督监察体系 |
9.1 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
9.1.1 目前安全监管体制的基本格局 |
9.1.2 当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9.2 政府安全监督管理体制设计的思路 |
9.3 政府安全监管体系设计 |
9.4 小结 |
10 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趋势预测及对策研究 |
10.1 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
10.1.1 国内形势 |
10.1.2 国际形势 |
10.1.3 发展趋势 |
10.2 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10.2.1 指导思想 |
10.2.2 基本方针 |
10.2.3 目标 |
10.3 国家安全生产发展策略选择研究 |
10.4 小结 |
11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查新项目报告书 |
(10)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1 |
附件2 |
四、劳动部印发《矿山安全卫生检测检验机构资格认证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1979—1999年:以宪为纲 重建安全生产新格局[J]. 周超. 劳动保护, 2021(06)
- [2]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某市建陶生产行业为例[D]. 宋传永.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8)
- [3]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D]. 孙胤羚. 山东大学, 2014(04)
- [4]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卫生控制研究[D]. 王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07)
- [5]6部规章242件涉安文件被废止[N]. 张楠. 中国安全生产报, 2010
- [6]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60年大事记(五)(1990-2000)[J]. 本刊编辑部. 劳动保护, 2010(01)
- [7]1993-1998年我国劳动安全监察工作[J]. 李伯勇. 劳动保护, 2008(10)
- [8]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处罚项目依据及其实施主体目录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06(31)
- [9]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王端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07)
- [10]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J]. 国务院. 吉林政报, 2003(S1)